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族語復振談
教學科技的社會實踐力
主講人:王淳民教授(清大教科系)
2020年10月14日
在演講的一開始,淳民教授就以「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來的重要」,他認為科技為人們帶來這幾個好處:
相容性:人們必須相信新方法與自己的信念價值及目前的需要並無牴觸。
可試驗性:人們在完全採用新方法前,可以在過程中做些改變。
教授強調因為現在年輕的一代人不講族語,加上原住民人口數下降,導致原住民族語漸漸凋零。於是教授開始進行研究,他實地走訪了原住民部落,訪問了一些族語老師,她問了老師幾個問題:
接著,淳民教授提到需要老師們必須創造一個學生想學族語的動機,於是教授想到能讓師生合作最好的辦法就是辦一個營隊,辦一個屬於原住民的營隊,教授先組織了線上社群,然後讓老師與學生一起完成這個任務。過程中,不論是分工、或是師生之間的溝通,這些都是一大挑戰。教授還有提到其實要讓族語復甦,還需要很多的努力,師資的安排,族語老師的訓練,家庭思想的改變,這些都是要面對的課題。
在演講的最後,淳民教授給大家看了一個影片,影片中提到設計思考是一種現代人思考的方式,這種思考思維漸漸地取代了舊有的價值觀,他希望同學們思考,我們可以如何從現有的資源中,來改變這個社會和群體。
這周課程老師以做事前要評估後果開頭,想起幾年前推行的語言教室系統,當時幾乎所有學校都花了大筆錢去安裝,但是幾乎都已經不使用了。以此為借鏡,教授也說到不要為了科技用科技,不會有好處還會浪費經費。我們為何用科技來輔助教學?又是要以何前提來執行呢?首先要相信新方法是優於目前方法的(優勢性),且新方法與自己信念價值及需要不牴觸(相容性)。除此之外,新方法要能簡單學習並執行(複雜性)、在使用過程中可容許改變(可試驗性)、甚至能夠集思廣益,觀摩他人使用的方法並採用或是融入自己的方法中(可觀察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使用過一些科技產品來輔助學習,電子辭典及點讀筆再到電腦,甚至後來的智慧型手機的程式。使用過程中,不是每一個科目都因為使用了科技給予了更大的學習成果。
以英文為例,我不是一個死背就能背得起單字的人,時常需要記憶點及同義字的幫忙,而科技能在我自主學習時給予我需要的資源,而很多時候是課本不會出現的。教學過程中,地理老師時常透過科技工具提共更多畫面及真實的畫面使我更好理解背後的觀念。但是目前的科技還是有許多的侷限,例如語文的對話練習等,更有很多社會相處方面的教學是機器學習還達不到的。
設計思考是在探討人的需求、行為、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是一門跨領域整合的學問。史丹佛大學D School 創辦者David Kelly的TED演講中提及設計思考的五大過程:Empathy, define, ideate, prototype, test,我也以此方法整理並提出自己想法。
如何解決原住民族的語言正在凋零的問題?我會從三個角度檢視
以現況的角度來看,沒有學習族語的急迫性是個很大的問題,因此需要找到學習族語的動機。再者,教授以提到成為母語老師的人很多都是因為文化認同,但都因為兼課、薪水等問題使得族語老師只能用part-time的形式工作。我認為這樣的方法會比起專任講師沒有統整性,也比較難及時更新很多資訊。
以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賽德克語是沒有文字的,而隨著新的科技更新會有新的詞彙出現以及很多文法邏輯的學習會使比較少人有動機從頭再開始學習、成為老師去教學。用科技角度想,如何用線上社群等科技工具應用?
Define-抓出問題核心:先有動機,再來才是其他問題
Prototype-以重頭完成一個夏令營的方式加強學生動機,以三人一組裡用線上學習社群討論、分工完成夏令營需要的內容:議題、知識、和最重要的使用族語溝通。
Test-夏令營完成的結果顯示:學生的動機增加了、提升了文化認同感及文化敏感度提升、甚至還以拼字的方式找出學習方法。
五步驟完成後會開始檢討、修正模型直到能成為一套更有效率的方法。
從這次經驗中發現了需多科技應用上的問題。遠距的解析度如過太低會影響學生學習發音嘴形時的障礙、老師的線上教學技巧及對於進階的語言知識也需要加強。學生在社群討論時也會因為補習等因素無法按時上線。這時就需要再回到ideate 找尋改進的方法。
從線上學伴的方式加強社群意識來著手解決時間配合上的問題並使學生有機會彼此見面分享。不同背景的學生放在一起擦出不一樣的火花,而討論過程中有些學生的家庭成員也會參與,能夠及時修正語法,也能增加家庭的活絡。
老師的培訓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一般的族語老師都是以兼職為主,因此如果有組織能夠調度、甚至利用MOOCS等方式來遠距完成培訓就能使老師們免去通車的不方便。城市學校的原住民族算是少數,老師四出奔波也不是很方便,但又礙於政策只能到處跑,若能以同步教學科技完成,並能領到較高的薪水,我認為更能創造好的教學品質。
最後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很特別的想法:以新創公司來經營族語學習?以經費及經營模式來看,我很喜歡這樣的想法,比起政府的預算不穩定,公司還能推出一些企劃活動來增加收入已投入更多資源在教育上。但若偏離初衷也可能會導向以族語復振為口號背後卻是作完全不相干、欺騙消費者的信心。如果能避開此問題,我相信與政府合作的新創公司是一個很好的選項來解決語言落寞的問題。
我之前一直很困擾什麼是教學科技?聽了這次的演講後,我覺得教學科技是一種不拘泥 於教室、課本,很動態開放的教學歷程。在演講過程中,老師有強調「別為了用科技而用科技」,那是不是也可以說,科技其實也只是「教學科技」的一種輔助器材而已?
看到這次的演講標題,我以為老師是原住民,結果並不是,這真的讓我很驚訝。所以老師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去幫助族語復振,真的很讓我敬佩,這或許就是老師所說:做對的事情 比把事情做對來得重要。評估過後,能力所及,只要是有意義的事情,就去做吧!
演講中有談到:相對優勢(相信新的方法比舊的好)、相容性(新方法和自己的信念價值和 目前所需並無牴觸)、複雜性(新方法簡單而能夠學習和執行)、可試驗性(在完全採用新方法前,可以在過程中做些改變)、可觀察性(觀摩他人採用創新的方法)。我覺得這五個條件可以 用在很多日常生活上,不只是教學科技上。像是我之前的讀書方法浪費我很多時間,後來慢慢調整,詢問很多學長姐經驗,才調整到現在讓我比較適應舒適的方法,現在想想我在調整的過程中都是用到老師所說條件方法呢!
老師說到許多原住民族語隨著老一輩的逝去而慢慢凋零的時候,我也深有同感。身為客家人,我不會說客家話,只會聽,一些客家文化我都不知道,而且我身邊很多同齡的客家人也是如此,我曾經有想過該怎麼辦,問爸爸爺爺奶奶學又覺得不好意思,就自己上網學,但 是這樣效率低,而且漸漸地我就放棄了……。教學科技&族語復興&數位學習,我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棒,一群學伴和活動,所激起的學習火花是不可估量的,或許我可以嘗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