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孔子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的思想,不属于佛教。国学中包括儒家、道教和佛教三个宗教或学派。我们现在讲的是儒家的孔子学说。这个思想,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但很多人并不太关注。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甚深的意义。虽然没有讲业因果、解脱的功德、菩提心的利益等,但对于我们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现实道理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劝学《论语》

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思想家、国学大师,名叫阡陌。他说:“所有的国人应该有两大责任: 一是自己应该好好地学习《论语》,二是劝大家也去学《论语》。”所以在座的各位和将来的听众,都应该品尝下2500多年前的伟大的思想。

很多人认为,古人的思想非常陈旧、腐朽,或没有创意的。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应该说古人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是远远超越我们现代人的思索深度。学习古人的智慧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价值。所以还是劝大家尽可能地学一下传统文化当中的国学思想。包括:诸子百家中的《三字经》、《千字文》、《中庸》、《大学》和《弟子规》等。之前我们也讲过《孝经》、《孟子》、《庄子》还有《韩非子》等。这里有的书名是作者的人名,结集他们的教言时,把著作立成为作者的名字。佛陀的教言中,如《文殊请问经》、《普贤菩萨请问经》、《龙王请问经》等等,名称基本上是一样的。

上一堂课主要讲到孔子对人、对事都有具体的分析,不会千篇一律的推断。现在很多人的学习,包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基本上采用一种比较死板的学习方式,没有灵活性。藏传佛教中,因明的辩论里面有很多的“遮破”,遮破别人的观点,对于很多死板、教条的道理可以进行剖析。其实世间中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你能把这些方法运用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陀授记,最得意传加持的弟子相是哪些?与修上师瑜伽有些像哦!

通过前面讲的一堂课,大家也能体会到孔子思想的意义。今天讲到: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里是孔子跟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之间的对话。佛陀也有授记,颜回的某些言行举止也是极具意义的。在《论语》中,这是颜回第一次登场。有些史书上说颜回比孔子小30岁,也有些书上说小40岁。应该说,小40岁是比较合理的说法。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按佛教中讲,颜回是最得意传加持的弟子。他是山东人。在孔子的3000个弟子中有72位先贤都是山东人。所以,山东被称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大概1977年时,很多的孔庙都被摧毁了。在我大概十几岁的时候,也参加过批林批孔的会议,大家都高喊“打倒孔老二!打倒林彪!”。那个时候我们比较小,也跟着大声喊,根本不懂什么是孔老二,只知道那些白纸上画的,鼻子弯弯的人就是孔老二。后来我15岁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我亲戚家里的女学生,她当时个子比较高,大家称她为“孔老二”。我们同学里面也有一个被称为“孔老二”的人,因为他鼻子弯弯的,也比较大。当时的所有会议,经常把孔夫子、林彪等做为批判的对境。我们小学时,提倡打倒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学生们很调皮,对班里的那些不太好、比较脆弱的同学就认为是反面人物,年轻一点的就叫他“王洪文”,另一个叫“张春桥”,经常这样批斗他们。对比较好一点的、较有能力的会有评价高点的称呼。所以当年的孔夫子思想,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为什么说这个呢?其实当时山东的儒家文化的变迁与山西的佛教有些相像:唐朝时期佛教在山西非常兴盛,现在山西的佛教文化遗迹、思想等都有保留。而在山东,虽然当年很多孔庙被摧毁了,但人们的相续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习气一直在生根发芽。时代的变化确实令人深有感触。

 这一段主要是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对话:

