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到校輔導 Q&A

一、一年級新生入學,在注音符號學習上存在著學習落差,教師應如何教學以取得平衡點?

【回答】

(一)未曾就讀幼稚園的學生,在小學一年級時,剛開始學習注音符號的表現的確不如曾經就讀幼稚園的學生,但長期而言,只要老師循序漸進指導,以一般智能的兒童而言,六、七週後往往能逐漸顯現學習成果,當然這需要老師的耐心教學及持續鼓勵。所有的一年級老師們,別忘了自己是學生接受國民教育的第一個貴人!

(二)兒童學習注音符號之時期,不是只限於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前十週,雖然本縣教育局會對小一新生實施注音符號能力測驗,但我們仍然要接受有些兒童無法在當下完全熟悉注音符號,畢竟每位學生的學習發展曲線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實施注音符號教學時,應視班級學生的表現而定,以70﹪至90﹪學生的程度為平衡點;對於表現不佳之學生,有賴一至三年級的老師,甚至到六年級的老師,大家共同關心他們,協助他們持續學習。

 

二、一年級新生在第十一週即進行國字教學,似乎難了些。是否有好方法幫助新生國字的學習?其中筆順要如何教,才能有趣且達成效果?

【回答】

     「識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啟蒙教育必要的手段,是兒童從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最基本的工具。識字教學要以字義為核心,透過對字形和字音的分析,去理解字義,理解字義後,再返回鞏固字形和字音。因此,字形和字音不能機械識記,要在了解字義的基礎上去識記,再對字形做解釋。其中,字形的分析是有存在形式的,兒童對字形的熟悉程度可以分為三種:

一、國字純為筆畫單位的:如「木」可析分為、一│/ \四個筆畫單位。

二、兼有幾種單位,如「蘭」:艹是熟偏旁,柬是生疏部件,就要進行筆畫分析。

三、純為熟部首,熟字單位:如「辦」─可分析為「辛」、「力」、「辛」;「晰」─可分析為「日」、「木」、「斤」。

     有字形的分析,就可以由生到熟(基本筆畫→常用偏旁部首→單體字→合體字)、由小到大(分析方法由繁入簡)、由無意義單位到有意義單位(右耳朵、左耳朵,冬字頭、各字頭、寶蓋頭)。

     同時,識字教學,不能只重視「識字」而置「教學」於不顧。只有兼顧識字與讀寫,語文學習才能開拓前進,相輔相成。因此,寫字的訓練是忽略不得的,從筆畫開始,就要指導。目前的情況是:機械抄寫多,書寫指導少,字寫得潦草隨便,不按筆畫書寫,這是相當不利於識字教學的。

因此,配合一年級進行的識字教學,有下列三點建議

(一)、先從一字連結一音,經由字音增強字形的認識。漸漸加入基本筆劃、筆劃規則、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及構字率強的獨體字之分析教學,讓字形符號呈現出字詞的表徵義涵。現行各版本教科書一、二冊的教學指引均提供多元的識字教學策略,有不少可供參考之處。

(二)、從閱讀中學認字:利用文本內容的上下文義,去猜測生字的意義;從閱讀理解中,了解生字的意義。

(三)、從寫作中學認字:首先練習造詞必須要求正確,指導學生善用工具書或求教他人,做到自我監控的學習。然後進入造句練習、寫作,這時先要求語意、語法正確使用,再要求符號正確,也就是不會的字可以暫用注音代替,最後檢視句子是否通順時,再訂正為正確用字。

另外提供幾種有趣教學法,老師可以隨機運用:

一、直觀識字法:以形象的動作,生動的言語,進行識字教學。

如教:看──兒童表演看的動作。

二、部件組裝法:學生掌握一些獨體字後,利用這些獨體字做部件,組裝成複雜的合體字的一種教法。

如:想──木、目、心

三、筆畫加減法:利用已熟識的國字,進行加減筆畫,以引出新字的一種教學法。教學時可採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突顯這關鍵的一畫,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如:舌→古、鳥→烏、我→找

四、六書構字規律法:

如:象形字:山、瓜、雨;指事字:刃(刀上加點好鋼,表示刀口,刃就是刀口)、本(本加一橫,表示根本所在)

