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2008年佛陀日献词
实践中道、缔造和谐
在佛陀时代,琉璃王想要征讨迦毘罗卫国。佛陀得知此消息后,悲悯他的祖国和族人,于是一个人来到琉璃王的军队必须经过的道上静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军队的到来。即使是凶恶残暴的琉璃王,看见了佛陀当道,也下令回军。此后接二连三的,佛陀都以同样的方式阻止琉璃王攻打迦毘罗卫国。当然最终琉璃王还是灭了迦毘罗卫国。
又有一次,拘利族与释迦族人为了争夺偌黑泥河的水源,准备为水一战。当两方大军在偌黑泥河畔对峙,武装冲突几乎一触即发之际,突然佛陀迈着安详寂静的步伐走了过来。佛陀以他的智慧和慈悲劝阻他们,避免了一场战争。
从佛陀在世时处理涉及族群纷争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佛陀并不回避世间的纷争,但是却以慈悲为怀的方式劝请涉及的各方放弃暴力。因此佛教并不是一个遁世的宗教,但也绝不是一个激进的宗教。其实,我们常说佛教是个圆满的宗教,它不单只是在教义上圆满,我认为在所谓入世和出世之间,它也是一个圆满平衡的宗教。
所以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我们应该既不偏重,也不偏废。就像佛陀所教导的中道,避免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佛陀以弹琴为例,如果琴弦太紧,声音粗涩;琴弦太松,则声音沈闷;不松不紧,声音才美妙。佛陀也比喻說,上游的木材如果要顺利的运送到下游,要顺着水流而行,不要靠到岸边搁浅,也不要沉没在水底,才能到达目的地。就“出世”而言,我们该实践佛陀所开示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自我虐待的苦行,或放纵感官享受的乐行,两者都不能得到心灵的解脫自在,唯有依中道的智慧而行才能解脫。
就“入世”而言,佛教徒也不能对于世间的不公不义视若无睹,但也不能以偏激的行动追求社会公义。我认为佛教徒不能与世隔绝,而必须积极的参与维护世间各种公义,但必须以佛教的中道为依循。我国的佛教社群,在入世方面确实远远的落在我国其他宗教信徒之后,也一样落在其他国家的佛教徒之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国内的佛教徒仍然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和修行无关的一切世间俗事佛教徒都不该参与。
作为佛教徒,不论出家或在家,我们也都是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人民。作为社会的一员,佛教徒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当国家及社会出现问题时,佛教徒也有表达看法的责任,甚至是付诸行动的权利。但是,身为佛教徒,我们也必须坚持佛教的慈悲精神,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须符合佛教的非暴力原则。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必须是公平的原则与公众的利益。社会和谐,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要造就平等,我们还得以慈悲的本怀,实践出世及入世并重的中道。
因此在佛陀日缅怀佛陀之时,也让我们学习佛陀的大慈大悲,不论在出世和入世方面,让我们实践佛陀所教导的中道,缔造我们内心和世间的和谐。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
总会长廖国民
讲于沙巴2008年佛陀日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