“子曰:吾与回言”。孔子给颜回传讲。孔子是老师,颜回是学生,孔子给他讲一些礼义方面的知识。“终日不违,如愚”。颜回跟孔子的其他弟子性格不同,有些弟子,肚子里面装的知识不多,但是表面上特别会炫耀自己,能言善辩,特别会说。但颜回始终对孔子的态度是“不违”。“不违”就是不辩论、不攻击、不反抗等意思。(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有意义。)因为颜回有智慧,所以孔子讲课的时候,他不会故意反驳、挑毛病,他不是那种性格。他是孔子所有弟子里面,听课最认真的一个,洗耳恭听。他不会一会儿散乱,一会儿傲慢,始终看起来是“若愚”的状态,好像是特别愚笨的弟子一样。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私下观察了颜回的整个举动和智慧。课堂上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愚笨的学生。但下课回去以后,颜回对孔子讲的话,会认真思考,然后进行分析、剖析和自我反省。而且“亦足以发”意思是颜回对老师讲的课程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自己发挥的能力。不仅理解了当时孔子讲的道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可以进行有创意性的发挥。所以说“回也不愚”。颜回看起来是大智若愚。学习时他不是能言善辩,会说会道的那种。但实际上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我们在人群中观察的时候也是这样,看起来不太爱说话,比较沉默的这种人,往往不简单,一般还很厉害的,你不要小看他。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有几种人:有一种人,他的知识比较肤浅,只是落到口头、浮在表面;还有一种人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深沉,但实际上什么事情都了如指掌,特别有智慧。

所以一般人表面上看不出来,就像颜回。看起来在课堂上不提问,也不辩论,表面上“如愚”。不是那种特别张扬、活跃的人,但实际上他很厉害。有一个(成语)叫“呆若木鸡”,是说有些鸡看起来呆呆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些斗鸡,看起来好像木鸡一样,特别死板。但实际上它的眼里,周围的这些鸡基本上它全部都能胜伏。

有些人从他的眼神里就能看得出来。以前孟子也说过:“有没有智慧的人,看眼神就知道”。孟子很善于观察人,他观察到眼神特别明亮的人,一种是比较聪明、狡猾的人;还有一种是很深沉的、有内涵的人。

所以有智慧的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应该是很不错的。有时候我们见到一些世间的领导,通过看他的眼神、言语、态度,第一印象就能感觉到这个人可能有点厉害。来了一些新的领导,我首先习惯性看看他的眼睛。有些人一看就知道,“哇,这个人虽然能说会辩,但是好像比较简单。”不是百分之百能猜得到,但一般从这个人的眼神、表情等各方面很细致地去观察的时候,也能推之一二。

观察人其实很重要的。当时孔子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听讲,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认真观察一个人的表达方式等各方面,大概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另一方面,颜回对孔子是很恭敬的。一是颜回有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深层智慧。二是他对老师非常恭敬。他不是孔子还没有讲完的时候,就马上举手站起来说,这个说的不对,那个说的不对,没有这样指指点点,他对老师有一种尊重和恭敬,在恭敬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所以说,跟同学的这些人(包括后面的子路等)比较起来,他有一点点的不同,他对孔子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敬畏感。不像现在西方的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辩驳,并认为这才是最好的学生。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佛教方面。大家都知道,佛教中包括佛学院对“老师”的称呼(藏语:给根)。如果学习一些世间的知识,比如生命学、因明学等,这样称呼“老师”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学习佛法,“老师”的这种称呼是没有深度的,应该称呼为“善知识”、“阿阇梨”或者是“上师”等,这些佛经当中讲得很清楚。如果称呼“老师”的话,你心里对他可能只有一般文化课老师的这种恭敬心。如果这样,他给你带来的也只是表面上的、学问层面上的知识。除此之外,有深度的加持和力量,肯定都是无法获得。像印光大师所说:“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如果你真正是对老师有恭敬心的话,则能得到知识的精华;如果对一位上师有恭敬心的话,就会得到无比的加持。所以颜回当时对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孔子,有一种如佛教讲的“善知识”那样的恭敬心。因为有了恭敬心,后来孔子文化的所有继承人中,颜回成为了最有权威、最得师传的弟子。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为什么颜回现场不跟孔子顶嘴、辩论呢?实际上是他要自己去思考(像佛教中讲的思维智慧)。他这方面非常厉害的。因为他没有思考明白的话,对课程表面的理解和认知,不能做到真正的答案。

他在孔子讲完以后,自己要用思索的智慧,逐一分析,就是原文中的“退而省其私”。也许当时他会觉得用比较成熟的思维来反驳是不合理的。他需要回去后进行思考,必须自己看透、吃透。所以说他如果没有一定的成熟思维,不会去进行辩驳的。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颜回的知行合一。知道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做得的到?我们知道,了知和行为之间,做到是比较难的。颜回在知行合一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当时也有一定的实践空间。王阳明在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现在的很多国学家都觉得他的学说非常好。王阳明主要提倡什么呢?就是知行合一。把了知的知识在实际行动当中进行行持。

