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觀念 VS. 原始佛法】 ⎈ Reality VS. Original Buddhism

張貼日期:2016/11/17 上午 07:17:36

有關學習「原始佛法」的基本常識 Knowledge of the Original Dharma

【一】所有「實體」(實相、本體)的觀念,都是眾生在「常見」的基礎上建立的!

~《根相應‧拘薩羅品‧Sekhasutta 有學經》(SN 48.53, 523)

《卡拉瑪經》說:

➀ 汝等勿信風俗;

➁ 勿輕信傳統;

➂ 勿輕信聽聞;

➃ 勿信因與經教相合;

➄ 勿信基於推理;

➅ 勿信基於學術研究;

➆ 勿信情況考慮周詳;

➇ 勿信見解卓越;

➈ 勿信形象權威;

➉ 勿信因此沙門,是我等祖師。

~《增支部經典‧三集‧五十經篇之二‧大品‧Kesamuttisutta 卡拉瑪經》(AN 3.66)

《大般涅槃經》檢驗「四大教法」也說:

➀ 檢驗「比丘所說」;

➁ 檢驗「僧團所說」;

➂ 檢驗「多數所說」;

➃ 檢驗「個別所說」。

~《長部經典‧大品‧Mahāparinibbānasutta 大般涅槃經》(DN 16, 187-188)

在《合誦經》「十聖居」裡面也提到「有四依」:

➀ 熟思而追隨一法(受持善法);

➁ 熟思而認同一法(肯定善法);

➂ 熟思而避免一法(否定惡法);

➃ 熟思而排除一法(捨棄惡法)。

~《長部經典‧波梨品‧Saṅgītisutta 合誦經》(DN 33, 348)

「十聖居」裏面的第五項,又提到「捨自諦」:

☆ 十聖居 ➾ …… ⓹ 捨自諦(自以為是的觀念) ……。

~《增支部經典‧四集‧初五十經篇‧輪品‧Patilīnasutta 獨處經》(AN 4.38)

【二】綜合【巴利聖典】所述:

⑴ 原始佛陀的教法,是「理性」而非「迷信」,是「去除」而非「建立」各種觀念!

⑵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現在大家都在盲從」的原因,所以,我也不希望大家對我盲從!

如果是佛陀的正法,一定不希望人家盲從的!

【三】檢討目前,一般信徒對「原始佛法」基本常識,仍然認識不足、觀念混淆,舉例如下:

➊ 問題:有不存在「四果」的說法嗎?

解答:不應該!因為自己頭腦很好,而以世間的學問,來臆測佛法。任何人所說的法,如果根據他自己的臆測,而不是根據《巴利佛經》,都是不對的!

如果,連「四果」都否定的話,那世間已經沒有佛法了!

如果,有任何人這樣說法,那他真的是在謗法!

(枳吒山邑經 ☞ 七應供人、完全智之次第、四果中之一果。)

~《中部經典‧比丘品‧Kīṭāgirisutta 枳吒山邑經》(MN 70, 182)

➋ 問題:成就正覺,先證「慧解脫」,最後才證「心解脫」嗎?

解答:所謂「解脫」,是指「心解脫」及「慧解脫」。

「心解脫」是指證得禪定的人,這樣的人,還是凡夫、並沒有達到「煩惱滅盡」的「涅槃」。

(所以說:解脫者不一定有涅槃,而涅槃者絕對就是一位解脫者!)

要成就正覺是:「心解脫」在前面、然後才是「慧解脫」(以上為俱解脫),或者只修「慧解脫」。

這是在《巴利佛經》裡,最基本的觀念。

(大緣經 ☞ 慧解脫者、八種俱解脫。)

~《長部經典‧大品‧Mahānidānasutta 大緣經》(DN 15, 128-129)

➌ 問題:請教善知識在巴利聖典中,佛陀有否教導「無明」先斷?

解答:無明結是「五上分結」之一,而「五上分結」必須要證得阿羅漢果的人才能斷除的!

在此,不可以亂說話,要以經典作依據,否則是在謗法。

所以,當然「無明」是最後才斷的!

☆ 請看《聖典選讀》追隨諸佛古道~不死道跡:

~《增支部經典‧二集‧Ajjhattabahiddhāsaṃyojanasutta 內外結經》(AN 2.37)

~《增支部經典‧十集‧Saṃyojanasutta 十結經》(AN 10.13)

➍ 問題:真想了解佛陀的最高成,是「解脫」或是「涅槃」呢?

解答:學法是理性、而非盲從,佛陀的最高成就,當然是「涅槃」!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在菩提樹下就已經證悟涅槃了(有餘涅槃),並不是等到死了以後。

「有餘涅槃」的意思,是指還有「色身」的存在,並非沒有「證悟涅槃」。

「涅槃」的意思,並不是「五蘊滅盡」(請不要錯解了),而是指「煩惱滅盡」。

~《中部經典‧根本法門品‧Bhayabheravasutta 阿蘭若怖駭經》(MN 4, 55-56)

➎ 問題:應該也有未學佛法的「解脫者」吧?

有人說「有一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解脫者,書中並未提及有研究佛法的經驗喔!

解答:沒有人能夠「獨自證悟佛法」,除了佛陀和獨覺!

如果,連他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卻說別人是「解脫者」,這樣的話可信嗎?

所以,我們應該對佛法,先要有常識上的「了解」而非盲從,或跟著別人在作「研究」!

