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獎名單出爐,獲獎人中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長期投入海岸濕地與溪流生態研究,從傳統的生物相調查,藉由模式整合與生態系服務,為國內藍碳研究先驅。從宏觀尺度,探討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深入了解熱帶與亞熱帶水域生態系的結構與功能,填補過去歐美學者的研究空缺,並致力將臺灣多樣的水域生態系推展至國際。(經濟日報)
【SDG2消除飢餓;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 】
土木系楊明德終身特聘教授兼工學院院長團隊「導入AIoT的減碳水稻收穫模式」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成果將AIoT技術導入水稻收穫模式,建立快速、便宜且簡便的含水量檢測技術,顯著提升農業產值並推動淨零碳排,展現產業應用價值。此技術在國際上的應用與認可,展示了其廣泛的應用前景與潛力,為農業減碳與環境永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林幸助昨(23)日出席第六屆「台灣大永續論壇」,以「海洋藍碳是減緩氣候變遷的自然解方」為題發表專講表示,維護藍碳碳匯是減緩氣候變遷的第一優先,至於如何強化藍碳碳匯,聯合國很早就認可紅樹林價值,復育紅樹林可說是一舉數得,可保護生物多樣性,又有碳匯、並具備固碳效果。從溫室氣體減少或釋出較明顯、長期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人類世界對生態的影響造成碳釋出、實務性的管理/容易維持/強化碳庫與減少溫室氣體釋出、包含在IPCC溫室氣體計算來源中、氣候調適價值等六大特徵面向來看,可滿足六大特徵的可執行藍碳,僅有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經濟日報)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漁業署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於12月19日攜手舉辦113年度「海洋碳匯量測技術研討會」。研討會首場議程專注於濱海藍碳的量測技術。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指出,海草床在固碳中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但復育地點的選擇至關重要,應優先考量曾有海草分布的棲地,以提高復育效率並最大化碳匯效益。林幸助的研究指出,藍碳的碳匯能力約為森林的1.5至2.5倍,每年可貢獻約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展現出極大的減碳潛力。(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
興大於12月18日舉辦「2024國際生物催化暨農業生物技術臺灣年會」本次年會吸引了150位專家、學者及學生參與,其中包括中研院葉錫東院士、楊秋忠院士、賀端華院士與楊長賢院士等學者,共同就農業與生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討論與交流。 (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國內首次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今天由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與中興大學、台哥大簽署夥伴關係備忘錄,選定安南區城西廢棄魚塭地種植3千棵紅樹林,以3年時間,比較復育前後碳匯與溫室氣體排放變化,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形成技術範例,進而在更多廢棄魚塭與鹽田,並推廣到有紅樹林的國家。林幸助說,這項研究原本只有研究,沒有種植紅樹林,也沒有土地,因此結合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台灣大哥大展開這項前瞻性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計畫」,也是國際上罕有的計畫,參與成員15人,為跨領域的合作。 (聯合報)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本次座談會由興大森林學系王升陽終身特聘教授兼循環經濟學院院長主持,以生物多樣性與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作為議題主軸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端木茂甯代理執行長兼副研究員以「從資料開放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TNFD接軌的未來」為主題,揭開座談會精彩序幕,緊接著由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終身特聘教授和我們介紹「TCFD、TNFD與自然資源關聯性」,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思民特聘教授分享「從企業合作到保育推廣-以都市動物為例」讓我們了解實例的推動現況。(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興大於12月3日與國科會及教育部共同舉辦「生成式AI賦能智慧農業」論壇,興大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暨工學院院長楊明德、資工系范耀中教授等與德州農工大學獸醫系助理教授朱珮華醫師等專家分享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聚焦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 GenAI)在農業與獸醫領域的創新應用與挑戰,分享如何運用AI技術提升產業效能與永續發展,展現生成式AI在提升產業效能與促進永續發展的潛力。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興大森林學系的柳婉郁特聘教授以科學數據與實際行動,透過無數次的講座、研究與示範,推動社會對森林多功能價值的重視與認識。