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讲孔子的《论语》 。

《论语》不属于佛教,也不是佛法,是儒释道三家中儒家的学问。

为什么讲它呢?早在六年前(2019年)我们通过网络宣讲了孔子的《论语》,于2019年10月19日停下来,到现在快六年了。我看了当天的日记,当天听课的人还是比较多,有27393人。后来因为YH解散,很多无常出现,中断了。2020和2021年一直想续讲,因为疫情没讲成。去年也出现一些事情,一直拖到现在。目前现场也不到100人。凑出这100人也比较艰难。LM这边有个人说听不懂退了,不知道是听不懂还是害怕讲考?当然,我们也不缺这一两个人。但一个人做任何事情还是善始善终比较好。其他人如果有这种想法当然是自由的,但这对你的整个人生不一定很好。其他人如果实在没有考试的勇气,那就自己看情况决定吧。

那天考试过程中也发现,有些人应对考试确实有点困难。觉姆这边也是这样。觉姆这边本来就比我们确定的人数减少了一些。因为英语班的人比较少,加上他们很多人如果不听课(考试)也有点困难。后来和女众教务处再三商量,勉强同意了英语班的听讲。即使同意了,也希望你们的英文课不要间断。如果时间有冲突,比如我这边的课和英文课有冲突,可以让其他人录下来。或英文课和这边有冲突,也可以让他们那边录下来。

以前我们读的初中时候课程也很多,而且每一科都有考试。有主课和副课,汉语、藏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英语、体育、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大概十多门课,每一门课期中期末都要考试。在座很多人是读过书的都理解。这次教务处好不容易调整过来,如果时间稍微有冲突,学院的英文组和其他班级可以一起学,应该问题不大。

关于学习,我希望不要刚开始特别积极,最后又很放松,这样不好。我们学习经论的人,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坚持,可能这个人的精进、修为都会有一些问题。

从今天开始,一周讲一次孔子的《论语》。之前我讲过六堂课。《学而品》全部讲完了,《为政品》讲了一部分。可能有部分人没有听过前面的课,网上有讲过的音频和文字,想补课的可以听。

我没有《论语》的传承,汉地也没有孔子的传承,只是大家共同学习。我没有在任何老师前面得过(传承),自己硬着头皮啃,看一些注释。

《论语》藏文有两个翻译的版本,青海果洛那边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翻译的,都出版过。网上也有。大家也可以参考下藏文的内容。

《论语》不像佛教有特别高深的法义,大多是即生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学问,包括如何承侍和孝顺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等。这方面的道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不管什么民族的人学习它,与现在看短视频、抖音、快手这些事相比较,(论语)还是有一些世间的甚深道理。学习这些国学知识也很重要。

当时我讲《论语》时,在华人群体特别相应,可能是与他们的文化基因很相应。其他民族学起来,可能有些道理、有些思想也不是那么契合。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学习它都会得到一些利益。

我个人觉得孔子很了不起。藏地有些卦象、卦卜、还有一些禳解的仪轨文化中,都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藏语中孔子叫“贡则楚吉杰布”。虽然这在学术界有一些争论,孔子是不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我们也不敢完全确定。

但历代的《法宝集》中都提到:释迦摩尼佛时期,佛陀承认在东方有三位幻化的菩萨,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所以说孔子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并非没有依据。古代历史书都讲过这些,在此不再细述。现在宗教的道理少说一点,世间的道理多说一点,比较符合现在的时代。因此我们学习孔子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

我觉得孔子的精神是很可嘉的。孔子之前是尧舜禹的时期,孔子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六、七个兄弟国家相互打仗,兵荒马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乱世时期。在这种乱世下,不管是周游列国还是四处奔波,孔子都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在坚持学习。孔子都有一种学习精神,我觉得很重要。

