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优陀那经》的第二品~《爱欲品》,刚才有一偈颂不好理解,但也没有时间翻译注释。

欲生而不灭,心无过正念,

不贪诸欲者,圣言上流般。

***好复杂的断贪果位啊!

这里是“欲生而不灭”,另一种翻译是“欲生不泄露,心无过正念,不贪诸欲者,圣言上流般。”“般”字是般若波罗蜜多中的“般”,平时念“ban”,此处念“bo”。颂词主要讲的是如果断除了贪欲,就可以离开欲界。

大家都知道,小乘的果位是四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此处没有讲预流果和一来果,预流果是到见道的时候;一来果就是过完这一世还要再来一次欲界;不来果是断尽欲界的烦恼,不再返回欲界受生。不来果的最后一果是上流果,如果得到了上流果,说明不来果中的其他果都已证得,已经到了最高的果位。不来果也叫不还果,在《俱舍论》里也有提到,五种不还果是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共五般。五般也是五种涅槃,根据意乐不同划分,比如中般,不来果圣者死于欲界,在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时,在中阴时断除烦恼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上般,指死后离开了欲界,在色界和无色界很快断除烦恼,直接得到般涅槃。有行般是精进的人,通过精进就很快的时间当中离开了欲界得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果位。无行般比较难得的,时间比较漫长,最后不用努力自然而然断除了烦恼,得般涅槃果位。

现在讲的是上流般,上流般在色界当中是最高的,其中包括两种,一是乐慧,生于色界之最高处色究竟天断除烦恼而般涅槃。二是乐定,就是到了无色界之最高处有顶天,断除了烦恼而证得。

“欲生”指依靠各自意乐转生到色界或是无色界,根据其希望和欲望而得涅槃。此处的“涅槃”不是大乘所指的涅槃,而是小乘四果中不还果的涅槃。

“欲生而不灭”的另一种翻译是“欲生不泄露”,此处的“不泄露”,主要是指戒定慧中的“戒”。“戒”指不泄露,六根不散于六境中,这也称戒学。然后“心无过正念, 不贪诸欲者”,“心无过”指心不染,不染分别,“分别”包括欲分别、恚分别等,依靠禅定也就是戒、定、慧当中的定学圆满。“正念”是依靠智慧来护持自己的相续,称作“慧”学圆满,意指欲生的不还果的人,通过戒、定、慧三者圆满。刚才那个“念处”主要指“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释迦牟尼佛在《阿毗达磨经》当中讲修持四念处,且在戒定慧三学上面以及不贪着色、声、香、味这些法的圣者,被称作“上流般”。上流般指在整个色界当中所有的烦恼已经断除,在不来果中是最高的果位,其中的中般、生般、有行般和无行般的不同程度的烦恼也断自然而然已断除。

此处主要是按照声闻乘的观点来讲的,在色界中最高的境界是不来果当中最高的境界上流般,此果位需要断除欲界、色界的一切欲望。如果再断除三界所有的欲望,或者是贪欲,就获得了无学果,也即称作“阿罗汉”的果位。

下面讲,这些过患如何断除呢?通过不同的比喻来说明,相续当中的贪欲垢染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断除。

如匠炼白银,智者依次第,

刹那又刹那,渐除自垢染

***不要急,渐次慢慢断!

此偈颂种有几种比喻,第一比喻,“匠”,有种说法是铁匠,此处应该指的是银匠。银匠要提炼出白色的纯银时,最初,由于银子上有很多的锈等垢染,需要通过火烧、捶打、打磨、擦拭等多种工序来提纯。

同样,作为有智慧的人,要断除自相续的烦恼也是如此。断烦恼有渐悟和顿悟之别。顿悟是一次性断除全部障碍;渐悟是渐次的断除烦恼,不是在同一时间全部断除的。“刹那又刹那”是不断的,“渐”就是渐次的、一点一滴的,不是一下子全部断除。银匠用银子做各种实物需要按照不同的工序慢慢做,那么修行断除烦恼,也不是刹那断除的,而是刹那又刹那的、逐渐逐渐的,断除不清净的贪等垢染。

