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佛陀所讲的《优陀那经》。
现在讲的是第四品《不放逸品》,讲修行人不放逸。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字面上会解释而学习,字面上会解释意义不大,主要是在这些偈颂中,看能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一些对治烦恼及行持不放逸的教言。佛陀在不同的所化众生面前,宣说了许许多多的法,每个人从中不可能找不到一个对自相续非常相应的法。所以大家讲考的时候,对每一个偈颂,可以简短地结合自己的相续来讲,讲者如果不能结合自己的相续来讲,这种讲考可能不太合适。当然,每个人自己也应该看看,比如每天讲的这几个颂词对我自己的心相续,有什么样的利益?这很重要。
昨天讲到放逸的人名声狼藉;不放逸的人则会美名远扬。当然名声为世间人所追求,但在弘法利生的时候,具有一些名声、地位,有比较高的学位,也很有必要。现代人们特别追名逐利,如果一点名声都没有,他们不一定接受。所以从利他的角度来讲,偶尔需要有一些名声,有了名声,你口中所说的哪怕是很普通的语言,他们对你也尤为地尊重并愿意接受。
今天接着讲《优陀那经》。
增上心谨慎,学佛诸学处
寂静常具念,护者无忧恼
***如何做到不放逸?
这个偈颂主要讲,让我们有禅定的心,有了禅定心后,有随佛陀的学处的智慧,常常寂静保持正知正念,经常这样守护的人,实际上没有忧恼,主要在这个层面来分析。
以前迦叶佛时代,佛陀与他的声闻们一起坐禅,当时很多比丘耽着禅味儿,他们一直处于禅定的状态中,当时佛陀针对这些人的情况宣讲了这两个偈颂,下面还有一个。还有一个说法是,当时僧团中突然来了一些比丘,佛陀是为这些新来的比丘宣说的,也可能是他们当时不太精进,或者比较放逸。
“增上心谨慎”,“增上心”主要是指心处于禅定,禅定的心趋入一种无有执着的状态。这种禅定实际上是一种戒学,当然这个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主要是有了禅定的心就不会放逸,如果放逸的话,禅定的心就不能圆满。所以禅修时,心一定要专注,千万不能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出去玩,然后再去修禅定就根本没有办法的。现在一些禅修对中心的人,也是经常关着门,对别人说在闭关,实际上是把房门锁上,人出去了。有些人外面打的广告是在闭关禅修,但实际上在闭关房里面一直散乱,上网、看直播,完全处于一种放逸当中,可能一刹那也没有禅修,这就没有增上心。
在有了心禅定的基础上,“学佛诸学处”,学习佛陀的各种学处,这个主要从智慧层面来讲的。因为佛陀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在世间中称之为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所说的这些法是正确的、无误的、真实的。我们学习后自相续中也就具有了一些不共的智慧,之后我们要远离一切烦恼,这叫寂静。
其实心完全可以寂静下来,“寂静常具念,护者无忧恼”,然后在寂静中经常观察自己的正知正念,这样护持自己的心,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了。“无忧恼”,实际上修行者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无忧恼。《法华经》讲:“读是经者,常无忧恼”,意思是读这个经的人常无忧恼。以前曲恰堪布讲的时候,再三反复地使劲儿地说“读是经者,常无忧恼”。所以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常常读《华严经》、《楞严经》或者《金刚经》,包括藏传佛教中的很多课颂,这样心可能完全平息下来;有些是坐禅心无忧恼;有些是学经论、学佛陀的学处无有苦恼;有时像刚才前面讲的,心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一直以正知正念摄持,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天天都苦恼;还有些人,自己虽然不能闻思修行,去寂静的地方安住,但是为僧众做事情也不会忧恼,如《华严经》中讲的,承侍佛陀、皈依佛法,还有为僧众发心是不会忧恼的,“善御大众,心无忧恼,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如果我们为僧众做一些事情,心始终没有苦恼,而且僧宝的事业不间断,也非常有意义。