法王如意宝说过:“仅仅是听闻,不能断除增益,而且对佛和佛法不可能生起一个不退转的定解。”所以只有通过百般的讲辨著,才能生起思维的智慧”。和这里面所讲的一样,颜回需要反反复复地去思考才能把这些道理讲得比较清楚。

堪布阿琼也是这样。他嘴上也并没有怎么说,但他接下每一件事情后,不管是修加行也好、弘法也好,都是在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去执行。

佛经中有“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出自《法句譬喻经》。所谓的智者并不会能辩善语。智者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很好地守护善法,这就是真正的智者。各方面都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观察、了解,然后实际行动中真正去行持。

颜回有几个特点:一是他表面上不会炫耀自己的知识。还有就是对自己的老师很恭敬,特别尊重。后来在颜回跟孔子的很多的对话中也看得出来,颜回特别尊敬孔子,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缘起。以孔子的智慧,从颜回点点滴滴的表现就基本上能看得出来,看出来孔子也不说什么……

我们这里有些人不太愿意讲考,包括女众当中也有。他们可能是颜回的随顺者,不想暴露,对吧?自己的智慧埋藏在自己的心里面。昨前天他们说不敢讲考。但是我希望大家还是要讲考,讲不好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刚开始谁都讲不好,尤其一些年轻人或年龄很小的时候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人,都是自学,在整体语言及表达能力各方面肯定有一些欠缺,但是自己要勇敢地去闯、去锻炼。只有这样,慢慢才有进步。如果你自己觉得什么都不敢的话,不一定有进步的。

以前日本有一种叫做“守破离”的哲理。“守”,就要守护自己的原则和哲理;“破”,就是要破掉以前的一些不好的观念;“离”,就是最后自己可以离家独立,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一个独特观点。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不敢突破,害怕别人说自己,害怕别人说讲得不好。(当然也许表面上不暴露出来,可能是韬光养晦。)也有一些修行人不愿意跟别人沟通。但是我们学习知识,希望大家都尽量地发出来一些声音。晚上辅导的时候,我看到有些小组确实声音有点低,一直是:嗯嗯嗯嗯那那那那……,旁边的人也听不到。好像在念“观音心咒”好像也不是。有些小组大家还是辅导得很深入的;有些小组好像只是在等这三十分钟,一直在等;有些小组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时间里,每一位都在对这个讲义进行探讨。其实学知识的话,需要有一种像西方人学知识的这种勇气,不然的话进步不大。

87年的时候法王讲《释量论》,因明的《释量论大疏》,就是麦彭仁波切的那个大疏。当时法王每次都要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当天下午讲的课。每一次大概讲德格版的四页。考试时,每个人要把当天讲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不看书(也不是完全不看书)。因为害怕,所以晚上、白天包括来上课路上都在反反复复地、一直默默地背,就是这样的。有一次有位活佛(那位活佛现在还在)说“雅罗匝雅罗匝……”,法王中间笑起来了,什么雅罗匝雅罗匝……。现在我们讲的时候,大家还是要发挥一种力量吧。当然有些可能也不愿意暴露出来。

颜回他表面上看起来愚笨,但是孔子说:“他有发挥的能力,你们不要觉得他愚笨,他不简单的,“回也不愚”哦。“回愚”,你们不要认为这个颜回是很愚笨的,他可不愚笨,他很厉害的,这个人很不简单呐,意思就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大家也要好好地想一想。

教你几招识人之术,百试百灵!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看起来好像这些古文都不太好懂,但实际上很有意思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观察人的一种教言。

孔子说,要观察一个人不能光听一面之词,也不能看他的一部分的行为,也不能凭感觉,觉得这个人很不错。观人的话,知人不知心,心很复杂的。

现在心理学家有一个叫做“冰山定律”。冰山定律就是在一个广阔的大海里,冰山只露出像雪山一样尖尖的角,这不是冰山的全部,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它的内层和下层隐藏了各种复杂的结构,可能我们看到的部分可能只有3%,只是冰山很小的一部分。

