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06月30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03 日上網
美國有三條路我一直想走。其實說想「走」並不精確﹐應該說我一直憧憬著在這三條公路上開車逍遙遊。第一條路是美國西岸沿著太平洋海岸線﹐在加州叫一號公路﹐在奧立岡和華盛頓州叫 101 號公路。這段路如果南從加州的 Santa Barbara 開始算起北到華盛頓的 Forks 大約是 1190 哩。在過去的這些年﹐我斷斷續續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路程﹐開車把這 1190 哩給走完了。
第二條公路是號稱「美國大街」﹐「公路之母」﹐現已從美國公路系統除名﹐從伊利諾的芝加哥到南加州的聖塔莫尼卡﹐全長 2448 哩﹐中間經過 6 個州的 66 號公路。這條路我在台灣看美國電視劇 Route 66 就慕名已久﹐但我這生﹐恐怕會永遠是「何時此路還」加問號了。
剩下的是我最想開的一條﹐是從蒙塔拿的Red Lodge 到黃石國家公園進口 Cooke City 叫「熊牙」的山路 (Route 212 “Beartooth”Highway)。比起前面兩條路﹐這條路短太多﹐大約是 70 哩。每年只從 5 月中開放到10 月中﹐最高點海拔10947 呎﹐已故的 CBS 名記者﹐我最欣賞的美國人之一 Charles Kuralt 曾經說它是美國最漂亮的一條路。2001 年 8 月我和兒子開車橫跨美國去東部進學校﹐從黃石公園出來本來有機會走這條路﹐但我兒子急著去學校報到﹐臨時提早一天從公園北邊直上 89 然後接 90 號超級公路往東﹐錯失熊牙路上任我行的機會。
2012 年我們一批老朋友參加旅行團去黃石公園和週邊的國家公園玩﹐ 旅行團的路線是固定的﹐ 選的是另外一條路進黃石公園﹐第二次和熊牙擦身而過失之交臂﹐我當時心想﹕此生大概和此路無緣了。也罷﹗
大概是去年冬天吧﹐我和我的朋友Richard 聊天時發現原來 Richard 也熱愛開車﹐曾經有三次當天舊金山/聖地牙哥來回開1000 哩的記錄。天下沒有必要而願意一天開 1000 哩車的人﹐算是我難得的同好。
當我告訴 Richard 我一直想開熊牙公路﹐並將那條公路繪聲繪色吹噓了一番後﹐他大感興趣。Richard 比我小 11 歲﹐台灣大學畢業﹐台灣出生但「眷村」長大﹐背景相似是我們能做朋友的的原因之一。但一個小問題來了﹕Richard 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我們教會的牧師。我除了和親人外﹐沒有和任何人單獨旅行過﹐更別說與牧師兩個人關在一部車子裡好幾天﹐同進同出旅遊。
但與 Richard 出遊對我絕對有好處﹐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所有反對的力量給擺平了﹕信夫人絕不會反對我和神的僕人同行﹑信二世放心說 Pastor Richard 比你年輕很多就由他開車﹐說我的駕駛執照遲早會被吊銷。我不服氣問憑什麼會被吊銷﹖他用手比個左搖右擺的姿勢。信丫頭則說﹕你回來後可能會改變﹐我明知故問﹕妳這是什麼意思﹖她笑而不答。其實沒有人知道這麼多年來﹐Richard 和我是朋友﹐偶爾在一起吃午飯聽我「信」口開「合」談台灣政情。也許我們每禮拜天傳講 (preach) 的講臺不一樣﹐對象有區別﹐內容也不同﹐但我們同樣都很敬業﹐也能彼此欣賞。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並非別人想像中那種心中無神﹐眼中無人﹐是非對錯沒有絕對標準的自由派﹐而 Richard 也不是思想迷信僵固﹐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牧師。於是我對 Richard 說﹕你忙我閒﹐你決定什麼時候去。Richard 說﹕要去就趕緊去﹐這樣我們一下就敲定了 2019 的 6 月中﹐雙關語代號 BWM (Bear With Me) 的「熊牙路上任我行」的決定。
我們先飛到蒙塔拿的 Billings ﹐第二天開車上熊牙路投宿黃石公園北邊進口附近的 Gardiner。我們原想住公園內有名的 Old Faithful Inn 但訂不到房間。18 年前我和兒子從黃石公園的「北門」出來時經過 Gardiner。 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一種「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的惻然。也許當年那趟跨國之行終究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吧。重返 Gardiner 心情不同﹐這個「北門」真名叫「羅斯福拱門」 (Roosevelt Arch)﹐設計者 Robert Beamer﹐Old Faithful Inn 也是他設計的。
