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讲《渴爱品》。
众生为妄毁,极贪视为净,
欲贪复增长,自缚难解脱。
***贪欲极难发现,你知道“电风扇”美女吗?
前面《爱欲品》是总的宣讲贪欲的过失,如果我们随顺贪欲,则不得解脱。这里是分别宣说,这两品的名称稍微有点不同,是从贪欲的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所以这个《渴爱品》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第二品当中。
第二品已经着重分析了对人、物生起贪心的重大过患。那接下来也是一样,凡是若没有断除相续中对人或物的贪心,那对众生就会带来非常大的痛苦。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世间的所有众生,因为贪心产生妄想,产生妄想以后,就会有各种的分别和非理作意,那么这样就被贪心所毁坏,不管是人也好,动物也好,很多众生都是因为贪执毁坏了自己的一生。
那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贪心极其强烈,又没有去对治,这时就会认为贪执的对境不管是颜色上、形状上还是本质上都是极其清静、美妙、庄严,产生这样的颠倒分别念。这种颠倒分别念,世间人叫做“认知扭曲”,就是他的认知不符合实际,是完全颠倒的,如果长期发展下去,这种心态恶性循环,逐渐就习以为常了,贪欲也就越来越增长。
比如说,对某个人或物,你如果觉得非常好、很重要,那你的贪执就无法对治,就会越来越增长。包括一些佛教修行人,老了以后贪欲依然会增长,虽然在某个道场或闭关所里学习和实修了很长时间,但是出来还是原来的样子,自相续的贪心一直没有得到压伏,更不用说根除了,也许还越来越严重。
世间中大多数众生,确实都是被贪欲所毁坏。现实生活中,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就知道,贪心是真的特别可怕,毁坏了许多人的今生来世,给众生带来了许多麻烦。
这种贪欲自缚难解脱,就像作茧自缚一样,分别念的绳索把自己捆得紧紧的,从中很难解脱。这个偈颂没有一个真实的公案。
作为凡夫人实际是被三种分别念所束缚,一个是欲分别念,就是贪欲的分别念。第二是害心分别念,第三是伤害分别念,许多经论中的提法是不同的。因为众生的这三个分别念始终是毁坏众生,故佛陀在《阿毗达摩》等经典中宣说了贪欲的过失,也讲到了这里面所说的贪欲对自他带来的痛苦,而且很难以得到解脱。
《成实论》中有个譬喻说,有些饿狗啃骨头的时候,本来骨头上没有什么血肉,结果狗被骨头伤到自己的嘴巴了,狗嘴里流出的血沾在骨头上,那些愚笨的狗以为是骨头上的血,啃骨头也就啃得津津有味。其实骨头上根本没有任何的血肉,但是它品尝自己的血,觉得是美味的食物。
我们世间中的人也是这样,自己折磨自己,自己被自己的欲望所欺惑,之后产生了错觉,把这种错觉当之为快乐,当作为爱,然后开始用世间上各种虚假美妙的语言来赞颂爱情的美好等等。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面,人们所赞叹的、所吹捧的许多自认为美好的人或事物,实际上是虚无缥缈的。即使世间上非常聪明的人终生都不知道这个真相,这也是非常可怜的事情。
现在的人们因为贪执,追求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一种叫追逐流量,在网络上为了提高点击率,有些人就开始去做“极限挑战”,指超过了一般人的身体极限的一种挑战,比如在悬崖上跳,或到房顶上行走,给别人展示自己有多么厉害,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这种现象现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很多人在挑战过程中死去。其实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极限挑战,自己得到一种安慰或者是快乐,这也是贪欲造成的。
还有些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去整容,最后导致毁容的。以前韩国有一个女星,本来长得还不错,为了追求更漂亮去做了好多次整容手术。最后整个脸变成好像电风扇一样,网上称之为“电风扇美女”。其实已经无有一点美感可言了,后来又不得不多次手术,面目全非,看着令人感到很可怕。本来我想今天给大家看一下照片,不知道工作人员准备好了没有……