獲頒113年度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柳婉郁教授說,讓他更確信,這是一條必須堅持走下去的道路;她承諾,未來將投入更多心力,推動森林生態系的永續經營,促進社會對自然資本的認識,讓更多人看到森林重要性與多元價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永豐餘與高雄市政府、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中華紙漿、高雄市野鳥學會,針對舊鐵橋濕地低碳永續推廣進行多方協議簽署的討論與籌備,委託「台灣藍碳之父」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教授及中山大學與台東大學研究團隊,開啟2年半的調查,進行亞洲第一起人工濕地碳匯提升計劃,提出台灣第一個淡水草澤濕地減量方法學,建構人工濕地的碳收支模式,量化碳匯能力,提供各界未來針對濕地增匯與管理維護的科學依據援用,展現企業、官方、民間團體共同在濕地生態保育及提升青碳碳匯的永續發展決心與行動力,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優質教育、淨水與衛生、氣候行動、保育海(水)域生態、保育陸域生態、多元夥伴關係等多項指標。
《影片連結》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2024 UAV應用於空間資訊永續環境國際論壇」(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UAV Applications with Geomatics &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11月7日在興大舉辦,本次論壇由國科會補助,中興大學工學院無人載具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學系、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及智慧永續新農業研究發展中心共同主辦。召集人為工學院楊明德院長、土木工程學系余志鵬主任及蔡慧萍副教授。論壇特邀愛沙尼亞生命科學大學的環境保育知名學者Kalev Sepp教授和博士候選人Kaupo Kokamägi、紐約城市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Nir Y. Krakauer和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游晟暐助理教授,深入探討無人機技術於空間資訊、氣候調適與環境永續方面的多元應用潛力。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
來自台灣四所大學的六位教授,獲得阿拉伯半島阿曼蘇丹國最大報紙以頭版頭條及二版與三版大幅報導,不只以學術拚民間外交,也為台灣大大爭光。這次論壇中興大學的陣容非常強大,由副校長兼國際長周濟眾、電資學院院長蔡清池以及工學院院長楊明德三位特聘教授一同組團出席,分別分享了中興大學在AI各方面的最新研發與運用,包括「神農GPT」等,以及中興大學與台積電等高科技公司合作推動的各種半導體高科技的教學學程,引起了阿拉伯各界的高度興趣,對於中興大學的最新校務發展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興新聞)
【SDG7可負擔能源;SDG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
中興大學土環系楊秋忠院士研發之「抗菌微生物菌株及培養繁殖技術」,技術移轉給興農股份有限公司,興農10月22日在霧峰安美農場舉行興農全新微生物農藥貝兒樂(貝萊斯芽孢桿菌N17)新產品上市田間觀摩會。「抗菌微生物菌株及培養繁殖技術」是由楊院士研發團隊從霧峰水稻田中篩選超過上千株的菌種庫中,挑選出最適合台灣作物使用、最佳適地適所的強勢菌株,成功研發全新微生物農藥-貝兒樂(貝萊斯芽孢桿菌N17)。 (興新聞)
【SDG4教育品質】
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今日於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大樓,舉辦以「企業備戰零碳永續與因應減碳新賽局」為主題的產業演講。特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終身特聘教授,以及臺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剖析碳匯及碳權的多重價值,解除企業碳焦慮。經濟部能源署與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攜手現場近百位中小企業及學研先進,朝淨零永續方向邁進。 (工商時報)
【SDG4教育品質】
中興大學校長詹富智強調,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國際研討會深化對有機農業非市場價值及環境價值的理解,並通過政策推動的經驗,為未來有機農業發展提供深遠的視野與啟發。柳婉郁特聘教授則提到,臺灣的農業重心已從糧食供應轉向更廣泛的目標,如生態維護、鄉村發展及文化保存,政府和企業應重視環境給付政策,提供更多激勵措施以促進有機及友善耕作的推動。(興新聞)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 】
楊明德表示,研究人員用手機拍攝數千張穀粒影像,經檢測含水量,將相關資訊上傳給AI學習、辨認,經研究優化系統,農民僅需以簡易色卡夾夾住稻穗、透過手機拍照,即可獲得稻穀含水量,與專業儀器測定數據的差距小於1%。興大表示,此項技術經技轉給宸訊科技公司,宸訊與弘昌碾米廠合作,在台南、高雄及彰化約有3300公頃契作田區,成功導入「稻米產業鏈垂直智慧整合雲端服務平台」,以大數據平台提供各農地最佳收割日、收割機媒合路線規劃及烘乾倉最佳化作業排程。 (工商時報)
【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 】
