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處理

(一)資料的意義

資料是指收集得到而且未經過整理、研判的原始數據、文字或符號。一般而言,資料缺乏組織及分類,無法明確的表達事物代表的意義,它可能是一堆的雜誌、一大疊的報紙、數種的開會記錄或是整本病人的病歷紀錄。

(二)資訊的意義

資訊是指將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後,轉化為有用的資訊;因此,資料是資訊的原始型態,必須將它轉化後才能成為有用的訊息。

(三)資料處理的意義

資料不具備實質上的意義,因此不能做為決策參考用。但是如果將這些資料,依某一特定的目的,或使用某種設備與方法加以處理,如分類、統計、計算、比較與合併等處理,讓它變為有意義的事實或知識,則此成果便可以稱為資訊,而處理這些資料的過程就稱為資料處理。在資料輸入時有所謂GIGO( 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入垃圾出來的說法,他所強調的是,正確資料輸入的重要性。

因此資料、資料處理與資訊三者之間的關係,便可以如下圖所示。

資料輸入    →     資料處理   →     輸出資訊

 Data Data             Processing           Information 

資料處理包括將資料建立檔案、儲存、排序、分類、彙總、計算以及更新等。

資料處理的作業方式

(一)批次處理(Batch Processing)

是利用離線的方式處理,等資料收集到一定固定時間或一定數量,才一個一個順序離線處理,直到所有工作均處理完畢為止。如銀行的每半年一次的計息工作及其票據交換,中華電信的電話費計算、薪資處理、所得扣繳等。

(二)連線處理(On-line Processing System)

所謂連線仍在某一指定的時間內,任何裝置均是完全處於電腦的控制之下,則我們可以說此裝置在該時間內是連線的。又稱為線上處理系統,它的輸入/輸出裝置與CPU相連,而且需受CPU的控制才可以工作。例如:銀行裡的存款或提款應用系統。而連線處理系統有可以分為分時處理系統與及時處理系統。

(三)及時處理(Real Time System)

電腦系統一接收到使用者輸入的資料後,立即予以處理並迅速將結果回應給使用者。如定位系統、銀行存提款、庫存資料查詢以及監控系統等。

(四)分時處理(Time-sharing Processing System)

系統經由CPU排程及多重程式設計,提供給每位使用者一部份的CPU時間,亦即允許許多使用者同時共用一部計算機,CPU以很快的速度來處理每個使用者的指令,並轉移控制權到下一個使用者。常應用於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互相使用檔案之作業及飛機的定位系統等。

(五)分散式處理(Distributed Date Processing)

又稱計算機網路,即在資料發生地分別裝設中小型電腦,處理當地產生的資料,以減輕主電腦處理的負擔,而透過連線可以存取、修改或分享其他電腦系統的軟硬體資源。常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資訊系統、地政資訊系統、戶政系統等。

資料的儲存單位

(Bit):稱為位元。它是電腦的最小儲存單位。只有0、1兩個單位,由於位元的單位太小了,所以藉由位元組(Byte)來代表更多的資料,而一個位元組等於8位元。用來代表一個字元「character」所需要的位元組合,而位元組(Byte):是一般計算機的記憶體容量最基本單位。

計算機的記憶體容量最基本單位

       1KB =210=1024B        K  代表 Kilo(千)

       1MB =220=1024KB    M   代表 Mega(百萬)

       1GB =230=1024MB    G   代表 Giga)(十億)

       1TB =240=1024GB     T    代表 (Tera)(兆)

(六)欄位(Field):組成相同性質的資料項目即稱稱欄位。

(七)記錄(Record ):是組成資料檔的基本單位。

(八)檔案(File):將相近的記錄組成即成檔案。

因此:資料的儲存是先有位元(Bit)→再有位元組。檔案的組成是先有欄位→記錄→再有檔案。

二進制轉換遊戲

https://learningcontent.cisco.com/games/binar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