如果每个人只是喜欢自己闻思修行,发心都不做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为僧众发心,大家不能太懒惰,也不能耍聪明,一直躲藏、逃避。要知道为僧众做任何事情都是很有意义。
这里主要讲什么呢?主要讲趋入不放逸。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像《入行论》中反反复复讲的一样,时时刻刻不放逸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放逸,一个人修禅定也会有结果。比如我们学院每年都有专门修禅定、闭关的时间,这时真正修行好的人都呆下来了,修行不好的人,别人在修禅定,他可能早早就计划想着去什么地方散乱。
学习也是一样。佛陀是能仁,能仁的这种法,实际上是对治我们相续中的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最好的方法。但放逸的人根本无法专注,学也学不进去,因为佛法的意义很甚深,没有一定的专注力,根本没有办法学会。同样的道理,闭关也好,做任何弘法利生事情也好,其实都很需要有个专注的心,专注同时谨慎,这里不放逸是用两个字来代替,“谨慎”,谨慎就是小心翼翼,非常注意地提高警惕。
很多世间人也说:“这个人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他特别谨慎”;或者“这个人不行,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头无尾,是个非常放逸的人”。放逸不仅在佛教的修行过程中有很大的过患,即使在世间做任何一个事情,对于放逸的人大家都不会放心的。这种人身语意都没有约束,想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就做什么,一点控制力都没有,就像野象和野马一样的。野象和野马没有主人,它自己随便乱跑,没有人控制得住。
《入行论》中讲,凡夫的心跟狂象没有什么差别,再加上如果你是一个放逸的人,那可能会无恶不作,当心被各种烦恼驱使时,心的主人没有能力控制它,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经常修禅定、经常学习佛法的甚深意义,同时依靠寂静的地方远离所有的散乱琐事,日常生活中时时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己的心,那这个人的修行应该是很好的,所以有些下山的人,心不要忧恼。心无忧恼的主要原因,一是精进不会忧恼,特别精进的人,始终会处于开心的状态中;二是要守护戒律,如果违背了戒律,违背了一些规则,心一直处于后悔中,也是一种痛苦;三是不贪执世间的财富、名声,否则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也是很苦恼的;还有全心全意为僧众服务、为众生服务,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即使自己有些事情并不是特别顺利,但这个人始终都是开开心心的、欢欢乐乐的。我们大多数的眼泪,几乎全部都是为了自利而流的,真正想念上师三宝,或看到可怜的众生而流泪的非常少,所以我们大多数的痛苦、忧愁,全都是凡夫人的自私心态导致的。
所以在闻思修的人中,可以看出来一些人平时很放松、很快乐,没什么特别强烈的痛苦,说明这种人可能有利他心,而且不放逸,无论说话做事,或者心里想什么,经常有一个正知正念的哨兵维护自己心的状态。假如他始终都不离开这个轨道,这样自己也很舒服,长此以往就养成了习惯。比丘戒中不是有吧,“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走路时在前面一木枙的距离以外都不能东看西看,这样的话,他的整个状态威仪都是很精进的,这就是不放逸。所以不放逸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佛教当中,在世间和其他的宗教中,不放逸也是人的一个最高标准。具有不放逸的人在思想层面有较高的境界,跟凡人不同。
接下来的偈颂,在藏文的注释当中,稍微有点跳,你们看的时候,我记得是,上面那个藏文的符号 ,325页和323页,因为前面有个别偈颂在下面,下面的偈颂往上来,中间需要念仪轨一样换一下,按照那个注释顺序就会有点找不到,刚开始我找的时候也有点困难,这几个偈颂之间相互需要调动一下,特别说明一下,你们看藏文的时候要稍微注意有这样一点差别。
