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ཆེད་དུ་བརྗོད་པའི་ཚོམས། 

优陀那经讲解

释迦牟尼佛亲述

法救阿罗汉结集

索达吉堪布译讲

第1课

梵语:俄达那嘎

藏音:切德觉必措

翻译及传讲因缘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优陀那经》。

这部经典有不同的译本,有些是从梵文翻译成其他语言,有些是从巴利文翻译成各种民族的文字,还有一些是从汉语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这次我们学习的版本,主要是由我从藏文翻译成汉文。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可能在理解上会存在一些偏差,如果发现有什么出入,欢迎大家提出。因为我们通常在讲解时并非最终定稿,讲解之后会进行修订。

我在2019年翻阅了这部经的藏文版本以及其他不同译本,在此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将藏文直接翻译成汉文,这个版本可能是最为可靠的。这部经典的藏文版本有九百多首偈颂,在数量上与《入菩萨行论》相差不大。不过,当时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翻译。

我在2019年5月11日,我从朵芒寺的旺度喇嘛那里接受了这部经典的传承,他是一位非常好的修行人,去年圆寂了。旺度喇嘛念得比较慢,当时听传承共用了四个多小时。之后,我曾多次考虑翻译这部经典,但因缘一直没有成熟。今年,我终于开始着手翻译,现在已经将前十二品翻译出来了,这是《优陀那经》的第一卷,接下来我会边讲解边进行翻译,逐步完成整部经典的翻译。

我为什么要翻译这部经典呢?宋朝有一位大译师名叫天息灾,他曾将《优陀那经》翻译翻译成汉文,名为《法集要颂经》。我在将天息灾所翻译的版本与藏文版进行对照的过程中发现,两个版本前面的“无常品”和“爱品”的内容大多比较相同,但也有些内容存在差异,而且天息灾的版本距离现在时间较为久远,某些方面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我还参考了汉传的《法句经》,这部经典有三十九品,其中前二十六品与《优陀那经》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初我曾考虑,如果《法句经》已经讲得很明了,就不再翻译《优陀那经》。

还有一部经典叫做《出曜经》,“出”即出现,“曜”是指太阳,《出曜经》是以比喻取名,意为起现智慧光芒的经典,其中涉及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一些公案和说法的缘起。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优陀那经》的另一个版本。

近代,根登群佩大师将南传巴利文版《法句经》翻译成了藏文。后来有学者提及,这个版本的颂词数量,不如藏文版《优陀那经》那么多。

《法句经》在南传、北传、藏传佛教中有不同的版本,有的是个900偈颂,有的是700个颂词,还有500个颂词。而我们现在的藏文版本大约有980多个偈颂,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为可靠的版本之一。

在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有这部经的原文,在《丹珠尔》收录的论著中,有智铠论师对这部经典的注释,其注释中的偈颂基本上都能与藏文版经文相对应。前些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智铠论师的注释后,觉得在翻译时若能对照其注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尽管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出入,但整体而言,应该是有把握的。

此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为什么我要讲解这部经典呢?因为它在全球佛教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南传还是北传佛教的经典中,它都被视为一切佛法的根本。

很早以前,有一位叫支谦的大德在《法句经序》中曾说,这部《法句经》既是初学者循序渐进的门径,也是深入修行者探究奥义的宝库,在古印度,如果初学佛的人没有学习这部经典,就会被称为“越序”——逾越了佛法修学的次第。因此,很多大智者们都认为,这部经典至关重要。

在藏传佛教的早期,这部经典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噶当派分为旧派和新派,新派是格鲁派的初始,它正是在这部经典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旧噶当派则分为理论派与修行派,两派都非常重视“噶当六论”——它们包括慈诚罗珠堪布现在讲解的《菩萨地论》,以及《学集论》《入菩萨行论》《经庄严论》《本生传》与《优陀那经》。

其中,我曾经翻译并用四年时间讲解过《经庄严论》,慈诚罗珠堪布前两年讲了《学集论》。在《本生传》与《优陀那经》中,有些讲禅定,有些讲行为,总之,它们能让修行人的相续中生起真正的信心。

