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ཆེད་དུ་བརྗོད་པའི་ཚོམས། 

优陀那经讲解

2课 

我们继续讲《优陀那经》。这部经共有三十三品,其中第一品是无常品。这一品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学习无常品的教义,我相信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生起无常观。就像昨天注释中所提到的那样,如果没有学习无常,我们就容易固守常有的想法,引发常执,从而产生烦恼,进而造业并带来痛苦,最终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无法解脱。

因此,这部经典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无常品。在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开启修心门扉》《札嘎山法》以及其他相关教言中,无常的教义也被阐述得非常透彻。早期噶当派的很多大德们,特别重视无常观。事实上,早期的噶当派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在许多修行教言上非常相似,他们都十分重视闭关,强调修心、调伏自心,这在所有修行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尔后,噶当派则较为重视理论的研究和讲学,包括五部大论的学习。回顾历史,前译宁玛派在一段时间内更重视修心,不管是莲花生大士,还是全知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包括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在以他们为主的宁玛派大德们留下来的著作中,都特别重视修心法门。从麦彭仁波切开始,虽然并没有要求单独学习五部大论,但他对五部大论都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法王如意宝则依据当今许多寺院和佛学院的理念,特别重视五部大论的学习。显宗的五部大论,确实是佛法教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一部论都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对我们树立佛法正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佛教徒,我们必须先打好前行的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今,真正希求前行或无常法门的人很少,更多人倾向于求灌顶或是最高的无上密法。当然这并无不可,追求高深的法门也非常好,但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能够与佛法的教义相契合。如果自心无法与之相应,再高深的法门对自相续也起不到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讲无常品,这一品我会稍作广讲,也许每节课不一定讲很多偈颂。到了后面部分,公案不多,没有许多可以发挥的内容,到时可以稍微多讲一些。

接下来,紧接着昨天的教义解释。

骸骨如鸽色,弃后遍散落,

各处各方所,见此何生喜?

如同鸽色的骸骨,被遗弃后周遍地散落于尸陀林中的各处以及各个方所,看到这一幕,又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

活人的骨头称为“骨”,而骸骨是指人死后的骨头。骸骨通常呈现灰白色,像鸽子的羽色,不完全是白色,而是带有些许青白色。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死去一段时间后,骸骨的颜色都会变成非纯白色。

人死后,骨头就会被遗弃,在尸陀林中周遍地散落于各处以及各个方所。正如《入行论》所说:“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生时我们的身体是完整的,死后便四散分解。看到这一幕,又有什么值得生起欢喜的呢?这是字面意思。

与这个偈颂相关的公案是,佛陀在舍卫城时,看到一些刚剃度的比丘们过于注重装扮,常常洗澡、换新衣服,整天忙于装饰自己的身体,忽视了念经和闻思修行。原本剃发出家、披上佛陀的袈裟是为了寻求解脱,而部分年轻出家人却过于注重外在的形象。

佛陀为了让这些比丘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将他们带到尸陀林。当时,五百名盗贼被处死,他们的尸体被丢弃在尸陀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尸体的骨架散落在各个地方。佛陀对这些比丘说:“你们不妨看看这些骨架,再想想自己的身体到底有什么可执著的?”许多比丘看到这一情景后,对轮回产生了厌离心,并最终证果。

另有一种说法,有五百比丘心中生起了傲慢,佛陀为了摧毁他们相续中的傲慢,将他们带到尸陀林,对他们进行教诲,最终这些比丘获得了圣果。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适当地保护和保养身体是可以理解的,但若过于追求外表的庄严,则说明其内心缺乏无常观。

如今,在一些大城市里,人们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装饰容貌上,每天早上起来化妆可能要花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卸妆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仅重视外表,却忽视内心的修炼,不念经、不修行,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太合理的。

其他佛经中还记载:一位比丘前往尸陀林,途中经过一片田野,当他不小心踩到农田中的粮食时,农民不满地制止了他。这里的粮食,《入中论》的颂词中说是“内”(藏音),法尊法师翻译为“麦”,印度应该既有麦子,也有青稞吧。

比丘解释说自己有急事,正准备去打官司,希望他能谅解。农民很好奇,一个比丘要打什么官司呢?便决定跟随他一起前往尸陀林。

当他们到达尸陀林后,农民问比丘要打什么官司?比丘向农民解释说:“我准备将这些飞禽走兽作为证人,我要对我的心进行审判,因为它实在是不听话,总是执著于认为一切都是常有的、干净的。”可能是因为飞禽走兽经常啃食这些尸体,所以将它们当作公证人。