很多人到了一定时候都会放弃学习。有些人有了一定的地位,比如成了堪布、堪母,当了老师,就忘了原来的学习。或者是因为没时间,或者因为不愿意继续学习;有些人发财了,有了很多享受,就放弃了(学习);有些人生病了,或时代发生了变化,就放弃了学习。在特殊的六、七十年代,藏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个别的高僧大德并没有放弃学习,华人界的一些学者到了周边其它地方(下放),也没有放弃学习。

不仅孔子所处的时代比较特殊,他的家庭状况也比较特殊。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饱受歧视。(藏地也这样,母亲带着一个孩子,旁边的人会看不起他们。)孔子的家中没有什么当官的或者家庭富裕的长辈。孔子的父亲七十多岁去世时,他的母亲才十八岁,父母年龄相差五十四岁。孔子才三岁,他父亲就已经很老去世了,他从小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长大。在混乱的时代中,家庭也没有学习条件,这种情况下孔子一直坚持学习,这是很了不起的。他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智慧或后天的学习技能。

后来有人问孔子的弟子:“孔子的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当时除了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好像没有其他人。但孔子的弟子回答:孔子并非只跟老子学习。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一直跟随老子学习,“仁义......”的道理在老子面前求过。(司马迁认为孔子和老子有三十岁的差距。)除此之外,孔子的知识是自学的。

他每遇到一个人,都把对方做为学习的榜样,从对方身上学习很多知识。他每去一个地方,不管看到山河大地还是花草植物,他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不像我们,游山玩水,空手而归,什么都没学到。孔子的这种俱生的学习智慧跟别人有所不同。他并没有特别优秀的老师,(不像我们十几二十年一直依止一位老师,孔子并没有这样。)在当时的特殊状况下,孔子经常在不同的国家避难,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他能一直坚持学习,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人生中遇到一点点困难、疾病和折磨,就退失了学习的想法和能力,这样不太好。

孔子、释迦摩尼佛、西方哲学之王苏格拉底,是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三位伟人。

释迦摩尼佛(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释迦摩尼佛的佛历有藏地普巴派算法、南传佛教上座部算法和北传佛教算法。北传佛教认为佛陀是公元前563年降生的。孔子是公元前551出生。他们之间相距十二年。释迦摩尼佛比孔子大十二岁,基本是同时代人。

有些说孔子的寿命是七十四岁,有些说是七十二岁。这样算起来,孔子大约公元前479年去世。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39年)。他们基本上活在一个世纪中,是公元前时期的三位伟人,(中国、印度和西方)。

他们有什么差别呢?

孔子的著作只有《论语》。虽然《大学》、《中庸》、《孝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典集中也有孔子的教言,但公认的著作只有《论语》。不同时代的《论语》也有不同版本。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真正的著作。他认为智慧只能口耳相传,应该增加记忆。智慧不应落到文字上,文字上的智慧会凝固不动,没有多大意义。虽然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将苏格拉底的部分思想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但这个记录并不完整。

唯有释迦摩尼佛,现有的《大藏经》有108函,实际佛经比这个还要多。历史都有记载。孔子的《论语》是只言片语,由几句话组成。佛经则不同,每部经都很完整,不管显宗还是密宗、续部,每一部经典都非常完整地记录下来。当然,佛经也不是由释迦摩尼佛用书面文字写下来的,而是后来由得过不忘陀罗尼的大阿罗汉、大菩萨在不同时代记录下来的。

比较时我们不用说儒教很好、佛教很好,或西方哲学很好,不用评论。后面的历史学家翻开历史时,2500多年前的思想,哪些留在文字上,哪些没有留在文字上?留在文字上的(思想),像佛陀的教言,不管空性方面、光明方面,或世间真理方面,留下的思想包罗万象,非常丰富。