我們會在黃石公園自由行兩天﹐再南下 Grand Teton 國家公園一天。我心想﹕美國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史丹貝克 ( John Steinbeck) 曾經寫過一本《與查理同行 Travels With Charley》的書﹐記述他和查理在美國「走透透」﹐我今天有幸和理查同行﹐查理和理查名字顛倒﹐但查理是條貴賓狗 (Poodle)﹐而理查卻是牧師。史丹貝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什麼獎都沒得過。18 年後《此路終於還》﹐人間事﹐不屬於你的﹐永遠得不到﹐屬於你的﹐怎麼跑也跑不掉﹐這道理我早就想通了。 但「熊牙路」是不是 overrated﹐ 讓我們走著瞧吧。
熊牙路是蒙塔拿州兩個小城 Red Lodge 和 Cooke City 間大約 70 哩的山路。CBS On The Road 記者 Charles Kuralt 說他是美國最漂亮的一條公路。On The Road 是 The CBS Evening News with Walter Cronkite 新聞節目連續播出 20 幾年的一部份﹐公認是美國電視新聞史上最精彩的 segment。 Walter Cronkite 說過他本來是不讚成在他的節目中加上 On The Road with Charles Kuralt 這段﹐他看了第一集後立刻改變主意。當然觀眾的電話把 CBS 總機灌爆也是原因。1976 年美國建國 200 週年﹐On The Road with Charles Kuralt 每星期介紹一州﹐一年跑遍 美國 50 州。
Red Lodge. 小城面積不到 3 平方英哩﹐人口2300。0.3% 亞洲人﹐97% 是老白。我們在這條街上聞香止步﹐買了點剛烘焙出爐的咖啡豆。唉﹐大水沖翻龍王廟﹐在蒙塔拿買咖啡豆﹖我對咖啡豆沒研究﹐店員問我要哪種我怎麼知道﹖就要名叫 Red Lodge Blend 那種吧。和洋人進中國餐館點「招牌炒麵」沒區別。
黃石公園的進口﹐只有北邊有這麼一個拱門。拱門上刻有 For The Benefit and Enjoyment of The People﹐照片上看不見﹐可能是在另一邊(我們是在拱門後面照的)﹐那是黃石公園設立時的立法條文。拱門以羅斯福為名是因為 1903 年此門興建時老羅斯福正好來黃石公園。拱門的基石是老羅斯福總統奠立的。黃石公園內有不少以羅斯福為名的景點﹐世人往往忘掉黃石國家公園是格蘭總統任上設立的。
2019 年07月07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10 日上網
英文 Bear 是熊的意思﹐但「熊與我」Bear With Me 卻是「多多包涵」的意思。與 Richard 同行六天﹐關在一部車子裡1000 哩﹐上下飛機八次﹐進出旅館三間﹐早午晚三餐同吃﹐啤酒共飲﹐如此近距離和人相處﹐掌門人倒是「大姑娘上花轎- 頭一遭」。出發前我對 Richard 說﹕我們就用BWM 來作為這次同行的代號吧﹐意思是彼此多包涵些。
Red Lodge 是個人口不到 3000﹐ 幾乎全是白人的小城﹐那天早上先由我開車到這裡然後換手讓 Richard 上熊牙路。這個決定對四天後發生的事有直接的影響﹐不過那是後話暫時表過不提。
也許你會問﹕ 掌門人﹐你不是說過天下 90% 有名的人和事都是 overrated 的嗎﹖那熊牙路算不算是 overrated 呢﹖在我第一封給家人的報告中說﹕「如果我要用一個字形容熊牙路﹐那個字是 spectacular﹐用兩個字形容是 not overrated﹐用三個字形容是 It is worthy。」今天回想起來﹐我對熊牙路的結論仍然如此。
這 70 哩的熊牙路基本上是一段接一段的「之字路 (switchbacks)」。由低往高到達 10947 呎後再緩緩下降。雖然已經是六月天了﹐路邊積雪未融﹐路上的車子很少﹐路的彎曲度也不太大﹐高處不勝寒﹐空氣有點稀薄容易氣喘﹐除此之外﹐熊牙路並不難開。
Spectacular (壯觀) 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定義由我來下﹐眼睛看到﹐心裡感受到﹐但照相機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景觀就是Spectacular。熊牙路的壯觀主要來自大自然奇妙的組合﹕往遠處看是綿延不斷群山環繞﹐山頂白雪皚皚﹐再上則是蒙塔拿 Big Sky 絕非浪得虛名的藍天白雲。往山下看則是青山翠谷﹐來時路蜿蜒如帶。路的兩邊懸崖峭壁﹐小瀑布偶爾可見。我們隨時停車取景﹐幾乎所有的小湖都還在半冰封的狀態﹐薄冰形成的花紋非常奇特﹐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觀﹐年輕時在「陌地生」雖然也見識過﹐但遠不如熊牙路上看到的變化多端。據說清朝李文甫幼時隨師出遊﹐老師出一聯﹕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李低頭見湖水對曰﹕綠水本無憂因風縐面(掌門人在此用師出「一」聯而非師出「上」聯是有原因的。學生對的綠水本無憂因風縐面應是上聯﹐這牽涉到對聯上下聯平仄音韻的問題)。熊牙風景當如是觀之。
