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麥田圈

揭秘原行星盤氣體環狀間隙

這是2014年時ALMA從一個行星誕生現場取回的照片,圖像不僅顯示出這個位於金牛座HL星的原行星盤的高解析度圖像,更實現了建造ALMA的一大願景。圖中的暗隙究竟是不是真的有行星正在形成?如果是,那是怎樣的行星?我們能知道它的質量和其他特性嗎?中研院天文所顏士韋團隊於2016年取得的研究成果,對這些問題提供了更進一步的回答。

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團隊取得原行星盤分子譜線最佳影像,首度揭露金牛座HL星原行星盤上的氣體環和環狀間隙。並且還能更直接的推測行星質量,據推估,該正在形成行星質量可能與木星一樣大,本項研究成果提供了行星形成時間及行星形成標準模型重要參考。

ALMA(全名為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於2014年年底以長基線模式對金牛座HL星觀測後,2015年三月發表解析力為0.03至0.07角秒的連續譜影像。透過毫米及次毫米波的連續譜所追蹤的是原行星盤上塵埃的分佈。ALMA高解析力影像顯示了金牛座HL星的原行星盤有著一圈圈的塵埃環和間隙,認為是行星正在形成的證據。然而據顏士韋博士後研究員表示:「原行星盤的主要成分是氣體,塵埃只貢獻了原行星盤中百分之一左右的質量」,要正確敘述原行星盤上發生什麼事,如果只看見塵埃而不知氣體狀況如何,就好像我們想估計一片山林地有多大,卻在僅找到幾棵特別大的樹時就停下來了,結果見樹不見林,因此本次研究成果,能幫助正確解讀HL TAU原行星盤。

無論是要確切瞭解行星是否正在金牛座HL星周圍形成,或要推測行星的品質,都需要極高解析力的分子譜線影像,用來追蹤氣體的分佈。

ALMA長基線觀測資料公開後,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團隊進一步處理及分析觀測資料,成功重建高解析力的HCO+影像。顏士韋表示:2014年ALMA長基線觀測雖也有偵測HCO+ (1-0)分子譜線,但是因為觀測資料的訊噪比太低,當時無法製作高解析力的HCO+ (1-0)分子譜線影像。而在這份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可以取得並分析公開觀測資料中,我們的團隊能藉由更進一步資料處理分析提升訊噪比,成功重建了高解析力的HCO+ (1-0)影像,成為第一個發現這份觀測數據中有氣體間隙存在的證據,找到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使得這次研究成果令他特別開心。

重建出的影像解析力高達到0.07角秒,是目前原行星盤的分子譜線影像中最好的。

顏士韋團隊發現金牛座HL星原行星盤中由的氣體分佈造成的間隙有兩圈,且氣體和塵埃間隙的位置吻合。

如果之前發現的塵埃間隙是由行星形成所造成的,那理論預期在一樣的位置應該也會有氣體間隙,因此,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團隊的發現更加支持了行星正在金牛座HL星周圍形成的理論。

此外,理論計算顯示,透過量測氣體間隙的寬度和深度,可以推測行星的質量。在此HCO+ (1-0)影像發表之前,相關研究都是透過塵埃間隙的寬度深度來做近似,以計算行星質量,但氣體和塵埃間隙大小的關係其實並不清楚。有這張高解析力的HCO+ (1-0)影像後,便可量測氣體間隙的寬度和深度,更直接的推測行星的質量。

研究結果顯示,正在形成的行星其質量約和太陽系的木星一樣大,如果觀測到的氣體間隙確實是由行星所造成的,那行星形成的時間就比標準模型預期的早很多,需要對標準模型進行修正或是建立新的行星形成理論。

(翻譯撰稿:黃珞文,更新:2024年1月2日)

ALMA 相關新聞連結:ALMA Reveals Footprints of Baby Planets in a Gas D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