農業之永續發展需藉由智慧化、科技化及數據化的管理方式來解決當前農作物生長期間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興大楊靜瑩教授與楊明德教授以農作物栽培管理過程中耗水量最大的水稻進行研究多年,分別於興大北溝農業試驗場田區和彰化縣永靖鄉落地驗證田區進行跨地域多年期水稻試驗,楊靜瑩教授表示:「當稻田呈現無湛水狀態下裸露土表時,稻株植體尚不會立即遭遇到乾旱逆境。」團隊結合農藝生理和楊明德教授團隊的影像分析技術,透過現地植體生理資料、無人機搭載多光譜儀器和氣象資料站等多元方式,藉由大數據資料集,運用數據化和科學化的方法建立稻田輪灌決策,能幫助政府在水情吃緊時,以科學數據進行供水輪灌之決策。 (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內政部今(2)日在興大辦「自然碳匯及低碳建築研討會」,邀請中興大學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主講「自然碳匯量測與效益評估」、經濟部能源署葉光哲科長主講「我國節能策略與發展」、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高俊璿科長主講「自然碳匯推動現況」分享提供更寬廣方向,讓「增匯」、「減碳」的挑戰,化為產業投資、創造就業的新機會,攜手產業與學界共同驅動未來碳匯新里程。(今日新聞)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 ;SDG15陸地生態】
8月21日辦理邁向淨零排碳之「自然為本解方」(NbS)座談會,本次座談會上半場引言由興大王升陽特聘教授主持,以自然為本解方(NbS)作為議題主軸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共同討論。興大陳樹群終身特聘教授以「生態工程與自然解方」為主題,揭開座談會精彩序幕,接著由興大柳婉郁特聘教授介紹「自然解方定義與個案研析」。下半場,由前農業部林試所所長黃裕星擔任主持人,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包括屏科大森林系陳朝圳名譽教授、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石芝菁簡任技正、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嘉棟所長、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所李明旭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生科系林登秋特聘教授、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臺灣大學城鄉所張聖琳教授,以及屏科大通識中心簡赫琳教授等人與會,探討自然為本解方作為淨零排碳的對策,提供自然碳匯相關政策規劃的依據。 (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 ;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森林系柳婉郁特聘教授,榮獲第48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柳婉郁特聘教授專長為森林碳匯與氣候變遷、森林資源評價等,主要貢獻利用科學分析方法實際解決當前我國林產業與環境資源問題。呼應國家2050淨零排放政策,柳教授協助國內企業與學研單位建立農業生態系服務概念,宣傳農業與森林碳匯、農業生態系服務的重要性與相關效益,協助森林碳匯轉為碳抵換權,提供農業綠色給付與生態補償相關政策建議,她對國家政策制定和農業永續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生態系服務補償與自然碳匯領域,並倡議2050淨零排放目標中,自然碳匯中將扮演重要角,在林業上理論與實務之貢獻卓著。 (工商時報)
【SDG13氣候行動 ;SDG15陸地生態】
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結合農業部林業保育署,106年起陸續與屏東、羅東、南投、新竹及臺東分署認養造林。截至今年,日月光已在全臺各地認養造林面積達69.25公頃,累績總經費新臺幣2,409萬元,栽植株數達125,753株。為評估七年植樹造林成效,日月光委託中興大學柳婉郁教授,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006年所提出之林木碳吸存量估算通式,將林木平均比重乘以林木樹幹部分之木材材積,後乘全株材積與幹材材積之比例轉換得林木生物量,林木生物量乘以林木之碳含量百分比,即為林木所固定之二氧化碳當量。計算106年至112年間新植造林碳匯量累積達3,194 tCO2e。造林有助減緩溫室效應、水土保持、淨化空氣品質,日月光也期望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力,共同為守護臺灣美麗的山林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用行動來守護臺灣這片土地。(興新聞)
【SDG13氣候行動 ;SDG15陸地生態】
林幸助特聘教授,6月15日榮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林教授為國內少數從事整合性生態系統研究學者,宏觀的生態系統研究是現今生態學研究的焦點,也是因應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減損之重要解方。 (青年日報)
【SDG4教育品質;SDG5性別平等;SDG13氣候行動 ;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工學院自2010年起舉辦專題研究成果競賽,激勵學生發想創新主題,去年(2023年)開始新增「台灣康寧PBL創新獎」,希望結合產業界資源,鼓勵永續創新性跨域研究。康寧研發中心許正宜總監表示,「以前學生都是解決老師提出來的問題,現在學生會試著自己找出問題並解決,真的很優秀。」很樂於看到大家關心創新永續以及零碳排議題,相信同學帶著這樣的精神與邏輯思考,進入職場後也能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希望這份熱情可以讓職涯永續發展。中興大學工學院楊明德院長表示,PBL(問題導向式研究)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流,工學院也有基於PBL精神而設計的教育部計畫,包含新工程教育計畫及STEM女性人才培育計畫,「希望興大工學院學生的研究具有永續創新性、對SDGs有所貢獻。」 (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