勿依下劣法 勿依于放逸
勿欲求邪见 勿增长世间
***不放逸要远离哪些违缘?
用了同样的一个否定词,接下来讲的这两个偈颂,主要是为了断除放逸。因为当时有一些男子的行为极端恶劣,不如法。佛陀是针对这些人来讲的;也有说是有一群懈怠的比丘,是对他们而说的。
不管怎么样,按字面上的解释,好像这个偈颂有三个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我的理解是,我们不放逸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勿依下劣法”,不要依靠下劣的法,下劣的法是增长烦恼、破戒的。不依靠“贪嗔痴”这些下劣、烦恼的事,这样就能行持清净的戒律。戒定慧当中,这个是戒学。
第二,“勿依于放逸”,不依靠放逸,放逸是心一直处于散乱(欲心)当中,如果放逸,禅定没办法修持,不放逸这个是戒定慧当中的定学。
第三,“勿欲求邪见”,主要是断除邪念的烦恼,不能增长世间(“世间”就是我们讲的轮回、五蕴,)中各种各样的过患,这个是不能增长邪见,是戒定慧当中的慧学。
意思是说,“勿依下劣法”,我们断除了下劣的法,有一种解释方法是“断除下劣”,实际上就是断除声闻乘自私自利的心;“勿依于放逸”不依靠于放逸,世间当中也经常说“欲心”,欲望特别大,这种行为在菩萨乘中也肯定要断除;最后是“勿欲求邪见,勿增长世间”,因为邪见是智慧的对治,如果有了邪见,所有的一切行为都不能如理如法,世间的贪嗔痴等一切都会增长。因为断除邪见在修行的道路上是最关键的,一个人的相续中一旦有了邪见,就不可救药了。世间也经常说:只要一产生邪见,一切事情就都破坏了。
前几年有一个“杨老太屠村”的新闻:杨老太八十多岁,平时特别节俭,有一次她不小心把老鼠药倒在米缸里了,结果一缸米全部被老鼠药染上了。但她却舍不得把米全部倒掉,把这个米洗洗煮给家人吃,最后家里所有人都中毒了,其老伴因为吃得多而死了。她虽然特别后悔,但依然舍不得把米倒掉,认为人不能吃,但是喂给鸡吃,应该没问题吧,她家里养了很多鸡,把有毒的米喂鸡,最后鸡全部都死了。这些死鸡也舍不得扔掉,在老伴葬礼上,她把这些鸡炖给来参加葬礼的村民吃,结果导致全村400多人都中毒了,幸亏都及时抢救了过来。看起来这是世间特别简单的一个故事,不太确定真假。但不管怎么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产生了一次邪见,这个邪见就会影响很多人。现在大学里面,如果一个老师的相续当中有邪见,那么与他结缘的所有学生可能全部都成为有邪知邪见的人。
邪见在所有的见解当中最可怕的,当然邪见有各种不同的层次。真正的邪见指不相信三宝、因果,甚至四谛也好,八正道也好,诸如此类的功德也一概否认。但却没有否认的智慧和能力,只不过是不相信,这种不相信的邪见的语句,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导致周围的人都染上了邪见的毒药。所以现在包括有些法师、居士,稍微有一点能力的这些人,如果他们的自相续染上了邪见,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或给别人做演讲、开导、引导,甚至放生,那么就会引导很多人误入歧途,确实特别可怕。
所以我们自己有能力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让跟自己结缘的人相续中,产生一个真正的正见——因果正见,这非常的重要。如果自相续中没有因果正见,哪怕你穿着出家人的衣服,或者你在高高的位置上,都会对众生带来不可言说的祸患。所以,真正不承认因果的邪见,出家人中不一定有,即使是有,他也不好意思说出来。
如今在我们藏地(过去藏地都是全民信佛),也有些年轻人公开说:“我就是不信,我就是不承认这些,我就是为了赚钱,除了赚钱以外,我的眼里什么都没有,那又怎样?佛陀给你们谁带来了利益啊……?”公开地这样讲,现在言论自由也无所谓,它也伤害不了什么,但对极少数人的相续确实是有害的,因为这些人没有自己真正的正知正见,没有不被他夺的智慧,他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后堕入可怕的深渊中,也是很可怜的。所以有些人恶业现前的时候,好像嘴巴特别会说,自己也很有能力一样,许多没头脑、没心没肺、没有主张的人跟随着他,自认为很了不起。在大众中无有惭愧地胡言乱语,现在这种现象也时有出现。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智慧来观察自己的相续,否则自己如果没有比较深奥的智慧,很有可能随着世间,随着别人开始奔跑,最后什么时候堕入恶道当中都不知道,因果全由自己承受。
