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薰陶-培養孩子獨特氣質
藝術薰陶-培養孩子獨特氣質
康橋國際學校110學年度新北市學生美術比賽,獲獎率高達7成以上,其中超過半數將參加全國學生美術決賽。青山藝文走廊提供藝術鑑賞的空間,布展每一位孩子的美術作品,常看到孩子會搜尋自己的作品,看見自己的美好,自我肯定藝術學習成果,同時也會駐足許久觀摩同學的創作並與作品深層對話。在音樂方面,無論是合唱團、管樂團及弦樂團參加新北市比賽皆榮獲優等亮眼的佳績,足見學校落實藝術與人文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參與藝術、接觸音樂、提供藝術展演的舞臺,藉由藝術的薰陶,培養獨特的氣質與品味。
記憶猶新的藝文嘉年華精彩落幕了,看見孩子們興奮且期待的表情,就知道孩子多麼重視與同學同臺展演的機會。藝文嘉年華結合音樂、美勞以及表演,孩子學著與同儕對話,共同挑選曲目、設計舞蹈、創作表演所需的配件與道具,除了藝文課堂時間,孩子們更運用午休以及大下課進行練習,為的是享受學習的成果及表演的樂趣,更期待能給觀眾帶來一場藝術與人文的饗宴,相信家長們看數位影片聽見孩子的歌聲、看見精湛的演出,上臺除了展現孩子的音樂學習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位同學為了藝文嘉年華,共同努力的精神,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動人的呢?
藝術的魅力,需要透過各種媒介的薰陶,美術藝術最能鍛鍊孩子的觀察力和藝術想像力;表演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技巧的訓練,它還是文學、音樂、美術、社會、科技、人文等各類知識的綜合。這對其今後的成長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有鑑於此,康橋相當重視藝術的薰陶,除了正式課程,也延伸才藝的深化學習,課間社團及課後才藝提供孩子豐富多樣的藝術交織機會。家庭與學校,是孩子接受美感薰陶的起始點。藝術薰陶培養孩子美的品味,非單靠學校的力量,亟需家庭的同步配合,延伸藝術陶冶的雙管齊下。在薰陶孩子藝術氣質之歷程家長應有的思維如下:
一、建立正確觀念:
並不一定要有藝術天賦才能學音樂、學畫畫或表演,學藝術不見得一定要走的專業之路,更不要將學音樂或美術當作是跟上時尚潮流,多讓孩子接觸音樂,不是為了當個演奏家,重要的是讓孩子透過音樂接觸藝術的快樂,讓藝術薰陶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孩子的精神食糧。
二、營造藝術的氛圍:
讓藝術生活化: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藝術環境,經常播放不同曲風的音樂或觀賞各種藝術展演節目,除了能使孩子保持心境愉快,也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家長也可以提供繪本、漫畫或雜誌等,其中的圖像也是最好的文化刺激與藝術薰陶。
三、多元藝術賞析:
家長與其要求孩子學才藝,不如訓練孩子欣賞美的能力、開發孩子的想像力。生活在都會區家長只要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許多免費體驗的藝術活動,參觀各種藝文展覽,體驗美好生活文化。親子一起聆聽音樂會,培養音樂鑑賞的素養。觀賞優秀的兒童戲劇在孩子的生命歷程中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它不僅帶來歡樂,寓教於樂帶來知識,培養孩子的想像力,而且能夠點燃智慧和夢想。疫情期間,居家防護很適合大家待在家中親子同樂觀賞線上音樂會、科技光雕、燈會及美展等,欣賞之餘並讓小孩想一想,講出自己的感覺。
四、家長成就孩子:
臺灣本土建築大師姚仁喜,「蘭陽博物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臺北市建國中學畢業的他,當年聯考分數可以進臺灣大學電機系,他卻選擇了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是父母給他充分的自由並尊重他的選擇,才能造就一位傑出的設計師。或許您身邊就有一位具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的的孩子。
當藝術薰陶變成孩子的基因後,他們將會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與審美觀,甚至嗅到未來的流行趨勢,而孩子的生活品味與美感展現進步,家長也該放開胸懷,向孩子學習新的教育、藝術趨勢,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