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继续讲《优陀那经》。《优陀那经》总共有四卷三十三品,现在讲第二品《爱欲品》。
***一个建议:写日记。
课前给大家提个建议。在座的各位也好,以及后面听到这堂课的人如果自己有兴趣当然最好了,我觉得要习惯写日记,当然这个不强迫,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这个是自愿的。如果愿意写日记的话,其他的我们没办法提供,但是在座的人到时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笔记本,不是笔记本电脑,是给大家发个小的记录本。
这很有意义的,虽然现在有些人不一定写得很好,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如果能用汉文写最好了,如果实在不行,用藏文写也可以。每天也不一定写很多,有时候多写一点,有时候少写一点,有时候写得比较零散、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也可以。比如我那天写的就是记流水账:早上起来校对一下《阿琼堪布传记》,然后翻译《优陀那经》,上午参加了几个会议:当天在经堂里,他们商量要求安装电子眼;教务科要对各个地方派法师和辅导员;纪律科又商量能不能开许女众出家人里面穿比较暖和的衬衣?后来是“胜利洲”有关的一些事情;又是管委会有关的事情,一共好像开了五六次会。然后,下午翻译《句义宝藏论》,晚上讲《优陀那经》和《西游回忆录》。然后我就记录整个一天下来的感觉有什么,有时候这样加上一点自己的感觉和体会。平时我一般不记早上念什么经啊、怎么这个禅修啊等等,这些日常功课就基本不用写。
诸如此类的这些流水账现在看起来好像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多年以后再翻开看,当时所发生的所有事情感觉会很不一样。近十年来我每天一直都作了记录。以前只要出去,包括我们前面的西游,以及更早期随法王去五台山时,都有零零散散的一些记录,后来法王1997年去汉地,包括普陀山、峨眉山及鸡足山,也有一些记录,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所以我想在座的各位也可以开始记录,也不需要很长时间,刚开始可能要思考一下,就很真实的把当天的事情记下来,也不需要很多,日积月累很有意义。这并不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什么非常大的事情,什么弘法利生、自己修证方面都有什么样的境界,这些都不一定写下来,记下来一些日常点滴,对你的写作肯定有一些帮助。刚开始写的时候会前后语句不通顺,不管用藏文还是汉文,写什么好像都很困难,但慢慢习惯以后就会熟能生巧,写作上会提高很快,所以你们自己考虑考虑。
前几年我们这边也要求写过一些,有些写得非常好,一直到现在还在持续。
当然不只写记录,最好还要增加自己的感受,这两个方面都能够写下来。写的时候,也不要求一定要用诗学的写作方式,也不要求文笔特别好,就用白话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可能有一点意义,现在不一定知道。但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你自己可以看到某一年的闻思修行的状况、当时的感受,会感到当年在那里的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
以前有一些人去出国留学,我让他们把在国外期间两三年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结果过了多年以后翻开可以看到,他当时的整个求学经历,包括当天那个老师讲什么课,当时听课的过程中,哪怕是简单地触动到自己、对自己特别有利的一句话也写下来,或者是当天做的一些事情有点过分,自己修忍辱修得不好,或者没有守护根门,好的坏的方面都写下来了,再看到感觉很有意义。但我们主要是能够坚持下去,这个很重要的。我们有些人写日记,刚开始两三个月还可以,后来就可能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还有在家人,谁有了这样的习惯,对自己肯定有利。尤其是一些求学者,记录自己在那一段时间的心态,外面所发生的事情等。这几年学院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没有记录,过了几年以后,就根本想不起来那些事情,而每天记下来的话呢,将来翻开一看,好像是历历在目。你们自己看吧,我只是提这么一个建议。如果有人写的话,到时候跟我说一下,当你真正写的话,过了一年以后要回顾一下。比如9月1日开始写,或者是2026年开始写,或者8月15号开始写,也可以先做一个草稿,然后整理好再抄写上去,这很容易,也不需要什么特别好的写作风格。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课。
