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优陀那经》
***讲不放逸品了!
《优陀那经》总共有33品,其中前面的《无常品》、《爱欲品》及《渴爱品》,这三品已经讲完了。《爱欲品》、《渴爱品》,还有后面一个《爱著品》,都是讲爱欲的,在中间讲了一个《不放逸品》,这一品也非常重要,在座的各位应该认真学习,包括它的注疏和相关的一些资料。这部法很重要的就是它的框架是一步一步地作描述。
首先《无常品》告诉我们,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如果没有无常的基础,我们不会好好地闻思修行。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最大的违缘是什么呢?就是贪心,贪欲的心。贪欲的心,总的有贪著人和事物的心,分别的有各种不同的贪欲,我们如何对治贪欲,《爱欲品》、《渴爱品》这两品讲到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先懂得了万法都是无常的,然后减少自己的贪欲心,再过后《不放逸品》告诉我们需要注意的方面,最后修行就一定会成功。反过来说,如果你一点无常观都没有,完全是常、乐、我、净的心态,那闻法后肯定不会特别有深度地去思考、去修行。
我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看这个经典,如果有人想一辈子专门研究《优陀那经》,可以对每一品进行分析。每一品中,有些是四十几个颂词,有些是二十几个颂词,到底每个偈颂宣说了什么?在这个世间的重要性是什么?对修行人的重要性是什么?对那些毫无信仰者的重要性又是什么?如果像这样去研究这部经,一边写注解,应该很有意义。
今天开始讲第四品《不放逸品》。
稍微有佛教基础的人应该都知道,《入行论》、《菩萨学集论》,还有其他很多的大乘论典、经典中,对不放逸都讲得特别多,在戒律当中也说得很多。
所谓“不放逸”,实际上真正的意思是小心谨慎,非常注意。每个宗派、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都有不同,但总的来讲,不放逸就是自己的三门时刻不离善法,有这样谨慎的心态。不放逸的概念,不同的大德各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阿含经》来讲,实际上是护心,善护自心,经常看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投入到造恶业的方面去。
所以这个《不放逸品》,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地学习。因为我好久之前翻译时,当时边翻译边心里想:这个《无常品》如果有机会讲的话,应该对大家会有很大好处,《爱欲品》讲讲确实很好,尤其是《不放逸品》,如果明白其中的道理,肯定对大家会有很多利益。我好几次都有这种感觉,《不放逸品》真的很重要。
当然不放逸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注意、特别保守。对一个真正好的修行人来讲,独自住在山洞里或者闭关房中,一直不见人,他这样保守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出去发心、去弘法利生,可能心态需要稍微开放一点,这个很重要。否则这个也不敢碰,那个也不敢做,过于焦虑和恐惧,或者诸多怀疑,自心痛苦不说,让别人也难受。
平时心态应该比较放松点,有一定的宽容度,而在真正的大原则上要把握得住,自己的身心尽量不要堕入恶法、造恶业的坑中去,否则对自他都有很大的损害。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点宽容的心,可能确实需要做的很多事情也做不了。比如因为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很大的转变,要适应这样的社会状态,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随顺社会,如果不这样做,可能自己的生存都会很困难,尤其是现在的弘法利生事业很难开展。