这里说的是,我们在平时的行为当中,千万不要依靠一些恶劣的法,如经常喝酒、抽烟,在家人中有很多的恶法。如果追逐着这些恶法,让自己的行为放荡不羁,更甚者跟邪知邪见的人一起鬼混,自他都将毁坏,最后你的钱财、地位、美貌等等都无济于事,无法救护,非常可怜。人生的道路,相当于是一个单行道,走错了不能重新来过,当你幡然醒悟时,可能人生已经到了尽头,很可悲,所以一定要注意。
世间正见者,具足大威德,
彼者千世中,不堕诸恶趣。
***世间正见具足大威德!
这个偈颂藏地许多高僧大德经常引用,在其他的经典中也会出现。好像这个偈颂又要返回到前面,藏文注释中是在前面。我们在《大藏经》中可以查到,论著里面包括麦彭仁波切的有些著作中,说这是圣天论师说的,有这样的说法;我记得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好像说这是龙猛菩萨说的,也有这样的说法;我看到《杂阿含经》中(藏文《杂阿含经》目前暂时没有,汉文当中应该是)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虽复百千生”,藏文中这里“彼者千世中”只有“千”,千世当中,《杂阿含经》里面讲的“百千生”。《杂阿含经》当时他们让我翻译,我翻译了大概三十多部吧,里面都是一个个小小的经。后来堪布说不用翻译了,他们有人翻译,我就停下来了,去年又说现在他们没有翻译了,让我继续翻译。我说:“哪有那么简单,一会儿让翻译,一会儿不让翻译,那我也不翻译了”,后来我一直没有继续翻译。其实《杂阿含经》跟《优陀那经》里面的偈颂,相似的这种情况比较多。
偈颂的意思是:“世间正见者”,拥有世间正见的人。这个世间正见,并不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也有很多正见,包括中观见解、唯识见解,声闻乘有部和经部也有不同的正见,还有最究竟的见解。但这里说的是世俗当中最初的世间见解,世间的见解是什么呢?就是经常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是三宝的正见、四谛的正见等。如果谁有世间正见,那他“具足大威德”,“大威德”在注释里面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大威德力,谁的相续当中具有这种世间正见,他就具有大威力。我以前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认为“大”字有点不太好解释,后来看到个别大德也解释过,这里面也解释得比较清楚。意思是:世间正见大有威力,大有威德,这样的正见谁的相续中具足,那这个人在一千世当中,不会堕入轮回,即使在轮回中也不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中。所以这个“大威德”,《俱舍论》第六品中说:“得忍不堕恶趣中”,这个道理在《现观庄严论》相关的注释中也说,资粮道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有暖位、顶位、忍位、世间胜法位。暖位——小威德力;顶位——中威德力;忍位——大威德力,那么得到忍位的时候,根本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这里这个“千”,是虚数,就是很长时间,意思是得了大威德力,得了忍位的人,或者说真正对空性有坚定不变的定解时,是不会堕入到三恶道的。忍位不是只在一千世当中不堕,过了以后再堕,而是永远不会再堕入恶趣。