受用毁愚智,不求于来世,
坏意贪欲牵,毁己亦害他。
***受用导致自害害他!
这里主要讲贪欲特别重的人会毁坏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贪爱钱财。前面主要讲贪人,这里讲贪财物受用。现在很多人都是爱财如命,对钱财梦寐以求。有个人说:我经常祈祷上师,希望赚钱越来越多,但不知道上师是不是没有加持我,我越来越赚不到钱了。
“受用”是指我们财物、钱财,这些其实会毁坏“愚智”,就是愚笨人的智慧会毁坏的。一般有智慧的人有了许多受用以后,会做上供下施、做慈善等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愚笨人有了钱财以后,不但智慧会毁坏,而且他再也不求后世了。尤其是一个出家人或者修行人,当有了钱以后,自己得意忘形,高傲自大,觉得特别了不起,这种愚笨人的智慧就会毁坏了。有些人是因为有了钱财就开始毁坏了,有些人是有了地位就毁坏了,对修行人来讲考虑来世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人基本上不会考虑。
“坏意贪欲牵,毁己亦害他。”有贪心这样的念头和意识,贪着钱财,就是“贪欲”。在贪欲的驱使下就产生了“坏意”,自己的修行、人格都毁坏了,他人也会受害,与自己相关的人最后都会遭殃。现在经常有报道,有些贪污分子,不但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受连累,甚至他所接触的很多人都跟着变坏了,一辈子都毁了。
***受用害修行人
不仅仅是普通人,就是一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我在国外遇到一个以前在学院待过的上师,他的事业还算是不错的。他说他很后悔学外语,在学院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修行人,但因为到了外面遇到了一些有钱人,当钱财越来越多后,心就无法控制了,现在戒律都保不住。如果他当年没有遇到这些外缘而发财,可能现在还是个很好的出家人,他很羡慕知足少欲的出家人,他当时说着说着就特别伤心。我当时安慰说,你现在各方面弘法利生的事业还不错,还是继续努力吧。他说表面上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自己也明白自己的修行境界,清楚自己的种种所作所为。
所以,有些人真的是遇到财富后,毁坏了自己和他人的今生和来世,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很风光,但再过一段时间,他就没办法转为道用了,最后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暴露无遗。
守护钱财导致吝啬之苦!
这个公案是,当时舍卫城有一个贪财又吝啬的富翁,名叫难陀。他吝啬到什么程度呢?为了守护自己的财产,他家的门有七层,家外围做成鸟笼一样罩着,房子墙壁上的小洞全部用白色的泥巴堵塞上,连一只老鼠一只小鸟都进不去。他就是如此吝啬,从来不上供下施。他接近死亡的时候告诉儿子:我这辈子积累的财富,够你七辈子用的了,希望你以后继续守护好这些财产,不要给别人,上供下施也都不要做。。
我们前面讲第四个偈颂时,里面也出现过这个公案,那里讲得比较略。他死了以后转生到一个贫穷人家,最后身无分文只好乞讨,活得很凄惨。有一次到了他前世的儿子家,又饥又渴,因为他儿子家里一直保持着他传下来的非常吝啬、不愿意布施的这么一个传统,所以门卫不但不让他进去,而且争吵中还把他手臂都打断了,痛苦难耐。当时佛陀发现度化他的因缘成熟了,来到他面前问:你是不是难陀?他承认以后,佛陀把难陀的儿子叫过来,给他儿子讲了前世后世的一些因果关系,最后他儿子皈依了佛门,佛陀因此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宣说了这个偈颂。
所以,世间人确实特别贪爱财产,有了过多的财产最后就可能毁坏自他。比如现在有些过度的消费,包括赌博、吸毒,就是因为这些过多的受用,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如果没有这些财物,自己是一个非常清静的人,那么不管在哪里都会过得很快乐。《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快乐,心里很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心里还是觉得不快乐,甚至特别伤心,很多世间人确实贪得无厌。
我们欲界众生,有吃有穿是基本的生存条件,如果福报好一些,过比较优越的生活,佛陀也没有遮止。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如果你自己条件具足,即使住上亿的豪宅也是允许的;但如果你的财富掺杂了罪业,这种受用非但不被允许,还会给我们的今生和来世都带来巨大的痛苦。
