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會】九月份活動資訊!
時間:2021/9/12(日)13:30-17:30
報名連結:(已經填過的朋友就不用再填嘍!會議前一天會寄發mail通知)https://forms.gle/XgNABgRf2s2AfdCH8
9月份主持人
薛榮祥老師(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副教授)
賴誠斌老師(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李文玫老師(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副教授)
分享者:翁有慶(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苗栗縣文林國中教師 )
題目:互為主體的辨認與實踐— 家族故事交匯與同理
透過敘說研究,來描述自己與家族的生命故事,讓自己生命中的待解問題暫時有了解答。藉著撰寫這部生命故事,使自己從中得到療癒和成長。因為自己身為一位教師,我認為在未來的課程與教學中,教導學生如何認識自己是一項重要的能力素養,也是培養他們面對未來生命教育的學習。此篇論文的產出,除了同理自己和家族外,我也認識到社會建構與主體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論文包括三個部分撰寫,一、曾祖父母、祖父母以及父親的家族故事,二、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三、家族、家庭和未來的教職專業。對我而言,家是滋養人長成的搖籃,也是壓迫人的地方。無常的際遇、手足的離世、父親的外遇。一切看似生命中無解的問題,它們都困擾著我。由於論文的撰寫,我與家族長輩們展開訪談,甚至意外的與父親對話,解開了我所有的問題,同時我也學習到如何同理家族長輩們的生命際遇和感受。
最後,我了解家族的生命故事,上一代長輩們的家庭結構、生活背景與社會歷史脈絡,以及覺察到自己部分的生命經驗。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承載與相互影響;在具體而特殊的社會脈絡中開展與流竄。經由敘說研究,讓我對家有了新的理解和詮釋,也讓自己擁有新的視框與力量面對我的家,並且接納過去的自己。
分享者:張菁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題目:從我到生態我--一段生態認同的行旅
身為環境教育工作者,內在的軀動力常和外在世界常出現矛盾對立。為了可持續未來的環境教育,是保護自然或只是消費自然、利用自然的教育。屢敗屢戰的實踐路上,不停的探問人與自然關係的矛盾之源,透過自我敘說這段認識自己、擴展關係的生態認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