五、形象分析法:

愛→用心去愛,才是真愛。

吃→我們吃飯時,如果把一根筷子橫在嘴上,就不能吃飯了。

晴→太陽出來了,天氣就放晴。

六、字謎分析法:教師採用首編或字謎形式,進行識字教學。

如:胖→每月十五;朋→月月不分離,好比親兄弟。

七、口訣朗誦法:教師根據字形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編一些口訣,讓學生朗讀,以鞏固識字成果。

如:渴和喝→渴了請飲三點水。喝水張開大口嘴。

八、花蕊帶字法:以一個單體字為中心,由學生在上下左右拼上四個偏旁部首或單體字,分別組成四個合體字。

如教師出示「田」字,讓學生以「田」為中心,上下左右各寫成一個偏旁或單體字,分別組成四個分體字。如:

 

 

 

 

 

九、多種形式識字:

(1)看圖識字:

選擇一部分部首字,配上象形圖畫教學生看圖識字。

(2)比較識字:字形大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可進行比較。

如:土──士、己──已、氏──氐、昜──易。

(3)形聲歸類識字:依形歸類特點,取其有代表性的進行歸類。

(4)會意識字:會意特點比較可以解釋的字,分解組合。

如:日+月→明、日+日+日→晶、魚+羊→鮮

(5)反義比較識字:選字形簡單,字義相反的單立詞或複音詞,進行字義比較。

如:好──壞、冬──夏、生──熟

(6)形義類識字:屬同一類事物,字形有聯繁的進行歸類。

如:梅、楓、橘、桃(植物,木字旁)

跑、跳、跪、踢(動作,足字旁)

(7)字詞句連繁識字:字、詞、句依次出現,由字帶出,連成句子。

如:昏→黃昏→海邊最迷人的景色,就在夏季裡的黃昏。

(8)打油詩識字法:

如:蘇東坡曾題一幅對聯罵人,「日落香殘,去了凡心一點;火盡爐寒,來把一馬栓牢。」

----解答為:禿驢

    秦少游喜歡蘇東坡的妹妹不敢直說,就赋詞一首,

「園中花,化為灰。夕陽一點已西墜。相思淚,心以碎。空聽馬蹄歸。秋日殘紅螢火飛」

----解答為:蘇

(參考網站:http://psyultra.psy.ccu.edu.tw/learning/ChineseLearning.html

http://www.wlps.ptc.edu.tw/teach/%C3%D1%A6r%B1%D0%BE%C7.htm)

至於,筆畫、筆順是字形教學必經過程,熟悉筆畫、筆順的原則之後,學生能藉由類化作用而進行其他生字的學習。筆順教學雖然很枯燥,所幸低年級學生很喜歡大聲數數,應該不至造成太大的困擾。逐步擴大字形的分析結構單位,教學獨體字時一筆一畫的分析,如:立、日;教學合體字,則要借助偏旁、部首、獨體字,如:「音」字的教學,拆成已經熟悉的「立、日」,在此情況下,就不需要再數筆順了。

若單就筆順教學的趣味性,可以玩角色扮演,偶而讓學生擔任老師的角色;或換不同的部位做書空練習,左手、雙腳、頭部、臀部……;或數到第五畫才發出聲音……。

最後,我們想強調文字並無固定不變的教學法,只要能掌握文字的形、音、義三要素,教學法就看老師們的喜好或專長了。而「好寫」是主觀的認知,涉及主觀者必定意見紛陳,為免諸方爭議造成老師的不便,建議以課本為主。

 

三、目前國字注音多變,尤其是一字多音,其正確的標準為何?