(枳吒山邑經 ☞ 陷邪道之因緣。)

~《中部經典‧比丘品‧Kīṭāgirisutta 枳吒山邑經》(MN 70, 183)

➏ 問題:六根認知六境起貪、瞋、癡而有六識。

請問六種覺知是因貪、瞋、癡而有嗎?

解答:對!但是聖者無貪、瞋、癡。六根認知六境不起貪、瞋、癡,而有六識(此是有餘涅槃)。

☆ 請看《寶筏心燈》聖典導讀‧心靈寶典:第三篇‧第十一品【根塵緣識 ➫ 觸 ➫ 受 ➫ 愛】、第十二品【六根緣境,黑白牛喻!】

~《中部經典‧Chachakkasutta 六六經》(MN 148, 421)、《六處相應‧海品‧Koṭṭhikasutta 拘絺羅》(SN 35)

➐ 問題:佛陀似乎是強調因緣而少談「業力」,這都是我以前聽法學到的知見,請問善知識的意見如何呢?

解答:記得!建立任何「觀念」(知見)都是一種誤導,

佛陀說:要「捨自諦」(捨棄各種觀念)。

這樣才能回到「身心的法」上來!

應該知道,佛說:「思想」就是「業」。

「諸比丘!我說思業,思已而以身、語、意造業。」

~《增支部經典‧六集‧Nibbedhikasutta 決擇法》(AN 6.63)

這與我們一般「業」的定義不同,

所以,不是說:「佛陀少談業力!」

在佛法裡的「業」,與「行」或「異熟果」是相同的意思。

《道相應‧無明品‧Avijjāsutta 無明》(SN 45.1) 說:

「有邪見則生邪思惟,有邪思惟則生邪語,有邪語則生邪業……。」

《法句經‧愚品‧Uppalavaṇṇattherīvatthu 蓮華色》(Dhp 5.10, 69) 也說:

「惡業未熟間,愚者思如蜜,惡業成熟時,愚者彼受苦。」

事實上,佛陀是非常強調「業」、而且經常提到「業」的:

「我擁有業、繼承於業、由業所生、業為親族、業為歸處,

不論我造何業──或善、或惡,不可避免,我將繼承!」

~《增支部經典‧五集‧Abhiṇhapaccavekkhitabbaṭhānasutta 常思五處經》(AN 5.57)

☆ 請看《空性大經》 ☞ 梵行三災患。

~《中部經典‧空品‧Mahāsuññatasutta 空性大經》(MN 122, 192-195)、《六處相應‧Kammanirodhasutta 業》(SN 35.146)

~《增支部經典‧十集‧Dutiyasañcetanikasutta 故思業之二》(AN 10.218)

➑ 問題:「五根」的次第如何……?

解答:《相應部經‧典根相應‧有學經 Sekhasutta》裡,特別注意這句話:

「諸比丘!復次有學之比丘,知於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根相應‧拘薩羅品‧Sekhasutta 有學經》(SN 48.53, 523)

(不是只有一個出處,統貫全部《巴利佛經》都是如此!)

~《根相應‧軟弱品‧Āsavakkhayasutta 漏盡》(SN 48.20, 490)

~《增支部經典‧四集‧Vitthārasutta 四種行道之解釋》(AN 4.162)

如上所述,如果有人想要改變「五根」的次第,這表示:

⑴ 他對「原始佛法」並不了解、

⑵ 也沒有在看《巴利佛經》、

⑶ 屬於他個人的「自諦」(自以為是的真理)。

「捨自諦」是十聖居之一,表明他絕非聖者!

☆ 請看《寶筏心燈》聖典導讀‧心靈寶典:第四篇‧第三品【成就梵行 ➾ 十聖居】

~《長部經典‧波梨品‧Saṅgītisutta 合誦經》(DN 33, 348)、《長部經典‧波梨品‧Dasuttarasutta 十上經》(DN 34, 360)

➒ 問題:漏盡比丘,身壞、命終是「斷滅無有」嗎?

解答: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受、想、行、識耶?」

「友!不也。」

「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

「友!不也。」

(如上所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蘊相應‧長老品‧Yamakasutta 焰摩迦》(SN 22.85)

➓ 問題:「滅盡定」為什麼不是「五蘊滅盡」呢?

解答:

質多居士歡喜、隨喜尊者迦摩浮之所說,更問於尊者迦摩浮曰:

「大德!或有死亡命終者,與此入想受滅定之比丘,彼等之間有何差別耶?」

「居士!或有死亡命終者:

⑴ 身行滅、變輕安;

⑵ 語行滅、變輕安;

⑶ 心行滅、變輕安;

⑷ 壽盡、暖熄、諸根敗壞。

然而居士!而入想受滅定之比丘,亦:

① 身行滅、變輕安;

② 語行滅、變輕安;

③ 心行滅、變輕安;

④ 然而,壽命未盡、暖氣未熄,諸根明淨──不敗壞也。

居士!或有死亡命終者,與此人想受滅定之比丘;彼等有如此之差別也。」

~《質多相應‧質多品‧Dutiyakāmabhūsutta 迦摩浮之二》(SN 41.6, 348)

❦❧ 以上,是否有回答了大家的問題呢?如有疑問、不吝指教! ❦❧

~祝福法喜~

── 佛曆 2559.8.28(日)佛子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