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信門烏龍獎
2015 年01月0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1月07 日上網
新年開筆就發烏龍獎是 2003 年延襲下來的傳統﹐傳統是否停止要靠 I-voting (我否定)。今年在發獎前得先表揚兩個大大有名的人物﹐因為他們給掌門人提供了靈感。這兩個大大有名的人物一個是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一個是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Jr.)。也許有朋友看到這裡要叫了﹕「大佬﹐有冇搞錯﹖怎麼把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和圓舞曲大王約翰史特勞斯也扯出來了﹖太超過了吧﹖」
諸君稍安勿躁﹐掌門人寫文章向來是西學中用﹐亂蓋有理。先解釋 2014 信門烏龍獎怎麼扯上了大大有名的宗教改革家和圓舞曲大王。
馬丁路德曾經有句名言﹕「男人不愛酒﹐女人﹐和歌﹐這生就是白活了 (He who loves not wine, women, and song remains a fool his whole life long)」。
約翰史特勞斯的作品﹐另一位音樂大師華格勒 (Richard Wagner)也非常欣賞的名曲﹐曲名就叫《酒﹐女人﹐歌 (Wine, Women, Song)》。這下大家明白了吧﹗2014 信門烏龍獎的得主乃是和酒﹐女人和歌有關。鼓聲響起﹐信封拿來﹐開始發獎。
2014 信門烏龍銅牌獎得主名叫 Wayne Ronayne﹐此君英吉利國人﹐宣誓就職戈斯波特市長後和朋友們上酒店慶祝﹐結果因為喝醉大發酒瘋﹐40 天后辭職鞠躬下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懮思難忘。何以解懮?唯有杜康。。。。》這是曹孟德《短歌行》給愛好杯中物者的建議﹕叫你對酒當歌﹐沒叫你喝到發瘋。WR 君因酒下臺﹐樂極生悲﹐發個信門烏龍銅牌獎以示安慰(不是慰安)。
2014 信門烏龍銀牌獎得主是掌門人常坐的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7 月 2 號一位搭乘該公司從西雅圖飛往夏威夷的乘客不知道吃錯什麼免費的花生米﹐在飛機上不停大聲唱歌。也許歌聲不太高明﹐引起其他乘客強烈不滿。再三協商無果,為了安全起見,最後飛機決定返航將這名歌唱家強制帶下飛機。
如果有人在飛機上說要唱就要唱﹐這和飛安有啥關係﹖
不過話又說回來﹐今天報上有則新聞﹐一架從重慶飛香港的班機上﹐四個婆娘因小孩哭鬧(另類不停的唱歌)發生矛盾大打出手﹐有人被「打到飛起。」Mama Mia﹐掌門人曾經內舉不避親﹐把四川男人名列中華民族最會幹架的前三名族群之一﹐當時忽略了四川女人的神勇。
那位山寨版的歌王幸好不在中國飛機上﹐否則不被「打到飛起」才怪。老中愛看熱鬧﹐尤其愛看別人打架﹐如果大夥一窩「瘋」離開座位去圍觀武鬥﹐飛機不平衡而出事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這樣一想﹐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因 Sound Without End (音樂片《李斯特傳》的英文名) 而反航也許有其正當性﹐給它烏龍獎也許太提拔了該航空公司。
2014 信門烏龍金牌獎得主(急鼓聲響起)眾望所歸﹐名符其實﹐非台灣鐵廚阿基師莫屬。
好個阿基師(為什麼我總覺得這個名字像《舊約》或《希臘神話》的名字)﹐與粉絲在摩鐵 (Motel 也)幽會被抓了包。單憑這種成龍所謂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事豈有資格得信門烏龍獎﹖他得獎的原因是他欲蓋彌彰的解釋太有創意。人才難得﹐非給他一個金牌獎不可。
以下是阿基師上摩鐵的理由。括號內乃掌門人講評﹕
車子她開的﹐我上了她的車就咻的滑進摩鐵了(我不知道天下還有這種高科技的 Smart Car)。
跟她嘴對嘴的同時,我只是接招而已,就嘴巴碰一下而已,裡面舌頭沒有喇來喇去(不愧是柯林頓的同門師弟)。
說嘴對嘴也還好啦,我的客人常常跟我嘴對嘴,這是我的國際禮儀(掌門人的國際禮儀的確很欠缺。需要改進)。
我去摩鐵有擁抱啦,只是給她溫暖(給溫暖什麼地方不好給﹐偏要去摩鐵﹖我看被窩裡給溫暖更有效)。
今天兩度被拍到,我們清清白白,鐵門拉下來擁抱一下感受溫暖而已(溫柔﹐溫情﹐溫存﹐是為三溫暖)。
不是外遇喔,是「巧遇」(這真是神來之筆﹐可得文學創意獎。如果各位不知道什麼這硬拗﹐現在終於知道了。)
她一句腦公(不是 typo) 就抱過來了,我根本閃不掉(說時遲﹐那時快﹐粉絲移行換位的武功高強)。
女粉絲平常簡訊都用 Dear 老公開頭(這總不是什麼國際禮儀吧﹖)
如果我們真的有做什麼,怎麼可能只有30-40 分鐘,不會那麼短吧(也許想省房間鐘點費也不一定)。
她家境不好,我去摩鐵援助她,人之常情 (君乃情常(長)之人﹐這樣說太謙虛了)。
三位得獎人此生沒有白活了。恭喜。
懷南補記﹕
去年一年將盡時﹐烏龍獎金牌得主還沒著落﹐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天上掉下一個禮物阿基師。好個阿基師﹐憑兩把杓子﹐居然也可以成為師奶殺手。
不過話說回來﹐到目前為止﹐掌門人還沒看到一個在出事後表現得稍微有點 guts 的傢伙。掌門人的 一生都在等下面的鏡頭出現。
某年某日某地某人因某某事東窗事發。在押解路途中某某媒體的小咖記者高聲吼叫問﹕「某某人﹐你對犯下這個錯誤後悔嗎﹖」
以下是掌門人一生都在等的鏡頭之一﹕
某某人停下腳步﹐面帶疑惑地問﹕「你所謂的錯誤定義是什麼﹖」當小咖記者還在迷糊當中﹐某某人已經飄然遠去。
掌門人一生都在等的鏡頭之二﹕
某某人聞聲停步﹐面對小咖記者指手大罵﹕「TMD﹗你是什麼意思﹖法院還沒判決﹐你憑什麼未審先判我﹖」當小咖記者被罵得還沒還過神來的時候﹐某某已經飄然遠去。
掌門人一生都在等的鏡頭之三﹕
某某人聞聲停步﹐面對小咖記者和顏悅色道﹕「你這問題問得很好/很笨/很無聊 (視心情任選一)。Next question.」
掌門人一生都在等的鏡頭之四﹕
某某人聞聲停步﹐面對小咖記者朗聲道﹕「後悔你個頭﹗老子只後悔被逮到了﹗」
壯哉斯言。這年頭英雄絕跡倒也罷了﹐連像樣的狗熊也不多﹐剩下來的全是像阿基師這樣的「驢」(ASS=Absolutely Super Stupid).。
惜別 2014
2015 年01月1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1月15 日上網
搬到這條短街上一住就是十年。街上一共是 18 家人﹐街頭和街尾有鐵門攔住﹐進門要密碼。每家前院的草坪是相通的﹐分界線只有各家剪草的阿米哥才知道。後院外有牆﹐牆外有樹。基本上這 18 家人生活在一個和外界隔絕的小天地裡。有朋友建議﹕你們應該養些雞﹐天一亮就叫﹐並且天天打開窗子吃臭豆腐﹐把鄰居都臭跑﹐然後我們都搬進來﹐把前後鐵門一關﹐宣告獨立。這當然是玩笑話。忝為 18 家中唯一的「老外」﹐深知「國際禮儀」 (不是阿基師所謂的那種)的重要﹐掌門人逢人說嗨﹐逢車揮手﹐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禮多人不怪。
短街的前門風水好像不大對﹐否則為什麼十年被撞壞至少五次。實在想不通人要喝得多醉才會撞上我們的門﹖我女兒有次問我﹐「為什麼我每次回家你們的大門都是壞的﹖」我如實告訴我們街坊委員會的領導﹐但誰也想不出好的辦法。至於進門密碼﹖送信的﹐送報的﹐倒垃圾的﹐剪草的﹐清潔房間的全知道﹐哪有什麼密可言﹖
短街路旁兩邊種了 62 棵法國梧桐﹐很多老中對法國梧桐有一種浪漫情懷﹕沒錯﹐仲夏夾道綠樹成陰﹐初秋一片黃葉﹐的確漂亮。但法國梧桐的敗筆有三﹕
其一﹐此樹樹根往上或往四面發展﹐對草坪和屋基造成破壞﹔
其二﹐深秋枯葉滿地﹐超過倒垃圾的限量﹐很難處理﹔
其三﹐春天梧桐的絨絮漫天飛﹐這時候再怎麼浪漫都浪漫不起來了。
耶誕節前後收到一位鄰居寄給每家的電郵和上一段錄影。錄影中一個騎紅色小摩托車的人大概是隨快遞送貨車進了門﹐把留在一家門前的包裹拿走放在紅色小摩托車的後座揚長而去。整個過程﹐被隔壁鄰居的監視系統給錄了下來。錄影交給小城的警察局﹐第二天小偷就被逮到。這件事也讓我警覺到原來咱們每次出門回家都在「老大哥 (The Big Brother) 的監視之下﹐沒有這段「擒賊記」錄影的曝光﹐我還被蒙在鼓裡呢。
設計這個小社區的建築師蠻有點名氣﹐他原先的想法是把這小社區設計成一個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的退休人社區﹐因此 18 棟房子中﹐除了四棟外﹐全是平房。但因為學區好﹐現在 18 家人中﹐所謂退休的只剩下五家了。其他的都有小孩。開始的時候﹐小傢伙們在萬聖節的夜晚由家長帶著集體來要糖﹐十年下來﹐小傢伙少了﹐變成男童軍上門賣爆米花﹐女童軍賣餅乾了。十年前﹐信丫頭是街上唯一的 baby sitter﹐口碑在外﹐生意好得很。信丫頭進大學後﹐還有鄰居直接打電話給她問她什麼時候回家以便預約他做 baby sitter。現在很多信丫頭帶過的小孩都進高中了。
我家緊鄰右邊住的是一對老夫婦﹐先生叫比爾。前幾年有Raccoon 夜間出來刨我們前院的草坪。我借了一個捕捉 Raccoon 的籠子和比爾一齊動手架設機關。我發現比爾這個大塊頭的手很巧才知道他退休前是個外科醫師﹐二次大戰時服役美國海軍。於是我送了他一本 Tom Brokaw 的《最偉大的一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 給他。有時我們在後院和朋友烤肉﹐也記得送些食物過去。近年來 比爾的體力日衰﹐出門要用 walker﹐我每次見到他都告訴他如有我可效勞的地方﹐不要客氣﹐但他從沒麻煩過我。反而是他前幾個月叫人整修我們後院共用的木牆問我要用什麼木頭﹐我說隨便。修好後我問欠他多少錢﹐他說一毛都不欠。後來我拿了一瓶酒去送他﹐他說我太客氣。有天我看到救護車送他回來﹐知道他病了。感恩節那天我看他家門口停了不少車子﹐想來是有客人﹐於是拿了一瓶酒過去﹐他太太說比爾在睡覺﹐我沒見到他。前幾天我看到比爾的太太手裡捧著一個東西從車子裡下來﹐我趕快在後院採些橘子送過去﹐比爾的太太說他手上捧的是比爾的骨灰﹐我才知道比爾已經靜悄悄的過世了。他是醫生﹐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拒絕化療﹐也從來沒告訴我。昨天我們送一盆蘭花過去﹐我告訴比爾的太太 I was very fond of Bill﹐遺憾沒有和他告別。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有一篇「惜別」上一年過世名人的文章﹐我很喜歡英文「惜別」(fond farewell) 代表的感情。十年寒暑﹐短街春秋﹐今年我破例惜別一個並非名人。但代表日漸凋零美國最偉大一代﹐一個叫比爾的鄰居。
2014 信門鐵鼓獎
2015 年01月18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1月21 日上網
「蓄氣以待﹐問天下尊臀幾許﹖憤而踢之﹐看老夫腿勁如何﹗」
鐵鼓者踢股之川音也。2014 年的信門鐵鼓獎﹐ 於 2015 年元月九日在信掌門落飛葉 (Lafayette) 家中後院隆重頒發。觀禮者有包青天﹐王聖人﹐孔夫子﹐杜大師等範文瀾口中有資格坐冷板凳﹐吃冷豬頭肉的「二冷」人物。酒過三巡﹐鼓擂四通後。信掌門登臺曰﹕
「踢人股者﹐人亦踢之﹐天理循環﹐理當如是。近有讀者來函﹐對掌門人消遣阿基師﹐力挺沈富雄頗為不爽。建議掌門人回台update。Update 「蝦米代雞」並無明示。信懷南江湖賣藝﹐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千山獨行﹐掌聲響處﹐偶有噓聲﹐固小場面耳。懷南武功﹐打狗棒不分藍綠﹐一陽指點到為止﹐一路行來﹐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常言道﹕老信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信大瞎的文章倒也不是寫給所有人看的。閒話表過﹐信封拿來﹐開始頒 2014 信門鐵鼓獎﹕」
2014 年信門鐵鼓獎銅牌得主為香港趙世曾先生。趙先生乃香港地產大咖﹐女兒趙式芝為同性戀者﹐趙父曾懸賞港幣 5 億為女兒招親生子。女不為所動﹐和另外一位女同志楊如芯結了婚。趙君憑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pun intended) 的信心﹐加碼一倍﹐懸賞港幣 10 億為女兒招駙馬爺。
信掌門嘆曰﹕大佬﹐閣下的腦袋瓜是不是一根筋斷了線﹖10 億港幣等於一億多美金 (信掌門頒獎頒到這裡有些遲疑﹐懷疑自己是不是老眼昏花把報上的數字看錯了)﹐最後硬著頭皮繼續發表寶貴意見如下﹕
同性戀的原因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造成的誰也說不準。 認為性向可以像戒菸﹐戒毒﹐戒酒一樣被戒掉並無根據。趙先生愛女情深可以理解﹐用錢來為自己女兒買對象﹐難道不懷疑應徵者動機的純正﹖趙非壞人﹐此舉用心良苦﹐只是頭腦不清﹐其股被掌門人尊腳輕踢一下﹐也許腦袋裡斷了線的筋又結上也說不定。
2014 年信門鐵鼓獎的銀牌獎頒給新當選台北市市長的柯文哲。老柯目前挾市長選舉大勝之餘威﹐頤指氣使﹐頗有點「神」氣。老柯也非壞人﹐性格率直﹐另類政客﹐逆向而行﹐頗合掌門人胃口。頒其鐵鼓獎本有不忍之心﹐但掌門人自稱杜(拉克)門弟子﹐如果老柯的管理方式也能成功的話﹐那杜大師的管理理論都可以丟到毛坑裡去矣。今對事不對人﹐作勢虛擬一踢﹐提醒老柯今後四年﹐如能避免管理上的三大敗筆﹐改革才有成功希望﹐其三大敗筆為﹕
其一﹐微觀管理 (Micro-management)﹕重視管控﹐要求細節﹐見樹不見林是老柯目前的管理罩門。歷史上栽在微觀管理的有名例子不少﹐遠者如篡漢的王莽﹐近者如美國的卡特都是前車之鑑。微觀管理的結果是有創意的「將」才都跑了﹐剩下的全是只會依樣畫葫蘆的「匠」才。
其二﹕恫嚇式管理 (Management by Intimidation)﹕老柯當著眾人面前羞辱﹐並恫嚇警察分局長﹐對社會局長出三字經。這犯了管理上好話公開講﹐壞話私下說﹐尤其不能當眾羞辱要帶兵的軍人和警察的金科玉律。據我所知﹐恫嚇式管理唯一成功的例子是鴻海郭董。但郭董有兩個優勢柯市長是沒有的﹕郭董有資源能厚賞部下﹐郭董不必和媒體和議員打交道﹐講話一個人說了算。柯市長要和議會﹐媒體打交道。郭董可以靠霸道立威﹐柯市長只能靠王道攬人。
其三﹕光環獨攬 (Monopolize Spotlight): 老柯的管理人性格是標準的「關公中的張飛」(An Analytical Driver)﹐這是好的企業老闆﹐壞的政府主管。帶人要帶心﹐老柯光環獨攬不懂藏拙﹐言多必失﹐並且傷人。這種主管不可能建立能幹並忠心耿耿的團隊。
2014 年信門鐵鼓獎的金牌獎的得主非陳為廷莫屬。陳君台灣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我對那批鬧事的年輕人評價不高並非秘密。掌門人頒 2014 金牌鐵鼓獎給陳小弟﹐倒並不是看中他有壞習慣愛摸女生不該摸的地方﹐這種趁機揩油的勾當豈有資格得信門鐵鼓獎﹖陳小弟得獎的原因是他居然有勇氣去選立法委員。民進黨為了討好這批人﹐本有意傚法柯文哲模式禮讓陳小弟在苗栗選立委。陳小弟東窗事發後﹐該黨高層不敢當機立斷表明立場。踢獨股樂﹐不如踢眾股樂﹐掌門人義無反顧﹐這些人的股一併踢之。吾豈好踢股哉﹐吾不得已也。
頒獎完畢﹐眾二冷人士作鳥獸散。相約明年再見。
重讀《杜六條》
2015 年01月25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1月29 日上網
2006 年的五月﹐由於眼見陳水扁在總統任上胡搞一氣﹐我借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的一篇文章﹐《總統的六條規則》(Six Rules for Presidents) ﹐用我寫專欄的機會﹐發表一篇《杜六條》來警惕阿扁。效果當然是驢(pun intended)耳春風,對牛彈琴﹐不警惕還好﹐一警惕阿扁反而進了監獄到最近才放出來。前陣子在報上看到柯文哲批評阿扁人文素養太差﹐連「木馬屠城」是啥都不知道﹐如此類推﹐更別期望他知道杜拉克是那棵蔥了。
上個星期我頒了柯文哲一座鐵鼓獎﹐提到他管理風格的三大敗筆。今天重讀《杜六條》﹐覺得這六條的建議也很適合給柯文哲。不同的是我現在的心情和我九年前寫《杜六條》時的心情完全不一樣了。我當時對台灣的政治人物和自己還有些期望﹐但今天台灣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對我來說好像是在看「三個傻瓜 (The Three Stooges)」的鬧劇﹐該劇的絕招之一是三傻一字排開被人啪啪啪搧耳光。同時﹐掌門人對「立言」也越來越覺得乏味﹐這是為什麼我用和劉長卿「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和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來自我解嘲的原因。因此﹐寫《重讀杜六條》的目的不是批評台灣的政治人物﹐我是站在一個對管理理論算是不太外行的觀點﹐把自己的心得提供在職場上還在打拚的年輕人作為參考。
這一次﹐我們把「總統」換成「領導」﹐「經理人」﹐「主管」來看這「杜六條」。每條後面括弧內是信懷南對管理的「寶貴」﹐「不寶貴」或有人認為是「%$^%&%^」的意見﹕
第一條﹔當了總統後﹐做該做的事﹐不要老做想做的事
(做該做的事和做想做的事的區別在哪﹖當現實遇到理想﹐哪種人是比較好的領導人﹖這說來話長。鄧小平和毛澤東的區別﹐郭台銘和Steve Jobs 的區別也許就在這裡)。
第二條﹕在該做的事情中﹐專心做好最重要的﹐而不是分心做所有的事
(我生平學到最重要的管理原則之一是你我的資源和精力都有限﹐因此必須學會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事﹐什麼是緊急的事。進而懂得建立優先次序來分配有限的資源。換句話說﹐經理人要求完美無缺和面面俱到是註定會失敗的)。
第三條﹕別以為自己以為有把握的事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變化
(每次搭飛機﹐我都喜歡早早就從家出發﹐寧願在機場苦等。重要決策﹐一定要把「墨菲定律 (Murphy's Law」﹐「應變計畫 (Contingent Plan)」,「最壞劇本 (Worst Scenario」考慮在內。風險評估後還要準備危機處理和損失管控)。
第四條﹕不要變成「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
(微觀管理不但自己累﹐部下也累﹐結果總有一個先宣告不支。微觀管理和身體力行(hands-on) 有區別嗎﹖這也說來話長)。
第五條﹕要做部下就不是朋友。要是朋友就不是部下
(這是林肯的管理哲學﹐同是共和黨的列根學得最像。列根有所謂的「廚房內閣」﹐裡面全是他的好朋友﹐但這些人並非他的部下﹐彼此之間沒有長官和部屬關係﹐不會因「炒魷魚」而傷感情)。
第六條﹕總統上任﹐停止選舉
(總統上任﹐停止選舉是杜魯門送給甘迺迪的規勸。本來嘛﹐馬上打天下和下馬治理國家需要的是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技巧 (skill set)﹐和不同的服務對象。很多人認為柯文哲現在的所作所為仍然像是在競選一樣。是不是如此﹐當然是見仁見智)。
結論是﹕凡是懂酒的人都知道﹐天下有上千上萬不同種類和不同品牌的酒﹐但歸根結底只有兩種﹕你喜歡的和你不喜歡的。同樣的道理﹐有關管理的理論何止上千﹐但歸根結底也只有兩種﹕有效的和沒效的。但絕就絕在沒有人敢說什麼理論一定有效﹐什麼理論一定沒效。因此如果我們迷信權威﹐只會在理論裡找答案﹐哪是緣木求魚。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管理是科學﹖技術﹖還是哲學﹖有個學生回答說是文學。我問為什麼﹖他說﹕「信老師寫的管理文章很好看」。這當然是玩笑話。
我們把馬英九總統任上的作為和《杜六條》一比﹐我倒覺得他對拉克的《總統的六條規則》中規中矩在奉行。 但馬並非是一個有效率的總統。可見管理不是科學而是技術與哲學。領導人的普通常識﹐中庸之道﹐輕重拿捏﹐應變能力﹐有膽識做對的事﹐能用人把事做對都比死啃管理理論重要。
2015 年02月0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2月04 日上網
台灣有兩個霸王﹐一個是號稱亞洲虎的老霸王鴻海郭台銘﹐我們叫他海霸王。另一個是自稱掉了毛的獅子﹐新霸王柯文哲﹐為了對稱起見﹐我們不妨就叫他山霸王。
話說這山霸王在急診室救人﹐海霸王在幫「蘋果愛瘋」賺錢﹐井水不犯河水﹐本來問題不大。奈何山霸王也許是面臨中年危機﹐不安於室 (pun intended)﹐跳將出來選台北市長。山不轉路轉﹐台北市長居然被他給選上了。不但選上並且高票當選﹐這下山大王更是霸氣衝天啦。
在市長競選過程中﹐海霸王由於和山霸王對手的老爸是一國的﹐於情於理﹐當然是力挺山霸王的對手﹐於是山霸王和海霸王的樑子就結下了。
山霸王當選後拜無影(pun intended)俠老宋為師﹐想學為政之道。老宋好死不死﹐臨席送毛大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七律中的一句「不可沽名學霸王」給山霸王。毛大王這首詩的原意是要解放軍對戰敗的國民黨趕盡殺絕﹐不能學項羽對劉邦的那種婦人之仁。我想老宋並不瞭解毛大王詩中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前句和毛寫此詩的原意﹐照本宣「柯」(pun intended) 在勸山霸王不要得意忘形太囂張。
但山霸王本性難移﹐當選後講話仍然不經大腦過濾﹐一次暗示海大王捐了三億給對手﹐一次暗示海霸王工程得標的價錢太低。這下惹火了海霸王﹐花了N 百萬台幣在台灣的六大報首頁登了半版聲明﹐限令台北市政府在 48 小時內上網公佈當年招標的細節以還海霸王的清白。山霸王看了海霸王的「48 小時最後通牒 (Ultimatum)」後大怒﹐嗆聲道﹕「你憑財大氣粗就可以威脅官署嗎﹖有話來市府說﹐見我不必花 600 萬」對海霸王的限時上網公佈招標的要求﹐置之不理並丟下一句英文﹕Not a high priority。
掌門人評曰﹕兩個霸王的戰爭﹐第一回合﹐海霸王大敗虧輸。但在分析海霸王陰溝裡翻船的原因前﹐掌門人必須說明一件事﹕信懷南曾經短期和海霸王有過近距離的接觸﹐對其行事為人﹐多少有些認識。我們雖然志不同道不合﹐但此人絕非壞人﹐土城總部法務部門裡律師如雲﹐以其霸氣﹐找法律漏洞可能有之﹐但不會幹違法的事。這也是上次有人批評海霸王開血汗工廠﹐掌門人跳出來為他打抱不平的原因。別把海霸王看小了。
海霸王第一回合被山霸王所敗的主因有四﹕
其一﹐知人不明﹕山海兩霸王都是張飛中的關公 (Expressive Driver)。張飛只會威脅人不會被人威脅。關公好面子﹐容易衝動。張飛中的關公被人逼到牆角一定反撲。山海兩霸王面對威脅或自認被污衊時的激烈反應﹐其實會是一樣的。海霸王居然不知道山霸王的性格特質﹐偏要去硬碰硬。
其二﹐用詞不當﹕鴻海的文稿﹐照海霸王的習慣﹐就算不是他親筆寫﹐但一定是他親自過目過的。文中有48 小時的最後通牒極可能是海霸王的主意。海霸王麾下居然沒人有膽量或智慧指出這是險招也是敗筆。如果對方不甩你﹐你怎麼辦﹖海霸王的風險評估沒做好就出手﹐意氣用事豈有不踢到鐵板的道理。
其三﹐不識風向﹕山霸王挾世界仇富﹐惡大財團﹐反階級差異的旋風而起﹐大勝之餘﹐儼然以小市民的保護者﹐清廉政府的改革者自居。聲望之高﹐民氣之盛﹐可說是如日中天﹐海霸王選這個時候和山霸王正面交鋒﹐基本上是自己挖個坑往裡跳。
其四﹐選錯戰場﹕海霸王師承血膽將軍巴頓﹐打擊對手講究狠與準但不忍不等。其待部下的態度和山霸王半斤八兩﹐我沒聽過海霸王罵三字經但看過他罰人站。山霸王崇尚效率和民粹﹐以「時代不同了」為己志。海霸王向來認為凡事砸錢就可以解決。這次選媒體為戰場﹐親上火線﹐遇到「我沒收你錢﹐又不欠你」的山霸王﹐算是選錯了戰場。海霸王平時要部下跳﹐部下只問「跳多高﹖」現在遇到一個說不跳就不跳的對手﹐笑不出來了。
我預測兩個霸王的戰爭高潮已過最後不了了之。倒底都是忙人﹐不必為此茶壺裡的風暴糾纏。但彼此之間心結難解﹐我的台灣夢是看到他們兩個出來對著幹選總統或選市長﹐其精彩的程度遠超過「英倫」之戰。對喜歡看熱鬧的掌門人來說﹐那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有好材料寫專欄也。
我看柯來瘋現象
我看柯來瘋之三
2015 年02月08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2月11 日上網
從我寫專欄以來﹐台灣有三個政治人物像旭日一樣地昇起﹐但何曾幾時他們都像被戳破了的氣球一樣從天上掉到地下。在他們炙手可熱的時候我對他們批判是否正確﹐預測是否精準﹐白紙黑字﹐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這三個被我未蓋棺先論定的政治人物是「城府極深的李登輝」﹐「人格有問題的陳水扁」﹐和「被放錯位子的馬英九」。
但這三個人的起落﹐比起目前台灣政壇上的柯文哲﹐那簡直是小烏見大烏。陳水扁和馬英九在當市長的時候﹐台灣的一家平面媒體派了兩名記者去跑市府新聞。這家媒體﹐在裁減人員的今天﹐居然派了四名記者去盯柯文哲。老柯所到之處﹐鎂光燈閃個不停﹐一個月內﹐上了 37 次頭條。如此熱鬧﹐如此戲劇化﹐如此具娛樂性﹐如此難預測結局的現象﹐無以名之﹐就讓我們叫它「柯來瘋現象」好了。
要談柯來瘋現象﹐首先要回答三個問題﹕柯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柯來瘋現象為什麼會發生﹖柯來瘋現象的結局如何﹖我認為這三個問題中﹐第二個問題是關鍵﹐應該最先回答。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傳道」。我說﹕台灣需要的是一個有「性格」的政治人物﹐這人不分藍綠﹐在社會議題上是開明派﹕同情和照顧和弱勢群眾。在財政開支上採保守政策﹐杜絕浪費﹐重視法律與秩序 (law and order)﹐維護司法公正和公權力。個人風格則是為政清廉﹐六親不認。同時﹐要有魄力和果斷力去改變現狀。換句話說﹐台灣老百姓期望看到的是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政治領袖。近年來﹐尤其是在台北市﹐這股風向和潮流已經在漸漸形成氣候。
正當台灣老百姓對馬英九和國民黨執政能力厭惡到極點的時候﹐柯的出現﹐讓馬的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在柯文哲的「素人」﹐「直白」﹐「霸氣」﹐「另類」﹐「沒有政黨包袱」對比之下﹐全變成了被判政治死刑的缺點。所以﹐柯來瘋現象的出現不是英雄造時勢的結果而是時勢造英雄的機遇。
那柯文哲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有人說他有輕微的亞斯伯格症( Asperger Syndrome)。其實亞斯伯格症這個名詞 2012 年已被美國精神醫學會用其他名詞代替。有些人說他的缺點就是他的優點﹐反之亦然。柯自己也承認人情世故不夠圓融﹐不夠圓融的原因是急症室待久了。我認為這些都是藉口﹐沒有點出柯當市長的兩個罩門。柯的第一個罩門是他 IQ 太高而 EQ 太低。IQ 高所以他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事﹐EQ 低會造成他沒有把事情做好的待人之道。其實做市長 IQ 不重要﹐只要幕僚的 IQ 高就行了﹐柯市長正好反其道而行。柯市長的第二個罩門是他的管理經驗來自急症室式的管理。急症室式的管理也就是杜拉克筆下棒球隊式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是團隊隊員獨立執行任務並知道做什麼 -- 二壘手不會管捕手的事﹐麻醉師不會和護士在開刀的時候有什麼密切的互動。這種管理模式講究 SOP (標準作業程序)﹐SOP 是柯文哲常掛在嘴裡的術語。但管理市政和管理急症室的難度有天淵之別。SOP 既不是還魂藥﹐也不是救命丹﹐更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新發明。我幾十年前初出道時第一件事就搞 SOP﹐不覺得它有什麼特異功能。
那柯來瘋現象的結局會怎樣呢﹖柯來瘋現象對台灣的政治板塊﹐社會風氣﹐政商關係﹐官僚作風都會有正面的影響和衝擊﹐他的一些看法我都認同﹐對其改革也樂觀其成。但我擔心的是柯的 temperament 最後會讓改革功虧一簣。Temperament 不好翻譯﹐是氣質﹐脾氣﹐性格﹐心態﹐感情控制的綜合體。目前媒體把柯當寶在耍﹐市民對他反官僚﹐反財團﹐反舊規的新鮮感還停留在初墜情網昏淘淘狀況。這種新鮮感能維持多久﹖昏淘淘什麼時候才能回過神來﹖沈富雄說一年﹐我說一年太長。半年內如果柯市長還是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仍然用踐踏別人來提昇自己﹐迷信強勢作風是最有效的辦事方法﹐端不出什麼實際的「牛肉」﹐看不到什麼明確的為政方向﹐所謂柯來瘋現象就會隨風而去。為什麼﹖就像我當年警告馬英九的一樣﹕民意如流水並且非常健忘﹐任何人都可以靠魅力唬人一陣子﹐但一陣子過去後﹐就要靠真才實學了。
何苦自暴其短
2015 年02月15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2月18 日上網
懷南前記﹕
我談柯文哲到此告一段落。雖然他會繼續失言﹐但對我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的老梗﹐如果台灣的老百姓硬是要把他當成政治明星來捧。So be it﹗
其間﹐我把 《2014 信門鐵鼓獎》寄給了沈富雄﹐老沈是台灣柯文哲權威。我覺得由於柯和沈是同門師兄弟﹐師兄對師弟給予較多的 benefit of doubt 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寄給沈先生的信是這樣寫的﹕
富雄兄:
弟每年頒烏龍獎和鐵鼓獎已有 10 年光景了。今年的內容和我兄有關,奉上供君一笑。
文中我「 教訓 」那位讀者,固因部分由兄而起,但如果郭台銘幕中有人敢對其聲明中限 48 小時指出不妥,或能文者代其捉刀,郭董也不至於搞得如此狼狽了。
至於柯P, 我兄對其評價頗高。但其最後一定功敗垂成,原因不是他在 do the right things 上出毛病,是他沒辦法 do the things right. 我指出他管理上的三大敗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見解,他恐怕自己也知道。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了就不是柯 P 了。但做市長後選人和做市長是不一樣的﹐台北老百姓四年後見真章。我沒理由希望他新政失敗。
弟二月四號去西雅圖,七號回灣區,屆時兄如果正好在西雅圖,吆喝一聲,我們 Green Lake 湖邊或鼎泰豐見。
先拜早年。
弟懷南
老沈的回信﹐因為沒徵求他的同意﹐就不上載了。不過他提到﹕有關對柯P的批判,如果是常人常態,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但因為是個案且是非常態,容或有Benefit of doubt 的空間。。。。。柯對台灣政壇文化的影響不可低估,因為他,政治文化恐將由「上下交征利」"「六親不認」"「人性文明」,目前應是第二階段的初期,人民願意忍受他所有暇疵的總和。。。。
老沈的「三段論」﹐讓我想起年輕時在台灣上三民主義課時的「軍政﹐訓政﹐憲政」三段論。老柯非訓政長才﹐就像老蔣把訓政搞砸了一樣﹐「人性文明」最後階段的效果恐怕不容易達到。
我目前最好奇﹐最不解﹐和最想知道的一個答案是﹕老沈有柯所有的優點 (政黨色彩不濃﹐有改革的決心和魄力﹐直言不諱﹐「六親不認」)但沒有柯的缺點 (柯有亂講話的習慣﹐沒國際觀﹐思路不清﹐邏輯有問題﹐輕重緩急不分﹐沒識人之明﹐四處樹敵﹐待人不厚道﹐口才也不好)﹐但為什麼台北老百姓不選沈而選柯﹖﹖﹖我當然有我的答案﹐但先「留中不發」賣個關子。我會去信問老沈這個問題﹐不知道他會不會分享一點他的自我分析。同時﹐各位信文讀者如果有什麼看法﹐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咱們洗耳恭聽。
懷南拜年 2/17/2015
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因水門案下臺﹐黯然離京﹐有名的幽默專欄作家包可華 (Art Buchwald) 如喪考妣﹐因為他知道從此就筆下就沒有提供他調侃的重要來源之一的尼克松可寫了。
台北自從選出個新市長﹐颳起一陣「柯來風」後﹐的確替掌門人提供了不少可以一寫的議題。每當掌門人認為該講的話已經講完可以收攤的時候﹐柯市長突然又冒出一些值得探討的話題﹐並且一個比一個更荒腔走板。既然老柯要欲罷不能的講﹐老信也只好欲罷不能的寫﹐而各位也只好欲罷不能的看囉。
馬克在吐了溫之前曾經說過一句反諷的名言 -- 一個無知又非常自信的人﹐那一定會成功。柯文哲就是馬克吐溫口中成功的樣板。柯文哲是台北市市民選出來的市長﹐外交應該不是他業務的優先重點﹐也不是他的長項。上次說人家英國交通部長送他的禮錶是破銅爛鐵﹐這臉已經丟到國際間去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接受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專訪時﹐用亞洲四個華人為主的地區新加坡﹐香港﹐台灣﹐中國大陸為例﹐發表他的「被殖民越久﹐則越先進」的寶貴/不寶貴/&^%$#@ 的意見。
我把原文找出來看﹐這段話的英文是 「The longer the colonization, the more advanced a place is」。此語一出﹐台灣上下譁然﹐天下哪有一個曾經是殖民地的政治人物和行政首長會講﹐該講﹐或敢講這種話﹖老柯一看苗頭不對勁﹐連忙怪《外交政策》翻譯錯了﹐並畫蛇添足補充說自己指的先進是指「文化 (culture)」而言。各位要知道﹐《外交政策》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本在超級市場付錢口賣的那種八卦雜誌﹐派來訪問老柯的是位會講中文的記者﹐老柯的回答用的是中文﹐說《外交政策》翻譯錯了﹐人家就把訪問的錄音公佈在網上讓大家自己去聽。事到如此﹐人贓俱獲﹐老柯自知理虧﹐只好認錯﹐這不單單是失言和鬧笑話的問題﹐這牽涉到說謊的問題了。
柯文哲之所以能當選﹐是台北選民相信他有其他政客沒有的直白和誠實的優點。如果柯真的相信殖民越久﹐則越先進的話﹐那他就該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需要否認﹐這樣我還會佩服他是條漢子。但他的否認居然是扯謊﹐扯謊又被拆穿﹐這和他看不起的政客有區別嗎﹖
柯文哲從文化高低的比較﹐認為被殖民越久越高級﹐因此新加坡勝過香港﹐香港勝過台灣﹐台灣勝過大陸﹐越南受過法國的統治﹐遇紅燈停﹐人靠右走勝過中國大陸。柯對文化的認知﹐似乎只限於遇紅燈停﹐人靠右走的層次。柯的這些看法﹐在邏輯上根本不通﹐非洲被殖民最久﹐文化最高級嗎﹖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印度同被英國殖民﹐在文化高低的差距上真像老柯說的和殖民的長短有直接的關係嗎﹖
柯文哲說越南人比大陸同胞守交通規則﹐是否如此我不敢說﹐但要比較也得考慮比較的抽樣是否合理﹖就好像我們常說老中比老墨聰明﹐但你不能用受過高等教育的老中和你家的老墨園丁或清潔工比吧﹖
柯文哲的訪問中﹐槓上開花提出一個「兩國一制」的主張也是自找麻煩。如果真能做到「一制」﹐那還需要「兩國」幹什麼﹖就算老蔣在做反攻大陸的夢時﹐出發點也是建築在「一國一制」的基礎上。柯開章明義就挑明以「兩國」為出發點﹐直接衝撞老共的底線﹐以後在和大陸打交道上﹐恐怕要出問題了。
在《外交政策》的專訪中﹐柯強調「做對的事比把事做對重要」﹖我認為做台北市長﹐做對的事和把事做對都重要。我不知道為什麼柯沒有準備好就冒然接受《外交政策》的專訪﹖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個奧斯卡的頒獎會場﹐一個光著屁股的男人為了出風頭﹐在眾目睽睽下跑上了頒獎台﹐結果當然被警衛架了出去。臺上主持頒獎的英國明星大衛尼文 (David Niven) 冷冷地說﹕Isn't it fascinating to think that probably the only laugh that man will even get in his life by stripping off and showing his shortcomings? 這是集風趣﹐幽默﹐急智於一身的經典名言。是我送給柯文哲的最好勸告﹐我就不翻譯了﹐免得說翻譯錯誤。柯不是我理想中的市長人選﹐但既然選上了就希望他好好幹。不要為了出風頭而老是「自暴其短」。球賽有四節﹐第一節犯錯誤失了分還有時間改正和彌補﹐到底老柯輸則台北輸﹐對我並沒好處。
懷南補記﹕
如果說信文善用雙關語﹐這篇文章用的標題和例子算是把雙關語的上限推到小童不宜的 R 級了。春節期間﹐百無禁忌﹐彫蟲小技﹐與君同樂耳。勿怪。
我大年夜睡覺前給老沈發了一封電郵﹐一覺醒來﹐看到他寄來的一篇文章﹐其他的話一個字都沒有。這篇文章是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的陳真(興正)醫生寫的。文章蠻長但值得一讀再讀。文章的後面那部份應該是老沈回答我問題的答案.
