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楊雅惠 同學
今日VIP的課程介紹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老師提到,即使再小的好奇也能是問題的來源,也可以和同儕一起提出來討論交流,內容分析同時也是「非介入性」且「系統性」的,因此當我們自己在研究時,例如臉書上在選取貼文和留言時,時間必須是一致的。老師也不斷提醒我們,我們所選定的題目,必須是聚焦且具體的,我們自己可以去想像研究最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最後透過我的研究,可以回答出什麼樣的問題。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師提到編碼簿的編制要謹守三個大原則:一、窮盡,也就是所編制的碼都要包含到所有內容;二、互斥,所編制出來的編碼不能是模稜兩可的;三、可依靠性,即使編碼是要可以被信賴的,需要一個人以上檢查,至少兩人編碼,並相互同意彼此的編碼結果。另外,我也學習到,其實編碼簿的分類也可以多看看相關文章,學習、擷取甚至是轉換其做法與分類,像是將不同領域的A、B轉換到C領域的模板上,套用與疊用。最後,老師也和我們聊聊了基礎的「統計」概念,統計出來的平均數據和真實的情況其實很多時候不能單就文字來看,要轉個彎去思考,就能發現其實有所不同。期待之後的課程能一起學習SPSS交叉分析和EXCEL的樞紐分析。
劉又睿 同學
今天聽完內容分析法,對於如何運用與概念有比較清楚,從內容分析法的定義,系統化的程序,編碼簿分類等。老師上課有分享內容分析法研究編碼的例子,可以分類的相當仔細和有系統性的完成分析。從中也學習內容分析的三個特性和編碼如何分類說明等。議題的研究多少會用到統計概念,老師也講解基本統計的概念和軟體介面的認識,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對於統計不那麼畏懼,從生活中的例子帶入統計。我自己想研究的專題範圍有點大,涉及學習歷程檔案,而且有改變題目,範圍要再縮小,找一個有興趣的小議題即可。老師也建議要想清楚想研究的問題為何,要更具體一點,並思考使用的研究途徑。在本次課程的基本內容分析法讓我對編碼的概念更加了解,可以試著應用到自己的題目中。
彭詩惠 同學
今日課程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內容分析-對人類傳播紀錄的研究(臉書、法規、書),它的緣起是-瑞典用於教派研究。內容分析的便利性:不是介入性研究,所以不用做問卷等,只要對次級資料做分析,網路抓資料、圖書館報紙抓資料都是內容分析的來源,沒有技術都能獨立完成。它的特色是1.系統性觀察,有既定的研究步驟,2.量化對於其分類編碼,進行數學運算。還有做內容分析的步驟為:1.選擇主題,提出研究假設2.選擇適合的資料來源3.決定分析單位4.確定分析內容類別。
余柏諺 同學
回歸到我要做的主題本身,我想問什麼問題呢?如果工具要用到爬蟲coding,這個方式是有幫助我解答我的問題嗎?另外我想,編碼這件事還真的沒做過(其實很多東西都沒做過),聽起來比較像是訂定一個遊戲規則,然後像挑出紅豆綠豆一樣分門別類,還是依照大小顆,或是否發芽來歸類,設定好原則,後面的事就可以比較輕鬆。編碼簿三大原則:窮盡、互斥、可依靠性。我的筆記上寫SPSS常態分配、中央極限。我看著它們思考良久,我想這隻怪獸可能跟武漢肺炎一樣難以對抗。
林恩如 同學
這次課程老師和大家介紹了關於內容分析的研究,其中有提提到這個是非介入性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次級資料去做分析與探討。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編碼簿的分類,之前有做過資料的coding,對於這方面有一些印象,今天在聽完老師的講解後,才發現比我知道的還要再複雜一些,不但在分類方面又三個原則需要遵照:窮盡、互斥、可依靠,在擬定好編碼簿的分類之後,還要經過多次的交叉比對,直到相同率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做下一步的分頭進行分析,在這方面其實蠻費時費工的。之前做coding的時候是老師直接給的編碼簿,在這次課程才知道,編碼簿的分類是每個研究團隊會自己擬定的,在初期可以先去參考別人的分類方式,再進一步改寫成自己的,此外也可以多去閱讀相關的論壇及文章,都是有助於產出編碼分類的方式,我覺得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