所以,有时候看到世间人的很多行为,根本不知道自己这颗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贪心的本质是什么?你要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不了知的情况下,所有愚痴的追求都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还有很多人喜欢赌博。刚开始赌博是一个欲望,因为听说赌博能赚很多钱。然后赌着赌着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赌赢了,赢了钱,然后赚钱后这种欲望没办法克制。比如说你赢了十万的话,想再赢个二十万、三十万,一直永无止境的继续去赌。第二种就是赌输了,输了两万、三万或者十万,就会想再赌一次可能会赢、本钱可能会拿回来,就再去赌一次,最后身败名裂,什么都没有。
其实所有的这些,归根结底跟人的欲望和分别念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真正能限制自己的欲望、真正能懂得分寸的人,在世间中极其稀少。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人认为孔子的思想陈旧。像孔子的、佛教的思想,都是制止贪欲的,而现代人认为应鼓励多消费,要随意享受生活,安立了各种好听的名词。刚开始这些名词很好听,好像确实可以享受自由,环游世界也好,或者享用美食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但实际上这些人最后连生存下去都非常困难,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里说到了许多社会现象。注释里面说有贪欲心的人,如果对小的事情生贪心,那大的欲妙岂会不动心;对非法的对境产生贪欲,那合法的对境就不可能放过;对不清净的东西都贪执的话,那清净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很多方面来进行了阐述。所以对贪欲也有许多的分析。在《中观宝鬘论》中龙猛菩萨非常细致地用各种比喻进行了阐述,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第九品中也有阐述。
只有极个别的修行好的人,才能对大经大论中的非常甚深的意义了然于心。现在绝大多数人满足于非常肤浅的、表面的碎片文化,不断地追逐名利,最终自己也是自讨苦吃。
希望在这些方面大家应该去深入思考。我始终这样认为,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言,到了二十一世纪,生命力依然非常鲜活,跟现代人的心态相比较根本没有陈旧感,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各种痛苦、各种心态非常细致地描述出来。出家人暂且不论,许多在家佛教徒因为学习了佛法,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很多人经常讲,如果当年没有学佛,现在的人生不会这样美好,幸好学了佛法,自己的人生从此有质量、有价值、有意义了。
欢喜灭妄想,常念修不净,
彼能断渴爱,自缚得解脱。
这个偈颂跟前面的相反。前面为贪欲所缚,最后难以解脱;这里是自己把妄想灭掉修不净观,最后就能获得解脱。主要讲懂得了贪欲的过失后,自己喜欢住在寂静的地方,希望通过禅修灭除妄想,灭掉欲望的分别念,自己对这方面很有兴趣,特别喜欢这样做,常常忆念修不净观,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不间断地观修,生起真实无伪的厌离心,最终得以解脱。
前面提过,人身不净方面包括有9种不净或者36种不净物,这些内容《俱舍论》也有提及,很多声闻乘和大乘的修法中都有。修不净观以后,必能断除爱欲,尤其是对人的贪欲。如果断除了这样的贪欲,自己原本被烦恼束缚得紧紧的心便能得到解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
大家应该都知道优波笈多尊者。《阿育王经》中记载,优波笈多尊者让比丘们修不净观,其中有个比丘精进地修了很长时间后,感觉修得很不错,想必自己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他去跟优波笈多尊者说,自己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尊者却对他说:“你应该还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可能只是增上慢。听说乾陀罗国有一个卖酒的女子,她烦恼未断而自言断,也是自认为已经得道了。你们的境界应该差不多,不一定是真正得到了果位”。这个比丘听了这些话后,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阿罗汉,但他觉得这个卖酒女子很可怜,应该去看看她。然后他就动身去到乾陀罗国找她,找到女子后,因为他们两个人长得都比较不错,一见面竟然互相生起了贪欲之心。卖酒女对他微笑时露出了的牙齿,当比丘看到她洁白的牙齿时,修不净观的习气一下子开始复苏了,从牙齿慢慢延伸到整个身体,最后在他的境界中,美妙庄严的女子完全变成了一具骨架,依此比丘断除了欲爱,真正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所以通过这种方式长期修不净法,真正能断除贪欲之心,获得胜果得到解脱。