****好厉害的AI翻译啊!
以前做弘法利生事业,刚开始时,都是靠某一个上师,他亲自说法或者写书造论,除了这两个途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当这个上师圆寂后,如果他留下了一些著作、培养了一些得力的弟子,那他的事业还有希望继续下去,除此之外是很难的。
但现在不同了,当今时代有许许多多的方便方法,所以佛陀在《普贤行愿品》中也说“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我们说法的时候,可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方法来说,对天人用天人的语言来说,对龙族,用龙的语言来说,对阿修罗也好,(我这里指的是真正的阿修罗。有些领导说:“你们是不是对我们称呼为阿修罗?”我是从来没有这样称呼过)鸠槃荼也好,还有其他的很多众生,都各以不同的语言来说。以前除了真正的佛陀、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以外,其他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但现在通过AI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语言,这对将来的说法者来说也是一个机遇,比如说一个人讲《普贤行愿品》或者《金刚经》,就可以转化为七十多种不同的语言,而且完全是以他的音质来说的。比如我现在讲这个法用的是汉语,AI转换后听起来感觉与我的声音一样,似乎我是用英语说的,或者用日语说、用阿拉伯语说的。我现在讲法的地方是真实的地方,所说的法也是真实的法,但是这个语言,通过AI转变口型后转换成各种语言,可以让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都能够听懂。世界上不管是商界也好,音乐界也好,艺术界也好,很多人都通过人工智能或者AI,有些再利用ChatGPT稍微润色,应用广泛这种技术,这也是一个机遇。
我们将来做一些事情时,一方面不放逸,小心谨慎,在做的过程中,观察自己的发心是不是为了名声、利养、地位、金钱;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不管是行持善法的人也好,造作恶法的人也好,都在抢占空间,佛教徒也需要有一些方便方法来弘扬大乘佛法,也许开始人们会有些不理解,但慢慢地大家就能接受了,因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藏语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而汉文和英文以及做到很好,比如我讲一个小时的课,以前是先打字幕,然后开始整理稿子,再进行校对、进行润色,三四个人可能需要一个礼拜或者至少三四天肯定是需要的。但是现在我讲一句,通过AI自动进行语音识别,马上就转换成文字打成字幕。一般标准的语音,很快时间就可以识别,像我的语音有些不是很标准,不标准的语音,AI它可以自己学习,学习以后进行识别、认可,然后慢慢就转成了正式的语言,再变成文字。
我们那些前辈大德们,比如麦彭仁波切、龙钦巴尊者等,他们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有AI这个手段,他们的语言全部可以打成藏文字该多么好。虽然现在藏文的转换率还没有像英文、日文、西班牙语那么迅速,因为很多文字AI还不认识,甚至中间漏洞百出,但这些技术慢慢会成熟的。
现在许多人上网、看抖音、看短视频,许多无聊的事占据了自己的大脑、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真的很可惜。如果利用短暂的人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
藏地的许多在家人,如今一直还在线下实体店做传统的买卖,而外面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是在虚空中,通过网络直播、网络推销等很多方式在做生意。所以如果没有跟上时代节奏,我们的行为可能会落后20年、30年,那短暂的人生中,需要做的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事情就难以完成。今天本来是讲不放逸的话题,好像我反而让你们放逸一样,其实也不是,我们应在不放逸、非常认真地护持自心的状态下,来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
前面第一品 、第二品、第三品主要讲了无常和爱欲的过患,那我们怎么样制止呢?无常就无常,没办法的,这个爱欲和贪欲,确实有很多过失,那我们怎么办呢?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个真正的君子,要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心,不放逸,随时随地都应该特别注意。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毕竟大家都是人,认真地去观察,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了好人呢?就是因为平时他无论在人群中还是独自一人,都特别注意。有些人刚开始看着很好,智慧不错、精进力也好,但后来就慢慢淘汰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做到不放逸,太放纵自己、太放荡不羁,慢慢下堕,最后不可救药了。所以这个《不放逸品》非常重要。
佛经中说:“何人行放逸 如藤增贪欲”,如果谁的心放逸的话,那么贪欲必然会增长,如藤蔓一样不断地缠绕、不断地成长,所以我们要知道,要断除上面的贪欲,知道无常而修行,要不放逸,那不放逸是什么意思呢?
