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03月1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16 日上網
相傳古時有四個人在一起試述自己的生平大志。一個說要做揚州的刺吏(權力)﹔一個說想當萬貫富翁(財富)﹔一個說想騎著仙鶴在天上遨遊(見聞)﹔最後一個人說他要「腰纏萬貫﹐騎鶴上揚州」﹐把前面三個人的願望一鍋端了。因此後人就把「揚州鶴」用來形容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蘇東坡曾經有首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詩﹐最後一句是問「世間那(哪)有揚州鶴﹖」
我曾經寫過 12 篇《老年守則》﹐算是給我輩之人對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和生老病死看法的建議。這些建議對25 歲到65 歲不知老為何物的信文讀者們顯然意義不大。金雞報曉﹐得道多福﹐從這星期開始我想花十篇論述來談談尋找「揚州鶴」的終南捷徑。講得更明白一點﹐我要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闡述在我們一生中﹐如何才能得到我們夢寐以求的「揚州鶴」。
在我點出什麼是「揚州鶴」之前﹐有幾件事要先交待一下﹕
第一﹐我剛提到要根據自己的經驗。經驗是什麼﹖經驗是從失敗中學到的學問。掌門人雖然知道怎麼尋找「揚州鶴」﹐但並不代表掌門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會看病的醫生﹐自己很可能是病兮兮的。我的野人獻曝﹐莫非是有告來者而已。
第二﹐尋找「揚州鶴」並不需要什麼特殊功能。不像考大學或求職時會受到名額限制。尋找者彼此之間並沒有我得你失﹐你得我失的矛盾。尋到與否﹐和我們出生的背景﹐年齡的大小﹐財富的多少﹐學識的高低完全沒有關係。尋求「揚州鶴」可以說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天下最難也是最容易的公平遊戲。
第三﹐找到 「揚州鶴」後「揚州鶴」就屬於你的了﹐除非你放棄﹐「揚州鶴」不會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Sisyphus) 遭天譴﹐被罰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坡﹐但快到山坡頂端時﹐大石頭會又滾下來。換言之﹐追求「揚州鶴」不是周而復始徒勞無功的浪費 (Sisyphean)。
第四﹐尋找「揚州鶴」的旅程和唐三藏去西天取經完全不一樣。西天取經沿途險象橫生﹐困難重重。尋找「揚州鶴」沿途鳥語花香﹐路平易走。西天取經要到了目的地才能得到要取的經﹐如果到不了目的地﹐所有的努力都會功虧一簣﹐一無所獲。「揚州鶴」的效果並不需要到了目的地才會得到。換句話說﹐尋找「揚州鶴」強調的是過程﹐在尋追的過程中我們就能享受到擁有「揚州鶴」的好處。我們越往前走﹐好處越多。那你也許會問﹕「那你所謂『揚州鶴』的好處究竟是什麼﹖如果沒什麼了不起的好處﹐我幹嘛要去尋求﹖」這話問得好﹗
擁有「揚州鶴」的好處是讓你在此生今世的人生旅程中能夠接受不可能的現實 (To accept the impossible)﹔擺脫非有不可的枷鎖 (Do without the indispensable)﹔忍受不能忍受的折磨 (And bear the intolerable) 。也許有人忍不住要抗議了﹕「掌門人﹐你賣了半天關子﹐該宣佈什麼是如此神奇的「揚州鶴」了吧﹖」
沒錯﹐我所謂的「揚州鶴」就是人人追求而不一定能得到的「快樂」(Happiness)。
古今中外談快樂的文章和書多如恆河沙數﹐汗牛充棟﹐連我自己在 2014 年的第一篇專欄都提出過一個 HAPPY 模式。HAPPY 者﹐健康(Health)﹔積極(Active); 悟性(Perception);充裕(Prosperity)﹔讓步(Yield) 也。三年過去了﹐我決定用重新用 10 篇文章來談構成快樂的十個元素。也許你可以把「快樂」這個「揚州鶴」想像成一個有十個按鈕的神器﹐當你學會按下其中任何一個按鈕的時候﹐這個神奇的「揚州鶴」就會將你帶到一個較高的境界。學會按下越多的按鈕﹐「揚州鶴」就會飛得越高﹐越遠﹐你看到的景色就越神奇。
榮獲1952 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6 - 1965) 曾經說過﹕「要快樂嗎﹖非常容易﹕只要身體好﹐記憶力差就行了。」不幸的是身體好記憶力差的人在瘋人院裡最多﹐剩下來的你我全是些身體差但記憶力又特好不快樂的人。我這十篇《尋找世間揚州鶴》相關的「十全武功」﹐身體好記憶力差﹔記憶力好﹐身體差﹔兩者皆好﹔或兩者皆差(最低要求是要能保持正常呼吸) 的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都可以練。 練者既毋須引刀自宮﹐也不會走火入魔。開場白到此為止﹐願天下有心人皆尋得「揚州鶴」﹐是今生重要事別錯過機會。阿門﹗
揚州鶴之一﹕成熟
2017年03月19日 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22 日上網
掌門人年輕時被人批評不夠成熟﹐但對方又沒有舉例說明什麼地方不夠成熟﹐害得掌門人窮畢生之力在想什麼是成熟﹐而成熟和「尋找揚州鶴」又有啥關係﹖
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成熟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老成﹐持重﹐喜怒哀樂不形於色的老 K 面孔。成熟的反面就是幼稚﹐我們總認為人年齡越大越成熟﹐這和酒越存越香是屬於同樣的「迷思」。
上官鼎劉兆玄離開台灣清華大學時﹐給該校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上有段話是這樣說的﹕「我們年輕的時候愛做我們愛做的事﹐年歲見長﹐開始學會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到最後﹐愛做我們應該做的事﹐這就叫成熟。」這是上官大俠對成熟的詮釋﹐當然比用抽象名詞來描述成熟要清楚很多。我現在打蛇隨棍上﹐對成熟作更一步的詮釋﹐同時﹐也點出為什麼成熟是「揚州鶴」(快樂) 的要件之一。
我們不快樂﹐很大的一個因素是我們對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甚至對世界感到失望。因此﹐怎麼避免失望是避免不快樂的預防針。人只要還能保持正常呼吸就會有期望﹐有期望就會有失望﹐這是不能避免的。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儘量減少失望而不是沒有期望。
在管理學上﹐三五兩年有有人想出一套 什麼什麼式管理 (Management By 。。。)來唬人。從最早 GE 推出的行走式管理 (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到我剛入行時熱門的目標式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同樣的道理﹐如果要減少失望﹐我們首先要懂得什麼是 MBE (期待式管理/Management By Expectation)。一個不快樂的人﹐絕大多數患有「三合一失望症候群」﹕