“噶当六论”的讲闻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藏传佛教中已缺失许久,我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能够令其得以弥补和恢复。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先读一遍偈颂的藏文原文,然后进行汉文的解说。

实际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以及佛教的《法句经》——即我们今天所讲的《优陀那经》,被认为是全球三大宗教的根本经典。作为佛教徒,我们如果没有深入学习自己宗教的根本经典,那是相当遗憾的。也有学者指出,这部《优陀那经》在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汉地儒家的《论语》。因此,有些人将其称为“佛教的论语”。

大家或许也知道,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在各自宗教中的地位如何。有人可能会问,佛教中有《金刚经》与《心经》被广泛诵读,为什么将《优陀那经》称为根本经典呢?其实,根本经典应该是容易被大众所理解的,而《心经》和《金刚经》属于佛陀第二转法轮的内容,阐述的是极为深奥的般若教义,普罗大众有一定困难。从这个角度看,《优陀那经》无疑是佛教的根本经典,值得每一位佛教徒深入学习。由于大家对这部经典不太了解,所以我还是想在此专门强调一下。

南传佛教的许多寺院,特别是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都将《法句经》作为日常课诵,这类似于汉地有些佛教徒每天诵读《金刚经》或《心经》。

这部经不仅被认为是佛教的根本经典,也是最早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佛教经典之一。早在1855年,它已经被翻译成拉丁文,之后又被翻译成英文。如今,这部经典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在藏传佛教中,许多宁玛派、格鲁派的前辈大德,在讲解《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或《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时,经常引用《优陀那经》。大德们在引用这部经典时,多侧重于前几品,尤其是有关无常的部分,对后续部分的引用相对较少。

闻法宗旨

这次学习时,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是为了听课而听课,而是要深入理解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经中的每一个偈颂都蕴含着非常精妙的公案和教言,如果能够将它们牢记在心,将对我们的修行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帮助。对于一些在家人或那些信仰尚未坚定的人,这部经典的教义是完全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现代人常常喜欢追求高深的法门,但若我们缺乏坚实的基础,修行就无法稳固,高攀大法未必能对我们的相续有利,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最终导致南辕北辙、偏离正道。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弘扬这部经典。无论是南传、北传还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都非常重视这部经典。虽然各个版本有所不同,在颂词数量上有一定差异,但这部经典的核心教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佛教修行者中都得到了高度评价与重视。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开始正式讲解《优陀那经》。

经典名称的由来

这部经典的藏文是“切德觉必措”,那为什么叫《优陀那经》呢?“优陀那”是梵文,在《藏汉大辞典》中,此经被称作“因缘品”,天息灾译师翻译为《法集要颂经》,而法尊法师曾译作《集法句》,唐玄奘法师则将“优陀那”翻译为“邬拕南”,还有一些地方称其为《法句经》。然而,若从梵文直译过来,它的意思是“自说品”,也就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典。

许多经典都是由弟子提问或祈请后,佛陀才开始讲解的,例如,阿难、须菩提、迦叶等人请问后,佛陀再说法。这类经典的缘起,通常是由他人发问引发佛陀的讲解。而这部经典属于十二部经中的自说部,即佛陀看到某个场景或某种行为后,自己主动讲解并宣说的经典。

刚才提到,如果按照原意翻译,这部经典应该叫做《自说品》,“切德觉必”就是“自说”的意思,而“措”则表示“品”。不过,若直接用“自说品”,可能会让人不太明白它到底是属于经典还是续部。以前有些大德将其翻译为《自说经》,但这也不是很好懂。在佛经当中,像《阿弥陀经》《楞严经》《般若经》,这些经典的名字其实都是直接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因此,经过考虑,我最终采用了梵文音译的方式,将其译为《优陀那经》。

进一步来说,我们可以将这部经典视作藏传佛教的《法句经》。如果以后需要做一些宣传或推广,可以将其称为“藏传《法句经》”。南传和汉传佛教都有《法句经》。

这是关于这部经典名称的由来,这些内容大家应该了解。

结集者法救阿罗汉的故事

这部经典是佛陀初转法轮时的内容,是由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法救阿罗汉是它的结集者。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结集”与传统意义上“佛教的三次结集”有所不同。