好像在泰国,有一个网红法师是出家人,他在网络上推广修不净观。他通过动画的方式来演示,刚开始特别好看的一个人,然后慢慢地整个肉体逐渐腐烂,最后成为一具白骨。很多人看了以后认识到了身体的真相,并产生了厌恶之心,许多人以此纷纷出家、修出离心,他们觉得这个世间、这个人身都没有意义,应该到寂静的地方进行修持。
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能走上出家这条道路,应该觉得自己是非常荣幸的,要有这样的认知。否则有的出家人觉得,自己被戒律束缚了、被衣服限制了,世间人却特别自由快乐,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恐怕就不太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出家人也能感觉到,现在社会上特别复杂、痛苦的现象层出不穷,因而会觉得自己的身份是很清净的、很有意义的、是知足少欲的。
从历史来看,比如近代的弘一大师,出家前不论是学识、身份、家庭背景,各方面来讲都是人们羡慕的一个对境。但后来他却毅然舍弃世俗的一切而出家,而且进入了最严谨的律宗学习。以前他在家时,可以说灯红酒绿,种种享受应有尽有,但全都抛弃。确实世间当中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全凭你的心态,你如果真正看透了,真正了知它的真相,就没有什么可贪的了。
修不净观也是这样的,你去观察人体的结构,会发现人体的里里外外充满了不净粪,连冰片都变成了不净物,那还有什么可爱的?通过诸如此类的很多方式来进行观察时,相续中的贪爱可以销声匿迹,之前执著的很多方面也可以放下。
***要开始断舍离!
现在流行断舍离,对于出家人来讲真的很需要。比如慈诚罗珠堪布,他每次出门的时候,就只有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有好几次我都特意观察了,不论是乘飞机还是坐车,都只有一个双肩包,里面应该只有很简单的东西,具体有什么东西,我不清楚没有去看过。而有些人包括个别佛教徒,出门时一个箱子不够,要两三个箱子,还加上大包小包,通过出门也能看出来你的内心。家里的物品也是越少越好,当年苹果的创始者乔布斯,他的财富众所周知,但是他的办公室里除了桌椅,就只有一个坐禅的垫子、一盏灯、一台笔记本电脑,其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特别简洁。
所以我想作为出家人,作为佛教徒,把这些有用、没用的全部积在一起,确实没有什么意义,除了自己特别需要的物品,其他大部分都是没有很多用处的。我前面也提过,尤其是现在的网购特别疯狂,这是很多人增长贪心最大的一个因缘,有些年轻人因为网购都成为了所谓的“月光族”。好像是2020年“双十一”,当时马云大力推广买、买、买,有一个人拼命地买,最后欠下了50万的巨债。
尤其是很多90后的年轻人,家里面乱七八糟地堆满了快递包裹,其中许多包装都没有拆封,几乎大部分物品都用不上,这样不好,应该尽量把这些舍掉。现在有种“数字断舍离”,意思是 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这些东西尽量不接触,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抓狂,觉得这个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好像快被时代淘汰了,但是习惯以后,你会觉得大多数信息对自己其实都是没用的。
我们学院的益西彭措堪布,据说他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用微信,我也觉得应该是没有,因为我们要他微信都没给过,平时去哪里经常电话也不拿。对于现代人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也有很多的联系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像他这样确实精神可嘉。所以我想外边的许多人,自己身边的东西积累得越来越多,物质上的断舍离和数字舍离可能很难做到。而在学院不一样,除了特殊的时间外,手机是不能用的,不管怎样,减少使用肯定是有利的。
学了《爱欲品》以后,如果你的爱欲越来越增长,说明学得不成功;如果学了以后,原有的很多的东西能尽量地舍掉,那很好。我隔壁有一个堪布,我们接触大概有三四十年了,作为一个堪布,家里面堆放一些东西应该很正常吧?但他家里的东西真的很少,我经常跟他开玩笑说:“我一个人把你的全部家当都背走,完全没问题”。