富雄兄:
羊年如意,身體健康,不時奮起,快意人生。
弟有事求教:兄有柯 P 所有的長處,無其所有的短處 (例子見懷南前記),為何台北選民買櫝還珠如斯?兄乃分析高手,有暇何不自我分析一番,誠如兄言,我等去國已久,對台灣吾土吾民,隔靴抓癢,以管窺豹的看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能不吝以我兄之見教我。先謝了。
弟
懷南拜
柯文哲
作 者:陳真 (醫師),本名陳興正,台灣台南市人,知名精神科醫師、黨外運動人士、519綠色行動成員,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哲學系博士生, 曾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曾是民主進步黨創黨黨員,曾在《台灣立報》連載〈哈巴狗電台〉專欄。
我認識不少像柯大帥這樣的人, 他們在這社會中混得不錯, 也許很會考試,很會背書,或者也許某種技術能力或專業技能還不錯,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所 謂 "向上提昇" 的心, 積極想要當官、當教授、當院長、或當上任何一種所謂 "高社會地位" 的職位。這樣一些人,有些的確頗有才華與見識, 但大多數卻都是像 柯大帥這樣一種草包:有專業,有技能,但除了專業與技能之外,幾乎可以說是個文盲;頭腦很硬, 理解力創造力及 種種見識與文化等等各方面的資質與素養都很差。 你很難說這樣的人受過教育,很難說他是個知識份 子,你只能說他受過某種專業訓練。
我這樣講,並無絲毫嘲笑或驕傲之心。 我只是要說,在台灣這樣一種封閉社會,任何人只要考上醫科 (最好是台大醫科),或是當上大官,當上系所院校院長校 長或 醫院院長等等,那他幾乎就是個王了; 他會以為他既然考試得高分,既然能佔據某種高位,還會有什麼東西或什麼 知識是他所不懂的。 這時候,即便是個像柯大帥這樣的大草包,你也幾乎不可能讓他相信自己是個草包。當一個社會普 遍是這樣一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當權時,總不會是一件好事,甚且是一種災難。
當然,我講這樣,必然只是自取其辱;我不相信在台灣能有幾個人認同。具有鑑賞能力者絕對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因為,一般人其實也都是同草包們一個樣 的,根據某種所謂社會地位或社會成就或甚至考試成績或科系來判斷一個人的資質與見識。
我在西方多年,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 是:西方社會並沒有這樣一種十分顯著的高低評價系統。 比方說,一個念畜牧系或經濟系的人,肯定不會覺得自己矮醫學系一截;一個挖地道埋管線的工人,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文化素質必然比一個教授或部長差。 有些人走上這條路,有些人走上那條路, 那只是顯示彼此的一種 "不同",不同的性向與遭遇,不同的經濟與社會階層,而非顯示彼此之間的一種資質的必然高低;更不可能像台灣這樣,某些科系,例如醫科,或是某種大權在握 的職位,乃至大學聯考的分數,幾乎就成為一種絕對的評價標準,藉以評價一個人的資質與見識及其文化素質等等等。
西方社會分工明顯,各有所司,各有所長;絕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懂些什麼,不懂些什麼。 比方說一個醫生,絕對不可能會以為自己比一個唸比方說社會系或 考古系的人更聰明,他知道自己的知識及心智性向之侷限, 不太可能會有什麼狂人(即大帥)出現,除非他腦子或精神狀況出了問題,才會產生妄想;正常狀況下不會這樣。 但在台灣,你私下去瞭解一下醫生們,大 多數恐怕都會以為自己比其他科系的人更聰明或甚至更有文化素質; 你要他相信一個唸比方說植物系或地質系的人,比自己更聰明更有見識,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而且,越是屬於權力中心的醫生,越是充 滿十分離譜的自大妄想。明明大草包一個,頭腦硬得跟花崗岩一樣,但卻往往自我滿意度破表,他不可能相信自己是個 草包﹐這就好像一隻從未見過鯊魚的井底之蛙,一輩子窩在草叢沼澤中哇哇叫個不停,很大聲,顧盼自雄,我最大,我最優,我分數最高,誰人跟我比?你要他如何可能想像天地之大?很難。
或者換個方式說,其實也一樣,你要一個 任何一種科系的教授相信自己其實資質平庸或甚至蠢到爆,恐怕也不太可能。 再蠢的人一旦站上高位,往往就會以為自 己不同凡響。 他不會相信是否佔據某種位置往往牽涉甚廣,包括個人性向、 志向及不同選擇,以及種種社經階層與個人 遭遇的差異。我並不是鼓吹留洋,我也絕不是說留洋者 才叫做見過世面。 我認識一些從沒喝過洋墨水的人,他依然能知道天地之大, 頗有自知與知人之明。
當然,我發現這樣 一些人往往的確十分聰明; 也就是說,他聰明到足以看清自己的侷限,並且看清社會地位或成就不如己者之優越。只是 這樣一些具有自知與知人之明者極為罕見便是。當我講這話時,我心裡的確浮現一些候選 人。這樣一些人,他們居高位,並且成就很高,但他確實看清自己的侷限,並且足以辨識他人之優越及一己之有限。
沈富雄說柯大帥是個大草包。柯大帥及柯夫人立即回罵說要不要大家來比賽看看誰的醫學論文篇數比較多。從這樣一種回罵,你就能知道柯大帥草包之嚴重與入 骨。 你有見過哪個真正具有才華與聰明才智者會不斷不斷不斷地一直炫耀自己小時候做IQ測驗得了幾分的嗎? 會有這麼蠢這麼草包的 "天才" 嗎? 蘇格拉底說自己一無所知,他認為自己唯 一確定的是自己是無知的。Karl Popper 說,"在極其有限的知識世界裡,我們或有差異,但在浩瀚無邊的無知或未知領域,我們卻完全平等。" 知人很難,自知更難,因為它的確需要一 種高度才智。 你看其它生物物種,純粹比蠻力論高低,就跟草包比論文數量、比社會地位一樣。唯有某種具有高度才智的 心靈,才足以看見人事物各自應有的 本質以及複雜而難以量化比較的內涵。 我當然不是要透過其它評比方式來抬舉這 樣一些人高出他人一等,我只是要說,只有草包才會如井底之蛙,用一些極其低能 可笑到爆的評價系統 (例如考試分 數、小時候某個IQ測驗、科系及社會職位等等) 來評價人事物的聰明才智、文化與思想內涵。
我罵人只會當面罵,從不背後長短 (除非我根本無從認識的名人)。這篇 "罵人" 的文字我會傳給柯大帥,算是一種當頭棒喝。當然,我知道,在這社會中,我講這些只會自取其辱, 只會棒喝到我自己而已。 但是,一個道理如果它是對的,即便沒有知音或支持者,即便所有人都嘲笑,它依然還是成立。真理或事實是不講多數決的。
一個社會是大或小,不是看面積,也不是 看大學畢業生或碩博士生人數,更不是看大家有沒有經常出國旅遊,而是看其社會成員普遍的鑑賞力,是否足以鑑賞各種人事物應有的深淺遠近廣博高遠及複雜內涵。越是小池塘的社會,越容易產生大帥型的人物;聲音很大,地位很高, 但其智性與聰慧程度及文化素質卻完全成反比。 這事自然極其重要。因為,一個社會適不 適合人住,適不適合生命發展,除了外在環境的適當性,更需要一種 "大";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才會有;水族箱是養不出多少物種的。 許多極其優秀的物種,在水族箱或小鳥籠裡是根本養不活的。
我小時候養過青蛙,從蝌蚪養起。當牠慢 慢長大、變多之後, 我還是得把它放回溪谷山林,即便一個社會全部只打算養一種青蛙,"大" 一點的環境還是會讓青蛙存活得健康茁壯一些。 宛如一隻退回山林裡的野獸一般,我跟這 個社會已經沒有什麼利害瓜葛;我也從來都不是無聊講瑣碎之事的人,對於大帥 "們",我沒有任何恩怨,更沒有任何興趣關注其無腦低能的諸多言行,我只是藉此一例,說說一些跟你我也許已經沒有多大關係, 但跟新生命或年輕生命卻具有絕 對重要性的大事。 這一代人不久之後就會死了,埋進土裡讓蟲給吃了,但土壤還在,還會有無數新生命繼續存活在這島上。 因此,一個島的大或小,氧氣多或少,生命跡象的有 無,理應極為重要。當然,如果我們打算把社會當成一種宛如特定貓狗品種的秀場及人工養殖場,那麼,我所講的便無 絲毫意義。 我要講的事,其實不需要例子也能講。之 所以舉柯大帥為例, 只是因為他做為一個 "例子" 十分顯著。 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看他太過於得意忘形。 他似乎 "忘了我是誰",忘了他是在當市長,不是在當私人企業 董事長,更不是地方軍閥或黑幫老大。 對於市府同仁彷彿當成龜兒子看待,完全不尊重,罵人就像罵狗一 樣;對於民眾亦然, 口氣囂張狂妄,動不動就是 "你給我試試看",連公文都會出現 "不要惹我生氣", 種種荒腔走板,難以想像,唯有 "大帥" 一詞方能形容其反智與囂張。 我並不是說這是一個壞人;我只是說這是 一個囂張的草包, 膽子比腦子大,說的比做的快又好,而且似乎不太知道自己 在做什麼或說什麼。 我相信他有心做好市長工作,但光是有心 而無腦是不夠的。 一個公僕,忘了我是誰,囂張跋扈,整天胡言亂語, 無腦卻以為自己腦子第一大,絕非眾人之福。
富雄兄:
謝謝這麼快就回信。陳醫師的文章寫得真好,我看了好幾遍,他對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想來是我兄用來回答我提問的答案。其實我對台灣(台北)人民把票投「大帥」不投「大老」的結論(我見)比較直接了當 -- 客氣點的講法是台北選民買櫝還珠,不客氣的講法是不識貨的草包選民只配草包候選人。這話只能由像我這樣沒什麼名的傍觀者來說。
我會將陳醫師的文章轉載在我的網站上。有機會替我向陳醫生致敬與致謝。
弟
懷南拜
老大好,
老大徵詢信家軍何以沈富雄如此雄才大略卻斯人獨憔悴,小弟先來拋塊小磚。
歷史發展有必然有偶然,老大此問將沈富雄三字換成宋楚瑜,林洋港甚至孫運璿孫立人吳國禎,其實答案都一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其中缺一,八字不夠重,沒這份命。除了孫運璿因身體因素外,其他人的命運或多或少都被個性決定(此乃老大常說的)。
老沈風格頗對知識份子口味。讀書一把罩(台大醫科65 級Valedictorian 外還槓上開花自修考取律師),絕頂聰明卻有高EQ (發明四季紅配票絕招,將自己多出的票分給戰友),博覽群書卻從不掉書袋(不像胡忠信之流般一開口就先套誰說過啥,自己和誰吃過飯以彰顯肚子裡學問大關係好)。但老沈那Tell it like it is,沒法黑白顛倒的科學家作風正是他在政黨政治中吃不開的問題根源。
當年他被陳由豪逼著亮牌,為瞭解釋(陪見吳淑珍),苦苦思索幾天後發明了五種可能性導致他原本保證連任的立委落選,是他自政壇消失的關鍵。小弟自認道德水平不低,但設身處地在政治前途保證報銷的前題下,小弟也只能選擇眼睛都不眨的撒謊。聰明又精明如雄哥當年一定清楚不睜眼說瞎話的下場,但他天人交戰後雖然還是 Dance around the subject,但是事實盡在不言中。鐵桿綠營護短遷怒的結果當然是視他為叛徒,深藍嫌他大是大非之際卻扭扭捏捏,票當然也捨不得投給他。雄哥自此就從民進黨的孤鳥變成台灣的孤鳥。只不過即使雄哥不退黨甚至也不被邊緣化,在民進黨的生態中他也頂多扮演軍師或King Maker,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雄哥去年短短的奮起參選其實不論是起手和收尾都看的出有高手架勢,無奈時不我予。他想拿的其實正是中間選民和柯P從藍營挖走的票,靠的是理性論述吸引格調較高的中間選民以及厭惡藍綠惡鬥的新世代。但他知道若無法快速形成鼎足之勢的話,他的續航力遠不如連柯,最終將落得宋楚瑜般下場,成為藍營的箭靶。雄哥的網路和媒體攻勢不論戰略戰術都正確。只可惜他孤軍奮戰沒錢沒人,他那條理分明的老學究形象無法像柯P的嗆辣風格可以輕易取得年輕選民的認同。臉書人氣上不來民調衝不高讓雄哥決定在連署前退選,是個明智又唯一的選擇。
不過雄哥當名嘴,撇開立場,指點江山,既適才又適性,聽他的評論分析是件挺享受的事。
老大替雄哥抱屈也認為雄哥對柯P 過寬。但稍稍留意雄哥言論的話就知道他對柯P的批評分貝數自退選後才大幅降低,一方面當然是攻擊已無意義,一方面也可以解讀成另一種英雄惜英雄,因為雄哥看見柯正試圖做他一直想做的事,就是用台灣已所剩無多的時間擺脫藍綠惡鬥的宿命。它代表了人民在經歷李扁馬執政一次次失望後真的看見了一絲燭光,雖然這小小燭光因柯P 不斷的失言顯得更加搖曳。
小弟看柯文哲的確常有種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之感。雄哥參選時曾罵過柯P是譁眾取寵的政治許純美,包括老大在內的很多人眼中的柯P 的言行舉止不夠穩重不夠厚道不知藏拙,見不了大場面。但在另一群人眼中柯P 追求的效率乾淨吏治即使只能達成一小部份也足以留下重要的足跡,更重要的是他的確代表著台灣除了藍綠外的另一種可能。光是這一點,除了持續的監督外,該予以一定的期待和祝福。小弟很認同雄哥對柯P的評價,該給他的機會和時間不必太吝嗇。柯數十年如一日的簡樸生活和在競選過程從一開始的信口開河到後來話越說越像回事都證明了他自制力和學習能力過人。亞斯伯格症加上他長期在台大醫院外科主治的背景讓他養成男性沙豬強勢又自大的風格雖然該予以痛責,但並不特別令人奇怪。喜歡人來瘋的柯P 乍然密集出現在鎂光燈下又不斷被誘導發表他不擅長的言論就是眼前的結果。但我相信他這些日子該學到不少教訓,未來說話會像他選戰後期般開始收斂也多些準備,他也會知道以市長身份少去碰兩岸和國際事務。過一段時間後柯P新聞性消失,大家對他的興趣自然就會降低。他的領導風格或許改不了,但台北的文官體制是個鐵打的營盤流水兵,在高度媒體監督也不可能容他瞎搞太過份。
反對柯P的人就算一看到他就犯噁心,但人家選都選上了,不如反過來想想讓他挾民意攪動一下僵化已久的台灣官場商場說不定不是件壞事,也不定被他真的做出番成績。
等到他真的搞砸了,大夥再將他碎屍萬斷也不遲。But then, he won't be the first.
Cheers,
Jay (2/19/2015)
Dear Mr. Xin :
自有民主制度以來,中立派人士能選上重要領導人職位的概率可謂是微乎其微。 沈富雄是真正的中立派所以在沒有班底票支持下早早打退堂鼓,像許多其他中立人士一樣圖有理想但無實力。
柯 P 名為中立實為綠派,他的兩國論觀點和反藍反現狀立場得到綠派默契支持視他為綠色候選人,從頭到尾儘全力支持。 有些藍派選民在經過馬英九數年疲軟領導後極思改變,可是懷疑連勝文將來一定又是被連戰郝伯村等大老幕後操_和以前沒兩樣,因而選了看似中立派的 柯 P。 綠派在深藍把持的台北市不推出自己的候選人而支持外中內綠的 柯 P, 這是又一次證明民進黨在選舉技術上確實比國民黨要高明的多。 沈富雄的另一罩門當然是他的年齡,不易得到年輕人的支持, 類似當年歐巴馬打敗馬侃一樣。
柯 P 心直口快說話不經大腦的習慣如果能漸漸改善,靠著他的熱忱幹勁應該有所作為。 但是如果他真的如陳真醫師說的頭腦和花崗岩一樣硬,繼續罵人如罵狗不懂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四年後一定眾叛親離鞠躬下台。
祝 羊年快樂! Michael
Mr. Xin,
After reading your article on the interview of Ko Wen-Je, the first word popped in my head is "House Niger". I'm sorry, but that is exactly how I feel about Mr. Ko and his comments.
You don't need the Early American History lesson from me to know that some slaves would praise their slave owners because they got better deals than others slaves. They ran the other slaves for the owner in return for the preferential deals. They ate and slept in better quarters, and might even have their children educated. Still, they are "House Nigers".
Slavery system is the system allows individuals enslave other people. Colonialism is enslaving a region or nation by another nation. Same thing. Please don't pretend to be nave. There is nothing romantic about it.
Best regards.
Charles
信大佬,
謝謝登出陳醫生的文章,接觸他的文章比您的早, 是從湯本論壇他的劍橋偶拾專欄中拜讀的。 只是他不留通訊方式,轟炸機 (這是信懷南對讀後感特多讀者的通稱。信註)也沒 GPS 追蹤定位的本事,所以一直也就當欣賞的讀者。
2001年後,專欄中斷,文字師友緣不再,留下惋惜。今喜聞他音訊,幸甚。 也多謝信大佬當了一回青鳥! 陳醫生提到外國較不會出現草包,我想是東西文化差異所致。 不但是中國社會,就是其它東亞國家如日韓,新加坡,父母都較西方重視孩子的教育成績。 中國自漢代獨尊儒術,思想就逐漸走上寡頭的單元路。加以人口眾多, 在我幼年時各級的學位與學生人口呈僧多粥少情況下,父母望子成龍之心亦比西方的更逼切。 我至今仍記得先父在我中二時說,若我成績不好,那是給他丟臉 他說的不假,校長教師都知道我是誰的女兒,只是對十二歲不大不小的孩子 把學業成敗與父親的名譽掛鉤,實在是跟年齡不成正比的負擔。 反之,看移民後此地父母一般甚少對孩子有這樣的要求。虎媽是華人的專利! 常見有孩子中學畢業就閒逛一兩年,並不是如我們視大學為既定的階梯。 休學?是匪議 (夷﹖信註)所思的天方夜譚。想也不敢想。 就是有膽向父母提,未等說完恐怕就被逐出家門的奇恥大辱。 想想在這種家庭社會長大的孩子,他的思想怎不多半是個在模型里長大的匏器? 還有就是我們的教育,像過往的填鴨教育,學生衝到畢業早對學業倒盡胃口 我的不少同學畢業後幾乎不再碰書本。像他們學醫學工程的,唸自己專業的時間都嫌不夠 假使大學沒有通識教育,又或有﹐但被視為無關重要的課,那成為專業草包就不足為奇了。
Louisa
*************************************************************************
大老好,
老大徵詢信家軍何以沈富雄如此雄才大略卻斯人獨憔悴,小弟先來拋塊小磚。
歷史發展有必然有偶然,老大此問將沈富雄三字換成宋楚瑜,林洋港甚至孫運璿孫立人吳國禎,其實答案都一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其中缺一,八字不夠重,沒這份命。除了孫運璿因身體因素外,其他人的命運或多或少都被個性決定(此乃老大常說的)。
老沈風格頗對知識份子口味。讀書一把罩(台大醫科65 級Valedictorian 外還槓上開花自修考取律師),絕頂聰明卻有高EQ (發明四季紅配票絕招,將自己多出的票分給戰友),博覽群書卻從不掉書袋(不像胡忠信之流般一開口就先套誰說過啥,自己和誰吃過飯以彰顯肚子裡學問大關係好)。但老沈那Tell it like it is,沒法黑白顛倒的科學家作風正是他在政黨政治中吃不開的問題根源。
當年他被陳由豪逼著亮牌,為瞭解釋(陪見吳淑珍),苦苦思索幾天後發明了五種可能性導致他原本保證連任的立委落選,是他自政壇消失的關鍵。小弟自認道德水平不低,但設身處地在政治前途保證報銷的前題下,小弟也只能選擇眼睛都不眨的撒謊。聰明又精明如雄哥當年一定清楚不睜眼說瞎話的下場,但他天人交戰後雖然還是 Dance around the subject,但是事實盡在不言中。鐵桿綠營護短遷怒的結果當然是視他為叛徒,深藍嫌他大是大非之際卻扭扭捏捏,票當然也捨不得投給他。雄哥自此就從民進黨的孤鳥變成台灣的孤鳥。只不過即使雄哥不退黨甚至也不被邊緣化,在民進黨的生態中他也頂多扮演軍師或King Maker,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雄哥去年短短的奮起參選其實不論是起手和收尾都看的出有高手架勢,無奈時不我予。他想拿的其實正是中間選民和柯P從藍營挖走的票,靠的是理性論述吸引格調較高的中間選民以及厭惡藍綠惡鬥的新世代。但他知道若無法快速形成鼎足之勢的話,他的續航力遠不如連柯,最終將落得宋楚瑜般下場,成為藍營的箭靶。雄哥的網路和媒體攻勢不論戰略戰術都正確。只可惜他孤軍奮戰沒錢沒人,他那條理分明的老學究形象無法像柯P的嗆辣風格可以輕易取得年輕選民的認同。臉書人氣上不來民調衝不高讓雄哥決定在連署前退選,是個明智又唯一的選擇。
不過雄哥當名嘴,撇開立場,指點江山,既適才又適性,聽他的評論分析是件挺享受的事。
老大替雄哥抱屈也認為雄哥對柯P 過寬。但稍稍留意雄哥言論的話就知道他對柯P的批評分貝數自退選後才大幅降低,一方面當然是攻擊已無意義,一方面也可以解讀成另一種英雄惜英雄,因為雄哥看見柯正試圖做他一直想做的事,就是用台灣已所剩無多的時間擺脫藍綠惡鬥的宿命。它代表了人民在經歷李扁馬執政一次次失望後真的看見了一絲燭光,雖然這小小燭光因柯P 不斷的失言顯得更加搖曳。
小弟看柯文哲的確常有種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之感。雄哥參選時曾罵過柯P是譁眾取寵的政治許純美,包括老大在內的很多人眼中的柯P 的言行舉止不夠穩重不夠厚道不知藏拙,見不了大場面。但在另一群人眼中柯P 追求的效率乾淨吏治即使只能達成一小部份也足以留下重要的足跡,更重要的是他的確代表著台灣除了藍綠外的另一種可能。光是這一點,除了持續的監督外,該予以一定的期待和祝福。小弟很認同雄哥對柯P的評價,該給他的機會和時間不必太吝嗇。柯數十年如一日的簡樸生活和在競選過程從一開始的信口開河到後來話越說越像回事都證明了他自制力和學習能力過人。亞斯伯格症加上他長期在台大醫院外科主治的背景讓他養成男性沙豬強勢又自大的風格雖然該予以痛責,但並不特別令人奇怪。喜歡人來瘋的柯P 乍然密集出現在鎂光燈下又不斷被誘導發表他不擅長的言論就是眼前的結果。但我相信他這些日子該學到不少教訓,未來說話會像他選戰後期般開始收斂也多些準備,他也會知道以市長身份少去碰兩岸和國際事務。過一段時間後柯P新聞性消失,大家對他的興趣自然就會降低。他的領導風格或許改不了,但台北的文官體制是個鐵打的營盤流水兵,在高度媒體監督也不可能容他瞎搞太過份。
反對柯P的人就算一看到他就犯噁心,但人家選都選上了,不如反過來想想讓他挾民意攪動一下僵化已久的台灣官場商場說不定不是件壞事,也不定被他真的做出番成績。
等到他真的搞砸了,大夥再將他碎屍萬斷也不遲。But then, he won't be the first.
Cheers,
Jay (2/19/2015)
Dear Mr. Xin :
自有民主制度以來,中立派人士能選上重要領導人職位的概率可謂是微乎其微。 沈富雄是真正的中立派所以在沒有班底票支持下早早打退堂鼓,像許多其他中立人士一樣圖有理想但無實力。
柯 P 名為中立實為綠派,他的兩國論觀點和反藍反現狀立場得到綠派默契支持視他為綠色候選人,從頭到尾儘全力支持。 有些藍派選民在經過馬英九數年疲軟領導後極思改變,可是懷疑連勝文將來一定又是被連戰郝伯村等大老幕後操_和以前沒兩樣,因而選了看似中立派的 柯 P。 綠派在深藍把持的台北市不推出自己的候選人而支持外中內綠的 柯 P, 這是又一次證明民進黨在選舉技術上確實比國民黨要高明的多。 沈富雄的另一罩門當然是他的年齡,不易得到年輕人的支持, 類似當年歐巴馬打敗馬侃一樣。
柯 P 心直口快說話不經大腦的習慣如果能漸漸改善,靠著他的熱忱幹勁應該有所作為。 但是如果他真的如陳真醫師說的頭腦和花崗岩一樣硬,繼續罵人如罵狗不懂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四年後一定眾叛親離鞠躬下台。
祝 羊年快樂! Michael
Mr. Xin,
After reading your article on the interview of Ko Wen-Je, the first word popped in my head is "House Niger". I'm sorry, but that is exactly how I feel about Mr. Ko and his comments.
You don't need the Early American History lesson from me to know that some slaves would praise their slave owners because they got better deals than others slaves. They ran the other slaves for the owner in return for the preferential deals. They ate and slept in better quarters, and might even have their children educated. Still, they are "House Nigers".
Slavery system is the system allows individuals enslave other people. Colonialism is enslaving a region or nation by another nation. Same thing. Please don't pretend to be naive. There is nothing romantic about it.
Best regards.
Charles
信大佬,
謝謝登出陳醫生的文章,接觸他的文章比您的早, 是從湯本論壇他的劍橋偶拾專欄中拜讀的。 只是他不留通訊方式,轟炸機 (這是信懷南對讀後感特多讀者的通稱。信註)也沒 GPS 追蹤定位的本事,所以一直也就當欣賞的讀者。
2001年後,專欄中斷,文字師友緣不再,留下惋惜。今喜聞他音訊,幸甚。 也多謝信大佬當了一回青鳥! 陳醫生提到外國較不會出現草包,我想是東西文化差異所致。 不但是中國社會,就是其它東亞國家如日韓,新加坡,父母都較西方重視孩子的教育成績。 中國自漢代獨尊儒術,思想就逐漸走上寡頭的單元路。加以人口眾多, 在我幼年時各級的學位與學生人口呈僧多粥少情況下,父母望子成龍之心亦比西方的更逼切。 我至今仍記得先父在我中二時說,若我成績不好,那是給他丟臉 他說的不假,校長教師都知道我是誰的女兒,只是對十二歲不大不小的孩子 把學業成敗與父親的名譽掛鉤,實在是跟年齡不成正比的負擔。 反之,看移民後此地父母一般甚少對孩子有這樣的要求。虎媽是華人的專利! 常見有孩子中學畢業就閒逛一兩年,並不是如我們視大學為既定的階梯。 休學?是匪議 (夷﹖信註)所思的天方夜譚。想也不敢想。 就是有膽向父母提,未等說完恐怕就被逐出家門的奇恥大辱。 想想在這種家庭社會長大的孩子,他的思想怎不多半是個在模型里長大的匏器? 還有就是我們的教育,像過往的填鴨教育,學生衝到畢業早對學業倒盡胃口 我的不少同學畢業後幾乎不再碰書本。像他們學醫學工程的,唸自己專業的時間都嫌不夠 假使大學沒有通識教育,又或有﹐但被視為無關重要的課,那成為專業草包就不足為奇了。
Louisa
信老收信平安,春節快樂!
要回答您的「大哉問」,先聽我講兩段小故事:
其一,去年元月,柯文哲來看我,臨去前丟了一句:「學長其實很像我,只是你早生了二十年!」
其二,上週我去台大看骨科門診,我問主診醫師:「江醫師,你認為學弟柯P做得還可以嗎?」,江醫師連說:「好!好!」後即轉頭向隨診護士說:「其實,柯文哲現在做的,沈大老已經為他鋪路了20年!」
兩個故事中都有20年,這漫長廿年就道盡了您想一知的箇中原委:
(一)天時未到:
當年我公開疾呼政黨不應以「愛台灣」為選戰的主軸,因為如果「母親的名字叫台灣」,絕不會有人在馬路口大聲嚷嚷「我愛媽媽 」,這種論點現在聽來沒有什麼,當年則頗為刺耳,「不愛台灣」之名隨即上身而且持續很久。
(二)地利不足:
當年我身在綠營而作非主流論述,人稱「背骨」,即叛徒是也,所以我的支持者頂多是 5% 綠+30%中間+15%藍,約等於 0.05X35+0.3X20+15X45=1.8+6+6.7=14.5。柯這回是人在綠營外 ,DPP放水,KMT推了一個有史以來最爛的候選人,且社會窒息已久, 加上網軍插一腿,所以他的支持者等於 0.95X35+0.7X20+0.3X45=33.2+14+13.5=61,高下立判。還有一點 順便一提,因為我對國民黨沒有敵意或恨意,所以綠營支持者不易待我以善意。
(三)人和欠週:
我罵人一向犀利,用辭精準,邏輯分明,被我一罵,沒齒難忘。
柯得罪人不比我少,但語意模糊,顛三倒四,昨非今是,在「打破現狀,顛覆傳統」的大纛之下,就都放他一馬了。
不過,信老我很感謝您對我際遇的耿耿於懷,我是從沒把它放在心上,也就沒有所謂「放下」可言,上天不要我當市長,表示後面還有更艱鉅的使命等我去承接,就如同七年前,上帝藉邱毅之手使我與監察院副院長一職失之交臂,現在回首一想,焉知非福。米蘭昆德拉不是講了一句「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
祝
春安
弟富雄
2015-2-19
P.S.
1.此信可轉載,其實我的東西無時無處無不可轉述。
2.此信內容與Jay 的意見十分神似,不過,請注意我信尾所註日期是2—19
2014 信門芳草獎
2015 年02月2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2月25 日上網
在我的一生中有兩個經歷並不希望我的小孩會遭遇到。這兩個經歷一個是在餐館企檯當 waiter﹐另一個是寫專欄。
我們那一代來美國留學的時候﹐如果不是學理工科的﹐很少會有獎學金﹐因此在進學校之前﹐或在學校放暑假的時候紛紛集中到紐約﹐洛杉磯等東西兩岸的大城市在餐館打工的台灣留學生很多。掌門人當年 20 來歲﹐笑傲江湖﹐出人好萊塢各中西大小餐館企檯﹐無意中練成一種「神功」﹕顧客進門﹐瞄他一眼就知道此人小費會給多或給少的「勢利眼」。
記得在北好萊塢梅林園打工的時候﹐有次看到一位老美帶著一位年輕女士上門﹐餐館生意清淡﹐企檯掌門人沒事找事﹐踵前對那位老美說﹕閣下長的很像(當時的) 詹遜總統。這下那位老美可樂壞了﹐因為在佳人面前很有面子﹐於是臨行賜信企檯五元小費。當年五元小費﹐在那種賣中國雜粹的餐館算是出手非常大方。信企檯當時只是多話而非故意拍馬屁﹐但如果不是那頂「高帽子」﹐五元小費豈能入袋﹖回想起來﹐總覺得「企檯」這種經歷﹐難提昇人的氣質﹐能避免就避免最好。
至於寫專欄嘛﹐寫得越久﹐越讓人容易養成老是帶著批評的眼光看問題的習慣。進而可能會走火入魔到隨時流露出一種居高臨下 (on the high horse) 來教訓人的姿態。這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標榜掌門人的「寶貴意見」xinbuxin 由你﹐筆下多些幽默﹐少些刻薄。論事不分藍綠紅橘黃﹐論人不傷及父母於子女與其身體缺陷。經常打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只會負面指責﹐要能夠提供正面建議的「預防針」。 兜了一大圈﹐這才告訴各位﹐從此在每年頒佈《信門烏龍獎》和《信門鐵鼓獎》外﹐如果行有餘力﹐咱們會再加頒一座《信門芳草獎》。蓋「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為善良人性掌聲鼓勵鼓勵也﹗
2014 首屆「信門芳草獎」的得主名字叫 Rick Holley。此君何人﹖乃西雅圖一家地產公司的執行長。該公司轄下在19 州有六百八十萬畝的可用樹林。2014 年該公司董事會授權給他一百八十五萬美金的股票當作年終獎賞。但此君覺得公司股票在 2014 年跌了 10%﹐因此他拒絕接受這近兩百萬元的紅利。他對董事會說﹕「我並非不識好歹﹐也不是要你們批准。我覺得除非股東賺錢﹐我沒理由接受這筆獎金。」 該公司的董事會對 Rick Holley 的舉動非常意外﹐在美國的工商界﹐主動拒絕接受這麼大一筆送上門來白花花銀子的事倒是沒聽說過。我頒「信門芳草獎」給 Rick Holley 君﹐是因為多年以來我認為美國國勢日衰的原因之一就是「貪字掛帥」。其中貪得最不像話的就是公司執行長﹐球員﹐和藝人。Holley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值得掌門人pat on the back。
除此之外﹐2014 信門芳草獎的得主還包括Benjamin Olewine III。這位三世先生常到一家餐館用餐﹐替他企臺的一位女孩叫 Melissa Mainier。在交談中三世先生知道 Melissa 求學途中打工賺學費並欠了不少學費貸款。於是三世先生建議在財務上幫助她﹐她心懷懷疑﹐連續拒絕三世的好意兩次。到第三次的時候﹐這女孩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把學費的賬單給了三世先生。第二天﹐三世先生遞了一張支票給 Melissa 付了她的學費﹐從此 Melissa 讀護士學位的開銷三世先生都全替她付了。其實三世先生幫助窮困的人是家傳美德。三世的爸爸Benjamin Olewine II (二世) 在美國大蕭條時期開一家雜貨店﹐常常賙濟三餐不繼的窮人。三世先生幫助的不止 Melissa 小姐一人﹐但他主動去問是否可以幫上忙的﹐Melissa 小姐是第一人。Melissa 曾經受人之惠﹐現在也立志幫助他人。
最後附帶提一件事﹐是否發生在 2014 不敢說﹐但是在2014 年一月間看到的報導。有 13 個從阿富汗前線回來的軍人在芝加哥轉機到聖地牙哥。根據美國航空公司的慣例﹐戰場回國的軍人自動升級。但頭等艙座位只剩 六個﹐經廣播後﹐有七位頭等艙的旅客自動讓位給這七位不能升級的軍人。
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說﹕「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奈何劉備那個兒子是扶不起的阿斗。我們這個世界﹐多的是善小而不為和以惡小而為之的傢伙﹐所以才會搞得地球烏煙瘴氣要完蛋的樣子。羊年到矣﹐掌門人隨俗祝各位喜氣羊羊(洋洋)。先頒個芳草獎以助加油打氣。
登機有怨
2015 年03月0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04 日上網
台灣有一位姓管的官員前陣子辭職﹐引宋朝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明志﹐並要記者自己去琢磨究竟是啥意思。陸游這首詩的原文是﹕「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台灣一般官員辭職走人引用最多的是《聖經提摩太后書第四章》保羅受難前寫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難怪《聖經》是天下第一暢銷兼長銷書﹐不管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都可以版權所無﹐歡迎引用。相對之下﹐那位經濟博士管先生﹐能別出心裁引用陸游為瀟灑走一回劃上句點﹐算與眾不同了。
這年頭在海峽兩岸做官﹐腦子裡隨時要準備幾句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以備不時之需。從國家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到國務院總理招待記者﹐到台灣有頭有臉的人士回大陸尋根祭祖﹐都得來上兩句。就連宋楚瑜以毛澤東「不可沽名學霸王」勉勵柯文哲﹐到馬英九以「四年臥病人依舊﹐回春靈藥何處求。寄語卅載忘年友﹐五湖四海盡神遊」寄情沈君山﹐都是例子。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老馬哥﹐他那手字和這首詩裡想表達的感情﹐倒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但我這篇文章可不是談辭官﹐也不是談詩詞。這篇文章是因遙想陸游當年「細雨騎驢入劍門」而對現代人坐飛機必須面對的麻煩發出點不平則鳴的聲音。我曾經看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帝讓喜歡抱怨的人命長。」換言之﹕少抱怨﹐因為喜歡抱怨的人生活一定不快樂﹐不快樂而命長豈不是上帝對這種人的懲罰﹖今天掌門人甘冒被上帝懲罰的危險也要對坐飛機旅行這碼子事抱它大大的一怨。因為我已經忍了很久啦。
掌門人坐飛機的資歷頗深﹐初中一年級就一個人坐飛機從花蓮到台北轉學。嘻﹐結果居然被轉上一流的成功中學。回頭來看﹐大概靠的是先君和成功的校長同屬太子門生的關係吧。但正式坐飛機是 1965 年的 3 月 20 號登上現在已經關門大吉的泛美 (PAN AM) 留學生包機開始。那時候坐飛機的人多半穿西裝打領帶﹐送機幾乎可以送到停機坪﹐不信看《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 》 電影的結尾。後來美國有陣子流行劫機到古巴﹐其實免費去一趟古巴沒什麼大不了﹐因此也沒人過份緊張。但 2001 年出了 911 事件﹐從此豬羊變色﹐坐飛機成了天下少數花錢買罪受的苦差事之一。
先說安全檢查﹐由於有個笨蛋恐怖份子在鞋子上藏了爆炸物出了槌﹐從此坐飛機要脫鞋檢查。我不知道閣下沒穿鞋子﹐兩腳分開﹐抱著頭被掃瞄器照像﹐和有人在你身上摸來摸去時有何感受﹖俺的感受只有三個字﹐但不好在這裡寫。
再說飛機的票價。這幾十年來美國的航空公司關門的關門﹐破產的破產﹐合併的合併﹐但票價只漲不降。我常想﹕如果飛機﹐汽車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發展一樣多好﹖凡是產品名字有個電字﹐像電腦﹐電視﹐電這﹐電那﹐不但功能越來越強﹐並且價錢也越來越便宜。但凡是要用到汽油的產品﹐功能不但進步有限﹐價錢卻越來越高。這簡直是「汽油(豈有)此理」。
不知到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坐飛機託運行李要收錢了。於是隨身帶的行李增加﹐這下早上飛機和晚上飛機可大有區別。
西南航空 (Southwest Airlines) 多年前是家與眾不同的航空公司﹐創辦人之一的 Herb Kelleher 是個傳奇人物﹐當年我寫管理文章的時候﹐還特別介紹過此人和他創辦的航空公司。但近年來該公司的服務越來越差﹐不但託運行李要收費﹐還搞出一個限時上網劃位﹐按號排隊登機的花樣﹐搞得坐趟飛機緊張兮兮的﹐怕晚登機手提行李沒地方放。
從我開始坐飛機以來﹐民航機的設計基本上沒什麼改變。為什麼不能有多幾個機門讓乘客同時上下﹖現在這種前面不動﹐後面的人就動不了的一條鞭方式﹐難道不能改進嗎﹖﹐為什麼不能強制執行位子上的行李架保證有放該座位乘客一件行李的預留空間﹖這樣早登機晚登機就沒什麼區別了。
總之一句話﹐掌門人現在視坐飛機為畏途。如果非要搭飛機不可﹐也是抱著「此身應是犯人未﹖無可奈何登機門」的抱怨心情。
老大好,
航空乃小弟老本行,看到老大這禮拜抱怨搭機受罪,酸甜苦辣鹹頓時湧進腦海,幾點感想補充。
小弟當年是空降特戰部隊,搭飛機不作興平安降落,得在半空中從打開的機門中跳出。小弟個高,是永遠的排頭,平時挺威風,這時倒大黴。跳傘時從開機門到跳出得耗上一會兒,每次都被迫在寒風中欣賞腳下風景後被教官一把推出機門。小弟雖沒懼高症,但直到退伍多年後還常夢到兩腿在風中哆嗦的糗樣。信家軍裡自掌門人一路數到八軍就算再恨搭飛機,大概也沒人有這個福份。
在雷根八十年代航空和電話業全面 Deregulation 前,各國航空公司不是國營就是壟斷航線搞獨門,不怕生意不上門。空地勤人員看了眼紅,也學會了工會老祖宗碼頭工人靠山吃山那套和公司就地分贓,福利好的不得了,大家Happy,但包袱也越來越重,所以全面開放競爭後不消幾年就被後起之秀一個個打得丟盔卸甲。員工薪資和福利一直是大型航空公司一直無法好好重整的關鍵。但911之後全世界航空業一蹶不振,航空公司全面性或倒閉或合併,這才毫不費力的解決延宕多年的工會陳屙。
當前美國的機票價格若與1990 年代開放天空後的百家爭鳴時代比當然不便宜,但若考慮通膨,油價和911 後產生的各項雜捐,至少經濟艙是不貴的。當前最夯的英國廉價航空Ryan Air 不久前還賣過一美金的愛丁堡/倫敦機票。網上的購票網站讓各個航空公司票價一覽無遺,削價結果大家無利可圖,只能偷工減料,先是併班再慢慢的逐步取消原先視為理所當然的服務。航空公司一開始還有點心虛,但漸漸發現平價票旅客們僅止於口頭上抱怨,行為上卻只還是便宜就好。現在航空公司策略就是區隔市場,將普通艙塞滿後再將商務和頭等艙的服務品質和票價大幅提高。當今最頂級艙位一趟長途來回可買部全新雙B 汽車。和機場通關時買個Express Pass一樣,破財消災少受罪,都是美式資本主義的徹底表現。
老大對登機方式不滿可以理解,但結論不甚正確。上下機時間越短飛機可以更快的Turnaround,航空公司何樂不為? 一般噴射客機不只兩個門,Airbus A380-900 客艙甚至有十六個門可以同時打開。但正常上下旅客最大的瓶頸是空橋和候機室,一條鞭是受限於空橋。不用空橋的小機場(如Burbank)可前後機門同時上下。國際航線的大型空橋也可提供兩個以上的機門上下。
講到登機方式,小弟有幸搭過俄式Tu-154,沒有行李櫃,行李是用網兜擋住放在後艙,三個引擎都在機尾,登機時不但一條鞭,還非得讓前排和中間乘客先坐定,不然飛機就會上演前機輪翹起的特技。老大鐵鼓獎開始的太晚,不然此機設計人當可獲獎。
當今所有的廉價航空全部仿傚Southwest 的不劃位入座是經數學模擬後的最佳模式,最有效率也鼓勵乘客早到。隨身行李的問題也因託運費增加更讓人頭大,最終可能也得靠加價解決。反正當今之航空業經營者眼中已無不可賺錢之物。按此趨勢,乘客按身高體重買票,上洗手間都得花錢的日子大概也不遠了。
Have a great weekend.