有些大德认为,法救阿罗汉是佛陀圆寂约三百年后出生,是说一切有部的论师。当时,说一切有部有四位阿罗汉论师,其中包括世友、妙音、法救等人。但实际上,根据一些藏文资料来看,法救阿罗汉出生于佛陀时代,而说一切有部当中的法救论师,只是与他的名字相同,并非同一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法救阿罗汉还是孩童时,佛陀就已见过他,并给予了授记。所以他应当是佛陀在世时的阿罗汉。

关于法救阿罗汉的详细介绍,我今天会把相关资料发给藏族堪布堪姆,他们会把这些资料发给大家。藏文版《优陀那经》的注释中也详细记录了法救阿罗汉的生平。

法救阿罗汉是舍卫城一户商主的儿子。起初,商人的妻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怀有身孕,直到商人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妻子才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害怕别人误解她有不正当行为,于是决定将孩子隐藏起来。她告诉一位可靠的仆女,让其对外界宣称自己生病了,不要对外人说她要生孩子。

过段时间后,孩子出生了,是一个相貌非常庄严的男孩。她担心如果继续抚养孩子,会被人误解她道德有问题,便要求仆女将孩子在半夜丢弃在路边,希望野狗把他吃掉。

仆女不忍心,就将这个孩子送到皇宫门口。由于他前世行持过大量的放生,以此无畏布施的果报,他并没有被野狗所害,相反,大象、马等许多动物都保护着他。

佛陀发现度化法救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将这个孩子抱走,亲自将他交给波斯匿王养育,佛陀预言,他将来会成为商主,并且会被佛法拯救。于是,佛陀将这个孩子取名为“法救”。

波斯匿王抚养了法救一段时间后,一个商人听说佛陀授记这个孩子将来会变成商主,于是将他带回家抚养。商人的妻子非常不满收养这个外来的孩子,因为他们家原本就有三个男孩和四个女孩。她多次想方设法伤害法救,企图用毒药毒死他、将他丢到火中,还有一次把他放在马厩中。然而,这所有的手段都失败了,反而她的三个儿子相继死去。

商人在愤怒之下,把法救带到一个荒凉恐怖的地方,在他手上写下字,警告任何看到这个孩子的人:“他是断绝种姓者、毁坏福德者,应该立刻杀死他,这样就是在积累福德”——可能商主不忍心自己杀掉法救。

后来有懂面相的人看到法救后,认为他很有福报。另外一个种姓的女子看到法救时,发现他手上有不吉祥的文字,于是,她将商人写的文字改掉,换成了吉祥的语言,告诉人们,这是非常吉祥、有福报的孩子,指引人们要好好地抚养他。

法救渐渐长大,当地的国王和其他人发现,他的手上写着,谁看见他,就会变成商主,得到很大的福报。后来,抚养法救的商主也去世了,临终时对他做了一些交代,国王和其他人都把他当作是商主的儿子,他长大后,确实成为了商主,并且享受了很长时间的富贵生活。

之后他产生了出离心,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并最终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获得果位后,他表示:“我的生命是佛陀所赐,我是因为佛法才得救的,因此,我要弘扬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于是,他开始搜集佛陀在不同场合所讲的法,最终成为《优陀那经》的结集者。

“法救阿罗汉”这个名字由此得来。

我之前提到,为什么他不是后来说一切有部的论师呢?因为在佛陀涅槃一百年之后,形成了声闻十八部,其中有包括说一切有部在内的根本四部,而法救在佛陀时代就已降生并结集经典,所以,说一切有部中的“法救”与这里的“法救”,应当是两位不同的阿罗汉。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法救阿罗汉十分了不起,后来为《优陀那经》写注释的智铠论师,也是印度的杰出智者。在智铠论师的注释中,几乎每一段内容都能指明佛陀在哪个经典中讲了哪些话,甚至可以追溯到具体的事件或场景,以及相关偈颂的公案和出处。

藏地噶当派的一些藏文注释非常略,基本上与科判差不多。因此,我在翻译时主要参考的是智铠论师的注释。每个人都有电子版,我每天可能会讲六七个或十几个颂词,你们应该提前预习好,这样听课时就比较轻松,否则,如果讲考时讲不出来,别人会笑话你。这部经中的内容不同于密法的窍诀,密宗的直指法是不能提前看的。你们可能还有其他课程,时间比较紧张,但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一样,是可以挤出来的。

第一卷

礼敬遍知佛,祈愿诸吉祥!

