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讲《优陀那经》。

***不在现场,更是考验学习态度!

《优陀那经》现在大家都在学习中,大部分人还是比较认真的,一边学习一边对照着藏文的注释,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有些人如果手上没有注释,我希望你们翻阅相关的一些资料。学习一部法的时候,应该在这个期间尽量反反复复地阅读、反反复复地对照注释。先从字面上弄清楚每一个偈颂的意思,及它所表达的主要中心思想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通过很多途径进行分析。其实对我们来讲,哪怕只是一堂课,我个人认为也是非常难得的。

现在只有部分藏族人有现场听课机会,其他人虽然没有在现场,但是依靠现代多种方便方法,也照样听得到法义,这样很认真地去学习的话,实际上也应该获得了同样的加持,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当然真正的传承能否得到,这个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果是今后给别人传讲,那么一般需要得到传承;如果不是给别人传讲,只是自己获得和理解法义,我想你们没有传承也是可以的,尤其是显宗方面,所以大家对于传承这个事情也没有必要苦恼,应该自己好好地学习。

前辈的大德们得法的时候,其实真正的传承有些是得不到的,但是他们自己也是可以实修的。比如智悲光尊者,是在净现中得到无垢光尊者的三次摄受后,得了法通过自己实地修持而成就的;还有阿琼堪布,也是在净现中得到很多次法,后来也是自己实修,只是没有给别人传授而已。

我想这次也算是一个机会,可以检验大家学习的态度。有些人很认真地从头到尾在学,有些人被各种各样的散乱所致,不像在山上或者在僧众当中。爱学习的人始终是能坚持下去;而有些人遇到一点点违缘,或者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很可惜。有的人多年以来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学习,但是现在可能因为自己的心态导致了学习的中断,其实外缘根本没有中断我们的各种联系,无论自己在哪里,都可以同样彼此连接,希望大家应该好好地去学。

今天继续讲《优陀那经》第三品《渴爱品》。

离成就安乐,为魔系缚众

随逐老死去,如犊求母乳

***渴爱成瘾!

这个偈颂主要讲到,如果没有断除爱欲,没有断除渴爱,那世间的安乐、快乐都得不到,出世间的成就也得不到,甚至还被魔束缚着。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精进地修行,是不可能得到成就的安乐;没有得到成就的安乐,始终都是被各种散乱魔或痛苦魔所束缚,那这种人得不到真正的解脱和涅槃,而是逐渐衰老而死去,会感受衰老的痛苦和死去的恐惧。所以这种人,他始终不会得到自在、解脱,满足。

用比喻来说明,就像小牛犊一直贪求母亲的乳汁(牛奶),为了求得牛奶,它一直规规矩矩地跟着母牛,被欲望牵着鼻子。欲望实际上有一种越享受越追逐的过患,现代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成瘾性”。比如说你喜欢喝咖啡,喝上瘾了就每天都要喝;你喜欢看电影,上瘾了就经常要看电影;你喜欢打麻将的话,上瘾了就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都要打麻将。佛教中把这种瘾叫“欲望”或者“渴爱”,这种爱起初看起来好像很悦意,没有什么毛病,但实际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它是一种隐藏的魔、无形的魔。这种魔在很多领域中会给我们带来恐惧、痛苦,始终不得自在。

凡夫人或者愚痴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被这种欲望所牵制。追逐名利者,一直奔波忙碌,想方设法求取功名或者财富,这个也没办法。就像小牛跟着母牛一样,因为小牛特别喜欢母牛的乳汁,它不一定是喜欢母亲,因为它的目的就是牛奶,像人类可能稍微有一些感情吧,但一般母牛和小牛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得到牛奶这种利益。所以世间人只要对某人产生了贪欲和欲望,就会一直得不到解脱。

美国精神医学专家贾德森·布鲁尔博士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叫《欲望的博弈》,现在有了汉译本,里面讲了很多欲望的过失,通过正念、禅修来制止贪欲,意思是我们的贪欲,就像阳光下的水泡一样,当阳光直接照射水泡时,水泡很快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通过多方面认认真真地探究以后,了知欲望的本体没有真实存在时,那对这种贪求就不会再有了。

