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
由詹哲維發佈
常常很多人都會有走路膝蓋痛的問題,但是卻不去注意他,久而久之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今天要來介紹膝蓋的問題。
膝關節是人體的最大關節,除了因新陳代謝異常(如:痛風)、自體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和外傷所引起的膝蓋痛以外,大部分是可以找出原因的。
常見的膝關節疼痛可以分以下三類:
1‧髕骨肌腱炎
長時間站著、行走、蹲跪、搬舉重物、勞動過量者是易犯的一群。另一群是好發在一些經年累月必須頻繁的運動如籃球、排球、羽球等運動員髕骨肌腱炎我們也稱之為「跳躍膝」。
髕骨肌腱的作用是幫忙吸收重量對膝關節的壓力,對膝關節有穩定的作用,所以重複不當的使用超過髕骨肌腱的負擔時,就會使髕骨肌腱受損導致發炎,發炎之後就會造成疼痛。
2‧膝關節滑膜炎:
滑膜是一層覆蓋在關節囊內層的含豐富血管的結締組織,滑膜細胞會分泌滑液,可以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滑潤,增加關節活動範圍。過度使用不當引起滑膜的發炎,會使關節內產生大量的積液、滑膜增厚,纖維會變硬失去彈性,使得關節腫痛、腫脹、積水、關節粘連活動範圍縮小、膝蓋容易蹲下困難。
3‧鵝掌肌腱炎:
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在膝關節的內側形成「鵝掌肌群」。其功能是防止行走時下肢往外旋轉,所以當運動過量時都可能引起鵝掌肌腱炎,有時候也有因不恰當的長時間坐著和不恰當的伸展拉筋也會導致鵝掌肌受傷,例如翹二郎腿也有可能造成鵝掌肌腱炎。常見的症狀是膝關節內側下方、脛骨的上方會有疼痛,用手指按壓會感到壓痛,活動時會痛且越動越痛。
膝關節的治療
輕微的膝關節炎是可採取保守的療法,節制體重也是須要的也就是減少膝關節的負荷,例如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少去爬山或劇烈運動像是跑步。對關節要有保暖的措施,在冬天或是在冷氣房內工作,也要穿上衣物避免膝關節受寒。
如果症狀都沒有改善就需要做物理治療或是自主地做一些肌肉力量的訓練,膝退化性關節炎的運動主要有三大目的,一、維持或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二、是增加膝關節的肌力與耐力,尤其是股四頭肌及大腿前面的肌肉力量,且最後伸直角度的力量是訓練的重點,三、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的訓練。其他也有很多藥物的治療如葡萄糖胺或是玻尿酸製劑。
一般疾病都是預防重於治療,膝部退化性關節炎也是如此。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使嚴重磨損的膝關節軟骨完全地恢復。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及運動方式,來減輕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膝關節炎可經過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指導適當的運動,或是配合藥物治療;後期的膝關節炎,則需要關節鏡或人工關節置換的開刀方式,才可獲得改善。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