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您对马佛青总会的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马来西亚的佛教青年运动肇始于50年代。即约1955年时在美国籍苏曼迦罗法师的推动下,于1958年由6个青年团体联合成立了马佛青联谊会。但是却在种种因素之下在1970年解散。同年7月25日至29日,由17个佛教团体假马来亚大学举行的一项研讨会中议决成立马佛青总会。并于同年12月28日获我国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
马佛青当初成立的宗旨为:
1. 作为马来西亚所有佛教青年之全国性组织;
2. 促进青年遵守佛陀律仪,实践佛陀教理;
3. 通过本会属下之团体,协调有关佛教青年之宗教,社会与康乐各方面的活动;
4. 为佛教青年提供领袖训练;
5. 依照理事会会议之决定,加强及维护佛教青年之一切其他权益与福利。
经过四十年,这些宗旨还是保持不变。
马佛青成立初期没有固定的秘书处,直到1976年才在槟城设立秘书处,为期长达二十二年。也是在这段时期,通过积极的在全国各地成立佛教会,马佛青也进入了发展高峰。这 期间的两位总会长,即陈颖椿和梁国兴功不可抺。継程法师于1990年接任总会长,是第一位担任马佛青总会长的出家人。法师于1996年卸任后,开舍法师接任,使得马佛青的总会长继续由出家人担任。在这期间,尤其是开舍法师担任总秘书任期内,马佛青参照ISO9000品质管理系统,有效的加强了马佛青的组织管理。此 外,也是在这期间,马佛青接引许多大专人学佛,而因此改变了马来西亚佛教的面貌。
在1998年马佛青代表大会基于秘书处应该临近首都,而议决将秘书处迁移到雪兰莪八打灵SS2区。也在这时候,马佛青的理事主力也开始集中在雪隆,并由钟汉 源担任总会长。之后在2006年,在吴德 福任总会长期间迁到现址,即雪兰莪八打灵SS25区。
马佛青刚成立时只有区区的十七个会员团体,而今天的马佛青总会已是一个遍及全国的佛教青年领导机构。目前马佛青在全国十三州 的都设有州联委会以协调州内的会员团体。必须特别一提的是马佛青总会的会员团体来自各佛教源流;马佛青是一个不分种族、语言、传承的多元组织。
马佛青总会自成立以来,除了积极在全国各地成立佛教会外,也推动青年学佛和进行培训工作,为马来西亚佛教奠下深厚的基础。马佛青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建设大马佛教 为己任。这四十年来举办过的活动不计其数,其类别也形形色色。同时,马佛青不但是国内佛教青年的 领导机构,它的代表性甚至扩展到国际领域。
2. 马佛青的成立,对推动马来西亚正信佛教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名为 佛教青年总会,但是自创立以来,马佛青的工作范畴就从来不局限在佛教青年,而是把视野放在整体大马佛教的发展。马佛青多年来所推动的活动,除了推动者必须 是青年外,即是说全国理事、各州理事及常务理事都必须四十岁以下之外,活动内容也向来都是概括性的佛教活动,而并不局限于青年活动。所以马佛青对发展大马 佛教的贡献自然也不局限于在佛教青年。如果我们把马佛青对推动大马正信佛教的发展之贡献以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下列几项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在全国各地成立佛教会,推动 佛教在马来西亚的札根
我们可以说马来西亚佛教有今日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马佛青总会在1970年至1990年代在全国各地积极成立佛教会,让佛法深入到马来西亚的大城小镇。据马佛青前总会长吴德福指出,一九九○年之后,许多发源 于外国的佛教组织开始在大马积极开拓,而且今天都有了非凡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大马佛教的深厚基础。而这基础的奠立,马佛青的付出必须受到肯 定。
由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佛教团体加入佛青总会,也因此让这些佛教组织参于了马 来西亚佛教的发展。这种参于也让这些地方上的佛教组织,对整体大马佛教的发展有了认同感,也因此产生了立足地方,放眼全国的佛教领导人。许多马佛青会员团 体的领导人,即使今天只是一个地方上的佛教会领导人,但他们对大马佛教发展依然非常关注,也表现出很大的忧患意识。
也因为如 此,大马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点和其他国家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我们看到大部份的佛教国家的佛教发展都有赖于佛寺和出家人的推动,那么大马佛教的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佛教会推动,而且在家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当然在大马佛教的发展上,在家人无法取代出家人的角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组织却取代了寺廟 的角色。我们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小镇都不难发现,当地推动佛教发展、弘法授教的工作主要都用佛教会在做。而寺廟很多时候只成为人们膜拜的场所。