讲考有时候要用藏语来介绍,我看你们讲考的时候,有些人一直加几个词。现在男众那边有一个辅导组,他一直讲“得涅”,世间正见,“热瓦”、“得涅”,加很多副词。刚开始一个人讲得好一点,但是他一直加这个,后来他们全组的人都加“得涅”、“热亚”、“玛热亚”……我们讲考的时候最好是纯用汉语,有时候也可以用藏语。要不今天试一下,因为我们是要翻译的,只懂汉语不懂藏语也不行,忘了自己的语言不太好。今天试试用藏语来讲,藏语肯定没什么问题,这里都是学得比较好的,只不过藏汉语言转换的时候可能不太熟练。有些地方的藏语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但也没事,这也是一种享受。我也学学你们“得涅”。
刚才说的是今天试一下,用藏语讲一下看看怎么样,你们是藏语的水平好一点,还是汉语的水平好一点?翻译可以相互呼应,有时候藏文翻成汉文,或汉文翻成藏文。
这个教证很有名,有人说是圣天论师说的,也有说是龙猛菩萨说的,大多数人认为来自佛经,有个别提到是出自《优陀那经》。意思是:世间正见的威力下有大忍力,依靠此力则千万世也不会堕入地狱恶鬼中,即生起正见则不堕三恶趣。《华严经》中也说,菩萨被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意思是初学菩萨若被善知识摄持也不堕三恶趣(任持也是摄持)。当然这位善知识很了不起,也真实懂得发心的意义,不然一般的上师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以上两个讲法比较类似。
大家以后遇到这个教证,应以智铠论师的注释来解释。我以前也遇到过一些堪布,他们对这个教证的解释不是特别圆满,而这里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不堕恶趣?因为有世间正见。我们很熟悉以空性见不堕恶趣,但这里讲的是依靠正见的力量。世间正见有这么大的力量,这点很重要。麦彭仁波切的相关教言中也有:只要有世间正见,则不堕轮回道。以前法王的一次辩论的立论也是如此:如果自相续中具有菩提心,那么此人不会堕入三恶道。《入菩萨行论》的注释中也有一个很可靠的《华严经》的教证,法王也这么说过。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共称:如果相续中有无我的境界,或者认识空性的境界,则不堕三恶道,或者说不会堕入轮回。这里讲的是世间正见。
愚者行放逸,则将坏本心。
智者不放逸,如商守财富。
***智者常谨慎!
把“智者不放逸”这一句放在前面比较好。这个偈颂的公案是,舍卫城有两个商主,一个非常富而放逸,常赌博、邪淫,后来变成了乞丐。另一个非常穷而精进,经常出海取宝,做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事情,后来非常富有。国王把此事告诉佛陀,佛陀就宣讲了这个偈颂,意思是世间有很多愚痴、愚笨的人不懂得取舍,什么都不知道。
世间真的有愚者和智者的差别:出家人当中有,在家人当中也有;佛教徒当中有,非佛教徒当中也有;领导当中有,非领导当中也有;商人当中有,非商人当中也有……世间有这么多人,确实有人比较愚昧,做人懵懵懂懂,做事马马虎虎,没有什么原则和道理,有人虽然不一定有钱有势,内心中却蕴藏着智慧——跟他们接触一段时间后基本上就会清楚。
愚者的身口意没有约束,经常行持不善法。他们要么没有听过正法,要么听了正法,法也没有融入心。像外道的梵天、帝释天行为还是比较愚痴,他们虽常行苦行,也没法获得很好的效果,如裸体外道,也行持各种戒律,但实际上跟解脱全不相干,徒劳无益。愚痴的人或者因为一味放逸,或者因为无有智慧,最后毁坏了自己的本性,一无所成,很可怜。
世间人差别是很大的。我前几天跟两个做生意的老乡聊天,内心很有感触——当然我不说,就装着:“你们两个都对,都对。” 但是从他们的赚钱理念来看,一个很有原则,各方面也比较成熟,他赚钱的方法听起来感觉肯定有希望,而另一个人没什么原则,口碑不是很好。
世间任何人中都有智愚的差别。《萨迦格言》中专门有观察智者愚者品,龙猛菩萨著的《智慧百论》,以前翻译的名称叫《智慧树》,其中智者愚者的差别讲得特别多。其实无论学不学佛,智者愚者的差别还是应该分清楚。自己到底属于智者还是愚者?这个很重要。