有些人学了儒家,后来对儒家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就退失了佛教。以前我们讲《弟子规》时,有位男居士,平时智慧还不错,大学毕业,留着胡子,大概50多岁。学习《弟子规》时产生了非常大的信心,一直说:“这个非常了不起。”在路上遇到我时,当着我的面也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我觉得他还学得很不错。但后来他对佛法生了邪见,对儒家生起信心,退失了佛法。他离开时给我留了一封信,说他以后要专注儒家,不学佛了。我后来非常纳闷,人的根机真是千差万别,《弟子规》有些道理确实讲得很好,但更深更广的哲理根本没提。有时候也不好说,随缘吧。希望我讲《论语》时,不会因为讲得太好了,喇嘛和觉姆全部学儒家…(众笑)。如果不退佛法的皈依倒是可以,但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当然也不能保证个别人会有这样。

今天开始每周大家一起学一点《论语》。现在讲的是第二品《为政篇》,主要是持政,政治方面的内容。第一品讲的是学习方面的道理,讲了很有意思的道理。本品是讲政治。现代政治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一种特殊方法。当时的政治不一定全是集体管理、国家管理或部落管理,当时的“政治”,就是大治国家,小治个人家庭所用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讲这部分内容。

前面考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这些内容应该比较熟悉。考试改卷时,有很多笑话和故事。孔子根据自己的经历,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个很有道理,你们再三看一下。

下面(正文)我们一个一个讲。

不同弟子分别问孔子:什么是孝?(孝顺是什么?)孔子对每个弟子的回答是不同的。他善巧方便地用各种方式进行了回答,涉及方方面面。

孔子最大的特点是根据四个弟子不同的智慧、人格、修养、利益等,从不同角度给出答案,对他们因机施教。

这对我们现代人也很重要。有些人虽然很会说,但不知场面,该说不该说的滔滔不绝。有些人只要是自己懂的,不分场合是否合适;有些人比较傲慢,口才好......。

以前苏格拉底面前来了一个特别会说的弟子,在他面前滔滔不绝,讲的头头是道。他自己觉得在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老师面前都讲得很好,自己一定很了不起。但过了一会儿,苏格拉底让他交双倍学费。

他说:“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先要把你的嘴关起来,这需要另外收费。”

所以虽然有的人比较有智慧,但根本抓不住重点。

比如有些人在老师课后去辅导。按理说,在老师面前听课,如果自己能记住老师说的话,最好能引用它。不一定全部记住,但至少需要将老师的话夹在辅导里。但他可能听课时也不是很用心,辅导的时候一点都没有引用老师的话,信口开河地讲很多,这是不太合理的。苏格拉底非常反对这样做。他讲课时,特别是宣讲真理时,一定要讲到位。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论语中,四个学生分别问了孔子一个的问题:“什么是孝?”孔子给了四人四种不同回答。现在我们看到都觉得很有意思,孔子真的很有智慧。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专门有一个《语言品》,《菜根潭》中也有很多说话的方式方法。这个非常重要。在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话哪些适合说,哪些不适合说。在医生面前说警察话题,在警察面前说出世间的语言,这些都不相应。这很重要。

首先是“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是孔子的弟子。但在有些历史中,孔子在鲁国时,孟懿子在鲁国的职位相当于司法部长,管理司法的。虽然孟懿子在孔子面前得过法,但在司法方面,孟懿子配合的不是那么好(注:不守法规),因此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后来孔子和孟懿子的关系不是很好。

孟懿子是孟僖子的儿子,性格比较强势。孟僖子在一些国际场合中,因为礼节方面做得不好,吃了亏。吃亏后他把儿子孟懿子送到孔子那里,跟随孔子学礼节方面的知识。他觉得如果儿子像他那样不懂礼节,也会感到羞愧。孔子三十岁时教弟子礼仪,他是这方面的专家,为学礼仪的弟子专门宣讲“礼”。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

子曰:“无违。”(子曰就是孔子的回答。)

无违,不要违背礼法礼仪的规则制度。

因为孟懿子经常违背规则制度,所以孔子并没有回答很多,只答“无违”。不要违背规则和礼仪方面的规矩。孟懿子比较傲慢,没有继续问。

还有另外一个人叫樊迟。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是孔子的驾驶员,就像我们现在开车的司机。当时没有真正的车,驾驶马车就叫驾驶。樊迟是他的司机,年纪比较小,据说比他小46岁。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比他小,当时很多老人送年轻人去孔子那里培养。历史上说,孔子有3000个弟子,其中最重要的有72个人,这72人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 