Cheers, Jay 3/6/2015
上網有悔
2015 年03月08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11 日上網
很久以前我寫過一篇《開機有氣》﹐講的是打開電視機看台灣的新聞﹐發現其水準之低﹐越看越氣幾乎吐血。上星期寫《登機有怨》﹐發的是一想到要坐飛機就「我怕怕」的牢騷。這些與「機」有關的煩惱﹐歸根結底都是現代文明的後遺症。科技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好處﹐但也給人不便利的害處。這是我寫「上網有悔」的原因。用《上網有悔》做標題﹐是借用「亢龍有悔」的寓意﹐指出任何一件好東西﹐都有正反兩面的可能性。影響咱們生活極大的網際網路 (Internet) 上網﹐在掌門人日常生活中所佔的地位﹐用胡適之的小詩「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來形容﹐也非常恰當。而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寫電郵(伊媒兒)和讀電郵。
電郵乃現代文明的偉大發明﹐剛出來的時候﹐掌門人歡喜若狂﹐認為從此千里無線牽﹐與人溝通何其方便哉。但好景不長﹐「伊媒兒」被人濫用而逐漸變成了「亦黴耳」。我現在每天收到的「伊媒兒」和「亦黴耳」大概是一比九。換句話說﹐十封信中有九封是垃圾郵件﹐真是應證了老子(no pun intended) 說的「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如果把這 90% 的「亦黴耳」加以歸類﹐大致可以分成五類﹕
第一類把我俺當「傻客 (sucker)」。
代表樣品是來封信說他在馬尼拉或倫敦或什麼十萬八千里外的地方皮夾和護照被偷了。要我寄錢去救急﹐回國後還錢云云。但問題是寄信者我根本不認得﹐只有一次﹐寄信者是個知名人士﹐但我在報上看過他已經過世的消息。難道要我把錢匯到陰間去﹖
第二類把俺當祈福會(金光黨)的肥羊。
和前面要錢的正好相反﹐這類寄信者通常號稱是非洲或什麼聽都沒聽過的小國家領導的寡婦﹐丈夫因政變或意外掛了﹐未亡人信上說有大筆錢扣在銀行﹐希望我與其聯絡把錢取出來對分或先存在我這裡云云。掌門人這生﹐早就死了發橫財的心﹐所以這類信我向來是收到就刪﹐細節從沒搞清過。在記憶中好像還真有財迷心竅的老中被吊上鉤的。
第三類把俺當賣大力丸推銷員。
有些不自隕滅的傢伙﹐也許看中掌門人的名號中有兩個 X﹐ 於是假借咱們的名字寄「亦黴耳」賣大力丸。信中連句客套話都沒有﹐單刀直入要收信人上網。開始的時候還有好心人士來信警告掌門人郵箱被「黑(heck)」掌門人也立刻採取應變措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掌門人已經處變不驚﹐如果有信文讀者還相信掌門人流落到要賣大力丸﹐那這些年來讀我文章也是白讀了。以後遇到看是掌門人的來信﹐刪之可也。邪門的是有幾次真掌門人也收到假掌門人寄來的電郵。真李逵遇到假李逵﹐掌門人只好自認「亦黴耳」。
第四類把我俺當垃圾轉運站。
這種人不知道是看得起還是看不起掌門人﹐老是喜歡給咱們轉來一些別人寫的文章。如果在轉寄的時候附上幾筆為什麼要我看這篇文章的原因和自己的讀後感之類﹐那掌門人就算不讀也會心懷感謝。但如果閣下惜字如金﹐客套話沒有一句就要掌門人連線或閱讀﹐尤其是把掌門人和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擠在一堆﹐他們之間的電郵往來把掌門人也算在內﹐抱歉﹐這種文章咱們是不會讀的﹐更別說回信了。
第五類把俺當推銷產品對象。
如果說第三類是假借掌門人的名號去推銷產品﹐這一類則是向掌門人推銷產品﹐咱們每天刪的那 90% 「亦黴耳」中﹐這種「亦黴耳」又佔 90%。換句話說﹐掌門人每天上網幹活﹐第一件事就是刪信。唉﹐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有時難免想起從前那種貼郵票的信﹐沒錯﹐那種溝通方式太慢﹐但如果我們把中文裡的信字拆開﹐這是兩個象形「人」和「言」組成的會意字﹐代表一種負責任的溝通。哪像現在﹐垃圾信滿天飛﹐不寶貴的意見和#@%&# 意見可以躲在家裡亂發表一通。現在朋友們聚在一起時都成了低頭族﹐電腦中病毒麻煩更大﹐網際網路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再想關就太晚了。寫到這裡﹐只好擲電腦鍵盤長嘆曰﹕公無上網﹐公竟上網﹐上網而悔﹐其奈公何﹗掌門人《上網有悔》的現代文明後遺症看來是沒救了。唉﹗
那些過年的日子
2015 年03月15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18 日上網
能記得的第一個舊曆年是在成都過的。那時候我十歲不到﹐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四人從重慶搬到成都﹐有天晚上﹐聽到轟的一聲﹐第二天解放軍就進了城。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為了掩飾身份﹐母親要我和我姐姐過年的時候拿些春聯﹐炮竹之類的東西在街邊擺個小攤賣。
擺攤的第一天就有幾個年齡大一點的頑童﹐大概是欺生吧﹐來找我們的麻煩﹐用當今的話說就是遇到「霸凌(bully)」的人來踢館。我們的攤子大概只做了一天生意就宣告 Chapter 11。那大概是 1949 年。
沒多久母親就帶著我們千里迢迢去「投奔自由」了。到了台灣後過年變成非常讓人嚮往的節日。最開心的事就是有壓歲錢可拿﹐其次就是可以放鞭砲。午夜 12 點﹐家家戶戶燃放的鞭砲聲不絕於耳﹐衝天炮滿天飛。不知到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概是上了高中吧﹐大年夜我們也可以在家丟骰子賭錢。通常是老爸做莊﹐贏了入袋﹐輸了可賴。這種過年法一直維持到進了大學。
從大學到出國那幾年﹐除夕夜的傳統是我的三個高中同班盛竹如﹐「大鐵兄」﹐「老師」來我家打通宵麻將。由於我們四人分讀台大﹐成大﹐師大﹐和政大﹐我叫這場一年一度的除夕四友會為「大專聯賽」。大專聯賽的結果﹐說來也邪門﹐好像不是台大贏就是成大贏﹐或者他們雙贏。半個世紀過去了﹐我仍然記得盛竹如悶聲不響﹐低頭做大牌的神情﹐和大鐵兄把牌啪的一聲全部倒下﹐口中唸唸有詞﹕「鐵自摸了」的霸氣。這是為什麼我們後來叫他大鐵兄的原因。2005 年我兒子結婚﹐沒通知大鐵兄﹐他知道後不請自來。早上從洛杉磯飛到舊金山﹐租部車子直奔婚禮所在地﹐塞給我一千塊現金﹐和我母親照張相片﹐回頭又坐飛機回洛杉磯了。老友交情不是蓋的﹐算是把當年贏的錢吐了一些出來。
老師來美國最初和我同住﹐我們的革命感情﹐在高中同屬「光桿會」打下基礎﹐在大學經過洗牌的考驗﹐在北好來塢梅林園一起端過盤子﹐到今天都落腳灣區。
只有盛竹如﹐因沒有出國而失掉聯繫。這位曾為台灣名主播的故人﹐最近突然在電視綜藝節目上又紅了起來﹐看到他老兄和小妹妹們在日本泡湯的照片。雄風依舊﹐寶刀未老﹐我們除了為他開心外﹐也公認「我服了」。 竹如兄的令尊盛文將軍當年是胡宗南的參謀長。聽說成都是他負責防衛的﹐但我從沒問過竹如﹕伯父怎麼不打我們就被「解放」了﹖
那些過年打通宵麻將的歲月﹐是我一生中最無憂無慮﹐最美好的時光。
1965 年我在美國過第一個舊曆年﹐在一個洛杉磯的公共電話亭﹐夜深人靜﹐寒風襲人﹐我投硬幣付費打電話回家拜年。錢投了一半﹐忘了數目﹐ 於是接線生把硬幣退回﹐嘩啦嘩啦的響像玩吃角子老虎機中了獎一樣。這開始了我每年打電話回家拜年的傳統﹐有年我母親先打電話來說她和父親過年會去日月潭﹐要我不必打電話回家。其實那是因為我父親在過年前昏倒住院﹐那大概是 1978 年﹐我們已經搬到加州了。從那年開始﹐我父親的生命逐漸開始走向盡頭﹐在他最後的幾年﹐如有可能﹐我會帶著兒子回台灣過年。這時候過年對我來說已經失掉了它的意義和熱鬧﹐當年大年初一絡繹不絕的人來我家投名片拜年的情景不再﹐剩下的是祖孫三人攜手 在夕陽下默默而行的孤寂。這樣直到我父親去世為止。
有好幾年在台灣做事。我在台灣是過客而非歸人﹐過年對我來說早已沒有意義。非常喜歡台北的南部人都回家過年而留下的空城。大年夜睡夢中被爆竹聲驚醒﹐心想﹕又是一年了。
現在我連那一天過年都不會特意去記﹐反而是離家在外的小孩有時會來電郵祝新年快樂。今年我兒子寄來一張兩個小孫女穿著大紅唐裝手牽手的相片。從明年開始﹐我得記得給她們寄壓歲錢去﹐這也算是我家傳統的延續吧。
曾經看過一個講年華老去的說法﹕說一個人從相信有聖誕老人﹐到不相信有聖誕老人﹐到最後越看自己越像聖誕老人。過年也許也是一樣﹕從拿壓歲錢到不拿壓歲錢﹐到最後給壓歲錢。我們的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老牧師的風範
2015 年03月2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3月25 日上網
懷南前記﹕
這篇文章有人喜歡﹐有人會不喜歡﹐但這都是「身外事」。人到了活在 bonus 的年齡後﹐「身外事」越來越不重要﹐來日不多﹐精力會放在「身內事」上。
對我來說﹐2015會是一個「身內事」非常多的一年。很多重要的事件和決定會發生﹐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到這個網站的生態。
首先注意到的是我將 2015 年前寫的專欄從網站上消除掉了。為什麼﹖理由有一些﹐一時也講不明白。也許可以借用老共發言人的話﹕「你知道的」。
我們的網站到今年7 月 7 日就 12 年了。除了出門旅行外﹐從沒斷過一星期﹐以前打工有錢賺都沒這樣敬業。這 12 年來﹐相當辛苦﹐也不容易﹐上網人數並沒有顯著增加﹐近年來始終維持在一種持平的狀態。我在考慮是否該向重質不重量的方向發展﹐不過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如果我繼續寫我的專欄﹐這個網站就會存在。如果有一天專欄不寫了﹐那也會是另外一個故事的開始。
柴玲指控遠志明多年前強姦過她的事﹐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已經有一段時期了。我原先並不知道這件事﹐是有人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時才上網去瞭解的。
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我是基督徒﹐但也有一些人不認為我是基督徒。和我有來往的朋友中﹐絕大多數是「所謂的」基督徒﹐而讀我文章的﹐絕大多數則是非基督徒。別人怎麼看我並不重要﹐我怎麼看我才重要。今天既然被人問到這個事件﹐我總得對此交代一下我的看法才對。何況﹐替遠志明按立成為牧師的灣區知名牧師中﹐像王永信﹐陳道明﹐劉彤﹐甚至遠志明本人﹐當他們在臺上大講特講神和天國的道理時﹐我在臺下也是受教者。我想知道他們對這件事的立場和看法也是很正常的要求。
招呼打在前頭﹕由於這件事現在已經公開﹐我寫評論向來指名道姓﹐不稱銜頭並非表示不敬。但對柴玲指控遠志明強姦件事發表個人看法不是我寫這篇評論的主要目的﹐我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這個機會講一個老牧師風範的故事。
在我講那位老牧師的故事前﹐讓我先對三件事表明我的立場﹕
第一﹐遠志明真的強姦過柴玲嗎﹖我認為只有柴玲﹐遠志明﹐和上帝知道答案。
但根據常理判斷﹐柴玲目前有工作﹐有先生﹐有小孩﹐為什麼這麼多年都過去了還要揭開舊傷口﹖遠志明到目前為止似乎並沒有對柴玲的指控有所申辯﹐換成任何人﹐如果被誣有強姦前科﹐能不大聲公開申辯嗎﹖何況有牧師的身份的人﹖美國司法的精神﹐建築在在判決前皆為清白的假設上。遠志明保持緘默可能有刑事訴訟的考量﹐我絕不敢先定遠志明的罪。
第二﹐一個在歸主前犯過罪的人能做牧師嗎﹖我認為要看犯過什麼樣的罪。
有的基督徒認為罪就是罪﹐沒什麼大罪和小罪的區別。我卻認為罪有大小之別﹕大罪害人﹐小罪害己。殺人﹐放火﹐強姦是大罪﹐賭博﹐吸毒﹐是小罪。有些行業﹐像我以前做系統分析師時﹐我個人的道德是高是低﹐別人尊敬不尊敬我和我工作表現無關。
但如果我是牧師﹐我牧養的對象對我缺少尊敬﹐你認為我會是一個好的傳道人嗎﹖我不是說犯過殺人罪和強姦罪的人不能做牧師﹐我是說這種人做牧師在效果上可能要打折扣。
但基督徒的得救是靠信心而非靠行為﹐尤其不能因為別人的行為而改變我們的信心。因此遠志明有罪無罪對他個人重要﹐對基督徒的信心操練並不重要。
第三﹐我覺得替遠志明按立做牧師的牧師團﹐不管他們在按立前知道不知道遠的歷史都沒關係。
事到如今總應該有個明確的立場和公開聲明。這個時候保持緘默是最壞的選擇。但世界有太多的基督徒和牧師都很鄉愿﹐他們有「和稀泥」的習慣﹐常常在過份強調寬恕中失掉了捍衛公義的勇氣。
有一段不太短的日子﹐我和沈保羅牧師保持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我每星期陪他吃一次午飯﹐開始時吃沙拉﹐直到有一天我忍不住抗議﹕「沈牧師﹐我們非要吃草嗎﹖」他大笑﹐從此之後我們就開了葷。沈牧師一直希望我能成為傳道人﹐我告訴他我啟蒙時受羅素﹐殷海光和李敖的影響太深。終其一生﹐他對我極為愛護﹐我知道他從沒有放棄想拯救我靈魂。
沈牧師有次告訴我他的秘書到他辦公室的時候﹐他總是把門打開。我當場就給他講宋朝程顥﹐程頤兄弟同席讀書有美女經過的故事﹕相傳兄弟中一人抬頭看美女﹐一人低頭讀書。事後低頭讀書的批評抬頭的不專心。抬頭的笑稱﹕「你目中無色﹐但事後提起﹐顯然心中有色。我目中有色但心中無色」。沈牧師聽後板著臉直斥我胡說八道。今晚我寫到這裡的時候自己都好笑﹐當時我自持和沈牧師太熟﹐沒大沒小的亂講故事。但回想起來沈牧師深知以他的身份﹐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是對的。這是老牧師的風範和智慧﹐是年輕牧師該學習的地方。
如果沈牧師仍然在世﹐我一定要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立場。我不相信他會對此事會沒有看法和立場。遇到難題的時候沒有看法和立場的牧師怎麼能夠幫助需要他們幫助的人呢﹖
四隻木頭鵝
2015 年03月29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4月01 日上網
標題有些怪異﹐不解釋不行。
木頭鵝是啥玩意﹖一隻不夠﹐還來四隻﹐掌門人你究竟故弄什麼玄虛﹖諸君稍安勿躁﹐容信某從前三皇后五帝談起。
木頭鵝者﹐spruce goose 的信式翻譯也。話說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運輸船在大西洋被德軍潛艇擊沉的數目驚人。當時美國的造船大王亨利凱薩 (Henry Kaiser) 找到航空界怪傑活華休士 (Howard Hughes) 請他設計一種空中巨無霸的運輸機。由於戰時建造飛機的原材料受到限制﹐Howard Hughes 設計的巨無霸﹐比過去的運輸機大六倍﹐並且是用木頭做的﹐所以取名為﹐spruce goose﹐但烏龍的是造飛機的木頭不是雲杉 (spruce) 而是白樺樹 (birch)。這隻大肥鵝﹐一輩子只飛起來過一次﹐並且飛的高度只有70 呎﹐距離僅一哩。看到這裡﹐「木頭鵝」的謎底揭曉﹐它代表的是理想很好﹐但不會成功的例子。
最近在報上看到四隻「木頭鵝」可以一談﹕
第一隻是一個叫 Calico 的公司和一個叫 AbbVie 的大藥廠簽訂合作計畫發展抗癌新藥。
Calico 的全名是 California Life Company﹐是谷歌 (Google) 支持的一個如何延長生命的研究機構。Calico 的執行長叫 Arthur Levinson﹐此人來頭大﹐曾經做過 Genentech 的執行長﹐目前是蘋果電腦董事會的主席。谷歌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公司﹐它的理想世界是汽車自己開﹐送信(貨)由無人飛機送﹐眼鏡可以當電腦﹐人嘛﹐最好永遠不死。在這裡﹐我得把話說清楚﹕我對任何人或團體為治療疾病所作的努力都樂見其成﹐但任何對治療死亡 (cure death) 所作的努力卻樂觀其不成。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妄想。你能想像這個世界上 百歲人瑞滿街走 (如果還走得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嗎﹖我不知道 Calico 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真的是所謂專門為延長生命 (life-extension) 為目的的公司﹐那我則希望它是木頭鵝﹐樂觀其不成。
第二隻木頭鵝是Oregon 州目前正在測試一種按行車哩數抽稅的新主意。
Oregon 是美國最敢推行新政的州﹐大麻﹐安樂死﹐同性結婚在這裡都合法。由於美國公路和橋樑的維修費﹐是在我們汽車加油的付款中分攤的﹐現在新的汽車越來越省油甚至不需要汽油﹐相對來說﹐政府的「買路錢」收入變成日漸減少﹐捉襟見肘。於是Oregon 心生一計﹐開始測試以車為本﹐按哩收費的可行性。我說﹕哥﹐你就省點事唄﹐行不通啦。行不通的原因不是理念不好而是技術上有太多的困難。別的不說﹐車子開到咱們加州﹐買路錢用什麼方法繳﹖Oregon 的試驗簡直是衝著 TESLA 汽車公司來的嘛。
第三隻木頭鵝是最近台灣有些有頭有臉的人﹐其中包括前行政院長陳沖﹐前飛躍的羚羊紀政﹐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諸前字輩人物﹐他們提出一個有關投票方式的改革建議。
這個建議是在選票上增加一個可投「負數票」的選項。這個「負數票」的選項倒是很合像我這種不投票的選民的胃口。我們通常認為所有的候選人都很爛﹐如果說非要含淚﹐含氣﹐含恨在一堆爛蘋果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又心有不甘﹐於是採取用不投票來表示抗議。如果在選票上增加一個「這傢伙最爛」的選項﹐將來負數票會從得票者的正數票中扣掉﹐那豈不是大快人心嗎﹖
這種負數投票法的理念很好。
第一﹐買票的沒有把握一定當選﹐因為就算收過你錢的每個人都把票投你﹐但你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投你負數票﹐搞不好開票結果負數票比正數票還多﹐那才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笑話鬧大了。
第二﹐原先不出來投票的都出來了。在壞蛋中誰最好我不知道﹐但誰最壞我是知道的。不幸這種投票法會像木頭鵝一樣飛不起來。為什麼﹖因為壞蛋政客的阻力太大﹗
最後一隻木頭鵝是希拉莉。
別以為民主黨的希拉莉和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大位坐定了。我看那還要看共和黨和國民黨推什麼人出來選才能見分曉。如果共和黨不被茶黨扯後腿﹐國民黨搞出一個泛藍大團結﹐這兩位女士的總統之路還沒那麼容易走。我越來越不喜歡克林頓這對夫婦﹐男好色﹐女好權﹐又都假假的沒什麼原則。尤其是希拉莉﹐這個女人算是一個厲害角色﹐老公出了這麼大的包﹐她仍然能保持一副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的淡定。能對自己冷酷的人﹐一定能對別人冷酷。結論﹕她最後變成飛不起來的木頭鵝我也不會睡不著覺。
種族歧視的迷思
2015 年4月5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4月9 日上網
1965 年的的三月七號﹐由馬丁路德金為首的一批民權運動份子﹐在阿拉巴馬州用長途步行到州府的方式請願﹐事件演變成警察和群眾流血衝突﹐結果有 50 人受傷送醫﹐後人把這次長途步行請願定調為「自由長征」。此乃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的濫觴。今年歐巴馬總統特別到阿拉巴馬去參加「自由長征」50 週年的慶祝活動。
50 年前出生的嬰兒﹐今天都步入壯年﹐但美國黑人被歧視的問題依舊﹐改進的程度並不令人滿意。馬丁路德金 1968 年在曼菲斯遇刺身亡迄今也有 47 年了﹐從表面上看﹐當今白宮的主人﹐和一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都是黑人﹐從立法的角度看﹐黑白通婚﹐黑人投票﹐黑人購屋﹐黑人入學都受到法律的保護﹐但這些都是表面﹐對一般黑人來說﹐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應受到的尊敬不但比白人差很多﹐就連和老中比也差些。原因在哪裡﹖能解決嗎﹖
如果我們分析所謂「黑人受歧視」的例子﹐我不敢說百分之一百和警察有關﹐但百分之八九十是有的。就在 1965 年阿拉巴馬「自由長征」後半年不到﹐洛杉磯 Watts 區黑人暴動是因為警察處理一宗黑人酒駕的事故引起。1992 年洛杉磯黑人暴動﹐導火線也是由於好幾個白人警察猛 K 一個黑人被人錄影傳播點燃的。黑人違法﹐白人警察反應過度﹐黑人被殺或不公待遇﹐引起黑人暴動﹐結果倒霉的是黑人社區﹐檢討聲不斷﹐最後不了了之﹐誰也拿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案。如此週而覆始﹐歷史不斷重演﹐掌門人不是昨天才上岸的新移民﹐好歹在美國也混了 50 年﹐對美國的瞭解比很多土生土長的老美深刻得多。容信某直言﹕美國人的歧視不是種族歧視﹐是經濟歧視。經濟影響社會地位﹐社會地位造成歧視﹐因此﹐解決種族歧視最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提昇經濟來提昇社會地位。由社會地位來建立個人信心﹐有了個人信心就不容易遇到歧視。 我這套理論當然會有人不以為然。但民權運動搞了50 年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老把戲在那裡重覆上演﹐有人敢說他有一套立竿見影﹐解決種族歧視問題絕對有效的辦法嗎﹖有的話講來聽聽。也許有人會好奇問﹕掌門人﹐你是 60 年代的過來人﹐在你個人的經驗上﹐你遇到過種族歧視的問題嗎﹖答案是﹕歧視遇到過﹐是不是種族歧視則不是很肯定。
故事從剛到美國在好萊塢打工談起﹕我在美國學到的第一句英文就是 Is there any opening here? 就靠這句話﹐在好萊塢大道上找到一個包裝工。開始上工時﹐士氣高昂﹐一小時的產量連老闆都過來讚許有嘉。幹了幾天﹐覺得實在乏味﹐於是產量銳減。老闆問怎麼搞的﹖我隨口回答道﹕做那麼快幹嘛﹖做完了不是沒活幹嗎﹖當場老闆就說明天別來了。後來在餐館做企抬助理 (bus boy)﹐後來因問經理一個問題﹐又被告知﹕明天不用來啦。 在梅林園打工的時候看報去租公寓﹐收租婆說沒空屋。回餐館告訴老闆﹐老闆說我開車載你去問。老闆當時開的是一部林肯轎車﹐那時我第一次瞭解在美國開什麼車還有名堂﹐當時餐館老前輩的寶貴意見是我輩開不起好車或新車﹐但可以在車子的後窗上貼張大學的招牌以示人窮志不窮。 有天下雨﹐咱們的老爺車 (貼有 UCLA 的招牌)輕吻了一下前面那部車子的屁股﹐車主下車大吼﹕你知道我開的是什麼車嗎﹖(too bad 沒看到我車子後窗貼的 UCLA)。哇﹐凱迪拉克﹐蔣總統坐的車﹗地球一陣亂轉﹐現在凱迪拉克算老幾﹖ 有次路過黑人聚居的East Palo Alto﹐車子被閃紅燈欄下。當時我開的是一部賓士﹐警察第一句話就問﹕車子是你的嗎﹖大概是三年前吧﹐我開一部老爺車在 Concord 和警察發生了一點溝通上的誤會﹐結果另一部警車趕到﹐如臨大敵﹐差點就沒掏槍。我拒絕接受這張罰單﹐拿出潤之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出庭打官司打贏了。後來在 Orinda 看到一部警車與眾不同﹐問車裡的警察是什麼車。警察很有禮貌地回答並謝謝我們納的稅。我之所以提 Concord 和 Orinda 兩個城市的名字﹐是和這兩個城市的經濟結構有關。我提到的這些個人經歷﹐你能告訴我是和種族歧視有關還是和經濟歧視有關﹖把歧視全歸罪於種族是個迷思。
新加坡模式
2015 年04月1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4月16 日上網
好幾個月前﹐我介紹了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的新書中他對中國和美國的評論。李先生最近以 91 歲的高齡去世﹐舉世哀悼﹐對李的治國理念和政治哲學論者頗多。馬英九先生風塵僕僕專機前往新加坡參加李先生的家祭﹐被民進黨的立「髮」委員用不堪入耳﹐極其低級的比喻來羞辱自己的國家領導人。我不知道這些傢伙的水準真的是那麼差﹐差到語無倫次的地步﹐還是現在台灣的政治氛圍﹐罵馬英九突然變成顯學。就算今天台灣是民進黨執政﹐你民進黨的總統又能怎樣﹖你想混個家祭的資格都混不到﹐在那裡胡說八道什麼﹖
很多人稱讚新加坡﹐把新加坡的成就歸功於李光耀。有的人批評李光耀﹐說新加坡基本上是一個一黨專政不夠民主的國家。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對新加坡和李光耀蓋棺論定的評價是很高的。
新加坡 1965 年被馬來西亞掃地出門﹐這和當年老蔣被老毛掃地出門到了台灣的情形有雷同之處。李光耀「趙元任(照原任)」總理 N 年﹐一黨專政﹐最後培養自己的兒子做接班人﹐這和老蔣的幹法一樣。大概是掌門人年輕的時候吧﹐台灣的經濟發展領先新加坡﹐曾幾何時﹐現在新加坡在各方面早把台灣拋在後頭。問題出在哪﹖柯文哲說他當台北市長要把台北打造成超過新加坡。老柯有吹牛不打草稿的壞習慣﹐在哪些方面超過新加坡他沒有具體說明﹐因此我們也大可不必把老柯的話當真。倒是新加坡模式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在我的心目中﹐世界上有三個「舉足輕重」的小國﹐它們是以色列﹐瑞士和新加坡。我一直希望台灣能夠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類似的「小大國」﹐但基於很多先天和後天的因素而希望落空。我們現在不妨來分析一下新加坡模式﹐該國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局面﹐靠的就是憑李光耀的眼光和能力打造出來的新加坡模式。
首先﹐新加坡小﹐小好管理﹐連鄧小平都承認這是新加坡模式容易成功的優勢。
第二﹐李光耀很懂得儒家思想﹐「太民主」並不適合東方﹐尤其不適合華人。
新加坡到目前為止還是一黨獨大﹐一黨獨大要能基業穩固﹐唯一的要件就是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民生富裕﹐而這個黨又不能腐化。國民黨原先也是一黨專政但因腐敗才給別的黨取而代之的機會。政黨輪替是基於尿布要換的原理﹐但如果這個人身體內部出了毛病﹐尿布換來換去也還是臭尿布。前陣子美國共和黨的參議員集體署名寫信給伊朗扯自己總統的後腿﹐這算那門子兩黨政治﹖中共目前反貪反的厲害﹐理由很簡單﹐不這樣做就要亡黨。新加坡模式就是「好皇帝」模式。事實證明效果不差。
新加坡大學生錄取率維持在 30% 以下﹐和我們當年考大學的錄取率差不多。台灣現在大學錄取率接近 100%﹐結果大學生的素質下滑﹐畢業就是失業的百分比上昇﹐就算找到事﹐薪水也低得不像話。反觀新加坡﹐政府有計畫地培養優秀學生﹐政府以高薪留才。官員薪水高基本上說明兩件事﹕其一﹐你沒理由貪污﹔其二﹐我是來管理工商界的﹐我的薪水如果比你差﹐我要就敲詐你﹐要就自卑。人才不留在政府﹐這個政府還有救嗎﹖看看台灣的政府官員﹐除了柯文哲目前還算有點氣勢外﹐其他的多半都很窩囊﹐真正的人才幹嘛要受這種鳥氣﹖新加坡模式就是菁英治國。
新加坡開國之初就決定用英語為國語﹐當時反對最強烈的就是人數最多的華人。李光耀堅持要用英文為國語﹐一方面打下後來有利於國際競爭力的基礎外﹐也化解了語言是新加坡的種族衝突的導火線之一。當年國民黨到了台灣不准學生講台灣話﹐現在民進黨認為不會講台灣話就是不愛台灣﹐全是鬼扯蛋。台語再溜﹐到了外國﹐比英語有用嗎﹖
新加坡旁邊有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個龐然大物虎視眈眈。但李光耀遊走國際舞台﹐地位崇高﹐自主性強。種族問題不大﹐人民不像台灣那樣老是內鬥不休。我不是「哈」新族﹐我是在質問我們(台灣)曾經走在新加坡的前面﹐現在反而落後很多﹐為什麼﹖台灣有沒有什麼追求卓越的模式可尋﹖這些難道不值得檢討麼?
性別歧視的迷思
2015 年04月19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4月22 日上網
三月二十七日﹐打了一個多月的鮑康如控告老牌風險投資公司 KPCB (凱鵬華盈)性別歧視的官司宣判﹐由六男六女組成的陪審團判定原告鮑康如敗訴。在美華人除非不看中文報﹐否則一定會知道這個官司﹐因為有關這個官司的新聞幾乎天天上報﹐為什麼﹖坦白說﹐我也覺得有點奇怪。對一些同胞對此案發表的評論﹐我也有話要說。
鮑女士現年 45 歲﹐是新澤西州出生的第二代 ABC﹐普林斯頓電機系畢業﹐哈佛法學博士和工商管理碩士﹐鑽石學歷﹐華人父母心目中的夢幻子女。風險投資這個行業是有名的三高 -- 壓力高﹐薪水高和折損率高的行業。大家用「華裔」來描述鮑女士﹐那個「裔」字的份量遠超過「華」字﹐華人如果基於鮑是自己人而為她打抱不平﹐那是害了「凡是中國姓就是自己人的一廂情願症候群」。鮑的丈夫是非裔﹐鮑冠夫姓應該是 Fletcher。請問老中會對 Mrs Fletcher 是否受性別歧視有興趣嗎﹖
在所有的歧視中﹐女性在職場遭受的歧視最不容易被證明。這是為什麼有「玻璃天花板」之說的原因。「玻璃天花板」這個名詞是 80 年代開始流轉開的﹐指的是一種看起來不存在但事實上存在的限制。這種限制通常適用於女性和少數民族在陞遷上面臨的困境。這種歧視很難立竿見影地證明它的存在或不存在﹐這也許是為什麼鮑康如會敗訴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個高爾夫俱樂部或餐館拒絕接受女性會員或顧客﹐這是很明確的性別歧視。但如果海軍陸戰隊或救火隊拒絕一個女性隊員﹐這是否性別歧視就不是那麼清楚了。在職場上的陞遷﹐到了最後是靠關係而非靠能力﹐這幾乎是公認的潛規則。關係的建立﹐為人的態度﹐性格﹐待人的技巧﹐EQ﹐甚至社交圈子都是決定因素﹐這些因素怎麼能量化﹖既然不能量化﹐怎麼能證明昇遷與否和性別歧視有關﹖
鮑康如告 KPCB 四項罪狀﹕因性別歧視不陞她成為資深合夥人﹔解僱她﹔報復她﹔和KPCB 在防止性別歧視上沒有採取預防措施。除了最後一項不是關鍵問題外﹐其他三項鮑都敗訴。但有一點我不懂﹕KPCB 是風投公司﹐「業績」難道不是考驗陞遷最重要的指標嗎﹖如果鮑能證明她替公司賺的錢多過其他的男性同事而待遇不如他們﹐這是明顯的性別歧視。否則大家還是在「我比他強為什麼陞他不陞我」的無解辯論中兜圈子。因為這個「強」字是主觀的。
矽谷和華爾街都是白人男性的天下﹐女性會受到歧視嗎﹖當然會。鮑女士的訴訟案中也提到和印度裔老闆的戀情﹐同事出差時言及色情﹐以及同事送有暗示性的禮物等涉及性騷擾的指控﹐我相信這些都是事實﹐但這些都是職場遊戲規則。世界日報3 月28 的社論不知道是何方高人寫的﹐標題是《華裔女將意外成美國女權運動先鋒》Give me a break﹐鮑女士爭的是陞官(資深合夥人)﹐發財(1600 萬薪水損失)﹐算得上女權運動的先鋒嗎﹖Rosa Parks 在巴士上拒絕讓座給白人﹐女性也可以投票和進大學﹐離職生小孩回來不會失掉工作﹐甚至「老娘就是喜歡上空裝你怎樣﹖」這些才是女權運動。帶著「關愛的眼神」把鮑康如當成自己人來捧﹐認為她打官司是爭取女權的先鋒﹐實在有些 OVER (太超過)。
性別歧視最大的迷思是女人要像男人才能在職場出頭。我曾經有個女老闆﹐人很漂亮也很女性化﹐但每次和男同事開會﹐她就變成另一個人﹐連粗口都琅琅上口。我每到這個時候就很納悶﹐心想﹕何必呢﹖
我個人認為女性﹐尤其是東方女性﹐在白人為主的男性職場不但不受歧視反而會佔便宜。關鍵是「想法像男人﹐舉止像女人」。在報上看到鮑康如的每張照片都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在作證人的口中﹐她並非一個好相處的人。再加上為 KPCB 辯護的律師團﹐幾乎清一色是女性﹐女人最可怕的敵人不是男人是女人﹐試想當一個人女性說她僱主性別歧視她的時候﹐為僱主辯護的全是女人。在陪審員的心目中會怎麼想﹖性別歧視的重量一定會減輕吧。
我一早就預測鮑的案子難贏﹐證據不足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如果鮑贏了﹐此例一開﹐以後所有女性不能陞官都可以告僱主﹐那有完沒有?
打虎傳奇
2015 年04月26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5月13 日上網
打虎是大陸上現在非常熱門的一句術語﹐指的是把貪污罔法的大官給揪出來。到目前為止﹐至少有四隻吊睛白額大老虎給揪了出來。這四個大老虎﹐
一個是儀表出眾﹐老爸是開國元勛的(命)薄熙來﹐
一個是主管全國法政﹐國家級大咖的周永(不)康﹐
一個是前總書記胡錦濤的大總管令(亂)計畫﹐
死掉那個是官拜上將軍的徐才(財)厚。
再加上什麼「獵狐」﹐「天網」專案針對捲款外逃的中咖﹐小咖海外追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這算是最如火如荼的反腐運動﹐一般人民普遍拍手叫好﹐我也是其中的一個。
不同的是我在拍手之餘﹐還有三個問題想知道答案﹕
第一﹐習總書記的大規模打老虎撲蒼蠅的行動是不是像紐約時報說的是整肅異己的政治清算。
坦白說﹐中共領導階層利用不同的藉口整肅異己的前例不是沒有﹐這次會是故計重施嗎﹖其實天下只要有權力轉移的地方就有政治整肅。區別只是用流血和不流血的方法罷了。就是在今天﹐台灣的 A 錢總統阿扁和他的鐵桿粉絲仍然一口咬定阿扁入獄是政治迫害。柯文哲市長動輒就清算前市長馬英九﹐這不是政治整肅是啥﹖只是還沒有拿馬頭祭旗罷了。打虎是政治改革還是政治整肅﹐端看將來審判大老虎的時候過程是否公開透明﹐證據是否充分正確。怕熱就別進廚房﹐搞政治就不要怕被砍頭。
第二﹐徐才厚帶過兵沒有﹖有沒有什麼戰功﹖
沒帶過兵﹐沒打過仗也能掛三顆星嗎﹖沒錯﹐政工可以掛星星是蘇聯紅軍搞出來的玩藝﹐美國文人在必要時也可以授以軍階﹐當年錢學森去德國接收德國火箭技術就是掛的美國空軍上校階﹐但總的來說﹐徐能幹上軍委會的副主席靠的是後台硬﹖翻開解放軍的歷史﹐以前的八大元帥也不過是軍委會的副主席。徐的後台是誰﹐會不會被清算也是打虎傳奇之一。
最後﹐打虎傳奇讓我想到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
漢武帝有個大將叫霍光﹐漢武帝去世後霍光的權力不減反增。霍光的女兒後來做了漢宣帝的皇后。霍家幫氣焰囂張﹐橫行霸道﹐諸臣敢怒不敢言。只有一個叫徐福的小官﹐這個徐福可不是替秦始皇出海求長生不老仙丹的那個徐福﹐多次上書皇帝要皇帝小心霍家幫﹐皇帝把徐福的「寶貴意見」當成「%$%$&^ 意見」﹐置之不理。霍光死後﹐霍皇后越來越不像話﹐這時候上奏建議要處置皇后的人多起來了。後來霍家人想造反被誅九族﹐皇后也被處死。於是漢宣帝重賞曾經上書要懲治霍皇后的眾臣﹐但重賞的名單中獨獨漏了徐福。於是有人為徐福打抱不平﹐給漢宣帝講了一個《曲突徙薪》的故事。
故事是說有個人家中爐灶的煙囪是直的﹐爐灶旁也堆了不少乾柴﹐有朋友看到了勸他把直的煙囪改成彎曲的﹐把乾柴也移開些。但是主人不聽。有天乾柴真的著火把房子給燒起來了。於是很多鄰居跑來救火。火滅了之後﹐房子的主人非常謝謝來救火的人但獨獨忘了謝當年勸他曲突徙薪﹐防患於未然的那位朋友。
我引用這個故事的目的當然非常明顯。今天大家都在為大陸風行雷厲打老虎﹐撲蒼蠅的時候﹐我很好奇難道老虎和蒼蠅是一天就長大的嗎﹖也許很早以前就有人對薄熙來﹐周永康﹐令計畫﹐徐才厚的不法妄行向上提出警告﹐如果沒有的話﹐那中國大陸現在豈不是多救火之人而少防火之人﹖如果有人冒險提出警告﹐這些人難道不值得獎賞嗎﹖如果聽到警告置之不理﹐這些人是誰﹖理由何在﹖難道不值得追究責任嗎﹖
總之一句話﹐別只抱著看大陸有幾隻大老虎被打﹐大老虎的名字是啥﹖更重要的是造成老虎為患的客觀環境是什麼﹐不徹底解決這個客觀環境的問題﹐打了一個大老虎﹐以後虎子虎孫還不是照樣出來咬人。武松打虎固然神勇﹐但如果景陽崗上沒有吊睛白額老虎在那裡害人豈不是更好﹖這也讓我想改一下蕭伯納的名言﹕「有些人看到事情(政府貪腐)發生了問為什麼﹖我看到事情還沒有發生(政府清明)問為什麼不呢﹖」很多事情不能只看現象﹐要防範現象發生的原因﹐不然的話﹐總有一天房子會燒起來的。
拒絕服務的迷思
2015 年05月03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5月16 日上網
《巨人 GIANT》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導演之一喬治史蒂文生 (George Stevens) 的經典之作。喬治史蒂文生的《郎心如鐵 (A Place in The Sun)》和《原野奇俠 (Shane)》都是我的最愛。《巨人》是詹姆斯迪恩 (James Dean)生前最後一部電影。
《巨人》是講美國德州畜牧業的大地主和石油新貴間﹐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恩怨情仇的故事。畜牧業的大地主本是一個老式保守主義者﹐對其從長春藤盟學校畢業的兒子娶了少數民族的女孩為妻頗不以為然。電影最後是全家在路邊一家咖啡館下車休息﹐咖啡館老闆拒絕替地主的媳婦提供服務﹐結果地主和咖啡館老闆大打一架﹐當地主被打倒在地的時候﹐咖啡館的老闆把牆上掛的一塊牌子丟在他的身上。牌子上寫的是﹕「本店有權拒絕任何人」。
那是 1956 年的電影﹐地點是南方的德州。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也從沒看過任何餐館和咖啡館牆上有「本店有權拒絕任何人」的牌子。一直到最近印地安納州通過一個經由州長簽署生效的法律叫 「宗教自由重建法 (Religious Freedom Restoration Law」﹐這下問題來了。
很多維權人士走上街頭抗議印州這條新法案﹐認為是政府放水讓商家有正當理由拒絕他們想拒絕的對象﹐尤其是最近有商家拒絕為同性戀者服務的例子越來越多。舊金山市長﹐西雅圖市長﹐華盛頓州州長立刻下令屬下不準到印州出差。蘋果電腦的執行長﹐本身是公開的同性戀者﹐也指控這條法律非常危險。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印地安納的州長在壓力下開始有點想找下臺階。
如果我是一家商店或餐館的老闆﹐如果我不拿政府的補助﹐我有沒有權力拒絕我想要拒絕的顧客﹖1988 年美國國會通過如果你拿政府的津貼﹐你就不能歧視任何顧客。當時的總統﹐新保守派的掌門雷根否決了這條法案但雷根的否決被國會推翻。可見商家老闆有沒有權力選擇服務的對象一直是個爭議很大的民權問題。顧客有顧客的民權﹐商店老闆有商店老闆的民權。兩者衝突時﹐怎麼辦﹖
很多年前我在香港做事的時候﹐有天走在街上﹐心血來潮想到世界一流的文華 (Mandarin Oriental Hong Kong) 旅館餐廳吃晚飯﹐我知道文華的一些餐館是需要穿西裝上衣的。基於好玩我想試試看沒穿西裝上衣他們會把我怎麼辦﹖沒錯﹐要在那裡用餐是需要穿西裝上衣﹐他們很客氣說可以借一件上衣給我。我也很客氣說那我下次再來好了。當然﹐一直到我離開香港我都沒有再去過文華。我從來沒覺得文華當年要求顧客穿西裝上衣才可用餐有什麼不對﹐這是他們的規矩。我也不覺得我非要穿西裝上衣再去一次有什麼必要。最近美國的一些高檔餐廳在菜單上已經註明並不歡迎帶幼兒上門用餐。你不能說這是年齡歧視﹐其他顧客花錢來想享用一頓安靜而有情調的晚餐﹐你家的小子在那裡大吵大鬧﹐雖說你照樣付錢﹐和別人享有同樣的權利﹐但如果餐館願意犧牲像你這樣的顧客﹐他難道沒權利對有幼兒的顧客說不嗎﹖
既然如此﹐那「本店有權拒絕任何人」和人人平等不得歧視中間的平衡線怎麼劃分﹖什麼叫自主權﹖什麼叫歧視﹖印地安納和其他各州類似的法令目的究竟在哪裡﹖在為歧視開方便之門﹖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難回答。
凡是基於外觀看得出的特徵而待遇不同﹐這就是歧視。譬如說性別﹐年齡﹐皮膚顏色﹐種族﹐身體殘障﹐體形(過胖)等等﹐這些顧客上門﹐你如果拒絕他們﹐這怎麼說都是 100% 的歧視。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收入高低﹐性向等等﹐這些特徵並非一眼就看得出來的﹐但如果你設些門檻﹐叫有些人望而卻步﹐這叫不叫歧視﹖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歧視。最讓我不解的是就算任何商店說明不歡迎同性戀者光顧﹐但兩個同性戀或一個同性戀顧客上門﹐你怎麼知道他(她)是同性戀者﹖因此印地安納那些上街抗議新法令的人在抗議什麼﹖也許他們抗議法令不能給予商家拒絕任何人的正當藉口。
在各方爭執不下的時候﹐我們不能忘掉另一個重要的指標﹐這個指標就是「行為和規範」。譬如說一個在餐館裡發酒瘋的人﹐雜貨店遊蕩的年輕人﹐晚上在大街上集眾開車遊街﹐音響開到最大的人要被制止。甚至文華要求顧客穿西裝上衣﹐這些都是屬於「行為和規範」的要求﹐行為不合就不歡迎並不是歧視。
回頭談同性戀﹐兩個男人或女人﹐只要不在大庭廣眾前作親熱狀﹐你有何理由拒絕他(她)們上門﹖但一男一女做同樣的事呢﹖
小費陋習何時了
[2015-05-10] ( 信懷南專欄 )
如果有人好奇問我:「掌門人,在你踢水桶前,有哪三樣事你樂見其成?」
掌門人的答案是:
「咱們心無大志,對希望世界和平,人類文明進步等大塊頭的願望想都不想。
對同性結婚,全面禁槍,恢復死刑等兩面不討好的議題也不敢碰。
柿子揀軟的吃,唯獨對安樂死,廢一年要換兩次時間,和取消上餐館要付小費的陋習三件事希望在有生之年樂觀其成。」
要安樂死不難,只要掌門人願意搬家到俄勒岡州去住,「享受」這種「最後的人權」應該有機會。
至於一年要換兩次時間的麻煩嘛,我看今生就算能活100歲也不能看到它被廢除。反正掌門人既毋須早起上班,又不常趕飛機出門,春進秋退的時間換轉問題不大,隨它去吧。
倒是最近餐館廢除小費的呼聲很高,此乃革命情勢大好的現象也。
故事從頭說起。小費者Tip也,文雅點講則是gratuity。它一開始就講明了是種變相勒索:因為Tip三個字母代表的是To Insure Promptness。換句話說,顧客給小費是買快速服務的賄賂,商家收小費是有錢好辦事的勒索。不是陋習是啥子?
1965年掌門人在洛杉磯好萊塢大道頭的上海樓榮任跑堂助理(bus boy),從事收拾盤碗,放置餐具,倒茶添水,搽桌抹椅等勞改工作。老闆長的胖胖的,我戲稱其為毛主席。毛主席見本人初來乍到,連東南西北都搞不清楚,餐館生意又好,於是說明沒有薪水,收入靠跑堂的從他們的小費中吐些出來。原則上,企檯需要助理動作快,這樣桌子空得快,顧客來去快,企檯的小費才會多。年輕掌門人哪知道這麼多花樣,工作並不專心,老是對帶位的漂亮小姐盯著看。有次一位顧客問我要菸灰缸,我說咱們沒雪糕,顧客傻了眼。蓋掌門人英文不靈,把ashtray聽成ice cream。毛主席在旁直搖頭。
不久咱們從上海樓跳槽到重慶樓,算是長江下游到了上游,在好萊塢大道上,則是發揚老美「年輕人往西走」(Young Men Go West) 的精神。重慶樓的排場降了兩級,但咱們的職務卻升了一級。手下有阿米哥可指使,每次叫阿米哥做事他就說要「買菸啦」。我心想這傢伙真是個老菸槍。後來經高人指點才知道「買菸啦」原來是西班牙「明天manana」的意思。老墨沒有龍的傳人那麼勤快,要他做一點事就推「買菸啦」。所以「買菸啦」是咱們除阿米哥外又學會的第二個西班牙文單字。
年輕掌門人在上海樓勞改時就覺得有點不對勁:天下哪有憑生意好就可以不付員工薪水,員工的薪水由顧客的小費來付的道理?我不知道今天這種搞法是否合法?是否行得通?但目前很多高檔餐館開始實施提高員工薪水,和把菜牌的價格提高,並且講明不再收小費的劃時代改革,掌門人則是舉雙手贊成的。本來嘛,上館子本來就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幹嘛要搞得那麼複雜?為什麼企檯同樣從廚房端一盤菜出來,同樣的服務,貴的菜按同樣的百分比付小費就要比便宜的要多付些,理由何在?何況遇到一個服務奇差的企檯,基於面子,到時候照樣按規矩付小費,難道不覺得窩囊嗎? 說道窩囊,掌門人倒有兩個窩囊的實戰經驗不怕各位看官見笑。
1970年,信掌門和信夫人在歐洲渡蜜月。有天在倫敦小店吃午飯,記得點的是兩份三文治和兩瓶可口可樂。賬單來了是8先令(shilling),我給一英鎊說不必找了。企檯的表情有點怪,我問夠嗎?企檯的回答:足夠。我當時不明白企檯的表情為什麼有點怪?後來才明白我的腦子裡是美金十進位,但1970年1英鎊是20先令。我以為只給了2先令的小費,其實是給了12先令,等於150%的小費。我最近把這個故事告訴我的一位朋友,朋友居然說:原來掌門人是中國第一個土豪。Ouch!
