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來臺!

NASA, ESA, and A. Feild (STScI)

上網時間:2021年4月8日 ;最後更新:2021年4月13日

編譯:黃珞文 核稿:周美吟博士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又稱JWST或簡稱「韋伯」)全世界最重要的太空科學天文臺,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能力最強結構最複雜的紅外線望遠鏡造價高達美金80億之譜,預定2021 10 月升空。在20214月初,韋伯的管理當局如期宣佈了第一年度徵求「常規觀測」提案經選定通過的結果名單,在286份獲選計畫中,由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Sascha Zeegers 諸葛莎夏 Daniel Harsono何英宏等人提出的兩份觀測計畫也分到了杯羹,約相當於全部常規觀測時間的 0.5%6000小時除以35小時)。


韋伯望遠鏡的常規觀測時間競爭非常激烈,身為哈伯望遠鏡的接班人,光說它最常出現在媒體上的那個主鏡的口徑寬度就將近於哈伯的三倍,是18塊超輕的鈹製六角形鏡片組合而成,其他配備的儀器無一不是現代科技工藝最高級結晶。它將深入瞭解宇宙時空改變咱們人類觀察宇宙和看待自己的方式解決太陽系奧秘分析更多遙遠系外行星的真面目探索宇宙的神秘結構及起源;正因如此備受期待,在眾所矚目下,望遠鏡所提供的6,000個觀測小時,吸引到全球四十餘國的科學家提出申請,一共收到一千多份計畫書,經200位審查員按非常嚴格的提案選擇過程,最後通過其中286項提案,授予共6千小時的觀測時數。

其中,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 Sascha 團隊Daniel 團隊,各分別獲得了30.7小時及5.5小時的觀測時間。前者的團隊成員還有另兩位也來自中研院天文所,即康逸雲研究員 (Ciska Kemper)以及馬恩迪研究學者 (Jonty Marshall),他們觀測計畫中表示將觀測銀河系中的宇宙塵,借韋伯望遠鏡從近紅外中紅外波段相機及光譜儀特別高超的靈敏度和光譜解析度等獨特性能,協助回答星際塵埃領域中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由於瀰漫星際介質中的塵埃是恆星和行星形成的起點,物質進入分子雲的初始條件便是由這種塵埃決定,所以Sascha (諸葛莎夏)團隊要回答的這些問題至關重要,與我們的太陽系和地球如何源起可說是息息相關。


Daniel (何英宏)團隊的研究主題則與早期恆星相關打算利用韋伯望遠鏡的銳利視力和靈敏度對熱氣體做空間繪圖,進一步了解噴流發射區的物理機制,Daniel表示「韋伯望遠鏡和本次獲得了觀測時段的幾個提案計畫,為臺灣當前和下一代天文學家開了一扇新窗。這些韋伯獲選計畫探討的題目,已將凝態物質、實驗天文物理分子物理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韋伯望遠鏡的發展動態值得相關領域的未來科學家一起關注。

Image credit: https://www.stsci.edu/

圖示為韋伯望遠鏡的觀測申請週期,目前第一年度的觀測提案已經完成了公開接受申請審查完成的第一階段,進入了「執行期」的第二階段。2021年年底韋伯預計將升空,是全球天文愛好者今年期待的一大盛事。升空後,望遠鏡將進入六個月左右的調校期,預計於2022年開始觀測。

專有名詞說明

常規觀測:原文是 General Observation,或縮寫為GO


相關連結:

美國航太總署韋伯太空望遠鏡官方新聞稿:https://webbtelescope.org/contents/news-releases/2021/news-2021-18

Sascha Zeegers 諸葛莎夏的觀測計畫:Illuminating the dust properties in the diffuse ISM with JWST

Daniel Harsono何英宏的觀測計畫:Mapping the hot gas where an outflow is launched from a protoplanetary disk

Cycle-1-go 獲選提案名單一覽:https://www.stsci.edu/jwst/science-execution/approved-programs/cycle-1-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