今天遇到一个领导,他说:“我特别看淡名利,什么名、利的,都是过眼云烟,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我也较熟悉这个人,他并不是如他所说那样看淡名利,曾经为了追求名利辛苦地劳碌奔波。我们可能平时说得都好听,真正能把欲望看作自己最根本的敌人的人其实并不多。《欲望的博弈》里面很著名的一句话是:“自由不在于满足欲望,而在于从欲望中解脱”。

很多人说:“如果我财富自由了,人生就获得了自由”等等,说起来很好听,实际上并不是满足欲望人生就能获得自由。如果是那样,那些得到金山银山的亿万富翁们应该早就满足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能够从欲望中得到解脱,那才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

颂词讲到,远离了成就和快乐的这些人,始终都是被魔束缚着,执着贪欲,在轮回中随生老病死,不会获得涅槃解脱。这个比喻就像现在世间中的很多人,特别希求他们的世间目标。而作为佛教徒和修行人,我们的目标是希求解脱,即使你对解脱的概念不是特别有深度、只是表面上的认识,包括我们佛学院的有些闻思修行的人,那么至少也要知道解脱的重要性。

过去年代,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舍弃今世,对五部大论、密宗的修法,特别认真地有深度的去研习和修行。但现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很多人对历史、诗学、语言学,这些世间知识更加追求。当然智者无所不通,有这种追求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希求解脱者,应该清楚自己的最终目的,不能全部都像世间人一样只求世间的知识。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讲历史、讲语言学等世间各种知识的时候,利用各种善巧方便来打广告,使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些知识比解脱还重要。我前面说过大家学习各种语言、各种知识很重要,今天又说学习这些并不那么重要,那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从总体上讲,年轻人应该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作为希求解脱者来讲,最究竟的目标应该是最有深度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同于世间其他任何懂哲理的学者。众所周知,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我国儒家、道家、其他宗教最著名的那些人,他们所留下的典籍,跟佛陀留下来的显密典籍比较起来如何?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甘露一样的佛陀的教诲放在旁边,却去希求世间相似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来说确实有点不负责任。我们短暂的人生,既要通达世间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即生中真正去学习一些深度的般若空性,真正去闻思修,调服自心。

人的心是可以调伏的。本来我们的心像野马一样不堪能、特别糟糕。《优陀那经》中专门用调伏骏马的这种比喻来讲,其实再狂躁再野蛮的马,驯马师进行调训以后,最后也会变成一个特别温顺、调柔的马。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如果按照佛所说的教言来调伏,一定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年轻时特别调皮、野蛮,包括我们读过的奔贡甲、列绕朗巴、仲敦巴等等,他们到后来都成了一代伟人,所以最关键的是每个人能不能非常认真地去调伏自己的这颗心。否则,短暂的人生就白白浪费了,真的很可惜。

很多人沉醉于虚无缥缈的财富、名声,如果有人说你帅、好看,就特别自恋般地天天在朋友圈晒照片。我并不是嫉妒你们长得好看,或声音特别动听,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想提醒大家,作为一个初学者,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晚年就可能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要注重调自己的心,不要被欲望所牵。

于此断爱者,离爱有非有,

比丘伏三有,无余入涅槃。

这里讲到能断除爱欲者最终获得无余涅槃。所谓“于此”,是指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彻底断除贪欲。而在外道中,基本上只能压伏自己的烦恼、爱欲,是无法断除,因为他们没有无我的空性智慧。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有断爱的方法,断了爱就可以离爱,即离开爱执。离开爱执的对境是什么呢?“有”和“非有”。“有”就是你的所缘是真实存在的,比如瓶子、柱子或者你喜欢的人、动物等,比如有些人喜欢车,有些人喜欢猫、小狗等真实存在的;而其他一些人却喜欢虚无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一些追求名利的梦想,“我以后可不可以变成世界首富”、“我将来想开飞机”等等,根本不现实的事情一直打妄想,这是贪爱“非有”。如果断了爱,这些执著的对境——“有”和“非有”全部都能离开,那么这样的比丘可以超越“三有”。