这时樊迟开始驾马车。一般来讲,他对这个司机比较信任。现在也是这样,有些贪官被抓的时候呢,司机也被抓,他们的关系比较好。他招比较信任的人(当司机)。

当时樊迟驾车时,

子告之曰

孔子告诉他说:“今天孟懿子问孝,我答‘无违’,没说其他的。”其实孔子很想说,但是孟懿子没有再继续问。所以他就把心里有点不快乐的事在路上讲给樊迟,说: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孟孙指的孟懿子,他是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问我:孝是什么?我对他说‘无违’”。孔子顺便把这个过程给司机再讲了一次。司机继续问: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司机就是樊迟,他问:“无违是什么意思?”他问的孝是什么,你给他回不要违背,这是什么意思?司机比较笨,他可能就会驾车,对礼仪不太懂。“何谓也”,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我说的‘无违’指父母和一些长辈活着的时候“事之以礼”,应该以礼的规则进行承侍。”

父母活着的时候遵守这种人规,比如说如何孝养、如何孝敬、如何承侍,怎么洗脚、怎么给他帮助、生病的时候如何按摩等,一般儒家的规则全是这些。如果其他的宗派可能会让人学真理、进行祈祷等,但是这些儒家都没有。他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这个规则、制度对他们承侍;在父母死的时候应“葬之以礼”,按规矩、规则进行安葬。比如说尸体是土葬、水葬、还是天葬,做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孟懿子的父亲死的时候,本来他父亲的地位相当于大臣,但是他比较高调,按照国王的礼节给父亲办的后事。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你应该好好地孝顺,不在的时候,他是什么身份,就应以这种身份来给他办后事。他本来是一个大臣,你非要以国王的葬礼来办,这有点过分。人应该掌握分寸,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位置都要相应。孔子间接说了这个意思。

“祭之以礼”

死后一年、三年,像佛教会开某个上师的涅槃法会来纪念,这个叫祭祀,做一些纪念他的祭祀。做祭祀也应该以礼的规矩来进行,不要超越。这里是讲什么呢?对孟懿子问孝,孔子讲了一个很简单的规则:所做事要符合他的身份。

所以我们佛教徒,在父母活着的时候,用正理、佛法来对他进行承侍,死了以后也应该对他恭敬。《毗奈耶经》当中说,佛陀成佛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在迦毗罗国示现圆寂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亲自回来。当时在印度,要把已故父母的棺材抬在肩上。当时释迦牟尼佛亲自来扛。很多人劝他不要这样,但他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释迦牟尼佛亲自为父亲抬棺。

释迦牟尼佛出生7天,生母摩耶夫人就示现圆寂,后来大爱道比丘尼抚养他长大。抚养过程中,佛陀对她非常恭敬。后来佛陀听到她圆寂后,要求阿难尊者准备各种各样油、花等,每种500个。到了那里以后,就开始供养她的舍利。那时很多天人劝释迦牟尼佛:你不要亲自去供养,我们来替你供养。佛陀说:她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对我的恩德很大,所以我亲自来供养她的舍利。所以佛陀对亲生父亲、养母大爱道比丘尼,他们示现圆寂的时候,他都是亲自参加后事。我们佛教徒也好,出家人也好,自己父母活着的时候,就按照‘礼’的规矩好好地承侍,不在的时候呢,也应该去参与处理他的后事。

以前我们这里有些道友问:我的父亲死了可不可以回去、母亲死了可不可以回去?我们没有任何怀疑:一定要回去。不管怎么样,你出家也好、学佛也好,一生当中他对你恩德这么大,离开世间的时候,你却没有处理后事,肯定是不对的。甚至有些人他可能病得非常严重,可能要见最后一面。这种情况下,我们也经常劝大家还是要回去看看。在人世间当中,父母对自己恩德是最大的,佛陀也说父母对我恩德最大。佛陀都亲自去处理后事,我们其他人更不用说。

所以父母健在时做供养,不在的时候一定要去处理后事。现在清明节的时候,大家要为已故祖先烧纸。听说很多地方为了防火灾,纸也不能烧,烟也不能熏。孔子看了以后可能不太高兴。连纸都不能烧,怎么能这样呢?