真正的修行人,始终都对世间的许多东西没有兴趣,包括世间的财富。你如果越积越多,这是一种耻辱。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他因此成立基金会把自己大部分的家产捐给了慈善事业。我们很多人修行,包括有些喇嘛和觉姆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总的来讲佛经的内容,还是让我们尽量知足少欲。昨天《佛遗教经》也说过,“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欲如暗网覆,渴爱所笼罩,
放逸缚所系,如鱼陷深笼。
把这些内容翻译出来我还是花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有大的错误,请你们给我指出来。做翻译不只是内容上大概稍微懂就行,虽然有个讲义比较好,这里每一个字的意思,我都是经过反复地琢磨以后才能确定。
这里的意思是,有贪欲实际上就像人被一张看不见的暗网覆盖一样。因为贪欲不容易被认出,谁是否有贪欲根本看不出来。但它却似一张无形的、黑暗的大网,精准地把你覆盖、束缚于其中,但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如果真的有一些有形的网或镣铐,我们的眼晴是可以看得到的,但是贪欲的网可怕之处就在于自己根本不知道已经被贪欲束缚和控制。渴爱也像网一样笼罩着我们,如同太阳被云遮住一样。
也有注释是用现在、过去、未来三时来解释的。实际上就是欲爱覆盖了我们的心相续,使我们不辨前路,完全迷失方向。
众生被放逸之绳索紧紧束缚,如同鱼入深网。鱼儿不知自己已经落网,还一直跳来跳去,实际上已经被彻底困住,没有解脱的希望。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样,如果已经被贪欲的绳索缚住,那今生来世都不必再谈什么前途和解脱。
当年佛陀为了调伏释迦贤等,带着一些出家人来到河边,很多年轻人在那里载歌载舞,享受欢乐。同时又看到好多鱼被捉到渔笼里受苦,还有一些小牛为了喝奶而跟随母牛。佛陀看到这些现象后便宣说了两个偈颂,就是这个和下一个偈颂。这个偈颂以鱼被捕入笼,或者已被渔网所捞作比喻。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上有个严重问题,就是所谓“信息焦虑症”。以前也有各种助长贪欲的对境,比如进了商店看到什么都想买,如果贪吃,进了食品店就什么都想吃——但是现在更严重的对境是手机。不用它,很多事情没法做;用它,又非常浪费时间。屏幕的蓝光还伤害眼睛和健康,影响睡眠,还常有各种的大数据算法推送……前面也提到过,只要关注过一两次,短视频就会自动推送,令人一直产生多巴胺,感到快乐。人一旦看到感兴趣的信息,就会一直看。比如今天我有计划中的功课、念经,也定了时间,看着手机不知不觉就过了六分钟,我却以为还没有到时间……
***要关机!
手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对各种年龄层,对各种群体,乃至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如此。去乘火车,火车上所有人都在看手机;到医院里,所有有病的、没病的人,只要空下来就打开手机。
大约20年前,学院还没有手机信号,县上有个领导说,可以给这里安装移动网络。当时我和慈师为了学院的戒律清净、闻思究竟等等,希望最好不要有信号塔,所以不同意。他对我们说“现在全世界已经被这个覆盖了,你们不一定挡得住。当然,可以暂时不装。”后来我们俩私下开玩笑说“确实,全世界都已经被信息魔覆盖了。我们虽然可以暂时减少信息量,但是长久阻止很难。”
到了现在,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连以前很精进的那些人都已经人手一部手机了。甚至有些老年人,已经老花眼了,还是远远地拿着手机拼命看,也不管眼睛还在流泪。藏地跑越野车的那些司机,边视频聊天边开车,非常危险。这个魔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也不知道有没有办法去除……很多过去比较精进、喜欢禅修的人,喜欢念经、打坐或者闻思的人,有了手机以后都大不如前了。
手机提供的内容如果有知识深度也是件好事,可惜大多没有。个别情况下,用它工作或寻找资料,它也能给出一些有意义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人有多少呢?我们现在就在这种“信息焦虑症”当中,所有人都这样很无奈地生活着。许多事情也无法当下遮止,只有随着现实,随着因缘,看看以后会如何发展。有正知正念的人会认真控制对信息的贪欲,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人生在虚幻、虚拟的世界当中虚度完结,也不是不可能。