以前讲国学的一个“大师”,说所谓的“三有”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这样的言论后来网上许多人指正他。“三有”其实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也有其他的解释方法。这种比丘可以压伏三界所有的爱和烦恼,最后得到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指不剩下烦恼和身体,就像一棵树从根本上全部断除一样,全部一无所留;而有余涅槃是指有部分的剩下,比如他的肉体留下了。所以如果在这个世间中,依靠佛陀的教法,做到对万事万物都不要有任何贪执,这种比丘就能超越三界,最后获得无余的涅槃,这个很重要。

《华严经》说:“以佛解脱甘露雨,灭除众生诸渴爱。”《渴爱品》里面讲的渴爱,实际上在《华严经》中也有,依靠佛陀这种解脱的甘露雨水,可以灭除众生相续中酷热的渴爱。所以我们要不离佛陀的教法甘露,只要努力完全是有机会断除贪爱的烦恼。《正法念处经》中也说:“若能断渴爱,解脱生死流。”现代人经常说“我已经陷入爱河、沉溺爱泥”等各种说法,如果能断除渴爱的这种河,以后就不会在轮回中一直漂泊,一直沉溺,完全可以断除这样的痛苦。

这里的“爱”,是世间常说的自利的爱;而佛教中的爱是利他的爱,是爱所有的众生,名称上也可以称之为“爱”,但这种爱应该叫“慈悲心”。日本当代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创业之初为了自利,虽然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但企业发展不理想。经过反思后,他把做企业的愿景、最究竟的目标,改为让所有的人得到利益,同时提出“敬天爱人”的企业理念,所谓“敬天”,就是对天地万物有恭敬心,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改变理念后,整个商业经营非常成功,他的企业后来成为世界五百强,最后也是秉持这种理念,晚年他选择了出家,关于他的有些故事以前也讲过。

所以世界中最伟大的爱是佛陀的爱,这种爱可以说是拥抱所有的众生。但是这样的大爱在世间中往往不被理解。像前面讲的一样,我们修沙门四法,却受到某些人或一些媒体的欺辱,这种现象自古以来一直都有。但佛陀认为真正的怨敌应该是我们自己的烦恼、嗔恨心,并不是伤害自己的那些有烦恼的众生。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起烦恼,比如当有些佛教徒做了一点点不如法的事情,一些媒体就开始不断地渲染、夸大;而其他的宗派如果有问题却只是稍微暴露一下,很快就隐没了。想到佛陀当年面对魔王及魔王的所有眷属是怎么修安忍的,这个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在如今这样的末法时代,很多人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也没办法。

大约半年前,有个人故意给我找茬,用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我如何违法,为此当时很多领导也是对我另眼相待。作为凡夫人,我当时心里有一些不爽,无缘无故的为什么他们这样对我?过了这半年后我找那个人交谈,他基本上都承认了,我说我们也没必要因为这小小的事情而睚眦必报,互相报复,至少是穿我这种衣服的人不会。但对于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我也对他做了一些交代。

有时候不是说我们忍辱、安忍修得有多好,但以这个身份,依靠传承上师们传授的这些无私的菩提心的功德,在这方面不得不思考。一经思考,好像很多的烦恼、嗔恨,自然而然减轻了,虽然做不到完全根除,但暂时不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了。所以以后在修行中,确实要依靠佛陀的甘露教法,这对灭除自己相续中的各种烦恼,非常有帮助。

世间难舍弃,渴爱女所役,

依彼增忧愁,如草上降雨

***成家是痛苦的开始!

这里说,世间中有些人对这些以贪爱为主的烦恼很难舍弃。这些世间人主要指的是外道,就像前面讲的裸体外道,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外道,他们对世间的贪、嗔、痴,虽然有些宗派也会主张舍弃,但是他们真的很难做到,因为他们没有对治法,如大乘的慈悲心、大乘的空性见,或者密宗等净无二的见解。