有次下車照相的時候看到一對年輕中國男女﹐那女孩穿短裙來遊熊牙路我們覺得有點奇怪。後來再見到他們的時候﹐發現他們的車陷在路邊的雪裡出不來﹐我們立刻下車幫他們推車﹐我告訴他們拿些東西墊在輪胎下面增加摩擦力﹐Richard 建議用腳把雪踏緊。這時候一些老美也過來幫忙﹐但仍然推不動﹐原來那位仁兄慌了手腳沒把手煞車給鬆掉﹐於是我自動坐上駕駛台由我來倒車。心想﹕如果他老大沒把排檔推到後退而推到前進﹐油門一踩﹐我們這些在前面推車的「好撒馬利亞人 (Good Samaritans)」就要遭殃了。
一般來說﹐老美喜歡幫助人﹐在公共場所的表現比老中文明。後來我們在黃石公園的路上看到一個現象也許可以印證我們的想法﹕在黃石公園裡開車﹐只要看見前面有車子停在路邊﹐那一定是有什麼動物在附近。 有次我們看到前面路邊有出奇多的車﹐很多人拿著長鏡頭照相機坐在摺椅上觀望。於是我們也好奇停車去問是什麼事。原來早上有狼群咬死了一頭小野牛﹐現在一隻土狼(Coyote) 想吃小牛的屍體﹐一隻大野牛守在小牛的屍體邊保護﹐那位告訴我故事的老美還把他架設在地上的強力望遠鏡讓我看﹐路傍的這群人都非常安靜。Richard 說﹕如果是一群老中﹐一定有人指手劃腳﹐大呼小叫喊﹕「在那裡﹗在那裡﹗」在黃石公園的兩天中﹐我們遇到不少停車看動物的機會﹐老美都是安安靜靜的沒有大聲喧譁。我們的結論是這代表洋人對大自然的一種尊敬。
洋人的熱心有時也太超過。有次掌門人被一個中國大媽看中﹐她二話不說把手機交給我要我替她拍照。我拍完後一個美國大媽過來要中國大媽把衣服整理好﹐然後示範抬頭挺胸的樣子要中國大媽有樣學樣再照一張。我照完要還機走人時她說要替我和中國大媽合照﹐我說我不認識她啊﹗唉﹐亂點鴛鴦譜點上中國大爺掌門人來了。另外我們又看到一個中國小伙子光著上身﹐在堆雪中的岩石上金雞獨立﹐兩手前後平伸﹐作「我欲乘風歸去」狀﹐一群年輕老中在旁起鬨吆喝。我心想﹕氣溫如此之低﹐這小夥子有勇氣露一招「中國崛起」﹐佩服兼羨慕之心油然而生﹐不過車一下就過去了。
從這裡開始﹐我把車交給 Richard﹐熊牙路上任我行就正式上路(Photo by Richard)。
坐車比開車佔便宜的地方是可以從車內往窗外照相(Photo by XHN)。
我猜這就是所謂的熊牙﹐因為沿途沒有明確的標誌﹐我們也只能想當然耳(Photo by Richard)。
身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是不是熊牙不重要﹐江山如此多嬌﹐再來一張無妨(Photo by Richard)。
回頭來時路蜿蜒如帶﹐倒也並非「信」口開「合」憑空想像的(Photo by Richard)。
風雲一舉到天關﹐快意生平有此觀﹐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後巢居亦覺寬 - 抄元張養浩句。(Photo by Richard)。
小湖冰封﹐湖面因風吹而形成的「皺紋」。夏天來當另是一番光景(Photo by Richard)。
我們上路時沿途是夏天的景色﹐後來慢慢就開始進入冬天的景色了(Photo by Richard)。
I choose to be alone, thus, by definition I am not lonely 乃掌門人的 famous last words 之一。此行我猜 Richard 照了1000 多張相片﹐他會將精選後的照片做成影片﹐影片大概是 21 分鐘。這張相片是我唯一的貢獻。用點想像力﹐這張相片可以用「我自橫刀向天笑」來形容﹐下一句「去留肝膽兩崑崙」則要看這趟明知山無熊﹐偏向熊山行的結果﹐Richard 和我能否「肝膽相照」才能評斷我們有沒有資格被視為「兩崑崙」。不過譚嗣同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面臨的情況﹐和我照這張相片時的心情是天差地別。我冒畫蛇添足的大不韙加以解釋﹐為的是不浪費有識之士的時間來「伊妹兒」提醒掌門人引喻失義﹐有損咱們「抄也要有點學問」的自許。(Photo by XHN)。
2019 年07月1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17 日上網
也許是我的無知﹐也許是我的偏見﹐我一直認為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它偉大的地方在於它用四個字的片語就能非常美妙地﹐並且非常有效的把一件事﹐一個人﹐或一幅景表達得淋漓盡致和留下讓人想像的空間。不知道是不是受看武俠小說和章回小說的影響﹐「荒山野店」的場景始終刻印在我的腦海中迄至今天。
熊牙路上在離起點 Red Lodge 38 哩﹐終點 Cooke City 20 哩﹐海拔9400 呎高的途中有一間雜貨店名字很氣派﹕「世界頂端商店 Top of The World Store」。這個小店是熊牙路上唯一的商店﹐路上的行客可以在這裡加油(誰會在這裡加油﹖)﹐上廁所(非常原始)﹐買紀念品。9400 呎有多高呢﹖比太浩湖(6224 呎)﹐老山(Machu Picchu 7972 呎) 高﹐但比起世界屋頂的西藏高原要低﹐自詡「世界頂端」顯然有點吹牛的意味﹐但我們何必在雞蛋裡去挑骨頭呢﹖
這個小店最早建於 1934 年﹐原來是熊牙湖邊停船的地方﹐1937 年熊牙路通車後﹐1964 年當時的店東把小店搬到目前的地址。 過去的55 年中﹐小店轉手三次﹐目前的店東是 2001 年入主的﹐那年正好是我和我兒子從黃石公園出來本可以選擇走熊牙路而沒有走﹐一晃 18 年了﹐2001 出生的小孩現在18 歲﹐該進大學了。