人若放逸行,如藤渴爱增,
随逐老死去,如犊求母乳。
***爱欲极其可怕!
佛陀用了好多比喻,像鱼,像猴子,像小牛……
前面说我们很可怜,像笼中的鱼一样,每个人都拿着手机……虽然非常清楚其中的过患,但是目前情况下很无奈。下面是说像小牛一样,也很可怜。
如果人放逸而行,天天不守根门,不依止正知正念,就像藤树、藤蔓一样——有一种藤叫摩楼迦,只要旁边有一棵树,这种藤就会缠绕上去,我们经常拿它作比喻,有一种说法:如果树高耸入云,那么藤也能沿着它直上云霄。但注释中说的是:如果藤缠着树越来越高,对树的成长实则是有害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沿着渴爱、爱欲的方向去,对于在爱中放逸而行的人实则也是有害的。最后只能浑浑噩噩,随着渴爱走向衰老,走向死亡,如同小牛渴求牛奶一样。大家知道,小牛犊一直紧跟着它的妈妈,因为它抵挡不了对牛奶的渴求。我们都被贪执牵着鼻子走,不得不跟随,就像小牛跟着母牛去一样,所以也很可怜。
总的来说,只要自身还有贪欲,就不会自在。如佛教中所讲,圣者阿罗汉、缘觉、菩萨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断除贪欲,因此非常快乐,活着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二观天品第六之十一)当中也讲,“罥网但缚身,爱网甚广大”,绳索的网只能束缚身体,爱网却能束缚我们生生世世。 “虽非是色法,能缚一切人”,爱网虽然不是有色有形的,但可以束缚一切人。世间的绳索捆人,比如乌克兰人抓住俄罗斯人,把他们全部用绳子捆起来,但是一根绳子只能捆这一个人,不能捆其他人,也不能捆所有的人。爱欲的绳索不同,它不是色法,无形无色,但是能捆所有的人,是很可怕的。
所以世间最可怕的绳索是什么呢?是贪心,它能束缚一切人。世间最可怕的网是什么呢?不是绳网和互联网,是业力的网和贪心的网。
随念及贪著,求乐分别者,
反复漂轮回,如猴求林果。
***贪欲无法满足!
贪欲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分别来看。对过去的贪欲,比如享受过的美景,跟美人一起的经历等等,心中念念不忘。对现在的贪欲,比如当下的可爱对境,一直贪著、执著不放。对未来的贪欲,比如为了获得快乐,一直不断地希求、期待。贪欲在三时中不断衍生、涌现,导致我们在三界轮回的大海当中不断地漂泊,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就像猴子为了森林中的果实再也出不来一样。
有一个公案:有个婆罗门修不净观已经40年。按照婆罗门的规矩,如果没有孩子,死后不能上天。他为此来到城市,先娶了妻子,然后去国王那里。因为国王对沙门和婆罗门很恭敬,婆罗门就请求国王:“能不能给我房屋?” 国王给了他一百间房子,但他贪心不足,后来又给了他两百间、一千间,后来城市的一半都给了他。他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得寸进尺、不断索要,国王也不断地供给。与此同时,森林中有一群猴子,其中一只猴子为了吃各种果实在森林中不停地奔跑来去,直到落地而亡。佛陀由此讲了这个偈颂。
猴子在林中一直不满足,最终死于贪欲。世间人也是这样,放不下过去的爱,贪执现在的对境,对未来还有各种希求——这样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快乐。
常求安乐者,趋向生老处,
众生为爱牵,如兔网中奔。
***做一个自己所执著的清单……
愚者常常想要得安乐,但是求世间有漏的安乐像服毒一样,表面上很美好,但慢慢会发现不但没有实际意义,反而陷入了反复不断地出生、老死的轮回中。众生因为爱欲而遭受种种伤害,产生种种痛苦,相当于野兔被困在网里,跑来跑去想脱网而不得。
