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結構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培養必須具備的文學素養,包括:審美情趣、藝 術品味和情操,讓學生感受文藝的愉悅,涵泳終身;理解、分析、欣賞、 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探索作品中所呈現的時代精神、社會生活和情 感世界;文學創作能力,以藝術手法,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學習內容以「文學賞析與評論」、「文學創作」為主,「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為輔。「賞析與評論」和「創作」二者可以互相促進,而「文學學 習基礎知識」則有助提升賞析與評論,以及創作能力。這三方面的學習 分別說明如下:
文學賞析與評論
「文學賞析與評論」是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感受、分析、 欣賞及評論。學生研習文學作品可先從直觀入手,對文學作品作整 體感受,在感受過程中,體會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再由感性轉向知 性,通過理解作品的字、詞、句、段,掌握作品的內容、主題、結 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分析作品與作者經歷、寫作背景的關係, 以及作品的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然後結合二者,欣賞作品的內 容美和形式美,包括作品的意象和意境,作者的情思和創意,並評 論作品的藝術手法,作家的文學成就及作品的文學價值等。
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是人們對生活或外界事物有了獨特的感受,激發起表 達意欲,運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文學作品往往取材自 生活,經過選取、想像、虛構、提煉等過程,以多元的形式和恰當 的語言文字,表達所思所感。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通過觀察和思 考,培養對生活敏銳的觸覺和深刻的反思;運用不同寫作技巧,嘗 試不同文類的創作,豐富創作經驗。有了創作經驗,學生更容易感 受、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判別作品的優劣與品評高下。
文學學習基礎知識
「文學學習基礎知識」有助學生理解、分析、欣賞和評論文學作品, 並提升創作能力,對學習起輔助作用,但要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 不宜孤立地處理。「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的內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1) 各種文類的起源、流變及作品的題材;
(2) 各種文類的基本特徵及主要的表現手法;
(3) 代表作家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主要影響;
(4) 文學評論及文學創作的常用術語。
教師可按建議的學習重點,以指定作品、自選作品及文學名著,組 織學習單元,讓學生研習古今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及戲劇作品,概略 認識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了解中國文學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提高賞析、 評論和創作文學作品的能力,並培養研讀文學的興趣、態度和習慣。
• 指定作品
課程提供 25 篇指定作品^,供教師引導學生通篇 深入研習,以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學的學習興趣,並增強賞析與評 論能力。
^指定作品篇目 (2025/26 學年中四實施,2028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生效。)
1 秦風‧蒹葭 詩 經
2 九章‧涉江 楚 辭
3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 子 (節選由「齊宣王問曰」至「王請度之」)
4 庖丁解牛 莊 子
5 蘇秦約縱 戰國策 (節選自《秦策》,由「說秦王書十上」至「蓋可以忽乎哉」)
6 鴻門會 史 記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由「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至「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7 戰城南 佚 名
8 短歌行 曹 操
9 歸去來辭(並序) 陶 潛
10 將進酒 李 白
11 登高 杜 甫
12 醉翁亭記 歐陽修
13 前赤壁賦 蘇 軾
14 齊天樂(綠蕪凋盡臺城路) 周邦彥
15 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辛棄疾
16 雙調‧夜行船 秋思 馬致遠
17 法場(《竇娥冤》第三折) 關漢卿
18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 曹雪芹 (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由「且說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時」 至「也就不生別論」)
19 死水 聞一多
20 錯誤 鄭愁予
21 書 梁實秋
22 我的四個假想敵 余光中
23 藥 魯 迅
24 碗 西 西
25 日出 曹 禺 (節選第二幕,由「李石清由中門進」至「把黃省三拖下去」)
• 自選作品
教師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需要,自行選取適當的文 學作品配合「指定作品」施教。「自選作品」以文學名篇為主, 亦可包括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目的是讓學生大量閱讀,藉以拓 寬學生的研習範圍,提高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與評論能力,鞏固所 學。
• 名著選讀
教師宜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不同文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的經典名著,讓學生擴大閱讀範圍,汲取優秀作品的精華,以提 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賞析和創作能力,並拓寬視野和胸襟。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 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二零二五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