我們停車小店的時候﹐正好遇到天上降下小冰雹﹐氣溫非常低﹐風也很大﹐小店裡賣的紀念品﹐坦白說我連看的興趣都沒有﹐更不用說買了。買給誰﹖這些年來我到過那麼多的國家﹐給兒孫輩買的東西還嫌少嗎﹖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很多年前我兒子送我一張生日卡﹐卡上印的字很有意思。「我知道你想要什麼﹐但是他們不告訴我中樂透頭獎的號碼。」每年我送我兒女禮物的卡片上我都寫的是這句話。
從小店出來的時候﹐冰雹停了﹐藍天白雲﹐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完全是另外一番氣象。六月間的熊牙路﹐氣候就是如此多變﹐一下陽光普照﹐一下烏雲密佈﹐一下風和日麗﹐一下寒風凜冽。我曾經問小店櫃檯後的售貨員是不是老闆﹐他說不是。我非常好奇 2001 年會和太太帶著在家自己教育的四個小孩﹐守著這個一年有七個月路都是封掉的荒山野店是什麼樣的人﹖沒錯﹐小店除賣紀念品外﹐也出租些釣魚的用品和有四間價錢非常便宜的房間提供給那些「荒山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的過客「打尖」。這兩句話是《西廂記》中鶯鶯對情人張生入京趕考前的叮嚀﹐我把原詩的荒村字改成荒山應景了。住宿費雖然便宜﹐但由於最近的電源在14 哩外﹐老闆講明了房間裡用的是交流電﹐什麼微波爐﹐咖啡壺全免談﹐有沒有電燈我不知道﹐沒有的話那真是名符其實的「黑店」。願意在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熊牙路上倒還真沒看見過鳥)一守就是 18 年的人想來不會是開黑店的人。但什麼人會在這麼一個空氣稀薄﹐水電全缺﹐平時就人煙稀少﹐半年以上山路雪封的「世界頂端」開這麼一個荒山野店呢﹖這也許就要回頭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了。
人活在世界上究竟是為了追求什麼﹖ 很多年前﹐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在他的《需求層次論 Hierarchy of Needs》書中就指出人活於世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先求得溫飽再談別的。我猜這個野店一開就是85 年﹐老闆換得不多﹐想來生意還可以﹐但如果說靠生意賺大錢倒也未必﹐因此﹐人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主要的不是追求溫飽的慾望而是溫飽後選擇的生活方式。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問這個荒山野店的主人為什麼會在這個近海拔 10000 呎的地方﹐開這麼一個雜貨店﹖我恐怕永遠不會知道他的答案。不過知道在這裡可以解決 "when you have to go then you have to go" 的「解放」問題﹐倒也是功德一件。傳說海明威當年在附近釣過魚﹐也許光顧過這個小店也說不定。
從「世界頂端商店」往前開不久就到了熊牙路的最高點了。也許有人會好奇我到了這把年齡﹐還願意出門幹這種事﹖不要說老中﹐就是老美也很少人知道誰是 Charles Kuralt 或熊牙路是啥玩意兒。就算知道大概也不會來走一趟。南北朝的陶宏景寫過一首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翻譯成白話就是﹕(你問)山上有什麼﹖(我說)多的是白雲﹔此情此景只能自己體會﹐叫我怎麼能讓你也明白呢﹖這就是我的答案。
Talking about monopoly﹐熊牙路上就這麼一家商店。生意好不好不知道﹐但如果說經過這裡不進去看看似乎不大可能。熊牙路一年半年以上路是封的﹐小店想來是只做半年生意。誰願意開這麼一個商店在這麼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也是件奇怪的事。To each of his or her own。天下事不能全靠邏輯。 (Photo by Richard)。
世界頂端商店附近可以滑雪。聽說美國滑雪國家隊夏天也來此練習。Richard 和我在猜雪上的紅線是什麼意思﹐結論是線外是危險區﹐但我們也不很確定。照片中有人在紅線外﹐天下總有不怕死的人。照片左邊有吊車線﹐顯然是滑雪場﹐照片上端停車路邊就是我們發揮「好撒馬利亞人」精神﹐把那對上海來的年輕人陷在雪裡的車給推出來的地方 (Photo by Richard)。
我常說我喜歡開車﹐這話需要補充說明﹐遇到堵車也喜歡開車那不是發神經嗎﹖我說我喜歡開車是喜歡在前後都沒車的路上開。在熊牙路或在死谷或在一些 byway 開﹐前後沒車﹐自由自在沒有任何壓力﹐開車之樂莫過於此。照片路邊的竿子是衡量雪有多深的標竿﹐以高度看﹐熊牙路冬天的積雪會很深。 (Photo by Richard)。
選擇六月中旬去熊牙路可能有一個好處﹐青山翠谷和山頂的積雪皚皚形成強烈的對照﹐再加上藍天白雲的襯托﹐「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我只好用前人的話來描述此情此景了 (Photo by Richard)。