智者非常注意依靠智慧来取舍行为,我们也应当做任何事都不放逸,无论说话、吃饭、走路,或在人群中还是独处,在何时何地都要特别谨慎。当然有些好像得抑郁症一样谁也不敢见,谨慎过分倒也不用。真正的谨慎是像商人一样,因为赚钱不容易,所以日日夜夜都非常注意守护财富。这种人应该会有前途,今生也不会有很大的痛苦。
最终智者的心灵达到了非常快乐的境地。《正法念处经》中有,“若离放逸者,则得不死处。”如果离开了放逸,这种人得到不死处。很多经典中把放逸比喻成死亡,不放逸则不死。当然不是人永远不会死,是不放逸的人会有更多机会成功。任何不放逸者,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是一个放逸者,无论是小人还是君子,都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祸患,哪怕是领导等大人物也不例外。
也有个别人已经特别注意,但因为前世的业力或者暂时的因缘,即使不放逸也无法避免麻烦、痛苦、违缘。但按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讲,不放逸很重要,尤其是说话的时候。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里专门有个语言品,没有学好语言品的人,有时候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乱说——当然我也不是讲自己什么都精通,但是讲法的时候,若不用自己“懂”的语气来讲,也讲不出偈颂的真实意义。语言品中麦彭仁波切说过:该说的时候要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能说。言语不分场合,会导致很多过患。
传统文化里的《菜根谭》,对语言这方面也有观察。古人对说话非常谨慎,而且通过语境可以看出人内心的智慧和烦恼。如果一个人心里充满痛苦、抱怨,口口声声说他人的过失,听者也会很不舒服。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阳光、美好的境界,那么他的语言也全是正能量的。前两天今年负责的主管堪布去了一个道场,他说:“这个道场很好,觉姆们没有任何抱怨。从她们的气场、言谈举止、表情看,确实有一定的修行境界。” 我说我去这个地方,也有这种感觉。他当时待了一个小时左右,基本上看到了这些人的心理状态。跟一个人接触一段时间基本能判断:“这个人肯定很痛苦,因为他处处都怨天尤人。” 所以以前智者们会在说话过程中观察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
这个偈颂主要讲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注释里也是这样讲的。
不随放逸行,不贪于欲喜,
常怀谨慎心,得证漏尽果。
***放逸导致祸害无穷!
这个偈颂再次引导我们不要放逸,因为过患非常大。不随放逸行,是不跟随放逸的行为。比如贪恋禅味(禅定的状态),安住其中很舒服。有些人因此一直入定,最后习惯了,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一直在禅味中不出来,其实也是一种放逸。粗大的放逸是行为疯疯癫癫,没有约束,过多贪执禅味是细微的放逸,是一直处于禅定最寂灭、无分别的状态中不出来。应当不随这样的放逸境界去行持。
不贪于欲喜,是不贪著欲界中的乐受。禅定中会出现一些欲界中自己喜欢的受,比如对某些特别的境界很耽著,很向往。这不是上面提到的无色和色界的禅味,而是跟欲界中一样的心态中,也是欲界中的一种乐受、喜受。如果喜欢贪恋,也不大好。
作为有深度的修行人,应当长怀谨慎,既不贪著禅味,也不贪著世间喜乐,保持一种谨慎心、不放逸的心。这样修持寂止和胜观,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都会断除。此时才可能得到证悟,所有的漏法,诸如欲漏(欲界的漏)、见漏(见解的漏)、烦恼漏,三种漏全部灭尽,最后获得真实的阿罗汉果位。偈颂前两句讲要遮止有漏的禅定,否则看起来很寂静,实际上也处于过失中。后两句是引导修行进入无漏的境界。所以修行入定的时候,最好是处于非常寂静的、断除漏法的、远离烦恼的境界中。《大般涅槃经》中说,“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意即如果在禅修中放逸,等于趋向死路。前面说过“不死”,这里讲如果在对世间有漏法、对禅味的贪恋、欲界的禅定当中修行很危险。
