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過審查之壁報發表文:
線上展覽:https://virsody.io/exhibition/fnpa2023
一個助人工作者對於生命議題的覺解/劉海崴
母女關係的結與劼—以自我敘說反思諮商實務/朱劼琳
家庭教育中心成長團體帶領人養成培訓之行動研究/柯美玉、陳惠珍
我的英雄之旅:追尋認同與歸屬的漂流旅程/林笙原
尋回生命色彩 - 一位中年婦女覺解之旅/黃文櫻
凝視父親的死亡-一位踏上與父親和解的回家之路/鄭妤芊
癲癇患者於工作場所中的就業困難因素-文獻回顧/王予岑、王敏行
各國翻譯版公眾對癲癇的態度(PATE) 量表信度-文獻回顧/王予岑、王敏行
青出於藍勝於藍-不同世代家族女性經驗取徑的敘說探究/柯美玉
一個助人工作者對於生命議題的覺解
劉海崴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心理碩士班
摘要
生命議題的化身千變萬化,這個生命歷程中必經的現象和過程,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在生活中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在工作或課業上遇到的狀況或如何做出抉擇,在所身處的社會文化與環境中所進行的一切互動。藉由撰寫自我敘說並回顧生命歷程,發覺到生命議題會一直重複發生,並且會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身邊,但議題的核心卻很相似,好似一種未竟事宜。透過敘說的覺察,與之和解就能一步一步往前,並且藉由撰寫的過程中重新賦予過去的自己一些新的理解、意義,探究自己是誰?如何成為今日的自己?以及之後未來的方向,展現生命的獨特性!還有對於諮商實務實習的覺察經驗,自己遇到的個案特質和議題會跟自己的生命議題有些關聯,尤其是工作起來感覺有點困難、感覺特別有挑戰性時,那更能跟自己的生命議題產生共鳴。於此應證了「並不是你發現個案議題,而是自己的生命議題不斷化身成個案的樣子,一直找上你。」這句話,當然不光是只有在諮商室內,只是剛好在諮商室內的個案更容易聚焦議題並且被覺察。回到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皆是如此,所見所聞皆可能是生命議題化身的一部分。雖說是助人工作,但幫助個案的同時其實也幫助了自己,讓我覺察到身為助人者,從助人到自助再助人的歷程,個案催化了覺察,讓自己更能清楚地發覺自己可能停滯在哪裡?!並回到自己的生命歷程中與之應證以及和解。
關鍵字:生命議題、自我敘說、助人者
前言
在還沒踏上成為助人者的路之前的我,很喜歡探究自己所遇到的生活大小事,思索這些事情是如何發生?如何影響我?該如何應對?以及面對其當下的心態是什麼?加上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研究東方哲學的喜好,對於經歷過的一些生命議題有些自己的詮釋,但還沒找到一個應證的方式,直到踏上助人者的道路,因為論文接觸到了自我敘說,以及有了實際的諮商實務經驗,對此有了更具體且鮮明的體悟。
生命議題
它潛藏在生活中,可能跟家庭、人際、價值觀、自我探索、成長經驗甚至是生死相關的命題,是一個從自己為核心出發,與自己內心或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與環境等交互作用下產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態以及情緒和行為,進而對於個體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產生影響,並且尚未解決的議題就如同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一樣會持續影響著個體的未來。
而對於助人工作者而言,覺察自己正處於那些生命議題是重要的,畢竟在諮商過程與個案工作時,這些議題可能會產生移情或投射等,對於助人工作者和個案都會有很直接的影響。
自我敘說
上了研究所要決定論文方向,很想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故事或是書,於此就踏入了自我敘說的領域,撰寫自己的生命傳記,想說可以藉此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也可以達到畢業門檻,更可以出一本自己的書,簡直是一舉三得。然而在撰寫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難以聚焦所以會很容易迷失方向,從一開始的為寫而寫,再來為了想要回應參考文獻和期刊而寫,為了論文準備分享會和口試準備而寫,到現在為了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寫,感覺就寫得稍微順手了一些,也感覺自己寫得能讓自己滿意。有種彎彎繞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初衷的感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在生命敘事分享會中分享故事時,丁興祥老師聽完我分享看完文本後給我的回饋,那句「你到底想做什麼?」真的讓我銘記在心,也是自那次後不斷反思己為何而寫?並重新找回寫敘事的方向。