看人也是这样的。这个人看起来口才很好,这个人看起来辩才无碍,这个人看起来特别有恭敬心。但我们可能只是看到冰山一角,通过一个角度只了解了一点点,这样去推断整个人的话,不太合理。怎样才合理呢?应该在几个方面来观察:一是“视其所以”。意思是要看这个人的行为。这里有不同的解释方法。现在的国学专家特别多,比如说傅佩荣、于丹等。很多比较出名的国学专家也在讲《论语》,每个人都有一些讲法。(我以前听过一些,最近倒没时间听。)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首先看他现在的行为--“视其所以”,要看他的行为怎么样?然后“观其所由”--看这个人的动机是什么?他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最后“察其所安”--观察这个人的目标,或者说他的心里的专注点是什么。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隐藏的意思。如果我们这样看,那这些人怎么能藏得住呢?这些人怎么能藏得住呢?重要的事情孔子要重复两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看这个人的动机、看这个人的行为,然后看这个人最究竟的价值观,这样观察,那这人怎么能藏得住呢?那这人怎么能藏得住呢?这些看起来好像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则不然。比如要了解一个人,我们首先要看现在这个人在做什么?佛教中不是讲观察善知识、观察上师吗?观察上师,那要看现在他在做什么?看他现在的行为是什么样?再观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到底是不是在作秀?他真的是这样吗?然后观察他的动机。就是说过去这个人做什么?过去这个人他有什么目标、他有什么希望、他为什么这么做?从他过去的行为中也能观察到他的动机。然后“察其所安”,就是未来这个人要做什么?他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是未来、过去、现在他的行为、动机、最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这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功德、过失全部藏得住,一定会暴露出来的。比如我们观察一位上师的话,这个上师的行为是什么样的?他过去是做什么的?他未来有什么打算?从三方面来进行观察的时候,原来这个人,他应该是这样的。今天只听到他的三言两语,说得很好,但如果知道他的动机及之前的行为,未来的目标恐怕不是如说这般。

观察一个人时,并非表面上简单看一下,这样不行。有些人想出家或现在已经是出家人,他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生起出离心吗?未来会做什么?有些人可能想:未来做什么,现在怎么能知道?

一个人未来做什么?有智慧的人能推测出来。“圣人见微以知萌”,圣人通过微小的细节可以预见未来;“见端以知末”(《韩非子》),看到顶点时,通过顶点推知根部的情况。有些人在别人面前对你特别好,是真的对你好?还是有其他目的?

春秋时期,管仲是齐桓公最信任的宰相,有三个人对齐桓公特别好。管仲临终前奄奄一息,齐桓公去看他,问:我以后该怎么办?(因为管仲在世时,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管仲安排筹划)。管仲说:这三个人(易牙、竖刁、开方)要赶走,不要留在身边。齐桓公说:他们三个是我最信任的人。易牙为了我杀了自己孩子取肉做成汤给我喝,为了我的身体连儿子的命都不顾,对我很好;开方将自己的国土全部上交给我;竖刁阉割了身体在我这里做宦官(当时宦官并不需要强制净身)。他们三人供献了自己的身体、儿子的身体、自己的国土财产,毕恭毕敬,对我非常非常好。管仲说:现在虽然这样,但未来不一定。齐桓公说:之前你在位时为何不说,临终前才对我说呢?管仲说:我当宰相时能管控他们,但我死后,你不一定能掌控他们。管仲死后,国王相信管仲的话,把这三人驱逐走了。后来因为要用人又将三人召了回来。(齐桓公晚年时)三人开始作乱:他们谋权篡位,囚禁齐桓公,(齐桓公最后活活被饿死)。

身边的人对你特别好,是真好还是假好?不好说!看一个人时,首先,从大的方面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局部观察;其次,观其所有,从总体上分析他的动机;第三,细致深度地观察他的价值观,了解他的方方面面。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通过长期观察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很复杂,行为也很复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智者,了解自己是明白人。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我们应该根据能力给某个人安排职位,否则对自己不利。要选一个负责人,必须全面了解这个人的行为、知识、道德、动机。各方面都了解后再安排他的工作。

