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蟲來說,光以休息停棲的方式,就可以區分出是那個亞科的種類,
大弄蝶亞科以合翅方式停棲,喜停於樹葉背面,藉以躲避天敵的攻擊。
壯弄蝶亞科停棲展翅呈V字型,雄蝶具有強烈的領域行為。
花弄蝶亞科卻完全不同,牠們覓食和休息時是將翅膀張開攤平,所以常被誤認是蛾類,所以張翅休息並不是蛾類的專利,花弄蝶亞科同樣的也是停棲在葉背。最有趣的是
弄蝶亞科的停法,前翅展開呈v字型,後翅則攤平,有些種類還會往下壓,樣子像是一架雙尾翼的戰鬥機,這也是很多蝶書形容弄蝶停棲的姿態,事實上這樣的型態只有在弄蝶亞科的種類才會出現。
另外,成蟲觸角基部分的很開,末端彎曲成鉤狀,這部分稱尖頂,也是弄蝶的重要辨識特徵。
另外幼蟲也是值得觀察,每種都會將其寄主植物的葉片,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後,再製成各式各樣的蟲巢,有些種類的幼蟲在不同齡期會做不同外型的巢。在型態上弄蝶終齡的頭殼,由顏色和線條斑塊的變化,大部份都可以辨識出是那種弄蝶的幼蟲,這是在其他科蝴蝶比較難做到的。
體型大多為中小型,外表多以白色和黃色為主,另外再加上黑褐色或橙紅等顏色,
由於看似輕盈纖細有如小家碧玉般,故有人稱之為蝶類中的淑女。
成蟲喜訪花吸蜜,部份種類的雄蝶也會群聚於溪邊濕地吸水,還有少數會去吸食鳥類的排遺,
粉蝶飛行能力因前翅外形因素而有很大差異,如纖粉蝶呈圓弧狀,飛行非常緩慢;而尖粉蝶屬前翅呈銳角,則飛行快速。
少部份種類的雄蝶前翅前緣具鋸齒,應該是求偶時與競爭者搏鬥使用,另外比較有趣的是,當雌蝶拒絕雄蝶的求偶,會把前後翅攤平,並將腹部往上抬。
粉蝶幼蟲外表顏色大都以寄主葉片相似,主要當然是躲避天敵的捕食此外也喜歡停在葉片主脈,這會讓他們更融入環境中。不過也有像艷粉蝶的幼蟲是群聚,並以紅黃相間的警戒色來作防衛。
由於體型大,翅膀又以黑色為主,
部份種類後翅具尾狀突起看似雍容華貴,故有人就稱他們為蝶中的貴族,是長久以來最受蝶類愛好者所矚目,也是被觀察的較深入的類群之一。
鳳蝶由於後翅只有一支臀脈,内緣部份會向背面反褶,所以他們停棲、吸蜜或吸水,可從側面看到腹部;
而其他蝴蝶具有兩支臀脈,所以腹部會被後翅遮住而看不到,
大部份的蝴蝶其觸角呈棍棒狀,從基部到末端長得還算筆直;唯獨鳳蝶的觸角是微微彎曲,且到末端是往上鉤起。
鳳蝶幼蟲於頭胸之間具一可伸縮的叉狀臭角,遇天敵攻擊時會伸出並散發出刺鼻的味道,藉以驅除敵害,這是鳳蝶幼蟲獨有的防衛利器。不過平常狀態下他們還是以警戒色或保護色來躲避天敵。
本科最明顯的共同特徵為,前足特化縮在胸前,外表只能看到四隻腳,不過東方喙蝶雌蝶除外,牠抛會伸出前足用來行走。
峽蝶科的成蟲外觀習性差異大,大部份蝶類會取食的食物,都有峽蝶會去利用,他們不論是種類、形態或行為,都是蝶類中多樣性最高的,目前全世界的種類超過六千種,約為所有蝴蝶的1/3。
峽蝶幼蟲顏色外型非常多樣,由外表大概就能知道是那個演化支的蝴蝶,蟲體具成對的肉質突起是斑蝶演化支,蟲體佈滿棘刺即為峽蝶演化支,而眼蝶演化支則是頭部具角狀突起,幼蟲的寄主也是非常繁雜,有以雙子葉為食物,也有取食單子葉,另外國外還有以蕨類為寄主的種類。
由於體型小,不受一般賞蝶者注意,事實上灰蝶的形態和生態多樣性都僅次於蛺蝶科,種類上也是一樣。
灰蝶科的成蟲並非如其名是灰色的,許多種類的翅背顏色是具金屬光澤綠、藍或紫色·也有腹面呈紅、橙、黃和綠.等顏色·或者具複雜且鮮艷斑紋,很多種類後翅具有尾狀突起,配合後翅眼狀斑紋,形成假頭構造,用來欺騙天敵,
臺灣產有尾狀突起者,從一到三對都有。
大部份種類會訪花吸蜜,以及群聚濕地吸水,也有不少種類會去吸食鳥類排遺。
灰蝶幼蟲顏色外型非常多樣·大多取食植物的嫩葉花或果實,也有些亞科會捕食蟻類幼蟲或蛹以及同翅目的蚜蟲和介殼蟲,另外許多種也會與螞蟻形成專一或非專性共生關係。
https://kmweb.moa.gov.tw/ws.php?id=81&aid=11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