2019 年07月21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24 日上網
美國有61 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不是最大的﹐阿拉斯加的 St. Elias 比它大。也不是遊客最多的﹐大煙山(Great Smoky Mountains)﹑大峽谷 (Grand Canyon)﹑落磯山﹑Zion 國家公園的排名﹐都在黃石公園之前。但黃石公園是美國第一個﹐也許是全世界第一個設立的國家公園。我年輕的時候在台灣﹐美國有些什麼國家公園全不知道﹐但卻知道黃石公園。到目前為止﹐我居然去過黃石公園三次﹐如有機會﹐去第四次我也不會反對。
2001 年第一次去是趕路經過﹐除了記得在等「老忠實噴泉 Old Faithful」發功時﹐兒子站在我背後擋太陽﹐和後來替我買了有黃石公園標誌的棒球帽﹐和吃了一個野牛肉漢堡外﹐記得的不多。2012 年隨老美的旅行團第二次去﹐全團 40 來人﹐16 個是我們那夥﹐上車傳零食﹐下車照相﹐加上在 Old Faithful Inn 的餐廳叫了一客「鹿(不是驢)排 (Elk Steak)」沒吃完外﹐記得的也不多。這次第三次去黃石公園革命情勢大好﹐有自己的車﹐有兩天的時間﹐玩得有點心得﹐諸君可以舉手發問了。
第一個問題﹕怎麼去﹖ 信導遊的建議是先飛猶他州的鹽湖城﹐租車沿 89/191 公路北上經 Grand Teton 國家公園再遊黃石公園﹐這條路線還會經過巴黎。世界上去過法國巴黎的人多﹐去過愛達荷巴黎的人少。遊完黃石開 212 熊牙公路去 Billings 還車飛回家。要注意的是熊牙公路只從 Memorial Day 開放到 Columbus Day。另外一條路線是反過來飛 Billings 從北往南﹐先玩黃石﹐再遊 Grand Teton﹐在鹽湖城還車飛回家。
第二個問題是﹕看什麼﹖翻開黃石公園的路線圖﹐非常清楚的是一個由上下兩個圈 (loop) 連成的 8 字。這上下兩個圈我們姑且就叫他們「上8」和「下8」吧。上8 和下8 各有五個必遊的景點。因此﹐開車自由行有兩種走法。第一天遊上 8 的景點﹐第二天看下 8 的 景點。或者換個方式﹕第一天走 8 字的西邊 (3 字反寫)﹐第二天走8 字的東邊 (像3 字)﹐當然﹐先東後西也行。
如果我們把黃石公園的景點加以分類﹐值得看的至少有三大類﹐一類是看動物、一類是看風景、一類是看噴泉和看因地下熱氣而造成的一些冒煙的彩色水塘。這三類景點中﹐第三類是黃石公園的看家招牌﹐因為世界上 60% 的噴泉和地熱水塘都密集於此。
到黃石公園不看「老忠實噴泉」發功就像到羅浮宮不看蒙娜麗沙一樣。信導遊建議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看法﹕一是在觀賞台的對面沒人的地方看﹐也許身上會被風吹來的水打濕﹐ so what? 總比和人搶鏡頭好。另外的看法就是在餐館靠窗的位子坐下來喝咖啡﹐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嫌距離遠用望遠鏡看﹐幹嘛去人堆裡湊熱鬧﹖在「老忠實」北邊有個叫 Midway Geyser Basin 的區域有世界最大的熱泉 Grand Prismatic。如果體力容許﹐信導遊建議閣下多走一哩半的小山坡從上往下看這些熱泉的全景﹐絕對值得。在上8 西北角有個叫「毛象Mammoth 」的熱泉。同樣的道理﹐閣下如果不能或不想走路的話﹐那就不能一窺 Mammoth Hot Springs 的全貌了。啊﹐在這裡你一定可以近距離看得到駝鹿﹐準備照相吧。
黃石公園的風景包括瀑布和草原。主要的瀑布有三個﹐上8 東北角的Tower Falls﹐下8 東北角的 Lower Falls 和 Upper Falls 都是照相機喀嚓喀嚓的地方。草原集中在下8 東邊的 Hayden Valley 和上 8 範圍外面東北角的 Lamar Valley。你如果在這兩個地區開車經過﹐信導遊保證你看得到野生的動物。至於是什麼動物﹖那就要看閣下的運氣了。
這次與理查同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理查是牧師的關係﹐運氣奇好﹐在黃石公園開車看到的動物比上兩次遊黃石公園看到的加起來看到的還多太多﹐一隻灰熊 (Grizzly Bear 其實是棕色) 就在車旁走過﹐一群大大小小的野牛﹐也成群結隊的在車前過馬路。至於駝鹿﹐麋鹿﹐黑熊﹐土狼﹐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動物﹐或遠或近﹐或車子一閃而過算是看到了。18 年前我和兒子經過黃石公園的時候﹐我們彼此問過一個問題﹕要看動物﹐動物園多得很﹐幹嘛要跑到這裡來看﹖18 年後我想我有了答案﹕人生的道路上有兩個要素很重要﹐一個是意外的要素 (The element of surprise)﹐另一個是環境的要素 (The element of surrounding)。前者給我們帶來驚喜和刺激﹐後者給予我們一種和諧的安全感。在動物園看動物雖然安全﹐但既不和諧也不會感到驚喜。何況那種安全感的基礎是建立在權威的管控﹑不平等的權利﹑假象的自由上。後知後覺悟出這點﹐也許18 年的飯不算白吃了。
一隻黑熊在草叢裡﹐距離有點遠﹐Richard 有長鏡頭我沒有﹐但他在開車﹐我照得不清楚﹐但不是每個去過黃石公園的人都有機會看到黑熊 (Photo by XHN)。