有一个比丘,他听到佛陀讲的烦恼的种类非常多。就像我们学的《俱舍论》,即《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所讲有各种各样的染心烦恼。他心想:烦恼这么多,我如果这样断烦恼的话,那得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了?他对此非常忧愁,不知如何是好。佛陀知道调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带这位比丘去城市里,看到有一个银匠正按照工序耐心细致、次第地工作。佛陀问比丘:现在你看到的是白银的提炼,那银匠是如何清除银垢的呢?比丘说是逐渐、次第一步步做的。依此佛陀宣说了这个竭颂。

对于修行,有些人皈依后,希望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觉悟,得到一些验相,这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困难。而对有些人来讲比较容易,很快的时间内就能得到成就。比如堪布阿琼不管是学《俱舍论》,还是学中观都特别容易。有次他为了学《俱舍论》依止一位堪布,这位堪布基本上都是凭他的记忆来讲《俱舍论》和它的注释,中观也是凭记忆来讲的,包括它的科判。那个时候的佐钦寺,确实有一些特别了不起的堪布。

在我们这里没听说有堪布堪姆能不看书完全凭记忆来讲五部大论的,我觉得应该也有吧,讲五部大论的时候,好多都是凭记忆来讲,根本不看书。刚开始阿琼堪布听不懂,他就边听边祈祷,后来听说以前华智仁波切讲《俱舍论》的地方有一块磐石,他就去那里进行拼命祈祷,他祈祷时竟然睡着了,梦见世亲论师给他做加持,醒后再学《俱舍论》就学得比较快。不知道前面讲过没有,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应该看一下阿琼堪布的传记,他开悟以后,五部大论、弥勒五论、《大幻化网》以及大圆满这些法,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个上师那里得到的传承。应该是传承吧,如果传讲的话,我们这边讲《释量论》都要好几年,《俱舍论》也有上《俱舍论》、下《俱舍论》。

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一年讲好几部论典,尤其是1984年,我当时还没来,我来之后看到前一年把五部大论都讲完了。现在我们这边的教学风格有点不同,是专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直钻研到最深的地方,比如学习《俱舍论》,今年学上半册,明年学下半册 。当看到大德的这种闻思方式,觉得好像特别容易,其实这些大德,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就像神秀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心就像明镜台一样,时时都要修行观照,不让它落到六尘境界去。当时神秀开悟了一点点,六祖说他这种悟是有执着的,神秀的境界与六祖得到的境界是不同的。

我们看到银匠的时候,可能会想这个银子很好,我该做个什么好,根本不会想到银匠提炼锻造银子的过程与我们去除烦恼的过程二者之间的关联;看到木匠的时候,会关注这个木匠脾气好不好,长得好不好看,或者是其他一些与修行无关的事。而佛陀见到任何一件事,马上就把它变成了正法。

如鞋匠治革,先净方制鞋,

渐断诸贪欲,得彼诸安乐。

***再次强调,不要急,次第断烦恼!

这里用鞋匠做鞋的比喻来说明。炉霍县以前有一个鞋匠,我之前遇到他,他说在汉地买了套价格93万的房子。这个人刚开始是鞋匠,后来开了饭店,他说他是在炉霍开饭店时间最长的人,很多藏族人开饭店最多五年,他好像开了二十多年,我记得不太清楚了。我们学院以前也有一个鞋匠,后来变成了包工头。

鞋匠做皮鞋,无论是用牛皮还是猪皮,都要先把皮革进行鞣制才可以用。在做的过程中,需要先清净皮革再制作成鞋,大多数是这样的。同样,我们断除烦恼、断除贪欲,也需要逐渐断除。做鞋的人不是拿到皮革就直接做,需要很多工序。

我和慈师经常去一个喝茶的地方,有个老太太天天来擦鞋,堪布虽然不需要,但为了照顾她生意,每次都让她擦鞋,结果她的价格越来越高,堪布就不太愿意让她擦了。他们本来很可怜,靠这个维生,在这个过程中贪欲慢慢增大起来,最初是15块钱,后来涨到20块钱,再后来25块钱。堪布就说那么贵呀?现在有许多擦鞋的,鞋匠却没有了。以前全是用钉子制鞋,现在大多数鞋都是在工厂里机器生产的。