不放逸不死,放逸乃死处
不放逸不死,放逸者常死
这好像看起来是放逸的人会死,不放逸的人不死。这里反复说了这两句,字面意思看起来好像很好解释。注释当中先讲了它的公案,然后再做一些解释,这样也可以。这个公案是,在憍赏弥国一个叫果香波的城市,憍赏弥国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当时这个地方有一些大臣,他们无故杀害了五百个女子,优陀王为了保住他们,因而无辜杀害了五百个大臣。因为这个原因,后来佛陀连续说了这两个偈颂,这个偈颂和下面的偈颂。
“不放逸”指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小心翼翼,非常专注于行持善法,在行住坐卧中不脱离行持善法。“不死”的意思是获得涅槃,因为涅槃是不生不灭的。不放逸有几个功德:一个是得涅槃;一个是得到无死的状态;还有获得了得涅槃的方法;以及与死亡恰恰相反。从这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不放逸。“放逸”与此相反,“放逸乃死处”,放逸者会死亡,死就是轮回,轮回中生生死死,一直是有死亡的。正因为这样,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者常常死。其实第一句“不放逸不死”,讲的是道谛和灭谛,不放逸是道谛,如果行持道,最后得到了灭谛,获得不死的境界;“放逸乃死”,讲的是苦谛和集谛,放逸是集谛,得到的苦是死亡,就是苦谛,这两句讲了四谛。
谁不放逸呢?讲到凡夫人,具有正知正念的人不放逸。不放逸的结果是什么呢?获得涅槃。放逸的结果是什么呢?在轮回中生死流转。不死的如舍利子一样,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位;死亡的如外道六子中有一个奴隶之子叫迦叶一样。所以放逸和不放逸的差别就在这里。
佛陀在其他的经典中也说过:“诸位比丘,所有动物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同样的道理,一切善法中不放逸是最殊胜的。”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不放逸,对一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龙猛菩萨也说过:“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放逸是死亡处,不放逸像甘露一样,如果得到天人的甘露,可以长生不老,有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们应该行持善法,所有这些法中不放逸非常重要。
我也经常想,像古今许多高僧大德,以及修行特别好的一些人,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强,经常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三门,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不能做的事情会进行控制,包括自己的欲望、自己常有的执著。就像骑马时我们的手里会攥着一根连着辔头的绳子,用这绳子来驾驭马。同样的道理,我们心的野马,如果没有一个对治法,就有可能为所欲为,最后堕入到轮回的深渊里面,这是非常危险的。
前面已经讲了不放逸的功德,劝大家不要入于放逸的行列当中,不要误入歧途,一定要入正道,主要讲这个偈颂。
了知彼殊胜,智者不放逸,
极喜不放逸,乐于圣行境。
刚才讲了不放逸的殊胜性,以及它的功德、优点。不放逸,暂时来讲,这个人可能不会遭受各种各样的诽谤、造谣,长远来讲,他可以得到涅槃、获得成就,有很多的功德。
知道了不放逸的功德之后,作为智者(有些人的智慧是自己俱生的,有的是通过后天学习以后,打开了自己的智慧,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这样的智者,非常有智慧的人,男性女性当中都有。)整个世间真理、出世间的真理,稍微点一下,他马上就能开悟。而无智慧者,无论说多少遍,怎么样都不行,可能佛陀亲自来说都很难,反而越听越糊涂、越来越不懂。
因为智者是真的了达真理,他的行为始终不放逸,不会被放逸的过患所染污,他极其喜欢不放逸的行为。有些人是天生的,可能前世出过家,任何时候的行为都如理如法,心也能管得住,语言上也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很多方面都特别地认真。别人在旁边也能看出来,这个人真不简单,应该很了不起。
而有些人因为没有修过心的寂止,他的身体没有任何约束,在任何场合中,什么话都可能讲出来,心的动念,刹那刹那妄念纷呈,这种人很难真正修行。但是智者喜欢什么呢?喜欢行持广泛的善法,修出离心、禅修等等。所以他们特别喜欢不放逸,而且乐于圣者的行境。“圣者”指的是诸佛菩萨、前辈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行境不是世俗的、低贱的,而是四念处。佛经中说:“四念处乃为圣者行境。”所以智者的行为不会放逸。《正法念处经》里面也讲:“不放逸解脱,放逸故受苦”,不放逸者最终会获得解脱,放逸者始终会受苦。作为智者,他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行持不放逸对自身、对他人都有利益。因为他了知这个功德,所以不会放纵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自己的三门有合理的约束。
***不要随心所欲!
很多世间人经常会讲:“我是自由的,做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但是实际上也不一定。2015年发生的长江游轮沉船事件中,当时在船上,一些人正在唱《明天会更好》,当大家正为所欲为地唱着、闹着时,突然江面上出现了强龙卷风,游轮瞬间被掀翻沉没了。这次灾难共有442个遇难者,只有12个人获救。作为凡夫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
最近听说不少地方出现了暴雨洪灾,很多人瞬间被河水吞没。面对自然灾害,或者是自己前世业力现前的时候,你再怎么注意,再怎么不放逸,但突然就被大自然的死主带走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但大多数人通过约束自己,行为等各方面非常严谨,这种不放逸的人,一般来讲,他的修行不会遭受特别大的一些障碍和违缘。