我们有时也能看到,有些人条件变好以后,就控制不住自己了,不要说好好闻思修行,甚至开始花天酒地,做各种各样非法的行为。前两天我们佛学院要求来学院的求学者不要有私家车,有车的人尽量在两三个月内把车处理掉,在僧团拥有私人豪车(或几个人共同买一辆汽车)不如法。虽说在这么多的僧人中极少数人有车也很正常,但是希望堪布堪姆们为了保护大家信心的苗芽,还是要劝导大家在外在的受用包括车、房等方面,尽量不要过奢华的生活。当然谁也无法阻挡你的未来福报现前,但现在我们这边的学习年限,原来基本上是十五到十六年,现在上面要求减少到八年,但不管如何,希望你们在求学期间知足少欲、精勤学修,过简单平淡的生活,这样才是如法的。否则,就像国外,某些大学本来要求学生不准开豪车,但是有些富二代、官二代在外面买了豪车,不等下课就开着车到处游荡,过各种奢侈的生活,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学业一塌糊涂。
条件比较好的人即使就读于名牌大学,如果读书期间没有沉下心来好好学习,也是一无所得;而条件一般的同学却已通过勤学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的学校里,家境贫寒的学生学习得特别扎实,家里条件优越的学生反而学不好,原因是什么?就像这里说的,受用毁坏愚者的智慧、毁坏今生来世、毁坏自他,若他仰仗富有而胡作非为,还连累家人替他打各种各样的官司、承担巨额赔偿等。
知足少欲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修行和习惯。你也许既不是出家人,也不是佛教徒,但不管什么身份的人,生活都尽量不要极端,不要堕于两边。若太贫穷,没法生存下去会使人苦恼;若太富裕,也没有多大用处,下面会讲这方面的道理。通过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很多人能认识到现实生活的一些真相,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钱很好,但有钱的同时感觉幸福的人却很少,下面讲这个道理。
纵降金钱雨,欲望不满足,
利微患众多,智者能了知。
***财富如同毒蛇!
藏文当中说“嘎夏巴”,翻译过来是一种硬币(金币),也指货币,如果全部写下来,好像字很多,关于这个词的说法比较多,在《沙弥五十颂》中,“嘎夏巴”指当时印度的金钱(货币),这里翻译为“金钱”。偈颂的意思是,降下特别多的金钱雨,比如美金、人民币,“哗哗”地从天上一直往下落,就像藏地最近一直下暴雨,本来降下这么多的珍宝雨应该知足,但没有智慧的凡夫,他的欲望依然得不到满足。
金钱财富能带来的利益非常微薄,一是让你吃好、穿好、住好,解决吃住;二是在人前炫耀你的荣华富贵,仅此而已。而它的过患却极多,有了过多的金钱,需要谨慎守护以防被人抢夺,从而产生各种烦恼、痛苦和担忧。智者知道财富本身非善,《极乐愿文》的注释中讲到一个公案,佛陀和阿难一起在路上行走,看见一个金子,佛陀说:“这是毒蛇,应该远离”,阿难也说:“是毒蛇”,他们说完就走了。在他们身后的农夫看到金子后想:“这明明是金子怎么说是毒蛇呢?”农夫把金子捡起来带走,有人看到他拾到金子,就说农夫偷了他的金子,结果农夫被国王关起来。这个时候农夫才明白,原来佛陀和阿难说金子是毒蛇没错,虽然看起来是金子,但实际上是毒蛇。
现在关在监狱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钱财而犯罪——偷盗、贪污、抢劫种种情况都有,为钱而毁坏自己的整个人生。新闻也大量报道这类事件,比如有人贪污两个亿被判处死缓,还有人挪用了八亿公款被判死刑,正应了世人常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个偈颂的公案是:我乳轮王(也叫顶生王),他天生具有大福报,以他前世供养佛七粒豌豆的善因,果报成熟后转生为转轮王,他在统治人间后凭借福德升至天界,与帝释天平起平坐,寿命也达到与帝释天等同,没有任何痛苦地享受快乐。但因为他贪得无厌,最终心生恶念,企图篡夺帝释天之位,瞬间福德尽失,从天上坠落人间,临死时说了这个偈颂。他当时没有说金钱雨,而是七宝雨,虽然降下七宝雨,但人的欲望还是难以满足,由此可见欲望能带来种种过患,利益却微乎其微。
还有一个公案:在舍卫城有一个叫普迦的人,因为一直舍不下自己的钱财和宝物,他想出家却不如愿。他因为欲望重而障碍出家,佛陀以此缘起宣说了这个偈颂和下面的偈颂。