隨著整理自己過去生命經驗以及自己撰寫的歷程,也對於自己過去經歷的事件有些新的理解與體悟,細品過去自己的經驗脈絡並重新整理成文字,真的很能促進自己的反思,除了對於自己更加了解外,更從中覺察並應證了自己過去對於生命議題的詮釋。整理後發覺其中有趣的是,會發覺到自己在某段生命歷程中伴隨著特定議題,並且重複經歷一段時間,隨著覺察議題並與之和解後,一切都會順遂了起來。現在想想說不定論文以自我敘說為主題,是一個自己的議題也是一個幫助覺察與和解自我的契機,不是我選擇了敘事,而是敘事選擇了我。
實務經驗
諮商實習開始接案後有了實務經驗,遇到的每位個案和其帶來的議題都是獨特的,而在與個案工作的過程中,會發覺到跟特定類型的個案或是討論特定議題時,總會有點卡卡的、難以進入狀況的感覺,可能是有點輕微抗拒、焦慮等情緒跑出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想討論人際議題的個案,在晤談的過程中雖然算關係建立得不錯,但感覺很難聚焦,想試著跟個案進行比較深入,像是經驗或感受的討論時,就會有一種被發散掉迴避,或是點到為止的感覺;而且他很常用一些抽象的話語去比喻,雖然我能體會他表達的東西,但還是難以進入主題。跟督導討論了這個狀況,督導說我可以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情況?因為個案的議題可能會跟自己的未竟事宜有些共鳴,覺察到這種溝通型態可能跟自己的生命議題有關。正因為自己會因為擔心講話讓人聽不懂或是不相信他人而選擇講得比較模糊,所以很習慣用抽象和比喻的方式來表達;於此,雖然看似能跟個案溝通,但彼此卻彷彿圍繞在議題周邊打轉、點到為止。個案的擔心正好是我平時潛在的擔心!覺察到這點後,我便明確的跟個案表示覺察到自己的情況,以及我跟個案之間的狀況,並且表達我很願意試著理解個案,請他放心的跟我說他想說的。自從那一次後就能談論到比較深入的情緒和感受,就比較沒有一直圍繞在議題旁邊擦邊的感覺,彷彿在幫助他緩解焦慮的同時,我也跟自己的議題工作了一遍。
結語
經過論文和實習的經驗,對於生命議題有了體悟和應證,跟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和共時性的概念有點相似,有類似生命議題的個體會相互吸引,並且一直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不斷經驗到,看似巧合但背後似乎都有潛藏的意義;並且也跟完形學派提出的觀點有點相似,為了完成自己的未竟事宜,整合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個體會自己默默地往需要和解的議題靠近,直到這部分被完整了以後,更能順利地向前進。
參考文獻
丁興祥(2012)。《專題導言》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林曉芳譯(2017)。了解人性 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臺北市2017。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台灣),16期,23-69。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月刊(台灣),38(7),75-95。
母女關係的結與劼—以自我敘說反思諮商實務
朱劼琳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研究生
研究背景
研究者於碩二兼職實習時,因身心症狀復發而休學,期間以自我敘說爬梳生命史。書寫過程中,發現母女關係為影響研究者人際、親密關係,乃至於「自我」的核心議題,決定深入覺解母女關係,發展主體性。藉此幫助自我成長,也增進未來諮商實務工作,以及對案主的涵容能力。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研究者探索、釐清、覺察、了解母女關係,發展自身主體性,以此增進諮商實務能力。
研究方法
研究者25歲,屏東人,高中畢業後於台北求學,研究所輾轉來到新竹,目前於宜蘭大學擔任全職實習心理師。父母皆是屏東人,北部求學的這幾年,我(研究者)覺察出原生家庭與所學知識的衝突,同時因不斷轉換縣市居住,對家鄉土地與家庭的認同面臨撼動,正在尋求「自己究竟從何來?」的意義。在本研究中同時為研究者與被研究者。
研究者透過蒐集青少年時期撰寫的日記、訪問母親的親密關係與家庭關係發展,撰寫自身母女關係的文本。參與敘說團體分享文本,與老師、成員進行對話、分析、重新詮釋。關注重複出現的語句、議題,書寫備忘錄,逐漸形成編碼,將資料進一步化約成主題。待主題生成後,則以圖表、表格等視覺方式呈現於研究中。
研究結果與結論
研究者覺察自我分化程度隨著關係改變。若能與分化程度不同的對象建立關係,有助於自己修復母女關係,也修補與原生家庭其他成員的關係,提高自身的覺察能力及分化程度。
研究者領悟到身為助人工作者,透過理解自我生命的歷史脈絡,得以因深化自我瞭解、發展主體性,以欣賞、好奇的態度看待自我生命的苦痛,包容自身的過往,學習與之和諧共處。研究者發現,了解、覺察自己的生命經驗,更能於諮商中陪伴個案進入其內在經驗世界,呈現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晤談中欣賞每個生命,生生不息地貫穿過去、現在、未來,開展自我主體性,促進自我實現。