***法衣变牛肉了!
当然个别的一些障碍,比如前世的业力成熟了,今世你自己再怎么清净,再怎么修行,恐怕也难以逃脱。从前在克什米尔地区,有一位具有神通、神变的比丘,名叫日瓦德,他座下有很多弟子。一日,他在林中煮染法衣时,附近的一位主人出门寻找丢失的牛犊,看见林间炊烟缭绕,于是顺此方向来到了近前,看到这位比丘正在生火,便问:“你在做什么?”日瓦德答说:“我在煮染法衣。”那个人打开染锅一看,发现里面煮的不是法衣,而是牛肉!日瓦德自己也惊讶地看到了锅里的肉。这是《大圆满前行》中的公案。所以面对这样的事情可能也没办法,当前世的业力真的现前时,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对有些无中生有之事,自己也不得不承担一些冤枉,这些也可能会有的。
按照世间的规律来讲,不放逸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是谁,很多方面都非常谨慎小心,包括说话和做事。现在最麻烦的可能是写微博,或者自己发视频。很多年轻人经常拍小视频,但他们根本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或不好,即使别人如果故意观察他,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在赞叹自己。就像那天我开的玩笑一样,说你好富裕、好美丽、好漂亮等等。现在一些愚昧的明星、名人为了炫富,说各种各样的话,晒各种不同的照片,导致自己遭殃,最后走投无路后悔莫及,这样的现象很多。
所以一般有智慧的人,是非常注意的。我记得以前上师法王如意宝,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在开玩笑、或跟别人闲聊,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除了有很甚深的密意以外,别人一般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的。确实有智慧的人,即使只跟他聊两三分钟,马上能观察出这个人不简单,他说话各方面,不会轻易信口开河,他说的话一定有深层的内涵和意义。
所以学习《不放逸》这一品,大家也应该反复观察自己,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了,自己的所言所行,到底是不是如法的?我是为别人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如今很多人都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着的。我昨天遇到一个出家人,说某个寺院有很多人买了豪车,他如果也能买个豪车该多好!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出来,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他的心理是什么样呢?因为别人有车,我也要有车。
有智慧的人有自己的生活理念,不会盲目跟随他人,所以应该再三思考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如法:我是什么人?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于彼常修习,常胜伏他方,
坚者得成就,无上乐涅槃。
(我要注意哦,不知都这样喝茶好不好?要不放逸而喝茶。)
这部《优陀那经》是前译时期翻译的,文字意义很深,但藏文词句解释起来稍微有点难。前面讲了不放逸不死亡,不死亡的意思是获得解脱。什么样的解脱呢?无上的解脱。下面引用前面的道理,于彼常修习的“彼”是指不放逸。
这个公案里有个比丘叫纽那伽,佛陀对他说过:“纽那伽,不要放逸。”因为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从行持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菩提的功德皆从不放逸而生,所以在善法上不能放逸。由此宣说了这个偈颂。
还有一种说法,这个颂词是针对修行人的精进而言说的。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在山里闭关,他稍微有点放逸,结果什么验相也没有,于是想中途放弃。离开时,他看见山下起火了,火焰吞没了整座森林,于是大受启发,觉得火焰如此精进猛烈,竟能把森林焚烧无余,相比之下自己的精进程度远远不够。从此他更加努力修行,后来得到了圣果。佛陀据此讲述了这个偈颂。