【回答】

在國語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令大家感到困擾的,便是國語的一字多音問題。造成一字多音的原因:

一、國語雖然是以北平音為準,但仍然夾雜有北平音以外的某些北方官話中所常見的方音,於是而有正音、又音之別。

二、中國人對於誦讀古書有其固定的音讀,而古書中的某些辭彙,在現代的國語中也非常通用,而這些辭彙的音讀,因為是讀書音,跟一般說話音不一樣,尤其是詩詞中的平仄與押韻,也有其特殊的音讀,於是而有讀音、語音之別。

三、有些中國字,由於詞性的變換而有不同的意義,因而也產生有不同的音讀。這些不同的音讀,是具有辨義作用的,於是而有歧音異義之別。

四、假字音、外語譯音、輕聲字音等

因此,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委聘對國語語音學有特殊研究之專家學者,以及實際從事國語教學之教師,共同組成審音小組,進行多音字之整理與審訂工作,務期其能達到單純化、標準化的境地,以利國語教學及社會大眾學習之用。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有任何疑問,可以進入進入教育部網站→線上電子辭典→一字多音的網站查詢,當然如果把該網站加到「我的最愛」中,就更方便您查詢了

教育部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kyjd/c15.htm?open

 

四、有些學者認為國中小學生的語文課程中識字量太少,請問該如何補充?

【回答】

的確有研究顯示目前小學的識字量是不足的。但值得思考的是,國語課是學生唯一的識字來源?老師沒有教過的生字,學生就一定不會認讀或書寫?如果老師能意識到有很多學生會使用的字、詞並非來自課本,應該就能了解如何解決識字量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識字、部件分析……都能提高識字量,更簡便的是讓學生大量閱讀有興趣的文本,透過語言的真實情境了解字、詞的用法。

 

五、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國語教學的時數明顯不足,學生在基礎的語文發表與練習不夠,請問教學上應著力在哪方面?如何克服時數不足情形?

【回答】

國語教學的時數明顯不足這個問題,幾乎是每個學校都會遇到的問題,重點是老師在國語教學上就必須融入閱讀教學和圖書館利用教育,讓小朋友將語文的觸角延伸,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國語課文的閱讀。如:三年級的課程在國語課文的形式深究和內容深就部份,老師必須加入文章結構、段落的作文教學,讓學生一開始習寫作文時,就對於作文教學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而每學期初,年級老師可以就課文內容加以統整,以主題式的方式將課文次序統整、歸納,加強國語課程橫的聯繫。各學校語文領域召集小組成員可以就國語課程縱的方面年段課程銜接著手,如此團隊教師合作、分享的過程,必然能讓老師們的教學更有活力和樂趣。

另外,各領域課程節數教育部課程綱要雖都有規範,但只要不違反課綱的規定,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可依各校需求,訂定領域學習節數的上下限。本縣教育局更開放低年級語文領域與生活課程的節數彈性規劃。各學年亦可利用彈性課程、綜合課程節數補充之。

以下提供可運用之策略做為教師課程安排與教學設計的參考:

一、聽、說、讀、寫、作要相互呼應,每一環節的教學都要爲另一個學習能力做準備或延伸。統整的教學設計才能因應節數的減少。

  例如:利用目前學校選用之教材,以單元主題統整教學發展各項語文知識及技能,將閱讀結合說話、選編之教材範文閱讀結合作文寫作發展文體的認識、大綱的排定、內容結構與佈局等作為作文教學的基礎、生字教學配合書法談字的結構構、六書等;課文教學配合美聲朗讀等。以上建議提供老師克服教學時數減低的困境。

二、善用備課時間,將本學期之國語文課程,以領域內主題統整規劃要學習的語文知識、技能等內容。例如老師從內容深究時就在鋪陳最後的寫作教學課程的材料收集,從形勢深究時就在說明指導文章文體、結構的鋪陳或修辭的學習應用。

三、善用閱讀策略(畫線、摘要….)於各領域的學習:例如社會領域每一課文段落訓練學生做重點摘要,數學領域圖形題轉換為文字題題目、或請學生作命題練習等;總之於各領域教學皆可作為語文的聽、說、讀、寫延伸與訓練,老師可多轉化運用。

四、運用零碎的時間進行語文學習:每天利用朝會、導師時間的剩餘時間,做5分鐘額外的語文教學,例如閱讀短篇文章、成語教學、朗讀教學、學生發表等,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感覺及語文能力。

五、利用家長的五分鐘:適度的引進家長的責任與孩子一起學習,如唸課文給家長聽;或每日一篇成語典故故事(教師於備課時蒐集35篇短文全班輪流帶回家閱讀;可與其他班級協同使用)請家長認證等方式,邀請家長一起學習也關心孩子的學習。

 

六、國語課總覺得很制式,課文概覽->語詞->生字->形式深究,有更活潑有趣的教學流程嗎?