另一方面, 佛教组织也比寺廟更有渗透力。尤其在大马政府对于寺廟的建立有诸多限制的情况之下,佛教组织却能在店屋、商场、住家,甚至“居无定所”的操作。而且以佛教会的形式出现,也让这些佛教组织摆脫了一些传统的束缚,包括无须在家人当住持,这其实也因此解决了我国 缺乏在家人的问题。
2. 树立了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大马佛教
佛青总会从成立开始便是个不分宗派的组织。马佛青在全 国各地的二百多个不同传承的佛教团体,实现了南北藏佛教的交融和合作,也实现了三大佛教传承,通过青年组织团结合作的理想。因为马佛青的不囿于一宗一派,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不囿于门户之见的大马佛教。
另一方面,除了不分宗派之外,马佛青也是个使用双语的佛教组织。相对于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的 使用华文、马来西亚弘法会(BMSM)的 使用英文,马佛青更能代表大马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特色,同时更能提供平台让国内不同源流、不同语言的佛教团体交流和融会。
这种开放、 多元的精神已经根植在我们的佛教文化里头,因此大马的佛教徒一般上不会将自己认定为是什么佛教组织的人。甚至于,还有好多同时是好几个佛教组织的会员,甚 至有些人同时几个不同佛教会的理事。因为这样,佛教资源,尤其是人才的共用,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这其实也加速推动大马佛教的发展。
也因了这 种开放、多元的精神,让马来西亚没有走向山头林立的道路。在九十年代当许多源自台湾的佛教组织开始在马来西亚成立时,当时的马佛青总会长继程法师便曾呼吁 应避免把台湾佛教组织山头主义的现况引进马来西亚。再加上大马佛教徒的开放和多元精神,让任何自我本位太强、独尊而排他的佛教团体,在马来西亚必定面对很 大的阻力。
3. 作为大马佛教的代言人
马佛青在大马佛教里头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就是作为大马佛教的代言人。远的不 说,就在国内最近几年所发生的一些对佛教影响深远的事件,代表佛教发言的往往只有马佛青。比如,前任首相和现任首相的政府都宣布大马是回教国。对这件影响 治国之本的宣布,马佛青发表了文告,毫不含糊的指出马佛青不认同任何指大马是回教国的说法,同时也吁请政府尊重我国独立时,各族定立的社会契约。
针对各种关 系马来西亚佛教徒权益的事件,马佛青不僅在报章发表文告表达我们的不满和忧虑,并吁请政府、国会和司法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纠正我国司法系统的缺陷,维护宪法赋予非回教徒的权益。甚至也发信于内阁 部长,表达马佛青的担忧。同时,马佛青也呼吁佛教徒本身必须提升自己的宗教信仰、加强家庭的佛教教育、明白本身的宗教权益、并了解改变信仰所带来的法律后 果。
除了发表文 告,马佛青也举办了不少座谈会或论坛,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学者和行者以探讨佛教针对时事、科技等题课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佛教对全球化、基因改造食 品、克隆、变性人、同性恋等等的立场和观点。
如果缺少了马佛青以上的声音,马来西亚的佛教可能就会变得一片沉寂了。
4. 使大马佛教年轻化
佛教年轻 化可以从两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是指学佛年龄层的年轻化,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佛。在这方面,我认为马佛青确实做出了成绩。于1950至1970年代佛教给人一般的印象,是属于老年人的宗教,或是死人的宗教,年轻人远远离弃佛教。在马佛青于一九七○年成立后,其中一个最本份的工作就是接引青年。实际上,这项重点也 列入了马佛青的章程成为宗旨之一:促进青年遵守佛陀律仪,实践佛陀教理。
马佛青这三十五年通过各种各样的弘法、教育、文化、福利和训练活动,接引了无数的青年学佛,尤其是大专佛青。在马佛青的带动下,当然也包括 其他佛教推动者的努力,今日的马来西亚佛教青年不论在量上和比率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佛教,接受佛教作为他们的信仰。很多寺庙、佛教 会也出现许多的年轻人在活动。这些佛青积极的参与佛教的工作,甚至热心的弘扬佛法。以今昔作一个比较,我们会强烈的感受到信众学佛的年龄层明显的降低,也 就是所谓的“年轻化”。佛教给人的印象也就全然改观,不再是属于老年人,或者是死人 的宗教。
佛教年轻化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指佛教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形态和宣教方式。“佛教”这个词语,涵盖两个层面,可以作出两种解释。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教育,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给予世人的教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教是一种宗教,有它的形体和 形态,它的教义蕴含的是永恒的真理,不存在年龄、新或旧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年轻化”的 议程。今天我所提出的“佛教年轻化”,是针对宣教的方式而言。就是说,佛教的形态更富有现代的表 征,佛教表现出来的象征趋向年轻化,在形态方面具有现代的面貌。以佛曲为例,现今创作的佛曲,都具有年轻、活泼的特色,不论唱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会在优美 的旋律中感受活力充沛,充满年轻人的气息。