这种不放逸、常常修行的人,还能常常胜伏烦恼,如懒惰、懈怠、放逸等等。怎么修呢?应当首先依止善知识,然后听闻佛法,思维法义,之后不断地修习,并在修习过程中获得禅定。佛经中也说:“无禅无智慧,无慧无禅定。” 禅定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禅定,可以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也可以得到禅定,二者都非常重要。圣者就这样通过不断修行得到“成就”。
坚者,就是对修持善法不松懈,意志特别坚定,特别希求智慧的人。《大乘经庄严论》中经常出现坚者一词,意为菩萨。菩萨不被烦恼所摧毁,坚韧不拔,意志非常坚定,所以称之为坚者。这里不一定指菩萨,而是指一个真正的修行者,通过修行最后得道——藏文中是“接触”,但翻译成“接触”好像不是很适合,所以译成“得道”。 “得道”有两种,一种是道上得道,一种是果上得道。若有了不放逸的境界,道上来说,禅定、智慧、戒律都能暂时得以圆满,果上来说,还会获得究竟无上安乐的涅槃。
世间一般的禅定成就并非“无上”,而是“有上”的,哪怕到了非非想天或者有顶的快乐和境界,最终都会毁灭。而坚者得到的是最快乐的涅槃。快乐就是没有一点有为法的痛苦,涅槃则是所有的苦全部灭尽。这样的精进和不放逸,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增壹阿含经》中也说:修佛法乃至涅槃之前,何谓一法最重要?佛陀说是“不放逸”。意为从修持善法乃至涅槃之前,哪一个法最重要呢?说是不放逸。何谓不放逸?就是保护自己的心。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如果有不忘陀罗尼,最好记在心里,或者记在文字上,或者最上等的、什么印象都没有、远离能取所取一切执着地记住。
***无论在哪里,听课都很快乐啊!
大多数人讲考时都很认真,我还是很佩服的,但无论是讲公案还是其他,一直照着法本读,一方面说明你很认真,另一方面说明法还没有完全融入心。现在国际上、社会上,最好的演讲是脱稿而讲,不需要任何提词器,一张纸都不需要。讲者将内容全部融入到心里,表情也与之完全一致。融入脑海中,记在心里(不论是脑还是心),就可以脱口而出,给予听众直观的感受。如果实在不行,也不能什么都讲不出来,那就眼睛先看,看完以后心里过滤、消化之后再说出来——只是念书的话,有时候字都念错了。当然,有些著名的领导也会念错,国际上也有这样的笑话和故事。
大家都是年轻人,而我们到了六七十岁,想记也记不住,很困难,但如果年轻时有背诵习惯,往往可以依赖记忆——虽然不一定能背得出偈颂。我那天讲了,堪布阿琼的传记里记载,他依止过很多上师,那些上师基本上都是凭着记忆讲法,包括《入菩萨行论》、《中观庄严论》、《入中论》,甚至《大幻化网》,这个我们绝对做不到,但是大家最好能记住书里的大多数内容。当然,如果做不到,有别的方法也很好,大家刚开始也不需要对自己要求太高。
我反复思维过,《优陀那经》对你们来说是不是太简单了。后来想,我们很多喇嘛、觉姆的佛教水平是很高的,但是汉文水平不一定高,所以当时准备了几本书,后来还是选了《优陀那经》。我也问了一些堪布堪姆,有个别人跟我说,还是《优陀那经》好一点。 现在不知道是太简单了还是太难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在很快乐地学习,这个很好。确实也有人跟我说:“我们上课的时候很快乐。”
无论对讲者还是听者,闻法确实是人生中很快乐的事情,这个我深有感触,。去年在这个地方,也有很多道友很快乐、很愿意听,但因为无常现前,他们享受这种快乐的机缘暂时停顿,但在不同的地方自己也可以享受法乐,不一定要永远待在一个地方。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听、讲、辅导还是研讨,甚至在法供养讲考的时候,心态上不要紧张、害怕、担心,应该把它当做一种最快乐的事情。
其实我也在天天讲考,而且我更有压力,首先得自己拼命地抠书本。如果时间充裕基本上也可以应付,但是时间不够,更重要的是翻译很麻烦。译对一百个字没人说,译错一个字,大家都会“哇,这个错了。”“哇,为什么错了?这么简单。” 我一看,“哇,这是口误,没有注意到。”大家都是翻译班的,希望你们在翻译过程中,文字上还是要非常严谨,用尽所有的智慧来把它立成文字。当然,以前非常著名的译师们留下来的文字也会有明显的错误,这个是难免的。包括玄奘、鸠摩罗什,他们译的梵文和藏文校对的时候,也有少许不同——这是不是有点忌讳——但是我们都不敢说,因为他们太厉害了。所以翻译落成文字一定要非常谨慎。
