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的那些事

幼兒園教師 蕭嘉琦 林可嘉

你心中的幼兒園教育是什麼樣子呢?許多人對幼教老師的第一印象是騙吃騙喝、把屎把尿!確實在教學現場上教師必須先從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訓練起,有的孩子剛入園時是包著尿布的、甚至不會自己吃飯,常常掉到滿地都是,此時孩子會顯得相當焦慮,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大人,入園後的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大人到新環境都會害怕了,更何況他們還是一群未歷經團體生活的幼兒,每學年的頭一個月,是教師訓練孩子生活基本能力的重要時刻,當孩子常規建立好及擁有基本能力後,教師就能漸漸引導孩子進入主要的課程當中,而幼兒園的課程為何呢?

仁和附幼從100年新設園開始,歷經了單元教學、主題教學、在地化教學及時至今日的學習區教學模式,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可取之處,但為何現在會採取以學習區為取向的教學模式呢?主要是因為學習區是強調以孩子興趣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室裡會規劃語文區、數學區、積木區、扮演區、烹飪區、組合建構區、美勞區等,每一區都是依照孩子的能力及興趣而設計與佈置,教師會提供許多素材、教具及任務,首先會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想要探索的學習區,之後會再漸漸引導孩子進入其他學習區學習,從探索、操作、實驗及遊戲中學習,教師則是在旁觀察和紀錄,適時為孩子搭建鷹架,了解每位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其實,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具備的能力皆不相同,學習區課程模式恰恰可以讓每個孩子能依照自己的個性、能力及興趣一步一步學習,達到教師所設定的目標,舉例來說:一位中班的孩子其能力已到達大班的水平,孩子在完成教師設定的中班任務後,即可挑戰大班的任務,孩子不會只侷限在中班的能力,而是能依循教師設定的目標往前邁進。相反地,若孩子的能力不足,強孩子達到其年齡層該有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是一件辛苦的事,這時候孩子就可以挑戰自己能力可及的教具,從中獲得自信心,再透過教師及同儕的協助,漸漸達到其年齡層應達到的目標。

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地融入團體生活,有的孩子則是屬於觀察型的,對於環境的適應需要一段時間,所謂強扭的瓜不甜,讓孩子願意、主動探索才是幼兒園課程的核心目標。學習兩字看似簡單卻不容易,主動學習更是我們一直希望孩子能擁有的,但主動學習是只有當孩子自己想要的時候才能達到的,強行推著孩子前進,不但孩子會反抗,連希望孩子好的大人們也會身心俱疲,唯有點燃孩子心中學習的慾望,啟發孩子探索學習的樂趣,孩子的學習才更具有意義。

家長的真心話:

睿禾、碩禾媽咪:

仁家幼兒園在學習區的規劃上,豐富孩子的學習,透過多元的體驗讓睿禾更認識自己。除了師長的引導、同儕間的討論外,睿禾也會將學習區的經驗與家人分享,甚至擔任小老師帶著家人一起動手做! 睿禾的口語表達、邏輯思考能力可以從每回自信、開心的與家人分享中感受到! 仁家師長團隊在教學設計上的用心以及對於孩子們的耐心引導、細心陪伴,讓睿禾對學習充滿熱忱,也培養了他勇於嘗試、接受挑戰以及團隊合作等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家樂、家芯及家恩媽咪:

記得大女兒初入學時我非常擔心,因為孩子的個性敏感,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防備心也很重。我一直記得上學的第一天,女兒就一直站在教室的最後面一動也不動,不願意和老師同學互動,也無法突破心防融入團體。

很感謝幼兒園老師們接納孩子的獨特性和氣質,願意等待她、給她長大的時間。也很感謝幼兒園有非常多的學習區可以讓孩子們沒有壓力的去選擇自己喜歡、有興趣的區域去嘗試和探索。女兒是屬於觀察型的孩子,她常常會在一旁選擇先觀察其他孩子的操作方式,觀察了幾乎半個學期才開始慢慢每一區、每一區的去嘗試,但當她開始願意去操作時她卻做得非常好。

有一回女兒在編織區編了一頂粉紅色配黃色的帽子,老師驚喜的跟我分享她非常快速的完成,一根針也沒漏掉,需要非常高的專注和耐心。我看著老師分享的照片,女兒戴著毛帽開心的笑著,和一年多前已經不一樣的是,她閃閃發亮、充滿了自信的笑容和眼神,那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成長和成就感。

現在換小女兒在幼兒園開始學習的啟蒙,每天回家總是嘰嘰喳喳跟我說著今天在學習區做了什麼:在語文區用畫畫和口述的方式做了可愛的小書,回家後有好一陣子每天都沈浸在自己畫小書的世界裡,每一本媽媽都想珍藏下來;在烹飪區做了小兔子吐司和自己擀麵糰、壓模的餅乾;在組合建構區用多連接方塊做了很酷的陀螺;在數學區用六形六色拼了對稱又兼具美感的作品,媽媽也驚艷了!


云曦媽媽的回饋

承祐媽媽的回饋

允喬媽媽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