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需要了解⾃⼰,例如:我是適合做研究的料嗎?我適合唸研究所嗎?我的個性是否適合?我的 特質?我是否耐得住孤獨寂寞去鑽研研究主題?接下來,對於0到1歲的嬰兒⾏為研究觀察與測量, 透過遊戲設計情境、與⼈互動去觀察嬰兒⾏為例如:有沒有笑、有無注意⼒、有無注視、遇到困難會哭還是尋求幫助等互動回應、頻率進⽽去做解讀。學術上有「發展上的敏感期」也就是說早期(6 歲以前)的療育以及介入所能產⽣的修補效果與6歲以後的補救來的更⼤,所以早期觀察察覺非常重 要。再來,對於2、3歲的幼兒透過量表、⾏為測量例如:智⼒測驗、語⾔測驗、記憶測驗,此時個體落差會開始擴⼤,可以逐漸看出誰反應快、比較聰明、靈敏,以及透過語⾔研究例如:錯誤表徵、敘說層級、表象與真實、錯誤⼼智表徵以及意圖去觀察分析孩⼦說出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