今天要讲快一点。这里给我弄了一点儿牛奶,但是我有点不敢喝——看起来已经变成酸奶了,好像不能喝,喝茶吧。(师笑)
智者不放逸,摧毁放逸时,
登上智慧殿,无忧观苦众,
如贤居山顶,俯视地上人。
这个偈颂背后的公案是:以前有个以恶业维生的男子,他特别放逸。佛陀对他说法,为他做了法布施、财布施。后来他从业力中挣脱出来,出家修行,最后获得真谛。这个颂词是对他宣讲的。还有一种说法,在舍卫城有些大豪富者,后来舍弃了财富出家,修持离三界的法门,最后获得圣果,这个偈颂是为他们而宣说的。这里主要讲智者不放逸,因为他有正知正念,能摧毁放逸,不放逸的人们才会获得解脱。
放逸有几种过失:它放纵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的力量、能力,不护自心,以及放任烦恼。摧毁了放逸,就等于已经登上了智慧的殿堂。能精进修持有学道的法,然后登上无与伦比的智慧殿堂,最后获得无学道最高的境界——这时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和忧恼,可以观照 无量无边被痛苦所煎熬的众生。用比喻来说,相当于一位贤者在高山上俯视山下的芸芸众生,下面的人来来去去,他全部都了如指掌。意为不放逸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和修行,最终达到修行的顶峰。这时他看到芸芸众生天天都在身口意的放逸当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就像看到愚者不知自己无知,还在寻欢作乐一样,感到众生特别可怜。
我们当中也有这样的智者。有些修得很好,也经常教诫自己的弟子及周边相关的人。我以前依止过的一些老上师们现在已经不在了,从他们的传记当中也看到,他们曾经也调皮捣蛋,刚开始有点放逸,比较野蛮等等,但后来通过佛法调伏了自己的心,行为跟常人完全不同。他们相续当中所有的智慧、悲心,都如满瓶倾泻般地传授给了有缘人。很多上师对弟子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教育,指导孩子什么能作?什么不能做?一直尽心传授各种教言。其实他们的自相续当中已经有了不放逸的功德。他们不愿意独享,一定要把这么好的境界传授给有缘众生。包括很多城市里的修行人,从佛法中真实受益的时候也不会独享,觉得应该把这么好的佛法真理,分享给身边正在痛苦中煎熬的众生。哪怕能平息众生一刹那的痛苦,给与一刹那的宁静快乐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也有这样的分享精神。
精进不放逸,正戒与调柔,
智者抵彼岸,渡越大河流。
***你有求五根五力了吗?
从前有个城主的儿子来到佛陀面前问,“佛陀,您好像只悲悯摄受极少数众生,甚至仅仅一个众生,而不是所有众生,为什么呢?”佛陀回答,因为做不到。佛陀讲了一个比喻,比如一个农夫有三块田地,一块非常平坦,没有任何荆棘,容易耕耘,地也很肥沃、柔软;另一块地可以耕耘,但是贫瘠,相对而言比较荒芜;第三块是盐碱地,根本不能种。作为农夫会先耕种哪一块地?那个人说,应该是最好的那块地。因为农民要得到收获就需要最好的地,其次的选择是第二块地。佛陀说,我也是一样。我要观众生的意乐和根基,哪一个意乐成熟,就对他宣说佛法,以此调伏。据此因缘佛陀宣说了这个偈颂。
这个偈颂的意思是,修行人也需要具足各种因缘,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修行人,并不是某方面有一点功德就可以了。需要什么样的因缘?一是昼夜不懈怠的精进,即注释中提到的五力五根中的精进根;二就像前面讲的,护持自己的心不放逸,即念根;三是正戒,经常护持自己的身体和语言的戒律,即定根,用来护持自己的身心;四是调伏,调伏护持根门,用三智慧来进行抉择、调伏、调教,即慧根。五根当中还有信根,注释当中没有明显说到。具足这些的智者才能渡越生老病死的大河流,到达彼岸。
我刚开始犹豫要不要翻译成“智者作岛屿,能返死瀑流,”注释当中说所谓岛屿指的是到彼岸,但是这不大好懂。后来想是不是“智者至彼岸”更好。因为前面有精进、不放逸、戒律和调伏,智者若具足这四种功德,则生老死病也无碍于解脱。《三摩地王经》当中也说,如来所说的这些善法,戒律、多闻、布施还有安忍等等当中,不放逸是根本,这些“是名善逝最胜财”,这些才是三世诸佛最好的财产,而不是什么金银财宝,或者车、房等等世间人的财富。真正的三世诸佛的追随者最好的财富是精进、正戒、调伏等等。拥有了这些财富,终究能到达解脱的彼岸,不会再流转到生死轮回当中,被生死河流吞没。