關鍵詞:母女關係、自我敘說、主體性、涵容
參考文獻
王鑾襄&賈紅鶯(2013)。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輔導季刊;49(4),27-39。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
研究》(台灣),16期,23-69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月刊(台灣),38(7),75-95。
劉玉鈴(2015)。台灣女性自我分化與婚姻關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家庭教育中心成長團體帶領人養成培訓之行動研究
柯美玉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所研究生
陳惠珍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所研究生
施怡如 新竹縣家庭教育中心 主任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新竹縣家庭教育中心為協助社區居民提升自我價值、增進與家人的關係、學習正向表達的方式、瞭解家事分工及財務管理的重要性及學習情緒管理能力,健全社區民眾的身心發展,營造和諧的幸福家庭,設計研發「美好家庭成長團體」的方案。並且培訓志工投入工作。
然而在執行成長團體帶領一年後許多人萌生退意,嚴重影響成長團體帶領效率。經召集帶領人、志工督導等人進行行動研究,以了解影響帶領歷程和結果的相關因素,提出解決方式,供家庭教育中心帶領人培訓參考。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1)帶領人的能力和訓練如何影響教案的執行成效,故採用參與式行動研究法。(2)了解帶領人執行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搜集新竹縣家庭教育中心可運用的資源和目標,擬定共學行動方案並執行,以精進帶領人訓練成效,(3)探討帶領人在執行教案時的認知、態度、能力等因素對執行成效的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的省思與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作為帶領人培訓之參考。研究目的如下所述:
一、暸解推廣組家庭教育志工在帶領家庭教育成長團體的現狀與困難。
二、探討推廣組家庭教育志工在執行成長團體帶領時的認知、態度、能力等因素的影響。
三、探討並整合共學歷程以作為推廣組家庭教育工作賦能課程的參考。
研究對象及方法
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新竹縣家庭教育中心推廣組帶領志工,及督導志工參與共學方案的訓練及研究。
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檢視共學行動方案成效:針對共學行動方案介入後的成效並進行檢視,訪談帶領志工(帶領人自評)、督導志工、專案行政負責人,蒐集各項質性資料,以作為成效的評估,最後提出研究報告與建議。
研究結果與討論
以下為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組成共學行動方案以增強成長團體帶領人的專業能力與回饋經驗的傳承。
二、志工培訓及帶領工作,除了應先瞭解方案的總目標、主題目標及活動單元目標之外,團體學員的不同背景,年齡層,志工本身的人格特質等,都會影響團體帶領的成果。
三、經驗的累積和不斷訓練,對帶領人的帶領成果及自我效能的發揮,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
四、帶領人的人格特質,深深影響帶領團體時的風格呈現,及與團體成員建立信任連結的關鍵。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省思和建議,以供未來希望投入成長團體家庭教育推廣的其他家庭教育中心的志工培訓政策時及未來研究成長團體者參考。
關鍵字:行動研究、家庭教育功能,「美好家庭成長團體」,自我效能
我的英雄之旅:追尋認同與歸屬的漂流旅程
林笙原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研究生
林旖旎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師培中心 教授
