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殺、自傷事件不僅陸續在大學校園傳出,這些年,學生族群自殺死亡率也有上升跡象。教育部長潘文忠於2020年11月16日在立法院指出,截至11月中,統計各級學校學生自殺死亡人數為76名,意圖自殺更從2018年的800多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350人次,年增68%,今年更已經有1000人次。校園自殺防治儼然成為當前十分重要的課題。
根據美國精神健康協會(MHA)的調查,近15%的青少年,會用自傷的方式面對情緒困擾。其中,超過80%的自傷者會以利器傷害自己,另外刻意傷害個人肉體,也被視為自傷行為。大部分的自傷者,目的並非結束生命,而是覺得活著很痛苦,想要移除痛苦。
一般大眾經常認為自傷行為只會發生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但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者Saskya Caicedo 和Janis Whitlock發現,近一半的自傷者並沒有任何的精神疾患,意即這個行為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
接下來我們將一起察覺,青少年用自傷來面對情緒困擾的訊號,進而幫助青少年在陷入情緒困擾時,使用正確方式處理及面對。
為何青少年會選擇自傷?其實有很多可能原因,心理學知名專欄作家程威銓(海苔熊)提到,可能是因為青少年生活中感受到壓力,而產生情緒問題,透過自傷行為產生的「痛覺」,可以壓過情緒造成的「痛苦」。透過這種方法得到釋放腦內啡得到快感、舒緩,便得以轉移心理的痛苦,這種自傷與快感的連結,就使得青少年在面對強烈情緒來襲時重覆這種行為,慢慢開始依賴這種行為帶來的快感。當劇烈的情緒來襲,他們透過自傷得到舒緩感、釋放腦內激素,就轉移掉了心理的疼痛。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梁歆宜醫師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宇銳都曾指出,青少年是很矛盾的,自傷通常代表了青少年希望「被理解」的心情,會在社團裡討論、社群中po文,反應出他們的猶豫,有時不是真的想死,而是正在發出「求救訊號」。
自傷,並非單一因素
環境中的因素,如:家庭衝突、人際困難、學校適應等,加上個人的因素,如:藥物濫用、網路成癮、偶像媒體示範、心理需求未被滿足或重大事件的周年紀念日等,再遇上一個突發且具影響力的導火點。多重的壓力就可能引起強烈的情緒產生,而強烈的情緒所帶來的痛苦無法妥善被處理時,青少年就可能以較極端的方式面對。
相反的,若環境因素加上個人因素,突遇導火點時,家長和老師能及時發現,適時陪伴孩子紓解強烈的情緒反應時,便能如及時雨,阻止孩子們用極端方式處理情緒困擾。
自傷,藏著想被理解的心
家長應提高警覺看待孩子的自傷問題,若發現孩子有自傷行為,可以採取以下幾點,來回應孩子們行為底下潛藏的求救訊號:
●發揮理解與同理心
嘗試傾聽孩子的聲音並給予同理,多給孩子一點時間,使其能表達出內心的想法,避免過度強硬或著急的態度,降低孩子表達的意願。
●提供抒發情緒的其他方式和技巧
與孩子共同討論、分享情緒表達與紓解壓力的方式及技巧,必要時可與輔導老師聯繫,提供相關知能。另,學校輔導活動課亦會引導孩子學習相關情緒表達與壓力管理課程,協助其適當的情緒抒發方式。
●自然的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讓他知道我們在乎、重視他,避免說出否定的言語。如:你想太多了、想開一點等,並利用各種機會了解、傾聽孩子的內在想法。
●詢問孩子細節
如:自傷那天跟誰講了什麼等,不要輕易相信「心情不好」的說法。應盡量協助引導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減輕其心裡潛藏的壓力。
●教孩子如何求救
建議提供孩子相關資源的使用,如:心情不好時,可與學校輔導老師聊聊,或撥打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1995),尋求專業的協助。
幫助孩子走出情緒黑洞,家長是最重要的支持
要幫助孩子走出黑洞和困境,除了專業的醫療、諮商,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青少年工作就是買一送全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少精神科醫師賴柔吟表示,父母可以是支持系統,有時候父母也需要自我調適。
當孩子受傷了,最好的溝通方式是「承認孩子當下的感受和情緒,拿掉批評論斷,不要生氣,而是同理孩子,「你這麼痛苦我很難過,但我會一直陪著你,你需要我為你做什麼嗎?」《時代雜誌》提醒。
和青少年交心的Dos & Don’ts
Dos
●示範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與其每天千篇一律問孩子「今天學校好不好?功課寫完沒?」不如談談自己的工作、挫折、失敗或害怕等感受。藉著這樣的以身作則,傳遞一個訊息:談感覺、壓力或失敗,是OK的,不可恥的,孩子也有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問開放式問題:注意到孩子無精打采的回到家,問問在學校發生什麼事?邀請孩子對你說說看,若他們願意告訴你,會講出來。
●耐心等待、相信沉默:若孩子說,我沒事,大人欣然接受,但告訴孩子,有需要找人聊聊,你都在那裡。聊天時,不一定要滔滔不絕,有時,沉默也是一種表達。
●表示關心:每個人都需要感受到被人在乎,告訴孩子你關心他,並且在相處時,真正放下手邊一切。
●幫助孩子學習/練習面對壓力的技巧
Don’ts
●不問「為什麼?」:不以問題展開對話,容易讓孩子產生防衛心。
●不要急著解決問題:當大人把孩子的問題看成是問題時,很容易想要去糾正、解決問題,反而拉大了和孩子的距離,他把你推得更遠。
●不批評:當孩子表達情緒時,不做判斷,接受他的各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