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經科學觀:樂在學習的腦
主講人:詹雨臻教授(心諮系)
2020年3月18日
詹雨臻老師以笑話作為開頭,給現場的大學生們選擇:眼前有金錢酬賞和賞心悅目的帥哥美女的照片,大家最想選擇哪一個?而結果就如同該研究所顯示,大學生的選擇為金錢。舉此為例,讓大家會心一笑,實而引出今日腦科學的演講主題,雨臻教授期許各位能夠思考身為未來教學者,我們如何將教育理念與腦科學結合並應用在自己的專業上。
雨臻老師利用幽默三元論的圖示帶大家理解人們是如何經歷幽默理解、幽默欣賞,進而產生幽默反應。幽默的定義為個體知覺到某一刺激,經由失諧與解困的認知歷程引發個體覺得愉悅的感受,並伴隨著笑的外顯行為之反應。與嘲諷一樣,幽默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且會活化大腦,造成愉悅的感覺。大腦中分為四大額葉,分別為額葉(Frontal lobe)、頂葉(Parietal lobe)、顳葉(Temporal lobe)、枕葉(Occipital lobe),其中額葉負責認知,頂葉負責注意力的分配與空間,顳葉負責語音與聽覺皮質區,而枕葉負責視覺皮質區,另外有兩道主要的途徑:Dorsal途徑與Ventral途徑,這些是腦科學關注的重點部分,而腦分析為每兩秒鐘可以掃36張圖並進行疊圖分析。
接著,雨臻老師舉了許多幽默的影片與例子,來帶大家思考幽默在教育上的應用,並用簡報呈現圖片,邀請大家為圖下一個小標。此外,幽默也有許多應用在政治上的例子,像是邱吉爾即非常喜歡使用自嘲與攻擊他人的方式來展現幽默技巧等等。然而,幽默的使用也具有文化差異、性別差異,在使用上必須謹慎以對。
後在演講結束前有兩位同學進行提問,第一個提問為:為什麼雨臻老師會想開始研究幽默的腦科學?契機為何?教授回答,由於原本身為一個工作性質相對嚴謹的輔導老師,在經由研究正向心理學後,想繼續朝研究所邁進,於是就開起來幽默腦科學的大門。第二個提問為:對教授來說,攻擊型的笑話算是幽默嗎?教授同意,然而也提醒同學們,攻擊別人和攻擊自己不一樣,開玩笑必須考慮場域、民族性、地點與時機。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教育神經科學觀:樂在學習的腦」,大多圍繞在「幽默」這個課題。一開頭,老師就展現出他的幽默,老師成立的實驗室,中文名字是認知幽默情感神經科學實驗室,如果翻成英文,這幾個字分別是Cognition, Humor, Affect Neuroscience 每個字母的開頭縮寫剛好就是老師的姓氏 CHAN,能從這種身邊的題材發展出這樣的小巧思,看得出來老師對幽默的敏銳度。在演講完之後的提問,老師說他原本其實是很嚴肅的人,因緣際會下才開始做幽默有關的研究,也漸漸培養出對這方面的興趣。
上個學期我有上另一位老師開的「心理學與現代生活課程」,一直以來都對心理學蠻有興趣,也是和自己所學相關,未來若是要朝語言治療師或是特教老師發展,多加研究心理學都對我了解病人或學生有所幫助,因此這次的演講我可是把握機會,很認真的聽老師分享。一般談到幽默,多數人覺得就是好笑的定義,不會多去想它背後的理論,但是詹老師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討幽默為何使人發笑,引起笑點的導火線是什麼,大腦的機制如何運作。老師對於幽默的定義是:個體知覺到某一刺激,經由失諧與解困的認知歷程,引發個體覺得愉悅的感受,並隨之引發笑的外顯行為。當我們看到一張好笑的圖,會產生兩種反應,驚奇(失諧)進而解困如果成功,就會覺得好笑,如果失諧未解困,就不會覺得幽默;反之另一種情況是,無驚奇也就是未失諧,自然不會覺得好笑,而這些覺得幽默的背後,是大腦不停運作的結果。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器官,額葉、頂葉、顳葉,各自掌管不同的東西,在這中間又有邊緣系統,負責掌控緊張情緒的杏仁核,負責傳遞枕葉訊息的兩條路線,ventral stream(what pathway)以及 dorsal stream(where pathway),在多重作用下,我們才會感覺幽默。一個笑話通常前面的開端都會有所謂的「營造語句」,在接續「關鍵語句」,這中間透過大腦的轉換,我們理解到好笑的地方,進一步解困,才會發笑。這些都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我並不知道原來在解讀一個笑話的過程是這麼複雜。