这里的“女”只是一种代指,也包含男性或者名、利、色等等。如果被渴爱、执著的女身所役使,或我们被所爱的女性,或者财产、名声所役使,你就像奴役一样,一直不得自在。由于贪欲没办法舍弃,所以所贪的对境会把你紧紧捆缚,依此心里的忧愁和痛苦,会越来越增上。比如成家结婚,这是世间人的一件人生大事,很多人认为它是美好生活的开端,但也许这才真正是痛苦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之前单身者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成家之前,经常会在微信朋友圈晒自己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一旦成家后,之前所有的美好便销声匿迹了。

公案中说,有一年的夏天,佛陀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那里有一种叫毕如那的草,生长得很旺盛。佛陀对一些贪执心非常强的比丘,说了上面的偈颂,用这种方法来对治他们的贪执心。

现在喇荣很多地方的䓍也长得特别茂盛,比以前任何一年都长得好长得高,我早上出门看到那些草,会想为什么长得这么茂盛?也许是现在人少了,牦牛也少了吧,也可能是最近一直下雨的原因。当时佛陀也是因为看到毕如那草在雨水的不断浇灌下,越长越高,所以用了这个比喻。一般的䓍雨水再怎么充沛,可能也不会长那么高,但是这种草很特别,雨水越多它就会长得越高。这里主要是对比丘讲如何对治贪欲,尤其是对治女色,如果是女性修行人,也可以另一种方式来作说明。

自古以来能增长贪欲的,主要应该是色和食。《孟子·告子上》记载,“食色,性也,”食就是食物,色就是美色,是孟子的辩论对手告子说的,有些人认为是孔子说的,但《论语》里并没有,《礼记》中倒有过类似的观点,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喜欢饮食和美色是人类难以舍弃的本性。

 美国股神巴菲特在多个场合中提到过对饮食男女的态度,“上帝淘汰男人的方式有两种:好色与贪吃”。认为一部分男性沉迷于女色,所以事业无所成就,上帝把他们淘汰了;还有一部分只喜欢吃吃喝喝,比较低俗,上帝把他们也淘汰了。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西方人对女性较为轻视。如果上帝要用这两种方式淘汰男性,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淘汰女性。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确实有太多人因贪欲而毁灭。比如唐代的辩机和尚,他十五岁出家,聪明灵秀,是唐玄奘最得意的弟子,《大唐西域记》就是他帮玄奘整理成文的,文辞优美。他一直跟随玄奘,学问也非常好,后来和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相互产生贪心,而高阳公主早已嫁为人妻。唐太宗发现后大怒,将辩机和尚处以腰斩。现在的死刑讲求人道主义,还有无痛子弹,而腰斩是从腰部切成两段,非常痛苦,同时还有几十个人也被牵连而判处死刑。后来很多史学家认为,如此优秀的青年人才,最后落得闹市身死,而且是如此残忍的死法,原因就是作为出家人,却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最后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所以不论是被女性控制,还是被男性控制,贪欲越强烈,痛苦也越增长,最后痛苦弥漫,实在无从获得快乐。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娱乐至死。资本家为了获利而麻醉大众,让我们的心被各种各样无意义的碎片文化所诱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不管是出家人、佛教徒还是世间人,不管是领导、企业家,还是其他身份,你最喜欢的东西,可能反而会毁灭你,你特别憎恨、不喜欢的东西,倒不一定对你有害。天天诽谤你的人不一定能真正伤害到你,而因为多巴胺的刺激,你越看越喜欢的表面上很好的手机,却让魔王波旬很高兴,想尽一切办法让你越发沉溺其中,自心就这样被贪欲毁坏。

