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本內容
暖身操(每一個動作8拍)
3個人1組,依序出發。第一趟每組做兩個循環,待最後一組回來後,第一組準備第二趟出發,第二趟則改為三個循環。
循環跑走的練習過程中,換氣要領可為兩吸一吐或一吸一吐,以鼻子吸嘴巴吐,要做到呼吸與循環跑配合才能減輕跑步的負擔。
暖身操,特別加強腰部、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沿著操場跑道以逆時針方向跑,每人跑4圈,每過一次記錄站蓋章做記號,練跑過程可以自行調整步伐,或利用學過的跑走循環來調整自己的步調。
體驗過程中,換氣要領可為兩吸一吐或一吸一吐,以鼻子吸嘴巴吐,要做到呼吸與循環跑配合,才能減輕跑步的負擔。
務必關注自己身體狀況,不能勉強。活動中若身體不適,須馬上停止跑步。
鼓勵大家完成全程,不要求速度,但盡力培養自己的跑步耐力。
2.馬拉松的由來
很多人說起馬拉松,都說,它來自2500年前那場戰爭……
不光是網絡廣為流傳為「歷史真相」,在多數官方和非官方的解釋里也都願意把這個假說當成真相,因為它充滿英雄主義的浪漫色彩,很符合體育的煽情——
公元前490年,波斯對希臘發動第二次遠征。雅典全城動員,組了一隻軍隊開赴名為馬拉松的地方迎戰,並派人向斯巴達等城邦請求支援,但斯巴達援軍因宗教慣例遲遲未到,面對強大的波斯軍隊,雅典處在很危險的境地。
9月21日,馬拉松會戰爆發。雅典人針對來自平原的波斯軍,設計了正面佯攻、兩翼夾擊的戰術,經過激戰,雅典軍果然重創波斯軍。為了把勝利的消息儘快告訴雅典市民,他們選中了長跑能手費迪皮迪斯(Pheidippides),讓他跑回雅典告知勝利。
費迪皮迪斯當時有些負傷,但仍接受了任務,馬不停蹄從馬拉松一直跑到雅典中央廣場,對盼望在那的人群激動的喊了一聲,「歡呼吧,我們勝利了!」便力竭而死。
19世紀末期,法國語言學家米歇爾-布里爾(Michelle brill)、也是現代奧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的朋友在希臘考察後萌生了建議,他長信顧拜旦在首屆奧運會上增設名為「馬拉松」的長跑賽,來紀念費迪皮迪斯的行為。布里爾也願意捐獻一個銀質獎盃作為對冠軍的獎賞。顧拜旦採納了他的提議。
於是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就有了馬拉松,全程40公里。後來這個距離幾經修改,最終在1908年倫敦奧運會為了照顧皇室成員觀賽,確定為42.195公里,也就是現在馬拉松的正式距離。
但實際上,這個有關馬拉松起源疑點重重:
為何不使用馬匹?
希臘當時對馬匹的使用很常見,完全可以使用騎馬的方式傳遞如此重要的信息。即便馬匹體力不濟,也可採用騎馬+跑的方式,無須全程奔跑;
斐迪庇第斯是跑了42公里還是更多?
雖然「馬拉松跑死」的新聞如今不少,但實際上除非有先天心臟疾病,或者太過極端的情況,馬拉松還是很安全的。斐迪庇第斯的力竭實際上可能是,他在兩天裡跑了240公里——希波戰爭時候斐迪庇第斯先跑到了斯巴達求援,被拒絕後又跑回去參加戰鬥,贏了又跑回希臘報信,這才力竭而亡。
3.影片欣賞
北海小英雄(30)--希臘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