这是第一个弟子问。你们也看一下。每一个弟子提问是一样的,但是孔子的回答却不同。以后我们在座的人遇到不同问题的时候,要先看这个人对你是故意的呢?还是挑剔呢?还是真心问呢?还是他确实不懂?有时候确实从态度上能看出很多情况。如果知道提问者的背景是最好的,即使不知道,也应该会选择。这个很重要。

下面是第二个弟子提问。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从上面算的话是第六章,《为政品》当中的第六章。

孟武伯,他是孟懿子的儿子。孟懿子的父亲叫孟僖子,孟懿子的儿子叫作孟武伯。父亲问什么是孝,儿子也问什么是孝。用现在的话讲他是官三代。孟武伯的性格比较傲慢、放逸。可能有钱、有地位的人的孩子教得不是很好。他比较傲气,也不听教养,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力,是这么一个人。

孟武伯的问话跟前面一样,问孝。孔子回答,曰,古文‘曰’就是说的意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什么是孝呢?就是让父母只为你生病的时候担忧,这样才是孝。只有生病的时候担忧,其他事情不用担忧。意思是除此之外其他事不用担忧。因为孩子生病了父母肯定是担忧的,这个可能推也推不了。

我当时开刀的时候故意瞒着我母亲。后来他们念经的时候,她就发现了。所以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担忧他的孩子。孩子比较孝顺,其他的事情父母就不用担忧的。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比如说你这个孩子比较听话,可能生病的时候父母不得不担忧,只要没有生病,其他时候我们家里的这个孩子是很好的。他不喝酒、不吸毒、不乱来、不偷盗,不做各种违法的事。出家人是比较好的,父母就很放心,只要他没有生病,他应该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孩子不听话,生病反而是孝顺。有些父母说还不如死了好,病了可能不说吧。在外面做了那么多坏事,家里也是赔得倾家荡产。每天都是做犯法的事,关在监狱里面多少次,父母是特别闹心,特别不安心。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可能是不听话,所以孔子给他回答是:“你只要除了生病以外,让父母不担心就可以了。”孔子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孩子有时候确实让父母担心。所以对他如是回答。这是要求比较低的。要你孝顺父母,经常去供养,这些事做不到,你这么不听话的一个孩子,除了生病以外不做什么就可以了。“你去天天承侍他,活着的时候怎么样,死的时候怎么样”---答他父亲时还稍微好一点,孟懿子只不过有点傲慢。但是他(孟武伯)可能更差,孔子就这样回答。

我们经常说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搬了三次家:一次是坟墓旁边,一次是屠宰场旁边,她觉得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好,后来她就搬到一个学堂旁边,这个环境很好。

现在很多有的智慧父母,内地也是这样,他们买房子的时候特意选在学校附近。如果孩子从小都在学校旁边成长,还是好的。这是孟母三迁对教育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也没有受什么教育,天天上网。孩子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可能再过一段时间看起来很可怕。

我们看到大概三四岁的孩子,每个人都玩手机,如果没有手机他就哭的不得了。父母为了让家人安静,就给他一个ipad或者手机。这样父母他自己也在玩,孩子也在玩,整天都在迷迷糊糊当中,这种情况将来确实比较可怕的。

我们前面也提过,因为现在网上点击率比较高的,流量比较大的事情全部都是负面的,没有安全感这方面的。真正的真善美基本上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注意。所以说现在的这个时代,可能孩子不让父母担心就可以了。