前幾年我和朋友去地中海坐郵輪,有天晚上我點酒,郵輪的酒是要付錢的。賬單來後我付了賬,朋友把賬單拿去看了一眼說:你很慷慨,我當時不知到他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知道原來小費已經加在賬上了,我好像在耍大牌再槓上開花多給些小費。
唉,尤其是1970年發生在倫敦的事,45年過去了還記得,肉痛的感覺早就變成笑話,只是比起早年在中國大陸服務員追出門還小費的經驗,在感覺上中國經驗要溫馨些。
美國老沈的看法
[2015-05-17] ( 信懷南 )
台灣老沈沈富雄,老朋友也,這可是他在他的臉書上自己說的。至於美國老沈又是何方神聖呢?此人叫沈大衞 (David Shambaugh),號稱是美國學術界的中國通之一。
我檢驗所謂美國中國通的標準只有一個:會不會看中文和會不會聽中文。如果不會聽,不會看中文,怎麼去消化原始資料?這個美國老沈看來是學過中文的。
我前一陣子介紹過李光耀先生生前對中共和其總書記習近平的評價,在李的心目中,他是相當肯定中共和習近平的。
今天我要介紹一篇美國老沈最近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章對中共和習近平的評價相當負面。因為篇幅的關係,我在這裡暫時不發表我對美國老沈這篇文章的「寶貴意見」。只將美國老沈的「寶貴/不寶貴/%^%$#$ 意見」摘錄於下,翻譯保持信門「有點信,不太雅,還算達」的風格,歡迎有心人士上網自己去看原文。
美國老沈那篇文章的標題是「中國垮台開始了」。接下來的副標題是「中共的完結篇已經開始,習近平的無情統治作風,將中國帶到快完蛋的邊緣」。
美國老沈用了一個中國成語「外硬內軟」來形容習近平,並大膽預測習有可能在中共政治鬥爭或政變中下台。
沈列舉了發生在中國的五個現象來說明他為什麼唱衰中共的原因:
第一,他引用了2014 年上海一個叫Hurun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報告資料,在受訪的393位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中,64%的一隻腳已經跨到國門外了。這些人把小孩送出國讀書表示對中國的教育制度不信任。美國坐月子中心和房地產被中國有錢人炒得火紅,都是中國快完蛋的先兆。
第二,習近平上台後用高壓手段修理媒體,箝制學術自由,壓迫西藏,新疆和其他異議分子。清除西方普世價值,這些在美國老沈的眼中都代表政權不穩的現象。
第三,極大多數的中共忠貞分子對老共那套宣傳八股都是虛與委蛇。沈並爆料,去年夏天他在北京參加一個「中國夢」研討會,他是少數外國人,唯一美國人與會者,他看到的是與會者無聊的演講和冷漠的態度。老沈的結論是習的中國夢不賣座。
第四,習近平的打擊貪腐是中共空前未有的大動作,但一黨專政才是貪腐問題的根源所在。習是太子黨,太子黨不得人心。習打老虎是劍指江澤民,而江有班底,習沒有班底,是鬥不過江的。
最後,中共三中全會通過的經濟改革受到特權階級反對而不能貫徹。
以上就是美國老沈認為中共要完蛋了的「鐵證」。 是不是那麼「鐵」,諸君自己去琢磨。
美國老沈認為習近平的「中國夢」說穿了就是「避免戈巴喬夫的蘇聯瓦解噩夢」。不過沈對戈巴喬夫、江澤民、胡錦濤的評價都比對習近平高很多。戈巴喬夫是真正的改革派不用說,就連江澤民、胡錦濤在老沈的心目中都是開放改革派,唯獨習近平是個反對改革的中共領袖。
美國老沈的結論是:沒人能預測中共什麼時候會完蛋,但很難不承認中國共產黨這個僅次於北韓,世界上掌握政權最長的政黨已經到了氣數已盡的階段了。中共完蛋的日子不遠,而完蛋的日子到來的一天,情況和東德完蛋的情況一樣:政府的宣傳機構和公安機構倒向異議人士。
以上就是美國老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中共完蛋論的寶貴/不寶貴/%^$&^% 意見。
這和我前陣子介紹的李光耀中國崛起論和最近在一流論壇節目TED Talks上看(聽)到前澳洲總理陸克文對中國的評估有南轅北轍的區別。陸克文的中文底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在演講中提到他為什麼要學中文和對中國有興趣的原因。1971 年PRC取代ROC成為聯合國常務理事國,陸克文的母親把登載這個大消息的報紙給年輕的陸克文看,並告訴他:中國是你的未來。 預測中共的未來是西方中國通的熱門話題和研究項目。
美國老沈和台灣老沈倒是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預測政治上還沒發生的事都很大膽。至於準不準嘛?一翻兩瞪眼,高低立見。
掌門人說話算話,文章寫完還沒對美國老沈的預測表示意見。再說一遍,我今天不對美國老沈的預測表示我的看法並不表示我沒有看法,只是暫時把我的看法「留中不法」,讓各位先自己去想想。
遠山近水南美行
《遠山近水南美行》之一
2015 年05月2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5月27 日上網
這次南美行一共16 天﹐目的是去 Iguassu 看瀑布和 Machu Picchu 看「隱墾 (Inca)」廢墟。來回少說也有22000 哩﹐上下飛機九次 (其實﹐如果用嚴格的語意和邏輯來說﹐應該是 2X9=18 次)﹐大小巴士﹐登山電車﹐火車都坐了﹐用遊山玩水來形容不足以言此行的辛苦﹐但用跋山涉水來形容則又有誇大其詞的嫌疑。想來想去﹐用遠山近水來總括此行的經驗比較合適。蓋 Machu Picchu 原為「老山」的意思。山應該用懷著「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的心情從遠處慢慢看的。Iguassu 原意為「大水」﹐用親「淋」其境來形容非常寫實。這是為什麼我用《遠山近水南美行》來做這次 2015 南美旅遊劄記總標題的原因。
我們八對夫婦﹐根據保守估計﹐平均年齡應該是在 65 歲到 70 歲之間。進一步分析的結論是﹕離 「古來稀」日近﹐離 65 退休年齡日遠﹐我們決定去 Machu Picchu 乃是基於兩個主因﹕
其一﹐這是少數 16 人中沒有一個人去過的地方﹔
其二﹐此時不去﹐再等幾年則想去也力不從心﹐走不動了。
我們 4 月 23 日從舊金山飛休斯頓﹐然後轉機去巴西的里約熱內廬 (Rio De Janeriro)。在那裡待六天﹐該看的地方都看了﹐不該看的地方﹐包括 120 「大拉屎」一張門票的森巴(Samba) 歌舞表演和表演前的全肉大餐也領教過﹐回想起來簡直有被「郎中」的感覺。不過人要往好處想﹐里約熱內廬頗有些值回票價的經驗﹐至於是啥﹖掌門人先賣個關子﹐留中不發﹐容後再談。
離開里約熱內廬後在巴西這邊從下往上看世界新七大自然景觀之一的 Iguassu 瀑布﹐經歷生平最轟轟烈烈的一次「淋浴」﹐並在荒郊野地的渡假村住了一晚﹐然後過境到阿根廷把瀑布從上往下再看一次後坐飛機飛到號稱有南美巴黎之稱的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沒到阿根廷前﹐我對阿根廷的印象只有四件事﹕牛肉﹐紅酒﹐探戈和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那首名曲﹐和那首名曲描述的傳奇人物 Evita Peron。
去了之後﹐發現「肉食者鄙不足遠謀」不是沒道理。牛肉就是牛肉﹐再好的牛肉﹐不用來做中國菜就沒胃口﹐我將其列入 overrated 的黑名單﹐其乃非戰之罪也。
至於阿根廷的紅酒﹐年產量原來僅次於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美國名列第五﹐近年來被中國後來居上﹐落到第六。阿根廷紅酒主要的葡萄是 Malbec。我本來就不怎麼喜歡 Malbec﹐認為它是做波多(Bordeaux) 酒的配角﹐移植到阿根廷後飛上枝頭變鳳凰成了主流﹐不大看得起﹐將其列名的黑名單﹐不敢說沒有個人偏見的成分。
至於 Evita Peron 嘛﹐她出身卑微﹐十幾歲就隻身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影劇界闖天下﹐最後成為阿根廷第一夫人﹐這一部份她和江青頗為類似。但在她在世 33 年的短暫生命中﹐ 對阿根廷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力﹐在國際的知名度﹐和被阿根廷人民愛戴的程度﹐則非江青可比。她死後的屍體離奇失蹤﹐流亡國外﹐經過 20 年才回到阿根廷安葬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有名的 Recoleta 墳場。
人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少不了到 Evita Peron 發表演講的陽臺和安葬處看看。我本來想開同行者玩笑說﹕來來來﹐在這裡來個團體像。話到口邊﹐覺得不妥﹐嚥回去了。我說 Evita Peron「安葬」於此是有原因的﹐蓋 Evita Peron 被埋在地下五米深處﹐目的是防止有天她的遺體又因政局變化而鬧失蹤。
在阿根廷的四天中﹐每個人花了150 「大拉屎」的銀子坐車到老遠的一個田莊去混了一天﹕吃烤肉﹐看探戈﹐騎瘟馬﹐坐馬車。馬車一晃一晃的﹐要比騎在信步而行馬背上還容易掉下來。其餘的時間幹了些什麼都不記得了。總的來說﹕阿根廷乏善可陳﹐整個國家都是 overrated。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飛秘魯的利馬 (Lima)。從利馬飛酷思科 (Cusco)。酷思科是去 Machu Picchu 的必經之地﹐地處海拔 11500 呎﹐比 Machu Picchu 高出 3500 呎﹐比西藏的拉薩只矮 500 呎﹐比加州的太浩湖幾乎高了一倍。去前就有人忠告掌門人不要不信邪﹐一定要吃防高山症的藥。掌門人從善如流﹐藥是吃了﹐但頭痛﹐瀉肚﹐氣喘﹐雙腳發軟﹐咳嗽等高山症的毛病照樣演出﹐真讓人懷疑信邪吃藥和不信邪不吃藥有啥分別﹖不過掌門人和大多數的同伴門搏命演出都登上了 Machu Picchu 的最高點﹐算是不虛此行。
利馬人口 1000 萬﹐秘魯三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這裡。中國餐館號稱超過 500 家﹐皆以「吃飯 (Chifa)」名之。我們抽空到中國城﹐以為會遇到一家像樣的中餐館﹐結果廚子皆洋人﹐企檯一句中文都不會﹐街上人擠人就是沒見到一個老中。唐人街上沒唐人﹐讓人跌破眼鏡。
這張旅程圖上的第一段亞瑪遜之遊我們沒有參加。路線上的號碼表示在旅館裡睡幾晚。
重要預告
2015 年05月27 updated
年初的時候我曾經提到 2015 年會是個非常 Eventful 的一年。4 月 18 我女兒結婚﹐4 天后我們出發去南美旅遊。所以網站晚了更新不是因為家有喜事而是出門在外的緣故。
南美回來﹐ 我宣佈義賣我的存書﹐到目前為止反應不怎麼熱烈﹐這也就加快了我下面這個醞釀了很久﹐現在到了預告這事的時候了。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很可能」在 2015 年 7 月 7 日﹐網站建立 12 週年的前後 "GO PRIVATE" 同時﹐在我《遠山近水南美行》系列的文章寫完後﹐如果那時候我仍然決定繼續為星島日報寫《信懷南專欄》﹐我會暫時停止網站的更新 -- 直到網站 "GO PRIVATE" 後才重新正式開始。
我說「很可能」的意思是﹕『「可能性」比「可能」大﹐但並非「一定」』。 "GO PRIVATE" 的意思是此網站不再公開讓人人都可以上網。上網需要 pass word 或我的文章將直接用電郵的方式傳給「訂戶」。
在解釋什麼是「訂戶」前﹐讓我解釋為什麼要 "GO PRIVATE" ﹕
長久以來﹐我心中有三個很強烈的信念﹕
第一﹐作家 (writer) 的定義是文章有人願意付錢看或登才算數。自己猛寫乾過癮不算數。至於錢多錢少卻和作家的好壞沒直接關係。
第二﹐凡是好的東西﹐一定要付代價才能得到。免費的東西來之太易﹐沒什麼意思。
第三﹐對我來說﹐Quality 比Quantity 有價值﹐交友之道更應如是。
來日不多﹐為歡幾何。趁我頭腦還清楚﹐精力還不錯的時候﹐有幾件事我還是想做的﹕
第一件事是把我這十幾年寫的專欄分類出書。
第二件事是想把我沒寫完的小說《信東來傳奇》寫完。
第三件事是將我在台灣教專案管理的 《信門八式》教材出書。
第四件事是將《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轉型﹐不單將其變得 more personal 些﹐同時針對台灣﹐美國來年的熱鬧大選﹐以及發生在太平洋兩岸三地的一些精彩議題﹐在一個比較機動﹐比較直接﹐比較麻辣﹐比較時效的一個平臺上去發表我寶貴﹐不寶貴﹐或 %$#^% 意見。
以上的這些個人理由﹐是我決定《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 "GO PRIVATE".的原因。
現在輪到我公佈什麼是「重要預告」了。
我有八本書會由 Amazon.com 印行﹐我決定在我的網站上自己賣。從明天開始﹐我會在《信懷南看世界》陸續介紹這八本書。基本上﹐凡是買我書的人﹐自動成為信懷南的「訂戶」。書的價錢和賣法﹐我會想好後再公佈。希望這不是告別而是新的開始。
最近收到幾位朋友的來郵出價標書。盛情可感。我準備再等一星期做決定。倒不是抱著「待價而估﹐能多撈一些銀子就多撈」的心態﹐我是好意給這些熱心人士一個 buyer's remorse 的機會。我在為陪伴我大半輩子的書找「明主」和「歸屬(宿)」﹐不是想盡快把它們推銷出去。明主如不甘心情願﹐那還「明」什麼勁﹖
我那 8 本 新書的樣品已經出來了。每本書的簡介自己寫的。封面設計自己動手用 Microsoft Word 的Cover Page 做的。非常「克難」(我輩之人還記得這個名詞兼動詞嗎﹖)﹐不夠專業。由於我不懂美工設計﹐只好用自己的相片做封面最簡單﹐並非刻意突出自己。何況文章全是我個人「寶貴﹐不寶貴﹐和&^%$# 意見」﹐本來就是代表自己的東西﹐用自己相片做封面也比較合適。簡介的封面上網不夠清楚﹐書的封面當不至如此。
我曾經半開玩笑說過﹕作者用自己照片做封面﹐女的越漂亮越賣座﹐男的越醜越賣座。六張相片中﹐除了《也是秋天》用的是 20 出頭時的年輕照以示逝者如斯外﹐其他全是「古稀後」的寫真。如果書賣得不好﹐是什麼原因﹐「你是知道的:-) 」(you got it?)
除《最後一代的內地人》外﹐書的封面都加了英文書名。但 有三本書﹐封面的英文名字和 Amazon.com 註冊的名字不一樣﹕
《也是秋天》封面上是﹕" An Un-Official Memoirs of Xin Huai-Nan". Amazon.com 是﹕"Once Upon An Autumn Day."
《最後的依靠》封面是 "Wise Not To Be Otherwise". Amazon.com: "Know Which Half You Believe" (有典故的)。
﹔《寓言預言余言》封面是 "Between Fable And Prophecy". Amazon.con: "You're Entitled To My Wrong Opinion" (也是有典故的)
﹔總而言之﹐決定英文書名是自己對自己的挑戰﹐對讀者不重要。
文章豈名著 -- 懷南全集 總序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我什麼時候開始寫專欄的﹐不記得了﹐如果當時知道一寫就寫這麼多年﹐那我一定會把開張大吉的日子記下來。最近有人告訴我 1996 年我去西雅圖演講時見過我一面﹐這樣一算﹐1996 年前我就仗筆江湖﹐在北美也闖出一點「萬兒」﹐否則別人不會慕名請我去西雅圖演講。
我不是一個好名的人﹐尤其對「文名」看得很淡﹐其中受一件事的影響很深。
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我有機會進到史坦福胡佛圖書館的書庫裡看書﹐在那裡無意中看到 1966 年我在台灣《皇冠》雜誌發表的一篇小說《青春繭》。那是我生平發表過唯一的一篇小說。那篇小說之後我封筆 30 年。書庫讀書的日子裡﹐在李敖 60 年代的日記裡看到他提到我寄給他的一封信﹐說我是最瞭解他的人。我當時心想﹕寫專欄能寫這麼多年﹐也許並非全靠運氣。但放眼四顧﹐書庫裡成千上萬的書﹐對每本書的作者來說﹐也很可能都自認是夠資格藏諸名山。但古往今來﹐有那麼多人寫過那麼多書﹐又有多少人真的 give a damn 別人寫過些什麼﹖
從我初中因作文被記留校察看開始﹐下筆倚馬可待註定是上天給我的禮物但也是命運加給我的咒詛。我知道「我的寶貴意見」一出﹐肯定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基於選擇性的理解去詮釋我寫的東西。真理越辯越氣﹐何況所謂「真理」往往是 往往是名詞和定義的糾纏﹐這是為什麼從一開始我就採取「信不信由你」的「犬儒」態度﹐用謔而不虐的幽默感來談人生和社會議題﹐來指點江山﹐臧否人物。
我不能否認這 20 幾年來﹐定時讀我專欄的人相當的多﹐無心插柳的結果﹐我很可能真正應驗了我多年前的一句玩笑話﹕在沒有名的作家中﹐我的文章是第一流的。
我曾經把我在台灣《經理文摘》﹐《商業週刊》和北美《世界日報》早期的《坐看雲起時》的專欄收集起來出了九本書。它們是
留美雜記 ﹕ 〈老美看招 -- 東方不敗的管理技術-- 1997 長河出版,
核心能力 ﹕ 〈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 〉 1998 聯經出版,
舊案新評 ﹕ 〈打開潘金蓮的紅盒子-- 跳出框框的思考與管理 〉 1999 商智出版,
書生論政 ﹕ 〈 觀點 -- 旁觀者的良心與選擇 〉 2000 商智出版,
算是自傳﹕〈 旁觀者的旅程 〉 2001 天下出版﹐
管理文選: 〈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2002 聯經出版。居然得了 個國家級的獎。可惜沒獎金﹐
社會觀察: 〈坐看雲起時〉2003 瀛舟出版,
長話短說: 〈再看雲起時〉2003 瀛舟出版﹐
一國兩「字」﹕〈假如克林頓是龍的傳人〉打開潘金蓮的紅盒子的簡體字版。2003 大陸友誼出版社出版。
這九本書現在大多數的已經絕版了。2003 年前我既不會中文電腦輸入﹐也沒有《最後一代人的內地人》網站﹐所有的文章也都沒有電子檔案。2003 年7 月7 號之後﹐我的專欄會上載到我的網站上﹐累積起來﹐至少是 1,000,000 字以上吧。我從來沒有想過把這些文字收集起來再出幾本書。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是沒有出版社主動找我說願意為我出書﹐另方面也是我太懶﹐不覺得有這個必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警覺到如果我明天就掛了﹐這一趟人生行旅走下來﹐究竟留下什麼痕跡﹖這是為什麼我決心把我在北美《世界日報》和《星島日報》寫的專欄收集起來﹐案性質歸類﹐編輯成不同的書。其中包括對人生的領悟﹔對人物的評論﹔對議題的看法﹔對現象的詮釋﹔對往事的回憶﹔對新知和觀念的介紹﹐對旅遊的劄記﹐對生活輕鬆的幽默。書由自己出版﹐算是我來這世界一趟﹐在生命的青苔上留下的腳印。
我把這個計畫叫做「 L 專案」(Project L)。L 代表什麼﹐將會是一個謎。
「 L 專案」用的總標題是《信懷南全集》。編號是從 10 到 17。這樣﹐也表示在這些書之前﹐有 9 本書曾經出版過。它們也是《信懷南全集》的一部份。
《信懷南全集》之 10 到之 17 是﹕
之 10﹕直言集 --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之 11﹕問天集 -- 也是秋天
之 12﹕一笑集 -- 笑話一籮筐
之 13﹕苦口集 -- 三聲有信
之 14﹕忘言集 -- 寓言預言余言
之 15﹕活水集 -- 最後的依靠
之 16﹕鄰父集 -- 何時此路還
之 17﹕偶得集 -- 信門秘方
這生該講的話都講了。沒講的﹐永遠不會講。
Every trip has to end.
信懷南 2015 年 美國 加州
關於《三聲有信》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三聲有信》是信懷南評論人物的一本書。被他點名的人物有今人﹐有古人﹔有華人﹐有外國人﹔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當然也免不了有政治人物和成功的創業家。
由於信懷南對他評論的人物﹐下筆沒有「快意恩仇」的動機﹐只有「執平而論」自許﹐就算語氣有些嚴苛﹐但並不表示他對這些人物有什麼惡感。信懷南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他的評論對這些人的成就顯然沒有影響。
《三聲有信》書中有不少系列性的人物評論。包括信懷南對台灣最有名「三李」的歷史定位﹔對郭台銘和 Steve Jobs 兩位產業巨人的人格分析﹔以及對「林來瘋」現象的觀察和預測和「信大俠(瞎)亂點鴛鴦譜」的人物比較。從人物評論的標準來看﹐《三聲有信》算得上是信懷南的經典之著。
《三聲有信》的英文書名是 My Advice Is Not Cheap -- Its Free。信者信之﹐不信者恆不信之﹐翻譯成白話則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講﹐每句話都代表信懷南的聲音。
《三聲有信》全書208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也是秋天》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6月2 日
信懷南不會有正式的回憶錄﹐《也是秋天》算得上是他非正式回憶錄。
信文風格是﹕理性談議題﹐感性寫人生﹔公正評人物﹐輕鬆觀世界。《也是秋天》是信懷南感性寫人生的代表作。文章多半來自他的專欄﹐但也有未曾公諸於世的。
信懷南曾終結他的文章說﹕
「我的文章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 I write with my head. 這類文章以提供知識為主﹐說理性較強。
第二個層次是 I write with my heart. 這類文章引人莞爾﹐娛樂性大於一切。
第三個層次是 I write with my soul. 這類文章可遇而不可求﹐算是信懷南收起他嘻嘻哈哈的面具以真面目見人的散文。
」
《也是秋天》屬於此類。
《也是秋天》全書337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何時此路還》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何時此路還》是信懷南的旅遊雜記。它的英文書名是﹕Journey of A Random Traveler. 在信懷南所有的旅程中﹐只有 2001 年秋天和兒子開車橫跨美國大陸 4100 哩的那次是有「預謀」的。其他的都是「意外的福份」。
這本書中信懷南對很多他走過的地方提供了大量的資訊和照片。照片是同行老友杜家齊 (Chuck T)﹐陳正昕 (Bob C)﹐胡德初 (Henry H) 和余萃平牧師 (Richard Y) 照的。在此一併致謝。
《何時此路還》從字面上看是乎是問號﹐問這條路什麼時候還會回去。但事實上任何我們曾經走過的路都是一去不回。雖然我和我兒子開車走過的一段路﹐10 年後和我的朋友們出乎意外地再走一次﹐但感受完全不一樣。第一次有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的感傷﹐第二次則是懷著與爾同遊﹐也算有緣的輕鬆心情。
陸游有首詩說﹕
村南村北鵓鳩聲﹐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萬里﹐卻從鄰父學春耕。
《鄰父集》的出處來自此詩。
《何時此路還》全書 263 頁彩色印刷﹐附懷南補記。
關於《信門秘方》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信門秘方》是本內容非常奇特的書﹐稱它是信懷南的劄記也說得過去。
宋朝的陸游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詩人﹐一生多彩多姿﹐命也比一般的古人長太多。他有一首叫《文章》的書﹐書的前兩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信懷南把他全集之 17 叫作《偶得集》﹐並非自誇為妙手﹐實乃覺得這些文章很雜﹐來得也很偶然﹐有點像冬天家人朋友圍爐吃的火鍋﹐鍋裡東西很多﹐一鍋煮後味道不錯﹐吃的人都很愉快。這是這本書的目的。
在這些很雜的文章中﹐有幾件可以稱得上「奇遇」﹕像被師母誤會了幾十年﹐上 E-Bay 幾乎被敲詐﹐上交通法庭和警察打官司等等。也許這些才算是信懷南的「偶得」。
至於「信門秘方」嘛﹐講白了就是「一國兩治」。反正「X 國 Y Z」四個字中只有第二個字不能變﹐其他的都是填字遊戲﹐信懷南當「人」不讓。不是湊熱鬧﹐是真正堅信一個廚房可以有兩個廚子﹐各炒各的菜﹐為啥子不可以﹖
《信門秘方》全書225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寓言預言余言》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寓言預言余言》書名的靈感﹐來自我的一位已經去世20 多年的老朋友鄭心雄。心雄 1976 年9月20 送了我們一本他寫的叫《心理心裡心理》的書。當時他從陌地生拿到心理學博士後回國在台大教書﹐誰也沒有料到他16 年後﹐官場如日中天時英年早逝。40 年後我用《預言預言余言》來做書名。心雄地下有知﹐也許會笑我東施效顰。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出自唐朝詩人劉長卿的《聽彈琴》﹔「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則出自晉朝陶淵明的《飲酒詩》。從我一開始寫評論文章﹐我就用這四句話來表明我的態度和立場。我從來就沒有意願用我評論人和事的觀點來說服人或改變事。我的評論不是寫給不同意我的觀點的人看的﹕這麼多年來也沒有一個本來不同意我觀點的人﹐因為看了我的評論改變了他的觀點。我寫評論﹐是為了捍衛同意我看法的那些人寫的。
《寓言預言余言》這本書﹐收集了一部份信懷南在世界日報週刊《坐看雲起時》和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的評論文章﹐信懷南認為台灣的民粹現象﹐說白了就是人民理盲和濫情。理盲和濫情是社會和諧和國家發展必須除去的攔路虎和絆腳石。
《寓言預言余言》全書261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最後一代的內地人》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6月2 日
此書獻給並祝福﹕
和我同一世代過來的﹐現在散居在美國﹐台灣﹐中國大陸及世界各處的那代人和他們的子女。
信懷南 2015 春天 加州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這篇文章﹐可能是信懷南所有的文章中﹐在網路上流轉得最廣﹐但也是被誤解得最深的一篇文章。弔詭的是﹕這篇文章可能是信懷南唯一一篇有機會「傳世」的文章。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這本書裡收集的是信懷南在北美兩大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和「星島日報」星期天的專欄中﹐有關政治和社會議題的評論。用《直言集》來作書名的目的﹐莫非是有話直講的意思。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很特殊的一群人﹐ 這些人的同輩如果留在中國大陸沒有到台灣﹐很多都會是「文化大革命」的犧牲者。如果留在台灣沒出國﹐又可能會因為是「外省人的第二代」被歧視。在美國終老的一批﹐可能是最幸運的。幸運給予信懷南有話直言的機會。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全書230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最後的依靠》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當信懷南決定自己出書的時候﹐他第一個決定是出幾本。既然他的電子檔裡至少有上百萬字的文章﹐出八本書應該是很合理的決定。
接下來他要把他的文章分類。於是他在一張紙上寫下「內地人 (NDR)」﹐「生命 (Life)」﹐「幽默 (Humor)」﹐「人物 (People)」﹐「行蹤 (Travel)」﹐「智慧 (Wisdom)」﹐「評論 (Commentary)」和「雜類 (Miscellaneous」。
在這八類中﹐信懷南感到最不安的是「智慧」那類﹐覺得自己並沒有資格談這個議題。
但是《最後的依靠》裡收集的的確是屬於「智慧」類的文章。
信懷南認為「智慧」是「知識 (Knowledge)」結合「經驗 (Experience)」﹐經過消化和錘煉後得到的結論。所以知識和智慧是不一樣的東西。一個人有知識而無智慧﹐這比無知還笨。同時﹐沒有人會真的從別人的經驗中學到任何教訓﹐他們只會從自己的經驗中學到教訓。
信懷南曾經說過他能用頭﹐用心﹐用靈魂寫三類文章。《最後的依靠》裡有談迷思 (myth)﹐包括﹕愛情迷思﹐信仰迷思﹐死亡迷思﹐省籍 和菁英迷思等等到分析﹐和《老年守則 12 條》對我輩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建議。從用頭來寫的標準看﹐算是信文中的「極品」。
「極品」用括弧﹐有「信不信由你」的意思。
《最後的依靠》全書 203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笑話一籮筐》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6月2 日
《笑話一籮筐》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凡是喜歡信懷南文章的人每人都應該有一本﹐不喜歡信懷南文章或沒看過信懷南文章的老中﹐更應該隨身帶一本。
在你(妳)心情沉悶﹐工作壓力﹐諸事不順的時候﹐打開《笑話一籮筐》這本書﹐隨手翻開一頁(風吹開哪頁就看哪頁當然更瀟灑)。用這本書來解悶﹐遠比看心理醫師方便和便宜。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閣下自認不是陳阿扁的死忠份子﹔不是藍綠兩邊的極端人物﹐不是法輪功﹐不主張藏獨﹐不是北韓那個金胖子的崇拜者﹐看了《笑話一籮筐》而不莞爾者﹐也許閣下可以考慮去看心理醫師。
信懷南希望你(妳)和他一樣愛看這本書。
《笑話一籮筐》全書226 頁附懷南補記。
關於信懷南這個人
信懷南 2015 年05月28
信懷南中日抗戰期間出生於中國四川省﹐九歲時到了台灣。在台灣長大並受完大學教育後﹐25 歲時隨著台灣「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時代潮流去了美國。從此就以美國為家﹐一直到今天 (2015)。
信懷南在台灣小學讀了三個學校﹐初中讀了兩個學校三班。大學讀了兩個系。先考進國立政治大學會統系的統計組﹐此乃天下最無聊的系。讀了一年﹐轉到天下第二無聊的國際貿易系。終其一生﹐信懷南沒有做過一天貿易﹐就連信用狀 (Letter of Credit) 是啥長相都沒看過。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信懷南從事資訊系統專案及管理顧問行業有年。遊走太平洋兩岸四地除出版過《老美看招 -- 東方不敗該學的管理技術》﹐《打開潘金蓮的紅盒子 -- 跳出框框的思考與管理》﹐《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和《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四本有關所學的管理書外。其他的都不足論矣。
回首來時路﹐錯誤犯了不少﹐遺憾也有一些﹐對《詩篇 90 篇》人生轉瞬即逝的嘆息﹐對「信門秘笈」「影響人生禍福最重要的三件事是﹕運氣﹐運氣﹐運氣」的結論﹐雖多認同﹐但其論點稍嫌悲觀。
信二世大學畢業得社會服務獎狀一張﹐上面是這樣寫的﹕
Laugh often and much (常常開懷大笑);
To win the respect of intelligent people (贏得有識之士的敬重),
And affection of children (和小孩子的喜愛);
To earn the appreciation of honest critics (欣然接受別人真摯的批評),
And endure the betrayal of false friends (對惡意中傷則一笑置之);
To find the best of others (助人為樂);
To leave the world a bit better place whether by (讓世界更好,那怕只是)﹕
A healthy child (養育一個健康的嬰兒),
A garden patch (留一片淨土),Or a redeemed social condition
(甚至對社會改革有所貢獻);
To know even one life has breathed easier because you have lived
(只要世上有一個人因你的存在而活得較好)。
This is to have succeeded (那你就算成功了)。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 - 1882)
那時正值信懷南中年落拓﹐浪跡江湖﹐得此鼓勵﹐執筆再起﹐成為信懷南後半生在北美兩大中文報連續寫專欄 20 餘年﹐成立群德基金會完成「群德」﹐「群義」﹐「群力」三專案的動力。
信懷南住在舊金山灣區。到現在為止共出版了 17 本書。
來自伊琶妮瑪的女孩
《遠山近水南美行》之二
2015年05月3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6月03 日上網
里約熱內廬是巴西第二大城﹐人口 600 多萬﹐是個非常迷人的城市。迷人的原因和它擁有兩個世界一流的海灘有關。
我們住的旅館﹐隔條街就是舉世聞名的酷琶卡巴娜海灘 (Copacabana Beach)﹐這個海灘長 2.2 英哩﹐沙粒極細並且非常乾淨。我們到時是 4 月底﹐北半球的初春是南半球的初秋﹐盛夏酷琶卡巴娜海灘 人山人海的鏡頭並沒有出現。這個海灘之所以有名﹐因為它是迷妮比基尼 (mini-bikini)的發源地。迷妮比基尼者﹐老中所謂的丁字褲也。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信老師乃有身份之大「廝」級人物﹐雖然有照像機在手﹐信步沙灘也不能像叫花子吃死螃蟹隻隻好那樣﹐對著別人的光屁股猛拍照吧﹖搞不好掌門人的玉照配上「日本怪叔叔」(掌門人丟臉的時候對外都宣稱是桃太郎)的標題上《里約熱內廬日報》就笑不出了。
不過在這裡附帶說明一下酷琶卡巴娜海灘的潛規則。 沙灘分段﹐每段有一個號碼﹐我開始不知道這些號碼幹嘛﹖後來聽導遊說這些號碼代表某段海灘的特質﹕譬如說單身男女集中在哪段﹐家庭同樂集中在哪段﹐男女同志們在哪段。是真是假對我來說也是姑妄聽之。倒是我注意到離海岸線不遠的海面﹐隨時可見大型貨輪經過﹐在美國這幾乎不可能。萬一貨輪漏油﹐污染如此漂亮的沙灘那還得了﹖不過這是閒話﹐現在該是請伊琶妮瑪的女孩出場的時候了。
《伊琶妮瑪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ama)》是歷史上僅次於「披頭四 (Beatles)」的《昨天 (Yesterday)》﹐暢銷排名第二的熱門音樂。 Ipanama 是里約熱內廬和酷琶卡巴娜齊名的另一個海灘。一個城市有兩個世界級的沙灘﹐里約熱內廬之所以迷人豈是浪得虛名﹖
1962 年﹐兩個結了婚的男子﹐作曲家 Antonio Carlos Jobim 和詩人Vinicius de Moraes 坐在位於里約熱內廬城南區的伊琶妮瑪沙灘邊的一家咖啡館混日子。它們注意到一個身高5 呎8 吋棕色頭髮的少女老是從咖啡館的前面懶洋洋地走過。這兩個「無聊男子」突然靈感來了﹐號稱在餐巾上譜下《伊琶妮瑪的女孩》一曲。說到這裡﹐容掌門人插播一段﹕相傳很多名曲都是在餐巾上寫出來的﹐也許文窮而後工﹖但音樂家要吃飽了才有靈感 (插播完畢)。
《伊琶妮瑪的女孩》此曲一出﹐洛陽紙貴﹐全世界的人都好奇誰是這個來自伊琶妮瑪的女孩﹖
《伊琶妮瑪的女孩》名字很長﹐要抄都不一定不會抄錯﹐全名叫 Heloisa Eneida Manezes Paes Pinto。她那時只有 18 歲﹐由於一隻歌﹐一夕之間﹐變成巴西家喻戶曉國寶級的人物﹐其知名度幾可與巴西足球傳奇明星「黑珍珠比利」媲美。1987 年美國《花花公子》雜誌的封面是這位來 自伊琶妮瑪的女孩﹐雜誌內少不了她著 birth suit 的清涼照。2003 年﹐這位年近 60 的老姐﹐帶著她的女兒﹐再上《花花公子》封面。2001 年她的伊琶妮瑪的女孩服裝店開張﹐結果和Antonio Carlos Jobim 與Vinicius de Moraes 的後人 對簿公堂﹐為「伊琶妮瑪的女孩」名字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打官司。
這個伊琶妮瑪的女孩結婚後的名字改成 Heloisa Pinheiro (總算好唸些了)﹐如今算起來已經是古稀之年﹐看她的照片﹐仍然風韻猶存。
巴西是所謂「金磚五國」之一﹐2016 的夏季奧運會在里約熱內廬舉辦﹐照理說舉目所至﹐看到的應該是大興土木﹐一幅欣欣向榮的現象才對。事實完全不是那回事。也許我的住的旅館離酷琶卡巴娜海灘太近﹐看到的都是穿丁字褲和拖鞋的男男女女。坦白說﹐我對穿拖鞋的國家﹐向來有些瞧不起﹐至於丁字褲嗎﹐雖然沒什麼反感但靠丁字褲豈能成為世界強國﹖不過在里約熱內廬四天內﹐大部份的三餐旅行團負責﹐但我們仍然自己找到兩個餐館值得一提。
在我們的旅館附近有一家叫 Shirley 的海鮮館﹐小小的﹐我們 16 個人一坐﹐三分之二的桌子就被我們霸佔了。企檯都不講英文﹐點菜全靠指手劃腳﹐其「老虎蝦」奇大﹐西班牙海鮮燴飯 (paella) 米至少是熟的很合胃口﹐在我們短留里約熱內廬期間﹐居然光顧 Shirley 兩次﹐算是「食髓知味」。另外一家中國餐館叫華宮飯店是我無意中發現的。我進去看看﹐企檯全是巴西人﹐我說廚子總是中國人吧﹐也不是。想要張菜單帶回旅館和朋友們研究研究也要和講中文的老闆通電話﹐折騰了半天總算讓我把菜單借回旅館。那晚我們發現巴西大廚的魚香茄子還真有兩把勺子呢。
被商業化的贖罪者
《遠山近水南美行》之三
2015 年06月07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6月10 日上網
2007 年的 7 月 7 日﹐在網路上有個全球票選世界七大文明新奇觀。結果上榜的有墨西哥的 Mayan 古城﹔中國的萬里長城﹔秘魯的老山 (Machu Picchu)﹔約旦的Petra 老城﹔羅馬的古競技場﹔印度的Taj Mahal 宮和巴西里約熱內廬的「救贖者基督」(Christ the Redeemer) 石塑像。
如果你谷歌里約熱內廬的十大觀光景點﹐你也許會出乎意外地發現排名第一的不是以伊琶妮瑪的女孩聞名全球的伊琶妮瑪海灘 (第三)﹐也不是夏天遊人如織的酷琶卡巴娜海灘(第二)﹐而是那個聳立在 2330 英呎的「駝背山 Corcovado Mountain」山頂的基督像。如果我們看有關巴西旅遊的文宣﹐幾乎百分之一百都是用這個基督像當賣點。但在談「救贖者基督」塑像前﹐我想先談談里約熱內廬十大觀光景點排名第四的「糖饃山 (Sugarloaf Mountain)」
我們常常把 Loaf 這個字當「計量」來用。譬如說 A loaf of bread (一塊或一卷麵包)。把 Sugarloaf 翻譯成「糖饃」也是想不出還有什麼更好的翻譯法。「糖饃山」不高﹐只有 1299 呎﹐因為他平地而起﹐有點像巴西早年被葡萄牙統治時代﹐將當地盛產的蔗糖漿濃縮成「饃」狀以便運送而以「糖饃山」名之。要登「糖饃山」必須乘坐兩次空中吊車﹐從一座較矮的山頂吊上「糖饃山」山頂。我曾經看過一項報告﹐將登「糖饃山」的吊車列名為世界風景最漂亮的十大吊車之一。
在我的經驗中﹐從居高臨下看一個城市的風光和萬家燈火的夜景﹐香港算是漂亮的了﹐但仍然不能和從「糖饃山」上可以 360 度俯瞰里約熱內廬海港和城市的景緻比。我們那天是黃昏時上「糖饃山」﹐一直到天黑時才下山。「糖饃山」和 「駝背山」頂的基督像﹐東西遙遙相對。根據不同的特殊日子﹐基督像在不同的燈光照射下﹐會變成不同的顏色。譬如說防乳癌日基督像會變成粉紅色。世界盃足球大賽的時候﹐基督像又變成了綠黃相間的巴西國家顏色。我們去的那天﹐正好遇到環保日﹐入夜之後基督像變成綠色﹐黑漆漆的孤嶺上﹐綠色的基督像在數十哩外都清晰可見﹐此情此景﹐應該是世界少見的奇景之一了吧﹗ 在「駝背山」興建一尊基督像﹐19 世紀中期 (1850 年)就有人提出建議﹐但一直到1922 年才開始動工﹐將近 10 年的時間﹐到1931 年才竣工。這座基督像的設計其實非常簡單﹐石像本身是 98 呎﹐加上26 呎的基座﹐一共是124 呎高。基督兩手平伸﹐手心向外﹐兩眼俯視大地﹐寓意明顯﹐只有一個字﹕來﹗
要上「駝背山」需要坐登山電車﹐坡度頗陡﹐山上氣候變化很大﹐我們是上午去的﹐原先是晴空藍天﹐突然風起雲湧﹐基督像在煙霧濛濛中時隱時顯﹐另有一番氣象。對基督徒來說﹐上「駝背山」其實應該算是「朝聖」﹐但在商業掛帥的今天﹐「救贖者基督」像完全失掉了它代表的意義﹐反而變成了賣票收費﹐遊客人擠人﹐大家爭先恐後﹐拚命卡位照到此一遊相片的觀光必到之處。很多人有樣學樣﹐也把雙手平伸﹐做出一幅「孩子﹐到我這裡來吧」的樣子照像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非基督徒這樣有樣學樣倒也罷了﹐基督徒這樣做未免有些好笑。當初里約熱內廬的天主教教徒募款 25 萬美金﹐相當於當今的 330 萬美金興建這個具有宗教意義的基督像﹐現在變成了觀光勝地﹐是該笑還是該氣就很難說了。不過這種事是輪不到我來發表寶貴意見的。
離開里約熱內廬的前晚﹐旅行團安排了一個另外繳錢的全肉大餐和餐後去看森巴歌舞團表演。進餐時特別表演怎麼做巴西的國家雞尾酒 Caipirinha ﹐這是用白糖﹐青檸﹐和少許酒混合的飲料。我對肉和雞尾酒向來沒什麼興趣﹐我們對面坐的是一對從加州 Salinas 來的地主﹐那位老兄大塊吃肉﹐大杯喝酒﹐不但把他的本吃回來了﹐把我的本也賺到了。我告訴他我初來美國的時候在 Salinas 下放採過草莓﹐但沒幹幾天就辭職不幹了。旅行結束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他太太突然對我說﹕" Bob, I am glad you didn't make it ..."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聽後久久不能釋懷。那是近半個世紀前的事了﹐50 年前你如果問我 50 年後我會是怎樣﹖我當時能回答嗎﹖當年和我在鐵皮屋下睡大通艙的各色人等﹐於今安在哉﹖人 50 年後還能保持呼吸﹐還能多看一些世界﹐豈能不歸諸於運氣﹖
《懷南全集》之10 到之17 開始發售
解說有些囉唆﹐目的在求清楚
緣由﹕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從 2003 年 7 月7 日建立到今天已經是 12 年了。 12 年來﹐除了少數遠行在外﹐不能馬上更新網站外﹐維持每星期有一篇新專欄給報社﹐然後上網﹐一路行來﹐12 年如一日﹐算是相當有恆心了。
一個月後﹐《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將需要輸入密碼才能看信懷南的新文章/專欄。這是一個原則性和策略性的決定﹐原因在「重要預告」中解釋過了。對此改變造成的不便﹐容我在此說聲對不起。
計畫﹕
1) 改變什麼時候開始還沒有做最後決定。但大約在 2015 年 7月7日前後。
2) 星島日報星期天的專欄﹐目前看來會繼續寫。何時上網﹐在哪裡看得到﹐以及網站內容是否有其他的改變﹐容後在《信懷南看世界》通知各位。
3) 原則上買我書的人才能看我的新文章﹐但如果你不願意買但上網看信懷南已經是多年習慣﹐或不方便買 ﹐譬如說家居台灣或大陸﹐但又想上網看我的專欄和其他「我的寶貴意見」的話﹐來信<xinbuxin@aol.com 要密碼 (請務必用 xinbuxin@aol.com 這個電郵地址以便管理)﹐我會把最新的密碼奉上。問題不大。
定價﹕
我的 8 本書在 6 月底之前可以出貨。我先把每本書在 Amazon.com 的定價 (不包括稅和運費)列在下面﹐然後再告訴你為什麼在我這裡買是雙贏的最佳選擇。我用不同的英文字母來代表每一本書以便溝通。
(N)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US$20)
(A) 也是秋天 (US$25)
(H) 笑話一籮筐 (US$25)
(P) 三聲有信 (US$20)
(Y) 寓言預言余言 (US$20)
(L) 最後的依靠 (US$25 )
(T) 何時此路還 (US$35)
(X) 信門秘方 (US$20)
特價﹕
如果你選擇直接向我買﹐你有以下的選擇 (所有的價格包括稅及運費)﹕
PACK-8﹕ 全家福 ($150 購得全部 8 本。比向 Amazon.com 買省 $40 + 省稅+ 省運費)。
PACK-7﹕ 缺一門 ($130﹐除《 何時此路還》外﹐包括其他 7 本。比向 Amazon.com 買省 $25 + 省稅+ 省運費)。
PACK-6﹕六大順 ($110﹐除 《何時此路還》外﹐任挑 6 本。最高可省 $25 + 省稅+ 省運費)。
PACK-5﹕五門齊 ($100﹐除 《何時此路還》外﹐任挑 5 本。高可省 $15 + 省稅+ 省運費)。
PACK-4﹕四風會 ($85﹐除 《何時此路還》外﹐任挑 4 本。最高可省 $10 + 省稅+ 省運費)。
PACK-3﹕三人行 ($65﹐除《何時此路還》外﹐任挑 3 本。最高可省 $10 + 省稅+ 省運費 )。
PACK-2﹕雙龍抱 ($50 《何時此路還》外﹐任挑 2 本。可能不省錢但省稅+ 省運費)。
PACK-1﹕一獨秀 (除《何時此路還》外﹐目前暫不接受任何其他單一本的訂購。《何時此路還》每本$28。本書彩色印刷﹐折扣不多但可省稅及運費)。
從上面價格的結構看﹐顯然邊際效用和行政成本考慮進去的。也許諸君可以考慮和朋友合買 PACK 8 和 PACK 7 然後交換著看。我是好意為你著想。懷南老矣﹐此生功不成﹐利不就﹐非命運使然﹐乃性格使然。在小店打烊我就走前﹐掌門人立志不做起床等吃飯﹐吃完飯登睡覺﹐睡覺就等死的三等公民。若還能保持過點 productive 的餘生﹐吾願足矣。
付款辦法之一﹕
1) 來信或 email 寫明要哪個 PACK﹐ 因為 PACK 8 和 PACK 7 是沒選擇的﹐其他 PACK﹐則要 註明 N﹐A﹐H﹐P﹐Y﹐L﹐X 中﹐你要哪幾本。
2) 支票寄 P O BOX 325﹐ ORINDA﹐CA 94563。email 寄 xinbuxin@aol.com。來信務請附上收件地址和 email 地址。
3) 書款支票抬頭請付: Robert J Lo
4) 如無需簽名﹐我可請 amazon.com 直接寄。
5) 電郵是最好的聯絡方式。
付款辦法之二﹕
按下面「Buy Now」然後跟隨 PayPal 指示。你不需要有 PayPal 的帳號也可以用信用卡(credit card) 或 銀行卡(debit card) 購買。 但如對 PayPal 購物不習慣﹐請用付款辦法之一。但收到書的時間會拖長些。
致歉﹕
這八本書的出版流程全部由我「一腳踢」﹐在美術設計上與專家作品相比﹐相差極遠。尤其是封面設計﹐「書脊 (book spine) 」從缺。聲明在先﹐如認為我的書物非所值而退書者﹐我會將書款奉還。No question asks.