第一個失望是對配偶的失望﹔
第二個失望是對子女的失望﹔
第三個失望是對事業的失望。
這三個失望最後合而為一﹐變成對自己的失望。這種人往往不自隕滅﹐自己不快樂倒也罷了﹐搞得別人也不快樂真是何苦來哉﹖
因此﹐我們一開始就要對配偶﹐子女﹐事業三者有合理的期望。這是成熟的第一個要件。期望不合理的高和期望不必要的低都不是管理期望的原則。我的建議是不妨把期望的上限設高點﹐但對達不到期望時在心理上有準備。在所有基督徒的禱告中﹐我最喜歡的禱告詞是﹕「求神給我用寧靜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實﹔給我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但最重要的是給我能分辨這兩者的智慧。」這就是期望式的管理。
但如果你的期望落空﹐原來的期望已經變成失望或無望的時候﹐那該怎麼辦﹖一般說起來﹐太太比先生容易抱怨婚姻﹔父親比母親喜歡抱怨子女﹔男人比女人喜歡抱怨工作。我的建議是﹕喜歡抱怨的人閻王老爺都討厭﹐閻王爺會讓他(她)活久點繼續受苦。結婚沒人用槍逼著你(妳)結﹐這年頭也沒什麼 Shotgun wedding 那套。發現嫁(娶)錯人要嘛就離婚﹐要嘛就外遇﹐要嘛就認栽早點投胎重新來起。抱怨只是折磨自己﹐虐待別人。
我們往往把自己的理想用來作為對子女的期望﹐這非常不公平。怨偶如仇還可以換另外一個試試﹐子女能換嗎﹖工作﹐事業不如預期感到失望﹐第一個要檢討的還是自己﹖你原先的期望是什麼﹖合不合客觀和主觀的條件﹖不要抱怨是成熟的第二個要件。
有的失望是過去式﹐有的失望是現在進行式﹐比如說期望子女進東西兩佛(哈佛﹐史坦佛)﹐ 結果子女進了社區大學。又比如說自以為到了某個年齡事業﹐收入會到什麼水平﹐但結果沒達到。這些失望﹐時間會療傷止痛。但有的失望像附骨之疽﹐真有到死方休的可能性。在面對這種既成事實的失望﹐我有四個對付的方法﹕
其一﹐傚法阿 Q 耍無賴﹔
其二﹐尊崇老莊學豁達﹔
其三﹐日讀保羅書信《羅馬書》第 8 章﹐28 節﹔
其四﹐相信「信門網球哲學」。
「信門網球哲學」曰﹕「網球比賽﹐球觸網而過﹐對方措手不及我贏一分﹐和觸網沒過我輸一分﹐打了一輩子球後﹐最後過與不過的總數差不多」。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幸福的婚姻會讓閣下成為詩人﹐不幸福的婚姻會讓閣下成為哲學家。你我的一生豈能盡如己意﹖但算盤一撥﹐總賬結下來也還算公平。塞翁的故事往往是我們最好的安慰。
結論是﹕(合理的期望 + 不抱怨 + 想得開) = 揚州鶴。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二﹕知足
2017 年03月26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30 日上網
咱們國人最常勸勉別人快樂的一句話是「知足常樂」。這話沒錯,但需要補充。人類的進步除了偶然的意外,像原始人發現(不是發明)火和輪子,其他全是基於不知足而產生改進的結果。因此「知足常樂」的重點不是我們該不該知足,重點是什麼是知足?如果我們只是用「知足常樂」這種空洞的話來闡述尋找世間揚州鶴(快樂)的道理,就好像有人問你長壽之道,你的答案是「保持呼吸」一樣。那不是廢話什麼是廢話?
今天要談的是什麼是知足和如何懂得知足的問題。
首先,凡是上過《經濟學101》的朋友都熟悉一個叫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或邊際利益(Marginal Benefit)的名詞。這兩個名詞基本上是一樣的意思。簡單的來說,邊際效用指的是我們對一件東西滿足的程度、或它在我們心目中的價值、或我們對它需要的迫切性、會因為我們繼續得到它之後,在滿足、價值、迫切性的程度上有所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增加值但絕大多數是減少值。
讓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人餓了要吃飯(你說你不吃飯要吃麵包也行。別抬槓),假設第一碗吃下去的滿足度是 10,價值是10,迫切性也是10。但吃第二碗的時候,滿意度,價值和迫切性的程度,除非是餓死鬼投胎的,恐怕就不會再是10了。假設是7,那邊際效用就下降了3。也就是說第二碗飯的邊際效用只有7了。
我對邊際效用的解釋可能不是很精確,但我的要點是天下絕大多數的東西,除了親情,為善,求知等少數的事情外,其他和金錢, 物質享受,權力,名聲,榮耀相關的東西,邊際效用只會遞減而不會漸增的。這個原則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在世界上極力追求的東西,他們的邊際效用都有降到零的可能性。對一個正常人來說,他們對金錢,物質享受,權力,名聲,榮耀,感到知足是可能的,但問題是什麼時候我們才該感到知足呢?
什麼時候該知足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對金錢,物質享受,權力,聲譽,榮耀追求的慾望不一樣。滿足不是一個容器,把水灌進一個瓶子,當瓶子的水灌滿後,我們就「知」道這瓶子「足」了。但金錢,物質享受,權力,聲譽,榮耀的知足點或知足線有絕對的標準來決定的嗎?
「知足」沒有標準,但「不知足」確有。不知足的同義字是「貪婪」,貪婪的英文是greedy。通常我們說一個人貪婪,這個人不外乎是別人認為他不該要的也要;自己認為並不需要的也要;並且不擇手段,毫無愧色地要。
最好的例子是美國雅虎(Yahoo!) 即將被炒魷魚的CEO,看看她的酬勞和她的業績,何其不成比例,但像她這樣的CEO美國多得很,這些貪婪的 CEO快樂嗎?我不知道,但我確信他們的快樂絕不會和他們的收入成正比。這證明了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則是正確的。
但人為什麼不懂得知足偏偏要追逐貪婪呢?除了有的人有天生的劣根性外,這和你我是什麼樣的人有關。世界上有四種人:
一種是知道自己要什麼;
一種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一種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最後一種是不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前兩種人懂得滿足所以會快樂,後兩種人不懂得滿足,尤其是最後那種人是標準的「人心不足蛇吞象」那類絕對不會快樂的。因此一個人知道什麼時候該滿足和這個人的IQ無關,跟EQ有關。
也許有人說既然知足是尋求世間揚州鶴的捷徑,那我們都學顏回好了。顏回的老師孔博士說他一簞食,一瓢飲,身居陋巷,別人都深感煩惱,顏回卻非常快樂。顏回生前是不是真的快樂,快樂的原因是否知足我不知道,但顏回29歲就白了頭髮,32歲就翹了辮子,很有可能是營養不良,衞生條件不好的緣故。
60年代的美國有一批人追求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和快樂,世人稱他們「嘻痞/Hippie」。這批人中還活著的大概和掌門人的年齡差不多,他(我)們今天過同樣的生活方式會滿足?會快樂嗎?