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中,许多祝愿吉祥的语句通常都放在论典的后面部分。然而,这部经典的译师在前面部分就加入了这些祝愿吉祥的内容。这部经典是由嘎瓦拜则译师所翻译,他出生在公元8世纪,国王赤松德赞时代,属于前弘时期。

藏传经论的译礼,对应三藏来说,律藏是顶礼遍知佛陀,因为律藏中讲述的是非常细微的因果,只有佛陀的智慧眼才能够洞察其中的奥秘;经藏是顶礼诸佛菩萨;论藏则是顶礼文殊菩萨。

或者说,由于这部经典属于第一转法轮的范畴,所以顶礼遍知佛陀。通过顶礼佛陀,祈祷加持我们学习这部经的人获得吉祥,以及佛陀赐予的健康、快乐等。现在很多人热衷讨论健康、养生、快乐、长寿等话题,这些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的确需要诸佛菩萨的加持。现在西方的一些政要,经常在演讲中提到“上帝保佑你”,这种表达反映了人们对神圣庇佑的渴望。作为佛教徒,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同样期望佛陀赐予我们吉祥,希望能够得到今生的福德,来世能够往生到清净的刹土。

佛自说经偈,我今广结集,

断除睡昏沉,欢喜心聆听。

无人提问而佛陀自己宣说的经偈,由我如今广为结集,希望各位断除睡眠及昏沉,以欢喜心恭敬聆听。

刚才讲过,没有人向佛陀提问,佛陀自己依靠某种因缘宣讲了这部教法,就像有些诗学家,到了河边、山上,或者正在经历某件事时,往往也会写下偈颂一样。法救阿罗汉将这些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偈颂收集在一起,整合成一部经典,他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份智慧的盛宴,希望每一位听众都能够断除睡眠和昏沉,以欢喜心聆听。

今天是第一节课,我刚才观察了一下,大家似乎没有感到困倦和昏沉。可能有些人听得不太明白,但总体来看,大家的专注度不错,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好。希望大家保持这种专注的状态,因为听经闻法的过程中的状态非常重要,如果你们的状态好,我也会尽力认真地讲解;如果有人认为我讲得不好,可能是因为你们听者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你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闻法态度,这是我们互相影响的结果——不要怪我。你们应该这样想。(众笑)

听法时,首先要确保不要打瞌睡,否则传承就断了,法也听不懂。我们有时即使精力集中,还是有可能听不懂,那如果心处于散乱、昏沉、睡眠的状态,肯定更加听不懂。

虽然这部经典的意义不像密法或中观那样高深,但它其中的逻辑、细节和公案依然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一环扣一环,如果我们前面稍微走神或没有专注,后面就很难跟上,最终可能会觉得越来越听不懂。如果大家听得很开心,那么时间会过得很快。如果听不明白,我每天晚上一个小时的讲解可能会让你感觉时间很漫长,甚至感到痛苦。

你看,法救阿罗汉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曾说过,他认真地为我们结集佛法,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要远离昏沉和睡眠,并用欢喜心来听闻。这种心态非常重要,正如《前行》当中所说,要用欢喜心来注视上师。我们听法时,若表现出痛苦、愁眉苦脸的样子,那为什么要来听课呢?