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呈現一位年輕馬來西亞華人男性(我)來到台灣求學的經驗。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原以為只是從一個國家到一個國家,計畫求學後回家。但在台灣一待便是九年,發現自身與生活早已變化,歷經融入台灣的過程、文化認同的混淆、屬國屬地屬人的迷失及個人成長的挑戰和挫折。書寫過程及整理經歷,發現當初花很大的力氣從「那裡」(馬來西亞的家鄉)逃到台灣,呈現無意識的決定,尚未準備好承擔責任,經過台灣的求學和生活磨練,轉變為承擔責任並拯救自己,踏入成為自己的英雄的旅程。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自我行動敘說的研究法。自我敘說者為探究者,探究者的行動實踐為起點,著重於以行動經驗本身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並透過敘說將其轉化為可討論的對話文本(成虹飛,2014)。敘說認同代表著個體對自我的理解,這種理解透過參與敘事過程而來。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和我們所敘說的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Goodson,2020)。
研究者目前二十六歲,於高中畢業後就從馬來西亞半都市半漁村的家來到台灣留學。歷經了僑生先修班、大學四年,現階段為清大心諮所研究生。爸爸為馬來西亞華人、媽媽為印尼華人,在這份研究開始前我並未察覺原來自己來自移民家庭,成長過程受不一樣的文化脈絡影響。而我身為家庭的長子、家族的長孫但沒留在家族、家庭裡,而是成為「另一位移民(指像媽媽一樣)」且擺脫過去的教育,投入到新的地方重新開始。
研究者為自我經驗的探究者,以回想、敘說、書寫累積文本資料,過程中透過文本的對話、行動實踐以及團體討論豐厚敘說經驗 ,且於論文的後半段分析文本內容,以文化認同、情感歸屬、成長經驗等主題形成完整的敘事主軸。
結果與討論:
故事從我「離開馬來西亞」後開始談起。來到台灣的第一站「僑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2015年入學)」因時間序離「現在」較遠,每當回憶、書寫時,那些已斷了聯繫的人會「重新」出現在我「現在的時間」,一些被遺忘的經驗,淡忘的感受會慢慢的「漏出來」,讓每一次的書寫/敘說因無預期的情緒中斷,透過行動(主動聯繫、約見面),我的敘說才能再得以繼續。
隨著敘事的推進,從原本只是「書寫的碰撞」到「發現自身的碰撞」。起初適應台灣這片土地的人與事物並未感受困難,因主流/主要語言是我在馬來西亞成長的母語(中文與福建話)。讓我在對話以及文化銜接較容易,其中也包含我從小間接接觸台灣文化的影響。當時間推移,我才後知後覺的感受到「台灣文化」與自身文化的不同,因一些重疊的經驗如中華文化歷史、教育、音樂等的「相似」,而感到混淆。
從不懂事(在馬來西亞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跨越到懂事(在台灣的初入成年與年輕成年期)的年紀,好似東缺西補的過程,把兩國的文化、觀念拼貼在身上,處在一種「在馬來西亞不像馬來西亞人;在台灣不像台灣人」的迷失。為了整理這些複雜的感受,我連結過去的成長歷程,發現「格格不入感」並不僅發生在我來台灣的經驗,從小到高中的城鄉、社會階級、人群互動的每個階段,似乎以「不知道/不知覺/不感受」來因應,任由文化刻畫在我身上,吞進成長的挫折,直到逃到台灣這個安全的地方,再吐出來細數,所有屬於我的「東西」。
研究的書寫過程讓原本停止的關係與時間又繼續流動,各面向的自我對話豐厚原本書寫的內容,進而形成交織的敘事線。累積敘事的厚度之後,形成一張又厚又軟的大床,接住混亂迷失的自己。我說與寫關於自身的成長與經驗,當又回頭閱讀「過去了的經驗」,又對那個時候處在「不知道的自己」有新的理解,逐漸整合過往紛亂的家庭、社區、教育、社會、文化的諸多成分,慢慢滋養、型塑、整合為屬於自己的主體性,朝向建立自我認同的旅途持續前進。
關鍵詞:自我敘說、認同與歸屬、英雄之旅
參考文獻:
Ivor F. Goodson. Scherto R. Gill(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丁奇芳、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鄧明宇、賴誠斌譯)。 五南。
(原著出版於2011年)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尋回生命色彩 - 一位中年婦女覺解之旅
黃文櫻 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所 心理碩士班研究生
因著內心一股很強的疏離感,感覺世界一片黑白,於是爬梳自己成長的歷程中,常被指示要付出、奉獻,好像我越付出,別人才會越愛我?於是一路很乖、很順從,一直在為各種關係努力著,與父母的關係、與伴侶的關係、與小孩的關係、在工作職場上的關係、與一般朋友的關係,都不停的在識大體、委屈忍讓中維繫著,不敢反抗、忽視自己的聲音。
經過自我探索之後發現:自己在人生中不敢掌握權力、不敢發言、也歷經產後憂鬱,究竟是在怎麼樣的社會環境下長大,其中有多少部分是被限縮在社會建構的框架之下?有多少部分有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或者,有多少部分是隱藏了真實的情感?有多少想做而未做的事情?有多少想說而沒有說出口的話語?而我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求學過程如何形塑了我?求學與工作過程中的關鍵事件與意義為何?女性生命事件的經驗與歷程,對生命有哪些轉化與影響?
