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故居現時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是南京大屠殺期間,拉貝的住所,而且在當時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
拉貝故居是一座德式小洋樓,。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期間,拉貝包括住宅和小花園的住所共收留、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拉貝目睹了侵華日軍的暴行,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員一起,拯救了20多萬中國人的生命。
現時拉貝故居已作為國際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 。
約翰·拉貝是生於漢堡漢薩自由市的德國商人,而他的民族族群是日耳曼 ,以其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行為和作為南京大屠殺詳實證據的《拉貝日記》而著名。
拉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擊了日軍在中國南京製造的南京大屠殺,並將其記錄為著名的《拉貝日記》。並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 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安全區為大約25萬中國難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拉貝日記是約翰·拉貝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記錄,在寫作日記之外,拉貝還保存了80多張現場拍攝的照片,並對這些照片作了詳實說明。《拉貝日記》是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
拉貝日記印證了南京大屠殺中幸存者所説的史實,令到歷史學家更加相信當時日軍對中國所做的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37 年 11 月,當時中國軍隊在八一三上海會戰中,損耗甚大,雖給予 日軍很大的打,但在軍需裝備和人員物資補給上沒法持續作戰,日軍於是急欲 乘勢佔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原本在南京的外國人接到各自政府的通知,大部份 已撤離這個岌岌可危的城市,約翰拉貝其時擔任德國西門子電機公司的代表,他 的員工大部分是中國人,助手韓湘林是一位中國年青人,架著眼鏡,穿著西服, 打扮時髦,充滿年青人的朝氣。有一次他來到拉貝家中,離開前大家在屋前的花 園合照,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現在他又怎捨得拋下他和其他員工而獨自離去 呢?他在中國已生活了三十多年,與中國人民交往了很長的時間,他猶記得太太 杜娜自德國柏林坐遠洋輪船到這個東方國家與他結婚,他們的兒子奧圖(Otto Rabe,1917-2001)也是在北京出生,兒子自小由中國女傭照料,學會說中國話, 與中國的小孩玩在一起。拉貝對中國人很友善,沒有像很多外國人般趾高氣揚, 看不起中國人的驕慢。他對兒女也諄諄告誡,不要欺侮中國小孩,要以平等態度相待。他是基督徒,對人有博愛平等的精神。南京這時面臨危難,南京的人民會 怎樣呢?當時留在南京的十多位外國人,商議成立一個國際安全區,保護南京和逃難的人民 。
11 月 22 日,這個安全區的委 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Nanking Safety Zone)成立,由於拉貝是納粹黨員,德國與日本結盟,所以推選拉貝 為主席,以便向日軍交涉。成立安全區的 報告,一份遞交南京市政府,另一份則由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轉交了日本大使。時任南京市長馬超俊(1886-1977)宣佈安全 區成立。他將警務、消防、食品、衛生、房屋處置等一應安全區內的市政管理職 權,授予了委員會。南京衞戍司令唐生智(1889-1970)隨後撤去了安全區內的所 有軍事設施和部隊。但日本並沒有承認安全區。12 月 13 日日軍攻入南京,展開 南京大屠殺。 自 12 月 14 日到翌年 2 月,安全區委員會一共向日本領事遞交了 69 封抗議信,控 訴日軍在南京城內的殘暴行為。在面積 2 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拉貝和委員會的 成員設法為難民提供生活所需,這是一個極其艱鉅的任務,但他們都受到人道主 義精神的感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即使拉貝的家,也住了 608 名難民, 拉貝為方便照顧他們,為他們作登 記,所以現在我們知道這六百多名難 民中,有 308 名男性,300 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