【回答】

國語教學如果能掌握「課文概覽-語詞-生字-形式深究-內容深究」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充分進行聽說讀寫作的活動,雖然模式固定,但是教師仍可以加上創意和巧思,以遊戲、角色扮演、搶答、超級比一比、表演等使教學方式多元、活潑、有趣。

 

七、書法教學時數被壓縮,如何在規定的課程中落實,使學生書法能力不致衰退?

【回答】

以下幾個觀點針對書法教學之指導做一粗淺的剖析:

第一是總的概念---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書法教育,寫字的好壞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標準之一,更是一個人提高修養品德的手段。書法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定位,也是對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且在中國文化日益強大步入新世紀的今天,這種認可就更為明確。

在敲擊鍵盤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人們運用電腦的技能日益增強的同時,如何才能確保人們的字越寫越好,至少不是每況愈下呢?這個議題雖說深遠廣博,有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度也非我輩所能完成,但卻著實的落在每一個教育的環節上,尤其是小學基礎教育。古人云:「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可見其「蝴蝶效應」影響之深遠! 

再說無論是從個人角度而言,還是從整個傳統文化的傳承來看,寫一手好字,培養良好的寫字能力和習慣無疑是學生綜合人文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同時也強烈的期待育部門能重視寫字在語文學科的重要,甚至在各類考試中能加權計分重,以利實質效益。

第二是就實際面來說---各校的學生、教師,年齡、水平不一,因此按其實際情況分為低、中、高年級組,因材施教。而小學階段書寫的練習本以楷書為主,從基礎著手,主要是用具的認識,執筆的正確,運筆的要訣等。

學筆劃的基礎非常重要的,如一點、一橫、一豎等,對每一個字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既獨立而聯繫的,所以每一筆劃寫得好外還要還要懂得適當的完成一個較美好的結構。古人有所謂:「用筆為主,結構為次」,用以來證明用筆的重要性。我比較相信用筆千古不異、結字因特而變的說法。

有了一定筆劃基礎後,就可以進行臨摹。所謂臨,就是照其範本而寫,臨字多得古人筆意,但易失古人位置;所謂摹,就是以透明薄紙覆在範本上,依其的筆劃而印寫,摹字多失古人筆意,但易得古人位置。練習時臨摹可以並重,當臨摹有一定的水平時,就要選適合自己的字帖,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說:「但得古人名跡數行,日夜臨之,便可名世。」

    以上所論述的,我想大多老師都還在認為這些工作自是那些所謂的「書法家」或「書法教育家」的責任,其實不然!就站在教育的立場而言,任何教學的課程自有其階段性或難易之區別。如果我們也能很明確的做個自我剖析,了解自己在「書法」這門課程中,個人的能力所及以及在未來教學的過程中「我」如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只要努力經營必有所成,不所謂「天道酬勤」!其實我個人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成長的經歷,也正所謂「做中學,學中做」何樂不為,說不定以後的你將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呢!

    所言至此,除了「教學群」、或蒐集相關「教學資源」、或向「專家學者」請益外,小弟提出比較能實質在教學現場上應用的一些策略:

(一)隨時進行「硬筆書法」的教學,雖說硬筆書法不能涵蓋「書法」所有的美學,但是它至少包含了架構也就是「字體結構」點畫空間適度安排的美感,再說老師能一筆一畫扎實的引導著筆順的教學,其對學生在「寫字」的態度上的養成自有它在成長過程中一定的成效影響。至於硬筆書法寫字的「教材」,個人認為以國語課本中的「標楷體」即可,原因是:隨手可得,有它的方便性,再說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求的只是對於「字」平正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倘若真能如此落實自是頭功一件!