佷多年前,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提出他對追求滿足的看法,這就是有名的馬斯洛金字塔(Maslow's Pyramid),值得你我參考。
結論是:
(明白萬事受邊際效用遞減的影響 +
不要貪婪 +
認清追求滿足並非不努力 +
滿足會受年齡而改變 +
信奉馬斯洛理論)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三﹕健康
2017 年4月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4月6 日上網
人一生下來就賦予一個終身不渝的艱巨使命﹕要贏﹗不但贏過死人(前無古人)﹐並且要要贏過活人(後無來者)。不但要贏過別人(拔得頭籌)﹐還要贏過自己(攻克己身)﹐不但要贏過地(開疆闢土)﹐並且要贏過天(人定勝天)。就算不贏也要比一比(欲與天公試比高)。贏了不但快樂﹐有時還能保命。我從來就沒有看過一個輸了的人說比贏還快樂的。獨孤求敗只是金庸筆下從沒出場的傳說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求勝是正道。先講個我做管理顧問時跟學生講過的一個故事後再進入主題﹕
有甲乙兩人在山上露營熊來了﹐乙拔腳就要跑但卻看見甲在穿球鞋。乙對甲說「﹕老兄﹐這時候還穿什麼球鞋﹐我們反正跑不過熊的。」甲回答說﹕「我哪是要跑過熊﹐我只要跑過你就行了。」
也許有人要問﹕「大佬﹐這和今天的主題有啥相關﹖」諸君稍安勿躁﹐容掌門人細表。
我有一個朋友有天對我說﹕最早的時候和人比功課比不過﹐後來跟別人比地位比不過﹐再後來和別人比有錢比不過。但比來比去到了最後真正的贏家還是比誰健康誰命長。說完後面有喜色﹐顯然很快樂的樣子。
想想我朋友的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一個人學問再好﹐地位再高﹐口袋裡再有錢﹐如果沒有健康哪還有什麼樂趣﹖ 奇怪的是古人的的理想境界是腰纏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個鶴倒真能荷重)﹐並沒把健康列入志願之一﹐而今日虎媽之流拚命鼓勵兒女進長春藤大學而沒有一個會對子女說﹕「只要身體健康﹐進社區大學也沒關係。」古之騎鶴者和今之虎媽不是犯了捨本逐未﹐買櫝還珠的錯誤是啥﹖
既然健康和揚州鶴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那健康如何求得呢﹖
首先﹐健康有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區別。近年來週邊的朋友患 Depression (不知道該不該翻譯成憂鬱症)越來越多﹐其實我相信人到了某個人生階段﹐多多少少都會感到 depressed ﹐只是程度大小的區別罷了。由於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比較複雜﹐掌門人 knows what I don't know 不敢發表什麼寶貴或不寶貴或 ^%$#@#$ 意見。根據本身經驗﹐對生理的健康倒是可以談談。
一個人健康不健康﹐命長不命長﹐我認為受四個因素的影響﹕
其一﹐DNA﹕
由於掌門人對於葡萄酒小有涉獵﹐也寫過《酒如人生》之類的文章﹐為求明白易懂起見﹐我就把健康和葡萄酒相併來談。葡萄酒的好壞﹐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葡萄。 而葡萄的好壞要看「品種」的好壞。父母健康而長壽的小孩﹐健康長壽的可能性比較高。遺傳的因子先入為主給一個人的健康打下了根基﹐這應該是沒有太大爭議的假設。除了遇到希特勒那樣的混蛋外﹐一般來說﹐你我都沒法選擇父母。因此當我們一生下來的第一天﹐此生是否健康長壽就可能已經輸贏在起跑線上了。幸好 DNA 不是決定健康的唯一因素。
其二﹐環境﹕
好酒來自好葡萄﹐好葡萄來自好的葡萄園。好葡萄園一定是在土壤﹐氣候適合種植葡萄的地區。你我的健康和我們生活在哪裡關係重大﹕好的環境不外乎日光﹐空氣﹐水。很久以前我曾經說過﹐男人的一生只需要做對三個決定﹐這一輩子的命運就定了 (女人是否如是由女人來說)。娶什麼做老婆﹔靠哪行吃飯(或吃麵包)﹔在哪裡定居。很多人同意前兩點而不同意第三點。建議先比較一下你在大陸或台灣和在美國的同班同學﹐看誰樣子比較年輕再說。
其三﹐保養﹕
健康要靠保養﹐但我個人認為我輩之人也許太閒著沒事幹﹐聚在一起﹐老實談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結果變成好吃的都不能吃。我瞭解人不一定怕死﹐但怕生不如死。但你我總不能因為怕死或拍生不如死﹐就搞得緊張兮兮的失掉生活的樂趣啊﹗保養對健康很重要﹐但過份保養會變成疑神疑鬼﹐杞人憂天。生理很健康﹐但心理很不健康有什麼樂趣﹖
其四﹐運氣 ﹕
知道誰是 Aeschylus 而他又是怎麼死的嗎﹖Aeschylus 是古希臘的文學家﹐地中海的老鷹喜歡吃烏龜﹐吃法是將烏龜從空中丟下把殼砸碎後吃其肉。相傳Aeschylus 的光頭被空中的老鷹誤以為是石版而將抓到的烏龜丟下中了頭獎砸死的。就算 Aeschylus 遺傳﹐環境﹐保養都得滿分﹐遇到不可預測的因素還是照樣掛。
結論是﹕
(好的DNA + 好的生活環境 + 適當的保養 + 運氣) =
(把身體交給醫生﹐把生命交給上帝)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四﹕家庭
2017 年4月9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4月12 日上網
古往今來對「家庭」發表「寶貴意見」的人﹐可能比對任何其他議題發表「寶貴意見」要來的多。從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唱《我的家庭真可愛》(英國 19 世紀作曲家 Henry Rowley Bishop 1786 - 1855 原作)﹐為幸福家庭勾畫出一個藍圖﹔到《大學》裡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為一條鞭的基本功夫﹔到「家和萬事興」的經驗之談﹐都說明了幸福的家庭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快樂的泉源﹐不幸福的家庭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則是生而無歡﹐死又何懼的判決書。但天下大部份的家庭都像麥當勞的雙拱門商標﹐起起落落一輩子就過去了。這豈不是我本將心托揚州鶴﹐奈何揚州鶴棄我飛了嗎﹖
