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簡介


螢火蟲是一種既神秘又有趣的小昆蟲,牠的名字很多,一般叫牠螢火蟲,閩南人稱牠「火金姑 」或「火金星」,客家人則叫牠「火焰蟲」,而英文名稱

「Firefly」,是以前農業社會中常見的昆蟲。近年來由於環境的變遷、棲地的污及破壞等因素,使得螢火蟲的數量逐漸減少。

在生物學上牠和金龜子、獨角仙、鍬形蟲、天牛、象鼻蟲這些俗稱「甲蟲」的昆蟲一樣,都是屬於鞘翅目的昆蟲,是昆蟲種類數量最多的一目。

在全世界約有2000種的螢火蟲,而台灣目前已命名的螢火蟲有54種,近年來由於研究人員不斷的投入螢火蟲資源調查,預估台灣的螢科昆蟲可達70種(陳燦榮,2013)。螢火蟲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一生豐富多變,從卵、幼蟲、蛹、成蟲,不論是形態上的變化,或是牠的蛻變、運動的方式、捕食蝸牛或螺的姿態,還有點點的螢光,都充滿驚奇,也十分值得大家一起去探究。

現在,就讓我們和大家一起進入螢火蟲的秘密花園,認識這「黑夜的提燈者」,也一起來維護我們的環境,讓螢光再現

黃緣螢雄蟲發光,吸引另一半的到來

水生的黃緣螢幼蟲以螺類為主食

山窗螢卵與剛孵化的幼蟲

五月份賞螢主角--黑翅螢

維持好環境,學校校園也可以看到點點螢光--梭德氏脈翅螢光軌

五月份的黑翅螢大發生,是大家熱衷的賞螢活動(汐止白雲寺)

螢火蟲成蟲的構造

螢火蟲成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及腹部三部份,其中:

●頭部:包含觸角、複眼、觸鬚和口器等構造,有些螢火蟲的複眼和口器隱藏在前胸背板下方,不易發現,有些則突出在前胸背板之外。

●胸部:胸部有三節,其中前胸較大,中、後胸小,變為翅胸節,生有前翅及後翅各一對。胸足三對,分別是前足、中足和後足。

●腹部:腹部七節,雄蟲有二節發光器,雌蟲只有一節發光器。腹部之後,雄蟲有交接器,雌蟲有產卵器。

螢火蟲成蟲背面構造圖

螢火蟲成蟲腹面構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