親淋其境的衣掛樹
2015 年06月1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6月17 日上網
「衣掛樹」者﹐Iguazu 瀑布的信(新)式翻譯也。親「淋」其境者﹐信文雙關語之活學活用也。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女權運動先行者伊蓮諾羅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在看了Iguazu 瀑布後感嘆說﹕「可憐的尼加拉瓜 (Poor Niagara)」。
位於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的尼加拉瓜瀑布﹐很多老中都去過。N 年前﹐世界日報請信老師去紐約總社替他們員工上管理課﹐多倫多世界日報搭便車也請信老師去一趟。那是我離尼加拉瓜瀑布最近的一次。沒想到近在眼前的尼加拉瓜沒去過﹐遠在天邊的 Iguazu 反而先去了。
Iguazu 瀑布是世界七大新自然奇觀之一﹐它和世界上其他有名的瀑布不同的特色是它由 275 個大小瀑布組成。其中 20% 在巴西境內﹐ 80% 在阿根廷境內。其中最壯觀的瀑布叫「魔鬼的咽喉 (Devil's Throat)」。魔鬼的咽喉呈 U 字型﹐高 269 呎﹐是尼加拉瓜瀑布的兩倍﹐寬 492 呎﹐是尼加拉瓜瀑布的三倍﹐這是為什麼伊蓮諾羅斯福會說可憐的尼加拉瓜的原因。
我們是從里約熱內廬坐飛機飛到一個叫 Foz Do Iguacu 的飛機場﹐ 當晚在一個前不挨村﹐後不著店的渡假村睡了一晚。第二天坐車去巴西這邊從下往上看Iguazu 瀑布。通常遊覽 Iguazu 瀑布有四個方式﹕在巴西這邊步行看﹔或坐皮艇在瀑布下看﹔或坐直升機在天上看﹔或在阿根廷那邊步行看。阿根廷那邊是不準坐直升機和沒船可坐的。我們這次既然來了除了坐直升機外﹐其他三個看 Iguazu 瀑布方式我們都領教過了。
先說在巴西這邊步行看 Iguazu 瀑布﹐由於Iguazu 瀑布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國家公園的一部份﹐對便利觀光客的設備上做得都不錯。在巴西這邊﹐非常安全的木橋﹐可以讓遊客走到離魔鬼的咽喉瀑布近到全身可以被水氣打濕的距離照像。說到全身打濕﹐那天上午步行去看 Iguazu 瀑布和下午坐船再看濕的程度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不過那是後話。
去 Iguazu 瀑布之前﹐我早就下了決心﹐不管另繳多少錢﹐我也會去坐船的﹐並且遊說同行膽小的朋友們非「同舟共濟」不可。雖然有人警告過我說要穿雨衣﹐但我認為穿件有帽子的夾克﹐把鞋子脫掉﹐穿短褲就足以應付場面了。結果發現不但錯﹐並且大錯特錯。橡皮船開到瀑布下面﹐水從天而降﹐用大雨傾盆來形容水勢之猛還不夠﹐至少在大雨傾盆下﹐眼睛還張得開。在親「淋」其境﹐接受 Iguazu 隆重洗禮時﹐就連眼睛都張不開﹐攝影留念想都別想。我全身濕透的內外衣服隨我旅行了幾天﹐不但不乾並且發出異味﹐最後被我丟到不知道那個旅館裡的垃圾桶說 bye-bye 了。
第二天我們坐車進入阿根廷﹐在那邊第三次觀賞 Iguazu 瀑布。從不同的角度看﹐氣象相當不同。再加上那天氣候奇好﹐難得出現的雙重彩虹都看到了。同行中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走完全程。掌門人日行三哩﹐少說也有十年﹐爬坡一條蟲﹐平路一條龍。 觀賞 Iguazu 瀑布﹐掌門人無役不與﹐算是值回票價了。
巴西和阿根廷有瑜亮情結﹐老百姓彼此看不順眼。巴西人認為阿根廷人像沒落的貴族還要虛張聲勢﹐阿根廷人看不起巴西人﹐認為他們是沒有文化的老土。我們的嚮導是巴西人﹐沿途喜歡開奚落阿根廷人的玩笑。進入阿根廷境內後﹐舉起巴西國旗﹐玩笑也不開了。不過我看巴西和阿根廷的區別的確很大﹐巴西跳森巴﹐阿根廷跳探戈﹐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說明嗎﹖。
在「親淋其境衣掛樹」的兩天中﹐我注意到四個自然現象自己沒有答案﹕
其一﹐瀑布高空上有很多禿鷲 (vulture) 盤旋。據我所知禿鷲專吃死屍﹐難道 Iguazu 國家公園內死動物很多﹖
其二﹐蝴蝶滿天飛﹐滿地歇﹐有時會飛到人身上來。問嚮導為什麼﹖她也不知道。
其三﹐燕子在瀑布水簾隙出飛進飛出﹐定位精準﹐為何﹖
其四﹐隨處都可以看到一種南美洲的浣熊﹐牠們不怕人﹐在餐桌下成群結隊尋食。嘴尖尖的和北美洲浣熊的圓嘴不同。北美洲的浣熊有黑眼圈﹐像戴了眼罩。我們的嚮導幽默地說﹕此地的浣熊真是毫不害羞。言下之意﹐北美洲的浣熊偷食﹐至少還戴眼罩﹐南美洲的浣熊偷食﹐連眼罩都免了。這種幽默不知道有多少人聽得懂﹖我想﹕這些傢伙如果生在中國觀光區﹐早就成了當地特產的山珍上了桌。我這樣說難道有冤枉咱們同胞嗎﹖
同樣時間﹐不同地點
Not exactly The Same Saga As "Same Time, Next Year)
為什麼《信懷南看世界》要搬家並要鑰匙才進得去﹖鑰匙怎麼得到﹖
2015 年06月17
您也許已經發現﹐《信懷南看世界》的「傢具」搬得只剩下一些有關《信南全集》的介紹和我最近《遠山近水南美行》的專欄。如果您眼尖的話﹐您也會發現一個叫《信大瞎講臺》的「新家」牌子掛出來了。
有朋友問為什麼要「搬家」﹐為什麼要「鑰匙」才能進門﹖我不會像蔡英文那樣不敢把話講清楚﹐或根本講不清楚。我不會用蔡式﹕「我文章中已經講過﹐你們去看我文章好了。」來拒絕回答。
我的專欄為大家提供了 12 年的免費服務 (也是因為報社知道稿費付太少才這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我上網)。 現在上網人次超過了 57 萬。有一天﹐我突然覺得也許我應該有權利 (right) 和有殊榮 (privilege) 知道究竟有多少人 really give a damn to 信懷南的文章和網站。
要知道這個答案有兩個最好的檢驗方法﹕
第一﹐閣下是不是願意花銀子來買咱們的書。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寧願放棄吃牛肉麵也要買信懷南的書)。
第二﹐但情義相挺﹐爺們風範也不能全由鈔票來衡量﹐這對吃不起牛肉麵的人不公平。於是﹐只要願意不怕麻煩來信 xinbuxin@aol.com 要鑰匙 (password) 的我一定給。
問題回答完畢﹐以下是「搬家」的時間表﹐敬請信文的舊雨新知注意﹕
6/17/2015 -- 舊家(信懷南看世界)的傢具大多搬到新家「信大瞎講臺」aka 「信大﹐瞎講﹐臺」(暫定) 去了。我本來想開玩笑新家掛《信懷南看宇宙》的招牌以示從世界級大躍進到宇宙級﹐但怕被人誤會這是個和天文有關的網站而作罷。
7/8/2015 -- 在《信懷南看世界》老家刊登「最後」一篇文章《什麼是好書》。這是寫給買了我的書和沒買我書的人看的。
7/9/2015 - 7/28/2015 -- Reentry Black Out。這段期間新文章不能上網﹐我會在這段期間陸續把新家的「鑰匙 (password)」交給該交的人。希望要鑰匙的人趕快早要﹐因為那段期間我可能不會隨時上網。
7/29/2015 -- 「新家」《信大瞎講臺》正式啟用。從「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談起。「老家」《信懷南看世界》將留住不用鑰匙就可以進入﹐如有人來舊址相訪﹐發現人去樓空時﹐也知道 what's going on 。
神秘的老山
2015 年06月2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6月24 日上網
「老山 (Machu Picchu)」 在秘魯的東部﹐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名單中新七大自然奇觀之一﹐也是南美觀光客最多的景點。我們這次南美行﹐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去老山。由於老山地勢較高﹐又要爬山﹐大家認為現在不去﹐再過幾年更沒體力去了。真的嗎﹖
其實很多人搞錯了﹐老山並不太高﹐「只有」7972 呎﹐高的是老山的入口城市酷思科 (Cusco)。 到老山的飛機是在 50 哩外的酷思科機場降落的﹐酷思科可高了﹐有11150 呎﹐這次我們每個人都先吃了防高山症的藥﹐但高山症的現象﹐像氣喘﹐腳軟非常明顯﹐瀉肚﹐頭痛﹐咳嗽嘛多少都有一些。於是有人也許會問﹕「如此勞民傷財﹐老山值得一遊嗎﹖」
類似值不值得的問題﹐答案永遠取決於主觀的價值和客觀的條件。因此﹐一個比較公平的問法是﹕「為什麼老山這樣有名﹖」這﹐我倒可以發表一點「我的寶貴/不寶貴/%^$%^$ 意見。」
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老山﹐這個形容詞是「神秘感」。談到老山的神秘感﹐我們不得不先談談「隱墾帝國與其文化 (Inca Empire And Its Culture)」﹐以及它和老山的關係。
隱墾是歐洲人還沒發現新大陸前散居在今天秘魯一帶的土著部落。從地理環境來看﹐他們居住的西北邊是500 年都沒下過雨的荒漠﹐東面是高山﹐ 但隱墾人非常聰明﹐他們開山築路﹐引水灌田﹐精於建造。他們沒有文字﹐但發明出一種用顏色和繩子打結叫 "quipu" 的系統來幫助他們紀事﹐計算﹐甚至用以「繩之以文」。逐漸地﹐隱墾這個部落像秦始皇殲滅六國一樣﹐把其他部落統一起來﹐在公元 1400 到 1500 之間﹐打造出一個「隱墾帝國」。
隱墾帝國的壽命比秦帝國要長﹐在社會改革的大刀闊斧作風上相當類似。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後人發現他們發明的遞信制度﹐馬鈴薯的培植﹐推廣梯田﹐與山爭地﹐釀酒﹐建築﹐甚至開腦外科手術等技術上﹐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
隱墾帝國傳到第 13 代﹐1532 年發生同室操戈﹐當時的皇帝 Atahuallpa 在酷思科附近打敗了他同父異母的兄弟 Huascar 。這時候西班牙的冒險家 Pizarro 帶著他 180 名士兵和 一門大砲也在秘魯登陸。Pizarro 邀請 Atahuallpa 來赴宴﹐ Atahuallpa 不疑有他﹐帶領數千沒帶武器的隨從赴宴﹐結果 Pizarro 早就準備好了﹐一聲令下﹐ Atahuallpa 的隨從被洋槍洋炮嚇壞了。 Atahuallpa 被俘﹐ Atahuallpa 答應用整屋的黃金當贖金﹐這是歷史上最貴的一次綁架案。結果 Pizarro 黃金是收了﹐但背信棄義﹐人還是殺了﹐300 年的隱墾文化﹐100 年的隱墾帝國就此告終。
征服者西班牙人對隱墾文化和人民的摧殘﹐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但奇怪的是在西班牙人在對隱墾人「滅族」的過程中﹐隱墾首都酷思科城外 50 哩的老山卻沒有被發現。為什麼﹖現在有人說是因為當時天花病在酷思科附近流行﹐隱墾的人死了很多﹐有的人說是因為老山地處荒山﹐交通不便﹐鮮為人知。但不管什麼原因﹐這個在 1438 到 1493 由兩代隱墾帝國興建的一個特殊的地方﹐在 1909 年才被耶魯的教授 Hiram Bringnam 在無意中發現。當時的老山已經是廢墟一片﹐但隱墾帝國為什麼會在山上興建這麼一個東西﹐後人有四種猜測﹕老山是隱墾最後一個城市﹔建老山是為了宗教祭神之用﹔老山是皇室的夏宮﹔老山用來榮耀「土地公 (To honor a sacred landscape)」。
Bringnam 後來又回到老山多次﹐並把很多在老山廢墟發現的器皿運回耶魯﹐這是後來耶魯和秘魯政府為這些收藏品的所有權打官司的肇因。Bringnam 把他發現老山的經過寫成一部有名的書 《隱墾的失落之城 (Lost City of The Incas)》。1913 年 《國家地理雜誌》以老山作為封面故事介紹﹐從此老山就成了聞名天下﹐具有神秘色彩和吸引力的觀光勝地。
很多年前﹐我根據 BMW 汽車的廣告寫了一篇 《瀟灑走一回》的文章。 BMW 的廣告是列舉一些人的一生應該做的事 (當然最後一項是開 BMW)。這其實是所謂的 Bucket List。在我寫那篇文章和今天﹐文章中一些提到的事像走訪先人的故鄉﹐種一顆樹﹐登長城眺望都做到了。甚至當年我在「大庭廣眾前公然擁吻心愛的人」那條下的註語﹕「此生已矣﹐來生露一手給你看」也做到了。公然擁吻小孫女有何難哉﹖老山觀日出是《瀟灑走一回》中的一項﹐這﹐我只做到一半。隱墾文化是拜太陽神的﹐早上登老山的奇多﹐人多的地方向來不愛去﹐老山觀日出嘛﹖免了。
在去老山之前﹐我們在酷思科郊外參觀了一個所謂墾隱帝國時代﹐一般人家的陳設。把祖宗的骷髏頭公然供在家裡未免有點超過。 (Photo by XHNT).
仔細看這個石頭堆砌起來的廢墟﹐看起來不高﹐您大概認為爬到頂不難。Not too fast (pun intended) ﹐我本來也以為是小場面﹐不聽家中領導同志「不要不自量力」的警告﹐跟其他三個比我年輕許多的朋友開始爬 (其他 12 個同夥則留守﹐不冒進)﹐結果真被領導同志不幸而言中﹐在 11000 呎的酷思科﹐爬這個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的廢墟﹐爬得我上氣不接下氣﹐要休息 N+1 次才上了頂。下來後有人告訴我﹐旅行團一位洋人問他﹕「那個穿黃衣服的(我)多大年齡﹖」(Photo by Chuck T).
如果說巴西的旅遊標誌是 Crest The Redeemer﹐ 秘魯的就是這一張。到老山別忘了在這個 spot 照這麼一張。(Photo by XHN).
如果您有機會去 Machu Picchu﹐爬到那小屋那裡就算是大功告成。留影存念﹐可以下山了。 (Photo by XHN).
鷹劃長空的秘魯
2015 年06月28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01 日上網
中學上地理課﹐知道南美有 ABC 三個大國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其他的國家﹐好幾個國名都有個圭字﹐我從來就沒搞清楚過。至於秘魯嘛﹐一聽這個名字既秘又魯﹐鐵是個落後的國家。
這次去南美﹐ A 和 B 都去了﹐獨缺那個國土狹長得離譜的 C 沒有去﹐反而去的是 P (秘魯)。在這裡容掌門人插播一段舊事﹕很多人不知道南美那麼多國家中﹐只有巴西講葡萄牙話﹐其他都是講西班牙話。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大學讀西班牙語文系﹐後來留學西班牙﹐回台後進了行政的新聞局。有陣子他被派到巴西。我現在猜﹐他的老闆可能以為巴西講西班牙話﹐或者認為西班牙﹐葡萄牙都是「牙」字輩﹐話大概差不多。於是我那位只會西班牙話的同學在講葡萄牙話的巴西也混了好幾年。回國述職經過舊金山﹐咱們大鳴大放﹐他後來向信老太打我的小報告﹐說我思想左傾。
這次在南美走馬看花16 天﹐經驗不敢說﹐驚艷倒有些﹐回想起來﹐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我一向認為是蠻荒之地的秘魯。為什麼﹖我想和一首歌的旋律和旋律帶來的感覺 (feeling) 和影像 (image) 有關。用秘魯來為《遠山近水南美行》系列畫個句點﹐也很恰當。
話說有天晚上﹐掌門人在阿根廷的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看歌舞團表演﹐帥哥辣妹載歌載舞之餘﹐舞台上出來四個像咱們台灣高山族一樣打扮的漢子。其中一人手中捧的是一個由五根長短不等由竹管組成看起來像咱們的「笙」的樂器。「四人幫」唱啦唱的﹐突然一隻極為熟悉的調子在耳邊響起。同行者有人問我這歌叫什麼名字﹖我說不記得了﹐但知道是 Simon & Garfunkel 唱過的。我輩之人應該知道誰是 Simon & Garfunkel 吧﹖掌門人的年輕歲月﹐是伴著他們的旋律進入中年的。
那晚由手拿「五管樂器」為主伴奏的曲子叫 El Condor Paza﹐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Condor Passes (鷹劃長空)。1970 年 Simon & Garfunkel 把這首 18 世紀秘魯的民謠改為 英文 If I could (若如我願) 唱紅全球。Condor 是禿鷲 (Vulture) 的一種﹐翱翔於秘魯 Andes 山脈上空﹐對當地土人言﹐是吉祥之兆。從那天開始﹐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有音樂﹐這隻曲子一定出現﹐就像在維也納﹐隨時都可以聽到《藍色多瑙河》一樣。El Condor Paza 的調子﹐給人一種孤鷹翱翔於荒山曠野的悽涼影像。回程在「老山」(Machu Picchu) 過夜的第二天清晨﹐我一個人在老山的石板小街上逛﹐商店都還沒開門﹐穿著制服的小學生走路去上學﹐街邊一個攤子﹐一個小女孩坐在攤旁吃大餅喝奶漿。在很多地方﹐秘魯讓我想起我童年時期的台灣﹕建設落後但民風純樸﹐民生窮困卻不痛苦。人到了我這個年齡﹐對那些失落的純真年代總會有些懷念﹐唉﹐多情應笑我。
回家前在 11000 呎的酷思科 (Cusco) 過夜﹐第二天大夥兒隨導遊出門觀光﹐我說抱歉﹐恕不奉陪﹐我要在這個 11000 呎高的城市剪頭髮。上街亂逛﹐心想瞎貓碰到死老鼠﹐也許會遇到一個理髮店。後來一想不對頭﹐碰運氣並非上策。看到一個掃街的婦人﹐咱們過去比手勢說我要剪頭髮﹐那婦人也指手劃腳指點迷津但我一句也聽不懂。於是邊走邊問﹐正當我越問越迷糊﹐越走越沒有信心的時候﹐突然有人拍我的肩膀﹐回頭一看﹐掃地的婦人追上來帶路。到了理髮店時我給她身上僅有的秘魯銅板謝她﹐進到理髮店﹐先問收不收美金﹐然後椅子上一坐。我看理髮師二話不說就拿起剪刀動手我就知道遇到了高手。結果三塊美金剪了個生平最好的頭。非常得意﹐同行也說這三塊錢真值得。
不知到是不是秘魯有 Maras 鹽礦所以鹽便宜﹐菜奇鹹。有一道菜非常有名﹐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 Guinea Pig﹖據我所知﹐Guinea Pig 又叫豚鼠﹐在實驗室用來做試驗的。 其實 Guinea Pig 並不是豬科﹐也非來自幾內亞﹐這種養在家中的寵物﹐突然整隻烤好端上餐桌﹐Voila! 你敢吃嗎﹖南美回來後﹐有人特別好奇向同行者打聽問掌門人有沒有吃﹖答案是咱們的確咬了一口﹐但吐出來沒吞下去。原因不是不忍心﹐原因是做法太難吃。也許有人會批評掌門人餐桌上「蠻來 (Manner)」差勁。嘿﹐老李(敖)不是說過嗎﹖雞蛋咬一口﹐難道要吃完才知道是壞蛋嗎﹖緊要關頭﹐掌門人才不管「蠻來」不「蠻來」了。
在秘魯有一種像羊非羊﹐似駝非駝的動物叫羊駝 (Alpaca)﹐小羊駝的毛做的毛衣﹐圍巾非常有名﹐肉好像也可以上桌。沒吃過不知味道如何。
如果有人好奇 El Condor Pasa 的調子﹐秘魯的風情﹐和 Simon & Garfunke 的歌聲為什麼讓我著迷﹐就請按一下上面的連接吧。
關於《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7月01
專案管理在中國大陸叫項目管理﹐是在一定的日程中﹐從開始到結束﹐怎麼運用有限的時間﹐金錢﹐人力等資源﹐把既定的目標﹐在又好﹐又快﹐又便宜的理想狀態下完成的管理方法。這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一種管理技巧。
如果我們從上面的定義來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都屬於專案(項目)管理的範圍。因此﹐掌握專案(項目)管理的竅門﹐絕不單單限於在職場上把老闆交代下來的任務做好﹐它的應用面﹐涵蓋我們怎麼管理我們的一生所面對的任何一件事。
專案(項目)管理是信懷南的本行﹐算是他的核心能力。這本書取名《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時代越進步﹐不確定的因素就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完成一項專案(項目)的難度則越高。
第二﹐「勤能補拙」﹐「愛拼才會贏」在管理上是個迷思 (myth)。沒有目標﹐沒有範圍﹐沒有原則﹐沒有策略。沒有組織﹐沒有工具﹐沒有方法﹐一群人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在那裡瞎拼能贏嗎﹖
《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全書一共分成六個部份﹐共 298 頁。
第一部份講的是專案(項目)管理的原則。
第二部份講的是專案(項目)管理的工具。
第三部份講的是專案(項目)管理的策略。
第四部份講的是專案(項目)管理的案例分析。一共十四個案例﹐十個是中國歷史上的成語故事﹐四個是東西方有名的事蹟。這是信懷南發揮他西學東用﹐舊案新評的絕學。這樣寫專案(項目)管理的﹐他是第一人。
第五部份講的是專案(項目)管理可傚法的模式。是專案(項目)管理剛入門業者的「食譜」。
最後一部份是附錄﹐列舉專案(項目)管理的術語和軟體。
《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書。信懷南文字的優點是他能把知識和趣味揉合在一起。這本書從頭到尾不會讓你覺得你在讀一本硬梆梆的管理書籍。
關於《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這本書
信懷南 2015 年07月01
《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這本書還真把信懷南「放在地圖上」去了。因為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創造了幾個小小的驚喜。
首先﹐台灣的商業管理界﹐一覺醒來突然發現﹐江湖上怎麼冒出一個口氣輩份甚高﹐武功高強﹐但名不見經傳的傢伙﹖對信懷南好奇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中國生產力中心要請信懷南講課。
鴻海的郭台銘看了信懷南的文章﹐打電話邀信懷南迴台灣做鴻海的執行顧問。這場因誤解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開的「婚姻」﹐來得快﹐去得也快。
這本書替信懷南贏得一個經濟部的年度什麼獎。獎盃從台北寄來的時候﹐路上打破了。還得靠「信大師」用萬能膠給補起來。
《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共 380 頁﹐分五部份﹕
第一部份講的是管理的典範轉移。
第二部份講的是概念管理。
第三部份講的是管理變革。
第四部份講的是核心能力。
第五部份講的是基業長青。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信懷南認為這本書能得獎﹐倒也並非全是浪得虛名。對還在職場上打拚的女士先生們﹐會是一本好看而具有參考價值的管理書籍。
什麼是好書
2015 年07月05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06 日上網
有些話我其實是不想講的﹐因為無論怎麼小心講﹐總會讓人覺得我在吹捧自己。但最近我收到一封讀者的來信﹐他要買我的書﹐這封來信讓我下了決心把什麼是好書這個問題放在檯面上來講。
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寫了超過 100 萬字的專欄﹐我最近把它們分成八類﹐在亞馬遜出了八本書。這八本書的書名和它們談的內容是﹕《也是秋天/人生》《何時此路還/旅遊》﹐《三聲有信/人物》﹐《笑話一籮筐/幽默》﹐《信門秘方/雜記》﹐《最後的依靠/智慧》﹐《寓言預言余言/評論》﹐《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社會》。我也給每本書取了一個不錯的英文書名和中文的什麼﹐什麼集。
這位讀者要買《也是秋天》和《最後的依靠》﹐前者是我非正式的回憶錄﹐後者是我對「路已近時翻覺遠﹐人因垂老漸知秋」的一些體驗。他的來信大意是這樣說的﹕
「我喜愛您的文章多年﹐也準備讀到最後﹐因為我是癌症患者﹐恐怕不會比你接踵而來的新作走得更遠。我是 1998 年從中國來的﹐那年我 49 歲﹐我想以您的背景﹐可能很難瞭解一個文化知識缺失﹐且頭腦被長久禁錮中年人在面對一片新世界時的惶恐和困惑。好在我是一個肯用功的人 。。。。。
我現在對人生的認識很豁達﹐心境也很平和﹐十幾年來您的文章對我助益良多﹐甚至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它們帶給我許多快樂時光﹐非常感謝。。。。。
我看完這封信後﹐默然良久﹐然後回了一封信說這兩本書我送他﹐並且也提到 1949 年改變了我們這代人的命運﹐我算是幸運的一代。。。。我當然知道這位陌生人客氣給予我太多溢美﹐在這個絕對的價值不如相對的表現﹐賣好的東西並不一定賣座﹐網路火星文正夯的時代﹐「讀書」已經變成了過時的玩意﹐「好書」更變成了快絕種的稀有動物。信懷南的文章算好文章嗎﹖信懷南的書算得上是好書嗎﹖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書才算是好書﹖
為認為一本好書應該具備三個 E 字開頭的要件﹕
第一個 E 是 Educational (教育性)。
教育性叫人聽起來有點太「硬」﹐「軟」一點的說法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究竟「牛肉」在哪裡﹖書的目的難道不是傳授知識﹐啟迪思想﹐解決問題﹐提供工具﹐和分析選項的媒介嗎﹖今人不愛讀書﹐藉口很多﹐原因之一是很多書缺少我所謂的第二個 E。
這第二個 E 是 Entertaining (娛樂性)。
如果說教育性是一本書的目的﹐娛樂性是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許有人一看到娛樂性三個字就覺得不夠正經。我的意思是說一本教育性再高的書﹐如果枯燥乏味﹐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你我翻兩下就置之書架收集灰塵﹐那豈能達到教育性的目的﹖因此﹐娛樂性的意思就是說這本書要「很好看」。一書在手﹐文字引人入勝﹐叫人愛不釋卷﹐可以百讀不厭﹐這才算是一本好書。
前面的兩個 E﹐ 第一個 E 是書的目的﹐第二個 E 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方法。他們想造成的結果﹐則是一本好書最可貴的最後一個 E -- Enlighten.
Enlighten 這個字不好翻譯﹐容易意會很難言傳﹐但它代表一種正面的能量和影響力。這是任何一本好書最可貴的價值。
我不是一個名作家﹐暢銷書的排名榜上永遠不會有我的名字﹐任何作家團體﹐頒獎場合﹐沒有我這號人物。我獨來獨往﹐自己過活。我絕不敢說我的書是好書﹐但我的確知道什麼是好書。
愛默生曾經說過﹕只靠天份不能讓一個人成為作家﹐書的背後要有個人 (Talent alone cannot make a writer. There must be a man behind the book --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 - 1882)。一本好書豈能光靠華麗辭彙的排列組合﹖
在我回那位要買我書的陌生人的信上﹐我沒有提當年我們留學生包機在洛杉磯降落的時候﹐我看到地面上的萬家燈火﹐就連有沒有人接機都不知道。當時心中惶恐和困惑﹐不一定下於來信者當年的心境。人生最大的安慰之一就是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死了則所有的麻煩都自動解決。如果說我的文章和書還值得讀的話﹐那也許是我的書除了教育性﹐娛樂性外﹐偶爾靈光一閃﹐對少數人也有點 enlighten 的作用。我對「什麼是好書」用 3 E 來論斷﹐當然有以概遍全﹐過份主觀的缺點。不過當你將來評斷一本書好壞的時候﹐至少您知道什麼是我的看法。
懷南補記﹕
前幾天﹐我又收到另外一位讀友的來信說﹕「跟了老大的專欄十六年 ﹐從青澀大學生開始拜讀到現在身旁兩個小孩﹐ 重讀著老大對人生行旅的評點文章 ﹐又有了不同的感觸 。 這期間不管是婚姻家庭工作等等 ﹐都或多或少被老大的看法影響著 。 說信懷南專欄是小弟人生導師的其中一位應該不過分。」
這位來信的陌生人﹐年齡應該和我兒子差不多。我在世界日報寫《坐看雲起時》的時候﹐我兒子在讀大學﹐現在是兩個小孩的父親。我的小孩不能讀我的文章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之一。16 年如飛而過﹐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會再有 16 年了。我如果一息尚存﹐還能思考﹐星島日報還要我寫專欄﹐那我會繼續寫﹐專欄也會上網。如果星島日報的專欄沒有了﹐要我仍然維持每星期一篇的專欄。我可能沒這種毅力和迫切感。
我寫專欄和維持這個網站的主要原因越來越清楚﹕信懷南這個虛擬人物的文章﹐就算文名滿天下﹐但我父母親已經看不到了﹐我太太從來不看﹐我小孩根本看不懂。我筆下如果有任何價值﹐能幫助的﹐能取悅的﹐能鼓勵的﹐全是在街上擦身而過而不會打招呼的陌生人。這是我的專欄和我網站存在的唯一理由。Now you know it.
我為什麼決定要有「鑰匙」才能進入《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的某些區域
2015 年7月7 日Updated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將在 2015 年 7 月 7 日﹐建網 12 週年 "GO PRIVATE"。
"GO PRIVATE" 的意思是此網站的一些區域不再公開讓人人都可以進去。進去需要鑰匙 (user id/ pass word )。
讓我解釋為什麼要 "GO PRIVATE" ﹕
長久以來﹐我心中有三個很強烈的信念﹕
第一﹐作家 (writer) 的定義是文章有人願意付錢看或登才算數。自己猛寫乾過癮不算數。
第二﹐凡是好的東西﹐一定要付代價去爭取﹐否則就變成 Entitlement 或 Take for granted。
第三﹐人生走到最後的階段了﹐值(質)比量重要﹐交朋友更是如此。也許我越來越對有「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情操的人產生好感。
當然﹐我想促銷我的書也是主要原因。如果我說我沒有這個意圖﹐那是自欺欺人的。
來日不多﹐為歡幾何。趁我頭腦還清楚﹐精力還不錯的時候﹐有幾件事我還是想做的﹕
第一件事是想把我沒寫完的小說《信東來傳奇》寫完。
第二件事是將我在台灣教專案管理的 《信門八式》教材出書。
第三件事是將《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內容加以調整。不單將其變得 more personal 些﹐同時針對台灣﹐美國來年的熱鬧大選﹐以及發生在太平洋兩岸三地的一些精彩議題﹐在一個比較機動﹐比較直接﹐比較麻辣﹐比較時效的一個平臺上去發表我寶貴﹐不寶貴﹐或 %$#^% 意見。
除了上面這些原因外﹐我也常想﹕我的專欄為大家提供了 12 年的免費服務﹐這也是因為報社知道稿費付太少才這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我上網。 現在上網的將近 58 萬人次。但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在乎信懷南的文章和網站呢。
要知道這個答案有兩個最好的檢驗方法﹕
第一﹐閣下是不是願意花銀子來買咱們的書。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寧願放棄吃牛肉麵也要買信懷南的書)。
第二﹐但情義相挺﹐爺們風範也不能全由鈔票來衡量﹐這對吃不起牛肉麵﹐或已經開始瘦身的人不公平。於是在過去一個多月﹐任何向我要鑰匙的人我都給。
火車昇火待發一個多月了﹐該上車的應該都上了。還沒上的﹐將來補上﹐可能需要解釋一下遲到的原因才行。況且﹐對補票的人﹐票恐怕也不再會是免費的了。
這些話講得很白﹐但我只講一次﹐千萬別覺得信懷南太驕傲。人的(生活)資源和(物資)條件﹐有的來自父母(有錢有勢)﹐有的來自婚姻(嫁入豪門或娶有錢的太太)﹐有的來自運氣(如中樂透)﹐有的來自個人的成就。信懷南迴顧一生﹐功不成﹐利不就。名校 MBA 不會賺錢﹐官二代不願從政﹐能有今天看起來不錯的生活靠的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運氣。這種人哪有資格「驕」﹖面對機會和引誘﹐有所為﹐有所不為﹐「傲」倒不能完全否認。
話講到此為止﹐有緣﹐我們繼續同行。緣盡了﹐就此告別。
火車出站了﹐ All Aboard!
有緣﹐繼續同行﹔緣盡了。就此別過。
信懷南 7/7/2015
我每個星期的專欄從《信懷南看世界》移到《信懷南專欄》去了。進入《信懷南專欄》和一些其他的 sections﹐需要 user id 和 password。 到目前為止﹐有185 位朋友「上了車得到鑰匙」﹐這把鑰匙除了 "In My Life" 外﹐可以進入任何區域。 "In My Life" 目前沒有開放的計畫﹐其中的 文章要就是包括在 《也是秋天》裡﹐和/或 《The Best of XHN Vol 1 附音樂的 CD》。在這裡﹐我要對這 185 位「黃埔一期」的朋友道謝。買我書的我當然要感謝﹐沒買書的﹐同樣要感謝。
你們每一個來信要密碼的人﹐信都寫得很客氣﹐你們的故事也令我動容﹐你們的幽默和直率令我莞爾。其實﹐如果你們往壞處想﹐你可以把我的做法當成一種「勒索」﹐但你們沒這麼想﹐對我來說﹐你們的風度和容忍(gracious)﹐讓我感到謙卑和感動(humble)。
你們也許發現我把《信懷南的世界》改成《信懷南專欄》。還有《有話直說》和《Dear 掌門人》也是新的。前者的構想是為「懷南即時批」留餘地﹐後者則是給你我書信往來的構想而設。
根據購書諸君的地址﹐各位散居每個的州包括﹕(西部) CA﹐ OR﹐ WA﹐ NV, AZ。 (東部)﹕NY﹐ NJ﹐ CT﹐MA﹐ MD﹐ PA。(南部)﹕ AL﹐ NT﹐ NC﹐ TX﹐KY, FL。(中西部)﹕WI﹐MI﹐IL。 有的在 Amazon.com 直接買書的朋友﹐如果你不告訴我你的 email。我不能寄 user id/password 給你。如果我只有你的電郵地址而不知你住哪裡﹐而你住的州又不再上面列舉的名單上的話﹐請告知。只是好玩﹐沒什麼特別意思。如果沒有 Alaska 的粉絲﹐Montana 將就將就 也可以 :-)。
一切按計畫﹐我在《信懷南看世界》的最後有篇文章《什麼是好書》和《火車出站了》會提早在7/7/2015 前上載。7/7/15 午夜 (加州時間)之後﹐除買我書外﹐暫不再發「鑰匙」。「黃埔一期」的「鑰匙」將在 7/7/2015 前寄出。7/8/2015 後新的專欄上網﹐因有私事而暫停。太空人回地球﹐有段暫的 Block Out。 我們的情況也是如此。
月底前網站恢復正常運作。請用「鑰匙」進《信懷南專欄》的門。對趕脫班車的朋友﹐容我說﹕ It was quite a ride! 謝謝。
《懷南全集》之 2﹐之 6﹐之10 到之17 開始發售
解說有些囉唆﹐目的在求清楚
緣由﹕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網站》從 2003 年 7 月7 日建立到今天已經是 12 年了。 12 年來﹐除了少數遠行在外﹐不能馬上更新網站外﹐維持每星期有一篇新專欄給報社﹐然後上網﹐一路行來﹐12 年如一日﹐算是相當「敬業」。
2015 年 7 月7 日以後﹐信懷南專欄會在《信懷南的世界》需要輸入 user id 和密碼才能看得到。這是一個原則性和策略性的決定﹐原因在《信懷南看世界》上面 《為什麼要用鑰匙才能 。。。》中解釋過了。對此改變造成的不便﹐容我在此說聲對不起。
計畫﹕
如果說這個決定完全沒有促銷我的書的目的﹐這是騙人的。所以﹐原則上買我書的人我才會給你 user id 和 password。我知道有不少人這些年來上網看信懷南已經養成習慣﹐在過去一個多月﹐不買書但要user id 和 password 的朋友﹐我也二話不說地答應給 (id/password 要 7月初才寄出)。但 7月 7 日以後﹐來信<xinbuxin@aol.com 要密碼 (請務必用 xinbuxin@aol.com 這個電郵地址以便管理)﹐您可能要解釋一下一個多月你有機會得到免費的 id 和 password 你都不要﹐為什麼突然要了呢﹖在這種情況下﹐也許買本信懷南的書來看比較簡單些。
定價﹕
我先把每本書在 Amazon.com 的定價 (不包括稅和運費﹐但我發現寄 8 本 書去台灣要 $30﹐加拿大要 $21﹐ 相當貴。不過有言在先﹐海外買書者也不多﹐暫時不作調整。只是如果從加拿大購買一本《何時此路還》﹐我幾乎要賠錢﹐所以將單數價格從 $28 漲價到 $30》希注意。)列在下面﹐然後再告訴你怎麼對你最有利。我用不同的英文字母來代表每一本書以便溝通。
(N)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US$20)
(A) 也是秋天 (US$25)
(H) 笑話一籮筐 (US$25)
(P) 三聲有信 (US$20)
(Y) 寓言預言余言 (US$20)
(L) 最後的依靠 (US$25 )
(T) 何時此路還 (US$35)
(X) 信門秘方 (US$20)
(PR) 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 (US$30) 。著者簽名版﹐僅存 30 本。
(QG) 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 (US$30) 。著者簽名版﹐僅存 30 本。
特價﹕
如果你選擇直接向我買﹐你有以下的選擇 (所有的價格包括稅及運費)﹕
PACK-8﹕ 全家福 ($150 購得全部 8 本。比向 Amazon.com 買省 $40 + 省稅+ 省運費)。
PACK-7﹕ 缺一門 ($130﹐不包括《 何時此路還》﹐包括其他 7 本。比向 Amazon.com 買省 $25 + 省稅+ 省運費)。
PACK-6﹕六大順 ($110﹐不包括 《何時此路還》﹐其他 7 本任挑 6 本。最高可省 $25 + 省稅+ 省運費)。
PACK-5﹕五門齊 ($100﹐不包括 《何時此路還》﹐其他 7 本任挑 5 本。高可省 $15 + 省稅+ 省運費)。
PACK-4﹕四風會 ($85﹐不包括《何時此路還》﹐其他 7 本任挑 4 本。最高可省 $10 + 省稅+ 省運費)。
PACK-3﹕三人行 ($65﹐不包括《何時此路還》﹐其他 7 本任挑 3 本。最高可省 $10 + 省稅+ 省運費 )。
PACK-2﹕雙龍抱 ($50 不包括《何時此路還》外﹐其他 7 本任挑 2 本。可能不省錢但省稅+ 省運費)。
PACK-1﹕一獨秀 ((N) 最後一代的內地人 (US$20)﹐(A) 也是秋天 (US$25)﹐(H) 笑話一籮筐 (US$25)﹐ (P) 三聲有信 (US$20)﹐(Y) 寓言預言余言 (US$20)﹐(L) 最後的依靠 (US$25 )﹐(T) 何時此路還 (US$30)﹐(X) 信門秘方 (US$20)﹐ (PR) 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 (US$30) 。著者簽名版﹐僅存 30 本。 (QG) 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 (US$30) 。著者簽名版﹐僅存 30 本。以上價錢可能沒折扣﹐但至少可省稅及運費)。
PACK-PRQG﹕PR) 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 -- 瞎拼豈會贏 + (QG) 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 。兩本共 $50 包括稅及運費。著者簽名版﹐各僅存 30 本。
付款辦法之一﹕
按下面「Buy Now」然後往下拉﹐選你要的書。跟隨 PayPal 指示。你不需要有 PayPal 的帳號也可以用信用卡(credit card) 或 銀行卡(debit card) 購買。
付款辦法之二﹕
1) 來信或 email 寫明要哪個 PACK﹐ 因為 PACK 8 和 PACK 7 是沒選擇的﹐其他 PACK﹐則要 註明 N﹐A﹐H﹐P﹐Y﹐L﹐X 中﹐你要哪幾本。
2) 支票寄 P O BOX 325﹐ ORINDA﹐CA 94563。email 寄 xinbuxin@aol.com。書款支票抬頭請付: Robert J Lo 來信務請附上收件地址和 email 地址。
3)除PR 和 QG 外皆由 Amazon.com 出貨。恕無著者簽名。
4) 電郵是最好的聯絡方式。
致歉﹕
這八本書的出版流程全部由我「一腳踢」﹐在美術設計上與專家作品相比﹐相差極遠。尤其是封面設計﹐「書脊 (book spine) 」從缺。聲明在先﹐如認為我的書物非所值而退書者﹐我會將書款奉還。No question asked.