(二)就「書法」課在一學期中如何做好妥善的規劃:一學期以10堂課,每堂課以40分鐘為例。首先老師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字體,諸如歐陽詢的「九成宮」、或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或褚遂良的「聖教序」……等等,規劃出一個「8至20」字主題式的活動課程約6堂課,就您選出字句的文字做有系統的筆法、結構的教學,學習過程重視的是「質」,其時更重視的是如何對單一課程做好一個完整性的學習,並期學生能就深入淺出,以利其事半功倍之效,舉一反三之能!

再者用2堂課的時間安排該書法家的生平簡介、以及該字體的「書法美學」賞析或其他有關的書法理論、故事。最後2堂課安排作品書寫、成果展示及作品賞析。

(三)專任或交換教學:其實書法教學和美勞、英語、鄉土等課程一樣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性沒有專長的教師教起來的確有困難,勉強為之受害的卻是學生,因此建議導師可以和有專長的老師交換教學,以落實書法課程的學習。

(四)書法教學不光只是拿筆「書」,還要談書之「法」,因此書法課還包括:認識書法家、認識各種書體、認識字的結構等等。前二者可以和電腦課配合,請學生上網去搜尋相關資料,後者在上語文課教生字時老師可以在教筆順、筆法、架構時介紹,如果語文課無法排出上書法課時間,也只能請老師善用時間了。生倫時間、彈性時間或社團時間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坊間有一種「硬筆書法簿」,可以讓學生學會提頓的方法,中年級老師可以多利用。只要學生常寫多觀摩,日積月纍他書寫的能力就會進步的。

    以上策略僅供參考,其中巧妙自在教學者的安排與應用。亦可安排1學年的課程規劃,或安排2學年的課程規劃,沒有硬性規定,但可貴的是能落實且「持之以恆」!

    最後引用一位書法前輩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總括來說,無論要學好書法或教好書法,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附記:在未來教學的日子裏,本領域將規劃一系列相關「書法」課程議題的研習,屆時歡迎大家共同參與,期使這塊園地更為璀璨!同時也隨時歡迎提問。

 

八、教師應如何說服家長認同閱讀的重要性,甚至願意陪孩子共讀?

【回答】

「撒種在校園,落實在家庭」是我們對書香社會深切的期許。而在自然的氛圍中,把閱讀教育的理念付諸實施,避免增加家長、學生的壓力與負擔,應較能化解實施的阻力與困難。

學校可利用多元管道,例如:圖書志工的招募、故事媽媽的培訓,親子讀書會的組成,與各類親職講座的機會,使家長親身體會閱讀的樂趣與益處,彼此交流閱讀心得與心靈成長的點滴。家長喜愛閱讀的習慣漸漸生根,孩子耳濡目染後,自然而然會把閱讀當作喜愛的生活娛樂,並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一、藉研習與對談,對家長澄清並宣導「閱讀指導」理念:

家長的社經背景,確實對孩子的閱讀興趣與成效有所影響,但是教師的專業信念與知能,卻能發揮不容小覷的力量。在閱讀指導策略實施前,可先運用親職教育日、班親會或家長參與九年一貫課程研習的時機,以書面的「閱讀運動計畫」、「班級經營計畫」或「班級讀書會計畫」,輔以口述,進行理念澄清與宣導。理念溝通之要項如下:

(一)教科書絕非萬能:

一學期中一本薄薄的教科書,無法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唯有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使兒童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各種常識觸類而旁通。

(二)「開卷有益」並非絕對:

如同登山要有嚮導,大量閱讀亦需在父母、老師正確的輔導下,依兒童的心智發展、學習需要與閱讀興趣,審慎選擇書籍與安排閱讀時間,方能發揮提昇孩子語文能力的功效。

(三)父母與老師同是推手:

在鼓勵孩子閱讀的歷程中,親師應合力扮演「過程性協助」的角色;「親子共讀」不僅能強化孩子的閱讀興趣與效能,更兼具兒童心理輔導與增進親子關係的功能。

二、積極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為首要:

與家長進行理念溝通之後,不論家長初期的反應是否如預期熱絡,教師均應保持教學熱忱,在班級中持續實施閱讀教學策略。只要肯付出,就能在孩子身上看見成長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將會形成親師互動良性循環的關鍵。「以孩子為中心」,正是所有教學實踐努力的根源。

