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華葳教授由棉花糖實驗作為開頭,帶領大家思考我們是如何控制我們的腦、控制我們的心,來達到延宕滿足,而那些能不受誘惑的孩子又是如何做到的?除了透過轉移注意力之外,我們可以透過大腦來改變行為與情緒。柯教授提到一個人要能專注,不僅僅只是一個口令即能達到,而是經由大腦中許多部位的合作。「注意力」可以被比喻為一個網絡並主要有三大主要功能:警覺性網絡(alerting)、導向性網絡(orienting)、執行控制網絡(executive control),而大腦可以分配、選擇、持續或集中注意力在某一個項目上。
接著,柯教授進一部闡述:相較於我們的大腦,人工智慧又是如何運作的呢?人工智慧能夠檢索並儲存更多資料、利用運算能力來推測大數據資料庫,甚至也跟人腦一樣可以從經驗中學習並下決策,例如:Brad Smith(微軟總裁)。然而人之所以不同於人工智慧,關鍵在於人腦能進行深度處理。大腦主要分為四大區域:枕葉、顳葉、頂葉、額葉,各部位不僅各司其職也互相合作。
經由學習可以發現人腦具有可塑性,神經元中的突觸會不斷的增生與斷裂,而神經元細胞彼此間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連結,這對於大腦的早期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閱讀與語言發展息息相關,在大腦中主控語言的區域又與聽覺區環環相扣。柯教授談到閱讀甚至能夠改寫大腦中的鏈結,人腦中有布洛卡語言區掌管語言表達和威尼基語言區掌管語言理解,皆幫助了我們處理語言與文字。閱讀這件事看似簡單,卻仍需要學習。柯教授在簡報上呈現了有閱讀障礙兒童的腦與一般孩童的腦的運作概況,可以看見前者的腦分成了許多部份在運作,而後者運作的部分較少,但透過訓練可以增強大腦的運作。
最後,柯教授帶著大家閱讀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提醒大家運用大腦進行深度處理的重要性,讓自己有一個活躍學習的腦,從設定專注的目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