修行人也是逐渐断除欲望后才得到安乐。这里的公案说是波斯匿王的一个鞋匠(当时国王是有鞋匠的),在鞋匠附近,有一个给车做鞋的工匠(注释里面说的是鞋,应该是车轮吧,原来的车轮可能是用皮革做的)。佛陀看到鞋匠制鞋的过程和附近的工匠制做车轮的过程,就宣说了这个偈颂。

波斯匿王和佛陀同一天降生,他是印度的五大国王之一,财富非常圆满。我记得喇拉曲智仁波切的《极乐愿文》注释里,讲无常时说到波斯匿王最后死的时候很可怜。本来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施主,在上半生享尽荣华富贵,人人羡慕。后来其子琉璃王篡位,不许他再待在故国,他被迫流亡,去往王舍城向阿阇世王求援。因为离开国土后没有得到饮食,他饥饿难忍如同乞丐一般,途中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生萝卜和一点凉水,他吃了萝卜喝了凉水后,就昏了过去倒在路边,路上有很多马车经过,扬起的灰尘不断落进他的口里,最后就这样死了。在佛教历史上,波斯匿王,翻译过来叫胜光王,他最后死得很凄惨。法国的国王拿破仑也死得比较凄惨。这个公案用在这里不一定特别有必要,这是无常的比喻,当国王的时候,很有威望,但无常到来时,名利也是靠不住的。

我现在比较关心韩国的尹总统及其夫人金建希,他们原来特别风光,如今却要面临被关押和被调查的痛苦,人生的落差特别大。当一个人身在高位时,大家都尊敬你、恭敬你、赞叹你,都愿意跟随你;一旦此人稍显衰败,人们对他就会是另一种态度。不管怎么样,世间的荣华富贵确实没什么意义,作为修行人,对无常法理要生起定解,对《爱欲品》也要很好地认识。很多人把所谓的爱当作实有,昨天辅导的时候,听见一片“爱爱爱”的声音,让人听不清楚,我认真听了一下,有时是“爱爱爱”有时像是“啊啊啊”,可能这个词用得比较多。不管“爱爱爱”也好,“恨恨恨”也好,我们在道理上要明白,凡夫人很可怜,“常、乐、我、净”四大颠倒,人人都是这样,不是一两个人,这么多人对无常一点感觉都没有,对这个“爱”,不但没有认识到它的真相,甚至被迷惑从而感受诸多痛苦。明白这些道理也是很重要的。

如前所述,“爱”这种贪欲需要逐渐断除。贪欲从是否有对境的角度来讲,分为对实体的贪欲和对烦恼的贪欲,对实体的贪欲是指对色声香味触等,还包括父母、对出家人的供养等而生起的贪欲,这都需要断除;还有一种对烦恼的贪欲,就是心和心所上的贪执,它不需要对境,无论贪执人或财富,凡是以俱生的方式生起的贪念,这也要断除。这两种贪执都要断除,当然对实体的欲望中,也包含对烦恼贪执的成份。因为我们自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没有断除,这时若遇到外境就会生起种种贪欲,比如对父母的爱,对妻子或丈夫的爱,世间的各种爱的产生与对境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没有对境,但有些贪欲也可以产生,它是自心自然而然俱生的,烦恼种子成熟后即可现前。不管怎样,断除贪欲是最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不能断爱和贪欲,如果断除了贪欲,人就好像变成石头一样,西方有些学者认为“爱”是一种欲求,这种欲求是非常需要的。但真正去研究,欲求也是了不可得的。下面讲这个道理

若求诸安乐,应断诸贪欲,

断尽诸欲已,证得最胜乐。

***断欲得安乐!

如果我们真的想求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安乐,通过欲望仅能得到部分的安乐,但是非常完整、全面的安乐,包括在世间和出世间中最大的安乐,如果你想要求这种安乐,那应该怎样呢?应该断除所有的贪欲,不是一部分,就像释迦牟尼佛或者舍利子、目犍连一样,这在《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当中都有讲到,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细微的部分,分析得特别特别广。如果你想获得真正最究竟的安乐,贪欲一定要断除。我们见道的时候断一部分烦恼,然后修道的时候再断一部分,像大乘修道从二地到十地间逐渐断除烦恼,最后到了无学地,也就是十地末尾的时候,断除所有的所知障习气,这时候便获得了断证圆满的佛陀最大的安乐。这是按大乘的解释方法。