某种程度上讲禅修确实很难。理论上容易,但有时候是安住不了,有时候即使能安住,也不知是否正确。《七宝藏》讲到禅修过患时提到,自认为稍微有点境界,或者自认为处于无漏的禅定中,其实很难判断禅定的真假。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在这些方面,尤其是讲解禅定境界比较高时如何遣除寂止的贪念,如何真正认识胜观的心的本来面目,通过教证理证讲得非常殊胜。当然很多人可能没有学过,不知道你们怎样。
有时候我想,一方面显宗经典的闻思很重要,每个偈颂对我们肯定都是有利益的。但另一方面,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已经了遇到法王如意宝的传承,遇到那么好的密宗的窍诀性教言,却没有让这些教言融汇贯通于心,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非常可惜。虽然有些人在外面辩论非常出色,造论也有相当超群的智慧,讲得也滔滔不绝很精彩,但如果一点都不认识自心,可能死亡突然来临的时候,这些也只能在相续当中留下善根,而起不到多大作用。
认识自心的方式很多,我觉得作为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对心性有所认识并不难。尤其遇到这么好的道场,遇到这么好的金刚上师,上师的教言到现在也没有褪色,就如所说“空行母的热腾腾的口气还没有消散”,传承的加持力依旧不减当年。此时不争取把教言融入自心,恐怕是很遗憾的。其他没有考上什么资格,没有得100分,也许某种意义上有点遗憾的,但最大遗憾应当是没有获得道场里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传授。
《西游》当中讲:第一重要是祈祷三宝,第二是修菩提心,第三是修证大圆满。你们学了祈祷三宝,学了修持菩提心,最后那个有没有学,我不太清楚。从入班的次序来讲,你们可能还没有到达续部班。以后若是顺利到了密续班,希望还是要在短暂的人生当中,非常认真地用心体悟这部法。这点很重要。
纵未得漏尽,此时勿放逸,
如狮遇母兽,放逸者被杀。
上面说即生当中要获得漏尽通,获得大阿罗汉果位,要证悟,但我们这一辈子真的得漏尽通、灭尽所有的烦恼和障碍,恐怕也不那么简单。文字上这样说很简单,实际上不然。如果不能获得,至少不要浪费自己的珍贵人生,不要天天放逸。现在有些年轻人不学世间的知识,也不求甚深的法,只是浪费人生,天天混日子,从来都不想佛法当中有那么好的珍宝,去把它融入自己的心,整天都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不分日夜地聊天、打发时间,很可怜,特别不合理。
人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俗语也说“严师出高徒”。在短暂的人生中,不严则不成器。这一点可能谁也比不了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18岁到石渠,短短6年,得到了上师全部的意趣而返回。那时候还是动荡年代,但他的正知正念跟任何人都完全不同。那个特殊年代中,还有许多高僧大德也没有花很多的时间,但是都获得了佛教的甚深密意。
如狮遇母兽,放逸者被杀,就像是狮子遇到母兽一样,因为放逸被杀掉。这是当时佛陀和声闻一起去荒野,看到一只狮子两个眼睛都被挖出,掉下悬崖而死,佛陀于是给放逸的比丘们说了这个道理。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狮子是野兽之王,非常厉害,但是母兽一直跟在它后面,一直舔它,狮子觉得很舒服,就在母兽面前睡着了,然后母兽挖了它的眼睛。不知是被母兽推到悬崖下,还是狮子自己不得不从悬崖上掉下去的。