父母的担心也有各种差别:你的事业啊,你的各方面。其实父母很可怜的,从小把孩子送到学校,而学费也很高。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不要紧,只要让孩子不要受苦就行。父母都有这样的一种力量。可孩子长大之后却不知回报。孩子对自己的孩子特别重视——我的孩子要花多少钱读书都可以,但是花点钱让父母健康,承侍父母,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尤其现在大城市那边越来越糟糕。

在藏地雪域,以前在孝顺方面自然而然做得很好,但是现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比较孝顺的人会请一个保姆照顾老年人,最多这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前段时间我去泸定的时候,看望一个老人。当时慈师给我打电话,那边有我们认识的一个老人,是老领导,让我去看一下。他说:原来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他给我们两个人分别给过10块钱,你记得吗?我说我记得。他说你去看一下,他现在生病了,也不能上来。我去看望了,他虽然家里有很多人,有些是领导,各方面也不太方便......。

我看很多人老了以后,虽然曾养了很多孩子,但是现在人比较现实,自己的工作舍不得。如果没在工作岗位上,可能连工资都没有。为了养家庭,都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父母呢?要么放在养老院中,要么请一个保姆。相对而言,藏地可能当时计划生育控制的不厉害。所以在藏地,基本上一家人,父母有几个孩子,这种情况下,相对而言好一点。但在大城市,关于孝顺父母、父母的养老,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是第二个问题,孟武伯问孝。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

第七章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也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比他小四十五岁。他是孔子唯一一个南方弟子。孔子的弟子大多数都是在山东、河南一带。子游是南方的文学家,他的学问比较高,人比较温和,但原则性很强。有些历史记载他后来在江南那一带弘扬孔子的思想,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学者。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当下所谓的孝,是大家对父母能养护。好好地孝顺,好好地养护他们。“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种解释方法。

一种解释是:犬马,犬是指的是狗、马。至于犬马,它们都有养。光是养护的话,对父母也是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养马和养狗也是给它吃的和住的,两者是一样的。没有在精神和其他方面对对父母孝顺,仅仅是物质上面的供养,实际上与养马养狗没有什么差别。这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仅仅是用吃住、物质来养的话,狗对主人是守护他的家,马做乘骑服务家人,它们都对你都有一些养护的作用,那这样(养护)没有什么差别。如果光是物质上对父母好,猪狗对家人也很好的。

这两个解释意义相反。

有些学者坚持认为后面的解释方法是对的。不然我们养父母和养狗马一样,好像对人不敬。但从字面上看,前面一种解释方法比较适合。

光是对父母物质上帮助,和养狗养马没什么差别。但你对父母不同的是什么呢?不敬。如果你没有恭敬,那何以别乎?与养马和养狗有什么差别呢?没有什么差别。意思是我们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照顾他的精神!因为他毕竟是人,需要有情绪上的沟通、情绪上的恭敬、情绪上的照顾,这个很重要。养他的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话,好像与养动物也没有什么差别。

现在大城市里,我们看到这种现象比较多。像日本、中国的有些城市、原来的村落,全部都是老年人。子女们在远方,可能给他寄一点钱、偶尔打个电话,就是这样。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我们养牛养马也一样给它派个人、给他喂个草,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原来你小的时候,父母并不是光是给你吃的喝的,把你放在那里不管。小的时候一直到长大,一点一滴地教你走路、吃饭;稍微长大的时候,教你怎么样学习知识。包括我自己,我的父母都是文盲,连一个字‘嘎卡嘎那’都不认识,可能从来没有看过‘嘎卡嘎那’的字。我有时候想:父母应该这辈子没有看过‘嘎卡嘎那’,更不用说是什么英语、汉文、日语、德文了。但是不管怎么样,父母从小在做人方面确实教得比较多。现在印象中母亲教我的知识更多,对自己的生活影响较大。好像父亲教给我的......,可能天下的父亲都是这样,教育孩子时,大概地说一下道理。很多点点滴滴,如做人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母亲教的很多。像我的父母,知识上面没办法教,他们稍微念个经、念个咒语、磕头、供灯,这些方面算是教了一些,但真正的知识,他们自己是文盲也不懂。

如果父母当年对你光是给个吃的喝的,除此之外别的没管,你可能仅是没有饿死。但是你现在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呢?大家应该是清楚的。所以我们作为子女,给父母的养护不能像养牛马一样的,给他一点吃的、喝的就可以了。等父母人老了以后,好像稍微给父母一点......。现在汉地很多都是这样的,子女最多给他寄个包裹,然后打个电话“我忙得很,忙得很”,不能这样!