一隻grizzly bear 在路旁經過﹐顏色明明是棕色為什麼中文把 grizzly bear 翻譯成灰熊﹖色盲嗎﹖ (Photo by Richard)。
一隻美國野牛的特寫近照﹐脫皮可能是冬去夏來換裝 (Photo by Richard)。
一家五口嗎﹖什麼關係﹖正好從我們車子前面過馬路 (Photo by Richard)。
到黃石公園的第一晚住 Gardiner 小城。黃昏吃過晚飯後回旅館﹐路邊遇到這位不怕人的動物。大概是鹿﹐什麼鹿就不知道了 (Photo by Richard)。
我想這是一隻elk 但是也不是很確定 (Photo by Richard)。
Hayden Valley 是以地質學家 Ferdinand V. Hayden (1829 -1887) 命名。Hayden 說服美國國會 1872 年將黃石公園立法成為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源自黃石河Yellowstone River (Photo by Richard)。
黃石公園內有三個有名的瀑布﹐Tower Falls 是其中之一 (Photo by Richard)。
Upper Falls 是另外一個瀑布。因為時間的關係﹐Lower Falls 我們沒去﹐其實 Lower Falls 是照相做背景最好的一個瀑布﹐尤其是團體照﹐大家一字排開﹐中間留個空隙給瀑布。閣下去黃石公園在這裡攝影留念時﹐舉機勿忘信導遊如何﹖ (Photo by XHN)。
Mammoth Hot Springs, 黃石公園最好的餐館在此。18 年前我和兒子在此吃早飯﹐他突然建議從這裡就出其北門直奔東岸去了﹐我們根本沒花時間在這個景點 (Photo by Richard)。
這是黃石公園有名的地標﹐必須要爬一哩多的小山坡才能從上往下照到這張相片。年齡不饒人﹐我已經不能一口氣爬上去了。休息了 N 次﹐不過絕對值得。 (Photo by Richard)。
2019 年07月28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31 日上網
聯合航空是我坐過最差的航空公司﹐起飛晚了一小時﹐到了丹佛上空因為氣流的關係又不能降落﹐在空中盤旋了一個鐘頭後駕駛員報告說﹕我們油足夠﹐如果真的不能在丹佛降落的話﹐我們就到別處降落。我一聽心想慘了﹐無論轉降哪裡﹐我們租車﹐旅館的計畫全打亂了。出門前一個從不進教堂的朋友對我說﹕「你和牧師同行﹐一定安全。」我聽後笑笑﹐知道他是在講笑話﹐現在可笑不出來了。
我曾經對同行的牧師朋友 Richard 先報備說﹕「我很不喜歡有些基督徒把「感謝主」掛在嘴邊像「句點」和「口頭禪」一樣。我們這次出來﹐小事求神給我們智慧去做正確的決定﹐大事則靠神保守和憐憫。」Richard 說本來就應該如此。後來飛機在天上兜了將近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在丹佛落地了。我們要搭去 Billings 的飛機也誤點﹐因此與牧師同行的第一天有驚無險的到了 Billings﹐進住旅館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快一點鐘了。
所以我也沒出聲。那天下午﹐我們又看到一大群野牛﹐總有二三十隻吧﹐有小牛跟著在馬路的左邊走﹐Richard 說﹕「開慢點﹐看牠們會不會過馬路」。Voila! 牠們果然就在我們的車前慢慢地過馬路﹐過完後﹐路的右邊另有一群野牛和牠們會師﹐然後往遠方奔去。這次 Richard 把全程錄下﹐後來我們看這段視頻﹐聽到我在笑說﹕「Pastor Richard﹐你的運氣是很好啊﹗」也聽到 Richard 笑著說﹕「感謝主啊﹐這可不是客套話﹗」
我父親生前告訴我﹕成功是機會加努力。我後來體驗到機會可遇不可求﹐有第二次機會更難。努力則要靠智慧和普通常識為基礎做正確的決定。世人往往把機會和運氣畫等號。「運氣」是機會的通稱(generic term)﹐機會從哪裡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認知不一樣。我個人的看法是所有的機會都是神的恩賜﹐有第二次機會看到野牛在我們車前過馬路當屬如此。但如果 Richard 沒有做出智慧的決定要我慢開因為他判斷牛群可能會過馬路﹐我們就會錯失掉這個難得一見的機會。
基督徒往往過份強調感謝神賜給我們機會而忽略了盡人事才有資格聽天命。而非基督徒們則否定機會是神的恩賜﹐狂妄的相信人定勝天﹐比較謙虛的人則認為運氣和中彩券一樣全是或然率。當飛機在丹佛上空兜圈子下不去的時候﹐Richard 和我都不怎麼著急﹐不著急的原因恐怕不一樣。也許有一天我會問 Richard 牧師他當時在想什麼﹖有沒有在禱告求神﹖求神什麼﹖至於我嗎﹖旅遊計畫被打亂不是什麼生死交關的大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急也沒用。