在這之後老師有提到「幽默酬賞」的實驗,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他的學生做了一個有關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是否能感覺幽默的實驗,我覺得很特別,一方面是自己系上的課經常提及這個名詞,再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典型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有以下的負性症狀:情感平板、貧語症、無動機、喜樂不能、社交退縮......,這個實驗主要就是要挑戰「喜樂不能」的部分,當然結果是他們還是有幽默的機制,只是比較不外顯,從這項實驗上可以看出腦科學的廣泛應用,相信未來如果將對大腦的研究,和特殊教育結合,不只是能偵測對幽默的機制,說不定還能發展出不同的教育手段。
再來老師說他在自己的課堂上會給學生做幽默訓練還有怕被笑者的幽默訓練,gelotophobia 怕被笑其實也是一種症狀,研究顯示可能是嬰兒期和父親疏離,或是青少年時期被霸凌所致,他們對「笑」這個字或是鄙視的字比較敏感,也不喜歡攻擊型的笑話。我自己是沒有這個問題,我反而很享受講笑話或是出糗的過程,我喜歡帶給人歡樂。老師的訓練方式很特別,是給學生看一些圖片,並且讓他們去下註解,讓學生對幽默有另一層不同的見解,讓他們重新定義幽默,當然也要注意幽默的尺度,要在對的地方說對的話,如果有一項條件不符合,這些幽默反而會讓他人感覺不舒服。
除了上述這些,因為時間不夠的原因,後面幾項老師都是大略帶過,還有「幽默在教育上的運用」、「幽默因應」、「幽默在工商的應用」,其實不難發現,幽默這個因素幾乎是充斥我們的生活,我們很難去避免它,培養對幽默的體悟以及創造幽默的能力,在現在學校或是未來職場,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相信在這次演講後,對幽默的運用能夠更加得宜。
今天教授從「幽默」與創造力、語言、魔術、隱喻,甚至是性別間的關聯講起,中間穿插不少幽默實例來說明其間的共通點,並以大腦內不同區域,討論一個人看見好笑事物時,特定區是如何被活化並被記錄下來的,這同時也是我認為最新鮮的部分。
此次講座開啟了我不同的角度看待「幽默」,以往的我欣賞到有趣圖片、影片或是笑話,笑一笑便過去了,頂多記起來分享給其他人知道;或是自己和別人聊天時,偶爾的內容能使人捧腹大笑,但都沒有聯想到背後的大腦運作。透過這個主題,讓我了解到先前許多堂課提到數次的「額葉」竟然跟幽默有關係,因為它控制認知功能,而「幽默成分」包含了「認知」、「情感」和「笑」,固然能使額葉接收到此訊息之際,在核磁共振成像中顯現出來。
幽默也運用於生活中許多層面,不少廣告藉由「出乎意料的違和感」捉住觀眾的心,進而達到商業目的,便是一種聰明應用。而我認為現代流行的「迷因圖」亦屬於幽默的發揮,無論是諧音、諧義,抑或是意想不到的創意,皆巧妙融合多種元素,為現代人提供不少樂趣,但同時也須注意到是否損及他人權益,找到適當的平衡,才能將「幽默」做最大的發揮。
這次演講,老師透過「幽默」試圖讓我們對於腦部研究有更多興趣。然而,因為部分內容之前已經學過、聽過,如:腦區和多數幽默圖片、故事,因此覺得可以在更加深入。此外,我很好奇,為何杏仁核與幽默相關呢?它不是恐懼衝動的本能機制嗎,怎麼會對幽默也有反應呢?有很可惜的,因為時間不夠的因素,有許多的資料沒辦法詳細討論,如幽默與男女的差異或各實驗的流程、經過,希望有機會能再更詳細討論。還有,幽默應該是個較為複雜的機制與模糊的詞彙,不知老師是如何界定這個詞彙的又是怎麼挑選相關的素材,因為若是界定不慎在素材內有暴力或其他衝動等因素,會不會導致一個實驗的偏差,例如上述的杏仁核反應,又或者幽默本身及含有多樣的細微情緒,包括及細微的恐懼或衝動呢?
這次講師所講授的內容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即是關於腦科學研究的部分,因為我有參與學校所設之腦科學研究實驗室,就如同講師所講述之內容,人們總是習慣於口是心非,擅長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一旦運用了腦科學原理,運用人體腦波直接進行分析做出研究,就能得出明確之資料,即使只盯著腦波觀察數據,也能判斷出受試者是否正在睡覺,這也應用於嬰幼兒中,因為他們仍無法用話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因此也能夠進行腦波研究;我在實驗室中當過實驗者與受試者兩者,所以知道要長時間久坐並且不大幅度的擺動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做這類型的研究有多麼困難;另外,講師也提到了關於幽默感的重要性,我本身一直很渴望自己能夠多一些幽默感並提升其相關能力,因為具備幽默感之性格的人往往有很棒的人際關係,在和其他人的相處氛圍也會變得特別融洽,若適時且適當的運用自身的幽默感往往能夠避開危機並化解衝突,將緊繃的情勢轉化成對自身有利的情況,因此,我十分嚮往並羨慕具有幽默感的人;在這次演講中,我從各方面都能夠和自身做連結,很感謝講師,讓我學到更多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