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直播 - 在歐洲

(影片資料來源:EHT官網 https://eventhorizontelescope.org/latest)

伴隨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而來的是全球數億人同步倒數 3,2,1,四海聯歡,盛況空前。這麼精彩的記者會,你只看過台北場嗎?來見識一下歐盟規格的記者會吧!(有中文字幕。)

小編個人覺得,這次全球幾場記者會中,論硬體設備、場地、司儀流暢,最優的要算是,在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布魯塞爾)辦的那場。不用傳麥克風,也不用桌上麥克風架,每位來賓座椅右手邊都配備一支麥克風,順手就可拿,一按就發言。到最後的最後,司儀女士在致謝當天工作人員與同步口譯員時說:「辛苦了!各位口譯員!翻譯這麼多科學名詞,畢竟不是天天這樣...」,我才意識到這場是有同步口譯!眼尖的人可能發現在舞台右側樓上有口譯工作室的窗口,沒錯,歐盟規格是有同步口譯!現場來賓席上不少人一直戴著耳機。

出資金主「歐洲研究委員會」(ERC),由其科創執行委員Carlos Moedas代表「主辦單位」致詞。開場就引領大家直視這個現象的背後:「百年前有愛因斯坦,今後百年,我們有誰?」

Moedas 先生對於該委員會能向「歐洲議會」爭取到可觀的科研資金而覺得,身為一個歐洲人,這很值得自豪,而歐洲的勝利方程式是「能團結」,「能合作」,他說「肇始於某一個人的發想,而後40國齊力去實踐,我們的直覺是:相信科學。今天是特別的一天,在這裡讓全世界知道,做決定的是科學家,而不是政治人物。」

(Moedas 先生還提到這裡的議事廳鮮少有記者會是像黑洞發表的這次,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對所發表的新聞會全場鼓掌...)

由歐洲研究委員會ERC 的科創執委 Carlos Moedas 代表主辦單位開場致詞:(英譯中:中研院天文所黃珞文 提供)

今天很榮幸在這裡介紹人類史上重大發現

我們要宣布的是一張照片,其起源是,有一個名叫愛因斯坦的人,在100多年前的1915年,他獨力思考並想像到

...有非常大的重量,

能改變空間的幾何形狀

但當質量太重,它就成了一個洞,一個神秘的洞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從洞中全身而退,全部將被它吸納


歐州研究委員會的Michael Kramer對今天要發表的這件事表示,「科學史將從此劃分為:黑洞圖像誕生前,與圖像誕生後。」

各位知道,對我這一代的人來說,(黑洞)那是想像的產物,科學、科幻,各一半。

9歲時,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一部黑洞電影,記得那天回家後,9歲的我,第一次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在這裡做什麼? 有沒有平行的宇宙? 一切都讓我好興奮!


而如今,可能在座的你、我,每位科學愛好者,要問的是:百年前與後。


100年前,我們有愛因斯坦

100年後我們將有什麼?

未來是什麼?

將發現什麼?


我想到,現場貴賓之一 Robbert Dijkgraff 曾寫一本好書:「無用,卻很有用的知識」(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 ...

當時的愛因斯坦,可曾預想過--因為他想出了反物質,反物質獲得發現,後來有正子斷層掃描術,拯救無數生命。


所以我真的為科學感到自豪!

因為今天在此,科學家要給政治人物們上一堂課 -- 是藉由一張照片,

只因為,100年前有個人,有個夢想,

而他的那個想法,需要40個不同國家的人,一起來完成、實現。

而此刻,全世界有6個新聞發布會同時舉行:

美國華府、台北、東京、上海、智利聖地亞哥和布魯塞爾


我為歐洲自豪 – 因為我們投入很多資金,總額高達4,400萬歐元

因為我們可以自豪於歐洲有個勝利的方程式,就是:深信科學自由。

我們認為,是科學家做選擇,而非由政治家去選擇,

我們的直覺是,相信科學。


有一句話,霍金說過,今天,我也想用它來結束我這段開場白。

霍金說,「有時候,事實甚至比虛構更離奇」,用來形容黑洞,再恰當不過。

黑洞比任何科幻小說想像的更令人驚奇,成分,卻是百分之百的科學!

各位女士先生們,自從我2014年上任以來,今天可算是我最興奮的一天,今天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特別興奮的時刻,接下來我們要向螢幕前的大眾介紹台上的幾位團隊成員,首先,由海諾.伏科 (Heino Falcke) 教授為各位解說這張影像背後的意涵

請教授移步台前。

接下來的Heino Falcke教授則像說故事一樣,在燈光全暗的會場,帶大家看一段飛向黑洞--M87黑洞--的電影。

第二段的科學簡報,由相對論物理天文學家 Lucianno Rezzolla 教授負責,這段演講中,他模擬當初愛因斯坦面對自己發想出來的相對論,可能有過怎樣的心情。科學家共有的相信是,科學推理應該有辦法解答宇宙中所有一切現象,然而,當時的愛因斯坦卻帶頭撞上了一堵幾乎可稱為「不可置信」之牆。也在這段說明中,我們將了解,原來,事件視界是一張唯有在數學上存在的薄薄表面,卻重力極大;重點是,在過去,這些算式,是物理教授只能在黑板上演算的方程式,而今,當黑洞影像真的一如理論所推估地呈現在眼前......那是多麼令人心神澎湃,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位科學簡報者是馬克思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的 Eduardo Ros 教授,將介紹這座「大如地球」組合而成的望遠鏡設備,如何籌備到位。

第4位科學簡報者是 Monika Moscibrodzka,解說一段她稱之為「畢生難忘的困難工作」--讓黑洞在一個筆電的螢幕上出現!

最後一位科學簡報者 Anton Zensus, 是「事件視界望遠鏡」董事會的主席,他幫大家把重點再抓一遍,並感謝參與者數十載以來的投入,感謝各大望遠鏡的配合,感謝納稅人的支持。下一步,將繼續看黑洞,做更精湛的科學。

歐洲部分:Q&A時間共長約20分鐘。共12人次發問,其中兩個來自網路。以下是所問的問題。

(參考影片:https://youtu.be/jLSLJjxCsNY?t=1729 自28:49起)

science business -- "EU/ ERC 科學政策方向?"

Bloomberg -- "有突破性的科學意義嗎?"

Nature -- "Sgr A* 沒消息?"

Spiegel -- "此項發現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有什麼改變?"

網路 -- "科學常識/沒有光怎麼照相?"

網路 -- "EU/ ERC 科學政策方向?"

荷蘭 -- "圖像中,吸積盤在哪?"

德國 -- "這個黑洞叫什麼名字?"

比利時 -- "有沒有發現任何與相對論悖離的?"

德國 -- "能不能排除一些黑洞形成的解釋理論了呢?或譬如說和形成噴流的附近區域相關的?"

網路 -- "科學常識/有沒有其他任何已知星系能觀測到黑洞?"

現場來賓 -- "理論模型參數有哪些?有助於解釋磁場和噴流形成嗎?"

最後Moedas 先生再度引用霍金名言鼓勵大家,包括在場各位,也包括當天在布魯塞爾開其他會議的一些總理、首相、官員朋友們,歷經重重困難危機之後,總會迎來大快人心的時刻,像現在我們的歡慶一樣。所以,送給大家的霍金名言是「黑洞至黑,卻不像我們所以為的那麼永遠無法擺脫,東西能從黑洞出來...也許是從另一個宇宙。所以,如果你覺得現在像在黑洞裡,不要放棄,總會有出路。」

撰稿:黃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