在洋人有關家庭的「寶貴意見」中﹐被引用最廣的是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所有幸福的家庭﹐原因都是一樣﹔不幸福的家庭﹐原因各有不同。」托爾斯泰是文學家而不是分析師﹐他從來沒告訴我們所有幸福的家庭﹐原因都是一樣的那「一樣」是啥﹖如果你問我﹐答案是運氣都「一樣」好。同時﹐掌門人認為天下不幸福的家庭﹐原因也都是一樣﹐那就是在處理構成家庭的三種關係上栽了觔斗。這﹐可不能全怪運氣不好。
家庭是由夫妻、親子、親戚三種基本關係結構而成﹐這三種關係只有夫妻關係是構成家庭的必要條件﹐其他兩種關係可有可無。近年來沒有子女的家庭或單親家庭越來越多﹐我們不能一竿子把他們都打翻﹐否決他們尋求揚州鶴的權利。親戚嘛﹖由於農業社會沒落﹐人口變遷的結果﹐親戚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薄﹐從前那種大家庭﹐大家長複雜的關係﹐影響現代式小家庭幸福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真正影響家庭幸福的是婚姻。我們在這裡姑且家庭和婚姻劃上等號﹐將標題換成《揚州鶴之四﹕婚姻》也未嘗不可。
先談循家庭幸福以得揚州鶴三個關係中最不重要的親戚關係。老中的傳統中﹐婆媳之間﹐和姑嫂之間的矛盾比較多﹐原因很簡單﹐是兩個女人在搶兒子和哥哥。老美的笑話中﹐岳母是玩笑的主角。有個笑話﹕
有人跑來對某君說﹕「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你要先聽好消息或是壞消息﹖」
某君說要先聽壞消息。
報信者說﹕「壞消息是你新買的賓士車掉到懸崖下去了。」
某君說﹕「哪還有好消息嗎﹖」
報信者說﹕「有﹐開車的是你的岳母。」
家庭幸福與否﹐第一步先把婆媳和姑嫂關係搞好。兩者比較﹐姑嫂關係較長﹐更為重要。
談親子關係前有兩個觀點要理清﹕
第一﹐古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鬼扯蛋。
世界上人已經夠多了﹐你我不必來湊熱鬧。沒有小孩不會遺憾失掉有兒有女的樂趣﹐反而可以減少養兒育女的操勞﹐更容易尋找到揚州鶴也說不定。
第二﹐東漢王充孔融諸君提出的「父母與子女無恩」的說法我認為是對的﹕
我們的小孩不是他們自己要來的﹐是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教養他們是我們應該負起的責任﹐只有建立起這種信念後﹐我們對子女才能沒有什麼養兒防老﹐光宗耀祖等過份的期望。這樣﹐小孩們的壓力會減輕﹐壓力輕則比較容易和父母關係搞得好。
我們常常為子女「不孝(肖)」而不快樂﹐沒必要﹕子女怎麼對待我們受我們怎麼對待父母的影響﹐因此﹐小孩和我們親密與否主要的責任在父母不在子女﹐把這點想通了﹐親子關係會像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尤其是當我們的子女自己成為父母后﹐他們會感念我們的犧牲和付出的。別擔心。
家庭是否幸福快樂﹐主要還是看夫妻關係好不好。我們常常祝賀別人白頭偕老要看怎麼老法﹖一路吵到掛嗎﹖婚姻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不是悲劇﹐因瞭解而分不開才是悲劇。哪怎麼辦﹖也許是該複習掌門人曾經提出的 Λ(倒 V) 字型和 H 型 婚姻的的時候到了。如果父母文明講理﹐以子女福祉為重﹐就算靠美滿家庭尋找不到揚州鶴﹐還有其他的路可尋找到。
結論是﹕
(保持距離﹐相敬如賓的親戚關係 +
只問耕耘﹐不計收穫的親子關係 +
攜子之首﹐與子偕老的夫妻關係)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五﹕興趣
2017 年4月16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4月19 日上網
首先﹐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我用興趣沒有用嗜好。兩者有區別嗎﹖如果有﹐區別在哪﹖
一般說起來﹐興趣和嗜好的區別在前者止於心理狀態而後者會有進一步的行動。從另一個角度看﹐興趣的結果通常不會像嗜好的結果那樣有實質的產品。也許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比較清楚些﹕
有甲乙兩人多年前開始一起旅行﹐兩人都喜歡照相﹐後來甲君漸漸把傻瓜相機淘汰換成高檔相機和不同功能的長短鏡頭﹐並花錢和時間去上課學照相(應該改稱為攝影了)。乙君仍然用他的傻瓜相機或「愛瘋」取景怡然自得。因此﹐攝影對甲君言已經是一種嗜好﹐而對乙君言仍然是興趣。
甲乙兩君對攝影所採取的態度雖然不一樣﹐但樂在其中的程度不一定有太大的區別﹐但嗜好需要為興趣而奉獻的熱情﹐而興趣則是一種蜻蜓點水式的接觸﹐前者是 dedication﹐ 後者是 involvement。這個區別就像我們做一盤火腿蛋早餐﹕對豬而言是 dedication﹐ 對雞而言是 involvement。這是為什麼我認為在尋找揚州鶴的時候該培養多方面的興趣而不是培養多方面的嗜好。我不是說有多方面的嗜好不好﹐我是顧慮到大多數的人恐怕沒那麼多的精力和資源去培養太多的嗜好。對一件事物有興趣不會對我們產生任何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但如果興趣變成了嗜好就會有壓力。揚州鶴在壓力下不是被趕飛了就是被壓死了。一個人如果對古典音樂有興趣﹐偶爾一個人在家把悲多汶的《皇帝協奏曲》聲音開得像在音樂廳聽郎朗開演奏會一樣﹐何其樂哉﹐但要把彈鋼琴作為嗜好去苦練﹐我看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沒興趣。
為什麼興趣會給我們帶來快樂呢﹖想想我們的這一生幾個重要的階段﹕讀書的時候要考試﹔為了求生要工作﹔成家後要養兒育女﹔退休後會生病。除了年輕時候談戀愛和年老之後和孫兒孫女玩外﹐這生一路行來好像沒什麼樂趣可言。現實的生活像一部日夜不停運轉的機器﹐興趣是潤滑劑﹐可以減少機器的磨損﹐增加機器的壽命。
也許有人說﹕我天生對求學問很有興趣﹐工作就是我的嗜好﹐很好﹐恭喜你﹗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退休了幹什麼﹖我知道有不少人能夠不退休就不退休﹐他們既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真正喜歡工作勝過一切﹐實在是突然發現退休後沒事幹日子難過。我同樣知道有些人退休後容光煥發活得挺開心的。