精进具正念,行净善思择,
正戒法为生,不放逸誉增。
这个公案是有个求名声的王子问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怎么样才能得到名声?”佛陀答以这个偈颂。也有一种说法是,佛陀在舍卫城对一个叫阔纳格萨的人说的。不管是对谁说,他应该像现在某些人一样很想成名。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人连做梦都想出名。如果自己真的有内在的智慧、禅定等功德,成名也不错,如果自己内在什么都没有,却用虚假伪造来获取名声,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但是很多人都是这样,那个王子可能也是吧。许多领导、王子都很喜欢一夜成名,但是变成名人其实是最痛苦的。世间这些名人生活无法自在,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下被人关注。做了100件善事不一定有人赞叹,做了一丁点坏事、或者暴露出一丁点的行为缺失,全世界都谩骂。现在世间有太多人看到自己的偶像、自己最崇拜的人,觉得就像是我心中的释迦牟尼佛,一点垢染都没有。一旦发现他有平常人的瑕疵,就接受不了,就开始自杀、谩骂、诽谤等等,所以还是名副其实比较好。
说到了不起,我想法王如意宝就很了不起。他不是当时最有名的,但是相对而言在我们康区很有名。我觉得他的名声应该更大才对,因为他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功德。有些人虽然有名,但是确实名不副实。真正有名的人应当是怎样的?应当具有精进,喜欢善法的精进;具有正念,不从善法当中退失的正知正念(也可以对应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行净,行为很清净,因为行为清净,心开始定下来了;善思择,善于观察的智慧。因为善于观察,获得出世间和涅槃道;正戒,行为没有什么杂染;法为生,懂得法的真理,行为与道不相违,依法而生,或者依真理为生,依智慧为生。前面有六个功德,最后是不放逸。这里的不放逸是胜义不放逸,真正的不放逸是获得阿罗汉果位。
从前在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当中,天人们都在赞叹,欲界当中某个人已经得到了不放逸的无漏的阿罗汉果位。这里的“不放逸”是指行为中有漏的法完全都尽了。真正的名声,来自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获得了大圆满的开悟,获得了般若空性的开悟,来自真正的不放逸者。否则,在外面搞几个广告,自己拍几张照片,不过是自欺欺人。
现在有些人很有意思,有人吐槽老年人跳舞(我不怎么了解具体的事情),后来有个人说:谁没有年轻过,这些老人年轻的时候可能比你还好看。很多人觉得他说的对,于是他出名了,当然,这是正面的名声。我想他可能要痛苦了,以前是个普通人,到哪里去都自由自在,不会被一直注视,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多好,但是因为你的点击率高,这种生活就失去了。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拍个什么特殊的照片,好让自己的流量、点击率赶紧上来。有一些话不太好,人们轻易不会说,有人却故意在网上说那些恶语哗众取宠,一下子出名了,他还很开心,一点没有羞耻心,反正有名声了,但是他不知道出名之后会带来什么压力和反噬。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反复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才有真正的不放逸的成名。所谓成名,一种是虚名,一种是真实的名。真的大成就者、好的修行人有名声也很好,因为凡是与他们结缘的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没有功德的人成名,虽然他有很多粉丝,有很多铁粉儿、铜粉儿……,但是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里面讲的,像昆虫般的弟子虽然很多,但也没有意义。追求名利确实没有什么价值,在这上面耽误时间,不好好闻思,也实在可惜。所以这里说王子很想成名,但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