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簡稱寧,別稱金陵,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按城鎮人口計算是華東地區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上海。
南京在100 萬年至120 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約7000 年前,出現了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公元前571 年(周靈王元年),楚國在今六合區設棠邑,是南京政區建置的開始。據傳說,吳王夫差前495 年曾在南京築冶城。前472 年(周元王四年),越國大夫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築越城,是現南京城區建城史的開始。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在石頭山築金陵邑,是現南京城區內設治所之始,南京的別稱「金陵」由此而來。前210 年(秦始皇三十七年),金陵邑改為秣陵縣。
東漢末年, 孫權將治所移到秣陵,在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要塞,次年改秣陵為建業。229 年,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將都城從武昌遷至建業,開啟了南京的都城史。西晉滅吳後,282 年(太康三年)改建業為建鄴,313 年(建興元年)又改建康。西晉滅吳後僅三十年,就亡於永嘉之亂,317 年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北方人口紛紛南遷。在此後約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時期,建康成為華夏的正朔所在。420 年東晉滅亡後,宋、齊、梁、陳四朝相繼在建康建都,與東吳、東晉合稱六朝。六朝時的建康相當繁盛,是南京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548 年(太清二年)侯景之亂爆發,建康遭到沉重的打擊,陳朝建立後建康重新恢復。589 年,隋軍滅陳後將建康城全部剷平,僅在石頭城設蔣州,南京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到此結束。
唐代,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重又發展起來。唐初置江寧郡,後置昇州。五代時楊吳改為金陵府,並修築規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滅亡後,南唐建都金陵,改稱江寧府,並擴建了城邑。北宋滅南唐後,重置昇州,後又改為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並設行宮。元朝時改為集慶路,是當時東南紡織業的中心。
1356 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當年明軍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京城,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 萬人,是當時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牆、明孝陵等建築就是這一時期修建的。1402 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421 年遷都順天府,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 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644 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 年清軍攻陷南京,降為江寧府,但民間仍習稱為南京。清廷在江寧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因此在經濟方面江寧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1842 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陳兵江寧江面的英國簽訂《江寧條約》。1853 年,太平軍攻陷江寧後定都,號「天京」。1864 年,曾國荃湘軍攻破天京後縱火殺掠,使戰後的江寧一度極為蕭條,雖然《天津條約》將江寧列為通商口岸,但直到1899 年才在下關正式開闢商埠。隨著1906 年滬寧鐵路和1911 年津浦鐵路先後通車,江寧作為南北鐵路幹線和東西水路幹線交匯的交通樞紐得到復興。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統治。1912 年1 月1 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改江寧府為南京府,不久後袁世凱將民國首都遷往北京。1927 年3 月24 日,國民革命軍北伐軍攻克南京。四一二事件後,4 月18 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29 年6 月1 日安葬孫中山於中山陵,置首都特別市。1930 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31 年6 月1 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規定「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1927 年至1937 年的十年被稱作「南京十年」,期間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 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 萬以上,是當時中國的六大城市之一。
1937 年7 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2 月初,日軍進攻南京。12 月13 日南京城陷之後,日軍對平民和戰俘展開長達6 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約10 至30 萬人遇難,史稱「南京大屠殺」。1940年,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至1946 年5 月5 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
1949 年4 月23 日,中國共產黨佔領南京。1953 年1 月1 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為江蘇省省會。
南京有2500 多年的建城史和近500 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大屠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於1937 年12 月13 日攻陷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 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戰爭罪行。據中國學者考證,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傷的中國民眾高達30 萬人以上,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很嚴重的罪行之一。
1937 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展開全面侵略中國的大規模戰爭。至同年11 月12 日,上海失守,當時首都南京處於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當時,中國將領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動請纓指揮南京保衛戰。 11 月20 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11 月下旬,日軍上海派遣軍隊,分別沿著太湖的南、北兩側開始向常州、湖州進攻,並在12 月1 日正式下令攻佔南京。
進攻南京的作戰開始後,瘋狂前進的作戰部隊就把補給部隊遠遠拋在身後。由於日軍原本沒有深入內陸作戰的後勤準備,部隊立即面臨著糧食供給中斷等問題,日本軍司令部於是下達了實際是要部隊搶劫的「就地徵收」命令。日軍在搶劫中通常伴隨著姦淫婦女的暴行,為了掩蓋自己搶劫和強奸的罪惡,日軍除了殺死受害人,還經常放火燒毀整個村莊。日軍軍官稱:「糧草不足就現地解決,彈藥不足就打白刃戰。」在西進途中,日軍搶劫、殺害平民、強暴婦女的暴行已經開始。
至12 月4 日,日軍迫近南京外圍。 8 日,日軍佔領南京外圍陣地,已從北、東、南三面包圍南京,此時南京守軍只剩西面的長江一條退路,然而唐生智做出「背水一戰」的姿態,一方面下令集中力量固守陣地,另一方面命令銷毀長江上全部渡船,並令宋希濂三十六師看守城內通向下關的唯一通道挹江門,嚴禁部隊從此處退出。自此,南京城內守軍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斷。 10 日,日軍發動全線進攻,但直到12 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 12 日晚7 時,唐生智突然下令突圍撤退,自己乘保留的汽艇出逃。南京守軍瓦解,大部向下關潰退,在挹江門與三十六師發生激烈衝突,最終擊破城門逃至下關。由於渡船已經銷毀,許多難民與士兵僅試圖依靠木板渡江,最終大多凍溺江中。其他人見渡江無望,返回城內。許多士兵脫下軍裝躲入南京安全區。 13 日晨,日軍攻入南京城,南京淪陷。
日軍攻佔南京時在戰場上俘虜了數萬中國官兵,在日軍高層的授意下,這些俘虜都被集體屠殺。此外,日軍還對那些換上便衣混入民間的中國潰兵進行了徹底的搜捕,凡是被認為有士兵嫌疑的人都被抓起來,繼而遭到集體屠殺。數萬中國平民在日軍搜捕潰兵的時候受到牽連被一同屠殺。在佔領南京後的幾個星期裏,日軍毫無約束地在城內外游蕩,隨意殺害平民,被日軍強姦、搶劫的受害人也往往被日軍殺死滅口,南京古都文學歷史考察團 閱讀材料 第27頁 被日軍屠殺的中國官兵和平民在20 萬至30 萬人以上。
杭州,簡稱「杭」,位於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之一。由於處杭嘉湖平原南緣,杭州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目前杭州市廣域面積約為16596平方公里,人口642.78萬;市區面積為3068平方公里,人口393.19萬。
杭州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29年的建城史。古時杭州曾被稱作「臨安」、「錢塘」、「武林」,是中國的六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東南佛國」、「山水名城」、「中國茶都」、「絲綢之府」等富有傳統人文特色的稱號。現今杭州亦博得「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中國最安全的城市」等殊榮,是座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的美麗城市。
杭州市現轄有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濱江、蕭山、餘杭等8個區;建德、富陽、臨安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兩個縣,均物產富饒,景觀各有特色
杭州史脈悠遠,新發現的有距今8000年前的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是浙江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而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曙光。
杭州自秦時設縣治,隋朝廢錢塘郡始稱杭州,到唐代遂以「東南名郡」見稱於世。杭州還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都曾在這裡建都。曾被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讚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資料來源:閱讀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