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與熊鷹

在台灣,排灣族與魯凱族利用的野生動物中,熊鷹(Nisaetus nipalensis)是與這兩民族的傳統文化連結最深的物種之一。從日治時期到近期的民族誌研究記載了與熊鷹相關的文化內涵、地名、禁忌和祭儀、服飾文化等,熊鷹可說是排灣族人的精神象徵,同時也內化到日常生活中了。

排灣族人是如何看待熊鷹的呢?胡台麗教授的著作提到排灣族人喜愛熊鷹羽毛衍生自對百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的崇拜,在排灣族人的意象中熊鷹是鳥類的頭目,而在族人間普遍流傳的百步蛇變成熊鷹的傳說則被認為是真心相信存在的事實,稱之為真實傳說(tjautsiker)。牠那美麗的羽毛引發族人讚嘆驚訝,熊鷹羽毛變成美女然後消逝的傳說則使族人產生濃厚的哀思的情感。

熊鷹的排灣族族語稱為qadis(中排灣)或adis(北排灣)。我們過去的研究中受訪的排灣族人認為熊鷹與祖先有關,代表kalaya(祖靈,士文村),或kalayingang(祖靈,文樂村)。熊鷹也是高傲尊貴的靈鳥,如同百步蛇一樣穩重、不輕易攻擊人,但同時也是致命的。

這也是為什麼要以熊鷹的羽毛來代表vusam mamazangiljan。絕大多數的受訪者有以下兩點看法:其一是因為熊鷹是從代表排灣族的祖先所羽化而成,熊鷹羽毛上的三角斑紋也與百步蛇身上的紋路相似,因此就以其羽毛來做為vusam mamazangiljan身分地位的象徵之一。其二是由於族人認為熊鷹有一股傲氣,如果熊鷹被獵人捕獲,捕獲的人身分地位或者是運氣不夠,熊鷹會自毀羽毛,牠有這樣慎選對象且自傲的行為,而使vusam mamazangiljan覺得配戴熊鷹羽毛可以襯托出尊貴的身份。

但同時族人也認為熊鷹是相剋的敵人qalja(士文村),文樂村於收穫祭(masalut)時,耆老們聚集吟唱此生獵獲量,也以vangalan(兇猛的敵人)作為熊鷹的代稱。熊鷹是靈鳥,獵捕熊鷹會觸犯禁忌(palisi),如果不小心捕獲熊鷹的人視同殺死凶猛敵人(馘首),必須在村莊外請靈媒主持祭拜慰靈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