沒有人應該是個孤島﹐與人相處總得有些彼此之間可以溝通的話題﹐如果一個人除了他的本行外﹐其他的事懵然無知﹐這種人就算他是諾貝爾獎得主﹐仍然是個無趣的人。一個很多人都喜歡和他交朋友的人一定是個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定是對很多事保持好奇心的人。有好奇心才會培養出對事物的興趣。興趣與快樂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關係﹐不單如此﹐一個有多方興趣和嗜好的人一定看起來比較年輕。哀莫大於心死﹐我從沒看過一個有多方面興趣的人患憂鬱症。
說到興趣是尋找揚州鶴的捷徑﹐掌門人還有幾點寶貴的﹐不寶貴的甚至閣下認為是 %$#$#% 意見如下﹕
其一﹐快樂是主觀的感覺﹐這種感覺隨外在客觀如經濟條件﹐內在主觀如年齡變化而改變。如果一個年輕人對大麻有興趣﹐吸毒變成嗜好﹐年老後還是認為吸毒後真像是騎上了揚州鶴﹐飄飄欲仙﹐so be it! 我對什麼是優良興趣﹐什麼是不良興趣﹐都沒寶貴意見。
其二﹐我「谷歌」了一下﹐發現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興趣和嗜好包括(排名不分先後)﹕閱讀、﹐釣魚、縫紉、音樂、觀鳥、修車、木工、尋寶、集郵、園藝、尋根、登山、散步、攝影等等。如果我們仔細看這份名單﹐我們發現它們至少有三個共同點﹕不需要花大錢就可以得到其中的樂趣﹔不太受年齡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從其中得到的快樂可以重覆。不信的話問喜歡釣魚的人﹕你釣到第二條魚的興奮和樂趣比釣到第一條魚的時候少些嗎﹖聽古典音樂的經驗也是一樣﹐一個真正喜歡古典音樂的人會說﹕「啊﹐悲多汶的第五號交響曲聽太多次﹐有點膩了。」可能嗎﹖
結論是﹕(好奇的性格 + 廣泛的興趣 + 持之以恆的嗜好)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六﹕樂觀
2017 年4月23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4月26 日上網
也許有人會抗議說﹕「信老大﹐你這不是廢話嗎﹖咱們身體不好﹐常上病號﹐工作不順﹐家事如麻﹐老中最怕的兩件事我都遇到了﹐你叫我如何樂觀得起來﹖」
大佬﹐有冇搞錯﹖揚州鶴不是飛機落地請閣下優先登機﹐是要花功夫去尋找的。沒錯﹐如果面臨身體不好﹐百事「不」樂的困境時還能保持樂觀的確有點強人所難﹐不過﹐讓我先講個故事。
很多年前﹐美國的一個賣鞋子的公司派了兩個銷售員去非洲黑暗大陸發展業務。一個銷售員打電報回來說﹕「完了﹐完了﹐非洲土人都不穿鞋子。」另一個銷售員的電報說﹕「 機會來了﹐這裡的土人都需要鞋子。」看到同樣的事情﹐兩個不同的認知﹐樂觀與悲觀的區別就在這裡﹐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謂你怎麼看半瓶水﹖是滿了一半還是一半都是空的﹖
我說樂觀的人比較快樂﹐也許沒有人會抗議﹐一個悲觀的人表面上還可以短時間強顏還笑裝出挺快樂的樣子﹐你什麼時候看過一個樂觀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好像你欠他 300 兩銀子似的﹖人在順境中自然容易樂觀﹐但在逆境中要怎樣才能樂觀起來呢﹖
人樂觀與否和天生性格有關嗎﹖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敢發表不寶貴的意見﹐但我相信一個在被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嬰兒和有快樂童年的少年﹐在性格上會播下成年後比較樂觀的種子。我最近有不少機會接觸到嬰兒﹐嬰兒當然沒有能力分辨樂觀或悲觀﹐但我注意到嬰兒對快樂的要求非常簡單﹐吃飽了﹐睡夠了﹐尿布換了就笑﹐否則就哭。這讓我瞭解到一個事實﹕思想單純的人會比一個思想複雜的人容易樂觀。阿Q 是個思想單純的漢子﹐被砍頭前突然冒出一句﹕「再過 20 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阿Q 頭腦簡單﹐是個終極樂觀派。
樂觀的另一個要件是自信﹐自信和樂觀孰先孰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兩難式 (dilemma)」。自信來自三個不同的層次﹕
最下面那個層次是無知。
無知和前面講的單純不一樣﹐一個單純的人並不一定無知。
我有一位朋友﹐物理博士﹐大夥兒在一起講笑話他老是聽不懂﹐但他在國家第一流的實驗室做到快 80 歲實驗室還不讓他退休。
天下最可怕的人是無知但又不單純的人。
美國 19 世紀懸疑驚悚小說名家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對這種人反諷說﹕「我對傻瓜非常信任﹐朋友們﹐這種人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自信。」
自信來自中間的層次叫理智。
「理」基於邏輯的分析﹐「智」來自經驗的累積。但凡是理智的人因為不容易單純﹐靠邏輯和經驗尋找到揚州鶴的可能性反而不如無知的人容易。
剩下來還有一種自信其實不叫「自信」而應該叫「信心(faith)」。
「信心」 是一種對期望之事的依靠﹐和未見之事的肯定。
這是一種極高難度的修煉。坦白說﹐我這一生見過太多練信心這門功夫但極少看到練出點火候的人。
這種不憑邏輯不依經驗的信心和上面我講的第二種自信完全背道而馳﹐如果背道而馳到了另一個極端就變成了迷信。人到了迷信的地步其實又回到無知。相信妖僧畫符、神棍醫病、道士趕鬼、伊斯蘭狂熱份子殺人可以上天堂全是迷信。人有選擇做「驢」﹐的自由﹐他們可能以為「驢」是揚州鶴呢。
被我搞糊塗了嗎﹖我不怪你。「樂觀」本來就是一項極為難練的修為﹐練的好﹐揚州鶴垂手而得﹐但練得不好﹐則容易走火入魔。讓我再講一個故事﹕
記得《揚州鶴之三》那兩個遇到熊的露營者嗎﹖OK﹐他們沒被熊吃掉。晚上甲對乙說﹕「今天我們運氣真好﹐居然逃過一劫。你看﹐滿天繁星﹐輕風徐來﹐宇宙浩瀚﹐讓人想起蘇東坡《前赤壁賦》裡的哲理『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你看到什麼﹖」乙冷冷地回答說﹕「我看到有人偷了我們的帳篷﹐所以我們要在露天睡覺。」
我的結論是﹕
(思想單純但非無知 +
全靠邏輯和經驗是不夠的 +