以前在波罗乃城,比丘们去墓地(也可能是尸陀林)时,看到国王惩罚犯人,犯人头上戴着花蔓,刽子手正在行刑。还看到很多野兔正在网中左冲右突不能脱困,十分哀苦。比丘们看到之后说,这些人违背了王法,造了恶行,他们受到惩罚可能是合理的。但是这些野兔吃喝的都是清净的水草,并没有犯法,为什么会被罟网所困,受这样的折磨?佛陀听说此事之后,宣说了这个偈颂。
这个偈颂是讲人被欲、爱所束缚,使得人生不能自在。各种因缘令人披枷带锁,无法脱身。如《诸法集要经》离爱品第八中所说,“人为爱所牵,中夭无疑惑”,意为人只要被爱所牵引,就无法中断或终止,只能受苦到终了。世间人因为有此贪执而泥足深陷,始终不能身心自在。以上比喻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个道理。
现在有许多人一开始认为所谓的爱、梦想、追求等等很有意义,其中部分人是因无始以来的习气牵引,部分人是看别人都这样做,所以自己也跟着做。最后当他们发现并无意义的时候已经离不开了,就像犯人进了监狱,没有办法逃脱。世间人若被爱欲、贪欲的绳索捆住,再想自由自在地翱翔虚空,确实无能为力。如果生命能够独立自主,即使人生有些坎坷,也是值得的。
刚刚过去的冬天和春天,学院中不管是藏族还是汉族,离开了好多好多人,而且是在短短不到半个月中不得不离开。我当时想,出家人还是比较简单,算是不幸当中的一种万幸吧。虽然有些人有木头房子、水泥墙的房子,但也没有多么地放不下。收拾行李时,带一些法本,拿一些佛像,该走就走,到哪里也不会饿死、冻死。不像世间人逃难那样——我们看到过各个国家的难民,都是拖家带口,老老小小,亲戚朋友,还有车、马、骆驼等等。以前去过柬埔寨、越南,他们的难民营里很多都是一家一家的人。全家只能挤住在一条小船上,除了到海里捕鱼,什么吃的都没有,实在没有生计。我觉得毕竟出家人也是人,也会遭遇一些磨难、违缘、障碍,但比起在家人,终究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自由。
我们现在就应该把自己最贪执的事物列一个清单。比如所有的资具里你最贪执什么?今生当中你最贪执的是什么?可以自问自答。可能“最贪执的是法本”,“最贪执的是车”——有些人说最好没有车,不然再贪执,车子两个月后也要处理,也很痛苦——可能“最贪执的是房子”,“最贪执的是资具和加持品”……从中就可以看出我们爱欲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爱缚诸众生,贪著有非有,
喜结味愚者,频得诸痛苦,
这里说很多被贪执、爱执所束缚的众生,实际上是贪执“有”和“没有”。“有”是指“三有”,色有,无色有,还有欲有。堕入了常见的边,就会贪执“有”。也有众生堕入断见,贪执“非有”,就是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因为觉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所以什么都无所谓。喜欢“结”的味道——“结”指束缚,也叫烦恼,包括财、色等等。《俱舍论》当中提到九种结,《入中论》当中也提到前面讲的三种结。喜欢烦恼滋味的愚者们,反反复复不断地遭遇各种痛苦。
世间有很多的非理作意从未真实存在,但是当有了贪着,这些可怜的众生虚情假意,就会把不真实当作真实,然后为此而痛苦,为此而遭受折磨,然后越发执着这些烦恼,心中的痛苦永无间断。“爱火起于心,迷者谓清凉”(出自《诸法集要经》离爱品第八),意思是爱火焚心的贪执者,会把迷乱的现象错认成清净,很可怜,很颠倒。
我们稍微学得好一点、修得好一点,对众生自然而然就会生悲悯心,因为这么多的众生不知道心的本来面目,不知道人活着什么最有意义?我们要深刻思维,最后了达这个真正的意义。
今天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