如果说一点儿金钱都没有,生活确实困难,但是拥有太多钱财,比如说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基本上钱就只是一个概念了,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反而会给人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痛苦。美国有一个开建筑公司的人,在2002年中了彩票,中奖金额3.15亿美金,交完税大概还剩一亿美金。得到这笔巨款以后,他并没有花天酒地,而是发誓做善事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即便如此,五年后这笔巨额财富却成为他的家族诅咒,他官司缠身,公司倒闭,失去所有朋友,最爱的外孙女也离奇死去。这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那笔天降的横财。最后他说:“哎,我中奖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彩票撕掉啊?如果撕掉就没有这么悲惨了。”也有的人中大奖后就像发疯了似的,买私人飞机、游艇、赌博等等。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只要有钱,其他人也拿他没有办法。听说某地有些人每当挖虫草赚到几十万块钱后,马上就到城市里去赌博、吃火锅,这还是钱少的人;一夜暴富的那些人,喜欢买游艇,买私人飞机,做各种各样非法的行为。人们看不到未来,一夜暴富时欢喜若狂,令人欣羡,但财富真的给他带来幸福了吗?恰恰相反,中大奖后结局悲惨的例子比比皆是。
古希腊有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国王特别喜欢金子,一天他向神灵祈祷,希望能得到更多金子。神看他贪得无厌,想要惩罚他,就赐给他点金术,只要接触他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黄金。最初,不管接触什么都马上变成黄金,国王特别开心,可是到最后,不管吃的、穿的,但凡他一接触到就全部变成黄金。比如说吃一片面包,他刚一接触就成了黄金;想穿衣服,衣服一接触就又成黄金了,包括他最喜欢的小女儿等,身边的一切都变成黄金了。这使他非常痛苦,他认识到自己那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然后向神灵乞求不要变成这样,神就把幻术收回了。古希腊有很多这样的传说,藏族历史上,也有一些相似的传说。
由此可见,即使天降七宝雨,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利用这笔财富,也不一定快乐。有些人认为如果自己有钱肯定会快乐,虽然这里说了很多金钱的过失,但依然认为有钱肯定很好,可以承办许多事情,但钱财给你带来的也许并非快乐,反而是忧患。
现在的寺院,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修行人不愁吃穿就很好。如果寺院收入太多,会有各种各样的过患随之而来,比如出家人买车、经常去外面游乐等等。现在有些不喜欢佛教的人,只要哪个寺院出了一点点事,就开始天天说佛教的过失。其实,佛教徒也分凡夫人和圣者,凡夫人没有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之前,即使到了加行道、资粮道,还是有所断的烦恼。有时候,某些人故意通过各种方式打压佛教、寺院、教法,实际上这里掺杂了一些其他因素。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人群聚集体,再好的团体,内部出现一些毛病都很正常,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当中也有丑陋的地方,用心观察也能发现。有些宗教比较厉害,他人或媒体不敢去揭露他们,即使揭露出来,时间也很短,闪现一下就没了。
大众知道佛教徒修沙门四法(即别人打我我不打他,别人骂我我不骂他,别人嗔恨我我不嗔恨他,别人揭露我的过失我不揭露他的过失),既然佛教徒好欺负,所以就开始寻找佛教的过失,甚至肆无忌惮地小题大做、夸大其词,以达到抹黑佛教的目的,最后只有有理智的人才知道真相如何。
网络上理智者还是相当多的,他们不会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有自己的原则,基本上能理顺事件的前后逻辑,分析出各种人、事之间的相应关系。还有一部分人,那就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这种事情也屡见不鲜。佛教徒对事不计较,尤其是学大乘佛教,修安忍是必需的一环,但是从世间角度来说,在如此恶劣的现状下,佛教徒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比如有些已经皈依并在读大学的佛弟子经常被同学欺辱,就因为他不会还手。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来讲,他确实修行很好,但周围的人习惯欺凌弱小,欺负不会反击的人,这也是社会规律。这种规律虽然不合理,但现实就是如此,人们喜欢以强凌弱,喜欢趋炎附势,人世间各种复杂的现象,我们应该擦亮眼睛,一分为二地去分析,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天界诸欲乐,亦不生欢喜,