宇宙間的確有不能解釋的「神」蹟但我們不能依賴「神」蹟 +
凡事都可能更壞)
= 盡人事以聽天命的信心
= 信懷南式人活著就有希望﹐死了什麼問題都自然解決的樂觀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2017 年4月30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5月3 日上網
我們常聽人說﹕「金錢不能買快樂」﹐講這話的人很可能本身是個窮光蛋。在此我毛遂自薦當實驗品﹐你給我mucho mucho 鈔票﹐看我能不能買到快樂如何﹖
但金錢不能夠買快樂這句話錯了嗎﹖讓我們把我目前為止提出的六個尋找揚州鶴的捷徑拿出來一一檢視看看﹕金錢能買成熟嗎﹖不能。金錢能買知足嗎﹖應該能但不一定能。金錢能買健康嗎﹖健康的四個要素除了保養錢還有點用外﹐其他的錢都買不到。金錢能買家庭幸福嗎﹖根據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推斷﹐大概可以吧。興趣要靠金錢買嗎﹖不必。最後﹐金錢能買樂觀嗎﹖能夠﹗
在我決定用「不窮」而不用「金錢」或「財富」來代表揚州鶴之七的時候是經過一陣斟酌的。「金錢」是個不能量化的觀念﹐用它來作尋求揚州鶴的標準太不明確。「財富」給人「有錢人」的印象﹐而從一開始我就說明尋找揚州鶴非少數人的特權。
但你也許會問﹕「什麼叫不窮呢﹖」問得好﹗
我兒子還在讀初中的時候我對他說﹕「我希望你將來不要太窮。」他問我﹕「什麼是不要太窮﹖」我對他說﹕「太窮就是沒有其他選擇 (no other option)。」我回答他問題的時候正好開著我那部「相倚 20 年」的賓士車。於是我再對他說﹕「如果一個人真的很想開像賓士這樣的好車但就是買不起﹐和買的起但並不想開的區別是前者沒有選擇﹐後者是有選擇。」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相信我兒子早就忘掉我那句話﹐他現在日子過的挺好但他天性務實低調﹐三個娃娃﹐家中兩部車﹐全是四輪轉動的 SUV。一部 Subaru 一部豐田的 High Lander﹐他現在應該懂得「有選擇」和「沒選擇」的區別了吧。
但怎麼才會不窮呢﹖通常不窮要靠四件事﹕其一﹐靠繼承﹔其二﹐靠婚姻﹔其三﹐靠努力﹔其四﹐靠運氣。我們今天只談靠努力而不窮的方法﹐因為這是 99% 以上的人唯一此生不窮的原因。
凡我打工族﹐這年頭靠退休金和社會保險能安度晚年的可能性不高﹐如果想過一個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晚年﹐趁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晚年不窮的計畫和打算。怎麼計畫怎麼打算呢﹖我送各位 8 個字﹕開源節流﹐聚少成多。
先談節流﹕節流說白了就是生活節儉和養成儲蓄的習慣。節流比開源容易﹐因為開源要靠本事和機緣﹐而節流就算沒有本事﹐沒有機緣的人也可以做到的。宋朝的司馬光曾經寫過一封舉一些自己和他人節儉的故事來訓勉他的兒子司馬康的家書。這就是有名的《訓儉示康》﹐信中有一句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勸勉一個尋找揚州鶴的人﹐要懂得節儉才能安度晚年。
開源指的是投資﹐《聖經馬太福音》裡有一個故事﹕財主出門﹐將 5000 銀子﹐2000 銀子﹐和1000 銀子分別交給三個僕人。拿 5000 銀子和 2000 銀子的僕人去做生意或投資﹐結果 5000 變 10000﹐ 2000 變4000。唯獨那個拿 1000 銀子的人把銀子埋在地下﹐主人回來﹐1000 還是 1000。於是主人獎賞那兩個會錢滾錢的僕人﹐痛罵那個只知道把錢埋在地下不動的僕人。這個故事究竟是什麼意思我交由查經班的基督徒去討論﹐基本上我認為就算是死硬派的基督徒也認為以錢滾錢﹐善於投資值得鼓勵。節流是守﹐開源是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掌門人講的話古人早就講過了。
生財之道聚少成多﹐集腋成裘﹐切忌存貪婪之心。貧窮的貧和貪婪的貪兩個字非常近似﹐一個不小心﹐窮思濫矣變成貪﹐貪不償失變成貧﹐那些被祈福會﹐金光黨騙的愚夫愚婦們﹐全是想貪便宜或想發橫財的「傻客 (sucker)」。
人不窮還有一個好處﹐我們這代從小琅琅上口的《青年守則 12 條》裡「助人為快樂之本」並非陳腔爛調﹐一窮二白的人自顧不暇﹐豈能奢言助人﹖我兒子大學快畢業時告訴我他畢業後要去做 waiter 體驗一下人生。我不知道他這個奇怪的念頭哪裡來的﹐頗為不悅﹐脫口而出﹕「要做 waiter 幹嘛讀 Stanford?」他聽後很不開心問我﹕「當 waiter 賺 5 塊錢小費有什麼不好﹖」我想都不想回答說﹕「給 5 塊錢小費有什麼不好﹖」他無言以對。所以我的結論是﹕
(趁早建立金錢不能買快樂﹐但貧窮能買快樂的機會更小的信念 + 不能開源也要節流的習慣 + 有土斯有財投資房地產 + 買股票看長線) = 不窮。
不窮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八﹕寬恕
2017 年5月07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5月09 日上網
有兩件事先交待清楚再往下談﹕
第一﹐打開天窗說亮話﹐把寬恕列為尋找揚州鶴的捷徑有點勉強﹐寬恕別人不一定能尋找到揚州鶴﹐但如果不寬恕﹐那揚州鶴是鐵找不到的。
第二﹐寬恕別人和國仇家恨不混在一起談﹕
標準的國仇像中國和日本﹐德國和以色列。德國公開為希特勒的過錯認罪﹐所以以色列和德國的問題不大。日本到目前為止對南京大屠殺死不認錯﹐如果有些老中公開高調反日﹐我能理解。不過這些人不能光說不練﹐他們不開日本汽車﹐不用日本相機﹐不用日本電鍋煮飯我則更為佩服。
至於家恨嘛﹐典型的例子是 70 年前台灣發生的 228 事件﹐到今天還有人拿出來炒作。如果炒作的是當年受難者的後人還有話說。如果炒作的全是些閒雜人等為了個人利益的政治炒作﹐那就很可惡了。
現在回到主題﹐那我們所謂的寬恕究竟是寬恕什麼呢﹖《揚州鶴之八﹕寬恕》的畛域 (scope) 限於被敵人陷害、被朋友背棄、被別人誤會、被上司欺負、被同事暗算、和被部屬背叛。你我一生多多少少總會遇到一兩次上面那些我們認為別人對不起我們的人和事﹐怎麼縮短對那些人和事怨懟 (grudge) 的時間﹐讓負能量變成正能量是我們尋求揚州鶴的目的。
首先﹐我們得瞭解什麼是寬恕﹕簡單來說﹐寬恕是我們決定對曾經對不起我們的事雖然不能忘記﹐但會對對不起我們的人加以原諒。換句話說﹐寬恕就是 Let bygones be bygones.