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方式,嘗試將自己的生命故事從主流強勢的敘事區分開來,看見自己藉以生存的故事是如何從社會與文化脈絡中長出來的,研究結果發現自己身為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種種束縛與痛苦,包括身體被觀看的不適感、原生家庭重男輕女、職業的選擇、對於婚姻生活、母親角色的不適應,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敘說,「若用存在主義式的語言,或許可以說成是:我,我說,我感,我是,故我在」(翁開誠,2011)。
希望生命故事某些相似處可以與讀者產生共鳴性與滲透性;並在當中看見自己,藉由自身故事之揭露,重新詮釋經驗脈絡,開顯自身生命新的意義與理路。
關鍵字:自我敘說、女性、主體性、自我覺察
參考文獻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第38期,75-79頁。
凝視父親的死亡-一位踏上與父親和解的回家之路
鄭妤芊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
心理碩士班 研究生
陳賢寶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 助理教授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真的是重嗎?一出生,父親就在牢中,我出生的時候,母親做月子因沒肉可以吃,只能自己殺鴿子肉吃?這些過往的童年經歷,曾經讓我覺得生命賦予我的重擔,真是好重!重到讓我憤恨老天爺之不公!也因從小被寄養,一輩子都沒有自己的家-無家可歸的小孩,成為了對自我之詮釋。小偷之女,是舅舅幫我貼上的標籤。自此之後,我也幫我自己貼上那見不得人的出生,難以開口訴說的童年記憶,成了我的不可告人之秘密。別人,就是看不起我與我的家人,充斥在我與我父母三人的生命當中。生命當時對我述說的基調,開始了我的語言,也開啟了我的框架。身為弱勢家庭的我,看見的只有框架,成長中滿滿都是被框架支配限制住的自己。在補教工作多年後,因緣際會下轉念了諮商,就此有了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故事與學習的機會,才逐漸走出過往賦予自己的標籤與框架。才得用一種有創意的思考,來看待自己的生命故事。
本文使用了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透過自己回憶文本、訪談母親與父親的表哥相關親戚,藉由凝視父親之死,敘說事件發生的經過,每個人的敘說,讓故事的主角們最後都回到了家。我也期待透過自己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能探究與覓尋過去往事及其中/間的關連,並進一步思考與探究這些經驗與故事對我來說,有甚麼樣的價值?代表著甚麼樣的意義?而又如何地影響著往後的自己的選擇與人生發展?
本研究主要會以我自己與父母親故事為背景,探討自身主體與客體為敘說故事的主軸:(1)期待以弱勢家庭的身份,去讓讀者認識階級對養育子女的影響(性別歧視、子女的教養、金錢的框架)。(2)弱勢家庭的日常生活經驗和社會處境;以及過程中的種種選擇,當中可能會遇上甚麼樣的問題、抉擇。(3)藉由這些故事、紀錄與整理與描述;想要讓有相同處境的人們,用我所經歷的疑惑困頓及我的選擇、勇氣與實踐去陪伴、支持。
在探究與理解自身的深層議題的過程中,生命的曾經之重,讓我體悟到這世間的真實。也在我補教人生失意時,意外地,讓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去看自己苦命的童年與從未好好瞭解過的父親與母親。再學習,讓我懂得用「具體觀」去看待自己與他人,擺脫了之前自己習於用「現代人實體觀」的觀看方式來解讀自己的生命。
關鍵字:自我敘說、弱勢家庭、主體性、框架、具體觀、實體觀
癲癇患者於工作場所中的就業困難因素-文獻回顧
王予岑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王敏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
研究目的:
不論是一般工作者、身心障礙工作者都不可否認的認為,就業為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經濟、心理層面,而本研究旨在瞭解現今癲癇患者於就業上的困境,尤其是在雇主與同事的觀點下,癲癇患者的立場與態度,以便日後進一步進行探討與分析。
文獻來源:
本研究使用了Employer‘s Attitudes、Epilepsy、Workplace為關鍵字藉由Google Scholar進行資料庫的搜索和選擇,初步篩選了無論時間為何,只要研究內提及與雇主有關對於癲癇工作者的態度、癲癇工作者工作場所的回應、癲癇工作者的就業率之相關文獻共十七篇,二次篩選是經過作者獨立審查所有摘要,刪除未完整提及就業相關因素、西元2000年前的文獻七篇,最後只留下中英文文獻合計共十篇,進行文獻的整理、分類與總結。