有些子女还是很有耐心的。因为父母比较啰嗦,人老了以后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就像老牛吃草一样,很多事情翻来覆去。他前面说的有可能忘了又再次说一遍,又再说一遍。有些孩子比较孝顺,他真地很有耐心,一直听着、一直安慰,然后又进一步地给他思想上进行沟通、照顾。我们作为子女,面对父母的时候,需要陪他一起去吃个饭,聊一聊。这样在他死后没有后悔。这是一个基本的差别吧!不然的话,我们经常说“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特别地柔软,天天对你担心、害怕,然后子心则像石头一样,怎么对她好像也无所谓的感觉。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对父母的孝心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学孔子的思想,主要在做人和孝方面学一点,其他像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之间的差别,这些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这里也没有讲。佛陀在《别译杂阿含经》里,当时有一个人对佛陀说:对自己的父母从物质上给予照顾、从精神上用正理帮助他们,这样有没有福德?佛陀非常赞叹。

你在物质上照顾他们,如果有信仰的话,在精神上对他传播正理。

当时佛陀说:如果你这样做,所有的梵天、帝释天会到你家里,所有的火神、水神、天神也会到你家里,所有的功德自然而然会积聚等等。在相关的小乘经典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应该对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精神上要恭敬,经常交流,这很重要,这是第三个问答。

第四个回答是子夏问。子夏在第一品《学而篇》中提到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也是一个学者,跟子游同龄,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也比较年轻。他理论讲得很好,然而实践上不是很好,是这么一个人。我们当中的人有些会讲,有些会做,有些会讲会做,有些只会讲不会做,有些只会做不会讲,很多方面差距比较大。有些人讲的时候天花乱坠,“哇,这个人肯定是很厉害,”然后真正去做的时候就马虎虎虎,不是那么厉害;有些人说的不多,讲考的时候也确实看不出来。我现在见的人比较多嘛:这个讲得很好,但是做得不知道怎么样;这个人讲得不是很好,但也许这个人很厉害;那种人想法比较多也不知道。反正人有各种各样的嘛,大家知道。

这个时候子夏又问孝。我们今天遇到的四个问题,问的都是:孝敬是什么样的?孝顺是什么样的?都问同一个问题。

孔子的厉害在哪里?如果是我们回答,可能用他的一个重复的答案。比如说父亲问的回答,给儿子也这么说,另外两个人同问,我也可能给他们同样回答。因为答案自己已经有掌握了,比较容易。

但是孔子不是这样。他根据每一个人(他的身份、情况、性格、根基)不同,回答也不同。而且每个回答都代表着不同的思想。

他在这里说:色难。这个色难很重要!第七章是不敬,这个也很重要!他每个回答看起来文字类似,但都有两个重点字。这里是“色难”,脸上的表情和颜悦色——这是很难的。如果你要孝顺,对父母经常要用好的表情、好的态度、好的悦色、你的微笑,这个是一定要做到的。不然你态度很不好,即使给他们一些钱,那也没什么意义的。所以说色难。这对你的脸色、对你的表情要求,做到比较难。

为什么呢?有事,弟子服其劳,如果有事情的时候,那弟子或者年轻人、或者下面的子女,要做他的事情。一般来讲父母有事情的时候,子女要去做。比如说有什么劳动,这些你去做,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然后就是有啊,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母、老人、长辈,由他们来馔,馔是指享用的意思,他们先吃,这个是可以。曾是以为孝乎,这个难道是真正的孝顺吗?这个色是最难的。有事情自己先去做;有吃喝先让给老人、需要恭敬的人,让他们先吃喝,这个是孝顺吗?不是。