我們常聽人說﹕「如果不能忘記就不是真的原諒。」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迷思 (myth)。
試著回想一下你我的一生﹐如果真有人對我們不起﹐你現在還在耿耿於懷嗎﹖
也許很多人會說﹕啊﹐我早已經忘記了。Let's face it, 你並沒有忘記 (forget)﹐ 你只是已經不在乎了 (let it go)。但如果我們對有些事和人仍然耿耿於懷﹐那我們就應該學習寬恕﹐並且越快越好。
美國有個經常排名第一世界聞名的醫院 Mayo Clinic (在 Minnesota) ﹐根據他們的報告﹐寬恕對高血壓﹐心臟﹐免疫能力﹐舒解情緒﹐減少憂鬱﹐提昇自信都有好處。 坦白說這些話由掌門人來講是廢話﹐但由 Mayo Clinic 來講好像就有點份量。在我選的尋找揚州鶴的 10 條捷徑中﹐恐怕只有這一條有科學證明對生理和心理都是好的。這也許是我們要學會寬恕以謀求快樂最實際的誘因。
在我前面列舉的需要用寬恕去化解怨懟的事件﹐包括被敵人陷害、被朋友背棄、被別人誤會、被上司欺負、被同事暗算、和被部屬背叛中﹐你認為哪一件最讓你耿耿於懷不容易寬恕﹖
被敵人陷害﹖此乃理所當然﹐否則怎麼算是「敵人」﹖
被別人誤會﹖那只會遺憾不會懷恨。
職場如戰場﹐明槍暗箭﹐有來有往﹐成者為王﹐敗者大不了走人﹐也沒啥大不了。
唯獨被朋友背棄﹐此乃椎心泣血之痛﹐也最不容易原諒。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給我講過一個親身的心路歷程。
他說﹕「我有一批認識了幾十年的朋友﹐平時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就像《曹丕與吳質書》裡描述的「行則連輿﹐止則接席」那樣「麻吉」。後來有一天我在事業最高峰時突然失業了。我當時的感覺就像和一群小孩在公園裡嘻笑戲耍時﹐不幸掉進了一個水塘裡。我在水裡掙扎希望有人跳下來救我﹐但居然沒有人跳下來。當時我在水裡的心情是憤怒多過恐懼﹐覺得他們原來全是些酒肉之交﹐在緊要關頭經不起考驗而背棄 (betray) 了我。」
我聽後好奇問﹕「後來呢﹖」
我朋友說﹕「後來我慢慢爬上岸﹐並且開始想﹕他們也許不是不想救我﹐只是他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可能沒有救人的能力﹐也沒有非救我不可的義務﹐我怪他們不夠意思也許並不公平。」
我笑著問我朋友﹕「你經過這次「洗禮」﹐學到什麼功課﹖」
我朋友也笑著回答說﹕
「第一﹐最好不要掉下水﹐避免發現你的朋友究竟夠不夠意思。
第二﹐如果將來他們中間有人掉下水﹐我會找根繩子丟給他﹐我不會跑開讓他感到被背棄﹐至少我會在岸邊喊加油。」
結論是﹕
(天下不能寬恕的人和事不多+
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去想 +
寬恕對心身有實際好處 +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何其灑脫 +
別把遺憾帶進棺材)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2017 年5月1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5月17 日上網
首先﹐讓我來出一條問答題﹕幽默和諷刺有什麼不同﹖和滑稽又有什麼不同﹖
一般說起來﹐幽默表達的方式是靠文字和語言﹐而滑稽則是靠動作。這當然也有例外﹕無聲電影(默片)時代的天王笑將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他的幽默也是靠動作來表達的。至於幽默和諷刺的區別嘛﹐諷刺像是一個獵人要獵物一槍致命﹐幽默則是將獵物捕捉後放生下次還可以再捉。滑稽過了頭變成耍寶﹐幽默不得體最多讓別人或自己困窘﹐但如果諷刺過了頭則會傷人。滑稽﹐幽默﹐諷刺的目的都是寓意於開懷解憂﹐博人一笑﹐但究竟是開誰之懷﹖解誰之憂﹖三者的區別滿大的。
滑稽是表演給別人看的﹐目的是開別人之懷﹐解別人之憂﹔諷刺的對象幾乎 100% 是別人﹐效果既不能開人之懷﹐也不能解人之憂﹐搞得不好變成了尖酸刻薄。只有幽默﹐通常揶揄的對象是自己﹐結果是開人之懷﹐解己之憂﹐達到尋求揚州鶴的目的。
我們常常聽人說﹕「咱們老中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這話一半對一半不對。中國有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叫《史記》﹐其中包括了《滑稽列傳》﹐記載了淳于髡、優孟、東方朔、西門豹、東郭等人憑藉他們的滑稽﹐諷刺﹐和幽默如何面對困難﹐解除危機的故事。 後來的金聖歎﹐紀曉嵐也頗有古風﹐所以說咱們老中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這話並不一定正確。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咱們同胞就變得越來越不懂什麼是幽默﹐越是需要幽默感的人越沒有幽默感﹐一般人也不會用幽默感來處理問題。所以說咱們老中最缺乏的就是幽默感這話也並不一定錯。
很多人認為幽默就是會講笑話﹐會寫輕鬆文章﹐其實這是以管窺豹的看法。幽默是一種能化暴戾為祥和的智慧﹔一種「史蒂文生式」的無奈。史蒂文生 (Adlai Stevenson II) 1952﹐ 1956 兩次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都大敗於共和黨的「愛生毫 (Dwight Eisenhower」﹐記者問他的感覺﹐他說﹕「我的感覺就像一個人在沒燈的黑屋子裡碰痛了腳﹐不能哭﹐因為他已經不是小孩了。但也笑不出來﹐因為實在太痛」。這就是幽默。
有此可見﹐最需要幽默的行業是政客﹐而比起西方的政客﹐咱們台灣海峽兩岸的政客可說是毫無幽默感可言。不但政客沒有﹐一般的老百姓也沒有。我前面講過﹐在歷史上﹐中國並不是一個不崇尚幽默的民族﹐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咱們同胞漸漸就失掉了幽默感﹐其中原因一定很多﹐我猜其中之一是幽默最重要的元素是自嘲﹐而老中講究面子﹐不作興自嘲。列根 (Ronald Reagan) 是美國歷史上最被人喜歡的總統之一﹐此人善用幽默感就是連他的政敵都把他沒辦法。他生前講過一個非常有名的笑話。他說﹕