这里讲得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如果你从预流果开始断,最后得到无余涅槃阿罗汉果位,那你在世间当中没有任何有漏的痛苦,是最快乐的。

这个偈颂对应的公案是: 一个婆罗门来到佛前,问佛“舍弃贪欲到底是什么样呢?获得快乐到底要怎么样呢?”然后佛陀宣说了这个偈颂。爱欲断除以后,我们会获得快乐。

“以厌恶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则解脱,《别译杂阿含经》中说,以厌恶故,厌恶是对轮回产生厌恶的心,因为厌恶的原因,得到离欲,因为得离欲的缘故,获得解脱。在人世间中,贪欲越来越少,快乐就越来越多。我们平时说知足常乐,世间人也这样讲。

很早以前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知足常乐》。后来了解到这本书在世间中特别畅销,很多人都很喜欢。但实际上真正做起来,恐怕减少欲望很难。大乘和小乘里讲到,从根本上断除所有的欲望是很难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那先想办法舍弃自己所有的欲望。如果能够舍弃全部的贪欲,那这个人会越来越快乐。世间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贪心很重的话,那他依靠贪心产生会各种嗔恨心,不光是嗔恨心,为了得到自己所贪欲的对境,嫉妒心也很强,还有傲慢心、吝啬心都会产生。其实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贪心重的人,修行也不一定好。贪心如果少,修行暂且不说,但至少这个人很快乐。平时也是如此,男众或女众的欲望很少,没有更多的追求,这样心很平静,生活也很简单。贪心重的人,无论什么都要捡取。

以前我家乡有一个老人,他最后死的时候,光是塑料袋和破哈达就积了一大堆,那时候的哈达质量很差,对他来讲一点用处都没有,老年人可能贪心比较重吧。如果对人和财务方面贪心不重,有些出家人、修行人的家里是很清净的,没有过多的东西。但有些贪欲重的人,什么都舍不得,家里到处堆得满满的,而且有些人平时不爱打扫卫生,人住的地方像狗窝一样,特别肮脏。其实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要清净,如此心没有过多的欲望,自己的心专注于佛法方面也比较容易。

随逐欲望者,终不得满足,

何人以智慧,断欲则满足。

***放任欲望不会得到满足!

“随逐欲望者”,追逐外面的比如色、身、香、味、触等,很多欲望比较重的人,始终都不会得到满足。这是最大的关键。这里不太好解释,但实际上大家知道,谁的欲望比较大,他就贪得无厌,没有满足感。这种人怎么办呢?应该“何人以智慧”,“何人”指任何人,像印度比较重视种姓,比如婆罗门或刹帝利种姓的地位、身份有一定的等级差别。但是对佛教徒而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真正了知欲望的本性。

这方面看看《解义慧剑》,麦彭仁波切以智慧来剖析了欲望,包括贪者和所贪之间,用时间关系来进行分析,用微尘分析的方法来推测等。如此一来,产生欲望、贪心肯定是不合理的,对这一点自然而然生起定解。但作为凡夫人,做到不贪很难。虽道理上明白,但没有修行,不一定在实践中能用上。所以如果用无漏的智慧来进行分析,真正见到真如的话,那就能断除贪欲,而后则心得到满足。

这个偈颂对应的案例:当时的裸行外道中,有一个人叫做欲乐,他认为只要通过苦行就可以获得解脱。他就不享受欲妙,只行持苦行。裸行外道的修行确实很好,现在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西方国家,一些裸行外道比佛教徒还要认真,包括脚上放了很多的小铃铛,不偷东西,不杀生,不吃肉,好多方面跟我们大乘佛教比较相同。裸体外道认为虽欲妙很难断除,但通过苦行还是可以断除。

还有一个婆罗门叫冀祖,他的观点是随心所欲地享受,只要欲妙现前,就随心所欲地享用,就像口渴的时候喝水,马上得到满足一样,就可以获得解脱和快乐。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不了义的,佛陀对这位婆罗门和裸行外道的观点进行分析,然后宣说了上下这两个偈颂。

