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衛生- 核心能力建立與課程評鑑
主講人:吳佳芳總幹事
(新竹市全球衛生與服務學習交流協會)
2020年4月22日
首先,佳芳總幹事介紹她長達13年的國際志工經驗,透過今日的經驗分享,想帶給我們一些關於「全球衛生與服務學習」要注意的文化面向與挑戰,希望能夠幫助日後想從事志工的同學,了解何謂跨文化知識系統的敏感度與找出如何與當地共榮的方式。
佳芳總幹事提到,現代健康面對的最大問題便是全球化,例如:新型冠狀病毒即是全球化的結果,而對應到資源不平等的地區,那個地方的人民就急需具經濟效應的照護模式。此外,她也提到帶領醫學系的學生來到印度當地服務時的經驗與心得,全球衛生教育也可能產生社會影響,像是處理不同族群病人時所具備的文化敏感度,因地而異,必須考量到情境與文化的影響性與重要性。她也鼓勵每一位醫學生走入偏鄉基層醫療增強診斷技巧,藉由走出國外體驗多元的可能,不僅協助當地也裝備自己擁有照顧知能,進而才能以不同的眼界將所學貢獻給台灣的偏鄉。
佳芳以醫療團隊來到喜馬拉雅山服務的經驗為例,說明何謂文化敏感度。進到一個國家服務之前,要先了解當地,並且要避免踩到當地同行的底線,舉例來說,當地也有醫療資源,要先思考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擁有資源,當地的孩子生活的樣貌為什麼還是貧窮、缺乏呢?該如何整合?以當地為例,Jamyang School的小孩之所以難以就學,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距離學校太遠,受教育的機會渺小導致貧窮如此循環。又以藏人的生活為例,當醫療團隊想在這裡做衛生教育,想直接要求當地居民改善健康,這樣子便是不太合理的方式,因為藏人多為快速取得高熱量食物便馬上進行工作,因此才導致藏人多有三高。同樣地思考方式,回歸教學上,身為服務團隊需要先尊重與理解當地,在了解了當地老師的教學困難後,再發想還可以如何進行教學。了解原因後,醫療團隊也才進一步構想如何在這樣的架構底下,幫助當地的孩子?以及遵守服務準則:在全球化的發展底下,幫助在地找到在地的價值。
最後,佳芳總幹事提醒我們:從台灣小小的國際觀看國外,很容易產生我們沒有發覺的錯誤迷思。鼓勵大家能從現在開始培養跨文化核心能力:願意與不同專業溝通,與社會接軌,並有系統地去訓練與嘗試。
常常可以聽大家說不能一直待在同個地方,應該要出去看看開闊自己的視野,面對現今這快速變化的世界,培養國際觀、擴大自己的眼見才不會被這巨浪淹沒,而老師就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專業來規劃、設計活動教導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學生,讓他們也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文化刺激,而且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整個團隊的活動、課程設計是以當地老師進度和當地能夠負擔的為主,不會變成營隊結束後一切又回復原樣而是真正能帶來改變,這是我之前沒有想過的方面,我總是想反正我們有技術、有方法一定要給他們最好的,反而忽略了是不是他們最適合的。
除了保持國際觀外,面對近期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身為主修特教的我應該如何應對呢?我認為機器再聰明、再多萬能,人的思考、行動還是沒有辦法精準預測的,所以可以運用其來輔助教學,比如VR.AR…等虛擬實境應用,他們能夠分析許多數據顯示最適合這類型學生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參考並依照學生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修正成最適合這位孩子的教學輔導方式,只要妥善應用人工智能,他們不會變成搶工作的敵人反而是最佳的夥伴。
說到國際志工,它是我以前的小夢想,從小學五年級起,我就一直嚮往嘗試的一件事,而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也前往柬埔寨暹粒,在Rainbow Orphanage,陪伴園區裡的留守兒童,與很多很棒的人相識;而在那的兩週裡,我們到了園區裡的小學,以及園區外的小學,認識了柬埔寨的學制,以及參與了他們的課程,很特別的是,我們不僅是參與,而是真正的當了一回老師,與孩子們一同玩樂,教他們怎麼用紙箱做樂器,如何著紙星星,以及一起用骨牌。
當地的孩子,看似擁有的不多,然他們的內心卻充滿了了溫暖,他們帶給我簡單,卻又珍貴的快樂;從第一天的陌生,到第二天拉著我的手去泥地裡玩耍,他們的雙眼總是充滿了了能量,儘管外面的天氣十分酷樂,但也止不住我們享受單純的快樂。
在我看來,「當志工」並不難,我們要做的其實很少,第一個是打開自己的心,學習不帶任何刻板印象;第二個是了解當地的文化與規定,切莫讓當地人感到他們的文化不受尊重;第三個則是真心去面對他們,並且抱著同樣是學習的心態與他們相處,如此一來,一趟旅行下來,並定能收穫許多,不管是從當地的小孩或大人身上學到東西,或是自己心靈上的成長與滿足。
那兩週,我收穫滿滿,嘗試了人生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農田裡耕種,第一次用泥土築牆,第一次在柬埔寨的雜貨店買飲料,第一次鏟土、挖土,第一次抓到蠍子,第一次當老師等等;很慶幸自己當時沒有猶豫去當國際志工,也很感謝我在Rainbow Orphanage所得到的種種回憶,想到自己出發前為了教案煩惱不已,以及出發前扎了好幾針,所有的事前準備,使我那14天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做國際志工,是我做過最棒的決定,上了大學,我給自己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能再去做一次國際志工。
經過老師的介紹我了解到國際志工的魅力。周圍其實一直有朋友在參與這一類的活動,因此也有人鼓勵我去嘗試看看,但自己總是缺乏自信所以就算有機會也都讓它匆匆溜過。直到大學後慢慢建立起能力與自信後才又想了解國際志工相關的事情,但現在卻被課業纏身,不像過去有那麼多時間可以進行這類活動,想到這裡不禁覺得後悔,不過我相信在課業穩定下來後一定會鼓起勇氣參與活動,再這之前也會多多培養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外語口說能力)。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我常常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當然不乏來自異國的人們,雖然相處的時間並不長,但總是能透過與他們的對話一點點的增進自己的視野,認識他們的家鄉、文化與美食。我對於文化的衝突有十分深刻的記憶,還記得有一次我與父親的印度同事聊天,因為話題已經聊得差不多了,急躁的我竟然不小心去問了種姓的話題,雖然他似乎在當下面色不悅,但依然將種性制度詳細的向我介紹,並告訴我現今印度對種性制度的觀念已經逐漸改變。在這次談話中我對課本外的東西又有新的認知,也讓我知道無意間的提問也會造成文化上的侵犯。
一開始我誤以為只要語文能力夠好就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國際志工,沒想到除了語文能力之外還有那麼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及事前準備。對當地文化的了解真的是非常的重要,畢竟一個好的教學者不只要有淵博的知識,也要知道要怎麼讓受教者習得我們的知識,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融入當地才能消除原本文化差異的鴻溝,能真正的幫助到當地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