三、教師的著力亦需酌衡目標,搭配合適閱讀引導活動:

「兒童文學導讀的目標,在培養兒童終生喜歡讀書的心。」(傅林統,2001)

教師和家長不宜把兒童文學的欣賞和導讀,變成有壓力的「功課」。如需書寫心得、感想等讀書報告,亦應採彈性方式,因為,兒童閱讀後內心的感動與意會,才是最有價值的。

教師為「親子共讀」活動慎選好書,增進本身導讀知能與技巧,是導讀的先決條件,唯有使兒童真正喜歡閱讀,才是閱讀教學成功的關鍵。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閱讀引導策略,因勢而利導,正是教師展露專業本領的契機。

 

九、對於識字有困難的孩子,師長應如何帶領他們進入閱讀世界?

【回答】

一、識字困難屬身心障礙、學習障礙者:可先藉助視訊媒體,以「有聲書」聲音與影像的刺激,引領孩子進入另類、有趣的閱讀世界;另外,透過親、師、同學以說故事或朗讀、戲劇表演的方式,呈現書的情節與美感,亦能有效傳播文學閱讀的樂趣。

二、識字速度遲滯者:中國大陸近年(1958-1987)展開的小學識字教學實驗,多數學者(戴汝潛,1999;陳逸如,2001;張明紅,2001;周舜培,2001)都提出「幼兒識字是為了閱讀,為提高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更能激發興趣,培養語感」類似的論點。由此觀之,閱讀與識字實為一體兩面,兩者可相輔相成。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繪本,具有引導幼兒與識字遲緩兒童識字的功能,透過師長的導讀,在激發閱讀興趣與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其心智、語言發展與識字能力,應亦能隨之進步。

 

十、學生作文構思能力不足,如何提升寫作與語文表達的教學技巧,促進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增進寫作能力?

【回答】

學生作文構思能力不足大部分是因為生活經驗不豐富、觀察事物不夠細微、精準的口語表達練習不足,以致學生無法合理描述或清楚說明、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此,面對學生作文表現不佳,老師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的國語文能力。

一、增加閱讀:

     

 

另外,加強學童的修辭技巧,應具體從文章中學習。老師藉著課文的佳句,善加引導來引發學生的舉一反三,並指導學生閱讀兒童作品中的優美詞句和寫作童詩,以便學生學習後能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同時,教師在實施修辭教學時,應配合小朋友生活情境,做隨機教育,切忌發講義的照本宣科、用太多的修辭專門術語、舉用太多的成人作品為例,尤其要避免單獨進行作文的修辭教學,修辭教學必須跟閱讀、說話相互配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十三、對於國語文教學中,語詞音、義有歧異或混淆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如「不只」與「不止」、「做為」與「作為」、「轉」彎與「轉」圈的發音之分別。

【回答】

教學上當遇到音義混淆、一字多音、辨識成語或四字箴言、或異體字等,均可上教育部網站查詢(http://www.edu.tw/index.htm線上電子辭典)。

如:「不只」有不止﹑不但的意思,「不止」則有兩種解釋1.不停,繼續不斷。2. 超出某一特定的範圍或數目。由辭源的解釋觀之,兩者是可通用的。但目前大眾的使用習慣,較傾向將「不只」定義為:「超出某一特定的範圍或數目。」;而「不止」的定義則是:「不停,繼續不斷。」(見教育部線上電子辭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轉(ㄓㄨㄢˇ)彎:改變方向或變換形勢;轉(ㄓㄨㄢˋ)圈:迴旋環繞(見教育部線上電子辭典《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

「作」與「做」於ㄗㄨㄛˋ音,時見混用,但綜觀二字諸義,仍見區別。二字相混僅於「進行某事」、「成為」、「製造」三義上,如「做事」與「作事」、「做工」與「作工」、「做人」與「作人」。今依習慣定字,做事、做人取「做」,注明通作。工作、製作、作文、創作、作戰、作為、當作等詞取「作」。(見教育部線上電子辭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十四、學生語文程度低落、語文程度差異甚大,課堂上只能依照大部份學生的程度來上,如何補救程度低落的學生?

【回答】

補救語文程度低落學生的可行途徑,建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