此後的 1000 哩的車程中﹐Richard 和我當然談了不少有關基督徒的信仰﹐在遇到困難時的態度﹐和禱告的功能等比較嚴肅的問題。我也提到這些年來我的讀者很多都認定我是基督徒﹐而有些die hard 的基督徒可能有不以為然的看法。我說﹕「我能寫這麼久的專欄還有人看是因為我「是什麼﹐我不能掩飾﹔我不是什麼﹐我不能偽裝」。我同時也認為「信神」和「信教」有區別﹐ 我對一些宗教的行禮如儀 (ritual)﹐因為性格的關係﹐ 不怎麼習慣。」我說﹕「但在我心中我知道我其實是個 religious man。」Richard 說﹕「 a religious person 和 a spiritual person 是有區別的﹐你應該說你是個 spiritual person。」 Richard 問我對吃飯前禱告有什麼看法。我說我不反對﹐雖然有時變成形式化﹐但通常在一起用餐的人不是朋友就是家人團聚﹐真心謝神是應該的。
在談到基督徒面對困難時的態度﹐我說﹕「很多基督徒求神好像是給神一個購物清單﹐要這個﹐要那個﹐如果信心是建築在有求必應的基礎上﹐這叫什麼信心﹖」Richard 也提到在《聖經》中﹐義人照樣受苦的例子。Richard 說﹕「從基督教的教義說﹐這個世界一開始就是一個充滿災難和混亂(chaotic) 的世界﹐因此﹐我們遇到不順是常態﹐順境才是例外﹐逆境求神引導﹐順境是我們感謝神的原因。」我對 Richard 說﹕「我真沒有想到這點﹐如果我們都這樣想的話﹐對生活上遇到的不順﹐抱怨一定少很多﹐而心懷感恩的心會多一些。」
有天在黃石公園的路上﹐我在開車﹐有幾條美國野牛(bison/buffalo) 帶著小牛在我們車前過馬路﹐Richard 立刻拿起他的「愛瘋」拍攝視頻。 後來看視頻﹐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 Richard 的手指印。這種事我也做過﹐知道 Richard 很懊惱﹐
熊牙路邊有清泉流水﹐停車攝影﹐想起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有名的詩﹕「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基督徒的團契很多都以「活水團契」命名﹐出處當然不是這裡而可能是《新約約翰福音》第 4 章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討水喝的故事。關鍵字是「源頭」﹐兩者之間我倒是覺得有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吻合》 (Photo by Richard)。
2019 年08月04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07月31 日上網
按照我原先的計畫﹐我們應該在中午進住 Grand Teton 公園附近的旅館﹐這樣我們會有一個下午和第二天 一個上午的時間花在 Grand Teton。有三件事我想做﹕在蛇河泛橡皮艇﹑找到在 18 年前我﹐和 7 年前我的大孫女在湖邊同樣的景點再照一張相片﹑最後則是走訪 Mormon Row Historic District。 但是因為我們在黃石公園裡多花了些時間﹐到旅館時已經快天黑了﹐開了一天車很累﹐吃完晚飯後就各自回房休息。所以在 Grand Teton 只有半天的時間就得回到黃石公園的東北出口處﹐再沿熊牙山路回到 Billings。
在美國所有的國家公園中 Grand Teton 的地位非常特殊﹕它就在黃石公園的附近﹐沒黃石有名﹐很多人去都是因為已經到了黃石順便到彼一遊。其實我認為 Grand Teton 比黃石漂亮﹐我對它的偏愛早在年輕時候在台灣看文藝西部片《原野奇俠 Shane 》時就心嚮往之了。
《原野奇俠》的導演 George Stevens 向來以導演文藝片見長﹐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在讀初中﹐「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少年掌門人對電影中的景色大為驚艷﹐那時我當然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以 Grand Teton 為背景拍攝的。而電影結尾時 Shane 策馬飄然而去的草原也許就是Mormon Row Historic District。後來在台北捷運站下樓看見牆上有 Grand Tetons 的大相片頗有親切感。Richard 從沒去過 Grand Teton﹐去哪看啥我全由他作主﹐ 他既然沒說要去 Mormon Row Historic District﹐我也沒堅持要去。蛇河泛橡皮艇也因沒時間而作罷。至於舊地照相嘛﹐Grand Teton 有兩個湖﹐我也不記得上次我們去的是哪個湖﹐三件本來打算做的事一件也沒做成。好在我知道在出 Grand Teton 前會路過一個叫 Oxbow Bend 的水邊﹐ Ansel Adams 1942 年的經典《The Tetons - Snake River》是以此為景。2001 年我和我兒子路過這裡停車照的相片﹐雖然已經有些退(我的中文軟體找不到衣字旁的 tui 字)色﹐但仍然還在我書房的書架上。 這次我們沒能實現我原先想好要做的事﹐但在公園的風景線上開開停停照相也頗有一些佳作。我前兩次來都是 8 月﹐山頂上的白雪皚皚已經不見﹐草原枯黃﹐野花已謝﹐和這次六月來的景象不同﹐車子停在 Oxbow Bend 的路邊﹐我在18 年前照相同樣的地方再用鏡頭留下新的記憶﹐此地一為別﹐此生今世是不會再來這裡了。