听课时,应该心怀喜悦,期望能学好这部经典,并从中获得智慧,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听闻,那学习的状态和气氛都会很好。

我们现场只有几十个人,将来有人通过音频等形式听法时,状态依然非常关键,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记录关键的要点。有智慧的人能将这些法义记在心里,而中等智慧的人可能需要做一些笔记。正如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当记录有助于加深理解。

这部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希望各位以后能用藏语来讲解。刚才一些堪布也提到,他们很早以前就读过这部经典,但之前的理解不够清晰。如今有了注释,理解和解释起来会更加清楚。

藏传佛教中,一些经论缺乏详细注释和科判,可能会让人难以理解,这有点可惜。比如我前段时间讲过的《孔雀灭毒论》,它在藏传佛教中非常著名,作者达玛绕杰达是特别了不起的修行者。但此论的注释非常少,只有一个很短的科判,几乎没有详细解说。

同样,这部经典,除了印度智铠大师的注释之外,藏地目前尚没有找到其他详尽的注释。如果大家对印度注释不太习惯,读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就像我刚才讲的法救阿罗汉的故事,以及每个偈颂背后,都有一些深刻的故事,如果不仔细看,确实难以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我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因此,我希望在座的智慧不错的人,将来能为《优陀那经》做一些藏文注解。本身我们藏传佛教就对经典的重视程度不够,毕竟经典是由佛陀亲口所讲,印度的大德们也非常重视,许多论著中都有经典的注释。相比之下,藏传佛教更多关注的是论典的注释,而经典的注释却比较少。以前我在讲《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时,有些内容如果没有注释,就不是很好懂。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经典的学习,并为其做一些藏文注解,这是非常有利益的。

接下来,大家要认真听讲,这部经典的精彩内容正式开始展现。这部经典共有三十三品,其中第一品叫“无常品”。

无常品

一切智救主,大悲大能仁,

最后身之际,世尊如是言:

佛陀是救护世间的尊主,他具有大慈大悲心,能战胜一切烦恼。世尊以最后有者的身体如是说道——

这是无常品。为什么一开始先讲无常品,后面再讲爱欲品等等呢?它是有次第的,因为无常观在我们修行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具有无常观,那么其他的修行也一定会成功。反之,如果无常学不好、修不好,其他的修行就无法顺利进行。为什么呢?若是没有无常观念,就容易陷入常执——将万法执为常有;一旦有了常执,就容易引发各种烦恼,在不断地产生烦恼的过程中会造作恶业,恶业就会带来痛苦。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无常观是非常重要的,若缺乏无常观,就与普通世人没什么两样。我们有时也能看到一些堪布、格西,或者其他名声显赫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似乎没有无常的观念,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修行往往也不好。所以,如果没有无常观,就会具有常执,进而引发烦恼、造下恶业,最终带来痛苦。

作为修行人,所有的法门中,无常观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我们这次在学习无常品后,每个人都能够真正地在内心中生起无常观。正如噶当派前辈的教言中所说,当无常观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时,我们就不会再对世间的琐事有过多的兴趣,意识到若不尽快闻思修行,短暂的人生在一眨眼间就会过去。

我之所以决定翻译这部经典,也是因为2019年时,我有一个亲戚,他们一家去拉萨朝圣。那天早上,他们通过视频电话告诉我妹妹,朝圣已经圆满,准备愉快地回家,结果回家途中发生了车祸,一家五口人中只有两人生还,其中一个受了轻伤,一个成了残疾,其他三人当场死亡。上午一切正常,下午就发生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这让我想到了这部经典中的无常品,于是我特意翻阅了一下,觉得这里面的内容讲得很好,应该对大家很有利益,随后打算着手翻译。所以,这部经典的翻译,也正是源于无常的因缘。

无常品真的非常重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到一定的时候都会示现无常,在这之前,内心生起无常观十分关键。

这里的意思比较简单,“一切智”是指佛陀,他是救护世间的尊主,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大能仁,藏语是“特巴钦波”,意指能战胜一切烦恼。

按照声闻乘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的身体是五蕴假合的有漏之身,小乘一般不承认法身和报身,而仅承认化身。因此他们认为,佛陀的身体是最后有者的身体,是不再流转轮回的大阿罗汉——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这样的。佛陀是世间的尊者,所以被称为“世尊”。这部经典除了前几句,全是佛陀的语言,没有法救阿罗汉的观点。

这个偈颂相当于立宗偈。

悲哉!

