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自我介紹,歡迎團隊新成員柏諺,舊成員們分享上學期在VIP課程中的心得與收穫,並且提出對這學期團隊與課程的期待,多數成員希望這學期能夠擁有實作的項目,將上學期獲得的概念與工具,進行實體的運用。如果各方面允許的話,也希望可以外聘講師,提供更多元的思考、新工具的認識與運用。學期中可能以分組的方式進行議題的研究,並於期末展示成果。
【講題】文科生的數據分析日常:職場業務與工作型態
【講師】林禹秀/艾博司網路口碑研究中心數據分析師
本次講者為大家介紹數據分析師的工作範圍,可以涵蓋包括工程師像是在資料庫撈取、機器演算建模;分析師像是分析數字、呈現與表達等等…數據分析師需要不斷的和顧客溝通、交流,清楚剖析顧客的需求到底是什麼、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資料,在開始選取自己所要的資料前,必須記得要不斷詢問和檢視自己設定的方向,才能讓分析出來的數字和資訊是命中標靶的,對自己設定的議題才有幫助和更進步的空間。
【講題】研究者的訊息分析日常:傳播研究與學術工作
【講師】賴至慧/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講師在演講一開始時,先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去思考,像是為什麼雞排妹被性騷擾、變性網紅罔腰懷孕、愛莉莎莎談肝膽排石法和中天新聞關台這四個議題的共同點,並針對文章中在留言和貼文中有不同的正負面聲量,講師做了許多字詞分析,也和大家介紹了不少斷詞工具,像是CKIP這個APP、庫博等等,。此外,講師也和大家分享到網路語言(Netspeak),可以呼應到原先一開始四個文章的正負面聲量不同的可能原因,例如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分為「非對話傾向」和「對話傾向」,前者像是罔腰在其文章中少有和網友、粉絲等互動性的詞彙,因此雖然貼文是分享自己「懷孕」的好消息,但在底下的留言卻是網友們一面倒的負面言論。
開場暖身、自我介紹以及確認固定會面時間、閱讀尋輿情分析的相關文獻以及資料 。
開場暖身、輿情分析相關文獻以及資料分享、媒體平台對於政治的影響力、年輕人選民對於政治素人的看法、學術期刊中政策影響的討論、輿情分析的風險、社群媒體影響選票、社群網絡與人之間的連結、網絡資料分析方法。
【講題】語言學的範疇
【講師】葉嘉炘/國立政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本次講者分享語彙類型與字類分析、對一種語言的敏感度、詞性、實詞虛詞、非外來/外來語、code-switching(如:晶晶體)、特殊關鍵字、語彙的字頻(如:出現次數,例子:蔡英文總統演說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出現比例)、如何進行事實與意見分析?、區別事實與意見的陳述與比例(Google評分如餐廳、訂房、寫美食文章使用的比重的心得分享)、什麼變項(背景)容易造成區分的誤差?、內容勘誤:事實與假事實(fake news)、語用學分析、言語行為論、言語行為的目的與影響、推意原則、判讀話語中是否畫中有話?Quality, Quantity, Relevance, Manner 4 Maxims/Cooperative Principle、預設心理、批判性言談分析、言談中的權力不對等、面子理論(如:形容詞、動詞、名詞給聽眾的感受「語言癌」,以記者為例:我正在進行~的動作,將動詞名詞化,讓聽者比較沒有壓迫感)、正面策略(如:Include both speakers and hearers, attend to hearers’ interests, needs and wants, exaggerate interests in hearers...)、負面策略(如:Be indirect, use hedges or questions, minimize the imposition..)等。
同學分享平台:網路溫度計
工具分享-Google Tends。
介紹網路輿論的形成及概念,舉例劣質油案例及食安問題說明網路口碑資料的分析方法,最後說明大據分析中不同圖型的呈現及如何閱讀。
輿論應用:
可以鎖定特定對象、人或品牌
可以比較正負:舉例義美食品為例,說明聲量進階研究法。
大數據下的輿論力量,分析輿論調查的關鍵因素:
關注議題
網路民眾
媒介來源
【講題】那些媒體在說些什麼?關於媒體研究方法的選擇難題
【講師】張鴻邦/國立聯合大學原住民學士學位學程專班博士後研究員
怎麼找到適合商品,達成行銷成果的KOL(Facebook)?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從多則文獻,分享研究方法工具:《如何提出比當前更好的原住民族廣電政策?》、《原視開台前,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是電視台?》、《為什麼是「電視(機)」?》、《什麼是原住民族新聞?》。怎麼選擇(傳播)研究方法?現今趨勢取得之工具分享,如文字雲(influencer),可以從中了解時代潮流,但不能直接將該項資料列入研究內容中,僅具參考作用。
於禾田野舉辦期末聚會,聯絡團隊夥伴的感情,並分享對於本學期VIP課程的收穫與未來課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