分析結果:
研究顯示癲癇患者面臨失業風險是一般工作者的兩倍,且有就業率不足之情況,而就業率不足即表現在就業時間或是技能方面,這些也間接影響到了癲癇工作者的經濟、心理層面。目前已知不完全控制的癲癇、低自我效能感、藥物副作用、汙名化、歧視、雇主的態度等等,皆都是導致癲癇患者難以就業的因素之一。
其中也有研究發現和癲癇患者共事的工作者更為擔心其疾病問題,也就是說,若是與其他障礙類別相比,特別是肢體障礙者,雇主對精神或是情緒障礙者表示更大的擔憂,而這種擔憂實際上對於癲癇工作者可能是種對「恥辱的恐懼」,這將讓癲癇工作者感到焦慮與自卑,這也是工作場對於癲癇患者最大的限制。
於癲癇工作者尋求工作這件事來看,雇主和癲癇患者雙方立場不同,雇主認為不告知病情是對信任的破壞,但癲癇患者選擇不告知病情是出於對公開的恥辱和恐懼,這也表示出,癲癇患者普遍對癲癇這種疾病有著消極且負面的看法。
相當多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癲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與表現與非癲癇工作者相似,甚至在文獻中也報告了癲癇工作者的受傷率、出勤率、因病損失的時間和生產力同樣與非癲癇工作者相似,即表示雇主的態度、同事的看法是決定他們就業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討論:
儘管在諸多研究與文獻中可以看出癲癇工作者的高失業率、低就業率,但也有研究發現癲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表現、受傷率、缺勤率、因病損失的時間和生產力與一般工作者沒有區別,因此癲癇工作者的就業促進仍是現今就業市場需要努力的目標。
即便現今是網路與資訊發達的時代,但仍可以看出雇主、癲癇工作者的同事對於癲癇的擔憂與恐懼,於歐美國家也使用的一些策略協助癲癇工作者獲得工作上的保障,但本質上依舊是對於該疾病的不了解與誤解,除了汙名化外,疾病的衛教似乎也是一個可以在企業中前進的方向。
總的來說,對於癲癇患者、與其同事、雇主而言,似乎對於疾病的看法才是真正的決定了工作者本身,似乎這些負面印象已經成為了癲癇工作者的既定形象,因此排除疾病影響、重新框架疾病本身、展現患者自身真正價值才會是工作者與雇主、工作者與其同事,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關鍵字:Employer’s Attitudes、Epilepsy、Workplace
各國翻譯版公眾對癲癇的態度(PATE) 量表信度-文獻回顧
王予岑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王敏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
研究目的:
公眾對癲癇的態度(PATE)量表本就是對於確定社會對癲癇患者看法至關重要的量表之一,本研究旨在瞭解現今可查詢之各國對於公眾對癲癇的態度(PATE)量表翻譯後之信度文獻資料,並進一步了解各國於此探討之結論為何、差異之處,以便日後相關研究者進一步進行探討與分析。
文獻來源:
本研究使用了Epilepsy、PATE scale、Attitudes為關鍵字藉由Google Scholar進行搜索和選擇,無論其國家為何,只要研究內報告了量表翻譯後的信度,且有超過100名18歲以上其母語成人心理測量驗證的文獻,所有摘要都由作者獨立審查,最後將所有符合條件的文章數據進行摘錄,包含樣本量、目標受訪者、出版年份、國家等變項,並篩選出來進行文獻整理,而後針對各國翻譯版將信度、樣本數、平均年齡等重要資訊製成表格(表一)以呈現文獻回顧之結果。
分析結果:
經過作者篩選後,符合按照標準程序進行翻譯,且有超過100名18歲以上其母語成人心理測量驗證的文獻分別有,土耳其語版、馬來西亞版、印度尼西亞版、簡體中文版。
四篇文獻的Cronbach’s α 係數皆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土耳其語版的一般領域Cronbach’s α為0.823,個人領域為0.701;馬來西亞版的一般領域Cronbach’s α為0.757,個人領域為0.716;印度尼西亞版的一般領域Cronbach’s α為0.836,個人領域為0.765;簡體中文版的一般領域Cronbach’s α係數 為0.693,個人領域為0.773。總的來說PATE 量表是跨文化是用的量表,且上述四種語言翻譯的版本,皆是一個衡量公眾對癲癇態度有效且可靠的工具。
表一、各國翻譯版信度、樣本數、平均年齡及出版年份比較
討論:
PATE量表會持續由學者進行各國翻譯是有其原因的,除該量表本就具備高度信度,但也可以發現在文化相對多元的國家當中量表的使用上也會有所侷限,像是跨諸多文化的歐美國家、馬來西亞等等,是否會因此需要針對各文化中少數族群進行翻譯設計?