5月15日至5月24日中興大學舉辦為期10天的「NCHU 2024 Summer Uni+ Program (臺灣農業生態研習營)」,由美國猶他州立大學Ms. Andree Bravo 和 Ms. Dora Brunson 領隊,帶領6位USU大學生到興大,研習與體驗臺灣的農業生態旅遊。指導教授趙國容表示,活動全程由興大學生規劃、設計與導覽臺灣農業、生態與文化。透過此次臺灣農業生態研習營,中興大學期許學生能展現國際夥伴關係、糧食安全、與陸域生態平衡的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生活價值。(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1永續城市;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中興大學與緯穎科技攜手5月18日於桃園打造「新植造林碳權實驗場域」。這是科技業中第一個產學合作的綠色碳權實驗場域,除透過自然解方來固碳,也兼顧企業發展所需的碳權申請,同時為培育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永續教育埋下了種子。柳婉郁教授團隊指導下,將種植近800棵樹木,其中包括固碳量高並可兼具生物多樣性的樹種,並將採用環境部已公開之「新植造林方法學」輔導緯穎進行森林碳匯的計算與碳權的申請,建構台灣科技業第一個產學合作的新植造林碳權實驗場域,打造「緯穎綠蔭天幕」,作為緯穎往後逐步擴大碳權申請的基礎。宋振銘教授指出,中興大學與緯穎科技的合作,將在全球淨零減碳、企業強調ESG的時代趨勢下,於桃園進行造林專案,土地改良並新植造林以增加平地森林碳匯,此合作將能有效減碳、降溫、抗汙、防風,共創企業社會環境的共好與三贏,期能成為全國的平地森林碳匯典範。 (工商時報)
【SDG4教育品質】
興大與國科會、教育部5月17日舉辦「生成式AI,生成你未來」論壇,興大發表國際首創農業專用生成式AI「神農TAIDE」,運用國科會「TAIDE」模型,發展出為國人量身打造且可精準回應的神農AI寶庫。楊明德院長表示,神農TAIDE整合農業部1萬8千多筆文獻與中興大學圖書館碩博士論文8千多筆典藏,輸出的回應會更貼近國內農業實況,同時提供的解答更為具體,並且每筆回應皆附參考來源,方便使用者進一步瀏覽原始文獻。 (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
第29屆國際遙感探測研討會(ISRS 2024)於2024年4月24日至26日於興大盛大舉辦。ISRS 2024由中興大學主辦,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蔡慧萍副教授、賴彥儒助理教授分別擔任大會主席、會議技術主席及論文競賽主席,招待與會之學者專家逾300人,其中包括來自10個國家的逾百位外國學者,共發表153篇論文。ISRS 2024旨於促進遙測技術和新興領域(如人工智慧)的技術融合,會議內容涵蓋遙測數據收集與分析、機器學習演算法、環境監測、智慧農業、淨零碳排等多項主題,以促進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與交流、推動遙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童綜合醫院與中興大學簽署自然碳匯規畫與永續報告,執行植樹造林合作備忘錄,進行0.86公頃植樹碳匯,今天舉辦百人種樹活動,相思樹成長將為地球吸收累積約327公噸二氧化碳。柳婉郁表示,種植0.86公頃的相思樹,藉由樹種耐旱性強、耐貧瘠、抗風力強、生長迅速的優點,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綠地。當整片相思樹林成長後,將為地球吸收累積約327公噸的二氧化碳,經由土地改良及增加自然碳匯方式,提高森林碳匯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逐步達成ESG目標。 (中央社)
【SDG4教育品質;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為促進台美智慧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興大於3月11日至12日舉辦「Taiwan-US Smart Agriculture Workshop臺美智慧農業研討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退休研究員Dr. Chang及Dr. Arzberger率愛荷華州立大學Sarkar教授、亞利桑那大學Merchant教授等一行七人,偕同國家高速網路中心林芳邦副主任、農業試驗所陳琦玲博士等人一同參與,共同交流智慧農業技術與經驗,探討臺美智慧農業合作新契機。楊明德教授講解基於AI的永續農業研究與未來發展、農試所陳琦玲博士分享IoT物聯網應用於臺灣農業生態長期研究。楊明德特聘教授表示,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趨勢,導入AI科技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衝擊,並確保糧食安全。此次研討會產官學研專家齊聚一堂,探討臺美智慧農業合作機制,並確定未來兩方之合作項目,包括AI模型與資料共享、農業災損評估、衛星及無人機之農業調查、農業生成式AI發展等議題,期盼能促進雙方技術交流,共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加速智慧農業技術於實務應用,以促進農業永續發展與糧食安全。 (工商時報)
【SDG13氣候行動;SDG15陸地生態】
為推動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海洋藍碳」在我國淨零戰略的「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海洋委員會在民國112年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率先完成臺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床之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作為臺灣海洋藍碳碳匯量計算準據,以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碳權之認證。經召集有關機關研商並參酌各界專家意見,海委會今年1月初完成文件修訂,將與農業部共同提交環境部審查,以確立「海洋碳匯」對淨零排放之貢獻,並辦理完成企業海洋藍碳碳權意向調查,促進公私協力,加速朝向達成淨零目標。(青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