随后,比丘将这些灰白色的骨架当成自己观修的对境,开始修不净观。农民认为比丘讲的道理很有意思,得到了启发,于是与比丘一起观修,最终两人都得果了。佛陀得知此事后,便宣讲了该偈颂。

这个偈颂主要对治了四种贪执:“骸骨”主要对治触觉的贪执,即人们对整体的血肉之躯的贪著;“鸽色”对治颜色的贪执,因为我们觉得身体很好看,但如果它变成了灰色的骨头,感觉就不再干净;“遗弃”或“抛弃”对治享用的贪执——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或者他人的身体是可以享用的欲妙;“遍散落”对治形状的贪执,我们认为这个身体苗条、十分庄严好看,一旦它四散在各处,任何外貌上的美感都荡然无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对治,帮助修行者超越对身体的过度执著。

在喇荣尸陀林中的石碑上,应该也有这个偈颂。前两句是“骸骨色如鸽,散弃于诸方”,和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后面还有“森森复累累”等。它的出处是律藏,源自《律分别》,应该是丹增活佛那边做的。我在网上看到的是汉文。如果你们有机会到喇荣尸陀林,可以看看这个偈颂。《毗奈耶经》中有这个偈颂,一般在学戒时会学到。作为出家人,最好常常到尸陀林修无常观。

如今,许多游客到喇荣尸陀林,不是为了观修无常,而只是为了拍照,其实尸体、秃鹫没什么可拍的。按理来讲,来到了喇荣这么殊胜的圣地,应该发个善愿、做个顶礼。没有信仰的人就不说了,有时,有信仰的人也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就跑了。当我们到尸陀林时,看到那些曾经是活人的骨架,最终都变成了死者的遗骸,通过观察这些散落的灰白色骸骨,或许能在内心生起真正的无常观。

我们在网上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人,用美颜相机自拍后晒到网上,如果在家人这样做,倒无可厚非,但如果出家人整天如此,我们看到后不会觉得好看,而会觉得这个人很可怜,这种行为表明此人并不重视修行。有些觉姆,甚至有些出家男众,每天不停地在照片里摆弄姿势,头上披个什么东西,眼睛露出来。有些人出家人还经常直播,展示自己家中一切都很干净,但看起来像是在炫耀。其实,真正的出家人应该对轮回产生出离心。自己心情好时,偶尔展现一下没问题,但如果这种行为成为常态,就不太合适了。

世间人流行这样做,因为这能带来流量和收入,成为一种赚钱手段。然而,作为出家人,不应依赖这种方式来谋生。即便自己认为这样很好看,但无论是其他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来看,未必会羡慕。现在的许多出家人,都比较注重以别解脱戒为主的行为,而大乘佛教中的出家人,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某些行为是可以开许的,但这样的做法是否为大众所接受,恐怕也要因人而异。

修行者不应像外道一样,过度折磨自己的身体,佛陀不允许这种行为,有些律仪中也会加以制止。同时,作为现代出家人,我们更要审视自己的言行,如果不注意自身的修行,一旦他人发现佛教中的某些问题,他们很容易添枝加叶,这种舆论导向可能会影响大众的看法。其实,背后有许多复杂的情况,或许我们很多人并不了解。一个人若违犯戒律、做了不如法的事,这是个人的问题,不应由整个佛教界背锅。想想看,如果一个团体中的某个人犯了错,所有成员都要为此承担责任,那世间的组织会怎么做呢?

世间人很容易产生邪见,因此,这方面的问题有时也值得我们深思。

自某日夜晚,初入母胎人,

寿无增唯减,去已不复返。

自从某日夜晚初入母胎后,寿命没有增加,唯一在减少,消逝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我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长篇幅地引用了这些教证。意思是说,在某一个夜晚,我们入了母胎,从最初入母胎开始,寿命就没有增加的可能,唯一在减少,而且减少后就不会再回来。虽然这段话字面意思很简单,不会解释的人几乎没有,但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必须要明白。

这个偈颂是佛陀在舍卫城讲述无常和动摇的法理时所说的。佛陀讲了人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最后死亡的整个过程都是无常的。随后,一位比丘站起来问佛陀:“我们理解的无常是有生便有死,但在胎中未出生之前,是否也是无常呢?”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佛陀严厉地呵斥他,并为他解释道:“只要从入胎开始,每一刹那都在经历无常的变化,胎死腹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没有什么是恒常的。”

这与我们世间的常规观念有所不同。很多人会认为,在胎中未出生之前,寿命怎么可能减少呢?但实际上,从入胎的那一刻起,原本的寿命便开始逐渐减少。我们通常认为,生下来之后,生命才开始走向死亡,但如果详细分析,实际上从胎中开始,生命的无常就已然显现。

