( 晚生姓高 聖羅倫佐 )
京奧開幕大型表演之鄭和下西洋和平之旅艦隊,引起研究明朝航海史熱潮。
英國人孟西士先後寫下書籍《一四二一》認為中國人發現世界,鄭和先哥倫布七十年登陸美洲,《1434》鄭和到義大利,直接點燃歐洲文藝復興火炬。
近日閱讀錢肇昌教授英文巨著《鄭和奇案揭秘》,值得向炎黃子孫推介。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帶動歐洲人進入海洋探險,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稱霸世界,勝者為王五百多年為普世接受。錢教授以多年跑遍西方檔案機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法國國家圖書館及各大歐美主流大學圖書館及博物院,收集資料地圖,經詳細考證研究後,得出結論是歐洲中古時代無科技能力,知識條件來創造歷史,而當時明朝具有建造大型遠洋船隻及先進航海技術,經驗和準確之航海圖及羅盤。歐洲歷史資料證明中國航海史令歐洲啟蒙承繼中國之航海事業。書中收集大量考古地圖,繪於1375年Catalan圖之波斯灣已有三柱帆之中國船。歐洲地圖繪者Pirrus De Noha 1414年之地圖,非洲不像,而印度洋是一個湖之糊塗地圖。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二十年不到,Francisco Rosselli在1508年能將整個世界清楚畫出。書又提到古籍「山海經」寫下四方之怪異人物、動物,另提到十四世紀之「天下圖」羅列君子國、女人國、大人國、方丈瀛洲、蓬萊、琉球、扶桑等地。
明初永樂年間,懂亞拉伯語而無航海經驗之回教徒軍人,由航海舵手統帥鄭和率三百多艘大洋船,二萬七千人之軍隊使者七次下西洋,寫下輝煌航海誌。若無三寶大監之航海知識、技術和地圖,哥倫布及眾多歐洲航海家豈能一反向東之航線而向西航行,深信能到達亞洲,及能破除對充滿海怪大洋恐懼障礙。惜鄭告27年遠洋活動無疾而終,而此段豐功偉績更有意被埋沒。幸同行史官記錄行程見聞,更留下山川海河、星座水流方位探測地圖之書籍如《瀛涯勝覽》,《呈槎勝覽》,《西洋番國誌》,《明史錄》,及具有軍事參考價值之《武倘說》。
年前公眾電視(PBS)之1421特輯曾訪問南京中國學者,他們對鄭和環遊世界持懷疑態度。歐洲人希望華人忘記自己光榮歷史而認同他們是探險成功之先鋒,並向他們頂禮膜拜,力倡奔向蔚藍海洋文化之「河殤」是否玄妙之巧合?鄭和在南洋一帶被供奉為神明,享受香火。
今年為鄭和下西洋六百零五年紀念,七月五日到七日在馬六甲舉行「鄭和與亞非世界」之國際會議。以紀念鄭和在十五世紀增強蘇州與中國之關係,興旺馬六甲成為東南亞、中東、非洲之國際貿易中心。
鄭和之旅是行王道,非西方殖民者之侵略霸道,四處搶掠,消滅文化,屠殺滅族。近日在非洲,中國是舉足輕重之貿易夥伴,修橋築路、建鐵路、醫院、學校,互助互利及不干涉內政,贏得非洲信任和信賴,招致西方老牌帝國列強嫉忌中國「友誼第一」政策成功!
《鄭》書是嚴謹考證研究之成果,更有精簡光盤,將此段明朝輝煌航海史公諸於世,是一件有份量挑戰歐洲中心之鐵證硬件!溫故知新,讀過錢教授之全面分析,鼓勵龍的傳人以自信自豪來重拾共同光輝,為再創現代中華文化新時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