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況

台灣礦產資源分佈圖,資源來源:經濟部礦務局

1932年日人中島氏於花蓮豐田荖腦山打獵時發現了石綿礦,隨後日本人砂田鄰太郎在此組成石綿礦業所,以露天及開坑方式開採石綿。1941年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所買下礦業所,成立「台灣石棉株式會社」,並在此設立石棉工場及滑石製粉場,大量開採石綿作為戰備物資。 戰後花蓮雖持續採礦,不過產量有限。60年代後,對於進入快速工業化的台灣,花蓮石綿礦產不敷使用,仰賴大量進口石綿原料,從1965年後石綿進口量快速攀升,1980年代達到巔峰,1986年韋恩颱風重創台灣,造成各地房屋嚴重受損,當時還發生石綿瓦大缺貨,隔年也是台灣石綿礦進口量最大的一年。

石綿進口量趨勢圖

80年代台灣遍佈大大小小的石綿工廠,石綿瓦、石綿浪板、夾板、天花板、水管製品也成為四處可見的建材。

石綿大量使用,各地工廠大量製造,但早期的工廠訪查與環境監測資料顯示台灣石綿工廠粉塵管理不佳,作業場所石綿粉塵飛揚,堆積廠區內外的石綿原料與廢料也可能逸散,污染鄰近地區。石綿大量使用,各地工廠大量製造,但早期的工廠訪查與環境監測資料顯示台灣石綿工廠粉塵管理不佳,作業場所石綿粉塵飛揚,堆積廠區內外的石綿原料與廢料也可能逸散,污染鄰近地區。

石綿以隔熱絕緣性質佳著稱,除了作為建材大量使用之外,還常見於船舶、船鑑。戰後台灣物質缺乏,興起以打撈港灣沉船解體割取鋼鐵、疏濬港道的打撈拆船業。船隻解體後的各種鐵料、鉛塊、機件、廢五金或是船上生活用品,被分別賣給不同的需求者,而卸下沉重外衣的舊船板與廢材,成為台灣早期鋼鐵業發展的原料。1969年到1988年間,在經濟政策的鼓勵下,全世界約有65%廢棄油輪被送到台灣來處理,台灣躍身為「拆船王國」。

拆船王國的背後卻是用勞工血汗換來的成果-拆船解體不僅容易發生切割爆炸等職災,拆船工人也常暴露於各種有毒物質之外,包括石綿粉塵、多氯聯苯、金屬燻煙等。不過大多數拆船工人多為臨時工,這些因長期暴露引起的慢性職業傷病問題一直未受重視。

台灣石綿進口量最高的年代是在1980年中後期,而石綿引起肺癌的潛伏期大約10-15年,間皮瘤則為30年以上。若以此作初步推估,台灣的間皮瘤發生率可能在2020-203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每年新發個案可能超過百件,而其他因石綿暴露引起肺癌、喉癌與其他癌症,也可能為數可觀。

台灣石綿進口量

圖片來源:李俊賢、蕭汎如、鄭雅文、王榮德/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雖然台灣已禁用大部分石綿產品,然而石綿暴露問題尚未解決;無所不在的石綿瓦、石綿板與建築廢棄物仍未被標示與妥善處理,使建築業、裝潢業、拆除業、廢棄物處理業勞工甚至社區居民,仍處於罹病風險。

廢棄石綿屋

台灣隨處可見的廢棄房舍,經常伴隨著已損壞石綿瓦片。遭破壞的石綿瓦,有石綿暴露的可能性。照片攝於旗津漁港一隅。

本網站為105年度新北市職業病調查委外研究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石綿暴露職業病調查研究計畫」建立

委託單位:新北市政府勞動檢查處/就業安定基金補助

執行單位: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