希拉莉的宿願
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之一
2015 年07月1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14 日上網
懷南前記﹕
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之二﹕《蔡英文的腳跟》和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之三﹕《洪秀柱的機會》要月底才能上網。抱歉。 懷南 7/14/2015
希拉莉的宿願就是重回白宮做主人。這次不是陪外國元首夫人參觀什麼文化中心﹐而是國宴時舉杯致辭﹐照像站中間的真主人。
在英文裡﹐說一個女人穿(男人)褲子﹐多少帶有牝雞司晨的性別歧視。但我的確沒看過希拉莉﹐蔡英文﹐洪秀柱這三個女人穿裙子﹐我稱她們是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並非性別歧視﹐而是據實描述。連續三個星期﹐我會談這三個總統侯選人的人格特質和當選的機會。
純從或然率來講﹐信鐵嘴不需要夜觀天象都敢保證這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中出一個總統的可能性是 100%﹐ 出兩個的可能性是 49.35%。換句話說希拉莉「武則天坐天」的可能性並非那麼篤定。
也許有人好奇會問﹕信大瞎呀信大瞎﹐你這 0.35 的小數點從哪裡來的﹖Beats me! 我怎麼知道從哪裡來的﹖但如果不用小數點﹐豈能顯出信鐵嘴的「鐵」﹖從前打工時出差回來要報賬﹐如果每頓飯吃的都是整數﹐老闆一定懷疑咱們的賬是筆爛賬。反正不需要收據﹐於是想出這種加些小數點在後面的絕招。
我不看好希拉莉﹐多少受我不喜歡這個女人的主觀影響。我不喜歡她是從她老公出包那天開始。當時她一反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傳統作風﹐忍辱負重﹐不動聲色﹐忍﹐等﹐狠三字訣全到位﹐我就知道這女人有不計代價要做總統的雄心。說到這裡﹐容我把她老公扯出來陪斬。我雖不喜歡希拉莉但也並不討厭她。事實上我很肯定她的能力和經歷﹐幹美國總統絕對遊刃有餘。倒是她老公﹐咱們對他的品行很有點寶貴意見。別誤會掌門人想進聖人廟吃冷豬肉﹐克林頓褲腰帶索不緊關我什麼事﹖但以白宮主人之尊﹐勾引小女生﹐東窗事發後公然不認賬﹐敢做不敢當算啥子男人﹖不過話不要扯太遠﹐現在回到為什麼信大瞎認為希拉莉當選總統的可能性不是那麼篤定的原因。
先從歷史看﹐選舉式民主第一條定律是﹕「政黨如尿布﹐不常換就會發臭」。二次大戰後﹐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坐莊﹐除了老布希在雷根挾萬人迷的加持下﹐讓共和黨連莊連了12 年外﹐別的連莊最多 8 年。喜拉莉不能靠歐巴馬加分﹐除非共和黨吃錯藥推出一個極右派﹐否則希拉莉想贏可有一場硬仗要打。目前看起來﹐共和黨那邊另外一個布希﹐和新澤西州的州長 Chris Christie 都會出馬﹐這兩人風評不壞﹐屬於溫和的保守派﹐對希拉莉的白宮之路都是較大的障礙。
加州長久以來是民主黨地盤﹐但在全國比佔地之廣﹐共和黨勝民主黨多多﹐比人頭﹐兩黨在仲伯之間。每次大選﹐決定勝負的主戰場向來是中西部。共和黨只要在中西部那幾個大州﹐像 2012 年被民主黨囊括明裡蘇達﹐威斯康辛﹐伊利諾﹐密西根﹐賓州﹐俄亥俄奪回一半﹐鹿死誰手﹐乃未定之天。何況共和黨如果真的是「假」布希出馬的話﹐佛羅里達是他老地盤﹐不會再被民主黨拿去。新澤西也是大州。 「假」布希的老婆是墨西哥裔﹐加州阿米哥這麼多﹐內舉不避親﹐阿米哥的票不一定鐵是民主黨的。
最後一點﹐我認為很多美國人會和我一樣不是那麼信任希拉莉﹐總覺得這個女人冷酷而虛假﹐他公婆倆打著自由主義﹐心懷弱勢的招牌﹐但卸任後不像卡特夫婦那樣﹐參加慈善團體﹐真的在為普羅大眾服務。反而高價收費露臉﹐各處耍嘴皮子拚命撈錢。我認為他們並非悲天憫人﹐如假包換的理想主義者。希拉莉久經選戰﹐長於募款。何況女性出任總統是乎是世界潮流﹐但我向來認為美國出黑人總統比出女總統容易。如果明年希拉莉贏了﹐信大瞎敗軍之將不足言勇﹐就不解釋為什麼了。如果希拉莉沒做成總統﹐我再解釋為什麼我有這個想法。
不過信鐵嘴預測台灣和美國總統大選向來擺脫不掉「兩個凡是」的魔咒﹕「凡是咱們喜歡的候選人一定落選﹔凡是咱們不喜歡的侯選人一定當選」。既然掌門人不是那麼喜歡希拉莉﹐希拉莉能否一償重回白宮的總統宿願﹐端看共和黨推出什麼人來和希拉莉選。我的心要我不看好希拉莉﹐但我的頭告訴我這個女人準備好了。養兵八年﹐志在必得﹐如果這次再敗﹐就安心做祖母好了。
蔡英文的腳跟
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之二
2015 年07月19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27 日上網
蔡英文當選總統的或然率﹐兩三個月前幾乎是 100%﹐躺著都會當選。現在還是會當選﹐不過不能躺著選啦。她當選是信鐵嘴兩個凡是發功的結果﹕凡是掌門人喜歡的候選人一定落選﹔凡是掌門人不喜歡的候選人一定當選 。天意如此﹐夫復何言﹖
現在來談為什麼我不喜歡蔡英文的原因。但在我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得發表兩個聲明﹕
第一﹐我曾經把蔡女士列為台灣三個我最欣賞的女人之一。不過那是她剛當選民進黨黨主席的時候。
第二﹐蔡英文當總統﹐我的預測是台灣好不到哪裡去﹐但也壞不到哪裡去。
她不會宣佈台灣獨立﹔台灣藍綠還是繼續惡鬥﹐只是攻守雙方互換﹔經濟也不會有啥起色。
但從好的方面看﹐比起李登輝﹐她沒老李那樣陰沈頑固再槓上開花拿中華民國的銀子到日本去賣國求榮。實在非常的 TMD。。。(pardon my French)。
比起陳水扁﹐她沒阿扁那麼貪婪無知。阿扁不但一個人貪﹐老婆兒子女婿一大堆都貪﹐蔡女士孤家寡人﹐再貪也是個體戶的貪﹐比起阿扁老鼠會式的貪﹐規模要小多了。
她當選民進黨的黨主席後﹐我冀望她會帶領民進黨擺脫被民粹綁架﹐說白了﹐我希望她成為一個領頭的人 (Leader is the one who leads)﹐把民進黨的素質往上提昇。但讓我失望的她不但不領頭往上走﹐反而跟著墜落胡鬧﹐只問顏色﹐不問是非﹐完全看不出她的公義﹐魄力﹐遠見﹐理想﹐方法在哪裡。
但蔡雖然沒有魄力﹐遠見﹐理想﹐方法﹐但卻很有策略﹐她的策略就是遇到重要的議題﹐尤其是兩岸關係的議題﹐她就給你來搞模糊。她運氣又好﹐遇到一個自以為立場清楚但講又講不清的執政對手。這才讓這個 overrated﹐半路出家的政治人物上了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 時代雜誌的編輯也太不夠意思﹐怎麼替我們蔡女士選這麼一張難看的照片來做封面﹖中文是奇妙的文字﹐用來替人貼標籤有殺人不見血的功效。蔡女士現在被貼上「空心蔡(菜)」的標籤﹐好死不死﹐國民黨平地一聲雷冒出來一個外號「小辣椒」的洪秀柱﹐這下好了﹐紅(洪)辣椒炒空心菜(蔡)變成了2016 台灣選總統的選戰口號﹐平心而論﹐說蔡是空心菜這也並非太冤枉她。
台灣國安問題有其特殊性。其他國家面臨最重要的國安問題是國防﹐外交和經濟。我很早就公開主張台灣的國防部應該改名災防部。如果老共吃了秤砣鐵了心﹐說要不計任何代價都要解放台灣﹐台灣怎麼國防法﹖台灣的外交只有五個字﹕「抱老美大腿」。但不管你怎麼抱﹐老美絕不會為台灣和老共翻臉打仗。於是台灣剩下來的國安問題只有經濟問題。而經濟問題和兩岸關係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台灣面臨最嚴苛的問題就是怎麼處理和老共相處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蔡英文的「阿契裡斯腳跟 (Achilles' Heel)」﹐用白話文講﹐此乃蔡的罩門。
希臘神話裡阿契裡斯的母親﹐在阿契裡斯生下不久將其倒掛金鉤浸在號稱受浸後有刀槍不如特異功能的聖水裡。奈和阿媽提著阿契裡斯的一隻腳跟沒被聖水浸到﹐最後阿契裡斯死在戰場就是那個腳跟被箭射中。
2012 年台灣大選﹐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就是栽在兩岸關係的骨節眼上。但這怎麼能怪她﹖提著她腳跟行政治洗禮的兩位母親(師父)是李登輝和李遠哲。這兩位李先生的政治理念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基本上他們對中國是採排斥態度的。蔡英文的武功被台灣歐陽鋒和黃藥師調教出來﹐葫蘆裡裝的是啥還要問嗎﹖為了騙選票﹐蔡英文現在開始往中間靠﹐把中華民國的憲法拿了出來當擋箭牌。跑一趟美國向老大哥表態說如當選會「維持現狀」。但現狀 是啥﹖如何維持法﹖她有講清楚嗎﹖能講清楚嗎﹖講清楚就得承認以前的主張全是錯的﹐這樣一來﹐原來投給她的深綠票會跑掉﹐中間偏綠或中間偏藍的選民又會覺得她是個投機的政客﹐不會把票投給他。這是她為什麼非搞糊塗不可的原因﹐保護「阿契裡斯腳跟」要緊啊。
如果甩開藍綠﹐省籍﹐統獨﹐貧富﹐出身﹐學位﹐背景這些無聊的意識形態不論﹐誰能告訴我蔡女士憑什麼有資格做總統﹖能力﹖建樹﹖風格﹖魄力﹐遠見﹖魅力﹖究竟憑哪一點嘛﹖選舉式民主的第二條定律是票投給 The devil you know (你摸得清的魔鬼) ﹐不投給 The devil you don't know (你摸不清的魔鬼)。你摸得清蔡女士嗎﹖
洪秀柱的機會
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之三
2015 年07月26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27 日上網
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中把洪秀柱留到最後講﹐是不忍心讓很多人提早失望。根據 IM(Iron Mouth) Xin 的預測﹐洪秀柱絕不會當選總統的﹐這不能怪她﹐要怪就怪國民黨的無能和信鐵嘴的「兩個凡是」魔咒。(如果閣下不知道信鐵嘴的「兩個凡是」是啥﹖請先看《蔡英文的腳跟》。
洪秀柱一出來就要過國民黨的獨門機關「防磚條款」﹐過關後遇到馬英九﹐馬英九對洪的過關表示吃驚。我說老馬哥呀﹐老馬哥﹐難怪別人說你不進入狀況﹐你是沒話找話﹐還是真連風往哪邊吹都搞不清﹖
長久以來﹐我就鼓吹台灣需要一個有性格﹐在社會議題上偏左﹐在財務平衡上偏右﹔強力執行公權力﹔司法公平﹔教育重質不重量的總統。在兩岸關係上﹐講明 ROC 和 PRC 一邊一國是國共內戰留下來的歷史包袱。這個包袱﹐只有在和平﹐友好﹐平等﹐耐心﹐和沒有威脅下由台灣人民去解決。
有類似想法的人近年來在台灣已經無形中匯成一股勢力﹐柯文哲的冒出﹐正是這股勢力的初試啼聲。加入這股勢力的藍綠都有﹐他們心目中並沒有一個理想的領袖人物。沈富雄﹐宋楚瑜看出了這塊有潛力的沃土﹐但時不我予﹐他們的年齡都不容許他們耕耘而有所作為。洪秀柱起步太晚﹐沒有時間去改變別人扣在她頭上那頂深藍﹐親中的紅帽子。她的「一中同表」和叫王金平「回老家選立委」都不是一個成熟而滑頭的總統候選人該公開講的。邱吉爾當選英國首相說﹕「我的一生都是在為這一天做準備」。台灣的政治人物就是缺少這種「我已經準備好了」的人物。
洪之所以能冒出來﹐恐怕她自家都沒想到。國民黨的 A 咖們讓我想起老黑白短片《三個傻鳥 (The Three Stooges )》。那三個傢伙喜歡裝模作樣﹐自作聰明﹐但結果都搞到成事不足﹐敗事有「瑜」(pun intended)。洪原先只不過想拋塊磚來引出玉。沒想到老 K 的 A 咖們﹐沒一個有種敢拍馬上陣。於是我前面提到的那股「勢」﹐逆風而起﹐把洪秀柱這塊磚變成了玉﹐其他原本是玉的老 K 黨A 咖們﹐個個變成了路邊灰頭土臉的磚。整個來龍去脈﹐像極了那首五代蜀國花蕊夫人的《亡國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論單挑﹐蔡英文不是洪秀柱的對手﹐打群架﹐國民黨向來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專家。兩岸關係是蔡英文的「阿契裡斯腳跟 (Achilles' Heel)」﹐而洪秀柱本來沒什麼罩門﹕說她是外省人﹐她南部長大臺語比蔡英文還溜。說她是「高級外省人」嗎﹖她在貧窮和苦難中長大﹐父親是白色恐怖的受害人。說她太親共﹐她是中華民國死忠。洪秀柱批評蔡英文﹐說她可能是學問太好﹐講的話沒人聽得懂。蔡哪裡是學問太好﹖這是思路太不清。
泛綠早就定於一尊﹐支持者的忠誠度高﹐變數低﹐泛藍則正好相反﹐從連戰到吳伯雄到馬英九到朱立倫﹐四個黨主席都擺不平那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宋楚瑜。我這篇評論是老宋宣佈選不選總統前兩個星期寄出去的﹐但信鐵嘴冒砸招牌的風險預言老宋這次一定出來。拋磚引「瑜」﹐呼之「瑜」出﹐看來 2000 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歷史要重演﹐只是老宋希望這次泛藍是棄洪保宋。我認為深藍的人雖然討厭老宋﹐但他對中間選民的吸引力會大過洪秀柱。
我最近送了一本我的新書《三聲有信》給沈富雄﹐因為其中有一篇 2006 年 6 月 3 日我替他打抱不平的文章《落日孤鳥鳴》。文章中我提到曾對沈說﹕「臺獨不是『想不想』﹐『該不該』﹐『對不對』的理論問題﹐是『能不能』﹐『會不會』的現實問題。。。」。我也提到﹕「我們應該把有爭議性﹐短期不會有結論的藍綠對立﹐統獨之爭﹐省籍情結暫時放在一邊﹐專心處理比較重要而迫切的民生問題和台灣利益問題。從藍綠的垂直組合橫切過去﹐局勢大有可為。。。」這些話﹐中間選民聽得進去﹐蔡英文講不出來﹐紅秀柱講得出來但沒號召力。
結論是﹕三個不穿裙子的女人﹐最有資格做總統的不一定做得成﹐最沒資格做的最有希望做。洪秀柱嗎﹖算是瀟灑走一回。其實這次大選國民黨大敗也沒啥不好﹐七年前民進黨不也敗得快關門了嗎﹖鳳凰是從灰燼中重生的﹐百年老店不徹底整頓就會關門大吉。
十年見真情
十年竟未死系列之一
2015 年08月2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8月6 日上網
在北美洲連續寫專欄能夠像我這樣寫這麼久的﹐運氣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機會寫固然要靠運氣﹐能保持呼吸繼續寫更要靠運氣。
這兩個運氣給我一個一般人沒有的機會﹐那就是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客觀和主觀環境的變遷﹐以及新資料的出現後﹐還可以回頭看我從前對人物的批判﹐對議題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預測正確或不正確﹖這種能回頭重新評估的機會﹐對我們這寫長寫專欄的人是極大的挑戰。從這個星期開始﹐我會把以前的我來個公審。「以前」要回到多久以前呢﹖丘逢甲的詩說﹕「十年如不死﹐捲土定重來」﹐我想就以 10 年以上為準 (bench mark) 吧。
2005 年的 2 月13 日﹐我有一篇文章叫《如果我是他們的父親》。他們指的是翁帆和孔慶翔 (William Hung)。 翁帆雖不能稱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但知道她的人一定會比知道孔慶翔是何許人也要多。我 10 年前寫那篇文章的時候﹐翁帆和孔慶翔都是新聞人物。他們那時都在做一個相當異類的決定﹐28 歲的翁帆嫁給 82 歲的物理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新聞是世界華人八卦的焦點。孔慶翔是柏克萊加州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學生﹐因為在「美國偶像」這個節目上表現奇差反而變成熱門人物﹐他那時打算輟學轉行進軍演藝圈。
我那篇文章說如果他們是我的小孩﹐我不會鼓勵他們做那樣的決定。我認為他們的決定是慕虛榮﹐欠理智。尤其是孔小弟﹐標準的被勝利沖昏了腦袋。對翁小姐嘛﹐我問﹕如果不是楊振寧﹐你會嫁給一個比你大 52 歲的老頭嗎﹖換句話說﹐我對翁的婚姻﹐孔的事業前途都並不看好。。。
10 年過去了﹐前些日子我看楊瀾訪問楊先生和翁女士的電視節目。這是我第一次聽翁女士回答她對她嫁楊10 年的 心路歷程。翁不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但她講話給人相當誠懇的感覺。她說﹕「當一個妳崇拜和景仰的男人表示他愛妳的時候﹐妳很容易墜如情網。」長久以來﹐我對這種愛情的本質非常反感﹐我認為這種愛情﹐是一些身居高處的男人﹐像老師﹐像牧師 (和尚和神父的情形比較複雜)﹐像老闆﹐像青春偶像﹐像名作家等﹐他們濫用權力﹐欺騙小女生不平等的結果。但楊翁明媒正娶的關係能維持 10 年﹐光靠男人對女人的權力﹐和女人對男人的仰慕是不可能維持 10 年的。楊振寧在訪問中說了一句話也非常坦白。他說﹕「很多年後﹐別人想起我﹐他們記得的是我們這段羅曼史。」沒錯﹐我就是他口中的「別人」之一﹐我根本不在乎﹐也不懂楊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但我記得他 82 歲的時候娶了一個 28 歲「小女生」的事實。他們的婚姻看起來很幸福﹐我非常為他們高興﹐也祝福他們。
當翁告訴她父親她要嫁楊的時候﹐翁的父親說﹕「你如果願意犧牲去照顧楊先生的晚年﹐我也只好祝福妳。」10 年前我寫那篇文章時候﹐一直到今天﹐「犧牲」兩個字從來沒在我腦海中出現過。 楊的形像非你想像中的糟老頭兒﹐他的人文素養﹐生活品味﹐社會地位﹐對翁而言﹐能和楊生活在一起﹐何嘗不是一種提昇﹐白髮紅顏﹐只要兩情相悅﹐年齡的鴻溝不是跨不過的。翁在楊瀾訪問中引用羅拔佛斯特的名詩來解釋她的婚姻﹕「林中交叉口﹐左右兩條路﹐我往窄路行﹐風景自不同」。這當然是我亂翻譯的。我承認﹐10 年後我對翁女的印象和她和楊的婚姻關係﹐比 10 年前好很多。
至於孔小弟嘛﹐離開學校後﹐灌過唱片﹐上過脫口秀﹐演過電影﹐結果並不理想。我 10 年前就很清楚地指出﹕孔小弟根本沒有在影藝界發展的條件﹐唱﹐五音不全﹔舞﹐身手笨拙﹐靠耍寶也只可以短時間讓洋人好奇。10 年後的今天﹐孔小弟結了婚﹐現在是洛杉磯警察局刑事案件的分析員﹐顯然不是在他土木工程的本行﹐他現在過的是普通公務員的平常生活。
10 年前孔小弟的歌舞表演被評審員毒舌西門打斷後問﹕你唱得這麼爛﹐來幹嘛﹖孔小弟不以為忤回答說﹕「我已盡力而為﹐我沒什麼好後悔的。」我 10 年前不主張他轉行﹐是因為我不覺得他轉行有前途﹐但如果我真是他父親﹐我也非常高興他憑興趣去試過他想幹的事。不試怎麼知道不適合﹖
驢耳春風的主張
十年竟未死系列之二
2015 年08月9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8月11 日上網
1999 年的7月5 日﹐我在台灣「商業週刊」的專欄發表《老信的主張》。當時李登輝的總統任期將滿﹐民進黨羽毛漸豐﹐我那篇文章是針對李登輝《台灣的主張》那本書有感而寫。文章一開始我就說﹕「老信的主張很簡單﹐用不著花 333 頁來說明」。
當時老信的主張包括﹕李登輝退休後去傳教兼苦練小白球﹔宋楚瑜接國民黨黨主席﹐連戰﹐蕭萬長選 2000 年正副總統﹔ 選上後﹐吳伯雄做行政院長。我說﹕這個夢幻組合不敢擔保國民黨再連莊 50 年﹐但連莊 4 年 8 年是沒問題的。
結果呢﹖李登輝卸任後不但不去傳教﹐反而不甘寂寞幹起什麼黨的精神領袖。最近跑到日本去說釣魚島(臺)是日本的﹐台灣感謝日本統治的^%$#$% 意見。老李如果不是中華民國的前總統﹐每年不拿台灣納稅人那麼多的退休禮遇金﹐不是在日本獻媚﹐他高興怎麼說我都不管。唯獨他一邊享受中華民國卸任總統的優厚待遇﹐一邊又發表喪權辱國﹐親痛仇快的談話﹐把養他的納稅人全當「傻客」﹐簡直是欺人太甚了吧﹗10 年前我評論李是三流總統﹐三流人物﹐此間李友會的頭頭在網上發文稱我不入流。十年過去了﹐究竟是誰不如流﹖還要辯嗎﹖
2000 年國民﹐親民泛藍鷸蚌相爭﹐便宜了後來吃牢飯的阿扁。投票前夕﹐馬英九出面宣佈不實民調說連領先宋﹐但票開出來﹐連落後宋甚多﹐馬宋的樑子從此結下。四年後連宋搭檔選正副總統敗於兩顆子彈﹐馬英九趁勢而起﹐重用金小刀﹐宋楚瑜和他們徹底翻臉﹐變成深藍的眼中釘﹐背後刺。國民黨每次敗選﹐就把老宋當成事不足﹐敗事有「瑜」的替罪羔羊。
回頭看我 16 年前的主張﹐我分析國民黨當時的五個 A 咖﹐王金平遊走藍綠之間﹐是和稀泥的鄉愿專家。其人野心不大﹐能力有限﹐做個「余又任」的立法院長就搞惦了。連﹐蕭﹐吳三人都是國民黨典型的舊官僚﹕造反沒勇氣﹐改革沒能力﹐國民黨執政﹐他們是安份在溫水裡被煮的青蛙﹕雖然知道遲早會被煮死(國民黨玩完了)﹐但跳又跳不出來﹐溫水裡游來游去也蠻舒服的﹐因此我認為他們的問題也不大。
我當時認為問題最大的是宋楚瑜。老宋資歷﹐能力﹐野心﹐比其他 4 咖要大很多。但要擺平宋楚瑜也很簡單﹕此人的罩門說好聽點是有為人民服務的雄心﹐說難聽一點是有追求權力的慾望。2000 年國民黨敗選後﹐如果讓宋楚瑜接黨主席﹐宋對國民黨的改革﹐會比李登輝﹐連戰﹐吳伯雄﹐馬英九﹐朱立倫對國民黨差嗎﹖
1999 年老信的主張破功原因何在我不知道﹐想來是「無間道李登輝」搞鬼。連戰人是好人一個﹐但魄力太差﹐任憑「愛你真難」(岩裡政男) 擺佈﹐除了老共有陣子把他當寶外﹐早就沒什麼票房價值了。宋被掃地出門後﹐國民黨唯一的受益者是馬英九和王金平﹐但這兩個人又搞不好。
老馬哥 2008 年強勢上位﹐老 K 在立法院囊括三分之二的席次﹐老宋行情跌停板。我當時力主老馬哥傚法歐巴馬用政敵希拉莉的例子﹐用宋楚瑜做行政院長。理由很簡單﹕你詹姆斯宋不是號稱能力強嗎﹖光說不練算啥好漢﹖行政院長讓你幹﹐幹得好﹐我老馬外舉不避仇名留青史﹐幹得不好﹐名正言順請你捲鋪蓋捲走路﹐永絕後患。可惜老馬哥是個既無能力﹐也無肚量的繡花枕頭﹐才會留下成事不足﹐敗事有「瑜」的後患。
16 年後的今天﹐讓我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老 K 黨變成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的答案是從蔣經國晚年開始的。小蔣晚年犯了兩個大錯﹕
第一個大錯是把李登輝看走了眼。
第二個大錯是強人當權﹐講究直向統御而不重視橫向團隊的培養。
宋楚瑜﹐馬英九都是小蔣身邊的寵臣﹐如果兩人利用先天的關係和後天的機會結合為親密戰友﹐把1+1>2 的「綜效」﹐合則雙贏﹐不合則雙輸的觀念搞通﹐今天老 K 的局面會是這樣糟糕嗎﹖
我16 年後的結論是﹕這 16 年來﹐台灣短視的政客多﹐有宏觀的政治家少﹔譁眾取寵的名嘴多﹐真才實學的分析家少。理盲又濫情的傻鳥多﹐理智而清醒的選民少。難怪《老信的主張》會變成驢(ASS)耳春風﹐書生之見的主張。
課綱微調的鬧劇
十年竟未死系列之三
2015 年08月16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8月20日上網
《民主政治的危機》是我2004 年 9 月19 日的一篇專欄﹐那時候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兩個月﹐有感於看西方的民主政治越看越失望﹐但又想不出可以取代的好主意﹐因而寫了那這篇評論。基本上像我們這種「余自束髮以來」就看雷震的《自由中國》和李敖的《文星》長大的「過氣想主義者」﹐目睹世界上所謂「民主政治」的肥皂劇在台灣和美國不斷上演﹐除失望外﹐還有被欺騙的感覺。
在我十年前的那篇文章中﹐我說民主政治的危機不是這個世界上壞蛋太多而是笨蛋太多。壞蛋和笨蛋的區別是壞蛋通常知道自己壞﹐而笨蛋通常不知道自己笨。在這種情形下﹐世界上政治結構明顯地發展成四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壞蛋領導壞蛋﹕二次大戰時的納粹﹐黑幫組織通常採取這種模式。
第二種模式是笨蛋領導壞蛋﹕二戰時日本﹐和日本眷養的滿洲國﹐基本上是這種模式。
第三個模式是笨蛋領導笨蛋﹐在馬英九主政下的台灣﹐大概可以算得上是笨蛋領導笨蛋的模式。
最後一個模式是壞蛋領導笨蛋﹐現在台灣正在上演的高中生翻牆霸佔教育部長室﹐衝撞立法院﹐上街抗議「課綱微調」的戲碼﹐是如假包換的壞蛋政客在暗地裡領導或影響笨蛋學生的模式。
「課綱」指的是高中課本的提要 (outline)﹐「微調」指的是從李登輝開始﹐借重有臺獨傾向的杜正勝開始把台灣的歷史課本往臺獨方向改編。陳水扁用杜正勝做教育部長。在他任上﹐台灣的課本明顯的去中國化。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本想討好泛綠﹐對去中國化的課綱沒動﹐到政權快完蛋了﹐才開始作輕微的調整(微調)。這種做法本來就很窩囊﹐而微調的內容也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李登輝﹐陳水扁的課綱說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現在國民黨的微調是在「統治」前加上「殖民」兩個字。提到「慰安婦」﹐娃娃們認為不能加上「被迫為」的字眼。這不是胡鬧嗎﹖日本統治台灣不是殖民統治是啥﹖是台灣(清朝)恭請他們來做管理指導的嗎﹖慰安婦就是軍妓﹐不是被迫難道是用高薪招募來的嗎﹖這事 CNN 都看不過去﹐說如果台灣認為慰安婦不是被迫的﹐全世界唯有台灣執此看法。
沈富雄有篇文章提到﹕60 年前他高一的時候﹐中午休息時就把課椅排成一圈﹐由他大講特講從《自由中國》吸收到的自由民主思想。他的同班﹐我的朋友朱樂華牧師也曾經告訴過我這段往事。60 年前﹐我和他們一樣也是個中學生﹐60 年後﹐我們各走各的路﹐在政治立場上也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都相當執著。這種執著可以說絲毫沒有受到當年我們讀高中時教科書的影響。我們是在我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靠自己的閱讀﹐摸索﹐反芻﹐和思考去尋求答案。
沈富雄的文章中提到﹐他那時思想傾向臺獨﹐並沒有人和政黨在後面聳動。他們那種人﹐搞不好要坐牢。所以,他瞭解今天這群年輕人的熱情﹐可是這些上街的娃娃門沒有想到的是時代不一樣了﹐情勢不一樣了﹐目標不一樣了﹐敵我不一樣了﹐手段也不一樣了﹐在這樣百分百自由的社會,在如此進退失據軟弱無能的政府面前,設定這樣的議題,耍出這樣的招數,怎能算是一條好漢﹖
老沈曾經也是怒目金剛的反派學生﹐雖然看不起當今這批只會欺負國民黨進退失據﹐軟弱無能馬政府的學生﹐但基於是過來人的身份﹐筆下還是同情這些 60 年後的後生們。我的立場則不一樣﹕我向來認為自由必須受法律的約束﹐民主不是民粹。我從來就不相信「一件事如果有人願意為它死﹐那這件事就是對的」這種邏輯。如果高中生真認為微調的課綱是錯誤的洗腦﹐何不學沈富雄憑自修去找答案﹐或學信懷南根本不甩課綱。歷史往往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另一個政黨上臺﹐課綱又是另一套。我看不如遇到有爭議的地方就把各種不同的看法都列出來做參考。今天看報﹐教育部部門對現行犯被逮捕的學生不起訴了﹐這算什麼﹖教育的目的難道不是要讓年輕人能分辨是非對錯嗎﹖台灣真的已經變成了目無法紀﹐造反有理的國家了嗎﹖
似曾相識宋又來
十年竟未死系列之四
2015 年08月23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8月26 日上網
2000 年台灣總統大選投票的前夕﹐此間一個深藍電臺為那次大選特別製作的馬拉松訪問節目。該節目主持人是我的朋友﹐他安排的受訪者﹐四個在台灣﹐其中記得至少有兩個是新黨出身的政治人物和一位有名的歷史學者。我是唯一的沒投票權的旁觀者。那晚我力排眾議﹐大膽預測台灣會變天。公開宣稱陳水扁至少有50% 以上當選的機會。此言一出﹐深藍的節目主持人有點意外﹐突然發現掌門人原來是「自走炮」人物﹐沒有「配合演出」。
那年的4月11號﹐我寫了一封信給李遠哲﹐希望他能轉交給陳總統。李先生在回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和我住在同一個小城﹐雖不算是朋友﹐但請他轉交一封信的交情還是有的。我在信中提到我寫這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陳總統把我對兩岸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期望作為他就職演講和施政的參考。我告訴李先生﹐我的這些看法是基於我對以下五點深信不移﹕
第一﹐台灣全民的利益大過國家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大過個人和政黨的利益。
第二﹐要中共放棄「一個中國的原則」﹐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不妨玩「原則上是一個中國」的文字遊戲﹕以一個中國為「目標」和「方向」 出自陳先生之口﹐應該是雙方都能接受的。
第三﹐如果雙方不能上桌談﹐一切都等於零。這是李登輝先生最失敗的地方。
第四﹐兩岸關係不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消滅黑金﹐教育改革﹐提昇經濟﹐司法﹐治安環境的改善都比較重要。但兩岸關係卻是我們面臨最「迫切」的議題。「重要」的議題和「迫切」的議題的區別要分清。
第五﹐民主自由是時代的潮流﹐和中共談有什麼好怕的﹖但時間不會永遠站在我們這一邊。
我對陳先生就職演說內容的建議包括﹕
「我們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史的傳薪者﹐不是拋棄先人遺產﹐數典忘祖的敗家子。」
「我們是自由法治﹐主權在民的獨立國家。我們不是任何其他國家所謂叛逆的一省。」
「海峽兩岸50 多年代分治和分離是國共兩黨長期內戰鬥結果。民進黨有誠心﹐和決心為兩岸美好未來開創一個新的契機。」
「一個中國是昨天的事實﹔明天的理想﹔和今天我們努力的目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的文章)﹐千里之行﹐始於一步(尼克遜訪華的演講)。。。今天我們誠懇地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友好的火種點燃起來。同時﹐我們也排除萬難﹐勇敢跨出朝向未來一個中國目標的一大步。。。」
15 年過去了﹐回頭來看我當時寫那封信的動機可以說是幼稚兼衝動。效果(笑果)是肉包子打狗。平心而論﹐如果李遠者真的轉了那封信(不是洪喬之誤)﹐而阿扁又真的把我的建議聽進去了﹐這 15 年台灣的歷史又該怎麼寫呢﹖
Fast forward! 地球一陣亂轉﹐2016 台灣總統大選又到了。在法文裡有個字叫Deja Vu﹐意思是指「似曾相識」﹐或「曾經有過」的經驗或感受。對我來說﹐2016 台灣總統的大選﹐簡直就是 2000 年的翻版﹐在感覺上﹐稱之為 Deja Vu 也不為過﹕
和 15 年前類似的是眼看民進黨的蔡英文即將執政﹐奇怪的是民進黨歷經陳水扁 8 年的胡搞﹐馬英九 8 年規規矩矩的執政﹐國民黨的氣勢反而是日薄西山﹐為什麼﹖當年我傚野人獻曝給阿扁的建議﹐今天幾乎可以一字不改的給蔡英文。但有用嗎﹖當然沒有﹗我在乎嗎﹖15 年前我或許有點在乎﹐15 年後的今天﹐老實說我一點都不在乎。台灣老百姓濫情和理盲的惡習不改﹐是藍的當總統或是綠的當總統﹐藍綠都會繼續惡鬥下去﹐倒霉的絕對不是我。
今天老宋又來選總統了。自從 15 年前年我為老宋站台主講過一次後﹐很多人認為我挺宋。我挺什麼宋﹖我是挺有能力的人。2000 年把老宋和陳水扁和連戰一字排開﹐2012 年和蔡英文﹐馬英九放在一起﹐2016 把老宋和蔡英文和洪秀柱來比﹐閉上閣下的尊眼﹐忘掉自己喜歡的顏色﹐光憑能力來選﹐你選誰﹖我到現在都不認識老宋。15 年前替他站台不久在回台的飛機場上遇到陳萬水﹐我都沒有過去自我介紹。和 2000 年不同的是這次不管宋出來不出來﹐國民黨都會輸﹐怪老宋攪局是沒出息的胡說。
無可奈何藍憂鬱﹐似曾相識宋又來。Stay tuned﹗
印象台北之一﹕方便
2015 年08月30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9月02 日上網
我年輕的時候一點也不喜歡台北﹐整天祇想離開那又髒﹐又亂﹐夏天熱得發昏﹐冬天又冷得要命﹐四季不分明﹐颱風一來還會淹水的彈丸小島。記得我 1965 年 3 月 20 號登上泛美的留學生包機時﹐當時的心情只有興奮而無離情﹐我想﹕這次出去﹐大概不會回來了。
我中年的時候常回台北﹐是環境使然而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有一年在太平洋上空來回飛了 10 次﹐吃同樣的餐點到後來一聞到要開飯的味道就想吐。那段日子有兩次在台北上班﹐每次都超過一年以上。人到中年﹐已經在美國生根﹐台北對我來說﹐《那滴滴的馬蹄聲是個美麗的誤會》﹐到最後我還是選擇做過客而非歸人。那年頭台灣經濟景氣﹐酒醉金迷的現象很普遍﹐對我這個美國鄉巴佬來說﹐並不習慣﹐對台北的印象多少有些長安雖好﹐非久留之地﹕回首夕陽紅盡處﹐心中唸著的仍然是美國的家。
這次去台灣預定住了15 天﹐沒想到要處理的事在到台灣的第三天就急轉直下塵埃落地。剩下來的12 天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觀察這個從我進小學一直住到大學畢業出國﹐在我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城市。
要找到一個適當的字來概括形容我對台北的感覺很難。說他漂亮嗎﹖世界上比她漂亮的城市多矣。地標性的 101 大樓像鶴立雞群﹐沒有其他建築物來陪襯看起來有點滑稽。漂亮的城市要就是有青山﹐有綠水﹐有沙灘﹐要就是有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物﹐台北什麼都沒。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對台北的印象越來越好呢﹖
後來我想通了﹐我喜歡台北的第一個原因是她是個極為方便 (convenient) 的城市。所謂方便通常指的是和生活有關的食衣住行。台北房子很貴﹐寸土千金是不爭的事實。但對我們這些不住在這裡的過客來說﹐找個短期睡覺的地方不難。剩下來﹐穿衣服更不是問題。人到了咱們這把年齡﹐夏天 Michael Jordan 裝﹐冬天 Steve Jobs 裝走天下。我走在台北街頭﹐咱們是大「廝」而非大「師」。短褲一條﹐休閒鞋一雙﹐Polo 衫一件就上街趴趴走矣。 行在台北比我們年輕時候﹐和今天我居住的舊金山灣區要方便太多了。大家都知道台北的捷運建價世界第一﹐但它的確比我坐過的任何一條捷運系統要好很多。它四通八達﹐車子來得快﹐轉車的標誌非常清楚。你在美國的捷運站上過廁所嗎﹖敢進去嗎﹖歡迎到台北捷運站的廁所去視察視察﹐比較比較。你什麼時候看過美國捷運站的男小便池有專門為行動不便者準備的﹖有母親喂奶和集奶室嗎﹖台北街捷運站牆上沒塗鴉﹐也許有人說那是因為有很多監視機的緣故。哪有怎樣﹖只要給我一個乾淨﹐安全的捷運系統﹐監視機再多我也不在乎。到站時有國﹐台﹐客﹐英四種語言的廣播。有次在行走的列車中聽到通知某位乘客的廣播﹐便民便到如此地步令人歎為觀止。
除了捷運外﹐從前用沙丁魚來形容「擠公共汽車」已經是歷史。公車多而不擠﹐又有冷氣﹐一卡在手﹐四處悠遊不必再買票。台北的大眾交通系統比舊金山方便﹐舒服﹐安全多了。
至於吃嗎﹖台北街頭到處都有得吃。我這次住的地方方圓步行之內﹐西餐館﹐上海館﹐鐵板燒﹐泰國菜﹐鍋貼﹐牛肉麵﹐客家菜﹐印度菜﹐日本菜﹐披薩都試過。最奇妙的是由於時差的關係﹐我早上五點半就上街了﹐路邊賣早點的小店大概五點鐘就已經開門。一杯冰豆漿﹐一份豬排煎蛋的三明治﹐50 新台幣﹐一塊多錢美金就打發掉了。在台北要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問題太容易了。
台北的診所﹐眼鏡行﹐和其他的服務業﹐往往營業到晚上十點﹐便利商店到處都是﹐到公家機關辦事﹐年輕人的服務態度也很好﹐也很方便。我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年齡大了﹐容忍度變寬了還是對美國的服務越來越不滿﹐因而對台灣的方便印象深刻。我想﹕最近從台灣來美住了幾十年的人﹐紛紛落葉歸根回到台灣。台灣的確有她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美國看台灣的政論節目看多了﹐覺得台灣老是亂哄哄的。其實台灣極大多數的人都勤勤奮奮在那裡過日子。建議大家多去台灣看看﹐這是我的印象台北系列之一。
印象台北之二﹕ 文明
2015 年09月6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9月13 日上網
從台北飛回舊金山比舊金山去台北快一些﹐但也要近 12 個鐘頭﹐下飛機後還要坐一個鐘頭的捷運﹐到居住的「落飛葉」小城已經晚上 11 點了。出捷運站時﹐出口閘門不開﹐問坐在詢問室的服務員是怎麼回事﹖他動都不動說﹕「試另外一個閘門」。我用我的灣區捷運卡再試﹐還是不靈。再去問他﹐這次這位大老爺終於把他的尊臀從椅子上移開和我一道去試。原來我以為我的捷運卡跟我過橋付費的卡一樣每到低於一定金額時會自動加錢。結果發現並非如此。那個服務員他指著警告信息說﹕What it says? 我老老實實地讀﹕需要加錢。不過覺得這傢伙的服務態度實在太差﹐如果我看不懂英文怎麼辦﹖難道不是更需要他幫助嗎﹖但當時實在太累﹐連發火的氣力都沒有。另一方面﹐又怕給來接人的信夫人「你脾氣不好一路行來始終如一」的口實﹐於是乖乖補票﹐一心祇想早點到家算了。
後來我回想這件事﹐自己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對這小事一樁耿耿於懷呢﹖結論是﹕受台北文明的氛圍寵壞了。我說台北文明很可能是以偏概全。很多年前我兒子就對我說﹕「你的結論太單純化」﹐不過他又很「政治」地補了一句﹕「這也是別人喜歡看你專欄的原因」。
「專欄」本來就是個人的寶貴﹐不寶貴﹐甚至是$%^%$ 意見﹐和精準的科學論文不同。我說台北是個文明的城市﹐純粹是基於我短期的停留時的個人經驗。
台北的文明﹐在上下班巔峰時間去搭捷運就知道了。其次﹐台北不像美國的城市﹐街邊垃圾桶不常見﹐市民有「垃圾不落地」的觀念。
閣下到過舊金山嗎﹖舊金山算得上美國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了吧﹖舊金山的財金中心(financial center) 那幾條街去過嗎﹖總該算是舊金山的精華區了吧﹖和台北街道的乾淨相比﹐你知道這些街道有多髒多亂嗎﹖ 今天我正好有機會坐舊金山灣區捷運進城到財金中心去﹐回程是下午兩點左右﹐居然要等 10 分鐘車才來。我在台北從沒等上過四分鐘。今天在車上居然還看到一個年輕白人婦女背個小孩舉牌討錢。至於晚上 11 點後坐美國的捷運﹐車上各色各樣的怪人都有﹐單身婦女避之則吉。相比之下﹐在台北坐捷運安全多了。
有次在台北我剛上車就看到兩個女娃很快就站了起來﹐後來我看到有個「博愛座」是空的﹐於是我就走過去坐下。這兩個女娃又格格格笑著坐下。掌門人向來喜歡多事﹐於是走過去問﹕「妳們是看到我站著才起來讓位嗎﹖現在台灣的年輕人這麼有禮貌嗎﹖我其實很年輕﹐只是看起來比較老罷了」。女娃們對掌門人的信式幽默沒有什麼反應﹐心裡大概在想﹕「遇到怪叔叔了」。
說到「博愛座」﹐顧名思義當然是讓給老人﹐殘障﹐懷孕的婦女或其他比較需要座位的乘客坐的。掌門人不幸已成博愛的對象﹐看到博愛座也就當仁不讓﹐臉不紅﹐心不跳地坐下。在台北﹐年輕人不坐博愛座﹐你敢說同樣的事情在美國是常態嗎﹖
文明的第二元素是友善。
在台北街頭﹐掌門人經常要問「道」於人。到目前為止﹐被問之人對掌門人都很熱心並有禮貌﹐這大概是掌門人看起來很需要博愛的形像有關吧。
文明除了人民友善外﹐還要有守法的習慣。
就以過馬路來說吧﹐台北的十字路都有那個綠色的小人用走或跑來告訴你還有多久就要變紅燈。這次回去注意到由紅燈變綠燈也會倒數記秒。一般人闖紅燈﹐往往是不知到還要多久交通燈才會由紅轉綠。現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還有多久就會變綠燈﹐你的注意力很可能被轉移到去看倒數記時﹐不知不覺間變得有耐性等紅燈變綠燈。
文明還有一個元素是禮貌﹐友善可能是天性﹐禮貌就要靠教導了。
如果你有機會去台北﹐到小店去買東西﹐去公家和私人機關去辦事試試。櫃檯後的小姐一定站起來﹐遞東西一定是雙手。我很多年前就說過﹐台灣的人民很可愛﹐不可愛的是政治人物包括不務正業的民意代表﹐胡說八道的「名嘴」和水平每況愈下的媒體。好在台北的人民對這三枝毒草的興趣不大﹐但如果把這三根毒草給拔掉﹐台北會更文明﹐台灣會更可愛。
印象台北之三﹕ 回家
2015 年09月13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9月15 日上網
船從淡水碼頭出海﹐那天是2015 年的 8 月 25﹐星期二﹐早上 11 點。
原來的計畫是 22 號的下午把 Edward 的骨灰灑向大海﹐因颱風而改到我離台的上午。這次台北之行﹐從飛機誤點﹐害我在舊金山機場大廳苦等了一夜開始﹐到抵達台灣的的第三天﹐此行原先的不確定性就急轉直下。這一切的變化﹐沒有一項是我能掌控的。人生行旅中﹐這是我最不想走到一趟行旅﹐如果我有選擇﹐我一定選擇不走﹐但我沒有選擇。太多的不確定性﹐太壞的可能性都在台北等我﹐我的一生﹐永遠擺脫不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命運﹐這也許是老天怕我在順境中太驕傲而加添給我的警惕﹐和怕我承受不了而在必要時提我一把的慈悲。
2015 原本是個喜事重重的一年﹐女兒結婚﹐我出 8 本新書﹐到南美旅遊。但七月初﹐台北傳來的消息說 Edward 進了醫院﹐是腦出了毛病﹐言語﹐文字的功能都受到影響。Edward 20 年前離了婚﹐沒有小孩。我當時正要去南加州參加高中同學大鐵兄的少爺的婚禮﹐有天 Edward 打電話來談了 45 分鐘﹐電話中他言語清楚﹐他告訴我他得了一種「罕有症」﹐但他決定不檢查﹐不開刀﹐不醫。出院後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直到踢水桶為止。於是我決定不改變去參加婚禮和7月中全家8口﹐兵分三路回香港慶祝岳母 105 歲生日的原定計畫。
就在我準備回香港前不久﹐接到台北 Edward 友人電話說 Edward 出院後病情變壞﹐現被送進療養院並替他僱了一個 24 小時照顧他的阿姨看顧。於是我決定在有 50 人出席﹐第四代有 16 位小朋友的慶生喜慶中﹐抽空從香港飛台北去療養院看 Edward.