‘圣人见微知萌’,通过微小的细节知道事情将来的走向。有个大德在某地见到一个伟人,他说:“佛教是一种鸦片”。根据这句话也知道,这个人将来可能对佛教会做什么…。虽然通过点滴的行为也可能会推断错误,但一般来讲,通过这个人的种种细节来观察很重要,这是‘观人之术’。

尤其是上师们常对身边人观清净心,身边有人说:我能做什么,对你怎么怎么有利!这时上师或领导马上重用这个人,做完事后发现用错了人,对自己也很不利。有些人表面上对领导特别随顺,目的是什么?因为当下社会各层的人想往上爬,这种时候与领导的关系对个人的提升很重要,所以他不断承侍领导,实际上有自己的动机。我们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真诚、全心全意;有些带着各种目的在你面前表演、作秀,最终目标是实现自己所图。正如管仲对齐桓公所说:三人分别杀儿取肉、阉割身体、奉献自己的财产土地,但每个人都各有私利。后来齐桓公极其宠信他们,他晚年时,三人囚禁饿死齐桓公谋权篡位。世间这样的人非常多。

出家人还好些,佛教徒大多数还是比较清净。因为佛教教育的主要思想是断除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教育很好,但教言只是文字和理论,每个人不一定真能了熟于心。所以有些事自己也不能太糊涂,无论做什么事情,对身边的人要善加观察。一方面要对身边的人观清净心,另一方面要懂得用人。

孔子的‘为政篇’是讲管理学。在管理学中,管人很重要。如果人选对了,事情交给他承办就非常放心;如果人没选好,不但事情办不成,管理者也会陷入特别麻烦的境地,堕入复杂的陷井......。

此处主要讲孔子的管理学。很多人以前没参加过管理、没具体做过什么事,只是单纯闻思,不一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如果你真正做一段时间具体事情,会发现社会并非如自己想象。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觉得世界很美好、很单纯、很清静,实际并非如此。世界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各种各样的。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后面应该会学到。《庄子》中提到:孔子用人时,他先把人派到很远的地方交待其做事,然后打听他做得怎样;接着把人放在离自己近的地方,再观察他做得怎样;接着将重要的事交给他,看他能不能承担重任;有时随机提问发难,观察其心中如何想;有时故意交待急迫之事令其紧急完成;有时又让他管理钱财,观其人品是否可靠……。总之,他有很多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用人时不像我们,听到别人赞叹某人,“哦,好好好,让他来做吧!让他过来吧!”过了一段时间这人原形毕露,所有的行为暴露无遗。孔子不是这样。

孔子观察人有很多方法,我们也应该是如此。

比如一个人要依止一位上师,这位上师到底如何?佛教中也提到要先观察上师。《事师五十颂》公案中提到:弟子要观察上师6年,上师也要观察弟子6年,共12年时间。如果没有认真观察上师就轻率依止,后来可能堕入深渊,非常可怕。

人不能仅有知识,嘴上会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要有道德。这很重要。有些人天生就具有道德,这种人比较善良;另一些人是通过后天教育才具有德行。不管怎么样,人可不可靠(需要长时间观察)。出家人也一样需要观察。有些佛教徒没有认真观察,凭着冲动轻易依止某人,最后自己吃亏,自古以来并不少见。

孔子的观察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大家应该背下来。如果你真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看人看事应该比较准确。否则,只听一面之辞就相信别人,后来反悔,这也没必要。

“见微知萌”,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了知未来事情的萌芽。佛教群体中很多人特别单纯、特别容易相信别人。表面稍微宣传一下,有些佛教徒就全信别人所说。因明中,依靠推理生起的信心是智者的信心,依靠人云亦云生信是愚者的信心。不管是对法对人,善加观察都很重要。孔子特别善观察,从不轻易相信。他的观察方法不像因明中的三相推理,孔子也不会因明…。

那天有人说:我比释迦牟尼佛更厉害,我会电脑......。有些老头子可能发疯了,一直乱说。孔子虽然不懂辩经场中拍手、脚踢等这些动作,但他的观察是很有深度的另一种观察方法。人与人之间用这种观察方法很好。