所以这里讲,世间人很难舍弃欲望,太多贪欲让人沉溺其中。其实现在很多人喜欢的是低俗文化,就是没什么价值、没什么知识含量的内容,越看越想看。而有深度、有知识含量、有意义和价值的内容,就像隔了一座山,难以获取,难以深入。如果大家能像整天看手机一样去看《般若经》,也许已经开悟了,但是没人愿意。现在很多人对《般若经》《现观庄严论》都不大有兴趣,甚至有人熬夜上网,第二天上课时半醒半睡,迷迷糊糊。虽然按手印做了保证,不得不参加听课,但是来了态度却很不好。老师讲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坐飞机,心不知飞在哪里。

世间难舍弃,渴爱女能舍,

依彼离忧愁,如莲不沾水。

世间中难以舍弃的是什么?就是渴爱异性等。如果能舍,那由它而来的各种忧愁、烦恼、痛苦都会远离。即使你在这些人群当中,也像荷叶一样,无论沾多少水,也不会被染污。世间确实如此,尤其是外道,无论是对异性还是对财物的贪爱都很难舍弃。注释里对此解释得较少,我们可以自己发挥。

这个颂词背后的公案是:佛陀时代印度有一位女子,叫庵摩罗女,她长得非常美,征服了很多男性的心。她因此产生傲慢心,认为佛陀虽然伟大,也会拜倒在她的裙下,于是想去征服佛陀。佛陀给她讲了所有的美都会变老而失去,所有的欲望都会转化成痛苦等道理。庵摩罗女很有善根,听后马上醒悟,后来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世间上有人完全被异性征服,心灵无法自主,只能拜服于地,全身心地屈从于对方。如有些人上半生爱学习、爱闻思、戒律清净,各方面修行都非常好,但到了下半生,却彻底变成了另一种因缘,而另一些人则不会因此而染污。

我记得以前有个电影拍过,玄奘去西方取经,路过吐鲁番,就是产葡萄的那个地方,当时是高昌国,国王特别喜欢玄奘,请他讲经。因为高昌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直想把他留下来。国王先是说:“你待在我的国家不要走了。我可以给你权力,让你当国师。”玄奘不肯,国王又用宫里的女性来引诱,玄奘还是不为所动。为了离开高昌继续取经,玄奘绝食到第四日,仍旧说死也不会留下,国王终于退让。后来玄奘在此讲法一月,国王出钱出力出人,赐予他大量资具,并派人护送,使他能顺利到达印度。玄奘承诺:“我先去取经,回来再停留三年,给你讲法。”后来玄奘回国时,果然取道高昌以求践诺,可惜国王已经去世。

从玄奘的传记来看,无论伟人还是普通修行人,一生中难免在闻思、守戒等方面受到世间的诱惑。有些人非常顽强,经受住了考验,有些人却败下阵来。就像非洲野牛群的大迁徙,一部分顺利地度过了这个过程,一部分或被汹涌的河水冲走,或被狮子等捕食者猎杀。我们的人生跟动物的迁徙也有点类似,相当一部分终究没能战胜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违缘。有些显现在面前的违缘特别可爱,让人喜欢,等落入了它如狼似虎的口中才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很多大德在违缘非常严重的时候,依然有坚强的勇气:“噢,现在遇到违缘了,我应该注意啊!”即使在战争年代,饥荒年代,许多修行人也没有舍弃自己的道心。反而时代比较好、比较快乐,有钱、有地位、又有财富,此时对修行人的诱惑和挑战更大。

今天有两个堪布来找我说:“我们俩都修行了好多年,一个闻思了十九年,一个闻思了二十一年,都得到了堪布的学位,希望参加翻译班。”我说入翻译班是学院教务科的权力,他们不会增加名额,我确实没有办法。后来他们问:“那您认为我们以后通过多种语言来弘法利生怎么样?”我说:“这个我确实说不好。你们闻思了这么多年,现在再学习不同的语言,也许晚年会很后悔,也许真的能利益到很多众生。”他们说:“那您给我们两个人指条路,看以后怎么做比较好?”我说:“这个最好是问你们听了二十多年法的那些堪布们,他们应该对你们的前途有一点授记吧。我对你们是陌生的,也说不出什么。我个人是有过法缘的上师们怎么讲,基本上就这么做,至少自己有一个不共的缘起和因缘。”我是这么跟他们说的,其它事情也没办法。

