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摘要:

《论语》智慧:做人做事的千年法则

重新审视孔子思想的价值

我们这个《论语》的传讲方式,主要是针对世间人讲的。可能你们有些佛法方面的,有些学的有一定学问,比较深入的,可能有些地方也不一定特别能接受,但确实现在世间上还是需要这样的。

现在很多的,包括汉地的很多年轻人,觉得孔夫子的《论语》思想,好像离现在二十一世纪是有很大的距离,有一定的隔阂,所以不太适应。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种古代的传统思想带有一些陈见,他不会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他是有一定的死板、教条,还有有宗教的思想来一直约束人的身心。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开放自在的世间当中,应该不用学这个,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也比较多。

文化价值观的相对性

其实这种想法也可以值得观察。不过每一个人对自己思想的认知,或者对错、是非、合理和非理,也有一定时代的这种背景的文化。还有当时的有一些文化,我们认为是对的,但是别人不一定认为对的。

就像那天我们讲释迦族当中有一个英雄,他杀了那么多琉璃王的军队,但如果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至少本国的人应该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从世间角度来讲很了不起的,他应该得奖的。但是当时释迦族认为他对我们的种族有染,所以不让待在国内。

包括像以前的话,比如我们人的这个身体非常的暴露,或者穿得特别薄的话,当年包括唐朝的时候,对这个人的这种看法非常不好的,他不知羞耻。但是现代社会的有一些地方的价值观来看,这是应该非常有意义的,然后跟他用很多的形容词、赞美的词。

所以每个人的这种价值观也是不同的。所以孔子的文化,实际上应该是大家用自己的智慧,站在公平的立场,然后进行细致地剖析。

真实智慧的获得之道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再三地说,我们需要做这个观察,观察引出来的定解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没有观察,凭自己的信心而得来的这种智慧,实际上这是一种假智慧,不是真实的智慧,叫相似的智慧。

所以在我们学《论语》的时候,我也希望大家也不要站在佛教的立场,也不要站在儒教的立场,你自己站在自己的一种作为人,尤其是我们闻思者,在座的很多都是因明学完了是吧,因明学完了的话,那肯定是站在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的最究竟的观察实相的真理的角度来进行剖析。

因材施教的智慧

比较高明的医生,他来了不同的病人的时候,不会对所有的人开一种药对吧。除非是有一些中药,吉门,它那个中的一些药可能是对大家都稍微有利的,这样开的。但一般来讲,对他们比如说有些是需要根据身体的不同的状况,有些是维生素C,有些是维生素B,有些是不同的药,根据他的血脂钙等等来进行分析。

法王如意宝的教诲

记得以前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开极乐法会的时候,我们这边分配一些堪布们给他们讲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一个堪布当时利用了一些因明当中的三相推理的方式,后来法王在课堂上说:"什么什么因,什么什么故,什么什么,如什么。"这样的话,他们这些老百姓根本不懂为什么这样的,应该给他们要讲特别通俗易懂的世俗法来引导他们,这个很重要的。

现实应用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一方面是平时跟自己聊天的,或者给他们说话,或者度化他们的时候,跟医生聊天的时候,你所懂得的医学方面的知识来给他讲。然后你接触的是一个学者的话,那用学者的语言来给他讲。你接触的如果是农民的话,跟农民他就比较关心的什么耕种、种地、天气、育苗等等这些方面来讲,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

君子的品格:言行一致

说得漂亮,不如做得漂亮

这个是子贡,他是口才非常好的,他包括演讲也好,他的智慧也好,这些方面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做的事情当中,不是他口里面所说的那么厉害。

子贡当时问孔子:"什么叫做是君子?君子有什么概念?君子的定义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其实所谓真正的君子,先做任何事情的话,他要能做得到的就做再说,然后再行持它。一般并不是我先做得如何如何好,然后结果真的让他做的时候,好像特别可怜,什么都不做,不是这种的。

我们现在平时在世间当中,真的有这样的。有一部分人的话,每次开会、商量的时候,他就讲什么数据、他的背景愿景、这个缘由等等,包括在PPT上面给你讲得特别特别好,尤其是现在网上下载一些软件,然后弄一些方案的话,比较简单嘛,这个也不是那么的难。

但是后来,你这样做的话,很好,你这样做下去,过了几个星期,过了几个月,还是这个样子。这是因为文字上的一个东西给别人讲的时候特别漂亮,除此之外,没有真正有一些事情。

所以以前蕅益大师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我们说得再好也是其实不行的,应该是要做的,实实在在的言而有行。说完了以后,你必须言而有行吧,说完了以后,你应该是要实际行动来去做。

《法句譬喻经》当中也是讲的嘛:"学不必多,行之为上。"学的并不是很多也可以,但是主要是你的行持,这个是最重要的。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心胸格局的差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周,周的话比较普遍、周遍,它是周遍一切的。不比,不是以私人的一个小小的事情开始斤斤计较、在意、痛苦,不是这样的。君子一般从大的一些总体方面,他有一定的这种观照,而小的范围当中,他从来都是不会特别地在意,也不会对你进行生嫉妒心、生嗔恨心,不会这样的。