有为皆无常,生灭为其法,

生已必归灭,寂灭为安乐。

悲哀啊!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它是生灭之法,既然有生,最后就必定会归于毁灭。寂灭之法最为安乐。

开头采用一种悲哀的语气,传达一种极为凄凉的情感,这种悲伤来源于对世间万事万物无常的深刻洞察。

“有为皆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有为法,都依赖因缘而生,不具恒常性。佛陀在四法印中讲“诸行无常”,为什么是无常呢?因为它是生灭法,有生就有灭。因此,第一句断除常执,第二句断除净执——前两句断除了四种颠倒中对“常”与“净”的执著。

第三句“生已必归灭”,所有的产生最终都会归于灭亡。无论是人类的生死,还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所有的事物只要产生,就必然会消逝。这句话是在遣除我执,“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中对“我”的执著。

第四句“寂灭为安乐”,当我们远离了常边、断边和生灭法,就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种境界称为“安乐”。这种安乐远远超越了世俗的快乐,被称为“大乐”,世间的安乐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是此偈颂的字面意思。

在佛经中提到,这个偈颂涉及几个不同的公案。其中一个公案提到,两群婆罗门争论万法到底是有还是无,释迦牟尼佛看到后,便宣讲了这个偈颂。

还有一种说法,在舍卫城时,佛陀在一个山坡上,对四众弟子讲述了这座山的名字,它过去与未来的变迁,从山下到山顶需要走多长时间的路程,这座山的主人的名字叫什么,他在世时人寿多少,那时的佛陀何时出世,但这一切后来全都没有了。再到后来这座山的名字叫什么,它的主人叫什么名字,此人的寿命多少,在这个时代中佛陀何时出世……一直讲到人类寿命长达好几万年。

最后释迦牟尼佛说,现在是人寿百岁,这座山的名字是什么,它的主人叫什么,我是释迦牟尼佛,但这一切在未来也会示现无常。最初这座山特别高,而正如你们所看见的这般,现在它只剩下一个小土坯。佛陀为四众弟子讲述了这整个过程。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妹妹、弟弟一起去了一个山沟“耍坝子”,这时我突然想起这个公案——原来这片山谷的主人叫某某名字,像我们每个家庭中父亲叫什么名字,接下来他会有第二代、第三代……佛陀看到这整个世界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领导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国家的制度和人们的命运也会随着领导人的不同而改变——领导得好,百姓生活安乐;领导不善,战争、饥荒等动乱不断。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更替,家族、国家、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 

家庭也是如此。我到牧区时,看到那片山谷会特别感慨——原来这里住着某某,现在他们家的人全都不在世了,包括我的父母,也早已离开。相比城市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牧区更能让我感受到无常。城市里的密集建筑让人觉得一切都如此坚固和持久,大马路上永远都是车水马龙,但当我站在空旷的山谷中,想起儿时的小伙伴们,面对那些消逝的家族和人物时,无常的感受格外深刻。

包括我们学院,以前老一辈的堪布、堪姆们都已经逐渐离世。去年,我看到我们在八九十年代拍摄的一些影像,当年的那些带班堪布们,如今很多都已经示现圆寂。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这一代人也将逐渐离开这个世间,这是自然规律。

还有其他经论中提到,某国有一位公主,许多邻国的王子都想求娶她,公主想先见一下他们,再决定嫁到哪个国家。正在这时,空中传来了这个偈颂,那些利根的众生,包括那些国家的王子在内,当场就获得了须陀洹果位。公主和她的五百个眷属,先得到须陀洹果,最终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个偈颂我们看起来也许没什么感觉,但在当时,听到它的很多人立即证果。