新旧融合,接受新知识,成为全能力超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的思想,要将古代和现代的思想结合起来。世面上有很多解释方法,我也看过现代老师们的解释方法。我的解释方法略有不同,如果你们觉得不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释。‘温故’了解古人的想法;‘知新’,同时要结合新发现和新知识进行补充。一个人既通达古人的思想,又能结合现代知识与时俱进,如果懂得将两者结合,这个人就可以当老师。意思是:有些人认为古人的思想很陈旧,将其全部抛之脑后,这不合理;另一些人坚守古人的传统思想,对现代知识全看不惯,如根登群佩所说,全都当成魔幻,这也不合理。古今二者就像双翅,在所知的虚空中,双翅可以自在翱翔。这很重要。

不仅我们,以前牛顿通过一个苹果落到地上,再观察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通过先人的思想(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胡克的引力猜想),再结合苹果落在地上,结合古今而深入思考后,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也一样,现在讲的《优陀那经》是佛陀2500年前的思想,透过文字思考,再结合当下21世纪的生活,古今思想不断碰撞,会产生新的智慧火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如果书读得多,书中的意义、智慧自然会现前。如果不读书,仅仅依靠自己就想生出新智慧也不行。旧的知识、道理,这不对那不对,全都想推翻,恐怕我们也没这能力。完全不顾新知识,一直坚持古老思想因循守旧也不行。世界不断在变化,我们只沿袭古老的传统也不行。所以我们应坚持学习。

包括佛教徒在内,我一直认为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修行不能舍弃,应认真地依教奉行,但应该同时学习新知识。如果佛弟子不学新知识,(会被时代淘汰),失去市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整个世界已经完全变了。我们佛教徒也要学习如何运用AI,或刚问世的CHAT5等等。以后像医生、老师等很多工作可能会被AI取代,很多人会下岗、失业。佛教徒也一样,翻译、讲经说法等很多事也要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如果你在山洞闭关,光是坐着(禅修)也没什么。作为一个修行人,今生就能了脱生死,这是非常好的事,那就不需要学这些新知识。但如果想弘法利生,或与世间人们同住,我们应该对旧的思想、古文、传统文化以及世间学说都有所了解,没必要非得破除。‘温故’,温习古老的智慧,让它引领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生焕发生机。

那天洛吾堪布说: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每个公案,现在的诗学家也可以引用。《优陀那经》里面讲了很多的水瓶、马匹......,佛陀全部是用花、水、云、大海来形容,现代的诗学家不一定能做到。《诗经》第二篇都是用一种文字来描写。我们大家应该具有开放的思想。

藏地有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天天拿着转经筒闭着眼睛念“嗡嘛呢呗美吽”闭目思维,一方面他是专门的修行人,这很好。汉传也是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不顾。有时候想,这样是否有点狭隘?当然,智力和能力不够,没办法接纳也不强迫。

但作为年轻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世界上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要当老师,要懂‘温故而知新’。这个教证非常出名,之前我引用过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解释方法也有所不同。网络上有前后的解释,如果内容不同可以当成两个偈颂放在一起。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论语》的理解有所不同,都是有感而发。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个偈颂的内容很有意思。

《君规教言论》中,君子,藏语‘丹巴’,指智者。古人将既有智慧又有学问,还有德行的人称为‘君子’。君子的意思比较广。

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什么意思?器皿,碗有碗的作用、茶杯有茶杯的作用、桌子有桌子的作用、飞机有飞机的作用、火车有火车的作用、电脑有电脑的作用。器皿的作用比较单一,碗只能作碗不能当作飞机。君子是人,不像器皿,不能只做一件事。在座的各位不能只学五部大论,其他什么都不懂,这是不行的。只学汉文,其他藏文等什么都不懂也不行。有些居士只懂《俱舍论》,是《俱舍论》专家,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懂,这是不行的。

以前爱因斯坦也说过,所谓的‘专家’就像训练有素的狗,(只在某方面特别精通)。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为什么批评‘专家’?有些‘专家’只懂一方面,其他什么都不懂。比如牙科医生一辈子只知道牙齿,眼科医生只知道眼睛,连最近的鼻子也不懂,更不要说整个头部。现在很多专家的领域都很狭窄。