從黃石公園的東北方出口﹐這次輪到我開熊牙路﹐但在出口的關卡前一個顯著的通告說因為天氣的緣故﹐熊牙路關了。那天早上我起床的時候﹐從房間的窗口往下看﹐我們停在停車場的車被白雪遮蓋著﹐顯然昨晚下過雪﹐
雪封了熊牙路。Richard 要我在熊牙路的路牌下照張相﹐然後開一小段熊牙路後轉道 296 再接 120 公路繞一大圈去 Billings。因此﹐嚴格說起來﹐我等了一輩子﹐幾經波折﹐最後還是沒開車走完熊牙路。 這算是遺憾嗎﹖我想算是吧﹗但算是遺憾終身的那種嗎﹖當然也不是﹗在不算太短的人生行旅中﹐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遺憾總有一些﹐只要造成遺憾的原因不是犯了錯誤讓人受到傷害﹐最多也只能算是小憾。何況熊牙路上的景色來時也看過了﹐回程因為六月雪的緣故而錯過親自開車的機會想來也是天(神)意。既然是你我無能為力的神意﹐何遺憾有之﹖
Charles Kuralt 《漫漫長路/A Life on The Road》中有一章叫《遺憾》﹐他提到有次在秘魯的荒山路上開了一晚車﹐天剛拂曉他停車休息時﹐遠方有個人手裡拿著一個像棍子或槍﹐大聲叫喊著向他跑來﹐在恐懼中他上車猛踩油門加快速度離去﹐從反光鏡中﹐他看到那人把手中的一條魚放在地上坐下來喘氣﹐原來這個土著想把忙了一晚打到的魚賣給他。回家前一天﹐我開車在懷俄明的公路上看到一隻美國的國鳥白頭鷹 (Bald Eagle) 佇立在水塘邊。我對 Richard 說﹕「看﹐Bald Eagle」。Richard 轉頭也看到了﹐但我讓車子飛馳而過。現在回想起來﹐我實在應該掉(同調)轉車頭回去照張相片﹐到底那是我和美國的國鳥最接近的一次。也許就像 Richard 說的﹐當我們掉頭回去時﹐白頭鷹可能已經飛走了﹐但無論如何﹐我應該當機立斷馬上掉頭﹐但結果和當年的 Charles Kuralt 一樣﹐我沒有掉頭回去將來回想起來總會有些小遺憾。
《此路終於還》是一趟讓人難忘的旅遊﹐我們興興奮奮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飛機雖然誤點但沒有誤事﹐熊牙路的壯觀﹑黃石公園的多姿﹑Grand Teton 的秀麗﹐有人開玩笑說此行是我需要牧師的「個別輔導」 ﹐沒錯﹐有一個 IQ 和 EQ 皆高的牧師開車﹐照相﹐彼此交換了 1000 哩的「寶貴意見」﹐我的確是坐享其成受益良多﹐不是嗎﹖
Henry Thoreau 對旅行者的勸告﹕"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 ﹐他一定沒有在 Grand Teton 前後沒人的路上開過車 (Photo by Richard)。
突然悟出年輕時宜遊黃石取其「動」﹐年老時宜遊 Grand Teton 取其「靜」。這次我們在 Grand Teton 花的時間太少了。 (Photo by Richard)。
Ansel Adams 1942 年的經典《The Tetons - Snake River》以此為景﹐有空不妨上 Google 去看看。 (Photo by Richard)。
18 年前路過這裡﹐停車攝影留念﹐當時用的照相機是用膠卷的 Canon。今天想找出來看看不知道放到哪裡去了 (Photo by XHN)。
18 年後路過這裡﹐Richard 建議來這麼一張留念﹐我現在用的照相機還是 Canon 不過已經變成 digital 的了 (Photo by Richard)。
2019 年08月13日上網
如果有時間 (21 分鐘)﹐如果有興趣﹐請上 YouTube 或 GOOGLE search Travels with Richard 2019 “BWM”。不過我發現 GOOGLE 自作聰明假設 BWM 是 BMW。 記得把 speaker 開大聲。
我們把原先到版本稍微改了一下。藍天白雲君見否﹖青山綠水去有聲﹐希望你喜歡。
懷南補記﹕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拋頭露面的人﹐有段時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接受美國各地華人邀請演講﹐上電視﹐主持活動﹐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增加群德基金會和信懷南的影響力。這段人生旅程走完後﹐懷南也垂垂老矣﹐更沒理由「以真面目示人」。
早知道 Richard 會把這次「熊牙山上任我行」的相片製成這樣精彩的影片﹐我絕對不會戴那副「黃色」太陽眼鏡.我一定會戴那副 Ray-Ban Aviator Classic (Cool, Dude) 太陽眼鏡 。Oh well, too late, next time !
不過話說回來﹐私人旅遊影片上網是一次新的嘗試﹐人生行旅已經走到要感謝陌生人多過過份顧慮自己隱私的階段了﹐也許有一天我會開放 In My Life 裡的文章﹐多放些照片上網。由於我除了電郵外﹐不用任何social media 也沒有參加任何群組﹐你們在 YouTube 上的留言我看到了但對不起我不打算公開回。但如果你們來 email﹐我會根據我這些年來立下的規矩一定會回的。不週到的地方﹐請原諒。 懷南 8/1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