还有一个不同的公案——佛陀真是不可思议,同一个偈颂,佛陀在不同场合,会针对不同众生多次进行宣讲。

有一次,佛陀在城中化缘时,四个商主的儿子在路边供养佛陀,佛陀对每个人讲了一句不同的偈语。第一个商主的儿子去供养时,佛陀接受了供品,并告诉他“有为皆无常”;第二个人去供养佛陀时,佛陀对其讲了“生灭为其法”,对第三个商主之子说“生已必归灭”,对第四个人说“寂灭为安乐”。四个人分别听到了不同的教诲,他们聚在一起,回顾各自的所得,最终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了一首偈颂。后来,他们四人都先得到了须陀洹果位,随后出家,最终都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在南传佛教中,在家人直接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公案很少。一般来说,以在家人的身份只能证得声闻四果中的第一果——须陀洹,出家后方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

换作我们,在听到某个教法或偈颂时,可能不会立即有强烈的感应,甚至在听到讲法者给我们讲“有为皆无常”时,心里会不高兴,认为没有给自己传高法。然而,作为断证圆满的佛陀,即使说一句看似普通的语言,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无论如何,四位商主的儿子在听到“有为皆是无常”这个偈颂后已经证果了,我们听一百遍,不仅不会证果,甚至可能连一个无常观都生不起来,这就有点可惜。

不过,在今天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能接触到这么殊胜的经典,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们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佛陀的故事和教言依旧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而言非常有意义。

如是炽然中,何喜有何乐?

身处黑暗中,何不寻明灯?

在这充满生老病死的炽燃轮回中,有什么可欢喜的?又有什么可快乐的?我们为何不在这片轮回的黑暗中,寻找照耀三界的智慧明灯?

这个偈颂的背景发生在舍卫城。当时,许多比丘私下交谈,谈论着他们拥有这样的身体应该很欢喜,因为他们有时喜欢稍做打扮。虽然出家人通常不注重这些,但也有些人对外在形象比较在意。还有些人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的欲妙比较贪执,重视感官的享受,而忽视了修行。佛陀发现后,非常严厉地呵斥他们,指出身体是有漏的,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外境都是无常的,有什么值得贪恋的?

还有一些经典中说,有七位婆罗门随佛出家之后,不认真修行,却常常在一起闲谈、大笑,于是佛陀就宣说了这个偈颂。

缺乏无常观的出家人或在家人,他们谈论的多是身体的打扮、保养和健康,以及怎样做生意、如何满足感官等问题。在当今时代,如果出家人整天沉迷于玩手机,看电影、电视等,佛陀看到这种现象,肯定会严厉地批评他们——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何必执著于这些?

佛陀说,在这充满生老病死的炽燃轮回中,有什么可欢喜的?如同《法华经》中所说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就像一个大火坑,痛苦无处不在,在如此可怕的轮回中,我们又有什么值得追求和羡慕的呢?

此外,佛陀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提到:“戏笑垢染心,心不住三昧。”意思是,当我们戏笑时,心带有垢染,导致无法安住于三昧中。许多人日常沉浸于唱歌、跳舞、打扮等,对世间之事十分欢喜,这样无法安住于三昧境界。

现在许多人过度依赖手机。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世间人一天至少看205次手机,平均七分钟一次。有些人甚至得了一种“手机强迫症”,一段时间不看手机便感到不安,甚至会产生生理反应。这类人群,这种行为模式使得一个人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子产品上,无法像前辈高僧大德一样,心无旁骛地专注修行。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修行人面对的外在干扰越来越严重,导致闻思经论的人难以深入经藏,修行者也难以获得成功。由于心无法专注,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就像喝咖啡会上瘾那样,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自然反应,这种自然反应会直接影响修行。白天常常在散乱中度过,夜晚在碎片化的睡梦中度过,无法入于三摩地。

因此,佛陀当时指出,在这样炽燃的轮回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欢喜的呢?如《中观四百论》中所说:“无常终有损,有损则非乐。”只要是无常法,最终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安乐。

当然,我们佛教也承认世间有漏的快乐,比如衣食无忧或心情愉快,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无常的,是坏灭性的,它终将消逝。那么,我们为何不在这片黑暗中寻找照耀三界的智慧明灯?若我们拥有佛陀的智慧明灯,纵使身处轮回的黑暗中,也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获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