而小人的话,比而不周。小人他每天都是他在一个自己的小我的这种圈子里面,然后他对大的周遍的法根本不会关注的,他是比较偏向自私的。君子是很利他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

好像蕅益大师的注释,《论语》的注释里面说,君子的话具有大悲心一样的,对所有的众生都是非常好的,他不会以小小的事情非常计较,不会这样。而小人的话,他没有悲心,只有一个自私自利的这种心,这种小我的范围,对自他都带来这种痛苦。

比懒惰更可怕的,是这种"勤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的危害

学而不思,我们去读书、去其他的老师面前去学,学完了以后不去思维它的意义,那么则就很容易迷惑。罔是指你因为学是学了,天天都听听听,最后好像自己也没有思考,根本没有思考,这样的话,最后还是没有学一样的,也是会容易迷惑的。

思而不学的危害

思而不学,反过来说,这个人想象力很丰富的,一直想一直思维,但是又不去学,只是全部都是搞自己的分别念,根本不会想佛经当中怎么讲,论典里面怎么讲,孔夫子怎么讲,颜回怎么讲,他根本不去学。因为我们任何一个知识,他有一个规则,必须要学,他这样的知识你没有学的话,也是殆。他这里殆的话,实际上就是他进入一个很危险的境地。

现在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时候,很多人没有很深的智慧,但是他就创造了一些很多新的名字、新的概念,还有一些新的这种知识和理论,这个就开始自己搞一个自己的这种思想、学派。

其实有些真的有像全知无垢光尊者或者宗喀巴大师那样的智慧,你就建立一个宗派,或者我是什么什么派的话,别人看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自己就开始依靠网络的少许名词和智慧来,然后跟很多人面前开始讲各种道理的话,有些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

所有关系的破裂,都源于同一个错误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如果你要攻击或者排斥你以外的这些,是对你有害的。比如说我是佛教的话,我对佛教以外的我就排斥的话,其实对我自己也不好的。我所以一个修行人的话,除了我自己以外的其他的修行人我看不惯,天天驳斥他们,天天说他们,这对我是不利的。

像企业的话,我自己认为,当然他们比较高端的技术也是有关系的。像我们光是说现在人们特别喜欢的手机来讲,刚开始的时候什么诺基亚,他们还是占了一定的市场,但是因为当时的话,他们都是不愿意改型,不愿意跟其他的合作,甚至可能听说是在有些领域当中对其他的技术比较排斥的。苹果和其他的有一些,它就比较兼容、比较包容,后来市场上好像诺基亚等这些基本上现在都消失了。

法王如意宝的包容心

我都经常想,幸好我们当年的法王如意宝,他思想是很开放的,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他有一种包容心的,同时自己的原则也不会跟着人,随着人直接转变了。所以我们即要有包容心,也要有自己的原则性。

知与不知的智慧

子路的品格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里由是仲由,他的一个弟子,也是子路。当时这个子路的话,他是人比较正直,他不会装,不懂装懂,他不会这么做的。他自己知道的地方,他还是认认真真地给别人说这是我懂的,然后不知道的地方,他也不会装着说是我知道,这个我学过。

现代领导的问题

现在有些领导里面经常有说妄语的,他根本没有学过,"这是我学的,这是我批的,这是我当时签字的,这个是我特别熟悉。"有些明明很多人知道绝对不是这个他签字的,但是给别人说,这有个好事的话,"这是我签字的",不好事的话,"这个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见过"

苏格拉底的智慧

以前苏格拉底,大家都知道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是非常,叫哲学之王。他以前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他很谦虚,我知道的是什么呢?我什么都不懂。他最好的格言是这个,西方很出名的。

因为对整个所知万法来讲,确实一个人的智慧还是有限的,不一定懂得所有的知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公正的、非常有哲理性的结论。

法王如意宝的谦逊

以前法王刚刚,我们那个《西游回忆录》里面,刚刚到了第一站的时候,法王说:"我虽然从十四岁开始讲的佛法,以前对佛法方面的理解还比较不错的,但现在因为年龄大了,年龄当时是法王六十岁,然后他说我现在视力也不太行,健康方面也不太好。佛法方面既然这样的话,那各个国家的政治、科技,还有其他方面的话,我根本不知道。甚至在西方国家的很多饮食的传统和规矩,我不太懂。所以我说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大家谅解。"

法王当时刚开始去到西方国家的时候,他并没有说是我对所有的世界全部都,所有的知识我都会通达无碍,就没有说这些大话。

不懂装懂?老子:你有病!

以前老子也是说过:"知不知,尚矣。"如果知道,你自己知道了有些地方是你不懂的话,这就是高尚人的风格。你说我这个不懂,我不懂,这样就很高尚的。

"不知知,病也。"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还装着知道的话,这是你就有精神病了。你根本不知道,但你还装着知道,那这样的话是很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的话,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不要在那装。你说不知道的话,也没有什么。

一般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起来好像人人都懂,但实际上他的意义,在我们人生当中,如果你知之为不知,不知为知,那有点不合理了。

所以在一些学术界当中,这句话还是很多人思考的。我们也希望,还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很有意思,听起来好像,就像我们藏文翻译的话,好像有点太简单了,但实际上它里面有很多的意义,希望大家深深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