“佛教年轻化”,就是致力于把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年轻人乐意去接触的事物纳 入我们的佛教,建设弘扬佛法的体系。马佛青带动许多此类的活动:像生活营、研讨会、佛教研修班、文艺营、佛教舞台剧等等。
另一方面, 由于马佛青的各级理事都必须在四十岁缷任,这也导致马佛青必须不断培训新人接任。因此,不断给年青人磨练的机会。同时也由于年青人可以在马佛青担任重任, 发挥所长,因此让佛教青年对马佛青有归属感,进而对佛教有归属感。这些都对马来西亚佛教的年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请谈谈马佛青四十年庆典的主题。
马佛青四 十年庆典的主题是:「原点的向度、时代的广度」。
作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总组织,马佛青以爱教护法的精神,带领佛教青年学佛,并积极的献身 于佛教的弘化工作,这就是马佛青的宗旨之原点。以此同时,马佛青以凝聚佛教青年的力量,以及积极建设“充满智慧、慈悲与感恩的社会”,为其发展大马佛教的 向度。四十年走来,马佛青在发展与传承中,尽管经过了无数次的检讨与调整,但依然坚持着以上所提的原点的向度。
然而随着时 代的变迁,思想流变的多向性与当代思潮的多元生态,马佛青也必须时刻掌握各方契机,从更广阔与宏观的角度来回应这演变。配合当前时代、思潮、社会的需求与 条件的契机,从大马佛教及关怀人与社会的关联上做点滴的工作,汇聚成慈悲与智慧的力量,来回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所以四十年的马佛青,适时契机的回应了时 代的需求,在坚持原点的向度的同时,也具备了时代赋予的广度。
此外,我也想趁此机会介绍马佛青四十周年的标识:
4. 您是前任马佛青总会会长,在任期间,您有什么感触?
我在接任总会长之前已经在马佛青服务了许多年。也在很多不同岗位担任了不同的工作,包括副会长、总秘书、署理总会长等等。所以在我接任总会长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因为基本上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岗位。当然岗位换了,职务、责任自然也跟着更动,同时看东西的视野也不同了,甚至是接触的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马佛青, 也许其他组织也一样,最重要的两个职位就是总秘书和总会长。由于在担任总会长之前,我曾当过总秘书,所以在我担任总会长期间,常会暗地里比较两者的不同。 在马佛青总秘书是对内的行政,就像是CEO。 总会长则是掌握方向者,同时也负责外交。我有幸的在不同时候担任了这两个职位,而深刻的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我们的视野会有很大的差别,结果对事情 也会有不同的判断。比如,总会长一般上会想这件事我们该不该做,做了对马佛青会有什么影响,不做又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作为总秘书,则可能会思考,这件事马 佛青能不能做?该怎么做?由谁来做?
由于我当总秘书在先,所以深知总秘书的难处,因此当我担任总会长时,在做任何重大决定之前,都会和我的总秘书商量。所以我很 欣慰在我担任总会长期间,虽然也曾和总秘书发生分歧,但是大体上保持了很好的共识。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这个经历让我明了,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面,我们看到 的那一面不是事情的全部,更不一定就是最好或对的一面。所以,聆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是任何决策者都该做的。
最后想说的 是在我为马佛青服务的这十多年里,尤其是担任总会长时期,我接触了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事。我想,佛法是圆满的,佛教,特别是佛教团体,却还是有瑕疵的。所 以我看到了佛教内一些令人沮丧的事,但是我想说我却看到更多让人振奋和感动的事。
5. 对马佛青总会今后的期望。
我曾参与拟定将在今年结束的马佛青第五个六年计划书。该计划书提出了马佛青要“成为马来 西亚佛教青年领导者”的方向,并指出马佛青必须具备以下的三个成功因素:
1. 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年的参考依据
2. 前瞻性及杰出的服务
3. 组织的卓越
所以以上三个成功因素就是我对马佛青今后的期望,那就是我期望马佛青成为马来西亚佛教青 年的参考依据,任何涉及佛教青年的事宜,马佛青能成为有关人士第一个想要咨询的单位。第二就是期望马佛青能提供前瞻性及杰出的服务,成为马来西亚佛教的风 气带动者。换句话说,我期望马佛青所提供的服务及所推出的活动,除了杰出优越以外,还必须具足前瞻性及创造性,以切合时代的需求。第三,我希望可以在对外 履行时代的关怀的同时,马佛青也能对内提升组织之行政及操作,以达致组织的卓越。
(2010年4月-发表于慈悲第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