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18, 2017 3:59:2 AM
2017年10月份場次活動
「論述分析經典研讀班」第十次聚會
時間:10月21日(六)10:00~14:30
地點:輔仁大學 聖言樓SF851教室
研讀班文本為「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A Reader」
討論篇次為
第13章 Just Say No? The Use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 Developing 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Sexual Refusal
與
第21章 Social Semiotics
請您填寫下列報名表,以利提前將研讀文本寄至您的信箱,並選取您當日用餐之喜好,謝謝您。
『生命史與心理傳記』研究社群
(舊稱:毛毛蟲生命史討論社群)分享會
時間:10月21日(六)15:00~17:30
地點:輔仁大學聖言樓851
分享題目:不要再做自己了-躍入關係
分 享 者:陳永祥
(阿土伯,曾經是個電子工程師,後來改行讀心理,目前在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就讀,諮商實習中。喜歡讀小說、看電影、說故事、及騎鐵馬在田間閒逛。花了大半輩子時間追尋親密關係。)
*歡迎自由參加,不需事先報名*
如需文本,請來信索取:amigocchen123@gmail.com,謝謝。
這世界與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之間有很多可一一對應的關係,例如當我說:「這個杯子」,或「太陽」(或許搭配著順手一指,或稍微揚頭)時,大家就可找到與其對應之物(或體;entity)。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完全無法如此對應之「物」(或體):例如精神、愛情、關係等等。又同時,還存在許多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情況,例如鄉村、城市、社會、文化。這些,很令人困惑,因它可見可感可說,卻無法被指,例如我們無法指著一條馬路,然後說:那就是社會,或就是城市,就是文化。其中,最令人困惑的,最令人爭議的,或許也是所有其他困惑的來源,就是「自己」。許多健康專業工作者,或追求生命意義的人均以「做自己」、「探索內心最深沉的渴望」、或「實現本就圓滿俱足的自我」當作目標,似乎這樣就能解決人世間所有困難了,也「自我實現」了。但真的嗎,真的是這樣嗎?當你伸出手指,往自己的鼻頭一指之時,你當真指向了「自己」嗎?
另外,本學會預計於11/18(六)、12/23(六) 辦理經典論述分析讀書會。
12/09(六)本學會將會辦理「心理傳記中的生命認同與轉化」研習 暨 本學會「會員大會」,下午將會有「丁興祥教授榮譽退休茶會」,如有意願參加活動請持續關注學會fb粉絲頁(https://goo.gl/2v4bu5),也會同步發送報名訊息給本學會之會員們,也邀請各位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