佛教的五部大论范围其实很小。全知麦彭仁波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全部精通,包罗万象的知识了然于心。像全知麦彭仁波切这样无所不知,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到,但学习时尽量多学一点也没问题。

我也不是什么都懂,有时候也会对某些事物有些兴趣。像建筑学、设计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很多知识,如果你懂得越多越好。作为修行人可能怕心思散乱,但其他人应该多学一点(除了实修的同学)。在此奉劝大家不要当‘器皿’。‘器皿’只懂某方面。碗只能用于吃饭,不能当凳子。如果一个人只是《俱舍论》的专家,其它什么都不懂;只懂《五部大论》,除了《五部大论》以外什么也不懂,......,这样找不到工作......。

昨天问七个学英文的觉姆:你们在学《论语》吗?答:早上六点二十分大家集中一起学。我听了很高兴。只学一种知识不学其他知识是不行的。像学英文,当看到一个国外的产品说明书的时候,虽然现在有AI拍照、翻译,但我们也应该对英文略知一二。我们也要学汉语,汉语知识非常庞大,从整个世界来看,汉语是一个非常大的语系。如果我们有兴趣,不能仅把自己当成一种‘器皿’,而要尽量精通多种知识。

在我们内心深处(阿赖耶识也叫含识,包含了很多‘藏识’),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宝藏,看自己是否愿意开发?如果能开发出来,学英语也行、学日语也行......。国外有很多人精通十几种语言,藏族人也有这样的人。

任何知识都很重要。‘君子’要懂得跨界,不能只懂一点点。人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逆商。三商都高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融汇贯通。

《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只懂一点,有时候会陷入穷途末路,什么都没有。这时候善变则会通达,通达则容易成办。

去年这边有很多学习违缘,遇到违缘时感觉走投无路、穷途末路了。‘穷’时候要懂得变通。比如原来学中观的,现在要转型。人要懂得变通,变通能延长生命力。人生不可能一成不变,什么事都会瞬息万变。每个人做人做事要会变通。有些人当了一辈子物理学家,最后他的专业被AI代替,后来找不到工作。

佛教徒也有类似情况。有人一辈子专注五论,个别大德从17岁一直到白发,一辈子沉浸在五部大论中,他的世界只有五部大论。最后他没地方讲五部大论。刚开始还能专注,但因为没有念经习惯,也没有其他专长,这些五部大论非常精通,很了不起的人,因为找不到五论所化众生,只能天天坐在茶馆里。

我特别相信孔子的话:君子不器。虽然看起来只有四个字,但对修学人来说,我们千万不要变成‘器皿’。

大城市有很多人失业,之前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很优秀,因为种种原因被学校、单位开除而离开,之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出家人也一样,除了念经、辩论,其他都不会也不行。各方面我们都要懂一点。

我们不一定能比得上这些行业大佬、大智者、大科学家,但至少应对每个学处保持兴趣,多学知识,对自己的前途、未来利益众生都有很大帮助。

不要让思想固化,只懂工具型知识,或把自己变成工具,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懂,这是不对的。还有一种‘输入式学习’,天天看这个那个知识,但心里一点都不专注,这也不行。有些专家说:自己一天看了多少本书。他只是在宣传,真正了如指掌的知识很少。明白了各种社会现象,我们还需反观自己应该怎么做。

听说有人要背诵《优陀那经》,这个经内容比较多,实在不能背诵也要想到:君子不器。意思是:自己要当君子,不要只当器皿。

藏汉两地有很多像器皿一样的人,只懂一个方面其他什么都不懂,这样很不好。法王如意宝就懂得很多知识,不管是管理人、事、打卦,或者关于显宗、密宗的种种方面,还是为人处世,好像他什么都懂。像擦擦小像从模具出来那样,我们完全复制法王的智慧可能做不到,但应该保持对各方面知识的兴趣。

很多人还年轻,记性很好,不像我们,年龄越大,一个公案、教证都记不住,人身到了暮年,很多也用不上。不管怎样,大家应该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这很重要!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