至于颂词中为什么提到“夜晚”,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白天特别忙碌、劳累,很少有时间行淫,而且人们通常的习惯是在晚上行淫。因此,佛陀所提到的“夜晚”,主要是指大多数情况下的入胎时间。当然,白天入胎的现象也有,但夜晚更为普遍。

入胎之后,身体的形态会经历凝酪、膜疱、龟形、鱼形等七个不同的阶段,这些过程也都是无常的。寿命没有任何增加,岁月流逝,不复再来。如同汉地的晚课中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在《大圆满前行》中,古代的格西们怎样修无常,大家对这一点应该非常清楚。我们寺院有一位老堪布——拉雪堪布,他几年前圆寂了。从堪布的传记中看,堪布的无常观和出离心从小就以俱生的形式存在。有些人福报较大,或者前世在这方面有过串习,可能从小就对轮回有着厌离心,对世间万法没有太大的执著,无常的感受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生起。

其实无常观很容易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因为生命的每一刹那确实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存在。现在看似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过一段时间便会消逝。当然,有些沮丧、焦虑的情绪是一种悲观的心态,而不是真正的无常观。

世事无常,包括我们喇荣五明佛学院在内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若没有学好无常的教义,无论是自身还是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都会感到难受。如果我们有了无常观,尽管并非完全没有悲伤之感,但还是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些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朝见众多人,暮或不复见,

暮见众多人,翌晨不复见。

早上看见了许多人,下午就不见了;下午看见了许多人,第二天早晨就不见了。

这些教证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次我翻译《优陀那经》时,采用的风格与翻译《心性休息》等时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它的注释进行翻译。以往的颂词普遍使用七个字,而这次则稍作调整,翻译为五个字。这种做法在许多译者翻译不同经论时也很常见。

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这些意思。比如,早上看到很多人,但发生了一些事情,到了下午就不见了;或者今天下午看到了很多人,到了第二天早上又不见了。字面意思很简单,没什么不懂的。

在注释中提到,前面两句主要是针对贪执而言的。比如早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特别重要的人,到了下午可能就发生了意外,像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甚至战争等灾难。后面两句则更侧重于讲商人们的情况,今天下午还好好的,可能因为外出经商或者有事出门,在某个地方突然去世,第二天就突然从这个世上消失了。

与这个偈颂相关的公案是,佛陀在舍卫城时,波斯匿王持政,有一位年轻男子,他的妻子特别美丽,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生活和睦。他早晨外出工作,结果下午回家时,却发现妻子被一条黑色的毒蛇咬伤,当场死亡。可能在古时的印度,毒蛇咬人的事件比较常见。丈夫到家时,他的亲朋好友正准备将妻子的尸体火化。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悲痛欲绝,直接扑向火堆。早晨还和睦相处的家庭,到了下午这一切便全部消失了。佛陀得知此事后,便宣讲了这个偈颂。

这种情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以前噶当派的修行者,每次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做这件事。”他们的习惯是,每晚睡觉前都会把碗扣上,表示自己明天肯定不在人世。有些人觉得这种想法过于悲观,但事实就是如此。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年轻时,曾在印度学习过佛教。大家可能看过他的传记,尽管译者使用了不同的词汇,比如提到乔布斯经常禅修等,但可以看出,他深受佛教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临终时,他表现得非常坦然。

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死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为此做好准备。比如每次出门前,都要做好“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出门”的心理准备。我们做任何事时,都应有无常观。无常观的修行非常重要,它能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而不是拖延或懒惰。

在注释中也提到,这段教言主要是为了激励那些修行懒惰的人,修行不能明日复明日地拖延下去,否则修行的机会一旦错过,就可能永远失去,一定要尽快地完成修行。如果是造恶业,或是世间的事务,或许可以稍微推迟,但修行是不能拖延的。

男女众多人,壮年亦命终,

岂言我年少,生存何把握?

男女老少的众多人中,壮年亦会突然命终,我怎敢说自己还年轻,离死尚早呢?

上个偈颂中提到的死亡,在时间上并没有固定的界限,早上、晚上,上午、下午,任何时刻死亡都有可能发生。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各年龄层人们的无常:无论男女老少——“男女”二字基本就能包括人类中的所有人,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随时都有可能死亡。通常人们有种观念,觉得年轻人不容易死,实际上并非如此。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生死的规律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在胎中还是壮年时期,都有可能命终。

这里讲的主要是众多“人”,而非天人,天人的寿命比较长,不太容易死。但对于人类而言,不论年龄多大,即便是壮年,都有可能突然死去。因此,我怎敢说自己还年轻,离死尚早呢?

