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教學
主講人:林玫伶校長(臺北市國語實驗國小校長 )
2020年4月8日
首先,玫伶校長開宗明義的指出本日主題圍繞在「失控的教學」,而到底是什麼失控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校長請同學們思考從小到大學習國語文的經驗為何:背誦、老師畫重點、寫參考書、閱讀補充資料,抑或是自己做筆記?
接著,玫伶校長進一步介紹國語文教學在台灣的演進以及目前在國語實小實施的情形。回顧古時候,連古代地位尊崇的人都遵循「背誦」作為讀書方法,甚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可見傳統的記法自古以來便流傳至今。這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沒有對錯之分,背誦是一種思維,然而玫伶校長提到,並非所有學生都適合如此的學習方式,有些人需要經由教師引導。
在現場的國語教學中,常被使用的教學方法為「分別教學法」與「混合教學法」。前者指的是以不同的教材來上寫作教學、表達教學……等,不同的課程會以不同的教材來進行國語文教學;而後者則完全相反,混合教學強調同一份閱讀教材可以拿來教作文課、寫作課、說話課。而在目前的教學現場中,混合教學法漸漸成為主流,小學教科書的教學指引也都受其精神來編輯。
除了教學法的改變外,在2006年之後台灣也開始重視方法的學習與操作與學習策略,開始發覺到讓學生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於是開始重視各年級需要學會哪些閱讀策略,重視學生是否學會如何學習。舉例而言,閱讀理解可以透過整理表格、劃出時代年表,歸納出尚未概念等等的方式來學習,且這樣子的閱讀理解教學也能應用在其他領域,像是社會課與數學課。
玫伶校長接著講到了失控的地方——自主學習能力。現在學生能夠取得知識的來源良莠不齊,且知識權的解放使得課堂與真實世界產生了落差,這一切都促使了教師們思考實驗創新課程。校長舉了「數位讀寫自主學習」與「還原經典長文閱讀」兩項例子介紹實小的教師們如何將國語文與其他領域結合,讓學生進行探究,並挑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從決定與定義題目、蒐集資料與判斷可信度、摘取重點與歸納整合、小組合作與探究發表,都由學生自主決定,由他們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自主帶來失控,失控也帶來改變。」玫伶校長以此作結,勉勵未來的教師們都可以多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這次的演講主題是<失控的教學>,老師以國語文為例,分享了很多在台北國語實小所進行的教學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有別於我們以往刻板印象中的教學方式。
首先老師提到國語文教育,古時候的方式不外乎就是「博聞強記」,誰記得多就佔上風,但是這樣的量大反而帶來質變,大家只是死板的讀書,不懂得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一直到很後面才衍伸出「混合教學」,也就是在教材中融入聽、說、讀、寫,四個面向,台灣歷次國家級變革均使用此教育方式,教科書也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影響。再來老師有談到內容取向教學與方法取向教學,內容取向比較像是我熟知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大家最常接觸的一種,就是填空、訂正、書空寫字、問答教學......,但是內容取向教學模式,比較偏向教你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而不是直接告訴你答案是什麼,透過組字規則、提問策略、找問題重點......等,讓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老師也提到幾個實際應用的例子,像是在社會科與自然科的教學方面,以前如果遇到不會的題目,大概就是死讀,但若是利用摘要重點,整理年代表,或是從文本中找到支持的理由,這類內容取向的方法,就讓課堂不那麼枯燥。
最後,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前的教學,學生都是屬於被動的一方,而且課堂上所學與真實世界的情形,很多都是相反的,例如:在課堂上不能使用手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手機卻是我們最依賴的工具。老師提出幾個在國語實小所進行的教學變革,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以國語文為出發點,規劃適切主題、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行動參與。首先,老師舉了「火星探險任務」這個例子,讓學生自己決定想要探討的主題,結果一開始,老師發現大家都不會訂定好的題目,應該是因為平常我們太習慣別人給我們答案,不善於思考,經過老師的引導之後,大家都能過訂出好的主題。有了好的題目,學生便要開始自行搜集資料、摘要重點,在這之中,學生還要學會判讀資料的正確度,也是訓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判斷真假新聞的能力。老師給我們看學生做出來的作品,很難想像小學生是這麼的有創造力,有能力去完成這麼多事,也不禁懷疑,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否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並且越來越不能將教育與現實生活結合。