即便現今已經有簡體中文版的量表,但由於用詞、閱讀理解上可能對於繁體中文的閱讀者有所差異,繁體中文版的發展會是有其必要性。
根據該量表的設計也可以了解該量表旨在測量公眾對於癲癇的看法,根據其他文獻、海報等資料也可知,目前諸多對於癲癇患者之限制其因在於公眾對於該疾病的看法,例如:就業。因此執行廣泛性的衛教宣導、倡議會是改善公眾對於癲癇患者、工作者的方式之一,而要如何去了解該方式是否有效,該量表即是關鍵且具備高度信效度的評測方式之一。
關鍵字:Epilepsy、PATE scale、Attitudes
青出於藍勝於藍-不同世代家族女性經驗取徑的敘說探究
柯美玉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所 研究生
研究動機
過去幾十年,女性因為教育的普及性及兩性受教育的平等,因此在社會地位和權益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回觀家族中四代女性的生命歷程,卻發現不同世代的女性在受教育的經驗和取徑上清楚地存在世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個人選擇和面對生活時所採取的樣貌,形成不一樣的生命意義。
研究背景
家族中的四代女性,從日治時代開始,橫跨了百年以上的變遷,經歷了殖民、戒嚴、解嚴等時代制度的各項變革,其中高等教育資源的可及性和和大眾化,對戰後嬰兒潮後出生女性的幫助,至關重要。
女性取得教育資源,對於自身的價值觀和自我發展,逐漸脫離父權體制的壓迫。在專業技能的培育和茁壯,也有了男女平等的機會。女性的決策和選擇對於自身的長期發展和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家族中的女性,隨著時代變遷,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禮,獲得工作的機會,經濟獨立甚至回饋原生家庭,對於下一代的培育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本研究透過家族女性跨四代的世代生命故事發展敘說,發現不同世代女性面臨著不同挑戰和機遇,清晰地呈現出世代差異和時代變遷息息相關。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問題:(1)不同世代女性在個人目標和價值觀方面有何差異?(2)不同世代女性在求職、職業發展和家庭平衡方面的策略有何不同?(3)不同世代女性對性別平等和社會變革有何不同的看法和實際的行動?。
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究不同世代女性的經驗取徑,形成對自我生命發展的理解和支持,並讓世代達成和解。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的方式進行研究與分析,透過敘說個人過往生命經驗以及原生家庭的背景的方式,反思、回顧關於自身歷程與面對生命價值觀的改變,並且以培育下一代之後,看見下一代生命故事的新契機。回憶的事件內容或當時社會建構的重要意義影響,探尋當時的個人情緒、三觀想法及記錄生活點滴的各項物件,資料來源包括:個人日記、族譜、新埔鎮史、與重要他人的談話記錄、照片、影片等。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女性在家族傳承與自我的發展中,被賦予的功能性,會因經濟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功能性。
二、現代社會中,女性經驗的多樣性受到廣泛關注。從傳統角色期望到職業發展和家庭責任的平衡,不同世代的女性面臨著各種挑戰和機遇。了解這些背景有助於深入研究不同世代女性的經驗取徑。
三、通過研究結果,我們希望提供有關改善女性地位的政策建議,並增進社會對於不同世代女性需求和挑戰的認知。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省思和建議,以供未來投入女性高等教育資源政策時及未來研究者所參考。
關鍵字:父權體制(Patriarchy),高等教育資源,自我敘說,經濟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