因此它这里说:如果我们放任欲望,是不会满足的。那怎么能满足呢?通过智慧来进行观察,然后控制欲望,能得到满足。其实我们闻思的时候,长期学习大乘佛教,虽然不会马上立竿见影,但相续中的烦恼逐渐都可以断除,包括嗔恨心、嫉妒心等五根本的烦恼,先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再付诸于行动,也都可以断除。

欲不得满足,智慧生满足,

智慧满足者,不受有所缠。

***断欲得满足!

刚才前面讲了,实际上想依靠欲望得到满足,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像喝盐水一样,欲望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贪。但如果你真正了知了空性的智慧、无常的智慧、贪欲过患的智慧,当然这些智慧最好都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有了这些智慧,你可以生满足心吗?注释当中讲,一般来说,人都有欲望,而且人老了以后,虽然他的头发白了,六根也衰退了,但欲望依然很难以制止。有一些老年人确实欲望、贪心很重,他只不过是没力气、没实力而已,实际上他并没为此而感到满足。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人老了以后就没有贪心了?没有嗔恨心了?也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心没力量而已。只有当相续中真正生起无漏的智慧,了知一切法全部都是无有自性的智慧,才会满足。有了智慧以后,有满足感,有了满足感以后,不会被三有所缠绕。这个“有”,指自有和他有。比如自己因为有智慧,根本不被这些烦恼所缠缚,他人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没有执著,那他人即使对你有贪执、或不清净的意乐,也如贪执虚空一样,你根本不理不睬,没有任何障碍。

所以,没有欲望的人的修行非常顺利。“犹如日月不住空,犹如莲花不着水”,真正的大菩萨,好像空中的月亮和水里的莲花一样,不被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所染污。不会像我们一样,因为有贪欲的缘故,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因为他自己总有梦想,总有欲望,他一直想得到,根本不会满足。

我认识的有一个藏族老板,大概是20年前,他在一个地方投资修宾馆,宾馆修得还比较不错,稍微能赚钱的时候,他又在银行里面贷款。在另外一个地方,又修了一个宾馆,这里稍微有一点起色的时候,又同样的操作一番,有时候看到他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感到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感的。

以前有一个国外非常著名的电影演员的“孤独的生活”的回忆录里讲述了:我们若想满足欲望,或达到目标,始终是不可能的。现在能真正满足自己欲望的世间人基本是没有的。现在人反而越来越追求,所有的成功人士或做生意的人,都想“我现在再做大一点。”像我刚才讲的一样,藏族老板又贷款买一个宾馆。或现在有些地位的人,当他是副科长时,很想升到科长的位置,接着想升到副局长的位置,接着想要升到局长位置,接着副部长,正部长、副县长,县长副书记、书记,县里面还不满足,接着是州里面,州里面不行,省里面,省里面还不行,到中央,然后再上去……我想可能在联合国的名声算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位置、头衔,但是他们肯定还是不满足,可能还想要统治全世界。世界上的名声、地位等等,都不会使自己真正的满足,所以到最后,自己也是很累的。

你们可能也知道,王健林是2013年、2015年、2016年中国首富,他是最有钱的人,大概2017年以后,开始负债累累,原来他是首富,最后成了中国“首负”。现在各个城市里面都有万达广场,基本上中国的大城市里都有他的房地产项目,但由于越来越贪,到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有些人说他可能还有些个人的财产,刚开始他的商业板块资产价值特别高的时候,好像有2000多亿的人民币产值,后来,好像有4000多亿人民币的负债。为了还债,贱卖各个地方的万达广场,现在听说已经还了大约2000多亿,但是还差2000多亿。

所以,很多人包括马云、许家印也曾经是首富,但即使他们鸿运当头之时,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也能看得出来,他们还要不断的追求更高的目标。就像这里讲的一样,欲望无法满足,世间的地位、财富、名声等目标层出不穷,永远都追求不完,达不到目标。我觉得如刚才说的回忆录里面所讲,虽然是世间的语言,从回忆录的名称来看,作者孤独的生活,可能很悲哀。从中看出,确实世间人所追求的目标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但只要通过智慧进行分析以后,你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此时,全世界的财富也好,地位也好,所有的一切一切,你都已经全部拥有了。