为什么不是呢?因为你的表情很重要。

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比如说有好吃的,现在山东就是这样,我去过好多次,他们一般来讲老人先吃。吃饭是这样,一般事情不让老人做,由年轻人去做,不然是个很害羞的事。老人吃过后,可能男士先吃,然后女士吃,好像有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以前是这样,现在还稍微有一些,但不是很严重了。可能在这些地方,老人先吃,老人先喝,老人不要做的事情年轻人做,这个一般来讲也是孝顺,还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表情、你的脸色。你脸色不好,急急忙忙地给他做,“啊,你吃你吃,你先吃吧!”特别不好的态度。我们有些人对父母,表面上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给他们一点恭敬,但是内心好像特别不耐烦、特别烦躁,不愿意让父母开心。

其实父母和长辈,他们对态度是很重视的。他一方面当然对你有一种……。以前我遇到过一个亲戚,这个亲戚比较年老,他跟儿子媳妇住在一起,表面上看好像天天对他还不错。有一次那个老人和我俩人坐在一起,我说:你们家里的那些人对你很好吧?他说,对我各方面吃的穿的都很好的,但是经常板着脸,表情不太好。我确实一直记住孔子的这句话。

如果有些子女、或家里人对他的表情不好......。老年人就是因为没有权利、没有力量,对别人的表情、脸色看得很重要。现在的话叫“情绪价值”。如果态度比较好,这是最高的一种价值,最高的一种境界。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看看怎么样?对父母孝顺应该从内心当中发出,因为情绪和外面的表情一般装不出来。子女对父母的表情、年轻人对老人的态度,一般是装不出来的。所以人在心里面想的一般都会在脸上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高兴的话,罪过也是比较大。有些人在心里面特别恨他,表面上做一些事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杂譬喻经》中说,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一次佛陀对他说:“你的这个果报快要现前了,你要注意!”然后目犍连开始说大话,因为他是神通第一。他说:“果报来了没事。如果东边来了我就躲到西边去;西边来了我就躲到东边去;如果南方来了我就去北方;北方来了我西方去,没什么问题的。”后来他也比较注意,结果不小心掉在一个山崖下面,山崖下面有个老人在那里做一些护轮,像车轮一样。好像也是一种业力现前,这时候老人看到这个人特别怪,他认为是一个魔鬼,然后马上拿工具狠狠地打目犍连,把他的骨头都打断了。那时目犍连根本想不起来自己有神通。因为他的业力现前。后来才知道,他以前做人的时候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而且心里有一次生嗔恨心“如果有机会应该把她的骨架折断”,他发这样的恶念、恶愿。就是因为这个果报,目犍连也受到因果的报应。应该《杂譬喻经》当中讲过。我想,我们尽量在内心当中恭敬其他的长老、长辈、父母,这是很好的。

如果内心当中实在不行的话,表面上对他们……。现在很多子女不在父母身边,不在身边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沟通,我觉得这是现在唯一能和父母连接的方法。对很多人来讲,发信息不知道父母能不能看得清楚;然后看一些微信。我看到现在很多老年人拿着那种手机,是那种自然而然声音特别大的手机,他天天都在等子女的电话。原来我母亲在的时候,(父亲在的时候还没有电话),母亲在的时候后来有了电话,她也是天天都把电话开着。我给她说:你关机啊,不要开着。“啊,我那个儿子出去了,他可能会给我打电话嘛。”她一直有一种挂念在心里面。如果可以的话,我给母亲打个电话,对她语气稍微好一点。真正内心当中和她沟通,这是一种很大的功德,对她来讲也是一种孝顺。

孔子在这里说,色难。如果我们《论语》记得不清楚,色难不敬,这几个字记住,也许对自己的父母、对老人、对老师,在恭敬方面应该有些帮助!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