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課 程 架 構
課程架構是幫助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課程的組織框架,設定學生在 不同教育階段須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 這個課程架構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彈性和自主,配合學生的需要,設 計不同的課程模式。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 知識
• 共通能力
• 價值觀和態度
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圖示如下: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1) 本領域的學習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疇的知識、能 力、興趣、態度和習慣。
(2)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中央課程各學習領域和學科共同培養的基本能力,主要 是幫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九種主要 的共通能力為:溝通能力、數學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慎思明辨能 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
(詳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3) 價值觀和態度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是個人行為和判斷的準則;態度則是 把事情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
(詳見《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
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架構圖示如下:
學 習 範 疇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可概括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中國語文課程,以促進學生這九方面的學習為主要任務。這些學習範疇,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國語文的學習,應以讀寫聽 說為主導,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工具性與人文性並重,全面提 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各個學習範疇緊密扣連、相輔相成。在學習過程中,各學習範疇 的學習是相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例如在讀寫聽說教學中,選 用文質兼美的學習材料,可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 養審美情趣和品德情意,以及探究學習材料中豐富的文化內涵,促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反思和認同;透過對學習材料的探究和分析,可 培養學生的慎思明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素質。
要達到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必須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重點。
以下分別說明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學習要點/內容/層面和教 學原則:
一、閱 讀、寫 作、聆 聽、說 話
學 習 目 標
語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傳意溝通工具,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文 運用須能讀能寫,也能聽能說。讀寫聽說要求準確、流暢、得體,滿 足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 累,以及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閱讀、寫作、 聆聽、說話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閱 讀
(1) 培養理解、分析、感受、鑒賞等閱讀能力;
(2) 掌握閱讀策略;
(3) 樂於閱讀、勤於閱讀、認真閱讀,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
寫 作
(1) 培養構思、表達、創作等寫作能力;
(2) 掌握寫作策略;
(3) 樂於寫作、勤於寫作、認真寫作。
聆 聽
(1) 培養理解、評價等聆聽能力;
(2) 掌握聆聽策略;
(3) 樂於聆聽、認真聆聽,擴大聆聽面。
說 話
(1) 培養構思、表達、應對等說話能力;
(2) 掌握說話策略;
(3) 樂於表達、勇於表達,應對得體。
學 習 要 點
1. 語文學習基礎知識
掌握語文學習基礎知識,以助培養和發展讀寫聽說能力。
2. 能力
讀寫聽說能力是語文課程的學習重心,各種學習活動都應以提高讀寫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
3. 策略
掌握讀寫聽說策略,適當運用,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提升語文能力,並培養自學能力。
4. 興趣、態度、習慣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體會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樂趣,養成學習語文的好態度和習慣。
二、文 學
學 習 目 標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語文的美感,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以至人與物之間的真、善、 美。文學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感受文學閱讀的愉快經驗,欣賞文學之美;
(2)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
(3)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 力;
(4) 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同感和同情,引起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
學 習 層 面
文學學習可以有不同的層面,而學習的重心在於整體感受文學作品,領會文學之美;在感受之餘再玩味欣賞,進而創作。
1. 感 受
感受是接觸文學作品時,對作品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反應。閱讀 文學作品須先從直觀入手,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內容美來自 作品的思想、情意;形式美來自作品的音節韻律、色彩意象、結構鋪 排等。教師宜引導學生感受作品,讓學生多朗讀作品,在感受過程中, 可以享受美感經驗和積澱語感。
2. 鑒 賞
鑒賞是在感受、欣賞之後,對作品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分析以及評價 過程。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先得到真切的感受,再由感性轉向知性, 然後二者結合,以分析、判斷、發掘該作品動人的原因,從修辭鍊字、 韻律處理、布局編排等角度着眼,在另一個層面上欣賞作品表情達意 的精妙之處。由知其然而至知其所以然,可以加深感受。鑒賞文學作 品的過程,可以提升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認知和反思,誘發出生活的 情味和意趣。
3. 創 作
學生把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可以引發創作的興趣,體味創作的樂趣。 有了創作經驗,學生可以更容易分辨所讀作品的優劣,對感受、欣賞 有所幫助。對個人修養而言,文學創作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產生敏銳 的觸覺,進而反思,形成獨特的個性。
三、中 華 文 化
學 習 目 標
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身為中國人應懂得欣賞中華文化。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化承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進行。中華文化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
(2) 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並了解其對世界的意義;
(3) 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4) 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學 習 內 容
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
文化的內容大致可透過以下三方面去了解:
1. 物質方面
指人類創造的種種文明,例如飲食、器物、服飾、建築、科學技術、名勝古蹟等。
2. 制度方面
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制度、規範,例如民俗、禮儀、宗法、姓氏、名號、交通、經濟、政治、軍事等。
3. 精神方面
指物質和制度文化形成時產生的精神活動和結果,例如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
學生應透過學習材料與生活接觸,均衡學習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教師編選文化學習內容,必須衡量深度和廣度,並考慮與讀寫聽說學習活動的關係是否密切、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時間的編配等因素。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二零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