我们的欲望不会止息,比如以前在我们家乡,有些人买自行车,哇,一家人能有一个自行车,大家都特别羡慕,后来买了摩托车,再又买了汽车……。就这样一直不断地追求,但实际上,当回顾往事的时候,其实这些都是愚痴的表现,你有这样的财富又如何?在别人面前,只不过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我们确实无法控制有些痛苦,比如生病、饥饿等,这些是没办法一下子治疗好的,但也有一部分的痛苦,如求不得苦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是由于自己的欲望而妄想出来的痛苦,通过佛陀的智慧分析这一点,,非常有必要。他这里说,“智慧满足者,不受有所缠”。

贪著爱欲者,哀哉乐非法,

少时尚存活,不见有障碍。

***贪欲造恶业!

(上师学师父们讲考,众笑)我看你们讲考的时候,部分人确实有自己的语气,现在我已经学了。因为欲望有过失,有了欲望,他就有恶行,那么有恶行,就会障碍修行或障碍解脱,所以为了断除,就说这个偈颂。

贪着爱欲的人,特别执着色声香味触,其实很可怜、很悲哀,悲哉,太可怜了。为什么,因为贪心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肯定是非法行的。贪心重的人,比如说贪酒的人,那他经常跑到喝酒的场所去;贪心异性重的人,也是不顾一切羞耻行为,败坏道德,规则;贪财富很重的人,可能会去偷盗或做强盗,世间的种种道德、法律、规则也很难约束。

所以这里的佛陀的每一句教言,我们佛教徒都应融入自己的心,“确实是对的”,每次听闻都有这种感想。贪心重的人是很可怜的,他肯定喜欢十不善业等非法。那么他们存活在世间有限的时间当中,最多活在世界上百年,“不见有障碍”,可能不会想到死亡,不会想到恶业的障碍。包括我前面讲的一样,贪心重的人,天天造业。同样是年轻人,但一些人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在做人的这事当中,应该是比较守规矩的。贪心重的人,就像像孔子所说的一样,除了他生病以外,父母天天担心的人。

我们家乡有一个人,他天天搞各种各样的非法事情,偷东西、跟很多人打架等等,甚至家里父母积累的珊瑚项链,也被偷去卖,后来听说被关起来了。我就很高兴,应该这样关起来,我问关多长时间,应该关久一点。他们说他只是偷了一个苹果手机,关了6个月,然后我说,关6个月时间太短了,应该关6年才对,不然父母一直很担心的,会带来很多的这种痛苦。所以这种贪心重的人,非法造罪是很严重的。

以前在广严城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勇猛的佛教徒,他虽然是佛教徒,但是他对下面的工人,经常进行威胁,恐吓等等,做很多惩罚。白天,他跟异性做非法行。而且他从一个园林到另外一个园林连续做各种非法的事情。

佛陀讲这个偈颂,还有另外公案,说有一个非常穷的人通过努力,最后他财富圆满,有了财富以后,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当中,宣扬说“我以后,要娶一个非常美丽并且钱财圆满的一个妻子。”因为他有了钱财,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他娶到了长相出众且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一个妻子,他一直沉迷在这样的贪欲当中,无法自拔。他在别人面前无恶不做,他吃饭尽吃一些美食,杀生无数……后来他妻子死了以后,他像发疯了一样,开始怨天尤人、胡言乱语地说:“应该是我的亲戚弄死了我的妻子。”就在这个时候,佛陀针对这种人,说了这样的偈颂。

所以这里说,贪欲非常重的众生,他肯定是干各种各样的坏事,而且这种人活在世间上,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使他在活的一段时间里,他肯定不会见到真相,可能连自己的死亡都不知道。他一直造恶业,最后,可能离开世间的时候,也会堕入恶趣的。

所以,在整个世间当中贪欲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讲第一品的时候,要求大家能不能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无常感,有一种进步,能不能在这方面有一些感悟。这次讲爱欲品的时候,世间的爱和贪欲对凡夫人来讲贪执很严重,尤其欲界众生更甚。通过这次讲述贪欲的过失,讲述真相的这种方式,看看自相续中的爱欲能否彻底断除或者减少,这也是修行的一个结果。

今天,讲到这里。