這時候 Edward 已經要坐輪椅了﹐有時認識我有時又不認識。回美國不久﹐他朋友來電說他又進了醫院﹐情形不妙。我八月10 號離開舊金山﹐11 號到﹐12 日去醫院看 Edward, Edward 13 號下午他就去世了。他的醫師說﹕「他在等你。」我想﹕這也許是吧。從病發到去世大概是兩個月。
Edward 是我們姐弟四人中最小的﹐也是唯一將軍選對了戰場沒來美國的。我在公祭他的時候用兩隻手合成一個圓來作比喻。我說﹕我和他的圓在一起開始﹐但過去 50 年﹐我在西邊走(左手半圓)﹐他在東邊走(右手半圓)﹐我們這個圓的中間是空的﹐而這個空位是你們這些朋友填滿的。在台灣的電視界 Edward 算得上是教父型的人物﹐華視出道之初﹐以導播《劉文正時間》一炮而紅。後來導播第一代包青天﹐我的朋友鄭心雄在高雄做社會局長的時候 Edward 去找他﹐說要高雄社會局支持他在可坐萬人的體育館推廣校園民歌。心雄答應後才問 Edward: 「小毛﹐你究竟有沒有把握﹖」那次晚會成功﹐鄭把 Edward 推薦給新聞局長宋楚瑜﹐製作《面對面》開部會首長上電視的先河。後來 Edward 帶著鄧麗君全島勞軍﹐鄧的「軍中情人」封號不徑而走。李登輝上臺後 Edward 離開華視到大陸去發展﹐和他一道去的是以演包大人出名的金超群。金在大陸發了財﹐Edward 的公祭是金從大陸回台主持的。金曾對 Edward 說﹕你的病 1000 萬台幣我扛了。
有六年的時間﹐Edward 是澳洲媒體大王梅鐸在中國星空傳媒 (Star TV) 的節目總監﹐手上掌握幾千萬美金的資源﹐Edward 非常識才﹐早期在華視﹐後來在 Star TV 提拔過非常多的明日之星和後來有名的製作人。為北京衛視製作的《歡樂總動員》曾創全國收視率第一的記錄。Edward 一生講究生活品味﹐紅粉滿天下。戀愛的對象中後來的一線紅星﹐名模﹐和新聞主播都有﹐ 但他的確能做到風流而不下流﹐厚道而低調﹐所以終其一生從沒有鬧過醜聞。Edward 去世﹐他的朋友決定前女友如現為人妻者皆不通知。公祭時﹐我居然看到他前妻和前女友相擁而泣的鏡頭。我這老弟的確有兩把刷子。
在家屬致謝時我提到﹕在電影 Meet Joe Black 中﹐當死神 Brad Pitt 把 Anthony Hopkins 帶走時 Hopkins 問﹕我該怕嗎﹖死神說﹕像你這樣的人不會。Edward 和我通最後一個電話時說﹕「我這輩子能有今天也算是異數﹐最後還得了個 TMD 的怪病﹗」在 Its A wonderful World 的結尾﹐天使的留言是﹕一個人只要有朋友就不是失敗者。
當我把 Edward 的骨灰依其生前意願灑向大海的時候﹐心中有一種解脫的感覺。Edward 瀟灑一生﹐如果最後變成植物人了其餘生﹐真是情何以堪啊﹗我把他的頭髮帶了幾束回美國打算葬在我們父母的墓旁﹐小兒子終於回家了。
Edward was a good man, he had a good life. A life he wanted。
懷南補記﹕
我年初就預先說過﹐ 2015 會是一個非常 eventful 的一年﹐但這些 events﹐會都是喜事﹐但沒有預計到小弟會突然去世。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過去的兩三個月我的情況﹐hectic 是個很恰當的字。在這種情形下要維持每個星期的專欄照寫並不太容易﹐但我還是做到了。只是專欄上網的時間受到有時我身邊沒有電腦的緣故 (其實有電腦也沒用﹐網站所需的資料在我的電腦裡)﹐有時更新會晚些﹐在此容我說一聲遲來的抱歉。
老兄們辛苦了﹗
2015 年09月20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9月24 日上網
1984年10月1日,鄧小平復出後以中央軍委主席身份在天安門廣場檢閱人民解放軍。這是時隔 25 年後中國第一次在天安門閱兵。這次閱兵以及隨後的群眾遊行中學生抬出「小平您好」的橫條﹐將鄧的個人威望因改革開放的成功推上了最高峰。「同志們好!」﹐「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的經典問答也從此成為中共閱兵首長和受閱官兵對話的模式。江澤民、胡錦濤,以及今年慶祝中國人民抗戰勝利 70 週年大閱兵的習近平都鄧規眾隨。不同的是鄧在大別山打過游擊﹐帶領劉鄧大軍見過硬仗﹐再加上他的四川鄉音﹐聽在掌門人的耳朵裡﹐是乎比江﹐胡﹐習要夠勁些。
這次老共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 9.3 大閱兵﹐結果引起兩岸三地﹐世界各國的議論紛紛。在掌門人的朋友中﹐正反兩面的評價都有﹐執正面看法的多半是民族主義者﹐驚艷於人民解放軍的軍容壯大。執反面看法的則認為受閱部隊像機器人。至於對連戰是不是應該登上天安門看閱兵的議論﹐更是眾說紛紜熱鬧得緊。掌門人對有爭議性的議題﹐向來喜歡發表自己寶貴的意見﹐因此﹐現在不妨打開天窗來對 9.3 大閱兵和連戰看閱兵說幾句亮話。
第一﹕老共該不該搞閱兵﹖閱給誰看﹖有人說閱兵是浪費錢﹐錢省下來可以做很多其他有意義的事。這讓我想起有個老人家教訓他兒子說﹕「你如果過去十年不抽菸不喝酒﹐現在銀行裡的存款已經相當可觀了」。於是兒子從此不抽菸不喝酒﹐十年後問他老爸﹕「我十年不抽菸不喝酒﹐銀行的存款在哪裡呢﹖」You see, 錢是中國政府的﹐她高興傚法鄧小平對閱兵的指示﹕「要好好搞它一次」是她的自由。PRC 駐美大使崔天凱說的好﹕「美國一天到晚打仗﹐所以不需要閱兵」。PLA 沒有一天到晚打仗﹐總得找機會來練練把式吧﹖這把式是練給誰看的﹖當然是練給日本和美國看的。為什麼﹖
試舉例以說明之﹕我家小朋友王大中﹐幼時體弱多病﹐老是被鄰居桃太郎霸凌。風水輪流轉﹐王大中現在長大了﹐體格魁梧非昔日吳下阿蒙﹐要桃太郎對過去的行為道歉﹐桃太郎老是吞吞吐吐敷衍了事﹐並且去找了一個會打西洋拳的老美來撐腰。於是王大中在自己家中院子練舉重秀肌肉給桃太郎看有啥不對﹖
第二﹐連戰該去看閱兵嗎﹖如果是我﹐我不會去。為什麼﹖大熱天現場看還不如在家電視上看。這當然是講「風涼話」(pun intended)﹐人家既不會請我﹐而我也不是連戰 (信夫人也不可能在金婚慶典上高歌一個鐘頭﹐讓來賓老兄們辛苦了﹗) 很多人用不同的理由罵連戰﹐說老共用幾千枚飛彈對著台灣他還去看敵人閱兵﹐說他和李登輝認日本人為祖國一樣賣國﹐要扣他們這對活寶的退休禮遇。拜託﹐連戰是老實人﹐怎麼能和岩裡正男那個壞蛋比﹖我也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老共有數千枚飛彈對著台灣。飛彈在固定位置不能機動算啥飛彈﹖老共要拿下台灣何需浪費飛彈﹖不過這次連戰去看閱兵讓我想起我做管理顧問時談到民族性不同的一個笑話﹕
話說有三個國家的軍隊在一起出操。德國兵走到河邊長官沒叫停就直走下河﹐連戰就是這樣﹐雖然長官叫停他也要往前走。美國兵到了河邊怕死說什麼都不下水﹐這就是蔡英文。中國兵最狡猾﹐走到何邊開始原地踏步﹐看起來像往前走﹐但又不下水﹐宋楚瑜就在玩這個花樣。
我的結論是﹕台灣的老兄們像李登輝﹐施明德﹐王金平﹐呂秀蓮﹐宋楚瑜等 LKK﹐年齡嘛﹐不比掌門人小﹐但仍然對頭頂上的燈光﹐和早就該下臺鞠躬的政治舞台戀戀不捨。管他賣不賣座﹐一有機會就赤膊上陣(呂秀蓮就不用赤膊了)﹐搏命演出。演出不成﹐像施明德老兄參選總統的聯署門檻沒過﹐又要老淚縱橫一次﹐C'mon, give me a break﹐各位老兄這樣搞不覺得太辛苦了嗎﹖掌門人冷眼旁觀台灣政壇﹐感慨之餘﹐忍不住要用四川話問候各位﹕「老兄們好﹗」,聽到的回應是﹕「掌門人不好﹗」「老兄們辛苦了﹗」遠處傳回來的聲音是﹕「都是為了權力和選票﹗」唉﹗為人民服務豈能靠喊口號﹖
懷南補記﹕
從現在開始﹐我會偶爾在 Dear 掌門人﹕欄中放些東西﹐有空勞駕到那邊去看看。謝謝。 懷南 9/24/2015
信老您好,
您寫的專欄每週四晚間晚輩都會定時上網閱讀,一集也不讓它落下,感謝前輩的好文章。
可能平時生活中受微信群或QQ群影響至深吧,晚輩每次閱讀完就獨自一人發呆,沒有及時的熱聊平台看看夥伴們天馬行空的讀後感,感覺不過癮啊,呵呵!不知道前輩是否考慮創建這樣的交流平台呢,好期待的。就拿文明來說啊,好多話想交流的,而且熱聊可以隨時隨地,隨性而為。
晚輩也知道,寫信的交流方式或許更有邏輯性和完整性,可是太不靈活了,而且要有大把時間才可以靜下心來寫。。。好想有個交流群,前輩是萬能的群主。。。
提前祝前輩中秋節快樂喔!*^_^*
晚輩小雪 20150923
信老,晚輩這封信是不是有點太冒昧啦? #^_^#
Dear Little Snow:
謝謝妳的來信。不過我每次收到這麼熱情又禮貌的來信時都提醒我自己﹕恭維就像香水﹐聞聞讓人感到愉快﹐但千萬別把香水咕嚕咕嚕的喝下去﹐那就要鬧笑話了。我同時也會告訴來信的 朋友﹕10 年後如果你(妳)仍然對我有同樣的看法﹐那時候再告訴我。只是 In your case, 10 年後我會在哪裡﹖只有天知道了。
現在回到妳的建議﹕12 年前我開始有這個網站的時候﹐我原先也有妳現在這樣的想法﹐但事實證明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第一﹐這個網站的架構本來就不是一般維信型或 QQ 型(In fact, what is QQ 我都不知道) Social Media 的架構﹐我也沒有時間去學習經營一個群體﹐做妳所謂的群主也並非我的優先秩序 (我的 top priority 是一有機會就去西雅圖和我的孫女玩)。
第二﹐妳恐怕高估了「信老」的號召力。我的文章並不是有那麼多的迴應﹐到頭來轉來轉去就是那麼幾位。通常這些迴應者幾乎只對我的政論有興趣。我更一步發現﹐這些來信迴應的朋友﹐他們往往比較有興趣有一個平臺發表他們自己的政治立場﹐如果管控不好﹐很難維持一定的水準。不信的話﹐有空去看看沈富雄臉書的讀者迴應﹐和文學城焦點新聞的讀者迴應﹐妳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當然﹐信文讀者的水準不會那麼低下﹐原因之一﹐看我文章的人更多都非等閒之輩﹐他們知道論政是我的副業﹐談人生才是掌門人的硬道理。
第三﹐在時間上﹐我的人生行旅已經走到用「減法」而不再用「加法」的階段了。對物如此﹐對人也如此。我最近把網站/專欄部份加上「非誠勿擾」的通關密碼﹐基本上也是在「收網」而非「撒網」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 10 年前來信的熱情仰慕者﹐多年來有文必應的朋友們﹐在重新登記﹐鳳還巢再保持聯絡者幾乎沒有。時間是考驗感情的唯一標準。掌門人豈是會迷迷糊糊喝香水的人﹖
不過在我網站調整的時候也有意開闢了一個「 Dear 掌門人」的專區﹐也許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直向(你(妳)和我)﹐和橫向(你們彼此之間) 溝通的平臺。以下是遊戲規則﹕
來信除非註明﹐我假設你(妳)願意公開。
上載與否和必要時的 editing 由我作主。
除非有你(妳)的讀後感﹐請別寄別人寫的文章給我。我不在乎你的文字好不好﹐是寶貴意見或是不寶貴意見﹐或根本是 %$%$#% 意見﹐但至少是 original。
沒稱呼﹐沒署名免來。署名上網時可能改用縮寫。
其實這些話和「家規」﹐我以前已經不知道講過多少次了﹐只是有新來的朋友不知道﹐利用這個機會再嘮叨一次。
懷南敬覆 9/23/2015
Master Xin:
Just read your latest article about the passing of your younger brother. Please accept my condolences.
Your column continues to be filled with feelings and emotions, but in a matter-of-fact format.
Your own experiences and the people you know are true story-makers.
I like your take on the political scene in Taiwan. Sometimes an outsider's viewpoint is more accurate and astute, but may not be practical.
Please continue despite adversity. Looking forward to more writings.
Sincerely,
Luke 9/17/2015
Dear Luke:
It's so nice of you to write to me, you are not only reading my articles well, you read me as well too.
Yes, I do consider myself one of the few Chinese columnists (allow me to say that) who has a Systems Analyst's mind, 杜甫的 heart, and 陸游的經驗和人生 (just hope I can live as long as he did :-))
I wrote it long time ago -- in 2000 for exactly. 台灣的政客祗是演員, 因為劇本(政綱)差,導演(政黨)差,影評(媒體)差,所以演員差。劇本,導演,影評差是因為觀眾(選民)水準太差。My purpose of writing is to lecture the TTaiwanese/PRC audience, and as you already known, the effectiveness is kind like the "spring wind blows into an Ass's ear, and also like to play classic music for a bunch of ignore oxes (驢耳春風﹐對牛彈琴)。
I will keep on writing as long as there are patrons like you are there. Thanks for your kindness.
懷南敬覆 9/18/2015
柯 P 與特霸
信大瞎點鴛鴦譜之七
2015 年09月27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9月30 日上網
柯 P 指的是台北市長柯文哲﹐特霸指的是目前美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中民調領先的特朗普(川普)。《柯 P 與特霸》是我寫《信大瞎點鴛鴦譜》系列的第七篇。在此之前﹐我已經寫過《老馬與卡特》﹐《老宋與尼克松》﹐《林書豪與姚明》﹐《老李與杜魯門》﹐《河內珍與叛逃林》﹐《方教授與老王》六篇。
柯 P 和特霸有一個共同點﹐在我的心目中﹐他們都是會爬樹的猴子。說人家是猴子﹐不知道人家會不會生氣到拍桌子。如果用「特殊性關係」的模式硬拗﹕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猴子是人類的祖宗﹐說柯 P 和特霸是猴子﹐等於承認他們是掌門人的祖宗﹐有啥好拍桌子的﹖但太史公司馬遷筆下的「沐猴而冠」﹐顯然不是什麼恭維的好話。
我對無知而狂妄的柯 P 和小丑又霸凌的特朗普說有好感好不到捧他們作祖宗﹐說有反感也反不到罵他們「沐猴而冠」的地步 (有一點點那個意思啦﹗)。我說他們是會爬樹的猴子卻是有典故的。
猴子有個紅屁股﹐台灣猴如此﹐美國猴也如此。猴子在地上的時候別人不容易看到牠們的紅屁股﹐但當猴子在樹上往高處爬的時候﹐爬得越高﹐紅屁股就被人看得越清楚。這﹐才是我批評柯 P 和特霸的真道理。
從一開始我就不認為柯是做台北市長的料﹐他當時挺的是沈富雄。我之所以一直不看好柯﹐不是對他代表的求變和非典型的述求有意見﹐而是認為他 EQ 太低而缺乏常識。他自認為能考進醫學院﹐狂妄自大﹐犯了他不知道他什麼不知道 (He doesn't know what he doesn't know) 的大忌。柯上任以來﹐市政毫無建樹﹐整天都在為一些不該是問題的問題在那裡空耗。用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悠遊卡做例子來說明這個柯市長在管理上荒腔走板的愚蠢。
柯 P 獨具隻眼﹐把一個營業額一年幾百萬並且賠錢公司的負責人任命為一年幾百億營業額的公司做董事長兼總經理。如果不是像父子﹐皇親國舅之類的特殊性關係﹐任何人舉得出世界上有先例者﹐我請吃牛肉麵。 這位廖化型的悠遊卡負責人上任後搞出一個怪招﹐把日本拍 A 片的波多野結衣的照片放在悠遊卡上來促銷。什麼人不好找﹐找拍 A 片的明星﹐並且還是 Made In Japan 的本來就夠荒唐﹐發現錯誤﹐立刻認錯並立刻停止發售﹐這不就沒事了。但主事者一再說謊﹐柯 P 偏要護短﹐講些鬼扯蛋的理由﹐最後變成雙重標準的誠信危機。柯 P 猴子的紅屁股這下被人看得一情二楚啦﹗
基於好奇﹐9 月 16 號晚上我看 CNN 轉播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的辯論會。我之所以願意花時間看這種無聊的節目﹐目的是想親眼看看﹐親耳聽聽特朗普這個出言不遜的霸凌 (Bully) 究竟是啥貨色。不看還好﹐一看才發現這個美國猴子和那個台灣猴子都是大言不慚的草包。比起台灣猴﹐這個美國猴更像是馬戲團的小丑﹐他的一些所謂的政見﹐用譁眾取寵來形容並不為過。特朗普基本上是一個反中﹐反墨﹐歧視黑人﹐言語冒犯女性﹐和自我中心看不起別人的怪胎。他老是吹噓自己事業多成功﹐他充其量不過是個會炒地皮的生意人而已。
我認為特朗普是個只會看病不會開方的郎中﹐他和台灣猴一樣也許看得出問題在哪裡﹐但沒有解決問題的執行能力。他認為阻止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有效辦法就是在邊境築個高牆。他認為地球暖化問題是中國搶了美國製造業的結果。他說懶是黑人的特色﹐墨西哥把犯罪分子﹐強姦犯﹐販毒者都送到美國。。。他的這些是寶貴﹐不寶貴或是#$%^%$的意見不是我想討論的﹐我想說的是前幾天在街上看到一部車子後面貼的一張擁護特朗普的標語﹕「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比起台灣猴﹐美國猴的危險性大多了﹐他現在民調領先﹐我認為是美國人民對現狀不滿﹐加上會耍寶的猴子比較有新鮮感和娛樂性的短暫現象。如果多來幾次政策辯論會﹐我相信特朗普的民調會越來越低﹐因為猴子在樹上爬得越高﹐紅屁股的原形就越被人看得越清楚﹕猴子只會耍猴戲﹐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美國不可能選出像特朗普這種人來當總統﹐但如果真的選上他﹐那我只好說什麼鍋配什麼蓋﹐這不單是世界級的天大笑話﹐並且老美的氣數已盡﹐老美的氣數已盡﹐準備熄燈打烊吧。
Good day Mr. Xin,
Reading your weekly articles is my routine during Thursday lunch break at work. I am sorry about your loss of your bother. Please accept my condolence. 恕我直言(If I offended you, my apologies),在某種程度而言,對另弟也許是解脫。
Secondly, I cannot agree with you more about your comments towards Taipei. I spent four weeks in Kaohsiung last month helping my mother move to a nursing home. Therefore, I had to go to telephone company, 戶政事務所 to change or update her information,I was amazed with their customer service. Even the security guard at 中華電信 was so kind, he greeted me the moment I walked in, asked me the purpose of my visit, and showed me which wait number slip I should take. Taiwan is really a lovely place.
Best regards, JC
Dear JC:
謝謝來信。我對死亡的看法﹐一路行來都是不認同中國傳統「好死不如賴活」的鬼話。講好死不如賴活的人恐怕從沒有看過「賴活」是什麼樣子。如果這些人看過「抽痰」是啥樣子後還認為「好死不如賴活」有道理我就服了。
你的高雄經驗和我的台北經驗當然都是個人的單獨事件﹐但從總體上講﹐台灣極大多數的人民都是可愛的﹐社會也是文明的。差勁的政客和理盲和濫情的選民。
下面是另外一位老朋友的來信分享他的台北經驗
Mr. Xin:
今年三月我在台北。 搭捷運去淡水看父執輩。 上車沒位子。 不到30 秒一個年輕人拍我的肩膀請我坐。我自己覺得看起來還很生猛只是頭髮有些花白 (Salt and Pepper). 我的感覺和你一樣:文明台北。
記得念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有個「公民課」。教的是坐公車要讓座給老弱父孺孕婦等等。那時候覺得這個課好無聊。現在看回去感覺「五十年有成」。
Cheers﹐ Andrew
信先生,
用心讀完了信懷南全集之全家福加上前幾年在台灣掃你所有還在書架上的遺寶(只得坐看,再看雲起時和旁觀者的旅程), 意猶未盡. 不過心頭有個想法或建議 -
是否您也可以像季羨林先生(也是經由您的文章認識的)的[清塘荷韻]中所寫的"我最喜愛的書", 選出十本或二十本您喜歡的中文書. 或許十本英文書, 像 Charles Kuralt 的 "A life on the road". 一般"中中"人士(包括我)的英文閱讀能力 - 能在 2 個半小時飛程中能把 (Tuesdays with Morrie) 一口氣看完, 能譯(介紹)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文章和能在C-SPAN 看並懂美國的全民健保是什麼東東的並不多.
因我本身學機械工程近四十年, 漸覺得老狗已變不出什麼新把戲了. 所以從10年前開始閱讀起中文的「經史子集」,每年回台總要帶個十幾二十本回美, 當作一年份的精神糧食. 可是常常會踩到「地雷」, 一句話"恨". 所以才會有我以上「我的寶貴建議). 喬志高先生也是"pun"中高手.
在我的書架上, 剛剛算了一下, 經由您的文章介紹而購買的有 - 季羨林-全搜; 吳魯芹(有人說文風像您, 我個人?) - 全搜; 喬志高(我有慧眼, 您有提到)-全搜; 李敖(本人不喜歡他的部分跟您一樣) 所以只買了"傳統下的獨白", "獨白下的傳統(OK 啦), 下次回台會買"陽萎美國"來 see-one-see;牟永寧, 李美枝的"東方欲曉".
其實我個人倒覺得除了您用soul, heart 寫的文章和政治評論外, 您的嬉笑有學問的文章有點像 "大蓋仙" 夏元瑜先生的文風. 不知信先生以為如何.
夏元瑜先生的書我也是 - 全搜. 前年我還親上九歌出版社全搜. 可惜多本書已絕版. 去年在 ShuBook app 裡的 "好讀網站" 不小心被我抓到兩本絕版的, 不亦快哉!光華商場賣3C 零件, 沽嶺街都是賣吃的或補習班. 手邊已有五本在你書中提到的 (美國叫化子吃螃蟹-隻隻好), 已列入明年回台購書清單上.
Regards, David H, 09/27/15
Dear David:
你真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我曾經也是﹐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沒耐性(心)讀書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得到的結論是我的耐性和年齡沒有成正比反而成反比。還有一個因沒有耐性帶來的副作用是覺得天下不是有那麼多好看的書。我說好「看」的書而不是好書。其間是有區別的。
因此﹐你希望我能推薦好書的願望要落空了。非不為也﹐乃不能也。不過今後若偶有所得﹐絕不藏私。如有機會﹐買 Charles Kuralt "A life on the road" 的 tape 或 CD 一邊開車一邊聽﹐.Charles Kuralt 倒底是電視主播﹐書由他來唸﹐聽起來極為過癮。
你信中提到的作者﹐寫的書都很好看。謝謝你把我和夏先生的文風相提並論。
懷南拜謝 9/30/2015
Master Xin:
I am honored that you posted my letter on your web site. Come to think of it, I may be one of the more senior readers who have followed your articles through the years. I do miss the special project that you headed, when the group pooled the donations to build a school. I still donate to their pearl program every year.
I'm interested in reading your views on the acculturation process, specifically how the Chinese is assimilated into the American society, but also losing the original cultural identity. I for one do try very hard to preserve my own identity, maybe not willing to accept the "inferior" aspects of the American ways. Language and traditions are important to me, but I do know the inevitable, as shown by my lack of Chinese writing. I do believe that if assimilation is successful, then the original traits would disappear. I still struggle with my own views. Thank you.
Luke
Dear Luke,
You've asked a million-dollar question and I'd like to think about it, and be glad to answer it in my future columns. Anyone who knows how to user the words 「acculturation」 and 「assimilation」 deserve my response. Thanks for sharing.
懷南敬覆 9/30/2015
懷南兄:
得知你弟弟走了,特致哀悼之意。
你兩個多月前,預告你有私事離開一陣子,我當時就想不像是去渡假,也許是家裡有人要住院動手術。嘀咕了一陣子,沒再多想。
我身邊比我年長十幾歲的親友,都在「帶病延年」,但是情緒還算不錯。我無子女,無弄孫之樂,前一陣子忽然驚覺到,往後的餘年,壞消息將會多過好消息。有點悲傷無奈。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駕車等紅燈時,開始注意過街的老人,有健步急行者,亦有依靠助行器慢步者,羨慕亦同情。
請多保重!
Clement
Dear Clement:
謝謝你的來信﹐我每次去西雅圖都是星期四去﹐星期六回來﹐因為信夫人星期天上教堂和教主日學。來去匆匆﹐忙著和兩個孫女玩和帶她們上鼎泰豐﹐不能和西雅圖綠湖步行的朋友們見面﹐在此說聲對不起。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教我們怎麼死﹐像視死如歸﹐像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之類﹐但沒人教我們怎麼病﹐怎麼老。我的《老年守則 12 條》是少數人認真提供這方面看法的人。但看到的人是少數﹐把它當寶貴意見的人就更少了。
要有一個不錯的晚年﹐五件事很重要﹐這五件事絕大多數是我們用未雨籌繆來控制的。我把這五件事按我個人認為的重要性列在下面﹕
第一﹕身體的健康。健康是盡人事聽天命﹐不是你我 100% 能控制的﹐但健康是我列的五要件之首。
第二﹕對興趣的熱情。一個人要多多方面有興趣並熱情。不管這些事是啥都行﹐有﹐活著就有勁﹐否則就沒勁。人老了只要有健康和熱情﹐其他什麼都沒有還是會活得挺開心的。
第三﹕能共患難的朋友。朋友如果不能雪中送炭﹐但至少可以錦上添花。有比沒有好。
第四﹕關係良好的親人。
把親人排名在朋友的後面也許有人不同意。想想看﹐如果你我沒有子女﹐沒有配偶﹐或者就算有子女有配偶﹐兒女不孝﹐怨偶如仇﹐人老了的時候是跟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多還是和子女在一起的時間多﹖I rest my case.
第五﹕要有一些銀子。人到了最後﹐銀子的確沒有年輕時候重要﹐因為對物資的慾望不高了﹐信不信由你。
這五件事都是可以提早準備的﹐準備得越早﹐準備得越充分﹐人老了之後問題就越少。
讀信有感﹐特此敬覆。 懷南 10/6/2015
2.5 兆的聯想
2015 年10月0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0月07 日上網
中國人稱讚別人文章寫得好﹐有洛陽紙貴﹐千金難買相如賦等典故﹐但最實際﹐最能量計的卻是有關《呂氏春秋》中的「一字千金」的故事。在英文中有「一張圖/照片等於一千字」的說法。如此推算﹐一字等於千金 (合黃金一斤)﹐一張圖等於一千個千金﹐所以一張圖可以值一千斤黃金。
一千斤黃金的市價值多少我不知道﹐但我最近在星島日報上看過一張照片卻值 2.5 兆美金。中國大陸好像不用「兆」做單位﹐他們用「一萬個億」。 2.5 兆就是 25000 個億。寫成阿拉伯字就是 2500000000000。夠壯觀了吧﹖
這張值25000 個億的照片是最近習近平在西雅圖和參加中美第八屆中美網際網路的大咖們的合影。照片中除了習近平和主管中國網際網路的「沙皇」﹐中國網信辦主任魯煒外﹐其他28 人全是中美網際網路相關產業的負責人。他們代表的公司的市場價值是 2.5 兆美元。
這張照片帶給我非常多的聯想﹐頗有值得聊聊的價值﹕
首先﹐誰能上照﹐誰站哪裡﹐絕對是事先安排的。站在第一排的除了習和魯外﹐一共是 9 個公司﹐從左到右是臉書朱克伯格﹐東京商城劉強東﹐思科系統錢伯斯﹐阿里巴巴馬雲﹐IBM 的 Ginni Rmentty﹐習近平﹐微軟納德拉﹐魯煒﹐蘋果庫克﹐騰訊馬化騰﹐亞馬遜貝佐斯。這 9 家公司的市值加起來就是 2.1 兆﹐比第二排的10 家公司市值 2660 億﹐和第三排的9 家公司的市值780 億要多多了。而站在習大大左右的是微軟和 IBM 的 CEO。 微軟憑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比爾蓋特和習的關係﹐再加上西雅圖地主的地位﹐站在習的左邊是夠資格的。IBM 是照片中唯一的百年老店﹐在資訊界不但是先行者且有泰山北斗的地位﹐站在習的右邊孰曰不宜﹖ 掌門人出道時 IBM 如日中天﹐搞電腦的別人都以搞 IBM 稱之。當時的 IBMer 除白襯衫外沒有其他顏色的襯衫﹐如此保守的公司現在的 CEO 居然由女性出任﹐而和它同時代的電腦公司﹐所謂的「7 矮人」幾乎全部陣亡﹐只剩下「白雪公主」仍領風騷﹐這和 IBM 能順應潮流不無關係。 Ginni Rmentty 在 IBM 收歸 Price-Waterhouse﹐走雲端計算﹐戰功彪炳﹐能做到 CEO 絕非偶然。
在這張 2.5 兆的照片中另外一位女性 CEO 叫蘇姿豐。不錯﹐這位 AMD 的新科 CEO 是台南出生﹐三歲來美﹐MIT (pun intended) 的博士﹐AMD 的對手是同站第二排的英特爾。說良心話﹐ 28 個大咖中﹐只有兩個女性﹐如果說工商界﹐尤其是高科技界沒有玻璃天花板是騙人的。這個玻璃天花板在中國恐怕更嚴重﹐否則為什麼在列的 16 位中國網信大咖中連一個女性都沒有﹖更別說像美國有兩個﹖
照片中除了蘇姿豐外﹐還有三個美國大咖和中國有點關係﹕臉書的朱克白格是中國人的女婿﹐這次號稱和習大大全程用中文交談﹐習大大聽不聽得懂報上沒說。另外一個是楊致遠﹐楊是雅虎的創辦人﹐出生在台北﹐他是這夥人中唯一不是什麼大公司的 CEO﹐能在英雄榜上有一席之地﹐反而小米(蘋果對手)﹐華為(思科對手)沒被被邀請﹐是什麼原因我不清楚。不過楊致遠在雅虎作了兩個決定影響至鉅﹕一是拒絕微軟收買﹐二是投資阿里巴巴。雅虎到今天還沒關門﹐全靠手上那些阿里巴巴的股票。我看雅虎現任的金髮美女 CEO﹐除了會生小孩 (任上要生第二個了) 和薪水高得嚇人外﹐沒什麼用。而這次最有資格被邀而沒有被邀的公司要數谷歌排名第一了。谷歌冠蓋滿西城﹐斯人獨憔悴的原因當然是當年不服管而退出中國市場有關。
思科系統的錢伯斯和中國的關係恐怕不是一般人聯想得起來的。大家還記得有個在美國電腦界曾經叱吒風雲風雲的人物叫王安的嗎﹖王安的公司 Wang Labs 生產的電腦和文字處理系統在微軟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就已經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品牌名了。王安後來把公司交給阿斗兒子去管﹐讓 18 年的老臣﹐COO 錢伯斯不服而投靠思科。上兩個月錢才辭去思科的 CEO。去西雅圖出席盛會是他的畢業留念。
好幾年前﹐我拿了一本 2000 年《時代雜誌》為紀念歐戰結束 50 週年的特刊去鴻海演講。特刊是重印1945 年5 月 14 日的全部內容。我告訴郭台銘的員工﹐當年在《時代》登廣告的公司現在有多少家已經不存在了。我演講的題目是《別成為恐龍公司》。我建議大家把這張 2.5 兆元的照片留下﹐20 年後再看有多少公司會仍然存在﹖
第一排從左到右﹐美國公司CEO 名字不提免得要翻譯﹕Facebook, 京東劉強東﹐Cisco, 阿里巴巴馬雲﹐IBM﹐習近平﹐Microsoft﹐魯煒﹐Apple﹐騰訊馬化騰﹐Amazon.com
第二排﹕搜狐張朝陽﹐AMD 蘇姿豐﹐聯想楊元慶﹐Microsoft 沈向洋﹐Qualcomm﹐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熊群力﹐INTEL﹐奇虎 360 周鴻禕﹐Linkedin﹐新浪曹國偉
第三排﹕曙光歷軍﹐滴滴快的程偉﹐中國寬帶產業基金田溯寧﹐中國電子信息劉烈宏﹐百度張亞勤﹐AME Cloud 楊致遠﹐浪潮孫丕恕﹐AirBnB﹐紅杉資本沈南鵬
民族「熔爐」的迷思 迷思掛帥的年代之八
2015 年10月11 日 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0 月14 日上網
有位讀友來信想聽聽我對「龍的傳人怎麼融入美國鷹社會」的看法。我括號裡的字當然不是來信者的原文。他信上用了acculturation 和 assimilation 兩個不好翻譯的英文單字。Acculturation (文化適應)﹐ Assimilation (同化作用) 都是有關華人融入美國社會的關鍵字。來信者擔心如果在美國的華人被同化成功的話﹐原有的中國文化特質就會消失掉了。
來信者自稱年齡不小﹐看他的英文程度﹐我可以斷言他一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為了方便回答他的問題﹐我就用自己做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對華人留居美國﹐面臨文化適應和同化作用的心態和看法。也許可以給這位來信者和有同樣困惑的人作為參考。
首先讓我自問自答三個最關鍵的問題﹕
問﹕你在美國住了50 年﹐你認為你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嗎﹖
答﹕沒有。
問﹕你覺得有無根浮萍的失落感嗎﹖
答﹕一點也沒有。
問﹕你想過落葉歸根回台灣/中國大陸嗎﹖
答﹕我的根在美國﹐我連台灣的護照都沒有﹐更不要說什麼戶籍﹐身份證﹐投票權﹐健保﹐老年津貼等玩意。這些東西都是佔台灣承認雙重國籍的便宜。
最近習近平在西雅圖招待來自美國各地數百名僑胞﹐除了請他們吃月餅外﹐也以三件事來勉勵他們。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旅美僑胞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我認為習主席這話是對牛彈琴﹐與會者如果真的有志融入美國社會還在乎和習主席見面嗎﹖與會者的 ABC 子女會來嗎﹖中文都聽不懂來幹嘛﹖長久以來﹐我們喜歡用 Melting Pot 來形容美國這個移民的國家。把 Melting Pot 翻譯成「熔爐」不但文字上犯了不夠精確的毛病﹐在觀念上更是大錯特錯。
熔爐(或熔鍋)的作用是在高溫下把投進去的東西變成另外一個東西﹐說良心話這個新東西是不是一定比原來的好﹖我看不一定。想想中國大躍進三面紅旗時的土法煉鋼﹐能熔(融)出好東西嗎﹖因此﹐我認為一個像美國這樣多元的社會﹐不應該是一個熔爐而應該是盤沙拉。沙拉是把不同顏色﹐不同種類﹐不同味道的個體放在一個盤子裡﹐這個盤子就是美國。然後澆上沙拉醬(dressing)﹐這個沙拉醬就是美國的法律和文化。這是為什麼我在美國 50 年﹐從來不覺得我非要被投入熔爐裡﹐我快快樂樂做沙拉盤中的那棵蔥(pun intended)﹐這有沒啥不好呢﹖
你我如果決心要留在美國﹐那總得要活得心甘情願才對﹐不然幹嘛不離開﹐難道真像歐巴馬諷刺那些一天到晚抱怨美國的人那樣﹕抱怨的人要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又不願意。當然﹐我知道在南加州有些城市﹐或美國的中國城﹐老中不會講英文照樣可以關起門來過活﹐但這種生活既不能享受美國主流文化的多彩多姿﹐也會辜負了習主席勸勉僑胞要為中美互利合作的搭橋﹐和宣介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期待。因此﹐我們這些所謂的第一代的美國人﹐人不論男女老幼﹐地不分東南西北﹐先把英文學好是首要之務。英文好﹐和洋人打交道的自信心就強。有了自信心﹐進可以進講好中國故事﹐退可以守在家裡上網和看CNN﹐不必做井底之蛙。
198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來美國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女子排球是中美兩隊爭冠軍。我替中國隊加油﹐8 歲的兒子替美國隊加油﹐替美國隊加油的人沒耐心﹐電視看一下就閃人了﹐而替中國隊加油的卻忠心耿耿地把球賽完看。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知道我這一生絕不可能﹐也沒必要變成「純」美國人。中國是我的父親﹐台灣是我的母親﹐美國是我的妻子。父子是血緣﹐母子是恩情﹐夫妻是責任。與其說自己無根﹐我反而更覺得自己有三個根。
當年台灣文星雜誌中西文化論戰時﹐年輕掌門人對筆驚江湖的李敖心儀不已﹐但唯獨對其全面西化的主張似懂非懂。50 年後被人問到第一代美籍華人融入美國社會的問題時﹐我心裡明白﹕「文化適應」並非照單全收﹐「同化作用」如是全面西化那我看就大可不必。我輩之人應該學掌門人﹕「埋骨何需桑梓地﹐天下無處不青山」 。要留在美國就全心全意的留﹐要歸﹐就早早歸去。歷史上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多半是悲劇收場的。
山寨版的拋磚引玉 -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一
2015年10 月18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0月21上網
本欄上報時﹐這次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總統大選﹐老 K 黨的候選人恐怕已經被抽樑換柱變成了朱立倫了。對旁觀者信懷南言這真是一場鬧劇﹐對老 K 黨言﹐此乃莎翁式性格的悲劇。而凡是老 K 黨的悲劇﹐自然是對手民進黨的喜劇。此劇「絕」的程度也算是創下了老 K 黨史上最讓人瞠目結舌的記錄。
當初洪之所以能出線﹐是因為老 K 黨的「玉」字輩﹐一個個龜縮不前。洪以「磚」自許﹐挺身而出﹐說目的就是要「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的典故出自唐朝有個詩人叫趙嘏﹐此人詩寫得很好﹐連杜牧都喜歡他「長笛一聲人倚樓」的名句﹐於是世人都以趙倚樓稱之。同時代有另外一個叫常建的詩人﹐非常仰慕趙嘏﹐他料到趙嘏遲早要去靈巖寺遊玩﹐於是在靈巖寺的牆壁上先題了兩句詩。Voila! 有天趙嘏來到靈巖寺﹐看到牆上有兩句詩﹐於是提筆補上兩句。這就是拋磚引玉 原裝版成語的由來。
洪出線後﹐的確給奄奄一息的老 K 黨打了一針「內固醇」但這「內固 醇」中參雜了很多綠色元素﹐三個月之後﹐綠色元素消失﹐「內固醇」效用驟減﹐老 K 黨荒了手腳﹐於是開始醞釀「換柱」。
在我看來﹐ 換柱顯然不公平﹐不公平之事豈可為之﹖但我乃局外人﹐可以站在不食人間煙火的至高點評論人間的是非而毋須考慮政黨的利弊。目前民進黨勝券在握﹐江山已定﹐換柱不換柱﹐冠冕堂皇的話可以不花錢說一大堆。他們是樂得在黃鶴樓上第一排看翻船的。至於老 K 黨嘛﹖Damn they do, damn they don't, 問題就比較麻煩了。
首先﹐洪秀柱代表老 K 黨出戰本來就是個錯誤﹐如果說蔡英文非國家領導人之才﹐那洪又何嘗不是一樣﹖試問挺柱的鐵桿粉絲﹐以洪的眼光﹐格局﹐氣度﹐圓融﹐EQ﹐名望﹐資源﹐就算當選總統﹐有能力把台灣帶出困境嗎﹖她忠於國民黨﹐熱愛中華民國﹐雖不急統﹐但不會仇中﹐正藍 DNA﹐憑這種訓導主任﹐立法院小辣椒的價值特質﹐做個保守右派小黨的黨魁倒是蠻合適的﹐但不可能當選總統﹐因為那已經不合台灣的主流民意了。我寫這篇評論的時候﹐看到洪對老K 黨有一些不平則鳴的激情發言﹐號稱要「決戰臨代會」如果果真如此的話﹐那時她暴虎馮河的英雄主義作祟。最後戰死的豈只是洪秀柱一個人﹖陪葬的是老 K 黨。玉磚俱毀的結局是大 K 變小 k﹐怎麼對得起孫大砲在天之靈﹖
不換柱老 K 黨不但選總統會輸﹐選立委也會大敗。這樣一來﹐有些深藍的「Chicken Little」們就驚惶失措地大叫天要塌下來了﹕馬英九要被罷免﹐要和阿扁一樣卸任後要吃牢飯了。在這種壓力下﹐老 K 黨決心要換柱﹐不惜上演黨史上最出爾反爾﹐集悲喜鬧三劇一體的怪戲﹐目的是想用飲鴆止渴﹐棄帥保車的絕招﹐總統讓蔡英文當﹐但立法院不要輸到只剩下低於三分之一的席次。洪下朱上能達到這個最低標準嗎﹖我認為再壞也不會比不換柱差。
政治是由理想主義者播種﹐由現實主義者收割﹕否則施明德早做總統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是為理盲和濫情的選民製造機會來劣幣驅除良幣的戰場﹕不然的話﹐台北市市長應該是沈富雄﹐哪會是柯文哲﹖政治人物是否高明﹐端 看能不能做有利於己的妥協﹕不能接受這些殘酷無情的現實﹐不夠資格淌從政的渾水。
8 年前老 K 黨以壓倒性的絕對優勢贏了選舉﹐國會佔四分之三的多數。4 年前我告訴台灣的選民老馬非治國之才﹐沒想到蔡英文大愚若智﹐敗在兩岸政策上。這次蔡學乖了﹐在兩岸政策上用「保持現狀」萬靈丹來打模糊仗。在此緊要關頭﹐洪反而脫口而出一些像「一中同表」﹐「終極統一」等自廢武功的話。不管這些話的真意如何﹐在選戰倒數計時之際﹐還要花時間去解釋更正﹐簡直是浪費時間。勢(事)到如今﹐如果我是洪的謀士﹐我一定勸洪不要意氣用事。如果洪在老 K 黨的臨全會上公開擁護黨的決定﹐呼籲團結﹐別再攪動擁柱者的情緒﹐公道自在人心﹐當會獲得有識者的敬佩﹐下場的背影遠比一篇慷慨激昂賺人熱淚的演講漂亮。國民黨百年老店如果不徹底改造﹐將來變成小黨甚至關門也不是沒有可能。覆巢之下還有完卵嗎﹖
換柱症候群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二
2015年10 月25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0月28上網
症候群(Syndrome)者﹐事發過後的綜合癥狀也。台灣政壇發生「換柱」事件﹐掌門人隔岸觀火﹐清點戰場也梳理出一些贏家和輸家。野人獻曝﹐敝帚不敢自珍﹐算是給各位提供一些茶餘飯後八卦的參考。
首先出場的贏家是被換掉的洪秀柱﹐輸家是海外洪友會的熱心份子。洪在國民黨臨代會中發表的告別感言﹐義正詞嚴﹐很像掌門人年輕時訓導主任在週會上的訓話。台下第一排危襟正坐聆聽訓話者﹐皆洪指桑罵槐的對象也。這些人聽完訓話後還站起來鼓掌﹐洪算是出了一口鳥氣。
不過這讓我想起當年掌門人投胎時﹐投胎通知書上斗大的字寫著﹕「凡投胎者必須記住﹕你(妳)在人間做人﹐聰明﹐誠實和從政三件事只能選兩樣去做。你如果聰明又誠實的話就不能從政﹔聰明又從政的話就不能誠實﹔要從政而又誠實﹐那你就不夠聰明。如果洪秀柱真想通這一點﹐對那些鼓完掌又舉手贊成換柱的同志門﹐當能對艾默生所謂成功的定義包括﹕「為識者敬重﹐對朋友出賣一笑置之」的寶貴意見有多一些體會。
洪的口才很好﹐不像是用 teleprompter 在那裡照唸稿。遇到類似場合﹐我最怕失意政客引用《聖經提摩太后書》第四章第七節﹕「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洪秀柱是佛教徒﹐大概沒參加過查經班﹐不引用聖經是對的。不過我認為她用宋朝張孝祥的《西江月》﹕「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有些違心。「世路如今已慣」沒錯﹐但「此心到處悠然」卻未必。如果洪早點自動知難而退﹐引清朝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告別﹐那境界就高多了。「落紅」與「落洪」齊飛﹐「春泥」共「春天大選」一色。背影會漂亮些。
整體而言﹐洪會是個贏家。就算從此退出江湖﹐她那「本來想做花木蘭﹐結果做了岳飛」的名言將會在歷史上留名。洪如果不想金盆洗手歸隱山林﹐那她捲土重來﹐競選老 K 黨的黨主席﹐把國民黨帶上自己想走的那條路上去﹐這也是不錯的選項。或者乾脆豁出去了加入新黨﹐旗幟鮮明地促統。條條大路通北京﹐我認為洪現在的處境比打死不退﹐肩負藍軍大敗的責任要好太多。YESSIR﹐洪是贏家﹐革命情勢大好也。
相反的海外洪友會的處境就有點尷尬了。身在美國卻對台灣誰當總統比美國誰當總統要關心太多﹐這是吾土吾民的文化特色﹐造成的皇帝不急急了太監現象。這次被自家領導「放了鴿子」﹐進退維谷﹐說支持黨中央的決定嗎﹖面子有點掛不住﹐說不支持嗎﹖恐怕又沒這個膽量。YESSIR﹐同志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把洪友會改成朱友會﹐改一個字﹐無縫接軌﹐從新開張﹐固又是一條好漢也。
其次﹐我認為國民黨是贏家也是輸家。從近程看﹐朱上洪下對選情一定會有幫助﹐朱只要和老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畫上等號﹐和老馬的施政能力不畫上等號﹐如能把蔡英文逼出來正面交鋒﹐國民黨鹹魚翻身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台灣的選舉向來是藍綠人馬各自歸隊後再對決﹐大家實力也差不到哪裡去。但從長遠看﹐洪下朱上像是靠吃大力丸進補﹐老 K 黨全代會坐第一排的那些「商山四叟」不下臺一鞠躬﹐國民黨完蛋可期。這不是掌門人烏鴉嘴。