佛陀声闻众,灭爱而喜乐。
***最快乐的人是谁?
虽然我们没有亲自品尝过天人的快乐,(也许我们以前转生过天界,只是现在记不得了),通过各种论典也可以了知,天人的生活非常快乐——不仅佛教,其他宗教对此也不乏描述。有些宗教认为死后要么堕地狱,要么升天堂——其实我们对此不必生欢喜心,因为快乐的本质如梦幻泡影般没有实质,因此也无可追寻。如果对天界的快乐不生欢喜,那人世间和阿修罗的快乐更不会羡慕或者贪执,何况旁生、地狱、恶鬼界了,所以六道中都无可贪执。即使是天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无有或缺,也只不过是暂时的游戏而已。因欲望而生的快乐没有任何实质,不过如此,所以不值得贪求。
那么唯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佛和声闻缘觉众灭除了“爱”,也即熄灭了十二缘起当中的爱欲,而生欢喜。佛菩萨、声闻缘觉的想法跟世间人颇有不同,他们对世间的欲妙可能暂时会有相似于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众生都有,比如在世间当中,得到钱财或者异性间的满足,这些可以接受,但不值得贪爱。
我看过一个视频,有个外国记者问仁波切,“你们出家人断除了世间所有的生活的快乐,难道不痛苦吗?”这位大德回答,“如果我们身上痒,搔痒可以感觉到一点点快乐,但是如果身体根本不痒,不是更好吗?”这是根据龙猛菩萨《亲友书》里的道理回答的。真正的智者们和修行人,不会依靠世间有漏的安乐来满足感官。他们并不否认在名言显现和名言迷乱现象当中,存在吃得好、穿得好、娱乐等这些相似性的快乐,但是这一切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实质。
这里有个公案:一个比丘的坐垫下有条毒蛇,一天他坐禅时被毒蛇咬死了。他因为禅修的功德转生到三十三天,很多天女前来迎接。他不知自己已死,说:“我是比丘,不能接近女性。”天女们故意拿出镜子,比丘一照,自己已是天人之身,头戴天冠,身着天衣,真的是个天子了。他特别伤心,大声哭道:“我已经失去了比丘身份,转生到天界了。”他不去享乐,每天都在花园里禅修,后来就死在那里。之后转生到人间,从小就有善根,长大之后去拜见佛陀,对佛说,“我虽然转生到天界,但是天界再安乐,最终也只不过堕落恶趣,没有什么可依靠。祈请佛陀能否为我宣说一个有意义的解脱法门。”于是佛陀讲了这个偈颂。
还有一些公案中也讲到,佛陀曾把难陀带到天界,后来又带到地狱。地狱里有一个空锅,是专门等待难陀未来从天界下堕,来此感受煎熬之苦的。他非常害怕,从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对即生的财富、快乐生欢喜心,连天界之乐都不执著,何况人世间相似的快乐。而世间人大多对五欲孜孜以求,这种快乐非常肤浅。乔布斯的自传中说,钱财只能改变人的生活表象,真正的快乐依赖于自己的心。他也不算特别有佛教背景,也不是纯粹的修行人,但是他通过禅修,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也许真的知道了这个道理。他已经拥有如许的世间财富,最后能说出这句话,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钱财的确只能解决部分生活需求,尤其是基本需求。世间人大多不去深入思考,觉得吃、穿或者身体接触能带来永恒的快乐,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彩虹看起来很美,或如同层层剥开的芭蕉树,当你去寻找它,却找不到真正的实质。我们越思考、学习,就越感到佛陀说得千真万确,可惜很多人无法进入这个深层境界。
虽然这里讲的只是欲妙的过患,并没有讲最了义的空性的意义,但即使只懂得这一点也很好。现在世间人成千上万,都在稀里糊涂地追逐名闻利养,全世界都是这样。尤其如今钱财越来越难求,经济越来越下滑,人们越来越欲壑难填,特别可怕。
当所求和所得有较大大差距时,人们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十分难过。现在很多人说“没有达到我的理想”,“理想”说起来很好听,其实是欲望在膨胀,尤其人们还在被现在的媒体影响。比如直播带货,他们有一套话术,说“这个东西特别便宜,只剩下最后一点了,不买马上就没有了。”于是你想:“对啊,又好又便宜,不买就亏了。而且买了还有赠送”——其实这都是商家的生存技巧。我不是指责他们,但是如果你了解生意场上的常态,就会发现每天都“只剩最后一个了”。