偈颂中有一个“我”字,在注释和佛陀的讲解中,都是用第一人称代词。也就是说,看到世间所有的男女老少,包括壮年人,都会死亡,那么,我有什么把握,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活很长时间呢?没有任何把握。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明白。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世间人,包括一些商人,甚至修行者,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他们似乎并不具备无常的观念。比如一些六七十岁的人,余下的寿命再长也不过就是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但在他们心里,自己可能会活到一百岁、两百岁,甚至更长。最近有个视频中提到,世界上有人活到了一百四十五岁,但总体来说,活到一百岁的人非常少。所以,如果认为年轻人不会死,壮年也不会死,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与这个偈颂相关的公案是,阿难尊者有一次外出时,看到一位年轻人载歌载舞,但当他化缘返回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死去。阿难见到后,非常惊讶地告诉佛陀:“哎,无常真是稀有!我刚才看到一个人载歌载舞,结果回来时他已经死了,这真是无常啊!真是稀有的事!”佛陀听后回应:“这不算什么稀有的事。我曾经外出时,看到一个人载歌载舞,回来时,他依然载歌载舞。这才是真正稀有之事。”

佛陀的智慧极为微妙。世人难以体会佛陀的深意,觉得这只是正常现象。比如我们出去时看见一群人在跳舞,回来时他们还在跳,我们看似正常的举动,在佛陀眼里却充满了无常的警示。佛陀真正想表达的是:原本一切都是无常的,但世人缺乏无常观,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他们一直在唱歌跳舞,不修无常法,这才是更为稀有的。这是佛陀宣说该偈颂的缘起。

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句话放在这里非常合适,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死亡都无可避免。但在现今社会,尤其是过去二三十年里,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媒体和舆论不断引导着人们对年轻的追求。媒体宣传各种延缓衰老的产品,似乎让人们误以为可以永远保持青春。

其实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言论,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寿命和身体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论怎样努力,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年轻。看到脸上的皱纹,感受到衰老的迹象,很多人会感到痛苦和不安,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其实,人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少年时期有少年的活力与纯真,壮年时期有壮年的智慧与力量,老年时期则有老年人的宁静与成熟。我们藏族人很少会为衰老而感到痛苦,甚至在一些地区,年老反而成为一种骄傲的象征,认为自己经历了丰富的人生,成为了成熟稳重的人,人生已经圆满了。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往往将衰老视为不成功的标志,尤其是西方文化中,衰老往往带来巨大压力,当人们在镜子前看到自己满脸皱纹时,会感到极大的痛苦。然而,无论你怎样抗拒衰老,都无法改变自然规律。

作为修行者,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无常。

我曾看到过一则新闻,讲述一位美国人,她一生中四次患癌症,每次都顽强地生还。后来,有一次她在家里,邻居在玩枪时,不小心让一颗子弹穿透她家的窗户,击中了她的身体,最终导致她死亡。有时无常真是特别稀有。

我曾读过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其中提到一个人刚结婚几天便去世了。类似事情在我身边也发生过,曾有一位领导的亲戚,他住在往色达县城去的方向。他在结婚的前一天,各方面都已经准备好了,下午有几张喜帖需要送到霍西,结果在回家的路上翻车了,车祸发生在现在的技术学校下面一点。

因此,人们常常认为年轻人不会死,其实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下面的偈颂,是在为我们讲述无论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面临突如其来的死亡。在佛陀的语言中,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法王如意宝在大经堂中讲课时曾提到,现在有些人觉得,如果被超度的尸体是老年人,那就无所谓。法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这些老年人知道后很伤心,好像老年人的生命不值钱一样。年轻人不能死,不然很可惜。老年人死了是应该的,似乎老年人已经被社会完全抛弃了。你们以后不要说老年人可以死了。”

有死于母胎,有死初生时,

有死爬行时,有死于奔跑。

老年与少年,壮年之众人,

相继而离世,如熟果坠落。

人类有各种死亡方式——有些死于母胎中,有些死于初生之时,有些死于爬行时,有些死于奔跑中。老年、少年与壮年人都相继离世,如同成熟的果实自然坠落。 

在我们人类的死亡方式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人死于母胎之中,在母亲怀孕两三个月时就死了;还有些人在临近出生时死于难产;也有一些人在刚刚出生后,还没有学会走路,只是刚刚能够爬行时就死了;有些人是在能够站起来,为了追逐欲妙而奔跑的过程中死去;有些人则是在年老时死去;有些人死于年少;还有些死于壮年。