結論﹕此鬧劇最大的輸家是宋楚瑜﹐最大的贏家是信懷南。宋回鍋參選﹐欺洪太弱﹐以為憑著當年宋省長的餘威﹐和反馬金體制的號角﹐機不可失。現在情勢驟變﹐宋如果堅持選到底﹐將會輸得很難看。至於信懷南嗎﹖兩個月前在香港與人打賭說洪一定不會當選。由於對方好酒甚多﹐皆為法國波多 (Bordeaux) 上品﹐不如虎穴﹐焉得虎子﹐掌門人憑信心賭上 Opus One 一瓶。如今勝卷在握﹐好酒得來全不費功夫反而覺得有些勝之不武。酒不要了。
還是那句老話﹐台灣就算蔡英文當選﹐她也不敢亂來﹐就算她吃錯藥亂來﹐也是台灣老百姓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結果。不幸的是﹐沒把票投給她的人和投給她的人同車﹐如果司機硬要往懸崖開去﹐這些人既不能跳車﹐也許只好認栽 (pun intended)﹐四年後再算帳﹐不然哪又能怎樣呢﹖
22 年前的昨天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三 十年竟未死系列之五
2015年11 月1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1月4 日上網
1993 年的10月31日﹐也就是 22 年前的昨天﹐我那時在台灣一家管理顧問公司做事﹐興之所致﹐針對李登輝主政的台灣當局﹐寫了一篇《從企業經營策略看東西兩大藍色巨人》的文章﹐登在聯合報系的經濟雜誌週刊。我寫專欄﹐也許早在 22 年前就有預兆﹐回想起來﹐白雲蒼狗﹐人事全非。22 年一晃就過去了。
我那篇文章將台灣當時的國民黨﹐民進黨和新黨三大政黨來和美國的三家高科技公司 IBM﹐蘋果電腦﹐和微軟作類比﹕文章的主軸﹐是對所謂的東西兩大藍色巨人 -- IBM 和 KMT(國民黨)發表些我的寶貴/不寶貴或根本是 &^%$%$ 意見。今天重讀那篇文章﹐我的觀點和預測正確嗎﹖答案是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尤其是把新黨比做微軟錯得有些離譜。
微軟的 DOS 是吃 IBM 奶水(PC) 長大的公司﹐就像新黨的創黨 8 員大將全是吃國民黨奶水長大的一樣。這 8 員大將覺得李登輝走的方向和政策和自己南轅北轍因而和李分道揚鑣。微軟自立門戶後和 IBM 並沒有勢同水火﹐在某種程度上仍然維持一種「合競(Co-opetition)」的關係。微軟的競爭對手不是系出同門的 IBM 而是異軍突起的蘋果。微軟雖然風頭被蘋果搶去﹐產品也不如蘋果吸引人﹐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革命情勢仍然不錯。
新黨的情形就不一樣了。開始和李登輝的國民黨對幹﹐後來和沒有李登輝的國民黨貌合神離﹐產品雖好﹐但被貼上保守﹐不合潮流﹐紅色沒綠色環保的標籤﹐因而淪落為目前門可羅雀﹐市場價值幾乎是零的局面。賣好的東西不一定賣座﹐22 年前掌門人看走了眼﹐鐵嘴不鐵﹐奈何﹖﹗
從目前的情勢看﹐民進黨和蘋果的確有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氣勢﹐但兩者的經營策略很不相同。蘋果一開始就走的是顛覆傳統的路線﹐產品設計精美﹐走高品味﹐高價位路線﹐重質不重量。其間公司幾起幾落﹐端看誰來領導。民進黨經營的策略和作風和蘋果正好相反﹐說它重量不重質﹐產品粗糙﹐以迎合民粹的喜愛為主﹐也許有人認為掌門人這麼說是受外省人的 DNA 影響﹐看不起民進黨。但純以市場佔有率言﹐掌門人看不看得起民進黨不重要﹐民進黨和蘋果殊途同歸﹐產品銷路不錯是事實。但我也認為蘋果和民進黨面對的挑戰才開始﹕蘋果的挑戰來自外在的競爭者﹐如果不能繼續推出革命性的新產品﹐其競爭優勢將逐漸消失。而民進黨則必須從內部的革新提昇品牌﹐專靠廉價產品行銷豈能長久﹖記得曾經有個賣廉價貨的 K-Mart 嗎﹖於今安在哉﹖
我22 年前的那篇文章的最後是這樣說的﹕目前 IBM 和KMT 的情況都不很好﹐領導班子都在大換血﹐他們 都有一段非常光輝的歷史﹐忠貞的在顧客和群眾。但放眼天下﹐因為消費者需求的要求提高﹐市場的競爭者也非昔日吳下阿蒙﹐IBM 和 KMT 再想一家獨大是不可能了。於今之計﹐應該放下身段﹐痛改前非﹐找回那些已經失掉和快要失掉的顧客和群眾。要做的事很多﹐要說的話卻很簡單﹕
你們(顧客﹐群眾)是主人﹐我們(IBM﹐ KMT) 是為你們服務的僕人。能力是品質的保證﹐信任是永續經營的基礎﹐我們雖然是百年老店﹐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我們的精神。。。
22 年過去了﹐世界和我在這 22 年中的變化都很大。當年電腦界的白雪公主(IBM) 和七個矮人(UNIVAC, Burrough, NCR, Control Data, General Electric, RCA, Honeywell) 今天只有 IBM 碩果僅存。這次西雅圖群英會﹐IBM﹐微軟﹐分別站在習近平的左右﹐而蘋果也有站第一排的資格。反觀台灣政壇﹐國民黨﹐新黨和民進黨只有民進黨獨領風騷﹐其他兩黨都給人有日薄西山的感覺。我們究竟在這 22 年中學到什麼呢﹖
國民黨顯然沒聽到掌門人的忠告﹐我今天對它的建議仍然不變。這 22 年中 KMT 有新人但無新政﹐青蛙仍煮在溫水中。如果 KMT 在經營上再不釜底抽薪﹐徹底改革﹐青蛙被煮死是指日可待的事。
當年我對民進黨的建議是﹕和蘋果電腦一樣﹐在開始的時候﹐靠不信邪﹐靠草根性﹐靠別人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心吸引到一些群眾。但老是靠煽動性的宣傳﹐激烈的行動﹐是不會成大氣候的。22 年後再看我當年對民進黨的忠告﹐仍然站得住腳。 蘋果的成功靠精良產品和顧客服務。民進黨要達到蘋果的水準﹐必須懂得改進﹐成功豈能老靠對手比自還差﹖
懷南後記﹕
前幾天在一個小城郵局門口遇到我筆下評論過的台灣最有名的三李之一的李先生。我不是一個有名的人﹐曾經被我評論過的人物幾乎沒有一個認識我﹐我的文章他們也極可能沒看過。大家在街上擦身而過時﹐我也沒必要踵前去自我介紹。怎麼自我介紹法﹖嘿老李﹐我是信懷南﹐我曾經寫文章批評過你。這不是神經病嗎﹖
但是這位不期而遇的李先生﹐大家總算在我寫文章批評他前算是淺交。我批評他是因為他挺陳水扁﹐扁出事後他並沒有公開指責陳。再加上台灣教改改得一塌糊塗他有責任。我對事不對人﹐這是我會上前問候的原因。
他當時剛從 drug store 出來﹐一個人手提一個購物袋﹐瘦瘦的身體﹐蓬亂的頭髮﹐正如同我那篇文章說裡說的﹕如果他不回台灣﹐和我一樣住在這個小城﹐走在街上﹐很少人知道他是誰﹖誰也不在乎他得過諾貝爾﹖在外人眼中﹐他和我一樣﹐不過是一個垂垂老矣的中國人罷了。
我過去自我介紹﹐看他表情和反應﹐應該是記得我﹐他是否看過我寫的那篇評論他的歷史地位的文章﹐我則不知道。
我提到曾經和他有約打網球的事﹐我說﹕我們現在都老了﹐問他還打網球嗎﹖他說他還在打。我問他搬回美國還是住在台灣﹐他說他仍住台灣﹐第二天就回去。我說還是加州的天氣好﹐並說﹕非常榮幸遇到他﹐祝一路順風﹐說 take care 後握手話別。
我評論台灣三李的文章不敢說是經典之作﹐但這些文章評論的內容是要在時間下接受考驗的。最近我十幾年前批評李登輝是三流人物﹐三流總統的文章又開始在美國的華人圈子中流傳。有好幾個人來問我﹐他們都不知道那是我十幾年前寫的。
治國如開飛機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四
2015年11 月8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1月11 日上網
在所有學習的方法中﹐利用「試舉例以說明之」的方法是最效的。我筆(其實是鍵盤)下常常出現「試舉例以說明之」的句子﹐原因是當年台灣的考試題目﹐除是非題﹐選擇題外﹐論述題一定是用「試舉例以說明之」來考我們。我愛用「試舉例以說明之」﹐為了勾起台灣來的我輩之人的集體回憶後的「會心一笑」。
現在言歸正傳﹐最近宋楚瑜批評蔡英文飛機還沒飛起來就栽了下來﹐蔡女士不服說老宋只會開老飛機﹐再加上沈富雄曾經說自己會開飛機但飛機還沒有發明出來。看來台灣的政治人物很喜歡用開飛機來比喻為政之道。
好幾千年前﹐有個叫伊尹的智者曾經告訴當時的政治領袖商(代的)湯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者小魚也。為什麼治國要用烹小魚的方法來管理﹖後人的解釋各有不同﹐各位「鐵廚」自己去琢磨﹐我們在此就按下不提。要提的是「試舉例以說明之」乃我中華固有文化﹐台灣的政治人物用開飛機為例來彼此攻擊不足為奇。
但從嚴格的邏輯講起來﹐宋﹐蔡﹐沈的比喻﹐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都有語病﹕宋說蔡沒起飛就栽了不合物理原則﹐飛機沒起飛豈會栽﹖蔡說宋只會開老飛機是不瞭解開老飛機更需要技術。至於老沈嘛﹐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既然飛機還沒發明出來就說他會開乃無的放矢。不過這也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我們今天要談的是為什麼治國如開飛機﹖
在我寫管理文章的時候﹐我寫過經理人像教練﹐像交響樂團指揮﹐人生像打網球之類的文章﹐但從來沒想到過治國(管理政府)像開飛機。
不錯﹐飛機和政府都是由很多配件(部門)合成的龐然大物。各配件各司其職﹐環環相扣。任何一個配件出了毛病都會影響整體的表現。乘客(人民)搭飛機要付代價(買飛機票﹐納稅)﹐既然付了代價﹐就得享受一定的權力和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政府和人民的關係也是如此。 飛機的票價越來越貴﹐原來有大餐吃﹐現在給你幾塊餅乾啃啃就不錯了。原來寄行李不用花錢﹐現在要花錢﹔原來機場機不用安檢﹐現在不但要安檢﹐連水都不能帶。這一切像極了政府 -- 稅越來越重﹐行為限制越來越多﹐享受到的服務也越來越差。總有一天﹐在飛機上上廁所要付錢﹐政府也會向人民收「呼吸空氣」費。當那天來臨的時候﹐別忘了誰先告訴你的。
既然政府像飛機﹐飛機有駕駛員﹐而政府也有領導。飛機駕駛員最重要的任務是負責把旅客/貨物平安地載送到目的地。政府領導的任務也是把人民帶上一個平安而方向正確的道路上去。不管是飛機駕駛員也好﹐還是政府領導也好﹐他們需要具備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是知道要去哪裡﹖為什麼要去﹖和怎麼才能到達要去的地方﹖前者是掌握方向﹐後者是掌握技術﹐兩者缺一﹐結果都會給飛機的乘客或政府的人民帶來災害。
我們就用飛機為例﹕如果一個飛機駕駛員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但根本不會開飛機﹐結果會怎樣﹖飛機恐怕飛不起來﹐或者飛起來了也會倒栽蔥掉了下來﹐宋楚瑜批評蔡英文恐怕就是這個意思。另外還有一種駕駛員﹐技術奇佳但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上了天后﹐東轉西轉兜圈子﹐好像有兩把刷子﹐但除了浪費汽油外﹐哪裡也去不了。最後油耗盡了﹐飛機照栽不誤。
放眼台灣政壇的人物﹐如果李登輝﹐馬英九﹐柯文哲都是飛機駕駛員﹕李有他的目的地﹐但是一個永遠到達不了的目的地。他駕駛技術非常好﹐結果變成在天上兜圈子。馬方向正確﹐知道兩岸和平﹐政府清廉的重要﹐但駕駛的技術太差﹐飛機雖然一下就衝上青天﹐結果卻栽了下來。至於那個台北市長柯 P 嘛﹐從來就沒開過飛機﹐連飛機的結構和儀器怎麼運作都不知道。但又自以為方向正確﹐技術出眾﹐結果呢﹖折騰了半天﹐裝模作樣好像在開飛機﹐但飛機原地動也不動﹐根本飛不起來。
結論是﹕明年一月﹐中華民國號飛機有新駕駛員。不管是誰﹐希望他(她)的方向和技術都足以勝任。不然的話﹐2300 萬的乘客大家一起倒霉。這不叫開飛機﹐這叫「搞飛機」。
懷南補記﹕
沒想到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一談就欲罷不能。不是我想談﹐是這次大選是 2000 年來最特殊的一次﹐其重要性也與眾不同。我看台灣大選﹐基本上是從人談起﹐因為政治基本上是人玩的遊戲(其實說把戲還比較精確)。如果按照計畫﹐我還有四篇文章要寫﹐談四個人﹕王金平﹐馬英九﹐宋楚瑜和下一任的總統(多半是蔡英文)。我給他們的「寶貴意見」﹐別人認為不寶貴或甚至於認為是 ^%$#^% 意見。沒關係﹐沒關係﹐我是寫給後人看的。
老王該看的一段戲
信口談2016台灣大選之五
2015年11月15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1月19日上網
老王何許人也﹖該看的那段戲又為何﹖諸君稍候莫急﹐容掌門人先來一段背景說明。
話說2000年台灣大選﹐掌門人在《商業週刊》的《信懷南專欄》連寫了五篇文章分贈五位總統候選人。曰《陳水扁該思考的一個問題》﹔曰《連戰該讀的一本書》﹔曰《宋楚瑜該看的一部電影》﹔曰《許信良該唸的一首詩》﹔最後以《擁護李總統》結尾最為得意。此李總統乃李敖非彼總統愛你真難(岩里正男)也﹗
當年老王(金平)尚非「咖」字輩人物﹐沒資格上榜。15年後﹐老王練就一身四兩撥千金「順其自然」的秘門輕功﹐遊走藍綠之間﹐非敵非友﹐似敵似友﹐儼然所謂KMT「本土派」龍頭。
掌門人對此「本土派」龍頭的老王向來「很有意見」。此公幹了近20年的立法院院長﹐台灣究竟立了幾個有利民生的法﹖總不能說讓立法院群賢樓裡藍綠各英雄英雌切磋武功是他的豐功偉績吧﹖
因而掌門人希望老王應該看看最近紅遍半天的連續劇《琅YA榜》(掌門人用的中文處理軟體南極星沒有這個字﹐用cut-n-paste借用Word的字也不行。閣下如果知道怎麼在南極星造字﹐不妨來信教我﹐謝謝)結尾前的一段戲﹕劇中人太子靖王和梅長蘇要為冤死的長兄和林家翻案﹐需要壞人謝玉的未亡人蒞陽公主在皇帝生日宴群臣面前﹐呈上謝玉的事實真相的親筆書。此舉明明是劍指皇上﹐有牽連九族之禍。蒞陽公主問靖王和梅長蘇「於我何益﹖」引起兩人不悅﹐覺得她因利忘義。蒞陽公主出門後得知她的兒子了解她不答應成為首告是顧忌家人的性命﹐於是去而復反﹐答應了太子靖王和梅長蘇的要求。太子也告訴她翻案後﹐會對她們全家及後人一律特赦。蒞陽公主才恍然大悟太子靖王和梅長蘇早就有此打算﹐只是不願意把此種事當成談條件的籌碼。倒底成大事者﹐「於我何益﹖」是上不了檯面的話﹐否則格調就低了。
現在回頭談為什麼老王應該看這段戲。按年齡看﹐老王和掌門人一樣都應該進入用減法而非用加法看人生的階段了。不知道他吃了什麼藥﹐對權位仍然有一種欲拒還羞的扭捏﹐和口雖不說﹐心嚮往之的虛偽。他想選總統又不敢出戰﹐別人來選心裡卻不舒服﹐要想做萬年院長﹐又不願回鄉一拼。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趙小蘭的夫君﹐年齡一大把了﹐要想連任﹐仍然要回到肯塔基老家去拼選票。台灣的制度有所謂不分區的立委﹐這些立委是由政黨按得票的比例而指派。目的從好的方面看是保送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優秀人才上壘從政﹐壞處看是會變成政黨用來做酬謝特殊人士的紅包。
老王想做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上的第一名﹐但國民黨內部的深藍人士﹐有的不爽老王這些年來藍皮綠骨的性格﹐有的覺得把老王的名次放在後面可以對藍軍﹐尤其是擁護老王的「本土」票有背水一戰的鼓勵作用。讓我覺得奇怪的是﹕如果老王自認技高﹐就應該膽大﹕要就回鄉競選﹐露一手南霸天的實力﹐要就感念國民黨為他修改黨章﹐讓其仍然可以破例連任不分區立委﹐因而投桃報李﹐主動請纓排名在後﹐提攜後進以養望﹐這才是一代宗主的氣度和風範。
奈何老王目光如豆﹐沒有得到國民黨立刻明白公開表態將其名列前茅排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竟以名份未定而鬧情緒「罷工」。這算啥﹖
不知老王想過沒﹕如果國民黨明春大敗﹐立委不過半﹐王就算不分區排名第一進入國會﹐民進黨會把院長的位子讓給他做嗎﹖如果真的讓了﹐這不是講明了王是他們佈局在國民黨內的暗樁嗎﹖到時候王敢接這個位子嗎﹖因此我想來想去也想不通老王為什麼這麼斤斤計較這個「名份」﹖結論只有一個﹕窩囊。
老王在國民黨裡吃香喝辣﹐縱橫俾闔這麼多年﹐他對這個黨的貢獻究竟在哪裡﹖善於「協調」﹐「人和」﹐「溝通」﹖別拿這些大帽子來當擋箭牌。從目前的結果看﹐國民黨內協調嗎﹖人和嗎﹐溝通好嗎﹖如果真是如此的話﹐為什麼還有「本土派」﹖老王這種「大老」﹐遇到不分區排名這種米老鼠的事都忍不住要問「於我何益﹖」國民黨既願意為老王修改黨章﹐豈會不把這個老油條的排名放在名單的前面﹖唉﹗老王的格局也實在太小了點吧﹗難怪國民黨氣數已衰要倒大霉了。
懷南補記﹕
魯蛇榜首﹐果然是高雄王郎﹐得之可失天下。2016台灣大選這場戲﹐比起《琅YA榜》的精彩﹐實在差太遠了。
馬先生的全壘打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六
2015年11 月22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1月25 日上網
棒球全壘打 (home run) 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得分﹐也可能幫助隊友得分﹐但對比賽的勝敗不一定有絕對性的影響。另一種全壘打叫「再見全壘打」﹕比賽到了最後一局的下半場﹐我方落後﹐但一棒揮出﹐打了一個全壘打﹐我方反敗為勝或反平為勝﹐比賽就此結束﹐這就是所謂的「再見全壘打」。
純粹從 2016 國民黨的選情看﹐剛在新加坡舉行的海峽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恐怕還不會是逆勝轉的再見全壘打。但對馬英九先生個人的歷史定位﹐和兩岸長治久安的機會言﹐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他﹐如果不用「星期一四分衛」的心態去批評他的臨場演出﹐你得承認這是一支漂亮的全壘打。
但台灣和海外卻有一群「驢」(aka ASS/Absolutely Super Stupid) 偏要硬拗﹐逢中必反﹐逢馬必反﹐把馬先生和習先生的照片搞得像遺照一樣公開來燒﹐無聊已極。有個領頭去機場想去新加坡鬧事的年輕人叫陳為廷﹐他不是才出過性騷擾的紕漏嗎﹖怎麼又出來領頭鬧事了呢﹖真不知道跟著他屁股後面跑的人是些什麼貨色﹖寡人有疾的同好嗎﹖
自由時報也算是台灣的大報﹐當全台灣其他的報紙以及全世界主流媒體都以頭版頭條或大標題報導這個消息的時候﹐那份報紙卻把這個消息放在第三版﹐頭版居然是豐田的汽車廣告。這種報讓我想起史大林時代蘇聯的兩大報叫《真理報》和《自由報》。當時西方開它們的玩笑說﹕「真理報沒有真理﹐自由報沒有自由」。唉﹐這種報居然還沒關門﹐我服了。
蔡英文本來悠哉遊哉遙遙領先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沒想到突然馬先生弱棒出擊﹐打了一個全壘打﹐全世界都在看馬先生和習先生「世紀之握」﹐蔡對此突發事件知所措﹐發言顛三倒四﹐說什麼此會讓台灣大部份人民失望。真是如此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消息出來的時候台灣股票大漲﹖拜託﹐閣下兩個月後很可能當總統了﹐總該有點總統的「格調」和「氣度」吧﹖妳今天講的每句話﹐將來每句話都可能要吞下去﹐怎麼為了選舉近視如斯﹖說到 「世紀之握」﹐讓我聯想起台北市長柯文哲﹐他拒絕和馬握手﹐說是「死亡之握」。這種人具文明之名﹐行野蠻之實﹐難道不是現代版的拿著叉子吃人肉嗎﹖
立法院的一些愚夫愚婦﹐少不了跳將出來亂發表 &^%$%^ 意見。最後照例把「黑箱」﹐「賣台」的紅帽子硬往馬先生頭上扣。這票沒見過世面的井底之蛙亂叫一通倒也罷了﹐一些長住美國的人也跟著同樣胡鬧。記不記得 1972 年尼克松是怎麼處理打開中國的大門的﹖Kissinger 銜命秘訪北京在巴基斯坦還得裝拉肚子瞞天過海。這種事能敲鑼打鼓的幹嗎﹖尤其在台灣這種有名無實的民主社會﹐消息外洩﹐還有戲唱﹖至於賣台﹐怎麼賣法﹖如果馬先生有能力賣台﹐這七年也不會被你們修理得稀里糊嚕的了。
現在輪到我來談馬習會的三個關鍵性的問題﹕
第一﹐這次馬習會的促成由誰主動﹖為什麼﹖
我認為馬習會當然是習先生主動﹐他也知道明年很可能蔡英文上台﹐搞不好在他任上他都得和蔡打交道。對蔡的態度和走向沒有把握﹐趁台灣政權轉移前﹐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錨先定住。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不承認這個原則﹐什麼都免談。基本上這是給台灣下一任的領導人劃下的紅線﹐習先生也有他歷史定位的壓力。
第二﹐這次會面對 PRC 或 ROC 哪方比較有利﹖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 ROC 佔便宜。中華民國的國號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本來是中共的禁忌﹐這次都有某種程度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心照不宣﹐不能不說是 PRC 的讓步。尤其是習先生動之以情的開場白﹐有自信心的人讓點步是聰明的做法。記得我曾 經寫過一篇《何不一國兩治》﹐是《天方夜譚》嗎﹖
第三﹐81 秒「世紀之握」的下一步是什麼﹖
答案沒人知道。1972 年共和黨的尼克松訪問中國﹐一直到 1979 年民主黨的卡特當家時中美才正式建交。兩岸關係的球在蔡英文的手裡﹐習先生的「中國夢」當然包括中國統一。但不能統一並非噩夢﹐如果台灣獨立﹐那就是噩夢了。蔡英文要得諾貝爾和平獎或把台灣帶上絕境﹐全看她的 DNA 能否突變了。
宋先生的 Swan Song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七
2015年11 月29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2月3 日上網
Swan Song 通常用來形容藝人的「告別演出」﹐典故出自希臘神話﹐天鵝在臨死前會唱出牠一生中最美妙的歌聲。用它來為政治人物宋楚瑜參選 2016 中華民國的總統下結論﹐「告別演出」的可能性如何﹐歌聲是否美妙﹐世人一定會有見仁見智不同的看法。
我從 2000 年在灣區為宋站台演講﹐用黃色計程車沒油了﹐綠色計程車司機不認識路﹐和藍色計程車司機被後座的指揮﹐把新黨﹐民進黨和國民黨一竿子全得罪光了後﹐這些年來﹐雖和宋先生素昧平生﹐但他對競選台灣公職屢敗屢戰的勇氣﹐基於掌門人對 under dog 向來有拔刀相助的習慣﹐因此每次都在場外敲敲邊鼓。但他在洪秀柱代表國民黨參選後決定出來選﹐在換柱後又不退場﹐也許他有他的苦衷和考慮﹐但我認為這都算是敗筆。一個月後﹐如果票開出來太難看﹐人們對宋先生﹐恐怕沒什麼好話可說﹐人情就是如此殘酷 。
我常提到﹐世界上的悲劇歸納起來有兩種﹕希臘式的悲劇﹐造成的原因是命運﹔莎士比亞式的悲劇﹐造成的原因是性格。如果說宋先生的政壇結局是悲劇的話﹐我想造成的原因三分是命運﹐七分是性格。命運的悲劇是和李登輝不該像父子而像父子﹐和馬英九該像兄弟而不像兄弟。但他悲劇的成分中﹐性格佔的比重相當高。
宋 2000 年和總統大位擦身而過後﹐我託人把一封信交給宋當時的心腹之一蔡鐘雄轉給宋。我信中建議宋藉「立言」﹐和「立德」來「養望」而不急著「立功」。這封信很可能變成了「洪橋之誤」沒帶到﹐或就算帶到了也沒起任何作用。從「立言」論﹐宋本人並無文名﹐手下文膽好像也不太靈光﹐這 15 年來﹐不記得宋具名寫過一篇擲地有聲的文章﹐發表過一場感人至深的談話。倒是自己灑淚現場﹐下跪拜票﹐以亡妻手絹拭淚的鏡頭屢出不窮。因此他始終擺脫不了給人「愛做作」﹐「心機深」﹐「好反覆」﹐「重權謀」的負面印象。這是宋先生被性格所害﹐不能東山再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我認為宋最大的悲劇是他一生中沒有學到我大學四年級就開始學到的一門功課﹕
我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和兩位朋友約好在台北的「自由之家」跳舞。女伴中有那年台灣大專聯考乙組(文﹐法﹐商)的新科狀元。我問她﹕「妳們一女中同屆畢業成績比妳好的不少﹐妳考狀元﹐她們沒有﹐會服氣嗎﹖」那位高中剛畢業的小女生的回答是﹕「不服氣也得服命」。我當年 20 剛出頭﹐根本不瞭解這句話的涵義﹐聽過也就算了。
人到中年﹐有次看Clint Eastwood 的電影﹐劇中人警探 Dirty Hurry 的名言﹕A man's got to know his limitations﹐開始有點懂得不服氣也得服命的意思﹐但什麼時候該服氣﹐什麼時候該服命呢﹖仍然迷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段禱告文說﹕「神﹐求你讓我遇到我想改變﹐但無能為力時﹐心境得到平靜﹔能改變時﹐有去努力改變的勇氣﹔但最重要的是能分辨兩者的智慧。」人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你我的一生﹐在進退之間的取捨和拿捏﹐豈是件容易的事﹖
1200 多年前﹐唐朝詩人王維寫了一首《老將行》的詩﹐詩很長﹐可以分三段來讀。第一段敘述老將年輕時的英勇善戰﹐豪氣干雲﹕「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老將行》的第二段是描述老將下崗後的困境﹕「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陽生左肘。。」。最後「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至少宋先生還沒淪落到這般田地。
王維那首詩的最後一段是戰事又起﹐聞鼙鼓而思良將﹐老將復出﹐顧盼自雄﹐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豪情。
一個月後﹐宋先生第四次披掛上陣﹐歷史看他﹐恐怕會說他是一個像唐吉柯德那樣的人物。不知自我檢討的深藍人士﹐照例把國民黨敗選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我們活在這個贏家通吃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宋先生就算不服氣也得服命﹐不然還不是自苦乃爾﹐又何必呢﹖我希望他不要輸得太難看。
蔡女生的前車之鑑
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之八
2015年12 月6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2月9 日上網
這是我連續寫《信口談 2016 台灣大選》的最後一篇。這篇寫完了﹐該講的話也講完了﹐安心過年﹐明年一月﹐台灣選出新總統﹐蔡英文女士很可能當選。台灣是個兩極化的社會﹐蔡女士是個兩極化的人物﹐如果她當選﹐是禍是福﹐那是台灣投票人多數的選擇﹐民主政治的守則之一就是在投票時﹐投 the devil you know 而不是投 the devil you don't know 的票。蔡女士厲害的地方就是不管藍的綠的都以為她是 the devil they know。 我可不以為然。
蔡在民進黨大敗群龍無首之際﹐趁勢而起﹐我當時對其寄以厚望﹐希望其能帶領泛綠脫穎而出﹐向上提昇。但後來發現她的所作所為像是被深綠綁票﹐大為失望。沒想到當其羽毛漸豐後﹐反客為主﹐頗有看今日域中乃本姑娘天下的味道。各路人馬臣服﹐蔡姑娘有一套。
蔡當總統後﹐是否真像藍綠兩掛人預期那樣﹖基於我對她仍然寄以跌破掌門人眼鏡的期望﹐答案最好是「不一定」。我希望她在歷史上的定位不單是中華民國第一位女總統﹐也是一位好總統。因此掌門人舊病復發﹐又不請自來﹐免費替蔡總統提出一些做好總統前車之鑑的建議。
前車之一是李登輝(此人甚陰)。
李車之鑑是避免重覆老李心理上的毛病。信鐵嘴不想冒充佛洛伊德﹐但我的確認為李前總統任上老要和老共對著幹的心態﹐是基於因自卑而產生的自大帶來的後遺症。
李出生於日據時代﹐想做日本人但又沒有資格做﹐對東洋文化非常心儀但捨本逐末不承認日本文化很多都是源於中華文化。台灣光復﹐李在他看不起的中國人統治下仰人鼻息﹐連和蔣經國見面時椅子都只敢坐三分之一。留美時年歲已大﹐英文不好﹐靠台灣現成的資料修得學位﹐西方的精髓一點皮毛都沒學到就匆匆返國。李長時期心中埋藏著一股自命不凡﹐但又不得不寄人籬下﹐缺少歸屬感和安全感的自卑心態﹐一旦時來運轉﹐這股仇中﹐恨中﹐怨中﹐看不起中國人的怨氣就發出來了。首當其衝的就是到1949 從中國來的外省人和他們的後代。他用這種帶著有色眼鏡和變態心理來治國﹐當然會把台灣搞得族群對立﹐雞犬不寧。
蔡女士雖受李提拔而出道﹐但屬於另一時代的人。她和中共打過交道﹐目睹中國崛起﹐我的推測﹐她恐中心理也許有之﹐仇中心理倒也未必。她應該沒有和李登輝相同的心理毛病。
前車之二是陳水扁(此人甚壞)。
陳水扁翻車的原因是他道德上有問題。陳出身寒貧﹐發憤向上﹐終有所成。但此人受學識與格局所限﹐精明有餘﹐氣度不足。民進黨靠國民黨窩裡反掌權﹐準備不及因而人才欠缺﹐於是才會鬧出加州一個小郡的財務長被任命為中華民國經濟部長的天大笑話。陳縱容老婆兒子斂財﹐其道德標準實在太差。迄今仍不認錯﹐蔡做總統後是否特赦陳是嚴苛考驗。陳不認錯﹐錢不追回就特赦陳﹐乃天理不容。
蔡富家女出身﹐錢財應該看得較淡﹐留學英倫﹐見識自與陳不同。沒有結婚﹐無外戚之患。陳翻車之鑑﹐當可避免。
前車之三是馬英九 (此人甚黴)。
翻車的原因是性格上有問題。馬學的是法律﹐遇貴人而進入仕途。其人性格拘謹﹐少江湖豪氣和親和力﹐這些領導人物的罩門蔡女士都有。馬頗為自戀﹐太在乎別人喜歡﹐因此在做決定上優柔寡斷沒有魄力。蔡女士在這方面是否也如此有待觀察。
上世紀最有名的管理學者杜拉克對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建議中有「當選後立刻停止競選」和「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老百姓想要你做的事」。這兩個建議講白了就是不要用競選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治國﹐當選後應該往中間靠攏。競選的言語可以含含糊糊打模糊戰﹐執政後就不能那樣容易過關了。今後四年如果台灣仍然是藍綠對立﹐經濟停滯不前﹐做總統的味道絕對比做在野黨領袖的日子難過 100 倍。
讓台灣老百姓安居樂業﹐年輕人對未來有希望﹐是蔡總統治國的首要目標﹐別和老共對著幹﹐英雄不吃眼前虧﹐英雌也一樣。把國歌前兩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改成「民主法治﹐吾民所宗」﹐這樣總統也可以開口唱國歌多好。掌門人言盡與此﹐是否有用﹖走著瞧吧。
懷南補記﹕
老實說﹐「蔡小陰」做好總統 (defined by "to be good for Taiwan's future")的可能性不高。從她推三阻四﹐拖拖拉拉就是不痛痛快快接受辯論﹐其心態擺明了就是本姑娘民調遠遠領先﹐幹嘛冒風險和你們辯﹖拖得越久﹐對本姑娘就越有利﹐這種心態﹐這種氣度﹐豈是好總統之材﹖上次馬英九民調大大領先還不是照辯不誤。
台灣政壇這兩個「英」﹐男的實在不怎麼英(明)﹐女的的確有點陰(險)。全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這些年來﹐台灣被台大法律系的畢業生害慘了。拜託﹐信文讀者群中的台大人﹐能不能舉一兩個法律系畢業生﹐所作所為令掌門人佩服的讓我高興高興。
我早就主張國歌的歌詞要改了﹐現在的歌詞我看 80% 唱的人不知是啥意思﹐開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不要說「蔡小陰」不願唱﹐掌門人也覺得沒什麼道理這樣照唱。我的建議先改前兩句﹐後面的再慢慢改。不然的話﹐用《國旗歌》取代也行。《國旗歌》的歌詞雖然有些「自我感覺過份良好」﹐但至少歌詞易懂﹐是大進步。咱們有生之年﹐絕對看得到「吾黨所宗」會被拿掉。信不信由你。
再談瀟灑走一回
2015年12 月13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2月17 日上網
16 年前﹐我無意中看到寶馬/ BMW 的廣告﹐列舉人生該做到的 20 件事﹐這張名單最後的目的﹐在商言商﹐買一輛寶馬。
我當時一時「信」起﹐在《商業週刊》的專欄寫了一篇《瀟灑走一回》﹐對這 20 條寶馬級的「生平大志」發表了一些「我的寶貴意見」。那時候《一路玩到掛》那部電影八字還沒一撇﹐ Bucket List 的觀念不在我的辭彙中。16 年過去了﹐在客觀的認知和主觀的經驗上﹐我對這 20 條「大丈夫當如是」的看法﹐也有相當程度的改變。
寶馬級的 20 條該做的事中﹐回頭來看﹐有9 條根本沒啥意義﹐括號裡是掌門人的點評﹕
「故意留一塊錢給小孩找到」(實在不知道其中深意何在﹖檢到一塊錢就歡天喜地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出息嗎﹖)
「買套 Savile Row 牌的西裝」(人不帥﹐穿啥都沒用。倒是上次在台北訂做了一套習主席的黑色國宴高領中山裝。今後參加紅白盛會不必打領帶了。)
「種棵小樹」( 這種事嘛﹐還是由阿米哥來代勞吧。)
「搭協和號飛機」( 知道協和號/Concord 是啥的請舉手﹐掌門人請吃牛肉麵。)
「飲自釀的啤酒」(大佬﹐有冇搞錯﹖不怕酒精中毒嗎﹖)
「在 La Scale 聽歌劇」(La Scale 在米蘭﹐不是服裝設計業者﹐去米蘭幹啥﹖何況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胖女人乾叫﹐進歌劇院打瞌睡還不如進教堂。很多人把做禮拜當催眠最有效的地方。)
「學會法國話」( 奇怪﹐德國汽車的廣告要人學法國話幹嘛﹖)
「懂得三種不同的敬酒方式」(何必學三種﹖學鄧麗君的「來來來﹐乾了這杯吧﹗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一種就夠了。)
「在 St. Andrews 打高爾夫」(我問過﹐那球場不怎樣。)
好了﹐現在剩下如果有機會不妨一試﹐沒機會﹐那就「此生一諾﹐來世必踐」 的 11 件事了。
「走訪先人的故土」(台獨份子和岩裡正男去日本﹐其他的去中國 -- 掌門人 Been there, done that.)
「坐直升機鳥瞰大峽谷」(Been there, done that。現在倒是很想在谷底科羅拉多河上坐橡皮艇往上看。)
「在長城上極目遠望」(Been there, done that. 那天下雨﹐遠望也望不了多遠。)
「借錢給朋友並不打算要朋友還」(Been there, done that 不只一次﹐倒真忘了是借給誰的。有的還不算是朋友。)
「教一門課」(Been there, done that。)
「在 老山/Machu Picchu 看日出」( Machu Picchu 今年剛去過﹐不過沒有早起登高看日出﹐算是半套 Been there, done that 。)
「在蛇河驚濤駭浪中坐橡皮艇急流而下」(Been there, done that﹐驚濤駭浪是名過其實嚇唬人的。)
「敢在大庭廣眾前擁吻心愛的人兒」(當年寫到這裡的時候﹐擲筆嘆曰(那時還是用筆寫文章)﹕「筆者此生休矣﹗來生有幸﹐當露一手給各位看看。」嗨﹐沒想到 16 年後﹐這種鏡頭經常上演﹐機場接兒子全家﹐除擁吻心愛的人兒外﹐心愛的人兒還槓上開花來個公然「抱大腿」。YES﹐ Been there, done that。)
「開寶馬車」(Been there, done that。)
剩下來的只有兩項也許值得做但還沒做的事﹕ 一件事是在威尼斯大運河上行船﹐一件事是在 Serengeti 大草原上乘氣球升空。沒錯﹐意大利是個值得一去再去的國家﹐掌門人也去過兩次但都無緣去威尼斯。今後要去的機會不大了﹐因為信門諸英中﹐掌門人是唯一沒去過威尼斯的。像威尼斯這樣的城市豈是一個人去的﹖我有一個朋友﹐曾在威尼斯上餐館﹐點了一條 local fish 被敲了一百多歐元。幸好我朋友是大老闆﹐不用報帳﹐否則很難解釋這條 local fish 為什麼會這麼貴。我聽了這個故事後﹐對「威尼斯商人」和這個城市的興趣銳減。Local fish 不吃也罷。
至於Serengeti 嘛﹐在坦尚尼亞﹐坐氣球升空的目的大概是看在草原上奔跑的動物群吧。要看動物群奔跑﹐租部老電影《所羅門王寶藏》來看看就行了。不但有動物狂奔的驚險場面﹐還有俊男美女的愛情鏡頭。從舊金山飛非洲可遠啦﹐去過一次﹐Safari 的經驗的確與眾不同﹐景象此生難忘。坐氣球升空掌門人也曾經試過﹐地點是在加州納帕谷酒鄉。結論嘛﹖只有一個字﹕ overrated。 要坐氣球升空應該去新墨西哥 Albuquerque 參加每年一度的氣球節。看來去Serengeti 坐氣球升空是此生未諾﹐來世不踐了。
16 年前我寫《瀟灑走一回》的時候﹐並沒有把 Been there, done that 當成人生努力的目標﹐16 年後﹐名單上值得做的事﹐有意無意間﹐居然也大多做到了﹐這只能說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吧。
路到盡時翻覺遠﹐人因垂老漸只秋﹐我輩之人很多都有張「 瀟灑走一回」的 Bucket List﹐我有嗎﹖你猜。但任何事要刻意強求﹐哪還算瀟灑嗎﹖
另類瀟灑走一回(上)
2015年12 月20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2月22 日上網
16 年前我寫寶馬車廣告《瀟灑走一回》的同時﹐在《富比士雜誌 (FORBES)》也看到另外一篇和「瀟灑走一回」有關的文章。當時沒有「谷歌」﹐對文中提到的人物和地方都缺乏知識﹐再加上該文有頗多的暗喻(metaphor) ﹐非當年的我能夠體會的。16 年過去了﹐回頭再看那篇文章﹐對文章中的暗喻有多一層自己的看法﹐把這些看法記下來﹐作為 2015 -- 對我來說 一個最不尋常的一年的年終感想之一。由於篇幅所限﹐先寫上段﹕
那篇文章提到兩個人臨終時的話。第一個人是 Cecil Rhodes (1853 - 1920)﹐你聽過 Rhodes Scholar 獎學金嗎﹖聽過非洲 Rhodesia 這個國家嗎﹖這個國家的國歌居然是悲多汶第九交響樂的《快樂頌》。不錯﹐它們的來歷都和這個 Rhodes 仁兄有關。Cecil Rhodes 48 歲英年早逝﹐臨終仍然非常遺憾地說﹕「要做的太多﹐完成的太少。」
文章中提到的第二個人是 Jose Marti (1853 - 1895)。 Jose Marti 是古巴開國英雄﹐臨終時他卻提到有三件事比他的百世功業重要。這三件事是種一棵樹﹐寫一本書﹐和有一個兒子。
以下就是那篇文章中「前世一諾﹐此生必踐」十件瀟灑走一回的事和我加上的「寶貴意見」﹕
其一﹐完成朝聖的願望。
在這裡﹐作者用的是 Pilgrimage 這個字。「聖地」通常和宗教有關。像基督徒去耶路撒冷﹔回教徒去麥加﹔天主教徒去梵蒂岡﹔佛教徒去五臺山﹐道士去青城山。但聖地並非宗教獨有﹐對我來說﹐飛到芝加哥﹐租部車子循著當年 66 號公路開回加州﹐或去大峽谷底卡羅拉多河上乘橡皮艇而下也是朝聖。可是時不我予﹐朝聖之心雖常懷我心﹐此生是否能如願就不敢說了。
其二﹐好好吃一頓此生最後一餐的美食。
我曾經問過我的讀者他們最後一餐想吃什麼﹖答案五花八門非常有意思。我向來不考究吃﹐也沒有什麼很想吃的東西。要問我最後一餐要吃啥﹐我沒有答案。曾經做過英國首相的 William Pitt (1759 - 1806) 斷氣前仍然喃喃自語道﹕「我想我還能夠再吃一塊 Bellamy 的牛肉派。」N 年前做醫生的信二世問我﹕「有一天不該給你吃冰其淋的時候﹐你要吃﹐給不給﹖」我說﹕「當然給。」人都快掛了﹐想吃區區 butter pecan ice cream 都不行﹐豈不是笑話﹖
其三﹐爬你自己的Mount (Mont) Ventoux。
這是一個暗喻。Mont Ventoux 在法國南部﹐不是真正的山而是一個「好漢坡」。近代有名的法國腳踏(自行)車越野賽 (Tour de France)﹐爬這個坡時最要命。沒錯﹐1967 年英國好手 Tom Simpson 就累死在這段路上。其實爬什麼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爬﹐和爬上去後又怎麼樣呢﹖答案是﹕也許在我們一生中﹐應該爬(追求)一個我們害怕去追求的目的地(事)﹐目的地到達後﹐你我看到什麼在平地(沒達到目的地前)看不到的新境界。北宋名相寇準號稱七歲就會吟誦﹕「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就是這意思。我一直想登頂優山美地的 Half Dome﹐兒子﹐女兒去時沒邀請我。現在沒體力去了﹐也許我的 Mont Ventoux 標準該降低些。
其四﹐會背一首詩並且傳給後人。
這年頭背詩已經不流行啦﹐咱們那代讀中學時還有興趣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改為「舉頭望黑板﹐低頭思便當」。現代的 ABC 對 Byron, Marvell, Kipling, Yeats 的名詩知道的不多。我也可以把我喜愛的唐詩宋詞教給下一代﹐但他們不會感興趣的。我認為每個做父親的在他一生中都應該送一張 Kipling 的 《IF》給他們的兒女。我很早就告訴我兒子﹕「在我的追思禮拜上﹐別讓人上臺講我的好話﹐免得你母親要你去看看躺在棺材裡的是不是你老子。你上臺去把 Dylan Thomas 的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唸完 (不是背完)就可以宣佈鳥獸散了。」
其五﹐選擇一個終生的敵人。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建議頗不以為然﹐老祖宗不是要我們與人為善嗎﹖與人為善並不是要我們凡是和稀泥﹐凡事妥協。選擇一個終生的敵人就是要有嫉惡如仇的決心和勇氣。當我們的朋友過世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悲傷﹐敵人去世時也該如此才對。想想看﹕如果我們站在正義的一邊﹐終生與不義為敵﹐當有一天代表不義的敵人不在的時候﹐我們豈不是少掉一個突顯我們存在價值的指標﹖這話乍聽之下有點迷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沒有敵人 -- 也許用敵人兩字不太恰當﹐就用沒有看不下去要據理力爭的人和事好了 -- 你會佩服這樣的人﹐覺得這樣的人值得傚法嗎﹖
另類瀟灑走一回 (下)
2015年12 月27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2016 年1月2 日上網
上星期介紹了16 年前我沒看懂的一篇有關「前世所諾﹐此生必踐」 Bucket List 中的前五條。第五條是要有一個終身為敵的人或事。現在繼續介紹第六條到第十條﹕
其六﹐原諒一個人。
這個建議和上面第五條的建議看起來有些矛盾﹐其實不然。上面第五條基本上是對事﹐這一條基本上是對人。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一個有點水準的民進黨員﹐他們可以要求特赦陳水扁﹐但這不表示說阿扁的所作所為是對的。那篇文章的原著者沒有對這條加以任何解釋﹐大概是以為要原諒別人是非常簡單易懂的事不必多加解釋。我不以為然。
什麼叫原諒﹖英文裡原諒 (forgive) 和 忘記 (forget) 拼法接近﹐曾經聽人說過﹕「如果不能忘記就不是真正原諒。」我認為這話太理想化﹐兩者並無絕對的關係。你我一生﹐遇到什麼血海深仇或刻骨之恨的機會不大﹐剩下來的都是些「米老鼠式」小事﹐沒什麼不能原諒的。另類瀟灑走一回的十條建議中﹐這條是免費附送﹐以免有人一回走過來全盤皆墨也。
其七﹐親眼看到並證明地球是圓的。
親眼證明地球是圓的為什麼那麼重要﹖ It beats me。原文作者提供了兩個證明地球是圓的方法﹐一難一易﹕難的方法是一直往前走﹐總有一天會回到原點。「地球是圓的﹐我們總有一天會再遇到」﹐這種說再見的美麗謊言﹐你我一生很多都說過。證明地球是圓的另一個比較容易的方法是泡在北極的熱水缸裡看太陽在地平線上呈弧形消失。其實在兩個方法都是既花錢又費事的高難度動作。掌門人小學是在台灣花蓮讀的﹐老師說﹕「要證明地球是圓的很簡單﹐到海邊往遠處望﹐來船一定是先看到煙囪或桅杆。」掌門人聽話﹐居然多次在海邊痴痴地瞭望。是不是看到過遠方的來船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不記得了。
其八﹐帶心愛的人去 Camera degli Sposi。
另類瀟灑走一回的這條學問有點大了。Camera degli Sposi 是在意大利 Mantua 城 Ducal 宮殿裡的一間房間。牆上有很多 15 世紀 Andrea Montegna 的畫﹐顏色鮮艷﹐畫中人物生動﹐充滿歡樂的氣氛﹐所以這間房間又叫新娘閣 (Bridal Chamber)。為什麼不帶心愛的人去巴黎看《夢娜麗莎》﹐翡冷翠看《大衛》﹐梵蒂岡看 Sistine Chapel 的「天花板」而單單提到沒那麼有名的 Camera degli Sposi﹖其中當然有深義。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是說知己和知音是人生難得碰到的機遇。 我一直到我開始寫專欄的時候才懂得什麼是知己﹐什麼是知音。鮑叔牙和管仲是知己﹐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人生一世﹐一路過來既無知己也無知音豈可稱之為瀟灑走一回﹖
其九﹐挑戰地心吸引力。
原文作者認為﹐若要瀟灑走一回﹐此生一定要試一次飛機跳傘或高空彈跳 (bungee jump)﹐或從土耳其南部直上青天 6000 呎的 Baba Dag, 峭壁上滑翔而下。原文作者也提醒諸君要和職業好手梆在一起跳。掌門人前些年好幾次在太浩湖想玩被遊艇拉上天的滑翔運動都被中央領導同志否決。現在連上屋頂掃落葉信二世都會說這不是勇敢是愚蠢。我說﹕「平房就是掉下來也跌不死。」信二世說﹕「要看什麼地方先落地。」到底是醫生。想想也對﹐如果跌死了﹐很難說是瀟灑走一回。
最後﹐給別人一個你沒有的機會。
在我連續兩星期提到的十條另類瀟灑走一回的建議中﹐這最後一條是最重要的。我們年輕的時候﹐基於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很多機會往往會眼睜睜地看它失去。也許年歲漸長後﹐當年的一些限制﹐像金錢﹐像時間﹐像智慧﹐隨著我們的年歲漸長而沒那麼多的限制。但在另一方面﹐我們的體力顯然變成了我們的新限制。因此﹐在我們可能的範圍內﹐能給人一個我們失掉的機會﹕像我們沒能讀大學﹐於是幫助一個窮苦家庭的學生進大學﹐或者我們曾經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比如《另類瀟灑走一回》中 提到的十條建議之中的一條。如果我們沒機會去實現﹐不妨把機會給別人﹐然後樂觀其成﹐也不失為瀟灑走一回。
結論是「瀟灑走一回」的定義沒什麼標準﹐也許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躺在病床上等死的時候﹐回顧一生﹐是遺憾多過滿足﹖是感謝多於怨懟﹖是平靜還是憤怒﹖是掙扎或是順服﹖是不是算瀟灑走一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