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头每天拿出一双白鞋叫卖:“同学们快买啊,只剩一双白鞋,今天很便宜,明天没有了。”很多同学就买了,然后第二天一模一样的鞋又有了。所以这种直播带货不新鲜,七八十年代我们就已经看过了。当时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家人们,宝宝们,给我加个666”,“222”,“111”,其实背后都一样。包括某些修行人、出家人,都天天沉迷其中,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增长欲望。一些修行道场甚至寺院,外面来的各种快递越来越多,这对修行肯定有影响。也说明了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些的时候,人心也越来越散乱。
昨天我去了附近的一个道场,那里大多数是实修者。虽然他们对社会上各种现象不很了解,和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有相当差别,但从行事态度等方面可以观察出,他们的内财应该比较富裕。大家都同样是人,但因选择不同,所以他们得到了与众不同的智慧财富。我们可能将来会越来越随顺世间的各种诱惑吧,只能这样。
纵有黄金山,其量等雪山,
不足一人欲,知已趋善行。
***贪心不足蛇吞象
纵然你拥有如山一般的黄金,体量等同于雪山——比如冈底斯雪山、贡嘎山,雪量日积月累,庞大无比。如今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佛陀来过藏地,唯一理由就是佛陀常用雪山作比喻,雪山是指冈底斯山。佛陀还有一些无热恼湖的比喻,就是指现在冈底斯旁边这个湖。所以有佛陀到过雪域西藏的说法。佛陀在此处说,即使有如此大量的黄金,还是不能满足一个人的欲望,即“不足一人欲”,更何况填满很多人的欲望。比如有100个人,每个人都有雪山一样多的黄金,可能还是不满足。
城市里有些富豪特别有钱,但还是一直不满足,总想着要赚更多钱,要投资,一直这样讲。我当面肯定不敢多说,不得不应付,“是是是,你的理想很不错,赚得越多越好,对社会也有用,对你个人也很有利益。”我们还是要随顺众生,没有必要得罪人。有些道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尤其是学过因明的人,别人稍微有点不合理,马上就呵斥他,这样没有必要,还是要随顺,“是是是,你再多赚点……”若没有特殊必要,不必制止。有些人已到老年,还想着“我再赚多少,我再活多少年……”我们基本上能看得出他的心态。所以一个人都难以满足,更何况那么多人。我们知道道理之后,还是要尽量地行持善法。
佛陀还没有出家时,住在释迦城,称为乔达摩王子。王子不愿意做国王,因为怕自己,造很多杀生恶业。有魔王对当时的王子说,“你若通过神通来获得王位是非常好的。”王子问:“你是什么意思?”魔王说,“我曾在一位佛陀面前亲耳听说,如果有人获得了四神足,能获得王位,也能获得像金山般的财富(藏文当中有些字句稍微有点不同)。所以,你应该追求四神足。”魔王不断这样劝说,王子也明白,魔王是想让他陷于无尽的追求欲望之中。王子后来依旧按照自己的原则来修行或调伏其他众生,没有上魔王的当。
所以说,即使有了金山、雪山一般的财富,人心却未必能填满,还想追求更多。世间人都是这样,有一万时求百万,有百万时求千万,有千万时求一亿……穷人一般看不出来,遇到富贵的人时,才知道原来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古话说:牛饮千江水,只需一腹饱。鸟栖万树荫,仅占一枝眠。意思是,哪怕身边有千条江河,一头牛最多也只需要填饱自己肚子的那么一点水;虽然在千树万树的密林中飞翔,一只鸟到晚上睡觉时,也只需要一根小小的树枝。同样,人拥有再多,自己也只能受用有限的一点点。
前天提到过洛克菲勒,他是当时的美国首富,世界石油大王。他建了芝加哥大学——学校里到处都贴有他的照片,又建了一所洛克菲勒大学,还支助过哈佛、麻省理工。后来他说,钱赚得越多,心里的痛苦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家族在做慈善上投入了巨额财产,他身故后,后代依旧代代富豪。世间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是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这个规律。他们现在仍旧在参与慈善、公益,按照他们的家族理念,来管理、运用财富。