总之,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相继离世,犹如成熟的果实自然会坠落一样。字面意思比较简单。

这个偈颂中所讲的,是佛陀在王舍城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有四兄弟,他们各自成家,其中一位兄弟的儿子长大后,相貌比较庄严,后来进入王宫做了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最终被国王发现。于是,国王命令将四兄弟的家族全部杀绝——古代有些国王比较残暴。

在这些死者中,有些人正在母胎中,有些人刚出生,有些人在爬行,有些人在奔跑,他们中既有老年与少年,也有正值壮年之人。还有些是孕妇、产妇、老妇,很多都是两母子相继被杀。总之,这个家族中所有的人全部被杀掉了。这与现在巴以冲突中的情形类似,整个家族集体被屠杀。世间出现战争或地震等灾难时,死者同样也有老老少少各个年龄层的人。

昨天我提到的智铠大师的注释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是这样的:30岁之前的人是年轻人,30到50岁为中年人,50岁以上为老年人。然而,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则将18岁到65岁之间的人划为年轻人,65岁到79岁为中年人,80岁到99岁为老年人。根据这个划分,我们在座的人全部都属于年轻人,我们几位堪布都还不到65岁,像我自己是63岁,依然算作年轻人。(堪布笑)

有些人认为,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夭折的现象比较多,而现在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达,人的寿命虽然不可能增长太多,但至少能够保持在相对较长的范围内。有些人会说,世界卫生组织的这种分类其实是为了安慰人心,尤其是很多人步入老年后,总喜欢听别人说“你越来越年轻”。其实这类说法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时光无法倒流。如果真能够“越来越年轻”,那岂不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年龄的增长是无法逆转的,当因缘成熟时,死亡就如同成熟的果实一样,无法避免地会从树上坠落,谁也无法控制。

接下来,佛陀用比喻进一步阐述这些道理。

譬如熟果实,畏惧必坠落,

生者亦如是,常畏死来临。

就像果实成熟后,即便怕坠落也必定会坠落,活着的人们也是如此,时常畏惧死亡的来临,但死亡也会来临。

这个偈颂翻译起来稍微有些难懂,我参考了其他的注释,字面意思是:譬如成熟的果实纵使再畏惧,但它仍然会自然地坠落,因为瓜熟蒂落是自然现象。同样,人类有生就有死,无论我们如何害怕死亡,它终究会如期而至。

颂词中提到果实“畏惧”坠落,在注释中解释说,裸体外道认为植物是有生命的,比如,苹果或梨子到了秋天就会成熟,它们畏惧掉落,害怕死亡,但无论它们多么恐惧,也必定会坠落。我们人类的生命也是一样。

另有一种解说是,佛陀有一次带着众眷属们到森林中,看到郁郁葱葱的树上挂满了即将掉落的水果,佛陀便对比丘们说:“万法都是无常的,不稳固的。”他通过这种场景来提醒大家,生死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因此为大家宣讲了此偈颂。

我看到在其他经典中,讲述了一个不同的公案来解释这个偈颂,这个公案更好理解一点。

有一个果园的看守人,他负责照看果树,果园中每年都会有许多成熟的果实掉落。然而,有一次,国王下令禁止用掉落的果实上供宫廷。这个命令让看守人感到很无奈,他心想:园中树上的果子很少,掉落的却很多,若要我负责采摘,实在难以完成任务。他担心如果没有遵守命令,肯定会被国王处死,于是跑去释迦牟尼佛处出家。

因为他是出于恐惧而出家的,发心并不纯正,所以修行也不精进,行为很散乱。佛陀看到他的状态后,呵斥他要精进修行,否则无常很快就会到来,并为他讲述了这个偈颂。若按照这个公案来理解,那么此偈的意思就是,守园人虽然害怕果实会掉落,但它们在成熟后,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坠落。同样,尽管人们对死亡充满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能改变死亡的自然规律。

很多人在面对疾病时,尤其是医生宣布自己处于癌症晚期时,往往感到非常绝望。然而,学过无常观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时,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恐惧感,他们知道,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五蕴假合的身体不会永远存在,不会特别伤心,从而坚强地面对现实、祈祷上师三宝,这样也许反而会有转机。因此,人的心态很重要,知道万法无常的规律也很重要。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今天上课也是一种无常的表现,去年上课时,我和你们都不是现在的状态,但在去年冬天,我们的外境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无常的案例。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些变化看作是外界的事情,而应当意识到,自己内心和身体的变化,同样也是无常的体现。在无常的世界里,面对无常的现实,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无常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