这比喻即使没有得到漏尽通最高的证悟境界,平时也不要放逸。虽然放逸看起来很舒服,一个很好的修行人遇到放逸,就像狮子遇到脆弱的母兽,很容易就“死”掉了。一个人若是天天唱歌跳舞、喝酒抽烟,天天娱乐(前面说过“娱乐至死”),即使本来有强大的力量,也根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尤其是出家人和佛教徒,整天处于吃吃喝喝,或其它散乱的状态中,看起来很舒服,但结果所有的修行全都被盗光,一无所有,最后自己非常可怜。
放逸不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利,而且因为不知足少欲,贪心也会越来越厉害。世尊《本师传》当中有一个老比丘,每次出去化缘都不愿意走太远,只去自己的小村子里面托钵,粗茶淡饭就满足了。连给孤独长者、波斯匿王这些大施主们出现,他也不去化缘。后来比丘们告诉了佛陀,佛陀专门叫老比丘:“老长老过来,你为什么这样?难道是对自己的村落有贪执吗?”老比丘说:“我不是对自己的村落、亲人有贪执,是只要有吃有穿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不愿意享受过多或奢侈的食物。”这时佛陀也说,在我的教法中,我非常赞同他的行为,我的原则也是这样的。
佛陀讲了自己的前世:在喜马拉雅山恒河边一个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自己曾做过鹦鹉王。当时有数千个鹦鹉,而鹦鹉王只吃自己住的树上的树叶、树果、树枝,从不贪执其他地方。帝释天受到感动,专门来考验他,通过神变把整棵树变成枯树,风又把树叶全部吹走,只剩枯枝。这时小树洞中还有一些粉末,鹦鹉王就吃这个来存活,还是没有贪求别处。帝释天也感动了,一面赞叹他,一面把枯树变成了无死之树,就是没有死亡、无有干涸的树。
所以佛陀说,不放逸的人应该知足少欲。如果放逸,就会贪婪无比,直到贪得无厌,最后修行和世间法都被损坏。偈颂也是这个意思,即使不能成就漏尽通,也不能嚣张、贪心,否则不但修行没办法成功,渐渐地甚至做人也不合格了。现在有些世间人特别贪,一直贪,但是欲望无尽,所欲得不到,最后还是无法满足,过得很可怜。所以这里讲,即使没有得到最高境界,也千万不能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应该结合自己的心相续,到一定时候就要懂得克制,这个很重要。
放逸近他妻,此人得四过,
失福不安眠,招谤堕地狱。
藏文的意思稍微有一点点不同。公案是,在王舍城有个男子特别贪执,竟在皇宫里对王妃产生贪心,行非法行。阿阇世王惩罚他,将他的手、脚、生殖器全部割断,然后送上刑场杀掉,他死后堕入地狱,结果很凄惨,佛陀针对此事讲了这个偈颂。此处的放逸指欲望过度,意思是放逸的人若对他人的妻子、丈夫做邪淫行,有四种过失:第一,因为他的恶行果报,失去了所有的福德;第二,他有不稳定的享乐欲望导致心不安定,夜不安眠,也不安宁;第三,受到人和天人的呵斥,自己招来了诽谤;第四,死了之后堕入三恶趣,尤其是堕入到地狱中。
注释里说的是屠夫和作恶者的故事,我不熟悉,不大会讲,总之意思就是,因为行为不如法的原因失去福德,不能安眠,招致他人诽谤,以及死后堕入恶趣。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前世,莲明公主,前世也是因为邪淫,曾经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各五百次,感受了很多痛苦,很可怜,最后转生成国王赤松德赞的公主,生命还那么短暂。这个故事在《前行》里面有另外一种解释,在莲师传记当中主要解释为邪淫的过失。
即使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前世,也因为邪淫感受这么大的果报,其他人更不用说。不放逸的人的身心很清净,做任何事情都有原则、守规则,不会像现在的世间人一样,没有道德准则,没有因果正见,很可怕。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归根结底身语意都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有今世和来世好的果报。
好,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