所以再富有的人,晚上睡觉也只用一张床;吃饭也只吃三顿——也许质量好一点,但是多了也吃不下,他的胃也就那么大;衣服也穿不了多少,就这么个瘦瘦的、小小的身体。他有多少多少个亿,也不过如此,无尽的财富还能怎么用?我们都替他担心,他死了这些钱怎么办?当然可能也是多余操心。所以,即使你拥有金山般的财富,真正享用的时候,只能用到一点一滴,除此之外并无用处。而且这些富豪经常随身带着安眠药,因为晚上睡不好。乞丐还可能在十字路口唱着动听的歌,富有的人基本上不唱歌,他心理压力很大,思考的事情很多,越想越睡不好、吃不好,这种现象很多。当深入了解了真正的有钱人,就会知道有钱未必很快乐。
佛陀在2500多年前,把整个财富观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淋漓尽致。有时候别人说佛陀不好,我们也不必马上反驳。虽然要断除他们的邪念邪执,但应当知道这个人的确沉迷在另一种文化思维中。我们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不要为此迷惑。
了知苦因者,永不贪欲乐,
欲为世刺根,坚者调众说。
业和烦恼是痛苦的因,了知苦因的人,永远不会贪执世间欲乐。世间的欲乐会害人、束缚人、让人痛苦,真正的明智者不会贪执。欲望是世间刺伤人的最严重的根本源头。注释里面讲,像牛、亲人、财富、大象这些看起来很好,就像今天有车、有房、有多少资财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没有意义。所以坚者(真正的智者们)就据此宣说,来调伏贪欲较重的人。
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当中说,“贪等诸烦恼,及种种业过,是则为苦因,舍离则苦灭”。意思是,我们用智慧去观察贪嗔等种种烦恼和各种业,会发现它们都是痛苦的因。这点诸佛菩萨用慧眼也能现量照见,若修行人真正了知这个真相,苦就灭了。就像无论盗贼怎么花言巧语,认识他的真面目后就不会再上当。作为修行人和出家人,应该充分了知欲妙和财物的过患。但大多数人竟然还觉得有财富很好,完全被现在的网络思潮、社会观念以及他们的舆论所左右。不要等到晚年才真正弄清楚,那就为时已晚了。
我经常想,虽然即生中看到过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但其中真正快乐的应当是出家人。不是因为我自己是出家人才这样赞叹,而是出家人生活上无忧无虑,同时自己的所做所行对今生来世都非常有意义。如果要找一个最快乐的人,我认为自己就是。
有一本书讲到明就仁波切,英文版书名不知道,汉文版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西方人只是做实验,从他的身体指征等上面去观察,认为他是最快乐的。其实我想不仅仅是他,稍微懂得佛陀教理的出家人都应该是最快乐的人。我们有知足少欲的观念,再加诸佛菩萨的加持、上师们的摄持,即使遇到很大的艰难困苦,也时时不离这些加持和庇护,得到救护和关注。
六月二十二号那天,我们家乡寺院中的一个堪布(我不说名字,不然他一出名,供养多了,又要痛苦了)生病了,在成都华西诊断胃不行了,必须要做大手术。我想他人确实非常好,建议他不在成都做,去我做胃手术的医院做,他就去了。因为有了华西的诊断,再做个象征性的检查就可以。那天早上他给我发信息,说“昨天晚上梦到我的根本上师,我先请求了修行方面的指点,但是上师没有给我讲修行。后来我躺在他的怀里,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大高个的白大褂医生,给我做胃镜。做的时候特别痛,就痛醒了。”我说这样一个梦应该是你的上师加持,不会有事,应该很好吧。下午医院做术前检查,结果胃里什么病都没有,他又给我发信息说,我什么病都没了,明天就可以出院,我说应该是你的上师给你做完手术了,挺好的。这些不是我们吹牛,完全是真实的,如果你们不信,我的手机上还有对话。他第二天就买飞机票回来了。
我觉得三宝加持真的不可思议。不管遇到哪方面的问题,只要自己真正有信心,哪怕是在人生最低谷,这些跟上师三宝相应的人无形中也会得到感应。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无信仰者、唯物论者不一定承认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承认也没什么,真实而不被承认的事情多的是。我希望大家好好去观察,坚者调众生的时候已经说明苦因就是贪欲,所以我们要断除这个苦因。
第二品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