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會課

配合四年級下學期社會課第六單元第二課家鄉新生活

第 課觀賞重返里山、大地的孩子(石虎保育)、觀賞重返里山(大田鱉復育計畫)、觀賞重返里山(日本經驗)

1、 課程說明:

家鄉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土地過度開發,面對家鄉土地不當開發或過度開發造成環境汙染、保育類動物瀕臨面爵等問題,家鄉政府和居民團結合作並運用新科技, 攜手保護家鄉的環境,居民對於家鄉的發展,有時會因為堅持不同的意見,而引發衝突與抗爭。

Q:面對家鄉發展問題, 居民間無法達成共識時, 該怎麼辦呢?

A:

1.舉辦公聽會

2.當家鄉發展面臨兩難抉擇時,政府與民間團體應該積極溝通,考量居民權益、調查居民意見、聘請專家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引進解決問題新技術,凝聚居民對家鄉發展的共識

貳、選擇這三部紀錄片的原因:

1. 大地的孩子:特生有中心耗費近2年的拍製時程,剛出生的集利集寶完整紀錄石虎在圈養環境中及野外自然環境的生活習性及特殊行為。石虎萌樣的眼睛能吸引孩子對於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愛護之情。石虎是台灣的原生貓科動物,目前已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年來因棲息的淺山地區的大肆開發及道路切割,使得石虎喪失棲息地,加上人為獵殺,瀕臨絕種。特生中心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將來自南投的小公貓(公)及阿姓(雌)圈養配對,成功生下集利集寶兄妹。影片從阿姓生下集利集寶後撫育、野放過程都拍攝下來。集寶集利3個月大後就會跟著媽媽阿姓捕食,甚至搶食。

學生觀看心得:

孩子看到集利集寶長大,然後觀摩媽媽覓食,學習野外求生的技能,兄妹野放後的命運更是孩子關注的焦點,特生中心如何透過說明會,一再地與居民溝通,化解居民的阻力,營造出友善食虎生活環境,確實能打動孩子。

2.重返里山(大田鱉復育計畫):77歲的老農劉定峯種田60多年,原本他和兒子關係緊張,因為孩子在都市工作,孩子不忍心高齡父母在鄉下從事農作,主張將鄉下的田及房子賣掉,接父母到都市居住;父母卻不喜歡都市的生活環境,他認為能種出安全的農作物給子孫吃,是活下來的動力,也是對子孫愛意的表現。

2012年生態調查員劉威廷帶同事在苗栗通霄,執行高公局委託的生態調查計劃,瞄到一隻蟲從水裡探頭,飛到稻梗上保護玉米狀蟲卵,雄田鱉的特殊護卵行為,讓他不可置信地吆喝夥伴們快來看,確認是僅在圖鑑上見過的大田鱉。

大田鱉的出現為這一家人緊張的關係帶來轉機。大田鱉是大型肉食性水生昆蟲,農業社會在水田間隨處可見,但只能生存在乾淨、無毒的水域,近30年來幾近絕跡。

之後,劉威廷為大田鱉頻繁拜訪,乾脆稱劉定峯「田鱉伯」,才知阿伯為讓兒孫吃到健康蔬菜都不用農藥,稻田只在插秧後灑一次除草劑跟肥料,良好水質加上周圍森林的隔絕,恰巧給了大田鱉棲身之所。

為保護大田鱉棲地,劉威廷希望田鱉伯嘗試完全不用農藥、化肥種田,田鱉米深受好評。劉定峯與孩子緊張的關係也得以冰釋。

學生觀後:理解到「對於家鄉的發展」,兩代之間會有差異:居民與環保單位有時會因為堅持不同的意見,而引發衝突與抗爭。但是願意持續溝通,就有可能有轉機。

觀賞重返里山(日本經驗)

這部影片,敘述的是日本京都附近,全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的上游,一條溪流被導引進入村莊,家家戶戶挖掘一個大水窖,讓水流潺潺流經,水窖裏養些鯉魚,餐後碗盤器具丟入水窖,讓「鯉魚牌洗碗機」自動洗滌,燠夏則將蔬果丟進水窖清涼,而且,這套古老河川維生生態系的利用,是全面性的生活型(Life form),也就是以大自然周期性的水循環,經營水田及溼地蘆葦的利用,舖陳千餘年來,該地水文文化暨知足惜福、萬物一家的價值觀。

故事沉默的主角,83歲的田中三五郎,撐起長長的竹篙,熟稔地操控歷史的老船,每年在3~6月間設陷阱捕魚,固定的行程,限量的漁獲,小魚留給鳥類,漁源恆不枯竭;春天捕得的鯽魚,殺好,鹽漬3個月後,煮一大鍋米飯,將鹽漬魚與米飯層層相疊,讓其緩慢醱酵半年,直到隆冬,取出當年的美味,親朋好友分享素負盛名的「鯽魚壽司」。

學生觀看心得:

孩子看到影片中83歲的田中三五郎優雅地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和諧生活的模式。影片中許多利用自然資源,用手工製作生活器具的畫面都是現在孩子很難得看到的。孩子也能感受到日本人對於保持傳統文化不餘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