一位女士到婚紗店訂結婚禮服﹐根據傳統﹐只有第一次結婚的處女才能穿白色﹐婚紗店老闆知道她已經結過三次婚了﹐不願意賣白色婚紗禮服給她。這位女士解釋說﹕「我第一任丈夫脾氣不好﹐我們在去渡蜜月的車上吵翻就分手了」﹐哪第二次結婚呢﹖婚紗店老闆問﹕
「我第二任丈夫脾氣好但心臟不好﹐進了洞房﹐一時興奮過度﹐心臟病發作死了。」婚紗店老闆不服氣大聲問﹕「哪妳的第三任丈夫呢﹖你們可是結了四年的婚啊﹖」這位女士非常幽怨的回答說﹕
「我這位丈夫脾氣好﹐心臟也好﹐但可惜是民進黨﹐ Oops 對不起﹐是民主黨﹐天天晚上坐在床沿告訴我他多神勇﹐嫁給他多幸福﹐光說不練﹐四年一下就過去了。」用幽默諷刺政敵的效果遠比破口大罵好。
列根後來被刺受傷﹐對他太太的第一句話是﹕「親愛的﹐對不起﹐我忘了低頭閃躲。」送醫開刀前問醫生﹕「你是共和黨員嗎﹖」相傳醫生的回答是﹕「總統先生﹐這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美國人。」曾經有人嘲笑列根演員出身﹐沒有資格當總統。列根的回答是﹕「我真不知道如果不是演員﹐哪有資格當總統﹖」不但解了自己的危﹐也言簡意賅地道盡了為官之道的要點。聞者莞爾一笑﹐皆大歡喜。這就是幽默的威力。所以我的結論是﹕
(有諷沒有刺 + 悅人愚己的雅量和自信 + 善用雙關語 + 得體的笑話 - 誇張的打諢插科) = 揚州鶴。揚州鶴 = 快樂。
揚州鶴之十:獨立
2017 年5月2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5月23 日上網
這是我寫《尋求揚州鶴》的最後一篇,尋求揚州鶴的路徑何其之多,「我的寶貴意見,你的不寶貴意見,他的^%$#$% 意見」,見仁見智,沒人敢說誰的是唯一的捷徑。掌門人提出的「十全武功」,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學個三四招,沒啥壞處。唯一要當心這第十招《揚州鶴之十:獨立》 爭論性比較大,練功岔了氣,有可能走火入魔,招呼先打在前頭,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戒之,戒之。
「獨立」是啥?講白了就是麻將桌上的「門清不求自摸雙」。你我一生要想門清不求談何容易? 17 世紀英國有名的詩人 John Donne 膾炙人口的名詩開章明義就說沒有一個人是孤島,人與人之間就該像國家與國家之間一樣有地緣上接觸的關係,最後以民胞物與悲天憫人的文筆寫出他有名的「鐘為誰響」,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這不是和掌門人的《揚州鶴之十:獨立》對著幹嗎?(也許應該說掌門人和他對著幹)。
現在容我把「我的寶貴意見」講清楚些:我說尋求揚州鶴的捷徑之一是「獨立 (self-reliance)」。Self-reliance 也許翻譯成自力更生比較好些。我所謂的獨立包括五個領域:財務、身體、心智、思想和人際關係。這五個領域,前面三個操控權不全在我們手裡,但後兩項我們幾乎有百分之一百的操控權。
先說財務的獨立,最簡單的財務獨立就是不欠人家的錢,但不欠錢似乎不合時代潮流,這年頭欠錢越多越容易借錢,誰敢說他不欠人家的錢?房貸沒付清,信用卡沒付清,買車子的貸款沒付清不都是欠人家的錢。
我到現在還搞不清如果掌門人明天(總得等這篇專欄寫完後吧)就踢了水桶,咱們這些年來「前瞻計畫」下欠的一屁股信用卡爛債誰付?死不認賬 (pun intended) 還是債留子孫?希望有識之士來電郵指點就省得我去「谷歌」了。因此,財務獨立是尋找揚州鶴路上獨立宣言的起手式。未雨綢繆,早練《揚州鶴之七:不窮》可也。
身體獨立其實講白了只有四件事:吃飯,走路,洗澡,搽屁股不靠別人。身體能不能永遠獨立完全看老天夠不夠意思。我兒子曾經問我們如果有那麼一天他該怎麼做?他媽媽說送她去老人院。他問我 What do you want? 我說:I want to die. 醫生兒子說:I can't do that. 因此,身體能獨立多久沒人敢預測的。
心智獨立指的是年輕時不要弱智 (mentally retarded),年老時不要失憶,這,又要看老天夠不夠意思了。從快樂的角度看,弱智和失憶的人可能並不見得不快樂,但他們的親人鐵定不快樂,要靠弱智和失憶尋求揚州鶴和用砍掉腦袋來治頭痛一樣無稽。上面講的三個獨立,除了第一個財務獨立你我還可以有點操之在我外,其他都要靠碰運氣。最近有人告訴我印度阿三很少得老年失憶症是因為多吃咖喱,並建議掌門人去買薑黃素丸 (Turmeric) 吃。結果掌門人把這事給忘了。
至於思想獨立會快樂嗎?你也許會懷疑問:「掌門人,泛藍認為你不夠藍,泛綠認為你天生藍,泛紅認為你既不紅又不專;自由派認為你太保守,保守派認為你太自由;法輪功認為你不反共,民運份子又認為你太親共;基督徒看你不像是真基督徒,非基督徒卻認為你好像是個基督徒;這不是豬八戒照鏡子,越照越像是個開門在內,關門在外的門神?做獨立思想的門神快樂嗎?」我的答案是:「如果不能思想獨立,我真不知道怎麼快樂得起來?」
「馬克(在)吐(了)溫」前說過:「世界上最糟糕的寂寞是自己和自己都搞不好 (The worst loneliness is to not be comfortable with yourself)」.一個人如果和自己都搞不好,豈能奢言快樂?我不是鼓勵人採取一種離群獨處,孤芳自賞的生活方式,我是說人生行旅,我們來的時候一個人來,走的時候一個人走,沿途認識了一些人但並非都是朋友。
鳥入雲無際,魚行水自流,對鳥和魚來說,雲和水是偶然不是必然。。。那達達的馬蹄聲本來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別老是把路客當是歸人啊。
一個人不懂得快樂是建立在天人之間的關係,和自己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基礎上,誤認「非死不可 Facebook」上人頭多會得到快樂,那這個人永遠不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有點越講越玄了,回到信門尋找揚州鶴「十全武功」的最後一招。結論是:
(
借錢能還的能力 +
自我照顧的運氣 +
寧做門神不做牆頭草的執著 +
單獨不等於寂寞的領悟)
= 揚州鶴。
揚州鶴 = 快樂。
That's All, Fo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