对一个修行人、出家人来讲,是否学习新语言还是要慎重选择。如果到晚年觉得:这个语言还是很好的,因此帮助了很多的众生,自己也做到了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样当然很好。但有时候,弘法利生也没有做好,一个原来知足少欲、清净的修行人也做不成了,有点可惜。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这些也说不清楚。每个人都由业力支配,大多都不自由,并非凭空想象就可以达成愿望。希望我们犹如莲花不着水,远离一切世间违缘,并且在短暂的人生中,顺利地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是故来此众,我说愿汝乐,

如拔乌尸草,拔除爱连根。

***断贪要斩草除根!

原来的“安”最好改为“汝”。众生各有不同,有些堪为法器,有些还不堪能。当时佛陀说,请有缘的堪为法器的人到我这里来,我给你们宣讲这种断除爱的法,希望每个人都获得永久解脱的快乐。暂时的快乐很容易得到,比如吃和穿好点,但不是真正的快乐,这里的快乐指永久的解脱。

所谓爱就像世间的一种毒草,它的茎叶叫毕如那,草根叫乌尸那,要除掉它必须整根拔起,就像挖虫草、挖贝母一样——不过我没有挖过虫草。我曾经在一个学校里随口说过,虫草被商家吹捧得有多好,实际上不一定,后来就有很多人找我谈话,说现在虫草销路最好,你不该这样说。我后来也不得不说,虫草很好,对养生特别好,还特意上网查了虫草的功德、效用以前放牛时山上虫草特别多,确实有人说没吃出什么感觉,后来听说虫草特别好,所以我们吃了以后也有感觉了——可能随着环境、教育,随着不同的理念,人是可以转变的。用挖虫草和贝母的那种小锄头,把乌尸草根整个挖出来,它就再也不会长了。

对待渴爱也是这样,要从它的根本上去断除。所以必须要证悟人无我,或者证悟法无我,或者通过不净观(按照《入中论》的观点,不净观不是最究竟的,只是小乘观修的一种方法而已),将贪爱从根本上断除。否则只要有爱,便无解脱之期。

世间也有不贪者。你们可能看过,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学过,《左传》里有一个故事:有人特别贪爱一块玉,他准备将玉石送给另一个人,可能像有时候贿赂领导一样吧。但这个人不接受,说:“我最喜欢的是“不贪”,你最喜欢的是玉。如果我接受了,我们两个就都没有宝贝了。不如我们都保住自己的宝贝更好。”

世间认为很好的“爱”,实际上是一种杂染。如果一个世间人把“不贪”作为人生标准,对整个人生必定有很大的助益。贪爱心不重,则生活非常清净,做事情也会简单顺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世间也较为推崇这种品质。

渴爱相伴者,长时中漂泊,

渴爱当根除,无忧亦无怖。

前面讲过渴爱、贪欲非常麻烦。如果放不下所贪,一直随之相伴,就会长期在轮回中漂泊,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变成地狱众生,因为贪爱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应该想办法断除渴爱。如果能断除,现在就不再有痛苦,未来也不再有怖畏。

关于这个公案注释当中有几种说法。一是佛陀曾在某地说,“我见到的众生,没有一个不被贪爱所诱惑。”因为所有众生都被贪爱所损害,所以说了这两个偈颂。也有些说是比丘们发现世间人渴求爱,且一直被爱欲束缚、控制,在世间一会儿转成天人,一会儿转成人,一会儿转生成其他众生,一直在轮回中无法获得解脱,苦无法断尽,所以佛说了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有个人在母胎中住了60年,出生时头发都白了,满面皱纹,脸上也有很多老年斑,佛陀为此说的偈颂——我也在想,为什么佛陀会为一个不知是老还是年轻的人说偈颂……这种说法你们可能也听过,老子也在母胎中住了很久。有些说是72年,有些说是81年,所以他出生的时候就是个老人。有些史书中对此言之凿凿,但也有些史书有不同的说法。