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還原經典長文閱讀」,老師舉的三國演義例子,讓我覺得十分有趣。他將一個班級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代表魏、蜀、吳,平常班級經營也是以這三個陣營為基礎,再來他要學生利用寒假時間去閱讀相關文本,以「本國」的視野閱讀,大家都知道,坊間的三國演義大多都是以蜀國為出發點,只要提及魏國的內容都是不好的,老師這麼做大概是希望學生不要只有單一思考的能力,也能從不同角度去切入同一件事,讓自己的眼光更加多元。最後再讓小朋友配合元宵節進行猜燈謎的活動,還有提問對話攻防,這些運用與結合,及背後所要學生思考的意義,都不是課本上找得到的,相信這群學生應該在這之中找到很多的樂趣,同時也學到很多關於三國的知識。
其他還有結合宮崎駿的作品,要學生找出共通點,或是在閱讀經典長文「手斧男孩」男孩後,要學生進行行為模式分析、創作小說等,這些做法每個都令我驚訝,原來我們可以這樣顛覆教育,讓孩子真的在快樂中學習。當然,這之中一定也有受到家長的質疑,老師也要面臨教學模式的調整,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開會、準備,甚至是改變考試的型態,但我想,倘若有更多成功的案例,不論是家長或是老師,都更願意投入這場教育改革,畢竟每個好的教育者,不是只想要學生考一百分,而是讓他們能夠在真實世界裡,運用這些學習的技巧,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初聞這次的演講題目,還不知「失控的教學」意指為何,猜想到底是哪裡失
控了?為什麼失控?心中帶著這般問題,漸漸在過程悟出答案,也於此講座中認識到原來自主學習也能這麼有趣,同時打破我先前認為小學生較無法完成團體報告的認知,相反地,他們能夠從中激發無限創意,並找到自己的熱忱而不停鑽研。
藉由國語實小校長的分享,使我想起自己於國小的分組報告(原本的我還真的從沒回想過),那樣的教學形式的確會令學生印象深刻,例如那時老師要大家找資料並繪製海報上台發表。其中的資訊挖掘過程是新鮮的,會有想進一步探索的動力;發現新知識是驚奇的,會想要努力記住它;完成小組報告後是有成就感的,會從中獲得喜悅。但是上述的經歷僅占我國小學習歷程的極小部分,有些老師仍以枯燥的「按電子書『朗讀』、『重點標示』、『補充影片』」等快速帶過,或許同學認真將筆記記下,但也可能因缺乏互動、反思問題等過程,便會較快將所學遺忘,也較缺乏學習的興致。
另一方面,此種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也有其缺點,除了演講中提及的課前準備費時費力、學生要花較多心思於分組報告、可能從中發現到自己十分感興趣,而不在老師預期領域中的「失控」,我認為最麻煩的問題是,教師出了許多「自主學習」的「報告」,最後演變成學生為了報告而報告,目的只是完成作業,儘管能將任務妥善完成,但並非由熱情所引發來學習新知。我想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或許在於從小我們的學習模式多是被動接收訊息,而非主動汲取知識,因此難以建立自主學習的心態,尤其是對經指定主題的熱忱。然前述提到的「失控」,我覺得只要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資源找到可靠的資訊,透過「方法取向」的引導,不一定要依賴老師,也能滿足「失控」的不足。
綜觀此種教學模式,我認為利大於弊,其問題多能以其他管道解決,但實施的頻率仍要加以衡量、應用的科目或學習主題能彼此配合思考,最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無論是自己發掘的樂趣,抑或由師長漸漸啟發——如此一來才能將自主學習的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
關於老師今天的內容「失控的教育」,我有很多的感觸。從小到大我特別偏愛國文課,可我卻很少在上課時專注於講台上的老師;比起聽老師要我們圈詞、劃重點、語意賞析,我更喜歡在上課時讀自己找來的課文原文出處的書。
這樣的行為讓我在國小和國中時偶爾會被老師點名,認為我是上課分心;可是我一直保持著國文第一名的成績,老師無可奈何,也漸漸不管我了。對我來說,我雖然真心熱愛國文這門科目,但那樣正規的國文課卻總讓我提不起勁。
後來上了高中,考進了語文實驗班;我們的任課老師常常在班上推行所謂的翻轉教育,其中的國文老師所推行的方法就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演講內容:如果一次段考範圍有四篇課文,還包括規定的延伸教材兩篇,我們老師會有兩篇以上是學生自行閱讀,剩下的則是她會給我們大量的資料講義,並要求我們分組討論回答講義上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教學法比起過往「國文有背就有分」的死記教育,還要讓學生更能深入思考並了解、吸收文章中的涵養。
這個老師的作法帶來了很多正反兩極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樣的國文課才是真正學習,也有很多人認為老師這樣的教學讓進度太慢,常常到月考前進度都還沒上完,變成學生得自行承擔後果。我們畢竟是升學取向的班級,班上有很多非常重視成績的同學其實都不太認同反轉教育,他們認為這樣的學習太累了,本來只要聽老師上課就能拿到好成績,現在不只要花很多時間做課前閱讀,考試前課也上不完,如果上課不主動發言就拿不到好成績;相對來說,這樣的教育成本太高。
我也不斷思考,若是我們整體的評量方式、教育目標不改變的話,台灣的學生永遠不可能真心喜歡閱讀;即便老師的課再有趣、再有深度,對於升學沒有用的教育方法恐怕很少人能真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