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生海外經驗分享
主講人:幼教系的黃琪鈞同學、幼教系曾逸珊同學、特教系林子寧同學、心諮系曾巧寧同學
2020年5月6日
今日的演講邀請了四位同學分享來到芬蘭、日本、北京與法國交換的經驗,希望能帶給想出去外面世界看看的學弟妹不同參考。首先,來自幼教系的黃琪鈞同學來到日本的筑波大學交換一學年,她提到一開始來到這所學校的經驗,因為有學伴的機制,使的自己並沒有那麼地驚慌失措。與台灣大學不同處在於這裡的學制分成了A、B、C學期,她分享了其中一學期所修習的15學分課表,為了好好利用在當地的時間,她在課餘去了志工機構、參加課後照顧的活動。而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門課的報告討論,充分令她感受到了留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文化氛圍:當地日本學生必須帶外國留學生觀光當地,並且討論如何幫助提升筑波的觀光率。
第二位是來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交換的幼教系曾逸珊同學,她提到大一下開始即開始準備托福與安排系上必修的課程,為了不要延後畢業,這些規劃必須提前做好。芬蘭當地的學制也與台灣不同,分成了四個學期,也因為每週上課的時間不固定,自己必須好好規劃其他想要做的事。而且,因為上課時數不長的緣故,相對自己要花很多時間研讀教材,才能在課堂上與同學有多元的討論方式與論文寫作。她分享交換的那一年中,同樣喜歡到處旅遊,其中最喜歡的一角是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最後她提到,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穫便是了解自己的不足,並且告訴自己要裝備好,迎接下一場挑戰。
第三位是來到北京師範大學交換的特教系林子寧同學,她首先交換地區的選擇與申請前的準備談起,不論是經費、當地文化、學習內容,在決定來到一個國家交換前,必須好好想清楚這些因素與檢視自己是否適合。來到中國交換打開了她許多的眼界,像是臥鋪火車的體驗、微信支付可以一卡搞定所有消費等等。當然也有許多剛開始不太適應的情形,例如:北京的霧霾便讓容易過敏的她很不舒服,但也同時使她養成了獨立的生活技能與開始培養好習慣。
第四位是來到法國狄德羅巴黎大學交換的心諮系曾巧寧同學,她與我們分享在準備交換的過程中,花費最多時間在於排列志願序的過程,因此比起考慮許久,她更鼓勵直接行動,否則只會越拖越晚。來到法國交換是一樣很特別的經驗,她建議學弟妹們在來之前,也要先思考交換的意義為何?想體驗讀書生活多,抑或是想嘗試旅遊生活多。
最後,同學提問:「若在外地遇到與中國政治上的紛爭會如何處理?」四位同學的答案皆同意在國外會盡量避免政治話題,不要直指衝突,其實大部分的外國人與中國人思想都很開放,反而要打開眼界去接觸多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