总之,所谓的爱也好,贪欲也罢,是非常严重的苦之源头,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尽量断除或者减少。《华严经》中说“当断众爱网,当裂众见网,”即修行人应该断除爱的网,撕开恶见、邪见的网,否则不会有自在。“当救众苦网,当成此愿网。”应该拯救众生的苦难,应该发这样的愿,实现这样的愿。(诗学里有一种特殊修辞,就是同字押韵,也叫重韵。这几句韵脚末字全部是网,爱网,见网,苦网还有愿网,用在汉文版中,我查过藏文,当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词。都用网来叙述,很有意思。)如果把爱网断除,或者说把爱根拔除,则现在不会再忧愁,未来也不会有恐怖。

奔公甲说我以前混在世间,腰上需要别好几把刀。现在一把都没有,还身无分文,感觉却很好。所以我想,如果是真正的好出家人,应当是无忧无虑的。世间的修行人虽然做不到这么自在,但对世事看得透,看得惯,看得破,所以也是无忧无虑的。但心里有贪执的人,永远活在忐忑不安当中,一会儿忧愁,一会儿害怕。很多炒股的人晚上都睡不着,担忧股市万一崩盘怎么办?特别忧愁。上涨的时候开心,“我今天赚了多少多少钱”,下跌的时候,人又开始伤心了。这种患得患失、无尽的焦虑是很令人苦恼的。

一再近取生,一再入母胎,

位变及异变,众生来与去。

***由爱而漂泊轮回!

这是说,轮回当中的众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迫出生,因为他有业,所以不断地投生,这是主要宣说集谛。一而再、再而三地入母胎,胎生的是入母胎,如果是卵生、湿生、化生就不一定了,所以这里“母胎”是象征性说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轮回中不断出生,在此过程中位变和异变。位变,指入母胎就需要出生,这是很痛苦的。原来是天人,现在入母胎变成人、变成动物,即位置变了。异变,指身体圆满以后,又开始老、病、死的变化。注释里位变和异变指的是生老病死的痛苦。众生来来去去无有休息,被业力支配着从前世来到今世,从今世去后世,后世又转生到下一世,辗转不停、飘来飘去,一直在轮回中受苦。轮回真的很可怕,众生如果懂得前生后世、前因后果,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有个堪布被500个“大师”攻击,这个堪布说,谁说前生后世不存在,当面来与我辩论,我敢说谁也不可能战胜我。说了一段时间以后,现在都平息了,大家分析说是前后世好像应该存在,这位法师某些地方讲得很有道理、很有意义。后来我听说他的辩论对手哭诉,说“刚开始我的群里有500个人,大家都说我的观点是对的,现在怎么很多人都退了?”我们佛教徒应当不会说前生后世不存在,说了可能就会受到攻击。但也有人说,他并不是真的这样认为前生后世不存在,只不过是为了让大家产生怀疑,目的是以辩论开发智慧。总之这件事我没有参与,只听别人议论了一段时间。

这个问题在这里也稍微提一下,以前也讲过:比如说三岁的孩子记得二战时期的前世,一个印度女生通过前世回忆自己找到了前世,包括塔克博士他们也采访过一些类似案例。他们没有任何信仰,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前后世的存在。印光大师有个师兄是传戒师,也讲了他亲耳听到有前后世的存在:有个人的母亲死了之后,一天中午给孩子托梦,说我现在在某处,变成一头猪了,某个人要杀我,你马上来救我。这个人醒了以后急忙赶去,结果到时,猪已经被杀了。他特别伤心,倒地哭泣翻滚,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但他说,我确定那头猪是我的母亲。他因为没有及时救下母亲非常自责,后来终身吃素,好像出家了。这是他现实中亲身经历,其实轮回存在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藏地,基本上是99.9999%承认前世后世的存在,也有0.0001-2%的年轻人可能有怀疑,包括出家人。在这些方面,大家还是要用正知正念来修行。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